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读书笔记

时间:2022-11-17 10:09:55 散文 我要投稿

《散文》读书笔记15篇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书笔记了。怎样写读书笔记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散文》读书笔记,欢迎阅读与收藏。

《散文》读书笔记15篇

《散文》读书笔记1

  细细地品味《林清玄散文》真是一种享受!

  他的文体风格细腻得像个女作家,别看林清玄是一位留着长长胡子的老人,但细心地观察世界、论谈世界的文章却令我们赞叹不已!

  他的每一篇文章都是无可挑剔的,其中有很多是林清玄经过或听说的故事,由故事而发出感慨,教会我很多人生的价值观。

  有这样一篇文章令我百读不厌:《陶器与纸屑》。散文讲述的是林清玄亲身经历的一件事:林清玄在中国香港买了一个石湾的陶器,陶器是一个刺身罗汉骑在一匹向前疾驰的犀牛上,气势雄浑,非常生动,很能象征修行者勇往直前的心跳。他想拎着陶器回台北很不方便,因为陶器被包装得十分严实,而托运又很容易破碎,所以他决定舍去包装用手袋拎上飞机。结果这次冒险失败了,陶器在上飞机时被撞碎了,所有的尝试与考虑都破灭了。

  通过这次沉痛的教训,让他明白了:“对一个珍贵的陶器,包装它的破报纸和碎纸屑是与它同等珍贵的。”也让我明白了:“生命中也有许多这样看似平凡、不重要的东西,但我们不能忽略其价值,因为没有了它们,也许我们所珍惜的东西就不能得以衬托或完整!而我们就不能得到教训、启发、锻炼!”

  翻开各个章节,你会惊喜地发现,它们都有一个共同之处,这些主题都是谈人生的居多。有一心一境、澈如水晶、无关风月与一生一会四个篇章,都是教会我们要珍惜所拥有的一切!

  他的语句包含着他对读者们的教诲,他的言词包含着他对世界万物的赞美,他的所有感悟包含着他对大自然的向往与留念!

  林清玄的散文大多数是来自于他小时在乡里的一些故事,以及他与亲人们发生的事情,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回忆与深思,再用他那细腻柔美的文笔写出感人肺腑的散文,这便是他的独特写作风格!

  我从他的几篇散文中不难看出他信仰“佛”。他在《佛鼓》中这样回忆道:“我站在通往大悲殿的台阶上看那小小的身影去击鼓,不禁痴了。”不过,或许他是很痴迷、很喜欢这种佛寺的氛围。

  其或,我读过他那极具特色的散文之后,心中不由地燃起了写作热情,不仅仅只有这样罢了,他还带予我的是不尽的坚持!因为我认为林清玄能够克服重重难关,从偏远的地方走出来,成为一个鼎鼎大名的作家,是需要多少坚持与勇气都未必能达到的。

  “我想着,在这悠长的时间中,在这广大的世界上,一定有很多与我心灵相同的朋友,得到一些温柔的安慰,得到几许智慧的启发,以及得到藏匿于俗世的浪漫情怀。”我想我在这句话、这本书中学到了写散文的方法与运用生活中的小故事来写出好文章。

《散文》读书笔记2

  滔滔江水。

  静夜沉沉,月色霭霭,缥缈的琴声散开再散开,琴韵如水。

  中国的文坛就要苏醒。

  在20世纪,21世纪。中国送走了封建社会,迎来了新文化,迎来了新社会,迎来了“文学”。许许多多的激昂的文字喷薄而出,把社会好的一面描写得淋漓尽致,而那些灰尘满满的一面,却被掩盖了。

  就在这时,余秋雨来了。

  她把社会灰尘满满一面全部倾诉出来。余秋雨的话,就像一块沉重的石头投入到早已混沌的文坛之水中。这时,文人们恐慌了。于是,历史上将多铭记一种文字——审判余秋雨的。

  所有的文人们,笔尖都游蛇般走动着。但余秋雨的嘴唇露出一丝微笑,是对文人们的嘲笑,还是对中国文坛的无奈?

  太多文人在文章中缺少一样东西——真。而余秋雨用他那原始的情感铸造了一个个真正激昂文字,还有那份朴实无华。

  “余秋雨的散文虽然比小女人的散文要高一筹,可以从骨子里看,仍没有摆脱故作伤感的浪漫。”谣言像幽灵一样悄悄蔓延。余秋雨,却用双肩扛起了改造文坛的担子,也担起了谣言的压力。他的文字融入了感情,融入了真实,融入了生命,我们读他的文字,是否也在读这个社会呢?

  沉稳的文字遮掩不住他的激情,思想,情感,还有他的叛逆,它不仅叛逆,而且还叛逆的瑰丽而惊人!

  余秋雨,历史上的永恒。

《散文》读书笔记3

  《冰心散文》这本书用散文的形式记录了冰心儿时的琐事,成长时重要的长辈,成年时的杂忆以及对生命和身边人事的谈想。

  有人说,冰心是“五四”时期的林黛玉,我却认为,她是那时的李清照。至少,她的童年是温馨的,是充满了欢声笑语的。随着时间的脚步,她的性子渐渐硬朗,渐渐柔韧,渐渐不屈于命运的安排。但她从不为此缺少对身边事物的观察。其中,那篇《我的奶娘》让我最为欣赏。文章语言质朴,但寥寥几笔,便勾画出了奶娘那慈祥的面容和她那跟明镜似清楚的心。虽说是个乡下的农家人,可是,她对世间的一切都明晰在心。于是,她便向她的“荣官少爷”说出了“日本鬼子”的恶行,用略带教训的口气不许她的“荣官少爷”再进日本饭馆子,不许“他”再碰“东洋鬼子”的东西……因为她希望她的“荣官少爷”成为一个跨海征东的民族英雄!

  或许,正是在这样的一个正义的奶娘的尊尊教导下,冰心不甘于做一个不问世事的“富家木偶”,她不希望像那些小姐太太一样,小口细嚼着新鲜的蛋糕,品尝着美味的下午茶。虽说这本应是一个富家小姐的日常生活。

  可她不要!

  她用清润的文笔,写出对祖国的期望,如梦如幻的地景儿中又带了些许悲切,似漆黑夜幕中的几点零星,迷茫中又带了几丝光亮,耐人寻味……

《散文》读书笔记4

  作者形象地把人比作枯叶蝶,以此讽刺那些虚伪的人们。他们常常用虚伪将自己包裹地严严实实,任何人都不能彻底的看清他们。

  这一切不禁让我联想起我国古代女子。她们真虚伪。众所周知,我国古代女子都以笑为美,所以,几乎每时每刻她们都持续微笑。那是一种让人看了很不舒服的笑,因为那并不是发自内心的笑,而是经过伪装之后的笑。并且,她们还要更虚伪的做出“笑不露齿”……

  我都替她们感到累和痛苦。一个人,连自己的感受都不能真实的表现,这样的人生会简单吗会幸福吗会快乐吗

  我却是一个绝对真实的女孩,我不善于去伪装自己,更不会一副惺惺作态的样貌去应对别人。让一切都显得平实,不是更好吗

  我是不愿意做枯叶蝶的,那样的生活虚无缥缈。相反,如果能够,我愿做一只世上最秀丽、最耀眼的蝴蝶,美的真实,美的清晰。是的,我愿像作者说的那样:愿翅膀两面都光彩夺目。

  朋友,如果你已拥有一个绝对真实的自我,那很好,继续做下去吧!相信你定会因真实而收获快乐!如果你慢了一步,还没来得急拥有,还不晚,不要再遮遮掩掩,摘下那困扰你幸福的面具,揭开阻挠你快乐的面纱吧!

  做回自己吧!朋友!做回面具下的那个你!做回面纱里的那个你!朋友,跟我来吧!尽情释放你的激情,尽情张扬你的个性!如果你自己觉得够真实,那就没有人会比你做的更真实!

  《我的梦想》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人人都有自己的不幸。在史铁生看来,刘易斯应该是最幸福的人了,但是他也有他的不幸。这不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也不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围城,确确实实是每个人都会有的感觉。什么是幸福?幸福不是像别人那样,而是不断的超越自己。有多少人能如史铁生一般的达观,难怪人们都说,虽然史铁生的身体是残疾的,但是却没有人比他的精神更加健全。

  “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人真正的名字叫作:欲望。”

  “只是因为你还想活下去,你才不得不写作。”

《散文》读书笔记5

  《迟子建散文集》已读完月余,总想写点读后感,可一时总找不出时间。今天稍有点时间,突然又改变了主意。只想把当时的旁批作一整理。想必那才是最直观、最真实、最有意义的感想。于是录下,以供交流。

  而由这寂静和昏暗生发出的幻想,也会像河里游荡的小鱼一样地活跃。——《鲁镇的黑夜与白天》

  旁批:思想的源头是幽静。现实是一,想象力是三,作品是万物。

  可是再崇高的定义,也不如生命本身的存在更富诗意。——《最苍凉的海岸》

  旁批:每一个鲜活的生命,都是一首动人的诗。

  夕阳把河面当成了宣纸,在上面泼洒晖墨,时而浓烈,时而疏朗。——《非洲木雕的“根”》

  旁批:将造化之佳作呈现给人们。

  我从这些非洲木雕对男性的“根”的处理上,看到了非洲艺术的“根”,那就是内敛的激情和含蓄的美。雕刻者把非洲男人身上的雄性特征,与泥土、生灵和器物融为一体,我们既可体会到他们的古朴的生活方式,又可领略到简约、纯净之美,而这是艺术的至高境界。难怪这些木雕吸引着我,一次次地让我在如梦似幻的黄昏时靠近。——《非洲木雕的“根”》

  旁批:中国上乘的艺术,归“根”结底是一幅幅山水写意画。

  抚琴者完全可以把琴置于膝上,与松涛和流水唱和。由此说来,真正的风雅是私人化的。难怪王维在《竹里馆》里这样写道:“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苍苍琴》

  旁批:从孤独中走来,与知音者相遇。

  莫斯科的东南方向,有一座被森林和草原环绕的小城——弗拉基米尔,城边有一座教堂,里面有俄罗斯大画师安德烈·鲁勃廖夫的壁画作品。我看过关于这位画师的传记电影,所以相逢他的壁画,有一种惊喜的感觉。教堂里参观的人并不多,我仰着脖子,看安德烈·鲁勃廖夫留在拱顶的画作。同样是画基督,他的用色是单纯的,赭黄占据了大部分空间,仿佛又老又旧的夕照在弥漫。人物的形态如刀削般直立,其庄严感一览无余,是宗教类壁画中的翘楚。我在心底慨叹:毕竟是大画师啊,敢于用单一的色彩、简约的线条来描绘人物。——《光明于低头的一瞬》

  旁批:大道至简。

  教堂里偶尔有游客经过,她绝不张望一眼,而是耐心细致地铲着烛油,待它们聚集到一定程度后,用笤帚扫到铁铲里,倒在撮子中。她做这活儿的时候是那么虔诚,手中的工具没有发出一声刺耳的响声,她大概是怕惊扰了上帝吧——虽然说几个世纪以来,上帝不断听到刀戈相击的声音,听到枪炮声中贫民的哀号。——《光明于低头的一瞬》

  旁批:我不相信上帝的真身,我只相信上帝的灵魂。萦绕着这灵魂的,是一片片虔诚。

  光明的获得不是在仰望的时刻,而是在低头的一瞬!——《光明于低头的一瞬》

  旁批: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由此可见,骨气所在,便是光明。

  是的,我们要给自己多亮几盏红灯,让生命有所停顿,有所沉吟。这样的红灯,就是我们生命中不息的火焰!只有这样,弱的生命才会变成强的生命,暗淡的生命才会变成有光华的生命!当生命的时针有张有弛、疾徐有致地行走的时候,我们的日子,才会随着日升月落,发出流水一样清脆的足音。——《红绿灯下》

  旁批:生命本是一首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乐曲。不能乱了节奏,坏了旋律。当然,有的急促短暂,有的舒缓悠久。而生命之曲的调子常常是由我们自己定的。

  即便身居闹市,也不会为浮尘所迷。只要你心灵广阔,大海就会在眼前。——《闹市中的大海》

  旁批:闹市是检验心灵大海的考场。

  从山上归来后,老哑巴还在生产队里铡草。一早一晚的,仍能听见铡刀“嚓——嚓嚓——”的声响,只不过声音不如以往清脆,不是铡刀钝了,就是他的气力不比从前了。那一年,他没有在场院的围栏前种花,也不爱打扫院子,常蜷在角落里打瞌睡。队长嫌他老了,学会偷懒了,打发了他。他从哪里来,是没人知道的,就像我们不知他扛着行李卷又会到哪里去一样。我们的小镇仍如从前一样,经历着人间的生离死别和大自然的风霜雨雪,达子香花依然在春天时静悄悄地绽放,依然有接替老哑巴的人一早一晚地为牲口铡着草料,但我们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原来这小镇是少了一个沉默的人——

  一个永远无法在春天中歌唱的人!——《哑巴与春天》

  旁批:哑巴的人格大厦坍塌了。不,是尊严大厦!

  只是城里的豆腐不如家乡的鲜美,大约是水质不同的缘故吧!

  旁批:并非水质不好,而是材质有水!

  那一时刻我突发奇想:月亮把太阳完全遮住的那一瞬间,它们是否是在浪漫而热烈地“做爱”?那弥漫在它们周围的光芒,一定是它们合二为一时,体内流淌出的最明亮、芬芳的生命之泉!

  在人迹罕至的北极,奇异的天象就像热恋中情人的眼睛,每一个回眸,都令人心旌摇荡,难以忘怀。——《中国北极的天象》

  旁批:太阳和月亮本来就是天地间最深情的一对情侣。

  那种曾笼罩着我们生活的邮车离我们远去了。有谁还能记得人们盼望邮车的那种充满了渴望和期待的眼神呢?当我们在空中飞越万水千山时,也在无形中遗失了与山相拥的浪漫和遐思,遗失了驻足水畔思念恋人的那如水的缠绵。——《远去的邮车》

  旁批:远去的邮车,远去的思念。

  几年前,我来到鄂伦春人的定居地。我看不到那些骑在马上的英武的男人了。他们的民族服装,也只有到了特殊的节日才会被穿在身上。至于传说中的“萨满”,也只有到了为外地游客展示民族风貌时,才会披挂上“神衣”,做一些空泛的动作,全没了那种与灵魂共舞的“出神入化”的感觉。我在一户居民的墙角,发现了一只破败的桦皮船,它沾满尘垢,已然成为这个民族的化石。我想起三十多年前在公路上相遇鄂伦春人的马队的情形,不由怅然若失。那时马上的鄂伦春人是那么地富有朝气,而他们背后的森林也不似今日这么因过度的砍伐而稀疏矮小,而是苍翠繁茂,浓荫遮天。——《马背上的民族》

  旁批:他们去哪儿了,大概下了马背,乘坐火车,到北上广去了罢!

  一个人走到生命尽头时大约就是这副样子,可以跟最陌生的人讲最知己的话,可以毫不避讳地倾诉苦难和不平,没有任何禁忌和障碍,就像儿童一样心灵自由。还有,一个人走到生命尽头时手会不由自主地颤抖,也就是哆哆嗦嗦。

  我想我到了那种年龄也会哆哆嗦嗦的。我们都会的。——《尽头》

  旁批:尽头就是原点。人生是用时间的线条在心灵的原野上画了一个圆圆的句号。

  但日子永远都是:过去了的就成为回忆。可它毕竟深深地留在了心底。当我年事已高将台历的日子看花了,翻台历的手哆嗦不已时,嫦娥肯定还在奔月。——《撕日历的日子》

  旁批:对于爱思考的人来说,他拥有了双倍的生命。

  我知道自己很可能在一生中都处于一种孤独的境地,但这并不可怕,因为只有孤独的人,却没有孤独的心灵。——《黄沙蔽天时》

  旁批:我突然间受了莫大的鼓舞,我正经历着从孤独的灵魂到孤独的身躯的进化!

  生命本来就是一个谜团。上帝并没有指明男人女人在人间所做的惟一的事情就是繁殖后代,那么同性恋者完全有选择自己的生活和情感的自由。在我眼里,同性恋者都是些爱好神话的人,他们会认为自己的灵魂在另一个世界会相遇另一个浪漫的灵魂,而灵魂与灵魂的交融也会分娩出后代,这个“后代”也许是我们所望见的月亮旁的云朵、日出前的霞光等等这些脱离了生活之“重”的轻盈的事物。我想维系这个世界的,有我们用肉眼能看到的事物,也有我们的凡胎所难以洞穿的事物。那些在昏暗的灯影下拥吻的同性恋者,也许在内心深处也是孤独的。我们不该耻笑孤独,因为我们投映在大地的影子也是孤独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旁批:揣想只能算是同情,算不上真正的理解。

  也许见惯了主人带着爱犬懒洋洋地走在路上的情景,我觉得这驯犬的男人太冷酷了。有那么一刻,我甚至觉得他是在虐待动物。训练即将结束了,他最后一次把木棒丢进海里时,这次他没有让它们同时下海。我见木棒越漂越远,那条狗跃进海里后,被澎湃的海浪打得上下翻腾,有一刻它消失了踪影,我不敢看下去,以为它会被卷到海的深处。我抬起头看了一会天,天上没有云,很蓝,感觉那是另一片海横在天际。等我耐不住好奇心再看那片海水时,我只看见了绿色的海浪安闲地拍打着礁石,海面没有木棒,没有黑狗,我心下一惊,再看那个驯犬者,他带着一条黑狗已经走得很远了。正当我为那条狗的命运而担忧着时,突然发现礁石中有一团黑色的东西忽隐忽现着,我盯着它看,它终于穿过礁石,露出头来,竟然是叼着木棒的黑狗!它乐颠颠地奔向主人和它的伙伴,虽然看不到它的表情,但我能想象得出它那得意洋洋的情态。——《邦迪海滩的驯犬者》

  旁批:人其实也是大海中被训的犬。只是人似乎没有大海中的那只犬那么富有情调。

  那天晚上下了一夜的雨,空气骤然变得清爽起来了,这觉得这位女市长其实就是达尔文的一道风景,而且是雨中的风景,虽然有些朦胧,但带给人的感觉却是清新的。——《风景》

  旁批:文化本身在哪都是风景,除了大自然,它就是最美的风景。

  这三位墓主,一个生于唐朝,一个生于宋朝,还有一个是清朝。他们一个是一代诗杰,一个是将军,一个是布衣。他们生不同时,死却同处。看来人可以有千万种的来处,归途却只有一个。他们在狼山赏佛乐,听滔声,生前的荣辱悲欢,想必早已化为清风了。——《今日水犹寒》

  旁批:化为清风已经是造化了!

  我在阅读这座城市的时候,它也在悄悄阅读我。我阅读它的风霜雨雪,它阅读我的喜怒哀乐。虽然在这里没有浪漫的草地上的阅读,我一样觉得愉悦。——《窗里窗外的世界》

  旁批:你也确实是一本耐读的书!

《散文》读书笔记6

  夏宜读史。可是我一直在读小说。不过我读的是五四以后二三十年间的作品,这就有了一种读史的感觉了吧。最初读鲁迅,到喜欢上沈从文、周作人,再到迷张爱玲,我少年读书以来喜欢过的作家,这一时期占了多数。我也迷恋着那个时代,对那个时代的一切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这些文人的过往。

  他们的故事很多,他们的性格也总那么独特,那么容易就让我们为之动容,觉得差异,惊喜。前些年,也许就是带着这一份有些八卦的心理,看了很多回忆之类的书和文章,到如今,不知自己首先是为何才喜欢,是作品呢,还是拿背后的人和事。

  徐志摩当然是这其中传奇而又独树一帜的人物。他的诗歌,他的情感生活,他的异国情怀,他的对于独立人格的追求,都让一辈辈人着迷着。读过他的诗,但并不能足够理解,今次看这一本散文集,又是一样的朦胧,也许是太年轻,但徐志摩正是年轻时创作的这一切,那我该如何解释自己的愚蠢和混沌呢?我不知道,只有继续努力下去一途了。

  徐志摩生前只出版过三本散文集,分别是《落叶》、《自剖》、《巴黎的鳞爪》,其内容散而杂,有抒情,有哲理,有议论(毕竟他在剑桥学的是政治经济学),有回忆,有文艺评论。拿这一册《巴黎的鳞爪》来说,《巴黎的鳞爪》和《我所知道的康桥》显然是带有抒情和回忆性质的文章,而像《拜伦》,《罗曼罗兰》,《济慈的<夜莺歌>》等又是明显的诗歌文艺批评,《吸烟和文化》是议论的文章,《天目山中笔记》则又带有很强哲理的思考了。

  但不论徐志摩写的是何种题材的散文,都可以从中看出他那作为诗人的华美笔触,以及他那饱满的情感,和他深邃的思索。每篇文章的写作,几乎都能同时体现这些特质,因为他的散文也是独一无二的了,正像他的诗歌,他的做人一般。

  遗憾我的读后感也就止于此了,那就说一点体外的话。书前附有徐志摩的一段话,那是写给他正热恋的陆小曼的。他把陆小曼比作猫,这我们也都知道理由;当然他也夸奖这“猫”的出色的批评能力,为他提供了很多有用的建议。

《散文》读书笔记7

  你的命就在这琴弦上——琴弦是终生紧绷的,一如文中师徒二人令人心酸的故事。盲眼的教师父,为了心中重见光明的愿望苦苦拼了一生,到头来发现是一场空时,为了同样盲眼的徒弟能够有期望有目标地活下去用了同样的谎言,就这样一遍遍,传了一代代。

  故事的前半段,文字厚重却不失生机。虽然两个人的世界没有色彩,可是他们能够用心灵倾听世界。尤其是那个活泼的小瞎子,他对世界充满了热爱与好奇,他的感情纯真而青涩,让艰难的生活洋溢出完美与欢乐。然而前面愈是完美,后文当一切真相大白时就愈是沉痛。师徒二人眼瞎的命运无法摆脱,这给故事投下了挥之不去的阴影。随即而来的是两个深刻的问题——老瞎子该不该道出实情?如果是我又该怎样?

  老瞎子无疑是一个撞破了真相的不幸之人。这之后他也想试着振作,却“摆脱不了那无字的白纸”。因为他的一生全在为此奔波,“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饥载渴。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诗经》中的这几句就恰如其分地说尽了他这一生。他的时间和人生阅历都要更丰富,更成熟。就连他也难以走出来那绝望的心境,小瞎子的情景会比他好吗?跌在雪地里想着死去,老瞎子已不忍心再给他鲜血淋漓的心添加重创了。虽然有很多人对于他隐瞒真相的做法表示不肯定,但在我看来,老瞎子只是表现了一种单纯的爱——对徒弟的爱。一路上风雨守护,期望一个谎言能够给予这孩子毕生的欢乐,对于这样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来说已经足够了。

  然而,谎言真的能够一劳永逸地瞒过小瞎子吗?先不必说假如他真弹断了一千二百根琴弦会怎样,单是小瞎子声泪俱下的哭诉“我想睁开眼看看!哪怕就看一回”,多么揪心!真能装作无动于衷吗?如果真的让他为了一个虚无的目标耗尽一生,我总觉得这负了他的努力和期许。那可是日夜辛劳奔波不停的追求啊!可是,正如原文所说,“心弦也要两个点——一头是追求,一头是目的——你才能在中间这紧绷的过程上弹响心曲”;如果小瞎子明白了一切而失去了追求与目的,他的心弦也会断掉,他就失去了未来。

  这个局面就很像作者史铁生。可是他最终冲破了痛苦的束缚,“命运不是用来被打败的,关于命运,休论公道。”坦然地理解人生的不幸,就像有人说的一样,他找到了自我的路,坚强地活了下来,到达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境界。对于小瞎子,他也能够走出困境然后寻找自我的路,选择自我的而非注定的人生。我会愿意告诉他,但我会像史铁生的母亲一样做他生命中的引路人,陪他度过失意的时刻,让他在艰难中学会坚强,并一向不断地走下去。有时候,让一个人真正坚强起来,也许比让他活在虚无的欢乐里更有价值。唯有真正坚强,才会在生活的大风大浪中泰然不动,而虚无的追求会像一座纸房,最终也只会支离破碎。

  所以我觉得,与其细心翼翼地不去伤害到小瞎子的心,不如让他做一个坚强的人。

  于是就想到了这几天了解的苏轼。盲人努力睁大眼睛去看,天地仍是一片漆黑。苏轼也一样,想要凭才华在政坛上斗过新党,却也惨遭贬谪。前日身陷囹圄,昨日九死一生,今日即是他乡过客。想要取得设想的成果重新被重用,却发现他无法睁开已是虚无的“双眼”,因而他也叹道“世事漫随流水”之句,可是他很快走了出来并开始享受生活的美:“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重拾信心,在新的人生路上载欣载乐,“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自熟它自美”,应对命运,他毫无畏惧,而是“一蓑烟雨任平生”。他的一生亦是艰辛的,黄、惠、儋州的辛劳十分人能受,但他仍然坚强地挺立。

  这样想来,如果小瞎子也能够如此坚强乐观,那么无论应对怎样的打击,他也能够在这世上坚持琴弦一样的坚韧与顽强,命若琴弦的哀伤,也能够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散文》读书笔记8

  《写在人生边上》是钱钟书先生的一本散文集,一开始看这本书的时候,并不能觉出这本书的好,也只当做普通的散文在读,但读下来却给了我不一样的感受。

  文的第一篇是《窗》,不得不说,窗的定义让我感触很深,门与窗这对搭档倒像是在定义我们的人生,先生在这篇文中,有这样一句话,窗能够算房屋的眼睛,以窗来窥心境,这样的认知我实在是佩服不已。假使窗外的人声物态太嘈杂,关了窗好让灵魂自由地去探胜,安静的默想。每一句话都让我豁然开朗。

  而在《说笑》中,先生仿佛就坐在我的面前和对我讲诉幽默这个话题,从真假幽默到把幽默分人兽,对于笑,对于幽默,我都不可否认,我们平时将生活中的一些细节看得太过简单了,而现实中笑的本意,逐渐丧失;本来是幽默丰富的流露,慢慢变成了幽默贫乏的遮盖。由此提到的幽默文学,也让我倒吸一口凉气,此刻的幽默文学,又有几人是真的理解了幽默的定义呢?先生在文中这样说到:幽默至多是一种脾气,绝不能标为主张,更不能当作职业,所以我想问那些哗众取宠只为博君一笑的人们,你们真的明白幽默的意义吗?

  伊索寓言想必陪我们大多数人度过了童年,但先生在《读伊索寓言》中经过具体的例子告诉我们,《伊索寓言》是不适宜做现代儿童读物的,是的,我也觉得如此,寓言本身没有错误,可是它把纯朴的小孩子教得愈简单,愈幼稚了,而这对小孩子日后的成长并不见得有多大的好处。这或许是我的偏见吧!

  先生说偏见能够说是思想的放假。先生讲理会经过具体事例来讲,先生在《一个偏见》中就用这种方法帮我正确定义了偏见这个词。对于天籁,对于人籁,或许我们觉得这都是极完美的声音,但先生眼中人籁是寂静的致命伤,天籁却是能和寂静溶为一片的。这怕是在许多人看来,只是文人矫揉造作的一些观点罢了,但若细思下来,又是不能说否的。

  说到文人,我们不妨来《论文人》,有人觉得文人迂腐,有人觉得文人柔弱,可是文人是真正可嘉奖的呀,够谦虚,懂是非,也称得上是“用人”了,文中有这样两句话:用人瞧不起文人,自古已然,并非今日朝报的新闻。第二句是文学必须毁灭,而文人却不妨奖励——奖励他们不要作文人。其实在我眼中,这是对文人的偏见啊,雪莱说文人是“人类的立法者”,卡莱尔也说文人算得上“英雄”。先生在这一文中的论述实在让我觉得困惑,须得再思考。

  这样的先生实在让我困惑,许多地方实在剖析不来,哪怕是按自我的想法来,也解不开思绪的困惑。这也许是《魔鬼夜访谈钱钟书先生》的原因吧,魔鬼的直率和他极其独树一帜的处事风格让我忍不住拨开思绪的浓雾,渐渐靠近那个貌似的真相,但这样的处事方法又好像是我厌弃的呀,我不愿意在不一样的人面前伪装,为了他人而改变自我,不一样的人不一样的处事方法,这并不是我所喜欢的,我只愿意做那个欢乐的自我呀,心口一致的欢乐的自我。

  可是欢乐却是不能永恒的,先生在《论欢乐》中讲到“永远欢乐”这句话,不但渺茫得不能实现,并且荒谬得不能成立。每个人对欢乐的定义不一样,但倘若有人将欢乐分为肉体的和精神的,在先生看来这是最糊涂的分析。欢乐在人生里,好比引诱小孩子吃药的方糖,更像跑狗场里引诱狗赛跑的电兔子。

  先生在《吃饭》中写到:吃饭有时候就像结婚,名义上是最重要的东西,其实往往是附属品。我从未想过吃饭的作用竟那么大,吃饭与政治,社交及人生,看上去似乎丝毫没有关系,但在先生笔下,人生都因吃饭而复杂了,但我却找不到语言来反驳。

  这或许是给我自傲的一个教训吧,先生《谈教训》时讲到“洁身自好”那句成语,颇包含深刻的心理观察。这是对所谓洁癖的一点看法。先生看来没有道德也能以道德教人,这才是真的本领,这或许也是给了所谓的有道德的人一个教训,这与假道学能够说是真道学的学习时期是一个道理。

  先生说没有学问而偏能教书,好比无本钱的生意,那就是艺术了。没有学问的人是否能够称作文盲呢?先生在《释文盲》中说偏是把文学当作职业的人,文盲的程度似乎愈加厉害。先生说文盲是价值盲的一种,而价值盲的一种象征是欠缺美感,那里我就甚觉疑惑,对于文艺作品,全无欣赏本事的价值盲患者们,在对待文学作品时,是如何将各种大名词拼凑在一齐来表示所谓的作风的豪爽的?

  假使人生是一部大书,那么,下头这几篇散文只能算是写在人生边上,先生在序中如是说。是的,人生是部大书,且让我们慢慢读来。

《散文》读书笔记9

  喜欢看钱钟书先生的文字,因为在他的风趣与幽默之间,能够感受到生命的昂然,细品出生活的哲理。

  就说这本书《写在人生边上》吧,单是这书名就起的既有诗意,又有深意。先看看钱先生写的序吧:“假使人生是一部大书,那么,下头的几篇散文只能算是写在人生边上的。这本书真大!一时不易有完,就是写过的边上也还留下好多空白。”于是,也会觉醒:是呀,人生这本大书我们每个人又能参透多少?能在它的边上看到怎样的风景,又能在它的边上写下怎样的理解呢?

  书中的许多章节我都爱不释手,像《魔鬼夜访钱钟书先生》、《说笑》、《吃饭》、《论欢乐》,都曾反复阅读,这些“写在人生边上”的注释也填补了我许多时间上和心灵上的空白。

  在《魔鬼夜访钱钟书先生》一节中,钱先生的诙谐发挥的淋漓尽致,魔鬼先生也被塑造的彬彬有礼,像极了绅士。在你感悟道理的同时,又会忍俊不止。在《论欢乐》中,钱先生的观点透彻、达观,让我明白欢乐的本质。“永远欢乐”是我们常挂在嘴边的愿望,但在先生眼中,这四个字是渺茫得不能实现,荒谬的不能成立的,就像说“四方的圆形,静止的动作”同样自相矛盾。“欢乐在人生里,好比引诱小孩子吃药的方糖”,我们往往为短暂的欢乐,要忍受用一生的时间来盼望和等待。可是,好在人类礼貌的提高发现了欢乐是由精神来决定的,所以钱先生的观点是“人生虽不欢乐,但仍能乐观”。的确是这样,不一样的人,它的意识所反映出的物质世界是不一样的,所以有人是乐观看人生,有人是悲观过一生,而我们应当像钱先生那样,乐观地对待人生,苦中作乐也好,把忍受变为享受也好,那么人生还有什么威胁,还有什么可畏惧的哪!

  是啊,人生的痛苦正是由于它是漫长的,但也正是因为它的漫长,我们才有足够的时间去寻找欢乐,去享受欢乐——即使欢乐是转瞬即逝的。乐观地过一生,人便会变得豁达,一切也会变得相对合理与完美;悲观地看世界,人生的苦痛会就变得愈加冗长,一切令人所厌恶的东西会被放大,所以,人生即使注定是不欢乐的,可是我们仍然能够凭籍自我的智慧,乐观地过一生。

  清晨,当我轻揉双眼,端详双手,触摸新的一天开始的时候,会问自我:今日会欢乐吗?今生我幸福吗?不一样的时期,不一样的人生状态,或许答案不一样,可是,崭新的一天,总是能够带着乐观去期望,当我把人生边上的事做完,把人生边上的事写下,也许,那就是我幸福欢乐的一生吧。

《散文》读书笔记10

  读过席慕容散文的人,往往会被她那细腻动人的写作风格所感染。席慕容的文章取材广泛,充满温馨。

  细细阅读,你会发现:她的文章平易朴实:山坡上的野草,孤独的大树,匆匆的过客,顽皮的小孩。这些毫不起眼的东西,席慕容都能注意到并且看到它们内在的美好品质,然后化为文字,与读者共享。文中没有华丽的语言。没有令人惊奇不已的哲理。只是娓娓道出、顺理成章,可却能在读者的心里荡起层层涟漪。

  在席慕容的散文中,我喜欢她的《理想》。这是一篇短小却十分精炼的散文。通篇下来,你会觉得:理想的实现源于坚持。

  散文的开头,作者说:这个世界太理想化了。作者并没有说错,作者在文中问道:如果没有理想,这个世界将会是一种什么杨的面貌呢?关于这个问题,我呢中并没有答案。但我想:如果没有理想,那么人们就是如机械般的重复工作,那么世界就失去了它的价值。世界的存在就是为了有理想和肯为了理想而努力的人而存在的。

  散文中说:理想,在实现以前,有很多名字,它们是:幻想、妄想、白日梦、和、不可能。的确,在你实现你的理想之前,人们总是会一味的对你说:你不可能实现你的理想的,你的理想简直就是白日梦。如果,你因为人们的三言两语便放弃了你的理想,我会为你感到惋惜,因为你的轻言放弃;如果你听了人们的讽刺非但没有退缩反而更加努力时,我会为你感到自豪,因为你的坚定不移。理想终是理想,它并非梦想那样可望不可即。

  席慕容在文中写道:可是,就是它,使得一个只能爬行的看守鸭子的男孩,变成了受众人崇敬的学者与勇者。也就是它,使得一个患病二十多年,只有小学学历的女孩写出那么多本喜悦和美丽的`书。我们不能再找借口说他们的成功死因为“得天独厚”了。非承认不可的是:他们的成功是因为他们有理想,并且相信坚信不移。

  我想是的,他们的成功是因为他们的努力、坚持和不放弃。哪怕失败,实现不了理想,他们也只是重头再来。理想就是你用努力、勤奋、不放弃浇灌出来的果实。

  理想雨梦想最大的区别就是:理想可以通过努力、勤奋、不放弃来实现的。而梦想却是自己美好的幻想,可以实现它的人只有很小一部分人。实现不了梦想的人,是因为他们只有梦想,却不认为它也可以如理想般的实现的。

  就是这样一篇短小的散文,席慕容用精炼的语言概括出来,剩下的就需要你自己去好好思考了。

《散文》读书笔记11

  今天,在绵绵春雨中,我读了现代文学家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春》。朱自清的散文被誉为“白话美文的模范”,清新的文字、淡雅的风格,让我深深陶醉。阅读他的散文,不仅仅是眼看口读,更要用心去品味。

  《春》里的春天是四季之首,繁花烂漫。山醒了,水醒了,小草醒了,花儿醒了,还有和风、细雨和城里乡下的老老少少,组成一幅美妙的春景。斑斓的色彩,芬芳的气息,宛转的曲子、笛声,强烈刺激着我的感官。静的是物,动的是人;静的球开始滚动,动的风筝在飘荡;春天里的一切都仿佛有了生命。晴天也好,雨天也罢,风雨阴晴总相宜。比喻、拟人、排比和引用等修辞手法,驾轻就熟,信手拈来,不着痕迹,朱自清为我们勾勒出一季如画的春天。文中有一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小草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这里运用拟人的手法,把小草的生长神态描写得栩栩如生,也向我们暗示,嫩绿的春天已在不知不觉中来到我们的身边。

  《春》里春天象征着生机勃勃,寓意着美好的开端。只有春天的萌动,才有夏天的繁华,才有秋天的收获。“一天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被人们赋予了太多的期望,春天不再单纯是一个季节,而是变成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像刚落地的娃娃,像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像健壮的青年,”还要“安静和平”,人、动物和自然和谐相处,朱自清的春天,就是一种幸福生活的象征。

  朱自清不仅是一个散文家、学者,更是一个有骨气的爱国人士,他生活在旧中国,生活在战争和饥饿中。今天我们品读这些清秀精到、雅俗共赏的文章时,难道你仅仅认为很“优美”吗?而我却觉得还有一点“忧美”,隐隐的“忧郁忧患之美”。这么绝妙的天地人和谐的春天,对于生活那个时代的人来说,简直就是一种奢望、一种梦想,只能“盼望着,盼望着”。

  现在的人们养尊处优,已习惯了慵懒。对于美好的东西,经常是熟视无睹,而且常常是身在福中不知福。我们青少年是祖国的春天和未来,我们只有好好学习、茁壮成长,才有祖国的的繁华和收获。我们要珍惜美好的时光,不能愧对“祖国春天”的称号,要让花开更红更香,要让草长更绿更广,为真正实现朱自清梦中的春天,添上浓重的一笔。

《散文》读书笔记12

  读秋雨散文,就如读着一本厚厚的历史,更有万象的人生世态和丰富的个人情感。秋雨的心是年轻的,他的心又是迟暮的。有着儿童的天真,有着老人的睿智,因而有了天真的向往新奇的心,有了发自内心的对历史的感悟。因此他的人生应是美丽的。正如他在散文集的序文中所写的那样他应该是一个“天使般的老人”即使他年老了,也会有一颗年轻的心的。

  秋雨对梦想的初衷,对历史的感悟。更是由于他对人类历史的重视。他追寻的心中的“阳关雪”,他对对待敦煌文明隐没的遭受蹂躏的过去不再如别人所云的那样将罪过归咎于一个无力回天的王道士。历史的失落该有历史的更深层的本质的。历史的源远流长也正是因为它有令人悲痛的过去。有了老人的睿智,有了儿童的心情,方有正视历史的勇气

  初次接触余秋雨是他的第一本散文集《文化苦旅》,读完,深深被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折服,他思接千载,天马行空的联想,对历史、对文化渗透着的领悟力,也使余秋雨在中国的文化史上留下一席之地,而后接触到他的另几本著作,谈史谈鉴的《山居笔记》、阐述立身处世的《霜冷长河》、《行者无疆》,以及对比几大文明的《千年一叹》,还有类似回忆类的封笔之作《舍我一生》。读完后,总想写点什么,而一直未敢动笔,只怕自己的看法太浮浅,甚至落入俗套。在上节课谈到写作风格问题,于是还是想起了余秋雨,也参考了诸多对余秋雨写作风格的评论,也略加自己的一点浅见。浅谈一下余秋雨散文的写作风格问题,对于我们的写作也有很多的借鉴意义。

  余秋雨散文作品中始终贯穿着一条鲜明的主线,那就是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问,与其他一些所谓文化散文家相似,余的作品更透着几丝灵性与活泼,尽管表达的内容是浓重的。余利用他渊博的历史知识,丰厚的文化功底,将历史与文化契合,将历史写活、展现,引起我们反思、追问,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他的作品已渗透了文人的忧患意识和良知,这点也许是最重要的。

  典雅、灵动如诗般的语言。余对语言有一种超强的领悟力和驾驭能力,他的散文追求一种情理交融的雅致语言,并且“语言在抒情中融着历史理性,在历史叙述中也透露着生命哲理”。

  他选择恰当的、富有诗意、表现力的语言加以表达,这些语言具有诗的美感,从而把复杂深刻的历史思想和文化说的深入浅出,平易近人,可读性很强。

  同时他还综合运用对偶、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大段的排比,对偶增强了语言表达的力度,构成了一种语言的气势,使语言不矫揉造作,装腔作势,平淡无味,而富有了张力,富有了文采。

《散文》读书笔记13

 生活是一道语文题,每天,都是一个字符。

  依然是一个平凡的早晨,一束阳光跳入我的眼眸,把我从梦中唤醒。摊开一本诗集,阳光便落在那些隽永的字符里,背着双手,踱着方步,在诗意里起伏。唤醒几个沉睡,已久的词语,复苏一个春天的故事。阳光撩拨了我思绪的琴弦,于是一只如花的歌谣,张开双翼,拥抱了感动。阳光温暖的寂寞的词语,我打开书稿,记下一片光明,阳光悄然退出我的窗中,拖着一串长长的悬念。

  原来,打开窗,世界充满诗意,可以储蓄感动。

  晌午时分,窗外一颗从不曾注意的古树闯入我的视线,我坐在窗前,倾听了古树的声音。微风拂过,你就成了一架真正的风琴,千万片叶子就是千万个琴键,如一段蜿蜒的泉水,汩汩涌来。这清幽的声音,自有地在天空里游弋,回旋,忽而在我的耳边轻响,在空气中织成一片思绪,流入心间。我打开心扉,去眺望古树的寂寞。

  一路星月,一路风尘,一些旧影,一些忆念,穿行了千百度轮回的花开花落,拂过树的眉梢。古树,你的声音是黄昏滴响的声音吧?一滴撞击着一滴,悠响弥散出岁月的苍茫,回声寻找着大地的辽阔。

  我的思绪叩响岁月的脉搏,一种翻阅历史的情怀,在心间舒展。

  原来,打开窗,世界如此厚重,可以承载美丽。

  静谧的夜晚,一轮孤寂娇美的面容悬挂在天空,守护着历史。我多想用一根线栓住这绝美的月光,栓在窗前,栓在我眺望的眼眸里,幻化成诗。千秋风雨,在月的额头舒展成时间的记号。

  原来,世界的美感,隐匿在细微之中。

  原来,把心儿打开,世界绽放得如此美好。

  把心儿打开,蓦然回首,一路尽是美丽的情愫。

《散文》读书笔记14

  暑假里我读了许多有益的文章,有的让我们领略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有的引领我们去神奇的太空中遨游,还有的则给了我们深刻的启迪.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荔枝》这篇文章,因为它教育了我今后怎样去孝顺长辈.

  这篇文章是作家肖复兴写的.他在二十八岁那年,每月工资只有四十二块半,但他每年在吃荔枝的时令里,总要买几斤新鲜的荔枝给母亲尝尝鲜.这个保留节目一直延续到母亲去世.虽然母亲舍不得吃一颗都让给了小馋猫孙子吃了,但作者这种孝心足以让人敬佩!

  读了这篇文章,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想想我自己,平时都是妈妈把吃的、穿的、用的准备好了给我享用,而我还觉得这些都是理所当然的,从没想过为妈妈做点什么。就说那次春游吧。去春游前,妈妈带我和弟弟去超市买了满满两书包吃的、喝的。临出发前,妈妈又给我们每人一百元,说是让我们自己买点纪念品什么的。当时我拿了钱还觉得比别人的少,毕竟这钱不是我自己挣的,花起来不觉得心疼.春游时,我见到别人买这个我就买这个,见到别人买那个我又买那个,买了一大包好玩的带回家。晚上,当我把这些"古董"从包里拿出来炫耀时,妈妈看见了,凑过来问我有没有她和爸爸的礼物。我听后一愣,是啊!我买了这么多东西,居然没给父母买一点礼物!这时妈妈仿佛看出了什么,忙说没关系,没关系,下次再买给他们。我知道其实妈妈在安慰我而已,她不想让我不开心。对照作家肖复兴,我是多么地自私,多么地对不起父母亲!想想平时妈妈总是把好吃的东西让给我吃,吃鱼时她总是把鱼肉让给我吃,她自己吃鱼头;还有放暑假时,妈妈看见我的脸上长了很多痘痘,听别人说吃燕窝可以治好它,就专门去超市买给我吃。想到这里,我更觉得惭愧了。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连小草都知道报答春天的光辉,何况是人呢!所以,今后我要像作家肖复兴一样时刻想着父母,孝顺父母。现在听父母的话,把学习搞好,不让父母为我操心。长大后挣钱养父母,做一个尊敬长辈的好孩子。

《散文》读书笔记15

  毕淑敏在她的散文集中说忧郁是一只近在咫尺的洋葱,散发着独特而辛辣的味道,剥开它紧密粘连的鳞片时,我们会泪流满面。

  看了《毕淑敏散文集》中的一篇文章,让我了解了怎么去对待忧郁。

  文章讲的是,一位在联合国工作的朋友告诉毕淑敏,她到过战火中的难民营,抱起一个小小的孩子。她紧紧地搂着这幼小的身躯,亲吻她枯燥的脸颊。朋友是一位博爱的母亲,很喜爱儿童,温暖的怀抱曾揽过无数的孩子。但这一次,她大大地惊骇了。那个婴孩就像被火烤过的葱管,萎弱而空虚。完全不知道贴近抚爱她的人,没有任何欢喜的回应,只是被动地僵直地向后反张着肢体,好似一块就要从墙上脱落的白瓷砖。

  朋友很着急,找来难民营的负责人,询问这孩子是不是有病或者饥寒交迫,为什么表现得如此冷漠。那个负责人回答说,因为联合国的经费救助,孩子的吃和穿都没问题,也没有病。她是一个孤儿,父母双亡。孩子缺少的是爱,从小到大,从没有人抱过她。因为她不知道“抱”为何物,所以不会反应。

  朋友谈起往事,感慨地说,不知这孩子长大之后,将如何走过人生。

  没有人回答,但一点可以预见的,她的性格中必藏着深深的忧郁。

  我们都认识忧郁。每一个人,在一生的某个时刻,都曾和忧郁狭路相逢。

  我还小,今年才14岁,没有经历过什么生离死别,在我的人生中似乎一直都是很幸福的。

  我也不懂什么是忧郁,但在我那颗小小的心里,也藏着一些小小的忧郁。

  我的体育一直都很不好,可能是天生有哮喘的缘故,我的体育成绩也一直都是班里倒数的,我对自己很没有信心。一想到体育成绩,就很难过,感觉自己的心在不住的往下沉。我整天唉声叹气,叹气自己的体育怎么怎么的不好,却从来没有想过要去怎么改善,只能沉浸在忧郁中。

  就如毕淑敏所说的,忧郁如同一只老狗,忠实而疲倦地追着人们的脚后跟,挥之不去。

  可那一次,我却挑战了自己,摆脱了那只“老狗”。每次在学校里要跑800米时,我总是找各种各样的借口来逃避,就算跑了,也会半途而废。可那次要800米测试,我再也逃不掉了。让我去面临困难,这需要多大的勇气。踏在那朱红色的跑道上,汗水浸湿了我白色的T恤,自己的脚仿佛有千斤重,每抬起一步都要费好大的力气。我一次次的想放弃,但都咬紧牙关坚持了下来。最后我成功了,我冲过了终点,虽然成绩仍是倒数,但是那一次让我明白了,原来我是可以的,我是可以坚持下来的。努力坚持了,我自己的体育成绩也是可以提高的。

  从此以后,我每天早晨都会起来跑步,让自己的体育一点点提高。我再也不唉声叹气。每当忧郁跟随而来,我坚持着不停步向前、向前,我知道只要我一直跑在它前面,不让它超过我,我就能甩掉它。我相信总有一天,我的体育成绩会变好……

  而那篇文章的结局也是出人意料的。那个孩子长大了,就如同所有人所预见的那样,她是忧郁的,但她却没有被忧郁吓到,她在一点点试着摆脱它,最后她成功了,她不仅摆脱了童年的阴影,还成了一家上市公司的老板,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我们总是去逃避那些令我们感到困难的事。面对挫折时,我们总是沉浸在忧郁里,渐渐的,变得越来越自卑,经不起任何挫折。

  不要嘲笑忧郁,忧郁是一种面对失落的正常情绪。不要否认我们的忧郁,忧郁会使我们成长。不要长久地被忧郁围困,忧郁会使我们萎缩。不要被忧郁吓倒,摆脱了忧郁的我们,会更加柔韧

  且刚强。

  如果忧郁是一颗洋葱,那么我们就去把它切开,去正视它,不要被它吓到,泪水过后的我们会变得更坚韧,拥有更美丽的一片天空。

【《散文》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散文》读书笔记11-16

汪曾祺的散文读书笔记12-01

林清玄散文读书笔记10-26

背影散文读书笔记09-17

散文背影读书笔记09-19

散文《背影》读书笔记09-12

徐志摩散文读书笔记10-15

季羡林散文读书笔记11-11

梁实秋散文读书笔记11-05

林清玄的散文读书笔记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