桃花源记课文知识要点

时间:2020-09-19 18:11:42 桃花源记 我要投稿

桃花源记课文知识要点

  《桃花源记》叙述委婉曲折,层次分明,语言质朴自然,写景明丽如画,虽幻似真,虽虚似实,用艺术的手法展示了一幅古代东方“乌托邦”的图景。以下是yjbys小编和大家分享的桃花源记课文知识要点,更多相关资讯请点击(www.ruiwen.com/wenxue)。

桃花源记课文知识要点

  陶渊明简介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其中《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序)等。

  注释

  太元:东晋孝武帝司马曜的年号(376~396)。

  世外桃源: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世外桃源是一个人间生活理想境界的代名词,相当于西方的极乐世界或者天堂。千百年来,完美主义者无不苦苦追寻、刻意营造自己想象中的“世外桃源”。(作者的这一社会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有一定程度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比喻不受外面影响的生活安乐、环境幽静的美好地方。一般作主语、宾语、定语。

  武陵:古代郡名。今湖南常德一带。

  为业:把……作为谋生手段。为:作为。缘:沿着,顺着 行:行船。

  远近:偏义副词,这里指远。忽逢:忽然遇到。 夹岸:夹着两岸生长。

  杂:别的,其它的。芳:泛指花卉。鲜美:鲜艳美丽。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

  缤纷:繁多的样子。甚:很,非常。

  异:惊异,诧异。意动用法,这里的意思是“对……感到诧异”

  欲:想要。穷:走完。

  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发源处就没有了。

  便:于是,就 得:看见。仿佛:好像。若:好像。舍:放弃。

  初:起初,刚开始。才:仅仅。通:通过。行:行走

  复:又。

  豁然开朗: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开朗:开阔而明亮。形容由狭窄幽暗一变而为开阔明亮

  平:平 坦。 旷:宽 阔 舍:房 屋。 俨然:整齐的样子。

  之:助词,起语法作用,无实意。 属:类。

  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南北走向的叫阡,东西走

  向的叫陌。交通,交错相通。

  鸡犬相闻:(村落间)可以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种作:耕种劳作。

  衣着:穿着打扮。悉:全,都。外人:桃花源外面的人。

  黄发垂髫:指老人和小孩。黄发,旧指长寿的特征,这指老人。垂髫,垂下来的头发,这里指小孩子。(借代修辞)

  并:都 怡然:愉快、高兴的样子。乃(乃大惊的乃):于是,就。

  大:很,非常。从来:从……地方来。具:详细、详尽。

  之:代词,指代桃源人所问问题。要(yāo):通“邀”,邀请。

  咸:副词,都,全。讯:消息。问讯:询问消息。云:说。先世:祖先。

  妻子:指妻子、儿女。邑人:同乡的人。乡邻。率:率领。

  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复:再,又。

  焉: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从这里。间隔:隔绝

  今:现在。乃(乃不知有汉的乃):竟然。无论:不必说。(古今异义)

  延至:邀请到。(延,邀请。)为:给。

  具言:详细地说。(具:详细、具体。)

  所闻:指渔人所知道的世事。(闻:知道)

  叹惋:感叹。(这个词更偏向于“叹”,连起来翻译时只要翻成感叹)

  惋,惊讶。

  停:住。辞:告辞。去:离开。语:对……说,告诉。不足:不值得。

  为:介词,向、对。

  便扶向路:就沿着原来的路回去。扶:沿着、顺着。向:原来的。

  处处志之:处处都做了标记。志:动词,做标记。

  及:到达。郡下:太守所在地,指武陵。诣:拜访。如此:像这样。

  即:立即,马上。遣:派遣。

  寻向所志:寻找原先所做的标记。所志,所做的标记。(所+动词=名 词 ):做标记。

  向:原来的。

  遂:最终。复:再。 得:找到。南阳:郡名,治所在现在河南南阳。

  高尚:品德高尚。欣然:高兴的样子。规:计划,打算。未果:没实现。

  果:实现。寻:不久。终:死亡。

  问津:津:渡口。问津:探询渡口。这里是探访,访求的意思。

  拓展阅读:《桃花源记》教材理解与教学建议

  一、文章的主旨

  本文是以记叙为主的文章,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按时间先后顺序,把发现桃源、小住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的曲折离打的情节贯串起来,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是当时的黑暗社会的鲜明对照,是作者及广大劳动人民所向往的一种理想社会,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与想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二、结构层次

  《桃花源记》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从首句至“欲穷其林”,写武陵渔人捕鱼时偶然进入桃花源的曲折情景。作者以惊人的妙笔,描绘了桃源恬静、优美的自然环境:长长的绿水,夹岸的桃林,纷飞的花瓣,芬芳的嫩草,使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作品一开始就以特有的魅力紧紧抓住了读者,使你非跟着渔人这个导游走下去不可。第二部分,从“林尽水源”至“不足为外人道也”,写渔人所见的桃源风光及农民古朴淳真、热情好客的生活情趣。作者借人民不满秦始皇暴政这一历史事实来抒发对刘裕弑君篡位暴行的不满,并由此产生对理想境界的热烈追求,以大胆的幻想、饱满的浪漫主义情绪歌颂了理想乐土。这是“记”中的主体和核心。作者是通过形象的描写,神话式的虚构故事和美的激情来打动读者心灵的。第三部分,从“既出”至末句,写渔人离开桃源后,数人闻讯再访而不可得其路径的种种情景。以此作结,给读者留下了悬念,增加了作品幽微神秘的'色彩。这结尾,也可能是暗示读者:这美好的境界在现实中是并不存在的。

  三、详略安排

  本文是作者的寓意之作,因而能否表达寓意,就成了材料取舍的关键。总的说来,桃花源里面写的详,桃花源外面写的略;生活图景写的较详,一般过程较略;渔人进桃花源时写的详,出来时写的略;桃花源中人“自云”写的详,渔人的答话写的略。正因为该详就详,该略就略,详略得当,所以全文仅用320字,就创造了一个有头有尾、有环境、有情节、有人物和有对话的动人故事,完美表达了寓意。

  四、虚实结合的写法

  作品既具有浓烈的浪漫虚幻色彩,又有强烈的真实感人力量。这一方面是因为主题具有现实意义;另一方面是作者始终注意把虚构与现实结合起来。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是虚构的,情节是离奇的。桃花源是“避秦时乱”的人们开辟的,一直延续到晋代,与世隔绝五六百年,这当然是不可能的。但是,秦始皇式的暴政,在陶渊明生活的时代依然存在,东晋统治集团对人民的残酷压榨,对下层知识分子的无情排斥,刘裕篡夺皇位的阴谋手段,都是活生生的现实。所以,人们能通过这离奇的构思,强烈地感到主题的真实。同时,作者始终注意在虚构故事时结合着逼真的写实。如文章一开始就明确向读者交待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及其人物的身份、职业:“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这就使桃源境内发生的一切事情变得好像都是真的。最后写南阳刘子骥向往这个乐土,欣然寻访,没有成功。刘子骥,是历史上实有的人物,是晋朝太元时的名士,与陶渊明是同时代的人,作者把他写进作品中去,就进一步渲染了作品的真真假假的气氛。作者之所以如此首尾照应,意在使人确信:虚幻怪异的桃花源是实有其地的胜境,从而加强了作品诱人的艺术力量。

  五、语言艺术特色

  作者善于用通俗平易、朴素自然的语言在其田园诗中描写他所喜爱的农村生活。在《桃花源记》中也是如此。如作品的第一段写桃花源外面的景色:“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仅仅用22个字就描画出一幅迷人的暮春桃林图。头两句从正面写桃林之茂密,第三句从反面写桃树之多而且纯,后两句从侧面衬托出桃林地面之美,以及桃花盛开后花瓣纷纷落下的景象。作者从不同的角度描写桃林之美,其中有的词语如“芳草鲜美”,简直给读者一种有色有香的感觉,而所用的语言却是接近口语化的。陶渊明用这些朴素的散文语言描绘了桃源外围及内部的自然美和人们的生活美,因此吸引了后世不少的画家去画桃源图。清人卫炳鋆说:“桃源山水,画中景也。……而古今之列人画谱者,唐、宋以来,惟摩诘《桃花源里人家》,意趣盎然,神致生动。……韩文公《题桃源图》诗,舒元舆有《录桃源画记》,吟咏之余,宛若置身洞天福地,然其造意设色,大约因明记想象为之。”;《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陶渊明卷下编》,中华书局1962年版)作者在叙述中的语言不仅到朴素自然,而且非常精练,没有多余的废话。全文用320个字就讲了一个有头有尾,有人物,有话,有情节的故事。整篇作品因主要写桃源社会,所以着重详写桃源内的人与事,写桃源外的事就从略。作者往往用精练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容,收到以少胜多的效果。如写到桃源人初见渔人的情景,只写“见渔人,乃大惊”,后面三个字不仅写出了桃源人见到渔人的神色,而且也体现了他们与外界隔绝之久。又如写渔人与桃源人谈话的情景,作者以“此人—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一句话作了交代。这个复句所包含的内容也很多。渔人自己在世上所知道的详细情况,不是作者所要着力描写成的所以在上半句一笔带过。而后半句,虽只三个字,但从桃源人共同的“叹惋”中,可以想象到渔人所说的世上的情形,与桃源内的生活相比之下,世上是多么混乱不堪!而桃源内的生活又是多么安定

  《桃花源记》中许多词语由于言简意赅,一直被后世沿用下来,至今还有其生命力。如:“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不足为外人道也”,“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等等,这些词语都几乎成了人们熟悉的成语。其中“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句,用来表现桃源人与世外隔绝之久,而又说明桃源内没有朝代变化的情形,非常贴切,又非常生动具体。宋代唐庚在《唐子西文灵》中说:“唐人有诗云:‘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及观渊明诗云: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便觉唐人费力如此。如《桃花源记》言:‘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可见造语之简妙。盖晋人工造语,而渊明其尤也。”从上所说,可见宋代人也已看出了陶渊明驾驭语言上的深厚功夫。不言而喻,陶渊明在写作《桃花源记》艺术上的独创之处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

【桃花源记课文知识要点】相关文章:

采薇课文知识要点10-27

《卖火柴的小女孩》课文知识要点讲解07-27

《桃花源记》课文原文12-19

离骚课文教学要点06-14

《离骚》课文知识06-02

桃花源记的课文原文12-19

关于陶渊明《桃花源记》课文分析12-19

《桃花源记》课文教学反思01-23

《背影》课文知识整理12-08

《沁园春长沙》知识要点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