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水杯散文

时间:2020-07-19 11:36:54 散文 我要投稿

纸水杯散文

  我怀孕四十多天时突然见红。同学给我做了检查后,俩人商定以密切观察为主,没有采取药物治疗。母亲知道后急匆匆从乡下赶来,又是买吃的,又是送钱。在她眼里亲人生病,必须送钱,数字得奇数,而且尾数带三,意在让病散了。可母亲送了钱后我还是见红。母亲再次心急火燎地奔回老家。第二天,太阳刚照到窗棂上,母亲拎着一只黄色的布袋出现在我家门口,进门后,母亲站在室内东瞧瞧西瞅瞅,似乎很犹豫。我好奇地问母亲怎么了。母亲说,袋里有佛经,我必须找一个最干净的地方放一放。母亲眼里最干净的地方并不是指没有尘埃,而要符合她心里形而上的那套干净,远离污秽之地,不受人间烟火熏染。后来,母亲把布袋放在了我书架上。很快,母亲忙碌起来,又是做饭,又是烧菜,说是要请太平菩萨。那时在母亲心里已经住下了数位菩萨,知道遇上什么事该请哪位菩萨。

纸水杯散文

  母亲年轻时虽然对我们的规矩很多,也不怎么笃信菩萨,似乎家里的祭祀都是奶奶操办的,她最多做做帮手。但进入中年后,母亲慢慢接手过来。过年的祭祀,清明的羹饭,还有七月半烧给野鬼的纸钱,母亲变得操心起来。她还牢牢记住菩萨的生日,什么出家日、成佛日,记得清清楚楚。每位菩萨生日那天,母亲会去寺庙烧香,以表自己虔诚的心。

  很快.母亲烧出了一桌素斋,并训练有素地摆好酒盅、香炉、蜡烛台,又从我珍藏的餐具中拆出十只碗来。母亲焚香、点烛,倒茶、斟酒,一丝不苟。先生站在旁边,随时听从母亲的指挥。母亲说,拜三拜。先生便拜三拜,虽然样子很难说恭恭敬敬,但他配合得很好,至少让母亲觉得满意。母亲让我也拜拜,但可以不跪,说是菩萨大慈大悲,体恤众生。我听了想笑,但最终忍住了,怕母亲不开心。母亲主持祭祀时,我们不得喧哗,也不能表示异议,否则会不灵验。这是母亲的意思,也是她多年操心佛神鬼诸事的规矩。母亲自己也跪拜,嘴里念念有词。然后,母亲小心翼翼从书架上捧下黄色布袋,取出一叠佛经,放入旧铁锅中焚烧。

  佛经是母亲从寺庙买来,价格比寺庙外的要贵。母亲认为寺庙里的和尚比外面念得专业,而且他们是吃长素。母亲说这话时斩钉截铁,容不得半点遐想。我们县城的市中心有一座千年古寺,原来不过五六亩地,这几年寺庙几次扩建,大兴土木,已经有近二十亩地的规模,而且建起了一座座殿。都说远来的和尚好念经,里面的和尚几乎没有一个是本地的,连方丈都是外来的。他们早课晚课,也佛事法事,闲暇之余还卖佛经。有一次,我去书画院,正与几位老师闲谈之际,忽然传来僧人的诵经声。书画院与寺庙仅一墙壁之隔。听着,听着,我感觉僧人诵经的调怎么像黄梅戏的曲调。书画院的几位老师脸露笑意,但没有让笑散开来。其中有一个老师说,那是安徽来的和尚。

  母亲从香炉里取下三支香,轻轻拨一下佛经,很快,火苗往里面钻,蹿出一片片燃过后的纸灰。母亲蹲在铁锅旁,一边挑佛经,一边说,和尚念的就是不一样,佛经烧起来像一眨一眨的,那是功力,也是功德。母亲像自言自语,又似乎跟我说话,脸上挂着欣喜的表情,似乎很为自己的选择感到高兴。母亲像农村其他主妇一样,逢年过节,家里需要祭祀烧经时,要么向一些念佛的老太买,要么家里的老人自己念。母亲一般迫不得已时才向别人买,但她绝不在寺庙旁边的佛经店里买,认为那些佛经的“劲道”不够。但自从自己会念佛后,她不再向别人购买,可能担心质量不可靠吧。

  母亲一切停当后才让先生去上班。先生如遇大赦,忙穿鞋下楼。我以为母亲这下可以完事了,谁知她从黄布袋里掏出一只绣花小鞋,仅一寸半大小。我惊异极了,不知母亲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母亲握着绣花小鞋,说,这是我们曹娥庙的方丈给我的,是曹娥娘娘穿的一只鞋,借我五天,你把它放在床头,曹娥娘娘会保佑你的。我把头摇得像拨浪鼓一样。尤其一想到夜半醒来床头搁着一只红红的绣花小鞋,别说灯光昏黄,就是大白天一看到,心里也觉得阴森森的。母亲为我的态度而失望,难过。母亲说,这可是我求来的,一般人还拿不到呢。母亲在诸佛面前喜欢用求字,似乎只有那个求才能承载她内心的希冀。后来我让一步,母亲也妥协一步,那只绣花鞋放在床头柜里。这总比赫然醒目地搁在床头好多了。

  母亲识字不多,也就念了两年半的小学,现在却会看不少经书。我曾翻看过她的经书,里面注了许多白字,而且是很有水平的白字。如一个“汗”字,她在旁边注上三滴水,她解释说,汗水流下来的样子。如“雨”,她画了一顶伞。一本经书看下去,似乎一部伪甲骨书。

  在老家,像母亲年纪的人纷纷系起了黑色的布栏,手持佛珠开始念佛,懂得敬佛的规矩。她们除了礼佛,还供神事鬼,一年中哪几个日子给鬼烧纸钱,什么时候供神,心里一清二楚。只不过,母亲这帮人与奶奶那帮人间是有差异的。奶奶们认为媳妇们的那套太花叉叉,贡品、纸钱过于繁琐。母亲与婶婶们则嫌老人死板板,只会一句阿弥陀佛。她们之间很少在一起念佛,自己有自己的伴。尽管如此,在有些问题上,她们是达成共识的。比如放生,她们认为大可不必。理由是,世上食物都“作吃”的。

  河面上有一只甲鱼若隐若现,腿一伸,离水面近一些。腿一划,沉下去些。甲鱼一伸一划,牵动着那个专心致志趴在栏杆上的人,他的脖子配合着甲鱼的动作,抻得很长,笔直,身子不动,像一具活雕塑。似乎只有这样,甲鱼才不至于在他眼前逃走。我从他身边走过。可能我走路的声音重了些,他转过头来,脖子还是伸得老长。他快速瞥了我一眼,示意别让我惊跑了水中的甲鱼。

  早几年,这条江成为善女子放生的地方。有的拎几袋,有的挑一担过来,里面杂七杂八,有鲤鱼、螺蛳,也有泥鳅、鲶鱼。我碰到过一个老妇人,她把一袋甲鱼倒进江里,有好几只甲鱼浮在水面上,一动不动,傻乎乎的样子。老妇人急了,折了一根柳枝,一边念阿弥陀佛,一边拿柳枝推甲鱼。我不由站到她旁边,自言自语了一句:“放生啊。”那位老妇人回头,答:“是啊。”又补一句:“我经常来这儿放生的。”我递过去一个“哦”字。这时,有两只甲鱼动了一下,水面上漾起几圈涟漪。老妇人赶紧又念阿弥陀佛。念毕,她告诉我,只要念佛,甲鱼就会醒过来。不一会儿,几只甲鱼全动了起来,很快,一只只往水里沉。老妇人非常满意,对我说:“你看到了吧。”那神情似乎像个导师。她还告诉我,桥上放生不好,鱼会摔死的,这样的放生一点都不虔诚。我笑了笑,不出声。

  此时河里的那只甲鱼肯定不是那位老妇人放的,但一定是某个老妇人放的。到这条河里放生的几乎清一色是上了年纪的妇女。我看到过一群穿黑色居士服背黄色布包的人,从一辆面包车上纷拥而出,有一个和尚模样的人领她们到了一处空阔的地方,然后开始一起诵经。在她们旁边是一包包的东西,鼓鼓囊囊。不用猜测,那里面是鲤鱼、螺蛳,也会有甲鱼、黄鳝、鲶鱼等。那是个夏天的早晨,太阳还没有出来时已经感到很热,知了东吱一声,右叫一声,燥热的气息蠢蠢欲动。待太阳刚刚跳出来,闷热明显从脚底漫上来,我身上已开始出汗。对岸的她们还在进行着。一会儿手持念珠对着地上的包包叩拜,一会儿罔着包包转圈圈。看得出,地上那几堆包包是今天早上的主角。善女子们准备放生。这之前得有一个冗长的仪式,只有超度完了,它们才可以从黑色的塑料袋里出来。假如说这也是信仰的话,那么与之匹配的是一次仪式。

  等我第二次看到她们时,太阳跃升一丈多了,白晃晃的光芒毫不客气地洒过来,我开始躲着阳光,专挑树荫下走。她们已经解开了包,把里面的活物倒入一个个脸盆中,我听到脸盆里啪啦啪啦,甩出一片水花,似乎鱼们很不耐烦,催促那些诚心诚意放它们生的人早点结束仪式。穿袈裟的和尚站在中问,用力地敲着木鱼。清脆的木鱼声七零八落朝各个方向传过去,在风中变得很沉闷。如果我是鱼,希望没有这样那样的仪式。但对善男子善女子而言,放生仪式比放生之事更重要,只有参加过仪式的鱼儿才能代表他们的慈悲,证明自己实践了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佛教情怀,而那些被放生的鱼、螺蛳等似乎带着某种使命,再次回到它们生活的河水中。

  我曾听到过我们村里的一个说法,放生的人如果放了何物,今后不准再吃这种食物。据说,谁违背了这种禁忌,所得到的惩罚是非常严重的。我想,母亲她们不放生,可能除了舍不得钱外,还有这条禁忌她们无法执行吧。

  放生仪式终于结束了。善女子开始搬动地上的盆盆袋袋。这其间有些纷乱,善女子间不时你挤我一下,我撞你一下。大家都想把自己的那盆率先倒入江中。后来在和尚的指挥下,善女子有序地把一盆盆鱼、黄鳝呼啦啦倒进水里。江面上涌起许多水花,还有沉闷的咕叽咕叽,似乎雨天中的套鞋沾了一鞋的泥水。可能刚才一直闷在塑料袋里,甲鱼倒入水中后木呆呆的,附在石壁上不动,也不沉。善女子们拿树枝推它们往远处游。于是,岸上又一阵喧哗。

  我有一个同事,他的夫人出车祸,一个月内连续动了十多次手术,几次在死亡边缘徘徊。他的母亲听人指点,在网上找到一个放生网站。她连续汇了三次款给那个网站,每次三千四千不等。我同事问他母亲,放生也能通过网络?母亲说,那边会有人帮我们举行放生仪式,然后把鱼、鸟等放生。同事及其兄弟们也没有说老母亲的不是。这些天来她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甚至出现了严重的焦虑。只要能缓解她内心的焦虑,放多少生都随她的意愿。据说,他母亲汇出款后情绪开始稳定,晚上睡眠有了好转。我出于好奇,在网上搜索。果然有放生网站,而且不仅一个。上面除了跟放生有关的仪规、因果之说等外,居网页正中的是“参与方式”,点开一看,里而是开户的四家银行和支付宝,还有QQ联系号码。放牛也与时俱进了。

  放生来自于佛教的慈悲,认为众生平等,动物也有机会成佛。但对于放生的人而言,慈悲与佛性并不是她们放生的唯一理由。她们有自己的欲求,消灾、除病,甚至发财、升官,里面有许多不为人所言却为人所知的欲求。尤其是前来参加放生仪式的善女子,她们在五花八门的意愿面前顺从自己嘴巴的开合,一声阿弥陀佛,让诸多的善嘱渐行渐远。

  河里放生的人多了,像刚才那个中年人的人也多了。他们手持网兜,神情专注,徘徊在江边,看到晕水的鱼或甲鱼就捞上来。虽然这个过程有些漫长,如同刚才那个活雕塑一般的中年汉子,鱼在水里挣扎,他在上面熬时间。鱼晕乎乎,在水里浮沉,似乎试探放生池里的深浅。捞鱼的人精气神,在岸上心无旁骛。一旦鱼保持浮的动作,岸上的人便瞅准机会,手里的网兜疾速往水里捂。鱼是来不及反应的,不知所措地蜷缩在网兜里,被人从放生池里捞了上来。他们有时自己吃,有时把捞上来的甲鱼再拿到菜场门口去卖掉,告诉顾客这是河里刚抓上来的。现在野生成为营养价值的一张标签。从河里抓上来的当然是野生的。买的人拎着甲鱼犹犹豫豫,一会儿查看背部的颜色,一会儿又辨认腹部的花纹,以判断这只到底属于不属于野生的。卖甲鱼的人发誓赌咒,神色严肃,证明自己就是从河里抓上来的。假如甲鱼会说话,他肯定会让甲鱼说,帮助证明甲鱼确实是从河里抓来。他不说捞,而是说抓。一个人完全没必要为一只甲鱼而跟自己发毒誓。但这份忠诚还是打动了一位顾客,于是掏钱买了下来。

  小时候老人曾经告诫我们吃饭时不能把饭粒丢在桌上,否则会被雷公公打死。正因为有这样的畏惧,我们不敢浪赀粮食。长大后明明知道根本不存在雷公公这事,可还是不敢随便糟蹋粮食。我们的人生启蒙多源自老人的敬畏。农村老人多不识字,而心里总供奉着一尊神,无论佛祖,还是耶稣,帮他们拨亮心灯,左右着日常行为与意念。老人不懂《金刚经》,也不识《圣经》,有的一辈子只会念一句“阿弥陀佛”,或“上帝”,但并不妨碍他们在佛祖或耶稣面前的跪拜。他们受了很多罪,吃了许多苦,时代的创伤如一条履带深深从他们肌肤上碾过,在他们的生活里留下一道道如核桃般的皱褶,没有人帮他们理解苦难的含义,在种种困苦面前,他们怀着敬畏一年年地过来。他们心中的那尊神化为日常行为,再来影响我们的行为,成为我们从小得学会的规矩。

  农村人靠天吃饭,在时节面前如宗教一样虔诚匍匐,二十四个节气像指挥棒,指挥着村里人在地上完成播、插、耘、种,等等。可以骂人,骂猪狗,但绝不可以骂天骂地,甚至连手都不能指天,认为这是侮辱天。当遇卜干旱、洪涝时,村人最多是“老天爷,老天爷啊”,语气里半是不满半是自责。其结果便是向天乞求。年轻人不信这个,中年人忙抗旱,乞求之事自然而然由老人承担下来,顶着骄阳步行十五里路,去海边念佛。干旱过去了,老人们相信这其中有自己的功劳,在彼此的言谈中互相印证着老天爷收到了信息。如遇到大风,村里人就集体烧水,用烟囱里的烟提醒上面的龙王下面是人间烟火,不宜久留。

  除了对天地的敬畏,还有很多的敬畏。五十年以上的古树不能随便爬上去,认为有神灵附树。路过庄稼地或在庄稼地上,不能骂人,不能说脏话,更加不能谈论男女之事。祭祀时要恭恭敬敬,桌上摆什么,酒茶洒几次,都必须规规矩矩,其间不准嬉笑,不可以七嘴八舌,头要叩到地上,发出咚咚的声响。面对水,一样敬畏有加。村里有许多池塘,那是一村人生活用水,但有许多规矩,不能随便洗东西,洗女人的裤子,得提水洗,洗后的水只能倒入沟内,不能往池塘里乱扔东西。

  农村老人对天地敬畏的背后便是生死病苦的寄托。对很多老人来说遭遇困苦时,没有能力去解决超过他们能力的问题,于是很自然地把心中的敬畏捧出来,希望平时的敬畏与膜拜成为此时自己解决问题的力量。如小孩病了,做老人的第一个反应是向神祷告,向佛许愿。假如,小孩的病好了,他们会烧一些佛经,边烧边虔诚地许诺,保证以后不让小孩做出不好的事来。之前,他们认为小孩肯定冒犯了神,得罪了神。也有的,直接去找“肚里仙”(巫婆),在她的哈欠与打嗝声里领受一个诊断,然后跑回家认真执行巫瞩。巫嘱千篇一律,认为得罪了某个鬼,要给鬼一些钱。原来钱在阴阳两界都是通的。有钱会使鬼推磨,原来还是真的。

  我三岁的时候发痧子,高烧到四十多度,据母亲说,整个人只剩下一口气,手脚瘦得像一根柴棍。母亲总认为我挺不过去了。奶奶去庙里求神拜佛,希望上天开恩,让我度过这个坎儿。外婆则偷偷跑到“肚里仙”那里,“肚里仙”在哈欠与打嗝中给出一个巫嘱,外婆如捧着圣旨一样,按照她的要求上香、跪拜,当然还要烧纸钱。母亲听从大姨的建议,把我抱到一个土郎中那儿扎了几天的针。最后,我烧退了,能慢慢吃点东西了。我的康复让奶奶、外婆证实了她们在神明面前的敬畏获得了力砒。

  家里如果出现不顺,或身上有缺陷,老人都认为那是前世作孽。似乎那是一个副产品,不管你愿不愿意,你都得接受,因为那是你前世带给今世的一个后遗症。至于这个缺陷能不能弥补,在敬畏面前已经不是很重要。

  我有一个小伙伴,出生时是兔唇,那模样确实非常恐怖。嘴唇像是被谁突然剪了一刀,无论哭闹,还是笑,甚至不哭不笑,都像一个怪物似的。

  她的奶奶为自己儿孙身上的缺陷找到一个合理的理由,认为自己在哪里触犯了神。如翻修老屋时,经常有蛇暴露在阳光下,有人想吃蛇肉,有人惧怕,这些都成了蛇逃不掉的理由。结果蛇的死成了某种隐咒。孙女兔唇,奶奶自然要把这个生理缺陷往自己身上找。梦中她被一条蛇追咬,于是,她开始吃斋,每天跪在观音面前念佛。那是一尊瓷像,脸上散发着平静柔和的光泽。奶奶说大慈大悲的观音能牧世间一切苦难。她施舍放生,用自己的苦行生活,为孙女弥补生理上的`缺憾。孙女六岁的时候,做了修补手术,虽然,嘴巴上留下了一道疤痕,但她从此不用担心米饭从豁嘴那儿涌出来。奶奶更虔诚地吃斋念佛,认为自己的修行有了一个答案。

  年纪过了六十的人会为自己备下一口棺材。每年给棺材上一层桐油,晒干后放进屋里,上面盖一块用旧的被单。老人都很有意思,通常把棺材放在自己睡觉的房里。我外婆的床边就是一口棺材。我们看到棺材感觉很恐怖,捉迷藏从小去那里,晚上屋里不点灯也不去,害们看到裹着被单的棺材,总觉得被单下藏着我们看不到的恐惧。而老人不以为然。外婆说,等她过边了,要睡到里面去的。外婆说这话时一脸的平静。似乎那是一个跟她毫不相关的事,死对她而言不过从床上睡到棺材而已,一点都不值得害怕。外婆还给自己备下了衣服,玄色的绸缎衣服,上面是对襟袄,下面是棉裤,还有一双绣着莲花的布鞋。每年的梅雨季过后总要晒几个日头,然后折叠起来,用包袱包起来放进箱子里。爷爷病重后,父亲听从爷爷的意见,从镇上买来一口棺材。买来的那天,爷爷撑着病身子,在奶奶与小姑的搀扶下去看棺材,然后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半年后爷爷走了,被装进那口棺材里,埋葬到我家后面的菜园子里。东门一开,便能看到爷爷的坟。似乎爷爷在外面绕了一圈,又回到了家里。

  后来推行火葬,外婆害怕,奶奶害怕,村里所有上了年纪的人都害怕,他们恐惧火烧到身上的感觉。在他们眼里死仅仅不能言语罢了,其他都还在,尤其痛感。村里每天有大喇叭来喊,让有棺材的人把棺材交到指定地点,然后领取一笔费用。外婆起初坚决不肯,与隔壁几个老太联成共盟。她们每天念佛,每天谈论火葬的事。几个月后村里死了一位老人,老人的儿子是孝子,趁村干部不注意偷偷下葬,连农村最看重的道场都不做,怕惊动村干部。他们抱着侥幸,以为这种事跟其他一样躲躲就过去了,大不了跟计划生育一样罚个款什么的。周围的邻居也睁只眼闭只眼,谁也不会告诉村干部。不想,这件事还是被别人举报了,上面正在抓典型,立马派来一批人,挥镐抡锹把坟墓挖了,把棺材烧了,义把尸体拖到火葬场。这件事的后果是外婆再也不去外面念佛了。外婆的棺材最后还是被舅舅拉到了村委会指定的地方,领取了一笔赞用。外婆难过了很长时间。与她来往的如妹一个个地走了,她们没有一个人入土。外婆的心也死了。

  像外婆一样上了年纪的老人,对鬼神的敬重成了他们精神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他们每年的七月半,会自发组织起来在村口、路边、桥旁插香。他们替孤魂野鬼烧纸钱。每逢菩萨生日,他们自带干粮一起去庙里念佛。他们用这样那样的忌口与禁忌供奉着他们心中的神与佛。

  有人说他们迷信。而他们承认这是迷信。外婆见谁遇到什么出,就说去弄一下迷信吧。在她眼里迷信并不是贬义词,仅仅是一种跟医学相对应的称谓而已。他们后来可以一边求医,一边求神,两边都兼顾。但,我很少见到这些老人们去放牛。原因只有一个,他们舍不得花那个钱。节俭是他们的生活方式,除了花钱,他们愿意为自己的虔诚跪拜、奉行禁忌。

  老人们有一句口头禅,“活郎歪,死哉快”。“歪”是指身体健,“死哉快”是老人们一个朴素的意愿,不愿受其病痛是另外一回事,而是怕长久拖累家里人,又担负一笔大额医疗费,最后亲情在持久中消耗完。对久病无孝子的诠释既是他们的智慧,也是他们的一种平衡。于是,他们看到一个饱受病痛的病人,或一辈子吃了许多苦的人死了,会替他松一口气,在他们眼里似乎是一种解脱,认为今世所受的罪会在那个世界里弥补亏欠他的一切。

  但有一件事动摇了外婆们。2003年电视直播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那天外婆、大姨、母亲、父亲都跑到了电视机前,外婆与大姨还特意梳洗了一番,在她们眼里不是看电视,也不是看神舟七号,而是看天上的菩萨。电视机上出现碧海青天和花絮一样的云层,杨利伟从天宫里出来向外挥动红星红旗时,外婆与大姨问父亲,这是在天上?父亲点点头,嘴里“嗯”的一声。外婆取下老花镜,用衣角擦了擦镜片,再次戴上,端坐在电视机前,激动地问,菩萨在哪儿?父亲嘴里“嗯”了一下,头没点。大姨刚才托着脸,此刻放下手,直立起身子,像一年级的小学生一样的乖巧,只是没有了小学生的敏捷与灵活。大姨悄悄提醒外婆,说话轻点,要耐心地等待,菩萨出来肯定要有个过程。外婆此时也不吭声了,神情极其肃穆、庄重。直播结束后,外婆与大姨怀着失落的情绪离开电视机。这次直播暂时摧毁了她们对天上的虔诚。可她们低落的情绪只持续了三天。三天后她们又持珠念佛,把那次直播看到的情形忘得一干二净。

  未出生,先注死。上天在你还没有呱呱坠地前已经跟你签了合同,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对此,大家都觉得很公平,面对生老病死之事,起到了强烈有效的镇静剂与平衡药的效果。对经济条件有限的人来说,与其花钱折腾,倒不如心平气和地接受死亡的降临。有时,村道上碰到一个熟人,除了脸有菜色,步履蹒跚外,并无他异。旁人指着他说,他是晚期。我惊愕之余,不无遗憾。而他冲着我笑,并配合一个点头的动作,那种自然,似乎他并不是晚期,而是像买了一张车票,准备去远行。很小的时候,老人的过世似乎很突然,有时早上还看到他在屋前摸来摸去,而晚上却走了。也许他早就有病,但生活的担子在病痛面前却失却了分量。

  寺庙早几年突然兴起烧头香。一时间无论有规模的寺庙,还是小庙小庵,都兴这个头香。当然,并非每个人都能挤进去,进头香的都要花一笔钱。旁边有僧人一边接钱,一边发牌,然后有人引你进去,在指定的位置允许你焚香祈福。这本该是清静修为,与红尘俗世相隔千万里的方外之地,但进入庙内后处处让你接触到一个钱字。一场佛事多少钱,一对蜡烛多少价格,甚至在功德簿上留个名多少钱,都明明白白。似乎那不是寺庙,而是寺店。我跟外婆说起这个事,外婆一个劲儿地阻止我,不准说,她唯恐因我对菩萨的不敬,会惹上什么事。外婆的念佛声突然响亮起来,似乎想掩盖我刚才对佛不敬的话语。

  圈养了两年的公鸡,临到过年要宰杀。母亲不敢下手,请来隔壁的蓝婶帮忙。蓝婶一边磨刀霍霍,一边说,鸡鸭牛羊,都是给人用来吃的,再说菩萨不也在吃吗。说话间,一只鸡已经“谢”过去了。“谢”字是母亲从外婆那儿继承过来的,临近过年的时候说话不能带跟刀有关的词语,于是“宰杀”变成了“谢”。当然,不仅母亲这样叫,隔壁的婶婶们也这样叫。过年了,我们自然欢天喜地,但也要遵守母亲定下的种种规矩。规矩多了,就觉得有些不舒服,于是跟母亲开玩笑,拿她的那些规矩说事。我问母亲,既然菩萨大慈大悲,为什么过年祭祀时要摆满那么多的肉,这要了多少动物的性命?母亲嘴巴一呶,说,不准说三道四。如果是往常,母亲早扔过来一个白眼,过年时,母亲的脾气好得很。为什么做祭祀时要摆满那么多的肉?其实,我还有许多疑问,比如既然吃斋,为什么还要用面粉烧出鱼、鸡、鸭的样子?虽然知道那些是用面粉做出来的,可总让人觉得这也是杀生。至少心底深处还有欲念回荡着。是不是心底深处的欲念还没办法断掉?这跟慈悲为怀显得格格不入。

  我怀孕两个半月后不再见红了,同学给我做了一系列检查后,认为胎儿发育良好,应该没什么其他问题了。我忙给母亲打去电话。母亲在电话里高兴得不知所措,不断地念着菩萨显灵。我不想拂逆母亲,我嗯嗯啊啊地应对着。对于母亲的宗教选择,我们不干涉,但也不参与,最多在她的指挥下配合一下,目的也只有一个,让母亲开心。母亲明白我嗯嗯啊啊后面的意思,她说这些天她天天上香求菩萨。母亲意在提醒我,是她的虔诚才让我平安度过安胎期。我岔开了话题,把母亲的思绪拉回到现实生活中的买汰烧。

  过了几天,我打电话给老家,是父亲接的。他说,你娘一大早出门去了,到别人家去念佛了。我说,她天天念佛,天天要吃素,她身体咋吃得消?父亲说,她晚上回来吃荤的,放心吧。据说,是她们那帮人的规矩。放下电话,我突然觉得有些滑稽。但,又一想,似乎一点都不可笑。

  母亲她们的信仰,像一只纸水杯,她们需要这只杯子,尤其中年以后,这只杯子得摆放在桌上,否则,她们会觉得口渴,可她们又没办法装上水携带在身边,而且也不能用纸水杯放入水缸中舀水喝,她们从外面干活回来,还得用一只搪瓷杯直接往水缸取水。当然,她们如果真要取水,还有水桶、脸盆,家里真正能装水的器皿多得很。

【纸水杯散文】相关文章:

《人情似纸》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11-19

季羡林散文欣赏之漫谈散文01-30

黑与白散文08-21

心境散文03-26

《庄子》散文11-26

散文:父爱10-07

雨天_散文10-06

等你散文10-06

羽衣散文10-06

鸽子散文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