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即事古诗词

时间:2023-06-25 17:00:19 泽彪 诗词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端午即事古诗词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那些被广泛运用的古诗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端午即事古诗词,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端午即事古诗词

  端午即事古诗词

  原文

  《端午即事》

  宋代:文天祥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

  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 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

  译文

  五月五日的端午节,你赠与了我一枝艾草。

  故去的人已看不见,新结交的朋友又在万里之外。

  往日一心只想为国尽忠的人,现在已经白发苍苍。

  我想要从屈原那里得到希望,只是三湘被辽海阻隔太过遥远。

  注释

  即事:就眼前之事歌咏。

  故人:古人,死者。

  新知:新结交的知己。

  丹心:指赤红炽热的心,一般以“碧血丹心”来形容为国尽忠的人。

  夙昔:指昔时,往日。

  灵均:形容土地美好而平坦,含有“原”字的意思。在这里指屈原。

  三湘:指沅湘、潇湘、资湘(或蒸湘),合称“三湘”。也可以指湖南一带。

  隔:间隔,距离。

  辽海:泛指辽河流域以东至海地区。

  创作背景

  宋恭帝德祐二年(1276),文天祥奉诏出使元军兵营谈判,因据理抗争被扣留。在镇江伺机逃脱后,又为所谓元军派丞相到扬州劝他投降的谣言所害,被诬陷通敌。在不被人了解的情况下,为了表明心志,文天祥愤然写下了这首诗。

  赏析

  文天祥德祐二年(1276)出使元军被扣,在镇江逃脱后,不幸的是又一度被谣言所诬陷。为了表明心志,他愤然写下了这首《端午即事》。

  在诗中端午节欢愉的背后暗含着作者的一丝无奈,但是即使在这种境况中,他在内心深处仍然满怀着“丹心照夙昔”的壮志。这首诗塑造了一位像屈原一样为国难奔波却壮志不已的士大夫形象。

  文学赏析

  开头两句应题而来,点明端午佳节的民间习俗之一——赠艾、悬艾。一枝艾草给诗人的艰苦生活带来了一些快乐的节日气氛,但同时又让他感到了加倍的孤独。三、四两句紧接着叙写诗人当时的孤独处境。“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由于国难当头,颠沛辗转,老朋友不能会面,新知音尚在万里之外,自己的一举一动难以为人所知,因此才遭到谣言的中伤,并为某些人所相信,致使自己的凛凛情操蒙受玷污。这两句语含悲怆之情是显而易见的,其中有申诉,也有艾怨。

  五、六两句笔锋一转,“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是诗人向普天下的人表明心志。他要一如既往地热爱、忠于自己的祖国,哪怕是处境艰危,鬓发斑白,容颜日改,也要始终不渝,坚定不移。陈词慷慨,字字铿锵,如同人生宣言,惊心动魄。结尾两句与开头两句遥相呼应,前一句“我欲从灵均”,是就“丹心照夙昔”作补充,进一步说明自己要以屈原为楷模,坚持深固难徙、独立不迁的操守,纵然是以身殉国也在所不辞。后一句“三湘隔辽海”则表明诗人欲从屈原以死明志而暂不能从的矛盾心理。之所以如此,大抵是因为:

  一、自己蒙受的诬陷尚未彻底昭雪,如即从屈原,则可能有死得不明不白的后果;

  二、不即从屈原是“将以有为也”。

  诗人希望有朝一日能率众东山再起,重造大宋王朝,因此他面对绝境时最终选择了与屈原不一样的道路。这就更加突出了诗人执着人生、执着现实的精神的可贵。

  这首诗中的情绪很复杂,有一丝节日的欢愉,有对故人的怀念,有万里一身的孤独,也有老去的沧桑。但最重要的,是诗人心中的耿耿爱国之情。全诗情真意切,内容深刻,语言质朴,不失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端午即事古诗词】相关文章:

《端午即事》文天祥06-20

文天祥《端午即事》鉴赏06-21

王安石《初夏即事》05-30

上京即事古诗鉴赏10-27

即事王安石阅读答案12-13

人日即事李商隐诗词鉴赏09-19

王安石《钟山即事》翻译赏析10-18

王安石《钟山即事》阅读答案07-14

端午经典古诗词05-11

孟浩然《清明即事》古诗赏析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