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主题思想教学反思

时间:2022-08-31 12:36:35 水调歌头 我要投稿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主题思想教学反思(精选15篇)

  在社会发展不断提速的今天,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反思自己,必须要让自己抽身出来看事件或者场景,看一段历程当中的自己。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主题思想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主题思想教学反思(精选15篇)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主题思想教学反思 篇1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无论是那个版本的中学语文教材都把它列为必读古诗,向来脍炙人口,它的艺术价值和主题思想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宋代诗评家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现在许多语文教学参考资料,在概括这首词的主题时都是这样表述的:这首词通过作者欢饮时的联想和想象,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对人生哲理的探索,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乐观旷达的情绪。对这样的表述,我在教授这首词时,有一些心得体会,现在提出来供各位同仁商榷。

  欣赏古典诗词,我们首先要做到知人论诗,知事论诗。从词前小序,我们可以知道这首词作于丙辰中秋(宋神宗熙宁九年即公元1076年),当时苏轼任密州太守。宋神宗即位后,由于北宋的政治经济危机,任用王安石变法,苏轼因为与王安石的政见不同,便自请外放,到杭州任通判,实际上是遭改革派的打击排挤,贬出京城。在杭州待了三年,苏轼又自请到密州做太守。那么苏轼为什么要抛掉湖山秀丽的人间天堂,由南往北到密州去呢?原来苏轼自遭贬后,有七年与弟弟苏辙没有见过面,当时苏辙在济南,为了兄弟之情,所以苏轼自请到密州。但到密州之后,仍不能与弟弟经常见面,对弟弟的思念,对亲情的渴望,在中秋之夜发酵到了极点,故小序最后说“兼怀子由”,这就构成了整首词的感情基调。

  词的上片借问天抒发自己对政治的感慨。开篇“明月几时有”、“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连续发问,笔力奇崛,排空直入,这与屈原的《天问》和李白的《把酒问月》一脉相承,唯东坡才有此问,正说明作者“奋励有当世志”,而又不谐尘俗的怫郁心理。但问天天不语,于是乎,作者想到天上看个究竟,又恐“高处不胜寒”,只好在月光下顾影自怜,翩翩起舞。这里的“天”和“琼楼玉宇”的月宫不就是天子和朝廷的标志么?自古以来,天意难测,伴君如伴虎,朝堂之上,党争激烈,象东坡这样清静如水的文人,又怎能在这尔虞我诈的宫廷中生存呢?“何似在人间”,这里的“人间”可以比作地方,既然天上回不去,还不如在人间好,只要奋发有为,在地方上同样可以效忠君王,报效国家。这样一想,不也就“柳暗花明”了吗?

  词的下片借问月探索人生的真谛。夜深人静,面对西沉的圆月,作者不禁对月发问“何事长向别时圆”,但明月有情,不会对人有怨恨之意,作者进一步想开去,原来这是自然法则的选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作者由大自然的变化,想到了人生的坎坷经历,每个人的经历不可能一帆风顺,不可能十全十美,我们就没有必要面对圆月产生无谓的怅恨。到这里,作者的感情转为理智,从而化悲怨为旷达。既然如此,作者就从自然和人生的法则中找到了慰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只要人平平安安,彼此珍重,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一轮美好的明月。这样一想,不又是“峰回路转”了吗?

  综上所述,我认为这首词是作者的宽慰之语,排解之辞,主旨在于抒发作者因遭贬谪心怀幽愤之情,努力从大自然规律中寻求“随缘自娱”的生活真谛。作者在熙宁七年(公元1071年)调任密州太守,虽是自愿,实际上仍处于外放冷遇的地位,尽管他当时是“面貌加丰”,颇有些旷达的表现,有时还“聊发少年狂”,但也难以掩饰深藏内心的孤愤,因此 “欢饮”是表象,“大醉”是实质。对于一贯秉持“尊主泽民”节操的苏轼来说,很想在政治上实现自己“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这也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但残酷的现实一次又一次摧毁他的理想,所以苏轼的一生都在“进”与“退”、“仕”与“隐”之间徘徊,进行艰难的抉择,据说宋神宗读到“琼楼玉宇”叹曰:“苏轼终是爱君。”但入世不易,出世亦难,在这两难境地中,作者只能以退为进,既然人生并非事事如意,我们又何必强求呢?有了这样一种正确对待事物的态度,也就“无人不自得”了。作者摒弃了那种“在神奇的永恒面前的错愕”的心态,追求一种自然的平和,词中虽有入世与出世、情与理的矛盾,但作者最终还是以理遣情,立足现实,不悲观厌世,在俯仰古今变迁之时,感慨宇宙流转之中,揭示了睿智的人生理念。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主题思想教学反思 篇2

  在我校的语文教学研讨活动中,我上了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过程中,我紧扣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的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围绕新课程改革观念中教师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制作了多媒体课件。现结合课堂教学实际进行反思:

  古代诗歌教学一直是我们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的活的素材,中国几千年来名篇佳作浩如星河,更有许多耳熟能详的名家名篇。这些诗词不但有优美的意境和语言,而且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和人生的哲理,学习他们就要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培养他们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和追求。《水调歌头》就是这些作品中的佼佼者,她是描写中秋的一朵奇葩,通过学习她,可以让学生重新感受我国传统节日的魅力,这节课,应该是描写传统节日的荟萃,可以培养他们学习我国古典文化的兴趣。

  在课下,我首先想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利用上网、查工具书等形式,收集资料,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在日后的诗词阅读和鉴赏中学会正确的学习方法。 因为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刺激学生学习的兴趣,“我要做”和“要我做”的差别是非常大的。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被调动起来后,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诗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如语言美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意境美有苏轼在月圆之日,表达思念之情等。在教学中,坚持诵读、品味,思考相结合原则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诗词的意境美和内涵美。特别是诗歌教学,教给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诗词的方法,是教学的关键。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诗词知识,背诵一定数量的名家名篇,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能力。

  引导学生是一门艺术。有时需要引经据典,有时需要真情流露,有时又需要引而不发。给学生多点拨少废话;多直观少抽象;多启发少替代。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动口。引导学生创新学习,鼓励他们的批判精神,允许标新立异,允许对诗词内容的不同见解,允许学生多角度地理解情感的基点。因为“诗无达诂”只要学生阐述有理,就应该适时地鼓励、表扬,以培养他们的质疑能力。

  另外, 合理、灵活、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教材设置的情境生动、形象、直观地展现出来,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变平面为立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带学生进入特定的情境中,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学习,为他们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轻松、有兴趣的学习,应该是我们老师追求的目标 。

  一节课的成功与否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去评价。我想,如果能够达到师生共赢,这节课就一定是一节非常成功的课。学生学得轻松、充满兴趣;老师引导得法、得心应手,其课堂效果一定很好。因此,教师素质的高低,对教材的把握尺度,学生是接受程度,又显得尤为重要。只要我们能潜心于教学与研究,专注于备学生备教材,在提高课堂效率上多下功夫,在个人的知识储备上多下功夫,能够兼收并蓄,取长补短,必将使教育教学工作迈入新台阶。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主题思想教学反思 篇3

  一、反思一:课文内容的讲析

  公开课上得拘谨,这是第一感,因为心里老有时间的约束:要在一节课内将课前设计的众多环节完整得完成。于是就有一种催的感觉,不能尽情地发挥,整体上就有一种“抑”。如此这般,课堂的提问、讲析就增加了许多心理负担,点到为止或者说放不开就自然而然了。

  回顾这节课的内容讲析,我认为还是偏多、偏散、偏深。

  这是什么惹得祸?我认为应该又是老师的主观设计惹得祸。

  教学设计时,一直担心课堂的容量不够,就无限地把备课时老师掌握的知识往里夹塞,直接造成了教师在讲析时往深度延伸而浪费了许多时间。所以处理好“备课时掌握的知识与上课时传授的知识”之间的关系,将是以后教学探索的一个重要方面。

  造成众同仁感觉词的内容讲析不够的感觉,是因为我的讲解偏散乱,偏深度。

  刚开始上课时,本来是想照教案设计的来个作品简介,但因为切入时过早得被学生的“学习程序”所打乱,所以当时就想往后放一下,即在强调朗读感情时顺势讲析。但从后来的效果来看,的确应该在最早的时候进行集中简介更好。

  但我不认为课文内容的讲析不够。因为本节课的重头戏当是朗读和朗读指导。也就是说,所有的所有都必须为朗读服务。让学生投入情感去朗读,投入思维去理解如何朗读是本节课的重点。可以说学生表达情感的朗读一定不太准确,但能够有所表现,有些高低起伏的变化,有些重音轻音的变化,也就足够了。可以设想,如果再增加课文内容的讲析,将肯定地减少朗读的次数,朗读指导又将是指导课,而非朗读课了。

  二、反思二:

  应该承认,本节课的板书设计不够严谨。虽然整体的板书设计到位了,但对内容脉络的梳理未能如愿。

  课后想来,如果将课文内容“问天、问月”“哀、思”这些要点经整理后条理清晰地板书,当会收到更好的视觉效果,对增强记忆、加深理解亦有好处。

  更应该承认的是,平时对板书设计的忽视是造成这次失误的根源。这又得怪罪于自己的认识。

  因为平时我总是认为“阅读教学是一种个性的理解”,老师应该是参与者、组织者,而非传授者。一种将内容归纳好后的板书,只会是一种简单的传授,即把教参或其他人对文体的理解清晰展现给学生,抑或灌输给学生,然后让学生照搬于笔记或头脑当中。如此将严重影响学生对文体的自主探究。所以我对设计精细的板书历来不太上心。

  现在看来,这种片面的、不深刻的认识直接导致了课堂板书功能的欠缺,对某些课来讲将会影响教学效果。今后重新理解板书的效益,重新认识板书的功能,当是又一个重要的提醒。

  其实,我先前的理解只是对阅读教学个性的张扬,而阅读理解应该是有共性的。比如,《红楼梦》的贾林爱情悲剧是不容有其他理解的,这就是共性,我们不能为张扬个性而将其理解为纯洁的.友情。而板书的理解可以是共性之说。让个性与共性并存,应该是正确的选择。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主题思想教学反思 篇4

  本课教案,我试图突破传统的以知识本位为主的教学模式,构建以“语文素养”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把文本仅仅作为语文实践活动的一个载本。注重对学生兴趣的激发,注重学生的理解,体验和感悟。拓展学习空间,打通课内与课外的联系等方面努力作出尝试。

  在课堂上首先想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展开联想,仔细体会和揣摩每首诗的意蕴,感受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使学生能在日后的诗词阅读和鉴赏中学会迁移,拓展他们的探究能力。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刺激学生学习的兴趣,鼓励他们展开联想,体会诗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在教学中,坚持诵读、品味,思考相结合原则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诗词的意境美和内涵美。

  在课堂上,特别是诗歌教学,教给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诗词的方法,是教学的关键。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诗词知识,背诵一定数量的名家名篇,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能力。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主题思想教学反思 篇5

  在教学这篇课文的过程中,我设计有学生跟读、齐读、自由读、男女生分派读、个人读他人评价这些读的方式。从中,我们读出了“琼楼玉宇”般的神话境界,也读出了千载离怨;我们读出了词人旷达超脱的胸襟,也读出了词人对亲人的怀念。朗朗的读书声把课堂气氛一下就推向了高潮,学生们个个情不自禁,争先恐后,以读为荣,以读为快,读得声情并茂。

  但在课堂中,我认为在“读”这一环节还做的不够,总害怕课堂任务完不成而偷工减料,急于求成,显得有点仓促。

  当然,张口、用耳,都代替不了动脑思考,词的意味是要靠细细地品位出来的,于是,熟读课文之后,我设计了“品”这一环节,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或词语,细细品位,先小组交流,然后学生发言。在学生的心目中,品古典诗词是一个难点,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为了让学生不望难生畏,在此之前,我先做了示范,给学生一些启示,学生也积极动脑思考,有的品的中规中矩,也有的品的别出心裁,也有的背道而驰,对于一些新奇的观点,我们不能一味否定,因为毕竟是他们自己的心得,我们只能加以引导,让他们再品再思,真正理解。品词就象品一道菜,尝到了其中美味,舌头就欲罢不能了。学生品出了感觉和想法,尝到了思考的甜头,对古典诗词也就不会再“望洋兴叹”了。在这一环节,我以为在对学生的引导方面做得不够,缺乏课堂上的应变能力,因此对有些问题品的不够透彻,可能还有学生不能心服口服。

  虽然本节课有许多不足之处,但我想,学生已经从这堂课中感受到了词的魅力,他们已经能饶有趣味地在词苑中漫步了。鲜花因芬芳而美丽,鸟儿因翅膀而翱翔,学习因兴趣而吸引,如果我们的诗词鉴赏课能像磁石一样牢牢吸住学生的心,那么我们又何愁学生喜欢不了古典诗词呢?让我们尽情地在词苑中漫步吧!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主题思想教学反思 篇6

  首先,是要给朗诵营造一种氛围,让学生能很快的进入文本状态。因此,我回避了很多公开课开课时用王菲的歌曲《明月几时有》导入的思路,而是直接发问:结合你的预习谈谈你最喜欢词中的哪一句?让学生真正自由地畅所欲言,老师不作过多地点评和干扰,说出自己预习时的真实想法和感受。然后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地把全诗朗诵一遍,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这首词的大意,并让同学们根据刚才的理解,揣摩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感情和语气语调来朗诵这首词?这样让学生既对作品有完整的印象而又能直接进入文本。

  其次,老师在课件音乐的配合下脱稿给学生作示范朗诵。在备课的过程中,我设法下载了许多的朗诵,有网上的朗诵爱好者的,也有南京师范大学陈少松教授的吟诵,还有唐宋名篇朗诵会上的吟唱等等,但都似乎总觉得和学生之间有些隔阂,所以最终决定还是自己来现场朗诵。尽管我自己的普通话水平不是很好(课后也有普通话好的听课老师跟我反映说字咬得不是很准,找朗诵带效果可能更好些),但我想这时学生需要的不是标准的普通话水平示范,他们需要的可能是这种激情——是与课文,与作者同喜同悲的激情。于是我选择了神秘园的白石音乐作背景,在课堂上我背诵式的很投入的朗诵全文,学生们很受感染,在长时间热烈的掌声后,我让同学们模仿在音乐背景下进行朗诵,学生均能一改平时的扭捏之态,很投入的进行模仿。

  然后,我因势利导让学生分上下两片揣摩研究每一句应该怎么读。让学生自主研究:你认为该怎么读,为什么?由学生自由选择自己有理由的,有把握的,能有话可说的来说:哪些词要重读?哪些词要舒缓一些?哪些词要急促些……每个同学可只说一句并请示范朗诵,如果说不清理由也没关系,你可以用你的朗诵来告诉大家,同学互相补充纠正试诵。这样不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研读兴趣,而且也提出了不同程度的要求,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都能享受朗诵的乐趣。

  课堂上同学们思维活跃,探究兴趣浓厚,发言积极,每个同学都自觉主动地参与进来。在研究朗诵的同时,也对课文作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朗朗的读书声把课堂气氛一下就推向了高潮,学生们个个情不自禁,争先恐后,以读为荣,以读为快,且读得声情并茂。

  最后,则水到渠成了,在对全词研究的基础上,老师让学生们用自己的真情完整地把全文朗诵一遍,效果显而易见。当场听课的领导及同行们都深深地感动了,陶醉了,人人不禁颔首微笑。我想这就是朗诵的魅力,语文的魅力吧。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主题思想教学反思 篇7

  《水调歌头》这节课总的来说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学生读书、回答问题、背书都比较大胆。但通过检测,我发现学生会说并不代表会写。比如:有的学生把“矛盾”的 “矛”写成了“予”,把“婵娟”的“婵”写成了“蝉”,把“古难全”中的“古”写成了“ 故”等等。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得到的启示是:

  一、教师备课必须充分。教师备课不仅要熟悉新课标的要求,更要钻研教材,多翻阅资料。因为,教师所备的内容不完全是为了让学生明白,重要的是教师对教材内容要吃透、吃准,这样,教师自己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得心应手。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轻松应对课堂上有可能出现的任何情况。

  二、多给学生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去发现、解决教材或资料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因为现在的资料,包括教材和教参,只要我们认真阅读,就不难发现,问题相当多。教师鼓励学生用怀疑的精神去阅读资料,对学生能力的提高很有好处。

  三、要重视学生的默写。现在的学生,你让他说,他会说的头头是道;你让他读,这也不是多么难的事。但是,如果你让他默写,那就说不准了。因此,对学生加强默写训练很有必要。只有让学生多写多练,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主题思想教学反思 篇8

  1、从学生课堂活动的形式看,本节课学生的群体活动是朗读与讨论。由于我对时间因素的考虑和对合作(讨论)的重视,相对来讲忽视了学生的独立思考,于是学生探究学习过程中的讨论似乎更多地表现出浮光掠影,而非有效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活动不能说完全是非自主的,但至少问题的提出是非自主的,教学问题的设计都是由教师确定的。依据平时的教学实践,我几乎认定学生对这首词的理解是有局限的、是很困难的,所以就没有从发挥学生自主性的角度来组织课堂教学。同时我对合作学习内容的设计,要求的提出,呈现的方式,活动的展开,缺乏深思熟虑,因此合作学习的预期效果没有达到。

  2、从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看,我期待的效果还是局限于学生对自己研读教材的结论认同,而忽视了学生具备自主完成较高层次的研读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学生的课堂活动基本上是围绕我提出的问题展开思考和议论,发表见解等等。但由于我没有让学生在课前查寻有关资料,只是在课堂上介绍创作背景,因而导致学生的知识储备不足,所以课堂活动受到了很大地局限,讨论似乎难以展开。对学生的自主学习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课后我想:教师是否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前从创作背景、诗人创作风格、这首词所表现的情怀等方面去查寻资料。这样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补充学习的机会,而且不同学生找到不同资料进行交流,能使大家学到更多的知识。教师只要成为学生学习实践的“助手”、促进者、激励者,引导学生活动的方向——学习达到目标的路径。至于路,还是要放开手让学生自己去走。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主题思想教学反思 篇9

  整节课的教学过程我个人认为是成功的。教师介绍了必要的知识点,又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了词的内容,并让学生联系实际学习了苏轼的旷达胸襟,教师在教学过程只起了引导的作用,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气氛较为浓厚。这样的教学方式符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也让学生真正走进课堂教学中来。

  但是,教学过后却给我留下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课堂上真正互动起来的毕竟是少数同学,还有大部分的学生未能参与进来,特别是基础差和平时少话的同学,怎样才能让他们参与进来?这是一个急需解决而又非常棘手的问题。利用多媒体授课之后,学生的重复学习缺乏必要的载体(如应有的笔记等),有许多学生向我放映了这个情况,难道这样的教学方式不好吗?一节极为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新颖的教学设计,当面对的是基础教学较差学生的时候,教学过程并不能显示设计者的初衷,那么,这一堂课我们又如何评价呢?是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差?还是教学设计出了问题?我无从谈起。

  另外,教师的备课过程是很辛苦的,可是,我们更过关注的是教师教学的成败,又有多少人来关注教师“一节课的背后”?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主题思想教学反思 篇10

  我曾经执教过八年级下册第 25课《水调歌头》,所出示的这节课有幸被评为教学设计优质课,在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中,对于这节课不断地改进,因而也有了许多新的认识,现就本节课从不同侧面做以反思。

  一、教案设计的反思

  从常规教学的角度分析,对于一节古诗词看,立足点无外乎是读与赏结合,语文教学对于读的要求也是最基本的,在读中赏、赏中读,然而我认为对于一名八学年的学生,读的思维认识已经成形,古诗琅琅上口的节奏,抑扬顿挫中的语感,使学生品味到了一个或悠远或深邃的境界。因而,针对学生已形成的鉴赏模式。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设定为:

  1、读懂并背诵这首词。

  2 、训练联想力和想象力,完全摒弃了传统教学中赏析结合理念。

  苏轼作为此宋词之集大成者,其古词旷达豪迈的境界无疑一洗唐以来的绮丽之风,而要读懂这首词,没有丰富的联想与想象是绝难达到要求的。不打开想象的双翅,如何能体悟“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的达观,又何以能理解“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在本首词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启发式教学这一常规手段也被我放弃,为了更好地步入这节课的学习,我以多媒体手段引学生们步入了一个古意盎然的世界,选取了多幅画面,其中包括东坡醉酒图,以“春江花月夜”为背景所设置的朗读氛围,展示Flash图片,当荷塘月色中,《水调歌头》的颂读随画面徐徐走来,这样一来,情境法,诵读法都得到了展现,恰当的教学方法可以为学生打开一扇迥然不同的视野之窗。

  现代教学手段的多样性为语文教学提供了一个全方位、立体化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更充分地展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有一位哲人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在课前预习这一环节中,为了激发学习兴趣,我把过程与方法中的一个环节设为:通过阅读注释和查阅资料,了解作者、作品。因为调动了多种手段,在完成这一环节时,学生们认识了一个全面而丰富的东坡居士,为完成本课教学打了了夯实的基础。

  而对于本首词的教学难点,最初我的设计是了解古代诗歌在体裁上形式上的特点,计划为他们讲授诗词的起源,特点,分类并让他们了解多样的词牌名称,可在背课中我注意到,由于学生们接触到的诗词很少,对于律诗和绝句尚且模糊又何谈长调和小令,考虑再三,我舍弃了这一环节,针对这首词重新揣摩,最终把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设为教学重点。

  二、古诗词教学课型的反思

  在日常教学中,基于现行教学大纲的要求,并遵循中考指挥棒这一指向,很多教师都忽略了古诗词的思想内容和审美感受,而单纯地追求熟于默写这一环节,为了追求语文试卷上默写的10分,绝大多数课堂内的45分钟,都在向 10分的高标前进,而在我看来,对于一名初中学生来说,熟读默写早已过去,而感悟前人的悯人情思,忧国意识当成为初中思维体系的亮点,我想对于《水调歌头》的无穷韵味来说,它让人不能忘怀的绝不是流利的书写,铿锵的背诵,它让人不能忘怀的应该是东坡居士对人生独特的领悟,以及在逆境中前行的强者风范,只有立足于对诗词情感的认识,才会更好地懂得“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目徐行。”“竹杖芝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

  三、教学效果反思

  成功之处:

  1.情感升华,仰慕旷达

  对于《水调歌头》这首词,在完成教学任务后,我发现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做到,可以娓娓而谈我眼中的东坡,“可以一挥而就”我仰慕的东坡,能够达到这一步,我想一个可以忧伤可以放旷的东坡因为水调歌头已缓缓流淌在每一条心河,因为那份胸怀的滋养,有一颗直面人生的种子正在思想的的温床里的迎风而立,并因为人阅历的浇灌而日益茁壮。

  2.预习环节充分而详实

  本节课能够成功的另一个因素那便是预习环节完善之极,同学们多角度的收集并归纳整理使一个丰满的东坡形象得以展现,也正如此,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不仅走进了《水调歌头》,也认识了《定风波》《赤壁怀古》,还能够吟诵“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3.多媒体手段的介入,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在本节课中,在创设情境中,利用幻灯片向同学们展示了“嫦娥奔月”“荷塘月色”等多幅画面,并出示了MV“ 但愿人长久”,在朗读中也使用了flach动画,这丰富的有声有色的教学模式也成为本节课的亮丽风景。

  不足之处:

  1.对于板书设计仍有待完善。

  我所设计的板书,以愿为圆心,分别把“望月”和“怀人”设计在两侧,在我看来,简洁有余,而充实不足。

  2.拓展训练中,对于想象和联想的处理,多涉猎于课外,应立足于课内,效果会更好。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课后反思,我想有反省并改进,才能更好地提高45分钟的课堂效率,我想,当每位教师都能为提升效率而努力时,45分钟的课堂一定丰富而充实!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主题思想教学反思 篇11

  学校这次组织的研讨课活动主题是“同课异构”,所以这次讲这个名篇我也希望上出一些不同来。以往上这类课,我喜欢给学生拓展其他同类篇目,扩大课堂容量,而这次上课,我刻意在避免这类情况,希望把这一首诗讲的深入一些,也让同学们对它理解的透彻一点。

  苏轼的水调歌头是名篇,而且很多人都有不同的理解,我这次执教就是希望引导学生谈出自己的理解。昨天在两个班上这个课,上午在4班,感觉学生理解和感悟都可以;下午在3班,有很多同行听课,感觉学生没有放开,理解和感悟情况反而不如4班。我近几年上公开课,存在一个问题,在调动学生课堂参与度方面有欠缺,没有年轻时的亲和力了,这是我以后上课要着力解决的一个问题。

  课后同行评课,有老师提到我的导课特别引人注意,我这才发现,这个导课确实振聋发聩。其实下面的课完全可以从这点出发,让学生体会它的艺术性和思想性的结合。

  准备课的过程中,我有一些新的思考:诗的首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到底应该如何理解?我突然发现我们以前可能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明月的象征义。

  这句是化用自李白的诗句“青天有月来几时?我欲停杯一问之。”苏轼就是用这个化用来掩盖自己真正的目的的。我这几天寻找资料验证一下自己的猜想,然后把写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主题思想教学反思 篇12

  成功之处:

  1.情感升华,仰慕旷达

  对于《水调歌头》这首词,在完成教学任务后,我发现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做到,可以娓娓而谈我眼中的东坡,“可以一挥而就”我仰慕的东坡,能够达到这一步,我想一个可以忧伤可以放旷的东坡因为水调歌头已缓缓流淌在每一条心河,因为那份胸怀的滋养,有一颗直面人生的种子正在思想的的温床里的迎风而立,并因为人阅历的浇灌而日益茁壮。

  2.预习环节充分而详实

  本节课能够成功的另一个因素那便是预习环节完善之极,同学们多角度的收集并归纳整理使一个丰满的东坡形象得以展现,也正如此,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不仅走进了《水调歌头》,也认识了《定风波》《赤壁怀古》,还能够吟诵“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3.多媒体手段的介入,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在本节课中,在创设情境中,利用幻灯片向同学们展示了“嫦娥奔月”“荷塘月色”等多幅画面,并出示了MV“ 但愿人长久”,在朗读中也使用了flach动画,这丰富的有声有色的教学模式也成为本节课的亮丽风景。

  不足之处:

  1.对于板书设计仍有待完善。

  我所设计的板书,以愿为圆心,分别把“望月”和“怀人”设计在两侧,在我看来,简洁有余,而充实不足。

  2.拓展训练中,对于想象和联想的处理,多涉猎于课外,应立足于课内,效果会更好。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主题思想教学反思 篇13

  本文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一篇课文。本文也是苏轼完成《水调歌头》的一个心路历程。要求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从课文中感悟苏轼“宽慰”的心情以及他那豁达开朗,积极上进的人生态度。 借月抒怀,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力,把原本心中的心绪不宁和埋怨化成了人世界美好的祝愿。

  一开始,我就利用多媒体的方式,出示苏轼的《水调歌头》,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创设清静,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和本班的有同学一起读文、诵词,品读本文的独特语言魅力,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且在课后,我还布置了相关作业,让学生利用互联网去查询苏轼的其他诗词佳句,以求在课内外都营造一种浓郁的文化氛围。

  值得一提的是,我在教授本首古诗的过程中,现往学生自习,扫清障碍,继而在读中进一步理解词义,遇到不懂的地方先记下来,然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大家把自己弄不懂的问题都拿到小组中去讨论,集思广益。这样做的目的是要求学生掌握自学自悟的办法,这里就可以让学生抓住“思念“这个关键的词语进行学习,可以说充分调动起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在肯定学生的基础上能够给予学生归纳总结的办法。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主题思想教学反思 篇14

  本节课,我的教学流程就是“读”“赏”“悟”。让学生在读懂诗词的基础上,借助一定手法进行诗词赏析,最后,体悟作者的情感。并通过为对联(板书)拟横批的方式进行主题升华。读懂古诗词需要以读为基本抓手,营造一种氛围,让学生能很快的进入文本状态,需要与课文、与作者同喜同悲的激情。所以,开课伊始,我就让学生自由朗读,不带着我的引导,不作过多地点评和干扰,让学生读出自己预习时的真实想法和感受。并决定让学生自己范读。这样既激励着学生勇于展示自己,又能为其他同学作出良好的示范。自渎、范读几遍以后,由于平时阅读习惯的培养,再加上书下注释,学生就能够从中理解词的大致意思。接下来,我抓住“兼”字使学生明白了作者写这首词的两个原因。其一,显而易见——念弟。我们带着另一个写作目的推进课堂学习。通过抓住关键词句和几个关联的问题的教学方法,展开对下片思念的情感的赏析,再又回溯到上篇,理解词人忠君、忧民的政治倾向。最后,以对联(板书)撰写横批的方式完成对本首词的主题的理解。

  本堂课的教学设想是通过语文课上的琅琅读书声体现“语文味”,通过反复诵读赏析古诗词的语言魅力,理解我国古代诗人借物抒情、借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主题思想教学反思 篇15

  邓丽君的一首《明月几时有》把离别愁苦演译得淋漓尽致。这让我喜欢上苏轼的这首词,当看到教材中的选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有一种说不出的亲切感。对于这节课的成败之处,在此做一个反思: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这首词有着极其丰富深广的意蕴,它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孤高旷达的境界氛围,在月的阴晴圆缺中阐明人生哲理,贯穿着对于自然、宇宙,人生的深刻而独到的思索,具有令人回味无穷的永恒魅力。

  如何上一堂新颖、生动、活泼的研讨课,让学生在无限趣味中领会词的意境呢?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步骤:

  1.聆听音乐,激趣导入。

  2.反复诵读,体会诗气;

  3.品析诗歌,领会意境。

  首先,面对传统的古典诗词,很多同学拒之千里,认为传统老土,远不如一些现代文通俗有趣,如何让同学们对古典诗词感兴趣呢?我想到了我最喜欢的这首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可惜没有找到原版的碟,只能从网上下载动画版的歌曲,虽然现代味少了一点,但从学生们听歌时专注的眼神和微笑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还是非常喜欢这首歌的。

  接下来是诵读环节,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朗读是听说读写四种能力之中最核心的一个方面,但朗读不仅仅是教师一声令下,大家张嘴就念这么简单,课堂朗读也有一定的巧妙,要能充分调动学生朗读的情绪,使学生能很快的进入文本状态;分派朗读有利于氛围的营造,关系到学生对诗词的初步感受;还可发动学生进行朗读表演,利用学生的表演欲,提倡“美读”“情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虽然本节课有许多不足之处,但我想,学生已经从这堂课中感受到了词的魅力,他们已经能饶有趣味地在词苑中漫步了。鲜花因芬芳而美丽,鸟儿因翅膀而翱翔,学习因兴趣而吸引,如果我们的诗词鉴赏课能像磁石一样牢牢吸住学生的心,那么我们又何愁学生喜欢不了古典诗词呢?让我们尽情地在词苑中漫步吧!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主题思想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教学反思精选范文10-24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反思范文11-29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反思范文11-24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案例及反思09-02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反思11-19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09-05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10-28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09-11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教案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