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优秀教案

时间:2024-01-06 14:45:57 诗歌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诗歌鉴赏优秀教案(精选10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诗歌吧,诗歌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美。你知道什么样的诗歌才能算得上是好的诗歌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诗歌鉴赏优秀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诗歌鉴赏优秀教案(精选10篇)

  诗歌鉴赏优秀教案 1

  复习目标

  1.掌握诗歌的表达技巧

  2.掌握诗歌的抒情方式

  教学难重点

  1.掌握诗歌的表达技巧

  2.掌握诗歌的抒情方式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

  教学课时:

  一课时

  复习过程:

  一、表达方式

  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具体的说,就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

  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二、抒情方式

  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具体的说,就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重点介绍

  1.间接抒情

  (1)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

  (2)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如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悦之情;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场景描写之中,寄寓着诗人的离愁别恨。

  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如唐代谢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诗人写诗来表达他的思想情感。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需要写景──自然界的或周围的景,来引起情,把情感传达给读者。情与景的处理很重要,如果处理得恰当,他就会激起读者的感情,使读者与他发生共鸣。这样的诗就写得好,能动人。

  (3)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诗,指的是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兴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融于某种具体事物的一类诗歌。那么,一首好的托物言志诗,应该具有什么特点呢?

  如下面这首明人于谦17岁时写的《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

  诗的首句写石灰的来之不易,铿锵有力的字句中寄寓了千锤百炼才能造就人才的深意。次句以拟人化的手法表现了石灰临难不惧、处变不惊的不凡气度,从中也寄寓了少年于谦不畏艰险的性格。第三句诗人再次以拟人化的手法充分表现了石灰不怕粉身碎骨的崇高精神和甘愿献身的美德。同样,从中也展示了诗人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英雄情怀。诗的末句"要留青白在人间"是前三句的收结与归宿,是全诗的画龙点睛之笔。石灰何以能如前面所吟唱的那样,关键在于它具有"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志向,这也是诗人的志向和理想。我们可以说,作者句句写石灰,正是句句写自己。

  (4)直接抒情。也称直抒胸臆,是一种不要任何"附着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比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结尾:"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就直截了当地抒发了诗人甘愿为天下贫寒的知识分子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高尚情操。再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全诗以慷慨悲凉的调子,直接通过登幽州台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三、例题分析

  例1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后面的问题

  秋思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1)第一句的作用是什么?

  答:为后面诗句的展开提供了基础(或引出下面诗句)

  (2)三四两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机关报感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诗人通过对"行人临发又开封"的细小动作的描写,表达了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这种通过细节描写来表达心理活动的写法,真切细腻,生动感人。

  (3)本诗运用的是怎样的抒情方式?

  答:寓情于景

  例2阅读下面一首词,分别回答后面的问题

  鹊桥仙·夜闻杜鹃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

  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

  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故山:故乡

  (1)"常闻杜宇"中"杜宇"指什么?它有什么特点?

  答:杜鹃。它在晚上活动,发出叫声的特点。

  (2)"况半世飘然羁旅"表达了什么感情?

  答:表达了乡情及功业无成的悲凉之情。

  (3)说明本词最突出的艺术特点和表达作用

  答: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通过情景交融使感情的表达更加生动,深切。

  诗歌鉴赏优秀教案 2

  教学目标

  1.在原有古诗知识的基础上,区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和以景结情三种景情关系

  2.掌握景情关系的四种内在联系:以乐写哀,以哀写乐,以哀写哀,以乐写乐

  3.了解此类题型问法,并准确答题,以练促学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准确区分借景抒情与融情于景

  2.掌握此类题型的答题方法,准确答题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切景语皆情语(幻灯片,并配音乐,让学生入境)。胡应麟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明代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作诗本乎情、景,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

  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是历代诗人所追求的,也只有达到情景交融的作品,才是诗歌中的上乘之作。讲到诗歌,特别是写景诗,弄清了景和情,也就把握了诗歌的主题,做诗歌鉴赏题也就成功了一半了。

  今天我要给大家讲的是景和情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过程

  1、想一想

  (1)(问题)想一想我们学过的景情关系有哪些?(提示:哪些情景交融的情况)

  学生回答,可能比较零碎。

  (总结)分三种:借景抒情,融情于景,以景结情

  四种内在联系:以乐写哀,以哀写乐,以乐写乐,以哀写哀

  (2)举例辨析

  ①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如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诸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前景后情,融为一体,全诗气象雄浑,感慨深沉;诗人面对辽阔的江天,耳听清猿哀鸣,眼见飞鸟栖止不定,落木萧萧,长江滚滚,如何能不引发诗人的老病孤愁之感。情是景中之情,景是情中应有之景。

  ②寓情于景(融情入景)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全诗一字未说离情别绪,而烟花含愁,孤帆载憾,别绪如长江不尽,离情如碧空无涯。情含景中,神传象外,具有无穷艺术魅力。

  ③以景结情如(李白《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首联点出告别的地点,描摹出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接下去两联写离别的深情。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关心,感情真挚。最后以“萧萧班马鸣”作结,以景结情,

  用两匹马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烘托出诗人的缱绻情谊。

  (3)(问题)这三种关系怎么区分?

  学生回答

  (总结)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就是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又可叫作“移情入景”。这样的诗篇,通篇字面上看是写景,实则写情。

  以景结情是指以“景物”来传达、折射、暗示(暗喻)出作者的感情、寄托、抱负。

  借景抒情(先景后情)借景抒情(有景有情)

  以景结情(先情后景)融情于景(情含景中)

  2.辨一辨

  (一)三者关系辨

  (1)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端居》李商隐)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借景抒情)(06福建)

  寂居异乡,平日很少有人来往,阶前长满了青苔,更显出寓所的冷寂。红树,则正是暮秋特有的景象。风雨之夕,月明之夜,胸怀愁绪而寥落之情难遣的。

  (2)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寄远》杜牧)

  正是客心孤回处,谁家红袖凭江楼?(借景抒情)(以景结情)(09山东)

  这两句写正值客心孤寂之时,忽见红袖凭楼而更增思家之情,诗人看见红袖凭楼的情景时,一下子联想到家人也在盼望自己归来,于是思家之情更加浓重

  (3)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春行即兴》李华)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融情于景)(05全国1)

  整首诗都是写诗人行经宜阳时即目所见的暮春景色,是安史之乱后荒寂的景色。在景物描写中,渗染着诗人感伤,哀愁的心情。

  (4)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寒雨中的黄叶,昏灯下的白发人,这画面可以感受到作者生活境遇的悲凉。

  (《喜外弟卢纶见宿》司空曙)(融情于景)(09江西)

  (5)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

  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日暮倚杖水边》(金)王寂)

  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

  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慢迟。(借景抒情)(08浙江)

  秋风飒飒,万物萧瑟,被秋风轻轻“摇落”的自然是片片黄叶。望着在秋风中回旋、挣扎、最终还是落地化作尘泥的黄叶,联想到自己如同黄叶般枯萎飘零的身世和命运,“日暮倚杖水边”的诗人,怎能不思潮如涌、心乱如丝呢?这一联,前句写景,后句抒情。

  (6)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以景结情)

  遥隔千里,松冈之下,亡人长眠地底,冷月清光洒满大地,这是一种怎样孤寂凄哀的情景啊,念及此情此景的词人亦不免肝肠寸断。

  (7)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绝句漫兴九首(其三)》杜甫)

  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融情于景)(08福建)

  融情于景。诗人从燕子落笔,细腻逼真地描写了它们频频飞入草堂书斋,“点污琴书”、“打着人”等活动。这些描写既凸现了燕子的可爱之态,又生动传神地表现出燕子对草堂书斋的喜爱,以及对诗人的亲昵。全诗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自然、亲切之感,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在草堂安定生活的喜悦和悠闲之情。

  (8)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旅夜书怀》杜甫)(寓情于景)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是历来传诵的.名句。大笔勾勒,写得真切细腻,创造出一种阔大雄浑但又寂寞空旷的境界,从而再反衬诗人的孤独,景中见情,景与情融。

  (问题)这些诗中分别有怎样的景情关系?

  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前两组前四题,后两组后四题,然后请小组代表回答)

  (二)内在联系辨

  (1)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天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登科后》)(乐景乐情)

  将诗人策马奔驰于春花烂漫的长安道上的得意情景描绘出诗人神采飞扬的得意之态

  (2)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速。(柳宗元《柳州榕叶落尽偶题》)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哀景哀情)

  在阳春二月见到反常的如秋之景眼中的花尽叶落之境与心中的凄黯迷惘之情是融会为一的

  (3)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杜甫《绝句》)(乐景哀情)

  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人借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出了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

  (4)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有老马,不必取长途。(杜甫《江汉》)(哀景乐情)

  落日、秋风是一种凄凉的感觉,但却比喻了诗人正处暮年,并以“老马”自喻表现了积极入世的精神及老当益壮的情怀。

  3.理一理

  景情关系提问的方式有:

  (1)请从景情关系的角度进行赏析或请从“景”和“情”的角度赏析

  (2)这句诗(这首诗)是怎样融情于景(或借景抒情)的?

  (3)这句诗(这首诗)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艺术手法),(或者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请赏析。

  答题方法

  先请学生回答,然后进行总结

  (1)回答出某一种关系

  (2)借什么景(抓住意象,概括画面特点),抒什么情\融什么情于什么景\以什么景结什么情(有反衬关系的强调)

  4.练一练

  (1)江行[宋]严羽(09福建)

  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

  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

  离家今几宿,厌听棹①歌声。

  [注]①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4分)

  问: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雪“残”、雁“断”、月“新”、潮“生”的凄迷景致,景中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

  (2)望江南超然台①作苏轼(07全国1)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

  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问: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答:这首词因景生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上片描写的是超然台下“春未老”之景;下片抒发的是春虽未老,人却在无奈之中思乡之情。

  (3)从军行七首(其二)王昌龄(05重庆)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1)“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为什么?

  (2)“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答:(1)不矛盾,乐景衬哀情,这样的对照写法更能显示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愁,这是任何欢乐的新曲都无法排遣的。

  (2)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

  三、总结

  总之,我国的古典诗词中情与景的关系,学们已经能很好地区分出来,并做到规范答题。诗歌无外乎景情,因此高考试题对景与情方面的设题很多,我们掌握了这方面得知识,才能在高考中应对自如,立于不败之地。

  诗歌鉴赏优秀教案 3

  活动目标:

  1.帮助幼儿理解诗歌内容,能有表情地朗诵诗歌。

  2.学习词语:摇篮、飘、翻、吹。

  3.引导幼儿感受诗歌温馨优美的意境。

  活动准备:

  布娃娃、《摇篮曲》的录音、图卡、课件。

  活动重点:

  理解诗歌内容。

  活动难点:

  感受诗歌温馨优美的意境。

  活动过程:

  一、欣赏《摇篮曲》的录音,引出活动。

  1.播放录音,感受诗歌温馨优美的意境。

  提问:“听了这首诗歌,你想做什么?”

  2.教师出示娃娃家的布娃娃,请几个幼儿表演哄宝宝睡觉。

  二、学习诗歌《摇篮》。

  1.教师有表情地朗诵《摇篮》。

  提问:诗歌里有哪些摇篮?

  摇篮里有哪些宝宝?

  教师根据幼儿的'讲述出示相应的图.

  三、通过提问,帮助幼儿感知,理解诗歌内容。

  1.为什么说蓝天是摇篮?为什么星宝宝不是摇篮?

  2.为什么大海、花园、妈妈的手是摇篮?帮助幼儿理解词语。

  3.鼓励幼儿和老师一起朗诵。

  4.教师带领幼儿看图谱、课件完整地朗诵诗歌。

  四、通过各种方式练习朗诵诗歌。

  五、播放《摇篮曲》的录音,幼儿朗诵诗歌,体验文学美。

  附诗歌:

  摇 篮

  蓝天是摇篮,摇着星宝宝,白云轻轻飘,星宝宝睡着了。

  大海是摇篮,摇着鱼宝宝,浪花轻轻翻,鱼宝宝睡着了。

  花园是摇篮,摇着花宝宝,风儿轻轻吹,花宝宝睡着了。

  妈妈的手是摇篮,摇着小宝宝,歌儿轻轻唱,小宝宝睡着了。

  诗歌鉴赏优秀教案 4

  活动目标:

  1、感受诗歌内容的情趣。

  2、能大胆想象和仿编。

  3、能将仿编的诗歌《树叶》朗诵给大家听。

  4、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5、理解诗歌内容,丰富相关词汇。

  活动准备:

  PPT课件、动物头饰若干

  活动过程:

  一、导入

  PPT展示树叶从树上飘落到地面的图片。

  提问:图上有什么?树叶发生了什么变化?

  二、PPT出示图片

  1、这时候一只小蚂蚁着急地走来了,他回家要过河,于是就捡起一片树叶。

  提问:他会用树叶干什么?(当成小船)

  小蚂蚁捡起一片,它是我的渡船。

  2、下雨啦,一只小猴淋着雨跑过来,他也捡起一片树叶。

  提问:他会用树叶干什么?(当成雨伞)

  小猴捡起一片,它是我的雨伞。

  秋天的'树叶这么美,还会有哪些小动物会来呢?

  3、完整欣赏《树叶》PPT

  提问:

  ①还有哪些小动物来捡了树叶?

  ②他们都当作了什么?

  4、朗诵诗歌。(我们把小动物的话编成了一首好听的诗)

  我们来学着小动物的样子朗诵一遍这首好听的诗歌吧!

  三、仿编诗歌(小动物们捡起树叶捡得这么高兴,别的小动物看见了,也想来捡树叶。我们来看看又来了哪些小动物吧!)

  1、PPT分别出示图片(小兔,小刺猬,小松鼠,毛毛虫)

  引导幼儿想象它们分别会把树叶当成什么?(信纸,帽子,棉被,房子)

  2、尝试仿照前面的句式仿编。

  3、幼儿自主选择动物头饰进行表演。

  结束:今天我们不仅学了一首美丽的诗歌,还自己创作了一首。回家以后去表演给爸爸妈妈和你的好朋友看吧!

  原诗歌:树叶

  一片片树叶儿,落在地面,

  小蚂蚁捡起一片:它是我的渡船。

  小猴捡起一片:它是我的雨伞。

  小熊捡起一片:它是我的蒲扇。

  梅花鹿捡起一片:它是我的饼干。

  小朋友捡起一片:它是我的书签。

  大家捡树叶儿,捡得多欢喜!

  仿编诗歌:

  一片片树叶儿,落在地面,

  小兔捡起一片,它是我的信纸。

  小刺猬捡起一片,它是我的帽子。

  小松鼠捡起一片,它是我的棉被。

  毛毛虫捡起一片,它是我的房子。

  大家捡树叶儿,捡得多欢喜。

  活动反思:

  活动的亮点:在欣赏感受部分,我通过背景音乐和课件的有效结合,向幼儿展示散文,使他们在听觉和视觉两种感官的冲击下,充分感受到散文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诗歌鉴赏优秀教案 5

  一、活动目标:

  1.帮助幼儿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画面美和语言美,并学会朗诵诗歌;

  2.引导幼儿仿编诗歌,培养幼儿得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活动准备:

  1.背景挂图:蓝蓝的天空,密密的森林,清清的河水,绿绿的草地,红红的花儿,幼儿园

  2.图片:白云,小鸟,小羊,蝴蝶,小朋友

  3.人手一份:纸和记号笔

  三、活动过程:

  1.图片导入

  师:这幅图片上的是什么呢?(房子)

  是的,我们小朋友和爸爸妈妈住在房子里它就变成了我们的家。今天呢老师就为大家带来了一首诗歌它的名字就叫《家》,你们要竖起耳朵细心听,看看诗歌里给我们讲了什么,老师的诗歌开始了。(朗诵诗歌)

  2.请幼儿说一说诗歌的名字是什么,诗歌里都说了什么?(小朋友都听的很仔细,但是我们还是没有听完整,这次我们再来仔细地听一遍,看看我们漏了哪些事情。播放录音)

  3.(原来我们漏掉了xx,小朋友的小耳朵很厉害),现在我们一起看着图片用诗歌中得语言来说一说。(请幼儿举手回答,引导xx是xx的家,用个别幼儿的回答作为范例,来影响其他有幼儿)

  4.师幼一起朗诵诗歌(教师指图引导幼儿一起说)

  5.老师问,幼儿回答(老师:蓝蓝的天空,幼儿:是小鸟的家)

  6.仿编诗歌

  (1)师:蓝蓝的天空除了是白云的家还可以是谁的家?(太阳,星星,月亮);树林,草地,河水,花儿,幼儿园还可以迎接哪些新主人入住呢?小朋友好好想一想,用纸和笔把它画下来。

  (2)幼儿操作,老师巡视。

  (3)让幼儿用诗歌的语言介绍自己画了什么?(xx是xx的家,如蓝蓝的天空是太阳的家,密密的.树林是蘑菇的家,绿绿的草地是小兔的家,清清的河水是蝌蚪的家,红红的花儿是蜜蜂的家,快乐的幼儿园是老师的家。)

  四、教师小结

  今年小朋友表现的都很棒,不但学会了诗歌,还自己创作了诗歌,为自己鼓鼓掌吧,小朋友手中都有自己的画,那你们带回家给自己的爸爸妈妈用我们好听的诗歌语言说一说你画了什么。

  诗歌鉴赏优秀教案 6

  活动目标:

  1.初步感受秋天水果丰收的景象。

  2.体验边手工粘贴边念儿歌的乐趣。

  3.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4.积极的参与活动,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

  用普通话大胆、清楚的朗诵儿歌。

  活动难点:

  注意个别孩子在边手工粘贴边念儿歌的困难。

  活动准备:

  1.盘子一个

  2.各种水果

  3.梨子、葡萄、橘子、绿苹果、红柿子等剪好的图片大盘子图片幼儿人手一份

  4.胶水,纸巾

  5.秋天的音乐

  活动过程:

  1.听秋天的音乐入活动室

  2.提问现在是什么季节(秋天),

  教师说:秋天是丰收的季节。我今天就给小朋友们带来了许多水果,小朋友们看一看有什么水果?

  3.教师总结:其实秋天就像是一只大盘子

  我呢?现在就把小朋友们刚才说的各种水果编成了一首好听的诗歌,诗歌的名字叫《秋天果子多》

  4.幼儿学说诗歌

  5.把手中的水果图片按照诗歌内容,变说诗歌,边贴到大盘子图片上(这个步骤由幼儿来完成)

  这个过程注意孩子做手工粘贴时不要把衣服弄脏,旁边放有纸巾的.目的是让孩子沾去多余的胶水。

  6.教师说:果子现在已经装到秋天这个大盘子里了"我们现在就把盘子送给客人老师吧,小朋友们送的时候要记得说诗歌

  附:

  秋天果子多(诗歌)秋天像只大盘子盛满各种甜果子绿苹果红柿子黄澄澄的大梨子串串葡萄赛珠子像灯笼的是橘子秋天是只果盘子人人喜欢吃果子。

  活动反思:

  在本次活动中,我首先采用提问的教学方式,让幼儿感知现在正是秋季,为幼儿创设一个特定的氛围,知道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通过让幼儿说说、想想的方式,引导幼儿来学习诗歌,理解诗歌,感受诗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层层深入的方法,一步一步引导幼儿学会边手工粘贴边念儿歌。

  诗歌鉴赏优秀教案 7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对诗歌的兴趣。

  2、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学习有表情的朗诵,基本掌握诗歌内容。

  3、理解诗歌所用的比喻手法,学会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4、学会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大胆参与讨论。

  5、萌发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活动准备:

  春天背景图一幅,诗歌图谱一张,小插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直观教具出示(春天背景图),引发学习兴趣,导入活动提问:"这是什么季节?"(春天)"这是什么天气?"(下雨)"春天下的雨叫什么雨?"(春雨:引出诗歌主题)"落下春雨来发出什么声音?"(滴答)"谁喜欢春雨?"(种子、桃树、麦苗、小朋友)"它们遇到后怎春雨么样了?"(发芽、开花、长大、种瓜)我们跟着一春雨起看看它们怎么样了(导入下一环节)

  二、教师有感情地朗诵诗歌第一遍,教师边指出图中相应的实物边朗诵提问:"诗歌叫什么名字?"(春雨)"谁喜欢?"春雨(种子、桃树、麦苗、小朋友)"它们对春雨说了什么?"(下吧,下吧,我要……)第二遍,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诵诗歌,请幼儿记住"它们"对春雨说的`话

  三、出示儿歌图谱,帮助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感情

  1、边黏贴小图卡边引导幼儿念出诗歌提问:"滴答,滴答,下小雨啦!春雨先遇到谁(种子)?"(把种子贴上去)"种子说了什么?"(要求幼儿用诗中句子回答)"为什么要说两声下吧!?"(因为种子睡在很干的泥土里,不能发芽,种子很想下雨很想发芽,所以就说了两声"下吧")"春雨又遇到了谁(桃树)?它又说了什么?""春雨还遇到了谁(麦苗)?它说了什么?""春雨最后遇到了谁(小朋友),它对春雨说了什么?"我们一起来一遍(导入下一节)

  2、跟着图谱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提问:"你们仔细听种子说话的声音是怎么样的?什么地方轻,什么地方重?"总结:种子说:"下吧(轻),下吧(重),我要发芽(响)!"种子着急要发芽,所以一声比一声响

  3、请个别幼儿采用刚才的方法练习朗诵儿歌指导语:"因为春雨能使地上中的东西长大,所以在念到"发芽"、"开花"、"长大"、"种瓜"时要响一点、慢一点。因为是小雨,所以开头和结尾两句的"滴答,滴答,下小雨啦!"要念得轻一点我们大家一起来一遍(导入下一节)

  四、学习有表情的朗诵诗歌,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区分诗歌的轻重和快慢

  1、练习表情师:"种子、桃树、麦苗、小朋友它们都很喜欢春雨,见到春都很高兴,但要要怎么表示呢?"(引导幼儿用拍手、微笑等)

  2、边看老师指挥边朗诵滴答,滴答,下小雨啦!(双手从头顶到胸前做下雨装)

  种子说:"下吧,下吧,我要发芽。"

  桃树说:"下吧,下吧,我要开花。"

  麦苗说:"下吧,下吧,我要长大。"

  小朋友说:"下吧,下吧,我要种瓜。"滴答,滴答,下小雨啦!

  五、分组表演

  1、幼儿分组边看图谱边分角色朗诵师:"请第一组的小朋友当种子,第二组的小朋友当桃树,第三组的幼儿当麦苗,当到小朋友时所有小朋友大家一起念。

  2、幼儿分组用动作表现诗歌师:"当小雨点魔法棒到哪一组,哪一组的小朋友就要加上动作念出诗歌。"

  活动延伸:

  在区角投放种子、桃树、麦苗、小朋友头饰及小雨点魔法棒,供幼儿表演朗诵。

  活动反思:

  本活动是以儿歌的形式锻炼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幼儿在念儿歌时有节奏感,能够对儿歌进行合理创编。

  诗歌鉴赏优秀教案 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诗歌中的“实”和“虚”;了解“虚实结合”、“虚实相生”这些表现技法的意义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能找出已学诗歌中的“虚”与“实”,并将“虚景”正确分类;能从“虚实”的角度入手,结合诗意,写一段分析鉴赏文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从“虚实”入手鉴赏诗歌,感受诗歌独特的'美。

  【教学重点与难点】

  从“虚实”的角度入手,结合诗意,写一段分析鉴赏文字。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根据“工约”,阅读相关教材内容和资源链接。

  [驱动问题]

  ①创设情境:齐白石的《蛙声十里出山泉》;

  ②辨别分类:找出4首诗歌中的“虚”和“实”,并将“虚景”分类。

  [核心问题]

  删“虚”留“实”,是否可行?

  [支架问题]

  阅读《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夜雨寄北》鉴赏文字,归纳从“虚实”入手鉴赏诗歌的要点。

  [推进问题]

  从“虚实”的角度入手,结合诗意,为《八声甘州》写一段分析鉴赏文字。

  [交流点评]

  运用“新道尔顿”的网络教学环境当场交流点评。

  [作业布置]

  ①背诵4首诗歌;

  ②从“虚实”的角度入手,结合诗意,为《梦游天姥吟留别》写一段分析鉴赏文字。

  【附录】

  梦游天姥吟留别 【唐】李白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八声甘州 【北宋】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

  念奴娇赤壁怀古【北宋】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夜雨寄北【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诗歌鉴赏优秀教案 9

  教材分析:

  《摇篮》是山东省幼儿园教育活动教材大班上册主题二中的一节教育活动, 这是一首优美的儿童诗,作者用清新的语言描绘了四幅宁静温馨的画面。诗的最后一句转向妈妈和宝宝 ,会唤起幼儿对母亲的情感,让幼儿感受到亲情是多么美好。谁是摇篮?摇的是谁?宝宝是怎样睡着的?这些都是由作者精心安排的,这也是这首诗的主要写法。表现了作者对和平、宁静、温馨生活的向往和赞美,幼儿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热爱和平的教育。

  基本教学思路:

  幼儿都喜欢美好的事物,向往和平、宁静、温馨的生活,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新纲要的要求,我是这样设计《摇篮》这一首儿童诗的:首先,通过出示真正的摇篮,丰富幼儿的感性认识,然后伴着柔美的音乐,教师用轻柔舒缓的语调朗诵,创设一种美的氛围,引导幼儿体会诗歌的优美意境。在此基础上,借助课件引导幼儿观看意境优美的画面,发挥幼儿的自主性,自然地学会诗歌,并为仿编诗歌打下了基础。为了突破仿编诗歌这一难点,我先引导幼儿看图仿编,再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仿编,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用诗歌的形式表现生活的能力。最后请幼儿为自己仿编的诗歌配上优美的画面,既发展了幼儿的想象力,又使语言与艺术达到了有效的整合。

  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能有表情地诵读诗歌。

  活动难点:

  学习仿编诗歌。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和丰富的想像,激发幼儿对诗歌的兴趣。

  2、在掌握诗歌的基础上,学习仿编诗歌。

  3、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用诗歌的形式表现生活的能力。

  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录音机、摇篮

  2、和幼儿人数相当的纸、笔等材料

  活动过程:

  (播放优美的摇篮曲,教师与幼儿随音乐做动作进入活动室)

  (一) 导入课题,激发兴趣

  (出示摇篮,播放摇篮曲)孩子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教师轻轻的摇着摇篮)听着优美的'摇篮曲,小宝宝躺在摇篮里睡着了。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摇篮,我们一起去认识他们吧!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诗歌《摇篮》。

  (二) 学习诗歌,感受诗歌的优美意境

  1、教师配乐朗诵,完整欣赏诗歌

  (1) 教师配乐诗朗诵,幼儿欣赏,欣赏后提问:诗歌里有哪些摇篮?摇得都是谁?

  (2) 引导幼儿用诗歌中语言来回答。(蓝天是摇篮,摇着星宝宝;大海是摇篮,摇着鱼宝宝;花园是摇篮,摇着花宝宝;妈妈的手是摇篮,摇着小宝宝。)

  (伴着柔美的背景音乐,教师用轻柔舒缓的语调朗诵,创设了一种美的氛围,能帮助幼儿更好地体会诗的意境)

  (3) 小结:我们知道了蓝天、大海、花园、妈妈的手是摇篮,他们摇着自己可爱的小宝宝睡着了,小宝宝是怎样睡着的?请大家仔细听。

  2、观看课件,分段欣赏诗歌

  (1)(播放诗歌中第一小节的课件)提问:星宝宝是怎样的睡着的?

  幼儿:白云轻轻飘,星宝宝睡着了。

  为什么白云要轻轻地飘?我们一起用动作来表现。

  请小朋友和老师一起来读一读。(蓝天是摇篮,摇着星宝宝;白云轻轻飘,星宝宝睡着了。 )

  (2)(播放诗歌中第二、三、四小节的

  课件)

  提问:鱼宝宝是怎样睡着的?花宝宝是怎样睡着的?小宝宝是怎样睡着的?

  引导幼儿说一说,浪花轻轻翻,鱼宝宝睡着了;风儿轻轻吹,花宝宝睡着了;歌儿轻轻唱,小宝宝睡着了;

  教师:蓝天是摇篮,摇着星宝宝;白云轻轻飘,星宝宝睡着了。请小朋友像老师一样看着画面,自己说一说诗歌。

  (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自然地学会诗歌)

  多美的诗歌呀,我们一起来读,看谁读得最美。

  3、诵读诗歌,体会意境

  (播放优美的乐曲)教师和幼儿一起诵读;教师和幼儿分角色诵读;

  4、表演诗歌

  这么美的诗歌,我们一起用动作来表现,看谁做得最美。

  三、发展想象,仿编诗歌

  1、 听了这么美的诗歌,老师也想来编一首儿歌:(课件播放画面)

  草地是摇篮,摇着草宝宝;风儿轻轻吹,草宝宝睡着了。

  2、 小朋友想不想也来编一首儿歌,(课件播放画面)幼儿看图仿编。

  3、 发挥想像,幼儿自由仿编诗歌。

  四、活动延伸:为诗歌配画

  小朋友编的诗歌多美呀!请你为自己仿编的诗歌配上优美的画面。

  诗歌鉴赏优秀教案 10

  一、活动内容:

  纸的力量

  二、活动目的:

  1、通过探索活动,发现当纸处于不同形狀时承受的力不相,而圆筒形承受的力最大。

  2、激发幼儿动手操作和探索的兴趣。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能用较清楚的语言讲述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三、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

  (1)多媒体:用各种材料做成圆形物体各有什么用途(如油漆桶、水泥电杆、纸杯、高压锅等)

  (2)师:范图一张、几何立体图形折纸范例四种、绘画纸一张、硬纸板卷成空心圆筒二个、小硬板二块、书一本;幼:绘画纸、剪刀、空矿泉水瓶、透明胶等每人一份。

  2、知识准备:幼儿已认识过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等,初步对折、剪纸等技能。

  3、拟愿意探索及将自己的活动情况作口语表达为重难点。

  四、活动过程:

  1、提出问题:引导幼儿观察幼儿园大门水泥电线竿,提问:“这根高高的电线竿什么形状的,它为什么可以竖得这么高呢?(简单地让幼儿议论),师:“老师也很想知道为什么,让我们一起到实验室去做实验吧。”

  2、重点:尝试用纸把书支撑起来的方法。

  (1)寻找方法:出示纸和书,提问:“这是什么和什么;谁能用一张纸把书高起来,幼儿思考回答。每人各取一张纸试验。讲述自己是怎样做的。

  (2)师提示方法:小朋友认识过那些图形,可不可以把纸变成那些形状再试试呢,幼回答并动手做。师出示几种范例让幼儿说它们的形状。

  (3)讨论:那种形状能把书架高起来,幼儿选中图形

  (4)师出示范图讲明制图方法,幼儿根据图示进行制作,也可以自己想办法做。

  (5)将制成图摆放好,轻轻将书放上去,试验。讨论自己选择的方法和结果。

  3、教师试验,小结圆筒形的.力量最大。师再逐一演示,确认试验结果。

  4、小结:同样的一张纸,做成不同的图形,它的力量不同。有的把书架高了,有的不行。我们发现圆筒形的力量最大。

  5、给予幼儿信息,发现在纸中加入波纹纸它的力量更大。

  (1)观察试验:波纹纸板做成圆筒形它的力量有多大(将波纹纸筒竖放+小硬板再站一名幼儿——下面的波纹纸筒可以支撑住)

  (2)撕开硬纸板,引导幼儿观察讨论:里面的波纹纸有什么用。

  (3)小结:在圆筒形的纸中加入波纹纸它的力量更大。

  6、自由活动:让幼儿都来站在小硬板上,感受硬板下圆筒形硬纸板的承受力。

  7、观察多媒体:用各种材料做成圆形物体各有什么用途(如油漆桶、水泥电杆、纸杯、高压锅等);他们都有用材料最省、受力最大、容量最大的特点。

  活动反思:

  经过一系列的探究、实验,幼儿亲身感受纸的神奇力量,发现圆形的广泛应用,懂得劳动法人民的聪明智慧,和尊重科学的道理。进一步引发幼儿的探索兴趣

【诗歌鉴赏优秀教案】相关文章:

诗歌的鉴赏02-18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教案08-26

永远诗歌鉴赏04-16

鉴赏诗歌要点06-29

王维诗歌鉴赏12-07

诗歌鉴赏方法04-21

高考诗歌鉴赏及答案07-04

《艳歌行》诗歌鉴赏01-17

To Eva诗歌原文鉴赏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