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课堂练习题

时间:2020-09-14 08:20:43 桃花源记 我要投稿

桃花源记课堂练习题

  《桃花源记》的故事和其他仙境故事有相似之处,描写了一个美好的世外仙界。不过应当强调的是,陶渊明所提供的理想模式有其特殊之处:在那里生活着的其实是普普通通的人,一群避难的人,而不是神仙,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淳而已。下面是yjbys小编分享的桃花源记课堂练习题,更多相关信息请点击(www.ruiwen.com/wenxue)。

桃花源记课堂练习题

  篇一:桃花源记课堂练习题

  一、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⑴豁然( )⑵俨然( )⑶垂髫( )⑷阡陌( )

  二、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

  ⑴缘溪行 ⑵渔人甚异之 ⑶欲穷其林 ⑷才通人 ⑸俨然 ⑹桑竹之属 ⑺交通 ⑻悉如外人 ⑼便要还家 ⑽咸来问讯 ⑾妻子 ⑿绝境 ⒀无论 ⒁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⒂辞去 ⒃此中人语云

  三、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⑴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⑵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⑶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⑷不足为外人道也。

  四、填空。

  ⑴描写桃花林自然景色的句子。⑵描写桃花源自然环境的句子。

  ⑶描写桃花源中人安居乐业的句子。

  五、掌握内容。

  ⑴作者、朝代及课文出处。

  ⑵出自本文的成语。(世外桃源、豁然开朗、无人问津等)

  ⑶从文中理出“渔人”的行踪。(发现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

  ⑷“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桃源人为什么叹惋?(桃源人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一直过着痛苦的生活而叹惋。)

  ⑸理解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不存在的“世外桃源”。(作者虚构一个与黑暗的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世界,寄托着作者的社会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愿望。)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练习

  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体裁是__________,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_________。作者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合称“___________”。

  2、解释加点的`字:

  辅三秦___________ 五津 ___________

  比邻_____________ 无为____________

  3、远隔两地的朋友经常用诗中的哪两句来互相勉励和鼓舞?简述你对其中蕴含哲理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感悟诗人的情怀,说说这首诗为什么在古代送别诗中是别具一格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五言律诗 送别诗 初唐四杰

  2、辅佐、护卫 渡口 近邻 无须、不要

  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缩短距离。

  4、因为这首诗摆脱了其他送别诗中那种伤感、低沉的情调,表现了开朗、乐观、豪放的情怀。

 

  篇二:桃花源记课堂练习题

  原文回答

  1.渔人是怎么发现桃花林的?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2.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风景优美)

  3.渔人是如何进入桃花源的?

  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曲折、隐蔽、幽深)

  4.渔人入山后,看到了怎样的图景?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环境优美宁静、生活安乐幸福)

  5.桃花源中的人是如何对待这位不速之客的?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民风淳朴、热情好客)

  6.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桃源外的人不能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

  7.渔人是如何离开桃花源的?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暗示这个地方不存在。 增强故事曲折和传奇色彩。

  探究思考

  1.课文以什么为线索?怎样划分结构?

  明确:课文以武陵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按照发现桃林,进入桃源,出而复寻的时间顺序。

  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段)写渔人发现桃林的经过。(开端)

  第二部分(2至3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见闻。这是全文的重点部分,作者正是借此寄托社会理想。

  第2段写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环境。

  第3段写桃花源中淳朴的社会风尚。

  第三部分(4至5段)故事的结局和尾声。

  2.作者为什么开头结尾写得简略,中间写得详细?

  明确:文章的详略安排都是由文章所表达的中心来决定的。本文的作者主要是通过桃花源的生活情状来表现他的社会理想。反映广大人民向往安定、幸福生活的愿望。所以中间部分要详写。开头和结尾只跟故事的传奇性质有关,所以写得简单。

  3.在桃花源中,作者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

  作者笔下的桃花源,虚构了这样一种理想社会: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

  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

  这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也是对当时社会黑暗现实的批判。但他又带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只能是一种空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课文小结: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作者笔下桃花源人生活的美好表现在哪里?

  ①因为桃花源的景色动人美丽,给生活增添了一份快乐。

  ②因为人们的生活有条理,自在生活的快乐。

  ③人们热情好客的纯朴之美。

【桃花源记课堂练习题】相关文章:

《背影》的课堂同步练习题11-09

归园田居课堂练习题及答案10-24

桃花源记改写,改写桃花源记作文08-11

《桃花源记》改写01-13

改写《桃花源记》12-23

桃花源记反思10-07

桃花源记后传08-16

桃花源记作文,桃花源记续写作文09-28

《桃花源记》课文原文12-19

桃花源记叙文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