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与苏轼命运

时间:2022-11-28 09:32:29 水调歌头 我要投稿

《水调歌头》与苏轼命运

  《水调歌头》,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的代表作,那么这首诗与诗人苏轼的命运有何联系呢?下面是小编收集的《水调歌头》与苏轼命运,欢迎大家阅读!

《水调歌头》与苏轼命运

  《水调歌头》与苏轼命运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水调歌头》,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的代表作。记得在中学课本上,老师就要求我们熟练的背诵。这首词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在朗朗书声中,给我们以健康的美学享受。

  大自然的万般景物中,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她很容易启发人们的艺术联想。一钩新月,可联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轮满月,可联想到美好的团圆生活;月亮的皎洁,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天上月亮这一意象上集中了人类多少美好的憧憬与理想!月亮简直被诗化了!在我们印象里,苏轼是一个性格很豪放、气质很浪漫的人。当他在中秋之夜大醉后,望着那皎皎圆月,他的思想感情犹如长了翅膀一般,天上人间自由地飞翔着。

  从校门走向社会,不知不觉中,当年书生意气的我,已是脸上布满沧桑感的老百了,重读这首倍受后人赞誉和喜欢的《水调歌头》,又有了更深的理解。

  他重气节、有志向。博通经史,关心时事,以图强国。21岁中进士,没想到刚刚踏入仕途,便卷入了一场没完没了的政治的风波之中。拋开诗词,我们先来说说苏轼的一生命运。苏轼(1036—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他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代巨匠,但在政坛上却是个悲剧人物。

  苏轼在做主簿、签判一类地方官的时候,王安石任参知政事,推行新法。苏轼反对“新法”。他写了几篇文章如《商鞅论》、《拟进士廷试策》,或是借古喻今,含沙射影,或是借题发挥,旁敲侧击,而在《上神宗皇帝》万言书中则是公开的全面攻击了。

  王安石是敬重苏轼的,认为苏轼“乃当今奇才”。虽然苏轼和他政见不同,但王安石毕竟是一代名相,他和苏轼的交情依旧。可是,树欲静而风不止,一些嫉妒苏轼的小人,不停在王安石的耳边添油加醋地“如此这般”、“这般如此”。所谓“三人成虎”,王安石便也有些相信了。待皇上问“可用苏轼时”,王安石说:“如果要推行新法,就不能重用苏轼”。苏轼感到京城难待,便只好再三请求外调。

  之后几年,他做过通判杭州、密州、湖州等地的知州。待王安石罢相,追求高官厚禄的投机者越来越多的混入变法派。严肃的斗争惭惭变成了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倾扎和报复,苏轼就成了其中的不幸者。谏官李定等人摘出他一些讽刺新法的诗句,加以弹劾,东坡先生被捕入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

  又过了七年,司马光等旧党上台,苏轼虽未能完全消除对王安石变法运动的敌意,但又不满于司马光旧党集团的倒行逆施,苏轼才华过人,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行高于众,众必非之”,那些伺机献媚取悦,以谋荣升的小人们因嫉恨而不断诬告陷害他,他只好又请外调。到宋哲宗执政、新党再度上台,至此苏轼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于是日子一天比一天难过,一贬再贬,从惠州直到遥远偏僻的海南岛,后死在遇赦北归的途中。

  苏轼才高德重,却不善走“钢丝”,那样为求活而求活,对他来说很难活着,就算勉强活着,也会活得很苦、很累、很不值得。所谓“性格决定命运”,苏轼就成为这样坎坷悲剧的一生。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再说说他41岁时创作的这首广为流传的《水调歌头》:

  本来,古代智人见天球运转,日月晦明,星象森罗,长慧出没,总不免产生许多疑问,而对于人间的一幽一显,一死一生,总不免有许多迷惑与感慨。这些古代的聪明人,逐步以研究人生的观点去研究宇宙,反过来又以研究宇宙的方法探究人生,于是宇宙便和人生联系起来,形成了“天人相通”“天人感应”的观念。而苏轼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就是战国屈原《天问》文体在词坛中的第一次尝试。

  苏轼借用《天问》的形式来写词,并向青天月亮提出几个疑问,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就必须要解他当时所处的地位和遭遇的环境。下面,老百试着逐句简要分析一二。

  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中秋节,时任密州知府的苏轼在超然台湾的独立自饮酒赏月,抬望眼,皓月当空,银光泻地,他想起了分别七年的弟弟苏辙。举杯望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传世词篇。

  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很明显,这首词在抒写手足情深的同时,词人不能不想到兄弟二人都是由于与变法派相左而出为地方官,并备受冷遇的,不能不想到仕途险恶。所以“大醉”遣怀,表现出世与入世、隐退与仕进的矛盾心情。老百认为,这才是本篇的主旨所在。

  上片一开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两句是从李白的《把酒问月》中“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脱化而来的。当然还有张若虚的“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借鉴。那么,这“天问”第一句排空直入,豪迈的意气,似乎潇洒的带走了一些作者的郁愤。青天何在?明月又何在?

  接下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是天问第二句,似乎把对于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但那月光宝殿未尝不是暗指朝廷。月亮其实东升西落,亘古如斯,有什么今年去年之别,可朝廷中的政治气候则是变化无常的,王安石的起落、神宗皇帝的喜怒、新旧两派的明争暗斗,在苏轼看来,都有“不知今夕是何年”的疑虑。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他想乘风回到月宫,又怕那里的凄凉,受不住那儿的寒冷,这里表达了词人“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心情。“乘风归去”说明词人对世间不满,“归”字有神仙自喻的味道,好像他本来住在月宫里只是暂住人间罢了。其实暗中比喻他还想回到京城汴梁,能重新得到皇帝的重用,但又恐怕朝廷的气候会“寒冷”,自己未必能适应得了。这天问的第三句,一“欲”一“恐”显露了词人千思万虑的思想矛盾。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天问的第四句与上紧密相接,写词人在月光下翩翩起舞,影子也在随人舞动,天上虽有琼楼玉宇也难比人间的幸福美好。这里由脱尘入圣一下子转为喜欢人间生活。其实隐含的'意思是说,既然朝廷上“高天滚滚寒流急”,与其回到中央的漩涡中,不如在外地做个闲官,“大地微微暖气吹”,倒也安闲自在吧。

  下片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转和低都指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照着屋里彻夜无眠的人。而这些失眠之人中,当然有他自己和弟弟苏辙在内。

  月圆而人不能圆,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于是词人埋怨明月:“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又是一问,本以为明月没有恨事,却常常在人们离别之时显出团圆的样子,它是有意嘲弄人呢,还是同情人呢?这个“别”字,既是指自己弟弟的隔别,又是指自己与朝廷的隔别。“长向”二字,用意深曲。不是偶然如此,而是长时期皆如此,可悲可怨,可为什么总是这样呢?

  接着,词人把笔锋一转:“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天上月亮都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有亏损残缺的时候,那么人的悲欢离合也就不奇怪了,这明着好象是以“古难全”来一番宽慰,其实骨子里是带着问号的,人世间悲欢离合,月的阴晴圆缺,难道真的一向如此?真的无法两全其美吗?这里“人”是指自己和弟弟,但也可以泛指。“月”,既是观景,也象征朝廷里的政治气候。

  词的末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积累了这么多疑问,却又无法作出解答,只好抱着良好的祝愿来作结束语,毕竟他不象屈原那样悲观消沉。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让对于明月的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王勃有两句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味深长,传为佳句。老百认为此词中“千里共婵娟”有异曲同工之妙。另外,张九龄的《望月怀远》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许浑的《秋霁寄远》说:“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都可以互相参看。

  这首词明着看仿佛是作者与月的对话,月是词的中心形象,却处处契合人事。词的意境虚虚实实:文字在幻想与现实中穿梭,思绪在天上与人间中徘徊。孤独的作者终于求得出路:离合的悲欢,政途的苦闷,只可借自宽安慰来消解,只能旷达的一笑而过。

  正是因为这首所包含的不止一层意思,所以,神宗皇帝读了也颇受感动。《坡仙集外纪》说:“神宗读至琼楼玉宇二句,乃叹曰:苏轼终是爱君。”

  苏轼当时是处在不得意的政治生涯中,心头有许多疑惧,但又抱持着期望,所以使人读了觉得他还是那一片诚恳。老百认为,假如他当时又是有意向神宗皇帝表态,那么这种表态也是成功的。

  老百是极为佩服苏轼把宇宙问题和人生问题融汇结合的本领,也佩服他指物喻事的艺术技巧,更佩服他以豪放阔大的风格入词,开创词坛新貌的才华。文章的后面,老百附上两首《水调歌头》。

  1965年5月下旬,共和国领袖毛泽东来到井岗山游览视察,在苍茫青山间,这位伟人万丈豪情,写下气势磅礴的《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

  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

  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

  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

  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老百的文字功底与苏轼的差距是人间天上。与毛伟人相比,更是“济辈跟随愧望尘”,但也要学着舞文弄墨。时至1986年10月,刚刚踏入工作不久的小百,到沙湾进行购销电脑短训,故地重游,回忆两年前在此毕业实习时的同学友爱,不禁感慨万分,就试写过一首《水调歌头·重游沙湾》:

  有幸机遇到,重游老沙湾。

  同是学习技术,心境异当年。

  常忆桃李芬芳,已随秋风西去,惟留市街寒。

  把酒来寻觅,阳春何时还。

  上自习,开晚会,登红山。

  两载粮校,留下多少情思恋。

  未历世途坎坷,不知创业艰难,可叹太少年。

  愿爱似黄叶,飘埋根底间。

  苏轼的简单介绍

  中国文人生活在从苏轼、诗人,。在他一生当中,他创造了许多工作。他最著名的是他的诗,但是他也写了许多文章,著名的注意。我钦佩苏轼因为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甚至是艰难的文学和面对困难。

  在中国历史上,苏轼、和他的哥哥一道苏辙和父亲苏训,都是著名的被称为三苏。但苏轼的贡献是最大的。他不仅创造了奇妙的作为,也做了许多好事为世人时,他是一名军官。今天,还有一个被怀疑是银行在杭州的省份。

  因为支持的才华,苏是羡慕和就交给工程,一个穷的地方。甚至当苏在那里,他没有失去他的精神为生活。更重要的是,他的诗,当时所更好。苏的时代已经过去,但他的精神的一生。

  苏轼、似乎作为一颗恒星在宋朝的时候,照亮了我的心和灵魂以他伟大的精神。每当我遇到困难,我能听到他说、充满希望的强大,相信你能面对现实!”

  苏轼的成就介绍

  苏轼的诗现存约两千七百余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叶燮(字星期)《原诗》说:“苏轼之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赵翼《瓯北诗话》说:“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为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处亦在此。”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苏轼的词现存三百四十多首,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将北x诗文x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刘辰翁在《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1079年7月,苏轼在湖州任上,因乌台诗案获罪入狱,次年元月,被流放至黄州。诗案之前,自1071年任杭州通判以来,苏轼历任密州知州、徐州太守和湖州太守,政绩卓著。其诗词作品在整体风格上是大漠长天挥洒自如,内容上则多指向仕宦人生以抒政治豪情。而诗案之后,虽然有一段时间官至翰林学士,但其作品中却少有致君尧舜的豪放超逸,相反却越来越转向大自然、转向人生体悟。至于晚年谪居惠州儋州,其淡泊旷达的心境就更加显露出来,一承黄州时期作品的风格,收敛平生心,我运物自闲,以达豁然恬淡之境。

  以乌台诗案为界,苏轼的诗词作品在创作上有继承也有明显的差异。在贯穿始终的“归去”情结背后,人们看到诗人的笔触由少年般的无端喟叹,渐渐转向中年的无奈和老年的旷达——渐老渐熟,乃造平淡。

  首先,在题材上,前期的作品主要反映了苏轼的“具体的政治忧患”,而后期作品则将侧重点放在了“宽广的人生忧患”,嫉恶如仇,遇有邪恶,则“如蝇在台,吐之乃已”。其行云流水之作引发了乌台诗案。黄州贬谪生活,使他“讽刺的苛酷,笔锋的尖锐,以及紧张与愤怒,全已消失,代之而出现的,则是一种光辉温暖、亲切宽和的识谐.醇甜而成熟,透彻而深入。”

  其次,在文化上,前期尚儒而后期尚道尚佛。

  前期,他有儒家所提倡的社会责任,他深切关注百姓疾苦; 后期,尤其是两次遭贬之后,他则更加崇尚道家文化并回归到佛教中来,企图在宗教上得到解脱。他深受佛家的“平常心是道”的启发,在黄州惠州儋州等地过上了真正的农人的生活,并乐在其中。

  第三,在风格上,前期的作品大气磅礴、豪放奔腾如洪水破堤一泻千里;而后期的作品则空灵隽永、朴质清淡,如深柳白梨花香远益清。

  就词作而言,纵观苏轼的三百余首词作,真正属于豪放风格的作品却为数不多,据朱靖华先生的统计类似的作品占苏轼全部词作的十分之一左右,大多集中在密州徐州,是那个时期创作的主流。这些作品虽然在数量上并不占优势,却着实反映了那段时期苏轼积极仕进的心态。而后期的一些作品就既有地方人情的风貌,也有娱宾遣兴,秀丽妩媚的姿采。诸如咏物言情、记游写景、怀古感旧、酬赠留别,田园风光、谈禅说理,几乎无所不包,绚烂多姿,其间大有庄子化蝶、物我皆忘之味。至此,他把所有的对现实的对政治的不满、歇斯底里的狂吼、针尖麦芒的批判全部驱逐了。其题材渐广,其风格渐趋平淡致远。

  苏轼词风可分三类 :

  一、 豪放风格

  这是苏轼刻意追求的理想风格。他以充沛、激昂甚至略带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写人状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

  二、 旷达风格

  这是最能代表苏轼思想和性格特点的词风,表达了诗人希望隐居、避开乱世、期待和平的愿望。

  三、 婉约风格

  苏轼婉约词的数量在其词的总数中占有绝对多的比例,这些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也是对传统婉约词的一种继承和发展。

【《水调歌头》与苏轼命运】相关文章:

苏轼的《水调歌头》11-19

苏轼《水调歌头》09-20

《水调歌头》苏轼08-31

苏轼的水调歌头08-28

苏轼--《水调歌头》08-23

苏轼的 水调歌头08-23

苏轼 水调歌头11-25

水调歌头苏轼08-09

苏轼《水调歌头 苏轼》 赏析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