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描写家乡的散文

时间:2022-05-07 11:54:06 散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名家描写家乡的散文(通用20篇)

  故乡的河流,静静地拥有她岁月的安谧,河边上的小林子,安稳地望着对面的小河。关于家乡的散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名家描写家乡的散文(通用20篇)

  名家描写家乡的散文 篇1

  用情去感知这个世界,用爱去融入这个红尘……

  路上的行人,渐渐稀少;路上的车子,莫名的拥挤。都市的霓虹灯,依然闪烁,只是跳跃的影子,减少了很多,很多。尽管,夜仍然是夜,酒仍然是酒。

  身居繁华的喧嚣都市,心却奢望宁静如水的寂然小村。群山,青草,绵羊,牧童,还有绵延的云,朦胧的雾,更有生生不息的情,暖至灵魂的爱……

  劳累了一天,紧绷的神经,终是要放松。或者,用情抚摸;或者,用爱温润;或者,用酒精麻醉;或者,用往事穿插……

  有时,狂躁的自己,甚至用暴走释放心情的无助,谋求灵魂的归宿。当精疲力尽的身体,躺在草坪上,望着繁星闪烁的夜空,心总会莫名的疼:远方,应该也是星月灿烂吧!

  是,夜?漆黑了谁的心,又敲碎了谁的梦幻?

  只是,有些路,总要一个人走。或者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道暗伤,不见太阳,不经雨露。只不过,这伤,或深,或浅,而已。

  都说世相迷离,我们常在如烟世海中丢失了自己,而凡尘缭绕的烟火又总是呛得你我不敢自由呼吸。千帆过尽,回首往事,那份纯净的梦想早已渐行渐远,如今岁月留下的,只是满目荒凉。

  林徽因如是感慨,是那个年代的因果吗?可是,一唱雄鸡天下白,岁月悠然走了将近一个世纪,红尘依然……

  陌上花开,风在呢喃。谁,陪你聆听季节的呼唤?谁,陪你仰望星空的转换?

  一个人,一杯酒,饮尽红尘的冷暖;一个人,一杯茶,品味岁月的酸甜;一个人,一本书,阅览浮世的清欢。一切,都只是云烟过眼,终会如风。

  夜,深了,冬夜,更冷了。

  独自坐在吧台上,一杯酒水,静静地陪着,说不上寂寞,也说不上狂欢后的孤独,就那样陪着夜,陪着这个城市,将故乡抛弃。

  谁说,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你看,移动的舞步,闪烁的灯光,靓丽的身影,流淌的音乐,无不展现着迷人的风景。间或,激情的接吻;或者,浪漫的红玫;还有,高贵的紫罗兰……夜,总是撩人的。

  谁说,熟悉的地方只有错过的人?你看,流动的大街小巷,匆匆的行人,遇见就是缘分,一个微笑,一次牵手,或许都会温暖异乡的寂寞。快速的列车,擦肩的你我,一声你好也会化解彼此的陌生。

  是谁,在等你缓缓归?

  那片荒芜的土地,那条曲折的泥路,那叶落寞的小船,那条清澈的淮河,还有儿时嘻戏的时光:田野中挖野菜的春日暖阳,麦田里捡拾麦穗的炎炎夏日,沙滩上流连忘返的秋水清凉,雪地里堆垒狮子的欢歌笑语。还有,倚门微笑的亲人……

  是谁,在轻轻召唤:归来吧,外面的世界很无奈?

  你,终究是这个城市的过客,也是这个红尘的过客。有些人,有些事,亦是如此,无需刻意,只要心安就好。

  人说,背上行囊,就是过客;放下包袱,就找到了故乡。其实,每个人都明白,人生没有绝对的安稳。既然我们都是过客,就该携一颗从容淡泊的心,走过山重水复的流年,笑看风尘起落的人间。

  我们总是在埋怨着什么,在索取着什么,却总会忘记我们付出了多少。不是吗?

  当我们埋怨城市的地铁,多么多么拥挤的时候,而我们的家乡却还是泥泞满地;当我们向这个城市索取更多的报酬时,可曾想过我们为这个城市增砖添瓦?当我们向父母羡慕别人的豪车名宅时,我们可曾理解父母的艰辛?

  是的,都市的繁华也是多少人努力的结晶,相反我们又为自己的故土做了什么呢,或许最清楚的还是自己。

  诚然,这个社会不乏贪婪者,利用手中仅有的一点点权势,坑民利己,践踏着法律的尊严,或许可以蒙得了一时,但他可以肆虐一世吗?

  故乡,在呼唤;乡愁,在弥漫。我们,都在逃离着故土,却又在渴望着回归,这又是一种什么样的.矛盾心理,谁又知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愫?

  雪小禅说,每一个在乡村生活过的人都是幸福的,在漫长的人生中,那是丰沛厚实的滋养。

  岁月,悄然从指尖划过,那没有结局的曾经,是碎了一地的梦。蓦然回首,已是无言,这满地碎片,叫我们如何拾起?

  有些感受,只有凭着记忆慢慢寻找最初的味道,回忆已经很拥挤,却不见过路人,皆是匆匆过客。生命中,总有一些令人唏嘘的空白。只要,我们可以平静的呼吸,仔细的聆听,还有微笑着生活,足矣。

  其实,有些东西一直就在,只是你以为它已经走远罢了。

  一段路,一个人可以走,两个人可以走,多人可以陪你走。只是,沿途的风景,路过的行人,期许的情感,不同而已。这一程,或短,或长,有喜,有愁,有苦,有甜,享受获取是的欣喜,忧伤失去时的悲悯。若可以,不悲不喜,多好!

  尽管世事繁杂,心依然,情怀依然;尽管颠簸流离,脚步依然,追求依然;尽管岁月沧桑,世界依然,生命依然。

  我们一直,延续着生命,剔除着丑陋,传承着美好,这个世界何处不是春暖花开呢!于是,记忆的碎片,在一点一点的交织,一个人的浮世清欢,一个人的细水长流,都镌刻在岁月的风铃上,谱写一曲悦耳的音乐。

  于是,山是水的故事,云是风的故事,你是我的故事。

  名家描写家乡的散文 篇2

  我总觉得自己是一个流浪者。

  几十年来,我漂泊不定、浪迹天涯。我走过田野、穿过城市,我到过许多许多地方。

  我从哪里来?哪儿是我的故园我的家乡?

  我不知道。

  19岁那年我离开了杭州城。水光潋滟、山色空濛的西子湖畔是我的出生地。离杭州100里水路的江南小镇洛舍是我的外婆家。

  然而,我只是杭州的一个过客,我的祖籍在广东新会。我长到30岁时,才同我的父母一起回过广东老家。老家有翡翠般的小河、密密的甘蔗林和神秘幽静的榕树岛,夕阳西下时,我看见大翅长脖的白鹳灰鹳急急盘旋回巢,巨大的榕树林上空遮天蔽日,鸟声盈盈。那就是闻名于世的小鸟天堂。新会县世为葵乡,小河碧绿的水波上,一串串细长的小船满载清香弥漫的葵叶,沉甸甸贴水而行,悠悠远去……

  但老家于我,却已无故园的感觉。没有一个人认识我,我也并不真正认识一个人。我甚至说不出一句完整地道的家乡方言。我和我早年离家的父亲,犹如被放逐的弃儿,在陌生的乡音里,茫然寻找辨别着这块土地残留给自己的根性。

  梦中常常出现的是江南的荷池莲塘,春天嫩绿的桑树地里透紫酸甜的桑椹儿,秋天金黄璀璨的柚子,冬天过年时挂满厅堂的酱肉粽子、鱼干,还有一锅喷香喷香的煮芋艿……

  暑假寒假,坐小火轮去洛舍镇外婆家。镇东头有一座大石桥,夏天时许多光屁股的孩子从桥墩上往河里跳水,那小河连着烟波浩淼的洛舍洋,我曾经在桥下淘米,竹编的`淘箩湿淋淋从水里拎起,珍珠般的白米上扑扑蹦跳着一条小鱼儿……

  而外婆早已过世了。外婆走时就带走了故乡。其实外婆外公也不是地道的浙江人氏。听说外婆的祖上是江苏丹阳人,不知何年移来德清洛舍;又听说洛舍其名是早年此地曾有一支移民来自洛阳,洛阳人之舍,谓之洛舍。由此看来,外婆外公的祖籍也难以考证,我魂牵梦系的江南小镇,又何为我的故乡?

  所以对于我从小出生长大的杭州城,便有了一种隐隐的隔膜和猜疑。自然,我喜欢西湖的柔和淡泊,喜欢植物园的绿草地和春天时香得醉人的含笑花,喜欢冬天时满山的翠竹和苍郁的香樟树……但它们只是我摇篮上的饰带和点缀,我欣赏它们赞美它们但它们不属于我。每次我回杭州探望父母,在嘈杂喧闹的街巷里,自己身上那种从遥远的异地带来的“生人味”,总使我觉得同这里的温馨和湿润格格不入……

  我究竟来自何方?

  更多的时候,我会凝神默想着那遥远的冰雪之地。想起笼罩在雾霭中的幽蓝色的小兴安岭群山。踏着没膝深的雪地进山去,灌木林里尚未封冻的山泉一路叮咚欢歌,偶有暖泉顺坡溢流,便把低洼地的塔头墩子水晶一般封存,可窥见冰层下碧玉般的青草。山里无风的日子,静谧的柞树林中轻轻慢慢地飘着小清雪,落在头巾上,不化,一会儿就亮晶晶地披了一肩,是雪女王送你的礼物。若闭上眼睛,能听见雪花亲吻着树叶的声音。那是我21岁的生命中,第一次发现原来落雪有声,如桑蚕啜叶,婴童吮乳,声声有情。

  那时住帐篷,炉筒一夜夜燃着粗壮的大木棒,隆隆如森林火车如林场的牵引拖拉机轰响。时时还夹着山脚下传来的咔咔冰崩声……山林里的早晨宁静而妩媚,坡上的林梢一抹玫瑰红,淡紫色的炊烟缠绵缭绕,门前的白雪地上,又印上了夜里悄悄来过的不知名的小动物一条条丝带般的脚印儿,细细辨认,如梅花如柳梢亦如一个个问号,清晰又杂乱地蜿蜒于雪原,消失于密林深处……

  那些神秘的森林居民给予我无比的亲切感,曾使我觉得自己也是否应该从此留在这里。

  小小的脚印沉浮于无边的雪野之上,恰如我们飘泊动荡的青春年华。

  我19岁便离开了我的出生地杭州城,走向遥远而寒冷的北大荒。

  那时我曾日夜思念我的西湖,我的故园在温暖的南方。

  但现在我知道,我已没有了故乡。我们总是在走,一边走一边播撒着全世界都能生长的种子。我们随遇而安、落地生根;既来则定、四海为家。我们像一群新时代的游牧民族,一群永无归宿的流浪移民。也许我走过了太多的地方,我已有了太多的第二故乡。

  然而在城市闷热窒息的夏日里,我仍时时想起北方的原野,那融进了我们青春血汗的土地。那里的一切粗犷而质朴。20年的日月就把我这样一个纤弱的江南女子,磨砺得柔韧而坚实起来。以后的日子,我也许还会继续流浪,在这极大又极小的世界上,寻觅着、创造着自己精神的家园。

  名家描写家乡的散文 篇3

  记得刚学上网的时候,没事就喜欢跑到聊天室里去逛逛。大多数时候别人问我的第一句话就是:“哪里人?”我也如实地回答;“贵州人”。直到有一天,有一个女的找我,也问了我同样的话,我也作了同样的回答。谁知女的回了句:“哦,蛮夷之人!”我似乎看到了对方满脸的鄙夷,由于当时初学电脑,我还不知道怎么去查对方的资料,我无从知道对方是哪里的人,怎么会有如此的优越感?我只是被那种不屑激怒了:“北京还有沙尘暴呢,纽约也有要饭的,贵州怎么了?”

  那次不愉快的聊天使我长了记性,于是后来有人问我哪儿的?我就回答人间的。问我哪里人,我就干脆回答中国人或者更大一点地球人。我无从得知为什么贵州就那么让人如此不屑,直到有一天我看了一个人空间里的博文,写的是一篇行走贵州的游记,才恍然觉得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文中叙述了火车抵达贵阳时,列车播音员那说不清是关怀还是讽刺的声音:“各位旅客,列车已经抵达贵阳,请大家看好您们的行李,注意您们的安全……”还写到了所到之处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整个一个脏乱差跃然纸上。

  看着这些,我的心情一下子跌落了低谷。谁不说俺家乡好呢?连歌里也是这样唱的呀,可是,我的家乡究竟好在哪里?因为我也承认,那个网友写的确实也是一种事实。

  读着这篇游记,突然就想起有一次,带着两岁的女儿到一个河边游玩,女儿的手指着河中的一堆牛粪,用稚嫩的言语说:“妈妈,你看,那里有一只乌龟!”女儿的话让我啼笑皆非,我无法像女儿一样把家乡龌龊的一面想象成一只可爱的生灵,我只好阿Q地哼一首“黄昏放牛”来自我安慰一下这种人与自然中不和谐的景象。

  也许是反响的人多了,也许是家乡存在的不堪让高层领导们觉得刻不容缓了。于是雷厉风行的整顿开始了——电视上、报纸上极尽所能的教育;治安民警便衣不断的增强;三创一办开始狠抓。三创是指“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一办指协办好“2011年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运动会”。

  谁都不愿意被人戳自己的脊梁骨,家乡再不好,也是我们自己的家乡。那狗还不嫌家穷呢,更何况是人呢?教育与强制双管齐下确实收到了很好的效应。于是乎,当你在街上,猛然听见有人像要吐痰的声音会在你一回眸之间吞咽进去;当你坐在公交车上,有人拿出香烟准备点燃的那一刹会被“严禁吸烟”几个字,羞涩地把火机藏在衣兜里;当你看见警察追着拼命逃逸的小偷会怦然大笑,小偷居然会记得交通法规跑的是斑马线……

  我想,陋习就算再好的城市都会存现,没有一个城市敢说它绝无瑕疵。能看到自己的家乡在不断地努力不断地更新,我感到无比的欣慰。

  其实,我的家乡也没什么不好,我们这里有位居世界三大名酒的茅台;有能治百病的传统中医精华之苗药;有被誉为高原明珠的贵阳后花园——花溪;有全国最大的市内森林公园——黔灵公园;有被誉为地球同纬度上的最后一颗绿宝石的荔波;有世界上最大个瀑布群——黄果树瀑布群;有天下第一洞之称的溶洞之王——织金洞;有全国首家峡谷公园,中国最佳绿色生态景区——南江大峡谷;有“世界独生子”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黔金丝猴;有当今世界上最高的桥梁北盘江大桥;有世界上最大的天然花园——百里杜鹃;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而获得了中国避暑之都称号的贵阳;有红色基地遵义;有历经磨难的长征之——四渡赤水;有被人们戏称为“半个神仙,算命将军”的开国上将——杨至诚;有中国近代重工业创始人张之洞;有打出中国历史上第一块奥运拳击金牌的邹市明;有为了WTO周旋在谈判桌上的龙永图;有被公认的好演员李雪健、宁静;有我国古代三大印花技艺之一的蜡染;有中国十大名茶之一的.都匀毛尖;有在冰灾中舍生忘死的英雄李冰……

  凡此种种,举不胜举。我不知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不知道贵州,或者对贵州如此地不屑?也许是因为贵州比不上有的城市富裕,也许是贵州的一些昨天留下的阴影或者现在还有的阴影……

  贵州得天独厚,依山傍水,当你从绿意萌动的树荫走过,你会发觉风吹过的树叶极具灵性地对你致敬,这是一份何等的清凉!我也为自己曾经怕遭人诽议不敢承认自己是地道的贵州人而感到脸红。

  当我再一次挺直腰板对别人说我是贵州人时,有好友问:“你们那里森林覆盖面积那么广,现在还有驴吗?”我想好友问贵州还有没有驴一定源于课文里的那篇“黔之驴”吧。我心平气和的说:“贵州现在没有驴,即使有也是在动物园里。还开玩笑千万不要以为贵州黔驴技穷哟,贵州是前途无量呢!好多宏伟的设施正在计划和进行之中——通往好多个县城的货运客运铁路;通往花溪的十里河滩;有为了缓解电力紧张实现西电东送的第一个码头……”

  一想着家乡美好的明天,这心里就像酷暑的夏天喝了一杯冰水,真的是爽爽的贵州,爽爽的贵阳。我为自己能是一个地道的贵州人而感到自豪,假如还有十个轮回,我依然愿意做一个贵州人,一个秉承着热情和善良、坚毅和果敢的———贵州人!

  名家描写家乡的散文 篇4

  家乡的塘猛岭连绵起伏。岭上,长着茂密的树林;岭下,一行行橡胶树散发着浓郁的芬芳。那岭脚伸延到岭顶的弯弯小路,留下了我童年的回忆……

  那是我随着父母下放到故乡的塘猛岭脚下的.“五七干校”劳动锻炼年头。白天,父母参加开荒造田去了,我们这群调皮的孩子就集中一起,往地处岭中的一座小山顶爬去,谁先爬上小山顶,谁就令人刮目相看。“加油!”“加油!”叫喊声,不断激励着我们不知疲倦地向上爬去。

  小山顶,一片光秃秃,没有树木,只有野草。我们艰难地一步步往上爬,正当大家埋头像猴子爬墙一样向上爬时,我不小心像一只断了线的风筝,从半山腰滚了下来,幸好在十多米远的地方,被一块石头挡住了,才幸免滚到山脚下。这时,我觉得自己身上有点痛,头脑晕眩,真想半途而废算了。但是,我望着小伙伴们那一张张期待的目光,心头里产生了一种奋力向上的勇气。于是,我重新鼓起劲头,一步步地追赶上去…

  如今,我当上了新闻记者后,再次回到家乡的塘猛岭爬山。当年的“五七干校”,现已改建成村办橡胶农场。从山脚到山顶,乡亲们全都种上橡胶树。这次,我与朋友一手拿着衣服,一手拉着橡胶树,一步一步往山顶爬去。

  塘猛岭还是那样的广阔,小山顶还是那样高大。可是,有满山遍野的橡胶树,我再也不担心滚落下去了。家乡的塘猛岭,已变得绿葱葱。她曾经使我摔过跤,但也磨练了我的生活意志,使我永远都忘不了她。

  名家描写家乡的散文 篇5

  在人的一生中,会有好多事,好多人,被时光的流水冲刷掉,唯有记忆,像一瓶胶水,粘在心底,永远也擦抹不去。

  我的家乡在川中盆地的一个小山村,虽然它和千千万万个西部村寨一样,贫穷落后,但在我的心目中,家乡永远是美丽的。我喜欢她的安详,喜欢她的宁静,喜欢那条弯弯曲曲的小河,环绕过一座座低矮的山峦,沿着一片片金黄色的稻田,日夜不停地向着干流流淌。河水是清澈的,能看清河底的石头,河水倒映出两岸的巴茅和冠木,呈现出一幅悠然静谧的画面。村子的后面,耸立着一座高高的山峰,名字叫作尖坡,十分雄伟壮观。山峰的两侧绵延着两道弯弧形状的山岭,中间突兀起一座低矮的山丘,远远望去,很像是一只展翅欲飞的凤凰,又像是一把巨大的椅子,不得不让你很想骑到凤凰的背上,或者往那椅子上一坐,然后眯缝起双眼,来看周围的风景。这时候你会看到,村子的房屋全是清一色的石板篾墙,灰瓦屋面,村里每一座房子的前后,都种满了竹子,一片片,一簇簇,互相掩映,郁郁苍苍。哦,对了,我就是在竹林中长大的。

  竹子代表人烟稠密,所以家乡世世代代喜欢种竹,但凡有人居住的地方,都能见到大片大片的竹林。打很小的时候起,竹子就走进了我的记忆,不经意间,也逐渐种进了我的骨髓。那一根挨着一根的翠竹,挺拔而又笔直,无论春夏秋冬,总是那么生机勃勃,清翠欲滴,仿佛在用一节节身躯,丈量着漫长的'岁月。

  “月扫曲梢烟蒙胧,风惊晓叶如闻雨”。在外的日子,我总是思念家乡的竹林,不仅因为它见证了历史的沧桑,见证了世纪轮回,而且更重要的是见证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艰难成长。竹林里留下过我无数的欢乐,同时也留下了我失望和迷惘时的悲伤。记得我刚刚学会走路,母亲就牵着我到竹林里拾拣从竹笋上褪落下来的箨叶,那是一种裁剪鞋底校样的材料。后来,我逐渐长大,便经常到竹林里面玩耍,拿着砍刀,把竹子劈成篾片,做成宝剑或弓箭一类的玩具,和别的孩子一同排兵布阵、打闹嬉戏。那是多么难忘的时光啊,有时,我们还用竹枝做成短小的竖笛,吹奏出一首首只有声调没有旋律的曲子。或者就在竹林里追赶着蝴蝶和蜻蜓,搬开竹根边的岩石,寻找埋藏在下面的蚯蚓。再后来,我长大成为了一名初中学生,每逢星期天,我都按照母亲的吩咐,把一根根的竹子砍下来,扎成一捆,扛到集市上去卖,每次能够卖到三五块钱,除了换回一些油盐酱醋外,而且还能买几尺薄薄的布料。放暑假的时候,我还学会了编织箩筐竹席之类的用具,这比光卖竹子要增值好几倍。有时一个夏天,我能编织七八张席子,卖十几元钱,够一个学期的学费。每到冬天,母亲就叫我把一些不发笋子的竹蔸刨出来,码在屋檐下面,晾干以后当作柴火。那时父亲在公社的一家农具厂工作,每月不到30元工资,一家人的生活过得非常清苦,是竹子帮助我们度过了那一段艰难的日子。

  初中刚一毕业,我就被挑选加入了特种兵部队,从此离开家乡好几十年,虽然中间回去过几次,但每一次都是匆匆而返,根本没有时间光顾那片竹林。直到2012年,有一次出差,顺路回了一趟老家,我才有机会专门到竹林里去逛了一圏。

  那天,竹林里特別安静,没有风,也没有鸟鸣,像是一座空了很久的房子,阳光从枝桠的缝隙中漏下来,照着地上的野草,才多少透漏出一点儿生气。竹子们都规规矩矩地站在那里,表情冷淡,好像从来就不认识我似的,只有夹杂在其间的永远也长不高的次生竹荊,在我路过它们时,偶尔拉了一下我的衣角。我一根一根地数那些竹子,觉得比以前的要细小多了,有的还弯腰驼背,竹节上露出一个个细小的虫眼。我想,竹子是不是也和人一样,经受不住时间和风雨的磨砺,或者是村子里的人都走空了,没有谁来看护它们,竹子也觉得寂寞。这样一想,心里便多了一分怜悯,一分爱抚。我一边数着竹子,一边用手抚摸着竹干,身体也尽量离近一些,试图让它们能够感觉到我的体温。但我不想让它们看到我的伤感,故意装出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所以每数一根,我都要用脚尖轻轻踢一下,就像踢一个满屁股都是泥巴的调皮孩子。可是就这样踢着踢着,眼中的泪水却止不住流了下来。

  回单位以后,有很长一段时间,我的眼前都会出现家乡的竹林,出现那个与我小时候看到的完全不一样的村庄,内心就像竹子一样空空洞洞的。

  我家乡的竹林啊。

  名家描写家乡的散文 篇6

  家乡有一棵百年大槐树,记得长在我家老房子的后面,圆周有三四个人抱着才能互相摸着手,高度有十几米,是家乡的一个重要标志和景观。

  那棵大槐树据祖父说,是他的祖父栽植的,那时,从山西大槐树移居到这里,老先人栽这棵青槐,是对老家有怀念之意。

  大槐树虽然经历了百年沧桑,但它精神抖擞,枝繁叶茂,从没有被狂风雷电摧折过一枝一叶,那七股八叉的枝,直径都有五十公分以上,在七十年代生产队修水磨时被伐,就这一伐,用了十几天时间,可见这棵槐树之大。用这棵槐树修了一座立轮水磨,都没有用完,队里还请了外地的木工制作了风车、办公桌椅和木斗之类的用具,剩余的木板家家户户分配了三四张,我父亲用这些分配来的木板制作了两个两格柜,给大哥二哥每家一个,可见百年老槐树的魁伟。若是留到现在,肯定都成了省级以上的`保护文物了。

  小时候,我们几个小伙伴经常围着大槐树捉迷藏,一玩就是大半天,把吃饭都忘了,还要忙碌的父母亲用巴掌来请。

  如今大槐树被伐有四十多年了,说起来有些伤感,被伐后的树墩存在了十几年,周围发出的嫩枝,没有一个长成树的,不是被不懂事的孩子折了,就是被饥饿如狼的牛羊吃了,那树墩就成了孩子们游戏的平台,或是大人们背东西路过歇息的地方。

  我想起那棵老大槐树,就像想起了家乡的父老乡亲!

  名家描写家乡的散文 篇7

  记得家乡的小院,一打开门是斑斓的月季花丛,走进院子,左侧是一个小房子,是当时的灶房,祖母坐在一口大锅前往底下添柴,中午时包子就蒸好了。

  刚进入院子的右侧有一个圈出的猪圈,说它是猪圈也不太准确,因为它还养过一条大黄狗,养过几只鸡。猪圈的对面是一小块围起来的空地,我幼年的时候曾种过月季,小葱、辣椒。我出生在这个小院并在这个小院里生长了九年,现在我在城里上学很少再回小院,前些年小院经过改造也早已失去了本来的面貌,不知不觉已是截然不同的样子了。

  但童年与小院的记忆藏在深处,每每想起还是会忍不住笑出来。记得小时候,有一天祖父和祖母出去了,只有我和弟弟两个人在家,我在小灶房里找到了一只蜡烛,拿到中间的卧室里把窗帘拉住,点起蜡烛想要营造一个电视剧里的浪漫气氛,结果在把蜡烛悄悄送回小灶房的时候把左手食指烧了一下留下了一个两厘米的疤痕。小院的`雨天很美,尤其是下起绵绵细雨的时候,像是蒙上了一层薄纱朦朦胧胧的,啪嗒啪嗒声让人的心都静了下来,我最喜欢在下雨天坐在廊道里的板凳上,或是读书或是折一个纸船放在盆里划小船,又或是发呆也是极好的,思考一些有的没的不重要的事情,消磨时间。即使离开小院已经许多年了,小院的雨声仍然是我心中的特别,我时常想起它,然而在外面再没有听到过小院特有的雨声。

  小院的夏天也很美,特别是夜晚。把蒲席铺在院子里,大人们坐在蒲席上摇着扇子聊着家常,小孩子们在院子里跑来跑去,跑累了就脱了鞋在蒲席上休息,躺在蒲席上,你就会发现天是多么的大,多么的蓝,天上的星星是多么的亮。跑的累了躺在席上不一会儿就睡着了,祖父祖母会抱来凉被盖在我身上摇扇的速度也降了下来,伴着蝉的叫声夜晚也这样慢慢结束。小院的时光已逝,家乡也大变了样,但有关家乡的记忆永远不会褪色。它深藏于我的食指里,深藏于雨声中,深藏于夏夜的星空也深藏于我的心里。

  名家描写家乡的散文 篇8

  对食物我有份执着的爱好,喜欢绿色。只要桌子上有绿色的菜,我就能多吃一些饭,就算是青菜粥或是青菜饭,我不要菜都能吃上一两碗。

  老公一直无法理解我的这种固执,连我自己也无法理解为什么这样偏爱绿色食物。

  吃过集体饭堂的人都应该有这种体会:走到饭堂,打到那些大锅炒出来的菜,就没有半点食欲了,往往剩的比吃的多。

  那是一个初春的中午,我在公司饭堂打到一份豆角,这不是一个生长豆角的季节,想来豆角的价格应该不便宜,很奇怪今天饭堂怎么会有这种菜呢。菜的颜色看起来特别鲜绿,居然引起我的胃口,放在嘴里边吃起来,脆生生的,没有熟透,但我喜欢那股青菜特有涩味,感觉闻到了春天的味道。

  吃着吃着,我居然吃出一股熟悉的暖暖的味道来。

  老家是个青山绿水环绕的小镇,小时候看得最多的是绿色的竹子,有大的'有小的都叫不出具体的名字,山上也有,水边也有,房前屋后也到处都是,吃的水都是天然的山间水或河里的水,水底流动也是青山翠竹绿树的影子,看起来干静明亮。

  我的祖辈一直生活在这样一个美丽的小镇里。

  父母是农民,生了我们姐弟4个,小的时候我们常常为学费发愁,家里的菜都是自个地里长的,几乎所有的菜都是绿的,青菜、豆角、青椒是最常见的,几乎一年有三个季节在吃,那时候,炒菜的油也是自己产的,每年我们家都会养些猪,杀掉之后卖掉的钱除了交学费之外剩余的肉我们自己炸猪油用,量少得可怜,所以烧出来的青菜都有一股青青的涩味,我们吃了近二十年。

  想来我一直把这种味道留在心底深处,没意识的一直偏爱这种颜色,这种味道。

  那是家乡的颜色,家乡的味道,看起来秀色可餐,想起来暖心,那种纯净的绿色一直印在我的脑子里,抹煞不掉。

  于是,想家乡,想亲人的念头在我心中来回奔走,似乎就在这个早春的中午,又似乎在一个无人知晓的天涯。

  结婚之后虽然有了自己的家,可我心里一直念着那个装着自己少女梦想的家;于是,家在心中的感觉,变得忽近忽远起来。

  城市的喧哗,脚步的匆忙,整天把一颗心包围在紧张的工作中,今天突然想起那遥远的远离尘嚣的小镇,陽光里依稀可见父母的伫望与期盼。

  我想家中烟熏的黑壁墙,木桌油灯下读书的夜晚;想村落里散发着麦草气息的袅袅炊烟;想家门口那条清洁如皎月装满我所有欢乐的小河;想满眼碧绿、撒满笑语的茶山。

  回家的时候总在梦里,醒来还在他乡。这时的心忽然变得蝉翼般的透明和脆弱,所有的心结都在这时似网一样满身缠绕开来,越来越紧,越紧越心痛。

  家是心的根,没人能够把自己从生命里连根拨去。

  步履匆匆,事务繁忙,我常常把家遗忘在心底某处。但岁月依旧,时光依旧,想家总是在不经意间反复重现,形成一种挥不去抹不掉的愁。一种略带忧伤的、遥远而又美丽的愁。这愁伴着岁月在心中形成一道风景,岁月愈长,风景愈美丽;忧伤愈深,风景愈动人。

  于是,身在异地远嫁他乡的我把自己想成风景里的一片树叶,总做着来年重上枝头的梦。

  然而,回家的路到底有多长呢?

  才上眉头却上心头呵。

  名家描写家乡的散文 篇9

  今天晚上的某一刻,突然好想念妈妈,想吃她做的龙虾,简单利落,只加入食盐和鸡精,别无其他,却有着高级大厨都无法仿效的美味。最近也不知道怎么了,特别的念旧,是不是顽皮的精灵不禁意间撞开了记忆的大门,尘封的过往奔涌而出,无法遏制。

  车轮在不停歇的旋转,城市的喧嚣纷扰被远远的甩在后面,回首望去,只有星星点点在闪烁着愈发微弱的光芒。心中没来由的轻松,远离了钢筋水泥,高楼大厦的缘故吧。进城好些年了,早该习惯,也一直认为自己已然习惯。

  想起了一首儿歌中的句子:月亮走,我也走。此刻我就是月儿最忠实的跟屁虫。今晚的月亮很圆,朦胧的倾泻着如水的光华,犹揽云纱半遮面。马路边氲黄的灯光将一对依偎的身影拉得好长好长,悠悠的缠一绵。

  学生时代的暑假,也是这样明媚的夏夜,各种夜游的小虫子隐匿于草间,欢叫个不停。刚下过雨,不知名的蛙呱呱奏着粗犷的交响曲,倒有几分琴瑟和鸣的和谐。我依偎着妈妈坐下,把脑袋伏一在妈妈的膝盖上,闭着眼睛听妈妈讲述她苦难的童年故事。不自主的哼起那为很多人所熟悉的旋律:我们坐在高高的土堆旁边,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

  车子行驶的很快,还没等我从沉浸中回过神来,家乡的标志性建筑物——硕一大无比的水泥球,映入眼帘。大球上雕刻着一个拉着大弓的男人做射击状——后羿射日。一直疑惑为什么用射陽来命名我的家乡呢,想来该是后羿射日的'地方吧。

  家乡有种麻花菜,即使连根拔起,置于骄陽下暴晒七日,也不会枯萎。传说是因为后羿射日时,第10个太陽曾躲于其根一部。为报答它的恩情,太陽承诺永生永世都不会晒死它的家族,哪怕离开了土地。

  不知不觉间,我生活了二十载的小屋已经抵达。小路两边满是浓密的玉米杆子,随着清凉的晚风摇摆着硕果累累的身一子,用叶子的哗哗声欢迎着我的归来。妈妈扳了很多的玉米白水煮给我吃,看着我狼吞虎咽不雅的吃相,母亲一宠一溺的微笑着。这怕是天下所有母亲最大的幸福了。好久没吃到这么甘甜滋润的玉米了,在城里也经常买来自己煮,不知道是玉米的缘故还是煮的人不同,硬是没有此刻的芬芳。

  父亲承包了屋边的小河,五年,六千元钱,一次性付清了。妈妈满足的告诉我,一年没到就把五年的成本给挣回来了,一脸的满足!记忆中的母亲一直没变,向来如此,容易满足,不贪心,淡薄一切。或许我就是遗传了妈妈的淡雅吧,对金钱名利都不是看的很重。日子舒心就好,何必计较太多!计较多了人易老!

  挺着快要撑一爆的肚子,起来活动活动。梨树好像不是以前我在家时候的那个品种了,现在的是青皮梨,熟透了也就那么大,青青的外皮,小一巧一玲一珑,煞是可爱。我还是喜欢过去的那种梨。未成熟时是浅浅的咖啡色,熟透了就是那种诱人的黄。我那属老鼠的哥哥,在它刚落了花朵,还是小球球时,就开始虎视眈眈。隔不了几天就去瞅瞅,看长多大的个儿了,还不到拳头的一半大时,他就开始采摘。甜而涩,我不喜欢的味道,哥哥甘之如饴。触手能够到的无一能幸免,仅剩高处遥遥相望的几枚,孤单的摇摆在风中,颇有几分凄凉。还真是无心之功,梨树得以把根一部的营养全部输送给那几枚硕果。不用几天,只见高处金灿灿的梨子压弯了枝头。哥哥总是忍不住拿竹竿去够,我叉腰做茶壶状,鼓着腮帮子,瞪着他!许是良心发现,许是不忍心我生气,每每此时,哥总是放下手中的竹竿,双手并用把我的嘴巴挤成鸭嘴型,然后笑笑离开,边走边嘀咕:小母老虎!

  想家的人儿啊,想了就赶紧着回家看看吧。看看年迈的双亲,和他们话话家常,告诉他们你在外面一切都好。儿女是父母永远舍不下的牵挂!

  赶紧着吧,趁着他们还健在,趁着他们还硬朗,莫等失去时再来懊悔没有好好的孝顺。他们要求的不多,不要你的钱,不要你的权,只要你能常回家看看他们!

  名家描写家乡的散文 篇10

  今年冬天不冷,特别是回到家乡过年时,哥哥感叹今年的冬天暖和得像夏天,不似往年天寒地冻,要做什么都缩手缩脚,甚至都不愿动手弄吃的了。这时,我不由得想起火笼来。

  我的家乡在广西岑溪市的一个小山村,火笼是冬天农村家里必备的生活用品。家乡的火笼很可爱,所用的材料和结构很简单:内有一个类似花盆形的瓦盆器具,外面用削好的光滑细薄的竹篾编织成灯笼形状,顶部开一拳头大的口子,用来添加木炭。火笼外观上大下小,下面的竹篾要细些,编织得细致紧密,瓦盆口以上部分的竹篾就大块些,竹篾之间编织时留下较大的空隙,并在外侧中间位置用四条竹篾作一弯形手柄作提火笼用。冬天的时候,可以从火笼上部中间的口子往瓦盆里加入烧红的火碳,再盖上一层草木灰,就可以供人暖手暖脚,暖被窝,抵御寒冬之用了。

  那时的农村,经济比较困难,生活水平不高,还没有暖手宝、取暖器、电热毯、冷暖空调之说,唯有火笼是家乡人们的取暖用品。家家户户厨房用的都是烧草烧柴的灶,一般是用泥砖砌成的,有些人家就是用烧制的青砖砌的灶。为了在冬天有木炭取暖用,在不需要用火笼的季节就把做饭时灶里火红的柴炭夹出来,放进瓦缸器具中,盖上盖子,让火红的柴炭缺氧熄灭而又不变成灰烬。日积月累,到了冬天,就可以基本上聚积够一家人冬天用的木炭了。到了冬天时,各家各户都用木柴烧水、做饭、煮菜等,就可以从灶里夹些烧红的木炭放进竹火笼里,木炭上面盖上适量的草木灰,让火炭里的热量慢慢通过草木灰和瓦盆传递出来而又不至于灼伤皮肤。这样,火笼就可以用了。当火笼不够暖和时,用小木棍等把瓦盆里的火炭翻一遍,又可以让火笼暖和了。直到火笼实在不够暖和,再翻也有没用了,这时就可以用上聚积下来的黑木炭了。

  需要用火笼取暖时,可以把两手或双脚放在火笼上,手和脚很快就暖和起来,通过双手和双脚的热量传递,全身也很快就感到热乎乎的。过去缺衣少食,有了这个热火笼,可以暖手暖脚,还可以在坐着把火笼夹进大腿间取暖。农村的冬天,也是农闲的季节,白天一家人各提一只火笼聚各在厅堂,谈谈一年的收成,各人的见闻,发展大计,展望来年的丰收,火笼漫漫传递出热量弥漫在厅堂,也温暖了全家人的心。有时候左邻右舍聚在老屋厅堂、小卖部或哪个人的家里谈天说地,也是一件很惬意的事。到了晚上,要睡觉的时候,先将火笼放进被窝里,一会儿被子和垫被就暖烘烘的',人躺在里面就会很舒服。为了防止发生火灾,大人们都要求在快睡着之前,要将火笼取出放离床较远的地上,否则,人睡着了,火笼倒了,会将被子和草席烧坏,甚至把人烧伤。整个农闲,无论是寒风凛冽,还是阴雨绵绵,家乡的人们有了火笼,都会觉得温暖无比。

  家乡的火笼,也见证了人们的礼仪风俗。家乡的年轻人孝敬关心老人,总是自觉地在寒冬的早上或傍晚为老人备上一个装上火红的炭火的火笼给老人家取暧,农村中贤孝妇女就常常亲自把火笼的炭火烧红烧红,早晚送给家中的长辈取暖。老人家从普普通通的火笼,感受到了后辈的关怀,真是温暖入心,儿孙们贤孝之举溢于言表。冬天,主家人正提着火笼取暖,看到有亲戚朋友来了,就会马上翻好火笼里的炭火,热情地递上火笼,说:“您来啦,先用火笼暖暖手。”双方一再坚持和推让,最后以客人接受火笼而结束。要是火笼不暖和了,刚好客人来到,主家会吩咐年少的马上拿出一只火笼,放进黑木炭,再从正用着的火笼里夹出几粒火红的炭火放在黑木炭上面,然后对着炭火吹上十几下就可以请客人取暖用了。一句“谢谢”,一声“应该的”,主客的心里都是既快乐又温暖的,我们小孩子的脸上都是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家乡人家的女儿出嫁的时候,火笼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嫁妆,父母都要买最大最好的火笼作为妆嫁,而且都是双数,预示着女儿女婿未来的生活过得红红红火火、子孙兴旺,好事成双。如今,虽然送冷暖空调作为嫁妆是很普遍的了,但是在嫁妆里火笼还是必不可少的。

  想起家乡的火笼,我的心头就感到阵阵温暖,温馨也在不经意间浸透全身。家乡的灯笼哟!

  名家描写家乡的散文 篇11

  她一路驰骋于瑰丽斑斓的记忆之洋,花的泡沫祝福漂流的船锚,黑压压的海马护送电光下的月牙,她将思念化成雪白的梦境,随风潜入夜。她是我脑海中最甜美的回忆。她叫――家乡。

  我的老家在洪山镇的一个小山村,院子的东南角有一棵山楂树。满树的叶子啊,绿油油的,把阳光剪的支离破碎,斑斑驳驳,微风吹过,几片零碎的阳光从叶与叶的缝隙间散落下来,那是稍纵即逝的,象彩虹的碎片一样。

  春日清晨,天边才微泛鱼肚白,山楂树叶上的露珠小猪似的懒懒地俯卧着,看着太阳跳跃着蹦上湛蓝的天空。院墙顶端暗淡无光的多边形玻璃片此时变得无比美丽,在阳光的照射下,她泛着五彩斑斓的光芒,星星似的眨着眼晴。这时候再瞧瞧山楂树,它好像全身缀满了珠宝,成了一个骄傲的公主。院墙上的玻璃片在闪,山楂树的叶子也在闪,爱幻想的我,总觉得她们是在对话。

  晚春时节,洁白的花朵缀满了山楂树的枝丫,一尘不染。随着时间的推移,花儿凋落而花萼却日渐充盈起来,从油亮的翠绿一点点蜕变成火红,是经过了多少风吹雨打的磨练才换来的华丽转身。

  山楂熟透了。爸爸拿来板凳和袋子,摘山楂。这熟透了的'山楂仿佛早就在期盼着这一刻的到来。只是指尖轻轻一碰,它们就迫不及待的钻到了爸爸温暖的手中,即而滚进妈妈大张着口的袋子里。

  我跑过来,抓起一山楂要,在裤子上蹭了蹭,诱人的红啊,勾起我馋嘴的味觉,唾液不由自主的充满了口腔。可是美中不足,山楂上的小小黑点却怎么擦也擦不掉,美味在手却不敢下口,急的我都要哭出声来了。爸爸点着我的额头“傻瓜,山楂就是这个样子的,红脸蛋上长着几个黑麻子”我忍不住笑了。

  “我也要摘”我拉着爸爸的衣袖,撒着娇。爸爸一下子把我托上了山楂树的树叉上。我搂住了粗大的树干,看爸爸摘山楂。摘到高处时只见他站在板凳上,微微踮起脚尖,手指向上伸着,一寸一寸吃力的凑近山楂果。胀红的脸上尽管挂满了汗珠,却掩不住收获的喜悦。

  望着更高处的山楂,我不禁犯了愁,太高了,再加上板凳,也够不到啊。爸爸却不着急,他给了我一个狡黠的微笑。冲树叉上的我挥了挥手:“抱紧了,要下山楂雨了。”说完,他做了个深呼吸,突然抱着树摇晃起来。我看到满树的山楂都象是长上了翅膀,一个个红彤彤的身影飞向了地面。我牢牢的抱着树干,心中却没有感到一丝恐惧。怕什么呢?这树干是如此的坚硬,却又感到仿佛很柔软,就像爸爸的臂弯,正保护着我呢!

  我突然觉的爸爸有点傻,他早就知道一晃就可以把山楂果晃下来,干嘛还要费力的一个一个去摘呢,这不是浪费时间、浪费力气嘛!爸爸告诉我,晃下来的山楂是不能长期保存的,因为在落地的时候,它们都受了伤。这时我才恍然大悟。这些落到地上的山楂要赶紧吃,吃不完的妈妈就切成片,晒干,留着泡水喝,酸溜溜的,比任何饮料都开胃口。也可以煮的散散的,加点糖,外面甜,里面酸,汤是粉色的散发着诱人的香甜味。

  那些从树上一个个摘下来的,则放进地窖,一直存到春节的鞭炮响起来,人们三三两两窜门子,拜大年。这时候端出一盘火红的山楂来,大红灯笼上挂着晶莹的露珠,娇艳欲滴,亲友们忍不住要抓上一兜带回家……

  阳光的倩影跳进跳出,牵着我的手在回忆里跳进跳出,就象是儿时玩的跳格子,一跳就跳回了我梦中火红的家乡。

  名家描写家乡的散文 篇12

  我心中的家乡是一条防洪堤,呈半月状,南北两头就从我家屋后延伸,再多远也就不是我心中家乡的地盘了。三、五排平房,二、三间红砖正屋,一、二间斜顶偏屋,排与排之间常会错落,那时没有规划,没有区分,就那样散散落落地沿着大堤错排开来。红砖、青瓦,低矮的护堤青草,堤面被村里村外过往的人们走就得像白色绸缎的堤面,形成朴实、温馨、自然天成的半月盘。站在堤面上,越过红砖青瓦,视野再轻轻上扬,撞入眼帘的是半月盘里怀抱着的深深浅浅的绿,那是父辈们赖以生存的蔬菜地。闭上眼睛,都能感触每一颗蔬菜蓬勃的生命和那松松软软土壤的宽广与厚实。吹来一阵凉风,夹杂着河风的气息。一转身,一条波光鳞鳞的淡水湖,攀护着堤脚向远处延伸。这就是我美丽的家乡,我梦里永远称呼为乡村的地方。

  大堤是路标,如是走在村落错致的小路上,是会迷路的。还小些,我的视野,就是家里的三间平房,在村组的最后一排,越过居民点,蜿蜒在蔬菜地里的村路向着远处延伸。有一天,妈妈牵着我的小手从东边第一条村路走进一所学校,那是我起蒙的地方。自那天起,我就每天背着书包去上学,从慒懂的童年慢慢去认知。与我靠拢的便是同村组年龄相仿的男女小孩七、八个,一起学aoe、123,闹闹别扭,拉拉帮派,而我,永远是最疏远与中立的那一个。我的视野一下子从三间平房延伸到与学校的这一长段距离。从开始与小朋友乖乖巧巧地走,到后来你追我赶,还好,路是宽的,路的一侧是排水沟,大部分时间,它是干涸,只有到排灌抗旱时才有水,再两侧就是蔬菜地。我们的兴致是跳下排水沟,变换着花样走,或蹲跨,或跳跃。冬天时,干脆缩着脑袋,在沟里穿行,那是最好的避风巷。我们在成长,蔬菜地里的诱惑也在唤醒着我们的调皮。有钱人家种植的大茏大茏带刺的青黄瓜,在晨雾中,夹杂着植物特有的清香让人垂涎三尺,胆大的小朋友灵灵巧巧地钻进黄瓜地里摸出一条犹带水珠、黄花蒂儿的青黄瓜悠地窜到排水沟里美滋滋地享用,每当看到他们吃剩的黄瓜蒂儿时都在盼望:“妈妈,我们家也种黄瓜吧。”那个时候,独有黄瓜的香味是最让我向往。

  走出居民点往南相对窄的一条小路,我在小学三年级时终于知道通往隔壁村的一所小学。这次没有妈妈牵,而是与同村组的小朋友一同转学至这里。第一次去,像是到了天堂,习惯看红砖、青瓦、绿菜地的我,第一次看见了五颜六色的花朵,姹紫嫣红是我后来才知道这样的.形容是最贴切的。学校虽好,就是我们几个小朋友第一次融入一个陌生的环境好不适应,在这里,我学会了什么叫团结,什么叫捍卫。通往学校的小路只能单行一个人,一侧是菜地,一侧是天然形成的小土沟,沟里绿草茵茵,常有勤劳的农家开垦出来种种萝卜等一些小作物。每天上学、放学常常被一些恶作剧的男生拦着不让过,他们停停顿顿,我们只能跟着亦步亦趋,那天实在忍无可忍时我猛地把那个最调皮的男生推到路边的小土沟里,扭打是有的,受伤是有的,但是很过瘾。童年的记忆里唯有这个男生最清晰,青涩的味道,胜利的喜悦,就留在这条小路上,后来,他们再也不会恶作剧地拦着道儿不让过了。在这条小路上留下的还有剥萝卜的香味,一直奇怪,为什么黄瓜是不能偷的,而长在土沟边上的萝卜是可以扯的。拔一个露出半个圆圆溜溜、翠叶红皮的萝卜,从萝卜肚脐儿开始剥,螺旋儿的皮从萝卜肚脐儿剥到萝卜蔫儿,光滑得诱人,咬一口,满口的清清脆脆,甜中带点辣味,一个萝卜吃完,打个饱嗝,回味一下,美滋滋的。

  走了二条路,除了读书,就是呆在家里,玩是没有太多框条形式的,走在错落的房前屋后,我终于不再迷路了,读书时的小朋友,生活中的小玩伴,而场地就是这房前屋后的小旮旯。白天玩是没有什么情趣,只待晚上,小孩子玩显得单薄些,得有大人们的烘托。那时,少有电视,停电也是常事。当半个月亮爬上来,我们村组的男女老少都会聚集在我伯伯家门前的场坪,没有谁号召,那是自然形成的,伯伯家人随和,且家在村组的中央,场坪大。男女老少或蹲或站或坐,在月夜里有着聊不完的奇闻异事,月光皎洁,人影蹿动,笑声、惊叫声此起彼伏。而往黑夜里蹿的,准是那些半懂不懂的我们,捉迷藏,玩“啪啪枪”,枪毙一个,“啪”,你就牺牲了。我永远是玩心不强的人,附和着跑几圈,胆小,怕鬼,忍不住就往大人群里钻。听着最常发言的那个大爷讲故事,静静的。民风淳朴、邻里和善,是永远定格在我记忆深处的画面。

  我有思考了,性格的使然让我多了一份储存在记忆里的人事想象。我们这没有山,只有一条淡水河,就在防洪堤的那边。青山绿水是我从小向往的。感谢祖辈们栽在房前屋后的树,没有特别的裁剪,任其生长,品种也是杂七杂八,树与人的生生不息,一棵树站的那个地方,可能就是这家那户的宅基标志。枝繁叶茂,歇一方阴凉,春天椿树发芽,夏天满树蝉鸣,秋天枫叶红似火,冬天光树枝丫上摇摇欲坠小叶片,降一场大雪,玉树琼花,他们就这样在我面前变换着景致。

  与我家只一户之隔的是一口堰塘,父辈们浇灌蔬菜多数在这取水。据说是若干年前洪水泛滥,防洪堤决口冲刷下来时形成这一个倒口,故名“倒坑”,“倒坑”名字虽不雅,但景色非常怡人。春的气息最先从这里捎信给我们。春风拂面,柳条儿低垂,慢慢有了韧性,泛青,光润,再一夜春雨,柳枝上星星点点地冒出尖尖的小嫩绿芽,春天就来了。堰塘水清澈,倒映着柳枝芽儿更加惹人喜爱。折几枝,也不知它疼不疼,就着新鲜的枝条插养在爸爸喝完酒的酒瓶子里,换上清水,放在床头,这样就把春天请回了家。夜晚,春雷响动,一明一暗里,柳条儿婀娜身姿是我最爱欣赏的。艺术与高雅第一次跌撞进我童年的记忆里。

  夏天刚有点煴热,小伙伴们便急不可奈地跳进小堰塘里游泳。小伙伴们是最会玩,也最能想出玩的花样来。一大群孩子在小堰塘里玩得不过瘾了,便翻过防洪堤直奔堤后那条波光鳞鳞的淡水河(长大后才知道它的名字叫澹水河,防洪堤叫澹水大堤),而跑在后面,跟着附和,就连附和也是背着妈妈悄悄跟着玩耍的我。儿时最好玩、最想玩、最不敢玩的就是游泳了。淡水河好宽啊,水流是急的,河水是清的,还能看到河底各种形状的卵石,站在水边,让河流淌过脚背,一阵的清凉,感受着河水流动的跳跃。看到小伙伴们早已扑通扑通跳下河,我只有眼馋的份。不会游,壮着胆子,蹲下,闭眼,呡嘴,捏住鼻子,趴下,慢慢地让水淹没自己,试探中,我感觉是河水给我的压力,耳朵里嗡嗡作响,眩晕,不行了,不行了,冒出脑袋,缓过神来,看着伙伴们嬉水肆意,我也为自己小小的尝试窃喜不已。伙伴们玩得腻了,又跑回到堰塘,当我还想安全性地再试一次潜水的感觉时,被妈妈发现了,老远就听到她唤我的声音,湿淋淋的回家,此后再没有游泳的记忆。

  乡村的童年,点点滴滴都是那样甜。再长大些,我终于走出了居民区前那条蜿蜒得更远的小路,路的那头连着一条宽阔的柏油路,路边参天大树,绿树青葱。这次不是走,而是骑上了自行车,同伴依旧是一起上幼儿园、一起玩耍的伙伴们,一路欢歌,我们已是初中生了。青春的张扬,伴随着的也是心性的成长与担当。奋力学习也更加懂事勤劳。放学回家,自行车支在菜地一头,帮爸妈整理蔬菜,天黑了推着自行车沿着小道回家做饭。黑夜里独行,我不再那么害怕,那时乡村已少有停电,家家户户都有电视机,邻里之间也少会聚集纳凉,伙伴们大了不会再玩捉迷藏。我环望苍穹,黑夜里的乡村更加的静谧美丽,犹有每家每户窗棂射出的小灯光温暖迷人,沿着大堤给这静谧的夜戴上一条闪烁项链。多少个夜啊,有一个女孩的凝望。

  我长大了,美丽的乡村也在悄悄的改变。我终于从屋后那条防洪堤,村里村外外出通行的主道,走出了18年未曾离开的乡村。眼界宽了,说家乡,再不是那半月盘里称呼为乡村的地方,而是一个县,名字叫澧县,是属湘鄂两省相邻的交通要塞,堤后的防洪堤在离我家不远处被从中分开,新修的津澧县道,宽阔的水泥路直直的横亘在青青菜地里,淡水河被一块一块的填埋,寸土寸金地修着澧县最大的农贸水果批发市场,再外沿就是与津澧县道垂直相交的207国道,连接南北过往的省运汽车川流不息。曾经的红砖青瓦、散散落落以树为界的平房早已是参差不齐、花式各样的楼房,树被伐了,楼房的地基直接就下到了树桩上,楼与楼之间挨挨擦擦、拥挤不堪,向着天空喘着粗气。生活好了,污染多了,曾经的小堰塘被垃圾填埋越缩越小,曾经的清清河水已是不知什么颜色的深不着底,一切都变了。

  外界大环境的变化,催生着乡村也彻底改变,有好事者说,改“村”为“居委会”,变一个名号,就永远脱离农村这个称谓。我不能否认社会发展必有的碰撞,怎奈生我养我的乡村是县城发展的主方向呢。心中仍有一个善念,改变了乡村的外貌,那么人呢?还是那样民风淳朴、邻里和善的吗?村村通公路,修到我家门前那条水泥路时,为能每天出行的道路能开进一辆小汽车争取,多年的邻里断然拒绝。现在路平坦了,可踩在上面怎都不及在小土路上的温暖厚实,从脚底蹿上的冰凉让我对乡村最后的幻想也破灭了。干脆,全部划入规划拆迁,人们都住进公寓楼,一个家一个门,嘭!隔着一道门,我们谁也不认识谁。随着一声嘭响!我的心门也关上了。

  梦绕几回,我又回到了我美丽的乡村。

  后记:城市的飞速发展,生我养我的乡村被四周高楼耸立、车水马龙慢慢缩小的只剩一隅,再来一个政策,居民点前唯一一片能种蔬菜的土地也会被征收,或许是明年,或许是今后的二、三年。闻着蔬菜散发的清香长大的我,面对乡村这样的命运,唯有心疼。总想以我所有的情感语言把乡村给予我的欢乐与成长记录下来,但每一段都是那样的鲜活,那样的不舍,成长的零零星星也让我笔力不能串连。

  几天前看余秋雨的“旧屋与旗袍”,其言语的深邃与结构的铺陈让我震撼,前天晚上看史铁生的“我二十一岁那年”等系列集,作者每每对于童年,胡同、家,历程的描述,言语清澈透净朴实。大师们文字魅力的引导,让我清晰了好久想写但一直不知怎样落笔的乡村情怀。

  文字的永恒,轻轻抚慰了生我养我、渐行渐远的美丽乡村,也抚慰了我感念乡村的心。

  名家描写家乡的散文 篇13

  乡情是东港的山,风风雨雨中永远微笑着,卓立着。

  乡情是东港的海,浩浩荡荡的鸭绿江注入其中,孕育出鲜美的海中生灵。放眼南望,甲午风云硝烟散尽,在岁月之岸,用历史教诲后人。

  乡情是东港的泉,那清澈透明的咸水,用温暖濯洗疲惫的身心,浇灌游子的梦田。

  乡情是东港的岛,岛与岛相依,岛与岛相望,似一颗颗撒落在大海里的珍珠,闪烁着夺目的光芒。看云起云飞,潮涨潮落,听海鸟呢喃,鱼虾击水,沐海风,踏海浪,铺陈着海岛之恋的美丽画卷。

  乡情是东港的河,纵横交错间收藏着我的童年记忆,当微风由北向南,吹响黄海的涛声,有一支遥远的童谣飘来,唤醒多少无邪的笑靥。

  乡情是我们的大东港,潮汐是你的脉搏,天然不冻是你的气节,一望无际的泥滩是你的妆容,百年风雨,世纪沧桑,一部港口演变史就是一个城市发展史的重要组成。

  踏着一万八千年前,新石器时代“前阳人”的足迹,让我们一同倾听来自远古的音符,奏起奋进的乐章,山、海、泉、岛、河、港汇聚成迷人的交响,萦绕在每个东港人的血脉里。

  如果说一滴雨点是一滴相思的泪,我不知受了多少哀婉忧伤的痛;如果说雨滴是希望的音符,我不知心海里装载了多少梦想的歌谣;如果说雨点是一句赞颂的诗句;我不知用什么词语来赞美我的家乡!

  我游览过水平如镜的西湖;欣赏过波澜壮阔的黄河。但是家乡的山山水水,花花草草,这些平凡再也不能平凡的事物,却让我难以忘怀。她虽没有北京的壮丽;上海的繁华;桂林山水的秀丽;庐山瀑布的磅礴,可她在我的心中占据着神圣的位置,不管怎样,她还是那么的美,美得那样自然,那样淳朴,令人神往,令人陶醉……

  我的家乡在食用菌之都“古田”,现在往这里一瞧,几条纵横交错的街道,有25层高的摩天大楼,十字街中心的音乐喷泉,学生街的饰品千变万化,琳琅满目,让人看着这个,又摸着那个。

  在食用菌市场里有“银耳”“金针菇”等,银耳的胶质子实体呈纯白色或淡黄色,由众多的平伏片状或浪形叶状瓣片聚生成丛,或由瓣片丛聚脑状或瘤状;金针菇是秋冬与早春栽培的食用菌,以其菌盖滑嫩、柄脆、营养丰富、味美适口而著称于世。我们古田还是“水果之乡”哩!有白里透红的桃子,还有甜中带酸的油奈,看了让人垂涎三尺。

  走进翠屏湖,映入眼帘的是300多个岛屿嵌在湖中,好像一个个美丽的翡翠嵌在一个大玉盘里。翠屏湖其中“鸟岛”“锁岛”“蛇岛”深受外来宾客的赞赏。鸟岛中有会说话的鹦鹉,有可爱的鸽子,还有百鸟之王——孔雀。它五颜六色的羽毛多么美!锁岛有各式各样的.锁,心形的,方形的,菱形的,它们紧紧“锁”住了人们的心。蛇岛有让人害怕的眼镜蛇,有保护庄稼的黄风蛇,还有许多不知名的小蛇。蛇岛里有精彩的演出让游客不由自主地拿出手中的相机,拍下这美好的瞬间。

  回望原来的古田,还是坑坑洼洼的土路,没有现在这么壮观的大楼,小河里的水又黑又臭,边上堆满了生活垃圾,山上郁郁苍苍的树木被人们砍去,多么让人痛心啊!

  咦,是什么,使落后的山村成为今天繁荣的城镇,是什么,使社会的经济发展进步得如此之快呢?是这方土地勇敢勤劳的人们!千百年的实践,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蕴藏着这伟大的力量,形成了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敢为人先的有力精神,勇敢拼搏的团结精神。古田,的家乡,我永远的梦,如果我是失根的兰花,那家乡就是我重归大地的力量,家乡装载着我的梦,即使树高千丈,叶落也将归根,时间流逝,但家乡留给我的记忆永不会风化,永永远远不会……

  名家描写家乡的散文 篇14

  想到这样一种景象:冰雪覆盖、北风瑟瑟。这种让人寒冷发抖的季节,常常被诗人作家拿来抒发悲凉的情怀,本身就寒冷的北风也就变得愈发刺骨了。清晨,打开房门,外面一片雪白,千树万树的梨花在枝头竞相绽放,这么纯粹的色彩,这么赤诚的情怀。让我这个喜爱冬天的人儿,更为之沉醉不已。整个世界不再喧闹,人们放弃开车,开始步行。大人把孩子都包裹的严严实实的,冻得通红的小脸颊洋溢着欢快的深情。一场大雪,将整个北国都变得柔情了。旭日渐渐从东方升起,一道道耀眼的光辉洒下来,照射在这篇洁净的雪地上,浑然间天地犹如融为一体,这么美的景象,或许只有在冬日才这么让人眷恋与神往。喜爱冬天,不仅仅是她纯白的雪季,还有那安静与祥和的氛围,以及那暂时告别车水马龙的宁静。深秋的红叶,在冬日里虽已不再炽热,但在白雪的映衬下却依旧那么耀眼。

  午后,吃完午饭,静静地躺在床上,感受这一天之中最温暖最祥和的阳光,这么柔情的岁月,这么温暖的情怀。与夏日的炽热不同,冬日的阳光不会想让人逃避,似乎只有靠的更近,才会愈发地温暖。与春日的干裂不同,冬日的阳光不会那么地急躁,似乎成长的季节已经过去了,剩下的便只安静守候就好。与秋日的悲凉不同,我们在体味冬日阳光时不会带有不舍与遗憾,更愿意贴近阳光,感受冬日的温暖,静心期盼,倾诉衷肠。冬日不再寒冷,看着早上公园中跑步的人们,你便更够感受到这份冬日里特有的活跃;冬日不再寂寥,看着那些一早便去冬泳的人儿,你便更能够体会到这份冬日里所特有的朝气。

  傍晚,感受夕阳西下是的壮美。残阳如血,沧海如画。庭院里盛开的腊梅,已褪去了春夏花朵的`那种竞相绽放的稚嫩,多了一份稳重与成熟,在宠辱不惊的秋日里,静静地盛开,香气慢慢地弥散,也是愈发地让人沉醉了。携一朵梅花,放于鼻尖,在夕阳西下的光景里,慢慢行走,看那如火的残阳,欣赏这逝去之前的美好场面。是谁,在这秋日的景象里,将那份忧思唱地久远…是谁,在这俱寂的黄昏时刻,将那份安稳变成凝噎…云霞映日,天空驼红。加一件厚衣物,携一头披肩长发,出来走走。

  回味,这冬日里特有的洁净与温暖,感受这份祥和与丰硕。小桥流水,是一种仙境。冬日暖阳,尽显优雅。北方有粗狂的山脉,哪怕已经被浸染地有些苍凉,但蓬勃的朝气还没走远,来年的绿意仍然充满渴望;南方有优雅的小桥流水,即便在瑟瑟的寒风里已经有些干涸,但泉水的滋养还在,春姑娘的召唤声依旧掷地嘹亮。

  冬夜,皓月千里,寂静祥和,盛夏烂漫虽已不再,但祥和典雅也能诠释最美年华。

  名家描写家乡的散文 篇15

  不曾在此仰望到巍峨的群山耸立,也未曾沐浴到满盈的沧海浩然,心灵触及到的是“淮楚的悠悠古城”、“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四方之志”。

  在淮安,异乡异客,于我而言,是很真实的写照,却有着独特的幸福。黄昏十分,正是下班归家的时候,送走了一批批同事之后,偌大的院落里,小鸟在庭院中央觅着食,偶尔三两只成年猫映入眼帘,显然已经步入了初秋的季节,三伏天过后的余热还在发作着,将落未落的泛黄树叶还在挣扎着,独自住在乡政府里,微微多了点悲秋的情愫。然而,心中却如明镜般敞亮的是,我必将爱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坐在桌前,望着窗外,情到深处,笔开始在手里挥动起来,述说着这份独特的幸福。

  一个外地的孩子,离开了母校,远离了家乡,冥冥之中,感受到了淮安人的温暖。吃饭的时候,会发现碗里的饭菜都是满满的;下雨了衣服来不及收,到宿舍的时候会发现早已被挂在了门口;在外迷了路,热心的大伯大婶就差点儿把我送到家;村里的老干部们会耐心的用我能听懂的话语讲述村部大大小小的事情;在乡里,生活中,我就是大家的孩子,谁都疼爱的孩子。属于淮安人和我的,这份亲情将亘古流长。

  偶尔闲暇时,独自徜徉在大运河畔,古老的建筑默默地挺立在河岸两旁,就像赤胆忠诚的卫士,静静地守护着这千万人的智慧结晶,古色古香的砖墙瓦,檐牙高啄,棱角分明,恢宏的气息散溢在空中,不愠不火。沿河走来,柳枝在清风中翩翩起舞,老者在岸边欣然垂钓,暮色在潺潺的流水中悄然而至,最后那一抹余晖还缠绕在云际舍不得离去,舍不得这条孤寂的河,舍不得在河面交相映错的美丽。在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没有闪烁的`霓虹,独自品尝着古城的温文尔雅,享受着异地的风土人情。属于淮安城和我的,这份友情将万古长青。

  工作之余,心灵与身体,回归到了自己的那个小家,一个与内心最深处契合的地方,给了我归属感,就像婴儿回到了母亲的怀抱,是那么的情有独钟。假日里,时常会细心的装扮一下这块自留地,买些字画挂在墙上,再养些花草,让它有家的感觉,心就会不由自主地沉下来,默默地去付出,也就能真正地扎根到基层中来。属于淮安小屋和我的,这份恋情将地久天长。

  此时此刻,此情此景,内心深处,早已满怀着感激之情,在这片热土上,我会珍惜所拥有的,这独特的幸福。

  名家描写家乡的散文 篇16

  目前来说,我从未离开过自己的故乡,但此故乡非彼故乡,是十年前的记忆,是童年的那片绿树,那潭水,那些难以忘记的人。

  我们的村庄坐落在铁路以北的一天河边,据说古时候这里有一座寺庙,唤坐迎水寺,所以我们的村子便唤作了迎水村。只是,我出生前寺庙就已经倒了好多年,我并没有见过它。但是也并没有对我们村子有什么影响,我只知道,小时候的村子很淳朴、自然,处处洋溢着一种和谐的气息。

  故乡的村庄是树的村庄。在农村,尤其是我们这一带平原,几乎是哪里有树,哪里就有人家。远远望去先是翠绿的,然后后面是一层淡绿色,最后面则是墨绿的几乎看不见的一丛,一层层的向远方伸展。那些绿茵的中间少的有几户人家,更多的则是大村子了。当然我们村子便是方圆十里内最大的村子,它包含了好多小村庄。小时候农村比较穷,多数人家会在门前栽几棵树,等到了家中儿女成年时,便砍了作他们的嫁妆。所以,不论一户人家有多穷,门前总会有那么几棵绿树。当然也有一些也是砍不得的,有些是祖宗传下来的百年老树了,是村子香火旺盛的象征。家家户户的树木都连起来,远远望去,便形成了一个漂亮的绿荫林。

  故乡的树是高大、茂盛且带着我们童年的欢乐的。每年夏天,郁郁葱葱的叶子在树上在风中哗哗的响着,树下则是那些大爷大妈了,他们常拿着一把陈旧的蒲扇悠哉悠哉喝着茶聊着天儿,却是有一番看云卷云舒的惬意。而高大的白杨树上常常会有鸟窝,那便是我们少年时战斗的目标了,不管是什么鸟,只要被我们盯上了哪还有不下来的道理!现在依然记得有几个人爬树爬的很快,但是,家长一般是不允许小孩子爬上爬下的,认为那样太危险。但这些约束又怎能管的住少年的调皮的兴趣呢。因此,掏鸟窝变成了孩子们的`童年第一大趣事儿。他们不管树有多大,有多高,只要双手抱住树干,而双脚就像长在树上似的,蹭蹭的非常灵活的就爬了上去。到了鸟窝所在树枝上就匍匐着身体一点儿一点儿蹭着往前爬,这时候,树下的孩子都全神贯注,甚至是惊心动魄的盯着树上的人。当那人只手碰到鸟窝时便会激动的哇哇大叫,下树后手舞足蹈,拿着幼鸟在伙伴前来回的炫耀,然后回到家后被狠狠地骂上一顿。而现在的故乡依然有那些树木,只是很难见到树上有人了,偶尔见到,也尽是那些伐木工人了。

  不仅是树,故乡的水也是清澈灵动的。

  最近的就要说村子边上的那条河了,或者说,大沟,因为那并不是很宽阔,七八米的样子,只是特别长罢了。那里的水十分清澈,微风吹过时,泛起小小的波纹缓缓的向南方流去。而同样是夏天,那时河里也最是热闹。河流中尽是芦苇,在南方离村子二三里地的地方有一座石坝,石坝后方有一片空开的水面,然后四周便又尽是芦苇了。村中的女孩子中午时间段从不往那儿去,因为那是我们男人的地盘。每到天热的时候许多人都会去那儿泡澡,尤其是小孩子最多。常见到这样一个场面,一个十二三岁的娃娃光着屁股站在石坝上,双手放开,仰面朝天,就像泰坦尼克号里的露丝一样拥抱天空,然后猛的纵身一跃落入水中,溅起一大片浪花。他们调皮的在水中嬉戏着,一个个活脱脱的像个精灵,不管水有多深总能来去自如,当然除了我之外。

  故乡的水不仅是我们的乐土,同时也是自然予以我们的丰厚的鱼乡!

  每至深秋,村中总会有一些人组织抽水捉鱼。他们将河流的一段截下来,扎上两个泥坝子,然后中间用好几台柴油机抽水。而组织外的人便聚集在河流两岸观看,并且不时的嚷嚷道“呦,狗蛋,那儿有鱼,呦,是个混子,在坝子跟前”总之他们会表现得很热情。当水抽的差不多的时候便只剩下厚厚的水草了,一片片一层层,不知志摩兄看见会是什么感觉……关键是上面的鱼,没了水,只能在水面上蹦跳着蠕动着,看的我们这群小孩子一阵心痒痒,颇有一种想要下去捉鱼的冲动。而到晚上结束时便开始分鱼了。村里的人很大方,没参加捕鱼的人也会分几条尝尝鲜,这样村子里的人便会兴高采烈的回家准备丰盛的晚宴了。这些事情现在是看不到了,但是看到那条河却总会想到当年的那些事儿,因此,常沉默良久。

  最重要的是当时的那些人,淳朴、天真、善良、可爱、烂漫,如今十多年过去了都长成了大姑娘大小伙儿,也常常结伴去当年的河,当年的林子去散步,去回忆当年的奇葩的难以忘记的事情。故乡,也就成了我们过去的乡村,曾经的记忆。现在望着那芦苇丛,那石坝,那村子……好时光过得总是很快,我们这一代的童真便这样结束在了岁月中,我们向社会的高层行步,向村子以外的世界探索,向儿时的梦想奋斗。但不论什么时间什么地方我们都会记得——我们是从迎水村子里走出来的人。

  故乡存在过去,也存在这焕然一新的村子中,不论房子换了多少瓦,那却总是我们的故土,我们的故乡。

  名家描写家乡的散文 篇17

  我的家乡在乡下。这些年来,我离开家乡在外奔波,是家乡给我的动力和拼劲,尽管在外奔波艰难,曲折,坎坷不平,走了不少的弯路,家乡的父老乡亲一直关心关注我,我能走出乡下是家乡人的骄傲。我虽走出了乡下,但家乡的每一支歌,每一座山,每一条河,每一道岭,每一坝田,每一块土,一棵树,一株草,每一朵花,都是我一生中深深的眷念和牵挂,是我在离开家乡后回味的一种酣畅淋漓的回望。

  家乡月夜美,就如同泛着银光的石上流泉,激扬、倾泻,淡雅、清丽、潺缓、不惊;就如家乡田野山岗上舞风弄影的女子的胴体,没有雕琢和粉饰,醇美自然,和谐、流畅。在时间的催化中,家乡的一切便会封酿成一坛醇浓幽香的陈年老酒,幻化成一幅意蕴深沉的水墨丹青,吟咏成一首灵秀隽永的锦绣诗篇,最终成为我出门在外刻在心底永恒的珍藏。

  家乡的美是飘浮不定甚至无踪无影的精灵,摸不着也看不见,只能在没有烦嚣、没有喧嚷的宁静中,用心去吟唱,藉灵感去捕捉。于是乎,常在夜阑人静之时,乡韵便风絮流云般从布满木屋、菜畦和水田的乡村淌出,轻轻悠悠地飘入我的梦境。

  家乡,是一个人行走天地间扯不断的根。无论是在晓风残月的异乡,还是月黑风高的夜晚,不觉然就有种种熟悉的味道悄然潜入心底,幽幽的,悠悠的。是玉米那“甜杆杆”的味道,愈嚼愈甜;是黄豆炒熟了的味道,愈嚼愈油;是白瓜子炒调料的味道,愈嚼愈香……

  家乡很古老也很原始,家乡在古老中原始中成长,成长中孕育着原始的真实和真诚。所以,真切素朴、随意恬然便构成了它的韵律。乡村有如五线谱面,纯朴厚实的乡民,以及乡民们如水般清淡澄澈的生活就是音符,当这些音符跳荡在谱面,那美妙绝伦的天籁之音便会盈满你的心空,如果你觉得苦了,这里便是一棵随意栖息的心枝,觉得累了,就暂时收起人生的风帆和船橹在这港湾里悄悄地依泊。

  是的,家乡的寨子里都是真实的,真诚的。连绵不断的山峦是真实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家乡人是真实的,就连他们因生活中的磕磕绊绊引发的怒目圆睁,甚至尔虞我诈也是真实的、真诚的,没有丝毫的遮掩。这种真实和真诚似溪涧的涓涓清流,涤去在外奔波游子心中的烦嚣,使一颗颗躁动不安的心会变得宁静、平和和坦荡。这也许是对乡村最好的诠释,也是我对故乡最深刻的感受,因此,只要闭上眼睛家乡的山山水水,村村寨寨,沟沟谷谷古,草草木木便会浮现在眼前,而且在岁月的剥蚀中,愈加清晰,历久弥新。家乡的人情世故,甚至相互间的恩怨情仇,都是曝晒在太阳底下的,没有晦涩,也没有隐讳,就像千百年来在乡村传唱的那一首首山歌,虽然原始古拙,却总是百听不厌。

  三月的家乡,远远望去,被一抹或白或红的云雾缭绕着,近前始知,那是家家户户房前屋后的杏树桃树正逢花事,风过村庄,落英缤纷,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杏花桃花的香气,漫步树间,惬意无比,吸一口清爽新鲜的空气,所有的不快和疲劳顿时消失得无影无踪。

  家乡美,美在山美在水,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家乡人,美在家乡的四季里,美在家乡人心灵里,也美在家乡春天里,当桃花残红退尽,布谷声里,家乡的沟沟坎坎,山上山下,坡坡岭岭,一夜之间开满了如雪的油桐花,像白云,像浓雾,这下就忙坏了蜜蜂,醉了乡亲。大人小孩都格外兴奋,提竿挎蓝,树上树下,忙的不亦乐乎。在开满白花的油桐树下采蘑菇,挖野菜,回到家里洗净炒香,甜甜的、麻麻的、爽爽的清香可口,回味绵长,在哪个饥荒的年代,蘑菇野菜救过不少乡亲的命。

  家乡美,美在家乡的`春播夏插的季节里。父辈们一早就去插秧。小时候的我也跟着大人们去插秧一开始插四蔸,横竖都要对齐,秧要插稳,且要分匀,每一束七八根,要做好这些对于我一个十来岁的孩子来讲是不太容易的。稍不留神就插歪了,中间留下很宽的缝隙,插歪了大人是要你返工的,你不得不把秧扯掉重新插。路漫漫其修远兮,望着身后这一百米的距离哟,好像怎么也插不到头。家乡人说,插秧不要忙,只要行对行,这时候多插一蔸秧,秋后多大一担粮。

  家乡美,就美在家乡丰腴的秋天里,家乡被金黄色包围着。金黄色的玉米,金黄色的谷子,金黄色的高粱,金黄色的小米和红通通的辣椒,微风吹过,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这景色酷似万顷碧涛在涌动。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好使舟行波涛荡漾的海面上。蓝天、白云、丽日、金色,你会深深地被家乡这一派田园风光陶醉。最诱人的是那或烧或蒸或煮的嫩包谷,嫩嫩的、甜甜的、油油的,透骨爽心,余味无穷。

  家乡美,美在家乡冬春之时的日子里,,草枯叶落。田野空旷冷清,村庄萧瑟荒凉。在这少见生机的季节,还有个十月小阳春,大片大朵的野菊花开了,这时候,孩们呼朋引伴,说说笑笑,打打闹闹,一路欢歌,一路笑语。

  体味家乡的美,那清幽幽的泉水,是圣水,喝一口滋肝润肺,心灵也为之洗涤;那泥泥的黄土,是净土,闻一闻开窍通络,灵魂也随之有了皈依;那浓浓的乡音,是天籁,无论天涯海角,都会魂归故里。

  日暮黄昏,家家屋里烟熏火燎,温暖升腾。户户屋外青烟袅袅,爱意绵绵。家乡便弥漫在淡淡的芬芳中。那是温馨的乡情亲情、定会让你在哪里倒了就在哪里爬起来,失去了就会从头再来,就不会迷失回家的路。

  家乡就是家乡,她带给人们的是春意、是喜气、是温情、是生机、更是希望。

  我小时候在家乡的童年时代,心里便有了一个念想:长大了一定要住到城里去,去坐一坐长长的公车,去爬一爬高高的大楼,看一看那霓虹闪烁的夜景该多美啊!

  而今我实现了儿时的愿望住到了城里,领略了城市的妖娆和繁华之后却夜夜梦回故乡,想喝一杯故乡的热茶,吃一顿外婆做的饭菜,闻一闻家乡泥土的芳香。

  想念家乡,是因为家乡美,该是回到家乡去走一走,看一看的时候了。到了我走完人生旅途的那一天,事先给儿女们一再嘱咐,把我埋在生我养我的家乡,让我和家乡的土地融为一体,就长成家乡的一蓬青草,一棵绿树,一蔸翠竹,一道风景。

  名家描写家乡的散文 篇18

  故乡的夏天来得很迟,更准确地说,故乡的夏天应该从芒种前后算起。因为,这之前,虽然已经立夏,树叶已然关门,地里的小苗儿刚刚拱土或正在拱土,可北方早晚的气温温差还是很大,早行早作的人们还须穿得稍微厚实一些。不是嘛,郑二爷自打开春种地就开始,早晚穿着棉袄棉裤,而一到了中午,就脱掉棉袄开始晒膀子,直到过了端午节才正儿八经地脱掉了棉衣棉裤,于是,整个一个夏天并半个秋天郑二爷就光着膀子、光着脚儿穿一条短裤,我估摸着,若不是为了遮羞,他那条短裤都是奢侈的。

  故乡的夏天是丰腴的,招摇的,多姿多彩的。那浩瀚的原始森林,参天的古树,遮天盖日,当你走进去,一丝凉意袭来,让你顿感十分惬意,然而,没有向导,你肯定不会走出这片林海,你一定会为那一丝凉意变得彻骨寒凉而懊悔。

  站在山顶向下俯瞰,那一望无垠的绿,又浓又深,笼罩着山村,笼罩着沟谷,偶尔有几许红的黄的山花点缀其间,也给大山增加了几许乐趣。清晨,当第一缕晨曦照进大山,远远望去,山谷中的花草树木挂满了露珠,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烁着晶莹的.光,白雾笼罩山峦,摇曳的炊烟袅袅升腾,勤劳的乡村,又托起了冉冉红日,又开始了一天的劳作。

  夏日的早晨,鸟儿们醒的最早,这时是它们喊山、练嗓子的最好时机。于是,没有专门的舞台亦没有专业的伴奏,它们就站在枝头组团歌唱。你听,黄鹂的歌声最为清脆嘹亮,棒槌鸟儿的嗓音很具穿透力,布谷鸟儿的唱得是否有些凄楚哀婉?还有,还有喜鹊的高亢,乌鸦的沙哑,直把大山的早晨唱成热烈而深邃。而最烦人的当数麻雀,天还没亮,就站在窗前亦或站在门前的树上、杖子上唧唧喳喳叫个不停,好端端的一个星期天,很想睡个懒觉,愣是被它们给搅和得不得安宁。

  夏日的白天,骄阳似火,锄禾的人们在烈日的炙烤下一个个汗流浃背,人们把脸儿冲后,用锄头在田垄上倒退着搂,就听“刷刷刷”,手起锄落,直把个齐腰身深的苞米地撸得冒烟咕咚。不过,好在你如果此时正站在山冈的一棵小树下,定会有阵阵山风吹过,瞬间,你定会感到心旷神怡。

  牛们犁完一上午的田,卸下满身的行头,便被老饲养员请到山上吃野餐。小牛犊儿找不到妈妈,满街“哞,哞”直叫。谁家的鸡正飞出鸡窝,不停地唱着:“格达达!格达达!”一副很不情不愿的样子。

  正中午时分,老人们躲在树荫下或者自家窗下闭目合眼,似睡非睡地摇着蝇甩子,年轻人三五成群聚到一起山南海北,南朝北国地胡侃一气。

  小伙伴们聚集在村头大水泡子里,挖起水底的淤泥把整个身子抹成泥人状,然后再一头扎进水里,直把个清亮亮的水泡子搅成混泥汤子,直呛得小鱼儿们把头伸出水面张着嘴巴呼吸。

  夏天的傍晚,天气依然闷热。蚊子和瞎眼蠓儿们也乘着夜色出来蹭吃蹭喝。外婆总是用艾蒿草搓成草绳并且把它点燃,一是用来驱赶蚊虫,二是用来点她的老旱烟袋。当然,这种草绳现搓现用是不行的,都是外婆去年就搓好了的,今年新搓的是要留着明年用的。

  于是乎,我们数星星,看月亮,听外婆讲狼妈妈的故事。不时地,还会有几只萤火虫飞过,我们便放下故事,追着撵着去捉萤火虫。

  夏天的雨,来得很突然。看着响晴响晴的天儿,一会儿便乌云密布,天地间拉起一道黑色的幕帐,给人的感觉似乎一点气儿都不透,闷得人们都有些窒息。而忽一阵风过后,雷声骤起,一道闪电划过天宇,倾盆大雨,便一泻如注,霎那间,桑田变成沧海。是啊,雨来了,热走了,空气变得湿润了,凉爽了,人们方才有喘了一口气儿的感觉。

  这样的夏天是在儿时的记忆里,这样的夏天是在我的故乡——大山深处。

  城市的夏天,用空调装点气候,用电扇驱赶燥热。尤其是在这位居亚热带的南国小城,只有春夏没有秋冬,当春天的脚步还没有站稳,夏天便匆忙地挤了进来。持续的高温,昼夜一成不变的热,着实让人们难以接受。煎熬之余,让我想起了故乡的夏。

  我怀念四季分明的故乡,更怀念故乡的夏,我试着问风儿:“你可曾去过我的故乡,那里的夏天是否依然?”

  名家描写家乡的散文 篇19

  我的家乡是位于辽宁省中东部的那座充满梦幻,充满激情和活力,有着丰富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素有煤铁之城、枫叶之都美誉的山城本溪。我的家乡没有北京、上海那样的名气,没用广州、沈阳那样的繁华,没有五岳般的名山大川,没有椰风习习、浪漫惬意的海滩,但那里却是峰峦叠嶂,林深树茂,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可谓天然氧吧。

  整个市区座落在四面环山的盆底,富于传说的玉带般的太子河,从市区中间缓缓流过,滋养着勤劳朴实的'本溪人民。巍然屹立的平顶山,日夜注视着这座古老山城的变迁。站在平顶山上,整个城区尽收眼底,一览无遗。满眼是展示现代化进程的那些如林的高楼大厦和如梭的车流,最令人赏心悦目的还属那片满是翠绿,供忙碌的人们休闲娱乐的望溪公园。从高空俯瞰这座城市,就像一盆构思巧妙,制作精美的微型盆景。

  我的家乡有富饶的矿藏资源。除拥有亚洲最大、品位最高的铁精矿,还有储量可人的煤炭、石灰石、粘土等矿藏,它以盛产钢铁和煤炭著称于世,故而被誉为煤铁之城。

  我的家乡,更以丰富的旅游资源闻名遐迩。那里有世界上最小的湖泊,水深不足五尺,水阔也不过两丈,湖水清澈终年不干涸,至者赞叹不绝。那里有世界最长的地下充水溶洞,洞内钟乳如林,千姿百态。乘船畅游更有一番情趣,船行景动,五彩斑斓,变幻万千,令人目不暇接,宛若梦幻一般。水洞的独特之处还在于水洞旱洞相连,浑然一体,更增添了几分神秘之感,堪称洞穴景观一绝,令人叹为观止。慕名到此揽胜者,经年如织。市区东部的铁刹山则是东北道教的发祥地,以其险峻的山势和充满神奇的八宝云光洞,招来八方来客。位于桓仁镇北的五女山,因其为高句丽民族的开国都城而被收入世界遗产名录,它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给人以丰富想象的历史遗迹,赢得国内外游客纷至沓来。以清太祖努尔哈赤赐名“狗儿汤”而驰名中外的温泉寺,以及满山红叶、层林尽染的关门山风景区,都会让你心随景迁流连忘返。

  如果你有机会来到我的家乡,亲身体验她那充满神奇魅力的诱惑,你一定会不自觉的成为我家乡的义务代言人,一定会情不自禁的向你的朋友,盘点起你此行的丰硕收获,近而令你的朋友们心驰神往。来吧朋友,本溪欢迎您!

  名家描写家乡的散文 篇20

  千年帝都,是对我的家乡再合适不过的称呼了,落日余晖,寻常巷陌,杨柳在微风中摇曳。暗红色的天幕下,鼓楼静静屹立。风若遥远的回音,沿着宿命牵着迷思,挥剑穿越,几经历史轮回,叹千年岁月,人生太零碎。如今的她,有一份繁华落尽后的卓然独立的从容与淡定。

  这里是孕育花魂的沃土

  “明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

  武则天命百花破雪绽开,百花不敢违抗圣命,唯独只有牡丹桀骜不驯,只按自己的花期绽放风姿。这使天后勃然大怒,将牡丹逐出长安,贬至洛阳。牡丹就这样植根于洛阳,含情脉脉地盛开了千年。

  洛阳是河洛文化的中心地区,牡丹文化是河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牡丹文化使洛阳成为一个温柔富贵乡,地处中原,文化繁荣,经济发达,才子云集,吟诗作画,相约看花。牡丹文化的'繁华酿就了洛阳人的牡丹情结。

  牡丹花,朵大色艳,雍容华贵,风骨劲枝,苍劲美丽,馨香醉心魂,以光韵姿香,委婉动人傲视群芳。北宋时期是牡丹文化的鼎盛时期,北宋时期的诗词尽显牡丹优雅浪漫的文化风情,诗人也常常寄于牡丹复杂错综的情感,那时的牡丹成为了神秘的解语花,是抒情达意的美丽使者。一城之人皆为牡丹而狂,花开时节,少男少女们摘花戴花,眉目之间传递着羞涩懵懂的爱意。年长者插花赏花,张幕倚栏,笙箫轩阁,看牡丹绣品,品花饼花茶,谈笑风生,始乐无涯。

  牡丹花作为中国的国花,不仅仅是因为其雍容华贵风姿,更是因为牡丹有着与中华民族与洛阳城同呼吸共命运的风骨。洛阳城辉煌时期正是牡丹文化兴旺时期,而当洛阳城因战火烽烟成为废墟时,牡丹文化也没落沉寂。牡丹成为百花之王,被定为国花当之无愧。

  洛阳,低吟着赞歌,是孕育了千年花魂的沃土。

  这里更是千古名人的故乡

  乡情乡恋为一个城市的人文精神增添了光彩。纵观历史长廊,有上百位名人都与河南都与洛阳结下了一生的尘缘。一张不完备的名录在脑海中闪过:孙膑、王充、王勃、骆宾王……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绿洲,在唐代,洛阳是一个百花齐放的诗坛。多少达官贵人,多少文人骚客,来来往往于洛阳这个繁华的都城。仅白居易一人就写下了八百余首与洛阳相关的古诗。

  白居易经历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过程,见证了洛阳的繁华,也看到了洛阳的破败。他追求美好,批判斥责败坏,更写下多首千古诗篇,取得了辉煌的文学成就。那首流传千古的“长恨歌”写尽了唐朝的兴衰,记下了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悲剧爱情“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如今,在香山寺,在白园,去寻找遗风胜迹,去感受白居易的人格诗风,慰藉心灵上的故土乡情。

  悠长的叫卖声将我拉回到现实,晓风拂面,我静静地望着这历经沧桑的古城。曾几多变迁,如今的洛阳城与其他古都相比,有一种繁华落尽的痛。但洛阳,她没有娇气,她携带着余韵,以卓然独立的从容与淡定融入新世纪的发展与建设中。

  风,吹不灭心中的火种;泪,没不住不朽的美丽。愿我家乡——洛阳,亘古的美丽,永存!

【名家描写家乡的散文】相关文章:

【推荐】名家描写秋天的散文02-17

名家乡愁的散文(精选13篇)09-08

名家散文07-21

描写故乡的名家经典散文(精选38篇)03-17

描写夏天的名家散文段落09-22

名家描写桂花的散文(通用25篇)09-19

名家短篇散文02-21

名家经典散文片段摘抄02-23

名家名篇散文朗诵优秀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