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散文笔记

时间:2022-06-10 14:29:35 散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八年级上册散文两篇笔记

  八年级上册散文两篇笔记要怎么写的嗯?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八年级上册散文两篇笔记,欢迎大家阅读!

八年级上册散文两篇笔记

  八年级上册散文两篇笔记1

  一、课文悟读

  《记忆》

  记忆,历史的见证人。“记忆”一词在多种声音的喧哗中显得既嘹亮又微弱,既结实又无力。若要探析“记忆”的文学内涵,那就更不确定了,因为它没有重量,没有体积,没有色彩,没有标价;再也没有什么词比“记忆”更加滑头和善变的了,不同的人们赋予它不同的看法:是一面镜子,可以映射出自然的一川流瀑,一泓平湖,月香水影,花开花落;也可以映射出人世超尘的邀约,流逝的风韵,未了的故事,光阴的祭礼;是灰烬;是落花;是流水……

  那么,记忆,究竟是什么,尘埃落定,我认为,韩少华在《记忆》一文中作了最好的回答。

  记忆是尺度,是岁月的见证,它衡量着人的高下、贵贱、美丑、善恶。方志敏在狱中所写的《共产主义殉道者的记述》中有一段话:“为着阶级和民族的解放,我毫不希罕那华丽的大厦,却宁愿吞噬刺口的苞栗和菜根;我毫不稀罕舒服柔软的钢丝床,宁愿睡在猪圈狗窝似的住所。一切难于忍受的生活,我都能忍受下去,这些都不能动摇我的决心。我能舍弃一切,但不能舍弃党,舍弃阶级,舍弃革命事业。”方志敏所言,实际上就是他革命生涯的真实记录,他的质朴与崇高将在人们记忆的深处永葆鲜活,他的大公无私,乐于奉献,勇于献身的精神则永远为人们所怀念。而悠悠历史中,像秦桧、魏忠贤之流的庸人、叛徒、蠢货、懦夫之流,在人们的记忆中就为人所不耻,必遭唾弃。

  可见,“记忆”也是一位对生活洞若观火的智者,他警醒我们必须思索:怎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的一生应该怎样来过?人应该为记忆的长河留下点什么?

  《门槛》

  象征,即借助某种具体形象来体现某种抽象思维和情感。这种艺术表现手法和技巧,在散文诗中最常运用。《门槛》是一篇象征手法运用的非常好的作品。它质朴大方,十分纯净,不做任何修饰装扮,连描绘性的辞藻都不大使用,集中笔墨勾勒一个决心跨越“门槛”的富有象征性的人物形象,充分体现出她所献身的事业的内在的壮美。象征性形象的运用,使作品达到了最大限度的浓缩和凝聚,作品总共才四百来字,但从内容上看,含量却非常大:他集众多为俄国的解放事业不惜牺牲一切的英雄于“俄罗斯的姑娘”于一身,通过虚幻的梦境,讴歌了俄国社会现实中的优秀分子,着力表现他们追求崇高信仰的无私无畏的献身精神。

  在散文诗中,从文章题目、环境描写到人物形象的塑造,作者推出了一组象征性形象。这些象征性形象的运用,使这篇散文诗寓意深刻,发人深省,耐人寻味,内容含蓄深广。在作者所描绘的深远的意境之中,读者思绪的触角,会随着文中那些具体、生动的象征性形象的轨迹而延伸,而且读者的心灵也会因此受到陶冶和感染。在艺术作品中,只有恰切巧妙地运用象征手法,才能使作品的主题具有隐蔽性、含蓄性和耐读性,而不是含混不清,《门槛》一文在这方面堪称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

  二、亮点探究

  1.仔细品读文句:“记忆嘛,没有重量,它却既可以压得人匍匐在地,又可以鼓舞人在理想的空间飞翔。”请指出“压得人”“鼓舞人”其中的“人”字的含义是否相同?

  探究学习:文句中“压得人”“鼓舞人”中两个“人”字的含义是不同的,应是针对两类性质完全不同的人而言的。通读全文,就会找到答案:前者指庸人、叛徒、蠢货、懦夫等一类人,后者指智者、勇士等一类人。前者因为或是“只记得一己忧患”,或是“忘记了人民疾苦”,或是把“荣耀当做冠冕顶在头上”,所以他们被“灰色”的记忆压得匍匐在地;后者因为或是“从成功的记忆里提炼警觉”,或是“忘掉自己的危难,却铭记着他人的艰辛,只为人民的幸福去忘我奋斗”,所以“忘我的精神”鼓舞他们在理想的空间飞翔。前者丑陋的灵魂和卑劣的形象令人唾弃,后者美丽的心灵和高尚的形象,令人景仰。

  2.文中有“你正望着我呢,年轻的朋友”“你的眼睛仿佛正在询问我”“而你,朋友,却执拗地望着我”“年轻的朋友,关于记忆,请允许我”“哦,年轻的朋友,你还在望着我,望着我呢”的语句,试分析这种写法的表达效果。

  探究学习:本文假设“我”与“你”面对面亲切交谈,一问一答。这种“假设”的情境,有助于缩小读者与作者的距离,有助于使作者的“笔谈”变得和蔼可亲。虽如话家常一样,但是这“一问一答”的形式却给读者提供了一条清晰的探究文章内涵的线索。

  3.“记忆,是什么?”“关于记忆,究竟该怎样描述?”“记忆究竟是什么?”作者在探究这一系列问题时,是重在回答记忆的生理本质是什么?还是重在表现记忆的社会本质是什么?

  探究学习:作者在探究这一系列问题时,并非以心理学家的口吻来表现记忆的生理本质,而是以文学家的笔墨来表现记忆的社会本质。文章先不谈记忆,而是从谈忘却人手,其意在从记忆的对立面探讨有关记忆的社会本质。从描述有关记忆的种种现象,到比喻性地阐释记忆是什么,再到列举两个典型事例,最后描写各种人对待记忆的态度,这些都是在一步一步地挖掘记忆的社会本质。

  4.文章结尾说:“不知我匆匆写下的这些杂乱的意思,可触及记忆所蕴含着的真谛了吗?”如果就文章的内容、行文思路和文章结构来看,那么“这些杂乱的意思”是否“杂乱”呢?

  探究学习:本文是一篇散文诗,同散文一样,具有“形散神凝”的特点。表面上好像零散杂乱,其实始终围绕着“记忆”的话题,而且记忆的话题,也不过是作者思想感情赖以表达的凭借,作者真正要表达的'是对正义、对高尚情操的讴歌,对恶势力、对卑下行为的批判。在思路上,不是“直线式”平铺直叙地写来,而是采取“曲线式”的写法,迂曲婉转地表达思想感情、多角度地提示记忆的本质。文章紧紧地围绕这个“神”,尽情挥洒,多方选材,力求“形”生动活泼,而且“形”以“神”为中心,放得开,也收得拢,开与合很好地统一起来。

  5.下列对《门槛》一文内容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A.《门槛》通过“一位俄罗斯的姑娘”执著地要跨进“高高的门槛”的梦幻情景,表现了她的坚强意志和高尚品格,表现了革命事业的艰苦卓绝。

  B.本文的“门槛”可以理解为参加革命与不参加革命、进步与落后的分界线的象征,也可以理解为“革命者前面的一切艰难险阻”。

  C.文中的“俄罗斯的姑娘”是作者描写讴歌的对象,在她的身上体现了作者所具有的坚定、真诚和自我牺牲的政治信仰,及其对革命的同情和理解。

  D.《门槛》是屠格涅夫散文诗中的代表作,集中表现了他的散文诗的特点:简单而又深刻,朴素而富于哲理,读后使人回味无穷。

  探究学习:此题答案为C。文中俄罗斯的姑娘是作者讴歌的对象,虽然作者由衷地赞美姑娘对自己信仰的坚定、真诚和自我牺牲精神,但是屠格涅夫自己却不具有、也不赞成那种信仰。这是屠格涅夫的贵族自由主义的政治立场和悲观主义宿命论的哲学观点在《门槛》中留下的印记。屠格涅夫只希望温和的改革,而不能接受那种轰轰烈烈的革命,以至从内心深处感到革命、流血、暴力,是一种应该感到内疚的“犯罪”行为。作者还认为,用木犁浅翻处女地的工作成效甚微,几乎等于白白地牺牲了自己年轻的生命,甚至认为姑娘将来会否认自己“现在这个信仰”。

  三、选题设计

  1.《门槛》中使用了哪些描写手法来表现俄罗斯姑娘的?这些描写都蕴涵了什么意义?

  研究方法:

  《门槛》一文中并没有特意点明人物身份、性格特点,人物的精神品质是从具体的语言、神态、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中体现出来的,所以阅读时必须抓住这些描写仔细研究分析,课外可以阅读几本小说名著,体会语言、神态、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和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1)语言描写:

  a.问语——声音慢吞吞,不响亮,语调冰冷冷。

  b.答语——简短,坚决,果断。

  c.评语——一声诅咒“一个傻瓜”,一声赞美“一位圣人”。

  (2)神态描写:仅一句,“姑娘埋下了头……”

  (3)心理描写:贯穿在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之中。

  参读书目:

  孙犁的《荷花淀》、鲁迅的《祝福》、高尔基的《母亲》、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

  2.《门槛》中“俄罗斯的姑娘”这一人物形象与作者其他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相比,在风格上有何不同?

  研究方法:

  屠格涅夫以擅长描写女性而著称,在他的许多作品中,曾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富于理想色彩的进步的女性形象。可以运用“比较法”进行对比研究。

  (1)以往的作品只是以清丽的文笔,抒情地、富有诗意地加以描绘,塑造女性形象。

  (2)《门槛》中的女革命家形象,描写的风格是冷峻的、凝重的。这位女革命家,没有姑娘的动人微笑,也没有女性的脉脉温情,却更令人肃然起敬。

  这位“俄罗斯的姑娘”形象不同于屠格涅夫一生中塑造的其他任何女性,气质非凡,独放异彩。

  参读书目:

  屠格涅夫的小说《木木》《罗亭》《贵族之家》《前夜》《处女地》《阿霞》《初恋》《春潮》。

  八年级上册散文两篇笔记2

  一、课文悟读

  1.《世间最美的坟墓记1928年的一次俄国旅行》

  读文章的起始句我在俄国所见到的景物再没有比列夫·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会让人产生一种猜测:托尔斯泰墓一定壮观、堂皇、巍峨。但是初读完毕,便发现这个猜测错了!托尔斯泰墓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然而就是这么一座无名墓冢,却何以能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并使人怀着敬畏之情?没有别的,能剧烈震憾每一个人内心情感的,恰是托翁墓的朴素,那逼人的朴素!这时,我才认识到:朴素也是一种美,而且是一种震撼人心的美!

  但是,再次品读课文时,就会发现作者在描述托翁墓的外在特征时,还着意于对托翁自身的描述和抒情。如介绍墓地上大树的来历时提及到晚年饱经忧患的老人想起童年关于幸福的许诺;第2段中作者在描写了托翁墓三个没有后说,这个比谁都感到被自己声名所累的伟人,就像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一般不留名姓地被人埋葬了。仔细咀嚼思考这忧虑与幸福、有名与无名以及简陋与完美、朴素与动人的辩证关系,认识就会得以升华:托翁墓那具有震撼人心力量的朴素美,其实质是托尔斯泰人格的力量,这就是作者认为托翁墓是世间最美的坟墓的原因之所在。

  2.《冬天之美》

  景物描写充满浓厚的主观情感,以抒情笔调描绘乡村的绮丽风光,是乔治·桑田园小说的特征之一。《冬天之美》这篇散文中也体.现了作家的这种风格,文中乡村的冬天,都著上我之色彩。写冬季来自阳光的生机,与前面明朗的阳光相呼应,再加上渲染,冬天的阳光便是一年之中最灿烂、最辉煌的,以至夕阳像是披上闪烁发光的紫红色长袍;写麦田、苔藓、常春藤和各种花儿、鸟儿,用词都是亮丽的,喻体都是珍贵的,色调都是温暖的。这样充满勃勃生机缤纷迷人的乡村冬季图,融人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和对朴实、安祥、富有亲情的乡村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正因如此文章结尾写道:在乡村的漫漫长夜里,大家亲切地聚集一堂,能够沉静下来思索,精神生活变得异常丰富。它与开头所写巴黎富翁的生活形成强烈对照。至此,作者态度已非常明确:厌恶虚荣和奢侈挥霍的所谓大都市生活,向往朴实而又和谐自然的田园生活;远离虚荣与名利的追逐,真正感受生命的乐趣。这是作者赞美乡村冬天之美的真意所在。

  二、亮点探究

  1.《世》文的第1段用了较多的文字转述托翁孙女和我谈话的内容。怎样理解这些内容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探究学习:作用有二:一是承前交代托翁墓处在远离尘嚣的林阴之中的缘由,强调这是托尔斯泰生前的愿望,不是后人所为。二是通过托尔斯泰晚年才想起这桩儿时往事和关于幸福的奇妙许诺,饱经忧患的老人突然从中获得了一个新的、更美好的启示这些语句,暗示后文所写人们感到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这最后留下的、纪念碑式的朴素更打动人心的了。其本质就是托翁朴素而伟大的人格震憾着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人们对朴素的托翁墓的敬意,就是对托翁一颗广博浩瀚,大彻大悟的朴实思想境界的敬仰。

  2.《世》文第2段有这个比谁都感到被自己声名所累的伟人,就像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一般不留名姓地被人埋葬了一句话。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探究学习:托尔斯泰一生都处在思想的矛盾和变化之中,尤其是晚年他更加同情劳动人民,疏远贵族阶级,表现出了同本阶级决裂的意向,提出贵族平民化思想。他努力从事体力劳动,生活简朴。据托尔斯泰夫人日记中记载,托尔斯泰曾说:要知道,我住的宽敞的房间,享用的丰盛的饮食,这些都是人为的可怕现象,都是为这些现象作辩护人们对我说,这样做都是为了我,为了我能生活得安静,尽可能方便舒适我知道,我不能不知道,我和我的家庭过的这种富裕生活是靠这一切来保障的,这是千真万确的。我不愿意这样,我再不能容忍下去了!所以,最后这位82岁高龄的老人因与家里人在放弃贵族特权上的矛盾越来越尖锐,于1910年11月秘密离家出走,病逝于一个火车站上。弄清这个背景,我们就会领悟被自己声名所累不仅仅指托尔斯泰受作家声名所累,还指他受贵族声名所累;他愿意像流浪汉和无名士兵等平民一样不留姓名地被人埋葬。这正是托尔斯泰的伟大所在。

  3.《世》文第2段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句中对墓地景物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探究学习:结合上下文语境,景物描写的作用有三:①在不容大声说话的地方,对墓地景物的动态描写,反衬出墓地的宁静,与王维的鸟鸣山更幽是一样的以动衬静。②用描写自然的景物表现墓地没有人为的装饰,更显出托翁墓的朴素。③动态的景物描写,使幽静肃穆的氛围里增添了一点生气和温暖的情调。

  4.《冬》文第1段写巴黎富人的冬季生活和大都市臭气熏天的冬天,其用意是什么?

  探究学习:从内容上看,将巴黎富人悖谬的生活与乡下极具快乐情趣的生活对照,将臭气熏天和冻结着烂泥的大都市与阳光灿烂生机盎然的乡村的冬天对照,突出乡村冬天之美。从阅读心理上看,作者首先吐露出对城市冬天的厌恶之情,形成感情的倾向性,将读者阅读的注意力往重心方向移动,产生一种阅读的驱动力,从而进一步阅读下文描写乡村冬天之美的内容。

  5.《冬》文第2段,作者是如何具体描绘乡村冬天景物之美的?

  探究学习:主要从三个方面着墨:一是从客观事物的声(但有多少喧闹而美丽的鸟儿路过这儿)、色(麦田、苔藓、花儿)、光(阳光)诸方面显示乡村冬天的明丽。二是在事物的动态和静态,以及动静结合的描写中,不仅展示它们外在的形态美,而且显示它们内在的盎然生机,激发了人们的向往之情。三是从人物的行为和心理状态来反射外物,以微妙的感受传情达意,感染读者。这三方面有机和谐地统一在一起,集中反映乡村冬天之美。

  6.试析《冬》最后几句(在乡村的漫漫长夜里极大的乐事吗)的表达作用。

  探究学习:这是由写景转向写入的重要一笔,是揭示文章精髓、点化文章主旨的关键句。如果只有冬日自然景物的描绘,固然也可令人赏心悦目,但终究是囿于静物的范畴,缺少人的感情的交融;一旦写了人,情况就大不同,让物著上我之色彩,物就活了,从而产生了积极的艺术效果。作者正是出于如此考虑,结尾处的一笔如暖流贯穿全篇,顿生活泼之情。同时这一笔与第1段第3句(大自然在冬天)相照应,并同第1段巴黎富翁们的生活形成对照,表达了作者厌恶虚荣和奢侈的都市生活而向往质朴和谐自然的田园生活的态度,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三、选题设计

  1.茨威格和他的文学创作。

  研究方法:

  (1)查阅相关资料,如关于茨威格的生平,创作介绍,茨威格的代表作品。

  (2)据相关资料,作一些摘录,制作研究卡片。

  (3)有选择地阅读茨威格的代表作,如可读他的小说《象棋的故事》或传记文学《三位大师》,作好读书笔记。

  (4)写出研究性的小论文,论题可定小一些,如茨威格传记文学的人物性格或茨威格小说的心理描写等。

  参读书目:

  (1)周红兴主编《外国散文名篇选读》,作家出版社1986年版。

  (2)朱维之主编《外国文学史》(欧美部分),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3)匡兴主编《外国文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乔治·桑与冰心之比较。

  研究方法:

  (1)乔治·桑与冰心皆为女作家,其作品有相似处也有不同处,可采用比较的方法作研究。

  (2)选读乔治·桑的作品与冰心的作品,确定比较范围和比较点。

  (3)写出研究论文。

  参读书目:

  (1)《中国现代文学史》。

  (2)《冰心传略》。

  (3)乔治·桑的《安吉堡的磨工》。

【八年级上册散文笔记】相关文章:

《散文》读书笔记11-16

背影散文阅读笔记02-10

襄樊笔记散文诗07-05

失眠笔记的散文(精选15篇)09-25

关于散文的读书笔记11-22

汪曾祺散文读书笔记11-19

冰心散文读书笔记12-02

朱自清散文读书笔记12-06

《林清玄散文》读书笔记12-06

匆匆散文读书笔记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