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时间:2024-04-22 15:20:44 沁园春 我要投稿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13篇(优选)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沁园春·雪》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13篇(优选)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篇1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课《沁园春·雪》。

  【教材分析】

  《沁园春·雪》是毛泽东诗词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诗坛的一首杰出的词作。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为一炉,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

  【设计理念】

  立足教材、立足学生实际,运用现代教学媒介,通过具体、直观材料,调动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注重学生间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在合作中提高、在合作中成长。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简介作者毛泽东的主要事迹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⑵读准“莽”、“逊”、“娆”、“骚”、“朝”、“分”、“汗”等词的字音。

  ⑶掌握课下注释中列出的重点词语的字形及含义。

  2、能力目标:

  ⑴能够准确熟练地背诵全诗。

  ⑵揣摩诗歌中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写景。

  3、情感目标:

  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想像,感受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想像,理解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

  2、理解写景、抒情相结合的特点和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议论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教学难点】

  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理解。

  【教学方法】

  自学讨论法、阅读理解法、自主评价法。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课外资料。

  【课型】新授课。

  【课时】一课时。

  【教学流程】

  活动

  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新课,培养兴趣,强化动机 1、投影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高亨的《水调歌头读毛主席诗词》:

  掌上千秋史,

  胸中百万兵。

  眼底六洲风雨,

  笔下有雷声。

  细检诗坛李杜,

  词苑苏辛佳什,

  未有此奇雄。

  教师略作解释,请学生发表意见。

  2、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毛泽东的代表作《沁园春·雪》。

  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高亨对毛泽东诗词进行了高度评价,同学们通过高亨的这首词,对毛泽东的诗词会有初步的认识。同学们可以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 激发学生的兴趣,创造宽松的学习氛围,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进入新课学习。二、简介作者与写作背景 通过多媒体向同学们展示作者简介与写作背景。(资料略) 欣赏视频材料,对毛泽东同志的生平与写作背景进行深一步的理解。 为学生更好的理解这首词的内涵作准备。三、配乐朗诵 事先制作教学软件:选一些雪景图片,包括高山、大河、长城等雪景图片,叠加自下而上移动的《沁园春·雪》文字,再配以朗读录音。 观看视频材料,读准“莽”、“逊”、“娆”、“骚”、“朝”、“分”、“汗”等词的字音。 扫除文字障碍,感受诗歌的意境。四、深入阅读,理解思想和艺术教学上阕 多媒体展示思考题:

  1、这首词的题目是《雪》,哪些句子是写雪的?

  2、词的上阕哪些句子总写北国雪景?这些词句创造了一个什么意境?

  3、赏析“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4、上阕末尾三句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试加以分析。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分析:

  1、词的上阕。

  2、前三句。创造了一个广阔博大的意境。

  3、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方法;化动为静的写法;写出了山的连,原的高。

  4、虚景。从“须”可以看出。 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相互讨论,相互启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互补作用培养学生交流、倾听、评价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教学下阕 多媒体展示思考题:

  1、由眼前的景色联想到哪些内容?

  2、作者对词中杰出的历史人物进行的总体评价是?

  3、谁是真正的英雄人物?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分析:

  1、词的下阕。

  2、“惜”惜中含褒,肯定他们是英雄;批评他们缺乏文学才华。

  3、新时代的人民群众。

  五、分角色指导朗读

  1、再次欣赏配乐朗诵;

  2、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

  分角色朗读课文。 进一步感受诗歌的意境。

  六、小结 指导学生小结全文。

  《沁园春·雪》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为一炉,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篇2

  一、导入:

  四大文明的古国之一的中国:有着宽广的土地,幅员辽阔;有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有汹涌澎湃的长江黄河;有“甲天下”之称的桂林山水;有动物王国之称的云南;有肥沃辽阔的四大平原……这一切,无不如磁铁般的吸引着每个炎黄子孙的衷肠,无不使多少巾帼英雄为之倾倒;也无不使历代的封建统治者在这块黄土地上争名夺利;也曾引来了如豺狼虎豹的帝国主义者……那么,究竟是什么人才是这片黄土地的建设者呢?(揭示课文并板书标题)

  二、整体感知:

  (注:带着以下问题阅读课文)

  1、用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导语中所提出的问题。(提示:最后一句。)

  2、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含义以及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提示:过渡句——承上启下)

  3、提出问题。(补充在后边,此略。)

  三、局部品味:

  1、论“整体感知”中的问题“2”来引入对词的学习。

  既然祖国的`江河山水如此的美丽娇艳。那么,词中是如何来描绘这幅美丽如画的江河山水呢?又是哪些“英雄竞折腰”呢?讨论回答这两个问题板书如下:

  实———————虚

  总———————分秦皇汉武…略输

  北国风光长城、黄河(静)|

  冰封…雪飘|(惜)

  望|看……娇—引:唐宗宋祖…稍逊———往…今… |

  山舞、原驰(动)|成吉思汗…只识

  描写———————抒情

  注意:(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并说说这是什么样的景色?

  (2)、从表达方式上看:上阙和下阙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3)、请学生说出导语中的问题。

  (4)、按以上的板书内容,引导学生背诵这首词。

  2、讨论回答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因没上课而无法补充,)

  四、布置作业:

  1、给下列加点的汉字注拼音:

  沁()分()外妖娆()逊()数()风流人物

  2、阅读课课文完成下列题目:

  A、写出采用比喻、夸张、对偶的修辞手法把静物写动的句子:———————————。

  B、写出词中过渡性的句子:——————————————————————。

  C、点明这首词的中心的句子:—————————————————。

  D、词中押韵的字:———————————————————;韵脚是:————。

  E、“沁园春·雪”中的“沁园春”词的————————;“雪”是词的——————。

  F、说说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是什么?

  答:—————————————————————————————————————。

  G、简要的说说这首词的写作特点。

  答:—————————————————————————————————————。

  J:我们还学过一首写“雪”的古代诗歌,这首诗歌是——代的———写的《 》,这首诗歌中名句是:———————————————————————————————————。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诗词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2、学习这首词语言精确的特点。

  3、领会词中赞美祖国壮丽河山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的感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为祖国的富强而奋斗。

  【教学重点、难点】

  1、这首词的创作和发表的重大意义。

  2、这首词的意境博大深逮。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伟大的祖国风景秀丽,疆域辽阔,历史悠久。3000多年来,有过不少的英雄好汉、帝王将相,试问:真正称得上英雄人物的是谁?

  ──是无产阶级人民大众。毛泽东同志在《沁园春·雪》一词中形象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为什么?

  ──历史证明了这一点,红军长征的胜利更证明了这一点。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中宣布:“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1936年2月,毛泽东同志率部到达陕北清涧县袁家沟,准备渡黄河东征。视察地形时,他看到雪后的壮丽河山,展望革命的灿烂前景,满怀战胜敌人的信心,挥笔写下了这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形象地指出:中国的命运只有掌握在无产阶级人民大众手里才能走上“光明的路”。未来是属于今天的无产阶级人民大众的。

  二、指导预习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分外( ) 娆( ) 思汗( )

  今朝( ) 数风流人物( )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惟须上下俱文采、风骚

  顿素妖娆输、逊风流人物

  蜡竞折腰数今朝

  3、思考下列问题:

  ⑴ 这首词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但上、下两阕各有侧重,上阕侧重于哪种表达方式,下阕又侧重于哪两种表达方式?

  ⑵ 上阕写的什么地什么景?试按对景色的概括写、具体写、想象写的脉络,把它分为三个层次。

  ⑶ 下阕如何引入对人物的评论,评论了哪些古人?又评论了哪些今人?试按此线索也将它分为三个层次。

   三、研习新课

  1、指名板书注音:

  分外(fèn) 娆(ráo) 数风流人物(shǔ)

  今朝(zhāo) 思汗(hán)

  2、指名口头解释:

  惟:只。

  上下:上上下下,即上游和下游。

  顿:立刻。

  蜡:白色。

  须:等到。

  素:白色。

  妖娆:艳丽多姿。

  竞:争。

  折腰:鞠躬、倾倒,这里有称颂、赞美的意思。

  输、逊:都是差的意思。

  文采、风骚:都指文学才华,“风骚”原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

  俱:都。

  数:点数,数得着,称得上的意思。

  风流人物:这里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就是今天的无产阶级人民大众。

  今朝:今天。

  3、教师范读,然后提问上面的思考题。

  回答要点:上阕侧重于写景,下阕侧重于抒情、议论。

  四、指导学习课文

  1、学习上阕:

  ⑴ 教师读:“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提问:这3句和诗题有什么联系?“千里”“万里”反映了什么?

  明确:这3句开篇点题,突出了“冰封”“雪飘”。

  “千里”“万里”是互文,是说“千里万里冰封雪飘”。它描写了祖国幅员的广大,“也反映了诗人视野的辽阔。

  这3句总写祖国北方的雪景:一望无垠的大地,坚冰封冻,茫茫无际的长空,大雪飘飞。“北国风光”是多么壮观!

  ⑵ 教师读:“望长城内外……欲与天公试比高。”

  提问:一个“望”字,写登高纵目远看。这个“望”字贯穿到哪一句,或者说,诗人“望”到哪些景物?

  明确:贯穿到“欲与天公试比高”。这最后一句虽然主要是想象,但这想象还是“山”“原”与天相接的景象而引起的。

  一个“望”字,领起下文,这7句,都由“望”字所贯串,写出了诗人登高远望所见。

  提问:“惟余莽莽”的“惟”,是什么意思?有什么表达作用?

  明确:“惟”就是“只”“仅仅”。“惟余莽莽”就是“只剩下无边无际的白茫茫的一片”。这个“惟”字,准确地表达出广阔的天地间只有白雪,除此以外,其他一切都不见了。

  提问:“顿失滔滔”的“顿”,是什么意思?有什么表达作用?

  明确:“顿”是“顿时”“立刻”。“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是说奔腾咆哮的黄河,一下子失去了滚滚滔滔的气势,这个“顿”字,突出了天寒地冻,表达出结冰速度的快。

  提问:“惟余莽莽”“顿失滔滔”和“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有什么相承关系?

  明确:“惟余莽莽”承应“万里雪飘”,“顿失滔滔”承应“千里冰封”。二者把“冰封”“雪飘”表达得更准确,描写得更具体。

  到处是严寒冰雪,但并不是死气沉沉,而是充满生机活力。你看“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在诗人眼里,婉蜒起伏的群山像一条条银色的巨蛇在舞动,秦晋高原上绵延起伏的丘陵像一只只白蜡般的大象在奔驰,再远望天际,天地相连,群山高原好像有意要和老天比一比高低。诗人在这里是借景抒情,写出了祖国人民坚强不屈、敢于斗争的精神。前两句对偶工整,用词准确:“山”“原”写景物,“银”“蜡”写色彩,“蛇”“象”写形状。提问:“舞”“驰”二字写什么?有何作用?或进一步启发:“山”“原”是不是真的在“舞”在“驰”?

  明确:写动态。二字把本来是静的景色写成动的形象,使它充满了生气和活力,这也表达诗人丰富的想象和激动的情绪。“欲与天公试比高”。一个“欲”字,概括“舞”和“驰”,赋予动的形象以人的性格特点,进一步表达了诗人积极向上的昂扬情绪。学生齐读“望长城内外”7句,体会其“总”和“分”的关系。

  这7句“惟余莽莽”“顿失滔滔”分别承上面“冰封”“雪飘”而来,“欲与天公试比高”又是合写“山舞银蛇”和“原驰蜡象”,而这7句又都有“望”字所领起和贯串。

  注意:这是写的一片银色世界,银色的特点是洁白而又美丽。

  “冰”“雪”“银”“蜡”(还有下文的“素”),都是白色,作者不写一个“白”字,却十分有力地展示了白色的画面。

  ⑶ 教师读:“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等到雪过天晴,红艳艳的阳光映照在白皑皑的雪地上,交相辉映,显得格外壮丽,特别好看。这使人想到中国人民不但敢于斗争,而且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须晴日”,表达出对革命胜利坚定的信念,一个“看”字,正是对革命的光辉灿烂的前景的展望。这3句,既赞美了祖国大好河山,又画出了美好的革命理想,写得情景交融。

  提问:这里的“看”字和上面的“望”字在表达内容上有什么区别?

  明确:二者虽然都是用眼睛,但前者写登高远望辽阔的河山,是高瞻远瞩,后者写仔细观看艳丽的景色,是端详欣赏,“望”和“看”用得精确,不能互相调换。

  ⑷ 抓住“望”“欲”“看”三字,背诵上阕。

  2、学习下阕:

  ⑴ 教师读:“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如此壮丽的祖国河山,应该由谁来主宰呢?谁才能使中华民族进入“分外妖娆”的理想境界呢?于是,词就进入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江山”一句是承上“如此”,是指上阕中风光的壮丽。“无数英雄”是启下,概括了下阕所议论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几个代表人物。

  提问:“引”字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明确:它把“江山”和“英雄”联系了起来,突出了“英雄”们对大好河山的崇敬感情。说明了“英雄竞折腰”的原因是江山“多娇”。竞,就是“争着”。

  ⑵ 教师读:“惜秦皇汉武……只识弯弓射大雕。”

  提问:“惜”是什么意思?它贯穿到哪一句?有什么作用?

  明确:“惜”是“可惜”,有美中不足的意思。它贯穿到“射大雕”,领起对下面历史人物的议论,概括了历代统治阶级代表人物的不足之处。

  提问:“输”“逊”是什么意思?都是做“差”讲。为什么要在前面加“略”和“稍”?“只识”说明了什么?

  启发同学看有关这7句的注解,思考、议论。

  教师归纳:

  秦始皇是第一个统一中国的`皇帝,汉武帝有雄才大略,给国家开拓了疆域,创建业绩,唐太宗和宋太祖也都是开国皇帝,武功昭著,而称雄一世的成吉思汗的武功更是赫赫有名,他们对祖国的统一发展起过不同程度的作用。诗人把们置于“无数英雄”之列,都有肯定的意思,但他们又毕竟是封建帝王,是剥削阶级代表人物,而且只懂“武功”,不大懂得“文治”(“文采”“风骚”)。因而用了“略输”“稍逊”,既不全盘肯定,又不一笔抹煞,对他们的功绩,既不夸大,又不缩小,这种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和评价,含蓄而又恰如其分。至于对成吉思汗,肯定得更少些,所以用了“只识”二字,也非常准确。对这五个封建帝王的评价,都用“惜”字领起和贯串,“略输”“稍逊”“只识”都有“惜”的意思。

  ⑶ 教师读:“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提问:“数”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

  明确:是“点算”“数得着”“称得上”的意思。它在评价历史人物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分肯定了今天的“风流人物”。这3句是议论的中心。“俱往矣”三字,把几千年封建社会历史及一系列封建帝王一笔带过,宣告了!日时代一去不复返,只有今天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伟大的中国人民,才是创造历史、光复中华的真正英雄。这3句又与上阕结束的3句相呼应,说明在今天只有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才能创造出崭新的历史,迎来“分外妖烧”的光辉的明天。

  ⑷ 抓住“引”“惜”“数”三字,背诵下阕。

  3、课文小结:

  ⑴ 引导归纳中心思想:这首词生动地描绘了祖国北方壮丽的雪景,热情歌颂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和当代的革命英雄。今天学习这首词,能帮助我们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激发振兴中华热情。

  ⑵ 提问:“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有什么深刻含义?

  说明过去的历史人物毕竟有很大的局限性,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是今天的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只有他们,才是祖国河山的真正主人,才是真正的历史创造者。

  五、巩固新课

  教师表情朗读课文。

  六、作业

  1、背诵、默写这首词。

  2、课下搜集写雪的名诗、名句,写在读书笔记上。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篇4

  一、教学目标:

  1.抓住关键语句,理解课文内容,领略词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把握词写景和议论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内容,领略词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胸怀、思想感情。

  四、教学程序:

  1.导入:由毛主席的嗜好导入。板书课题。

  教法、学法:激发好奇心,形成期待心理。

  2.明确任务:学生归纳学习任务,教师帮助确定。投影出示。

  3.导学过程:

  A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

  2.学生边听边想。

  (1)从气魄上,整首词给你怎样的印象?找出最能体现这一点的词语。

  明确:长城、黄河、山脉、高原这些雄伟的景物,最能反映北国风貌。

  (2)内容。将上下阕内容各用一个字概括。

  板书:上阕物————江山

  下阕人————英雄

  江山和英雄之间有什么联系?请用书中的一个词语概括。(引)

  江山为何令英雄崇敬?面对大好河山,英雄是何姿态?

  师生分析:上阕绘雪景之娇,纵横千万里,下阕论古今英雄,上下五千年。因此:

  (3)表达方式:上阕:描写下阕:议论抒情

  (3)讲解过渡句的作用

  教法、学法:教师范读,学生听、思考,教师放映宇航员拍摄的长城、山脉照片,精讲点拨,感知形象。

  B.文章又如何描写?怎样议论?

  1.指名读上阕。

  (1)毛主席不仅会写诗作词,还会画画。他大笔一挥,展示给我们几幅画面?明确:三幅。一位同学读原句,另三名同学说说想到的`画面。

  提问:主席是怎样用笔的?

  回答:先总写,再具体写,后小结。先实写,后虚写。板书体现。

  女生齐读上阕。

  教法、学乏:体味意境。

  (2)质疑:“望”的位置在哪里?何以有这样的气魄?

  (3)你怎么看出后三句是虚写?从“望”到“看”,视觉上有变化吗?

  2.读下阕。

  (1)诗人评说历史人物,贯穿一个“惜”字。“惜”从何来?

  (2)谁是风流人物?明确: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插入对毛主席其人、时代背景的介绍。男生齐读下阕。

  出示人民大会堂巨幅国画,配乐,放录音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教师讲述。探索感情。

  C.深化拓展:

  现在,你对“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有新的感受吗?举例深入体会。

  D.比较体验:

  《沁园春.长沙》哪一句最震撼人心?

  出示题板。

  E.总结:鉴赏诗词的思路。

  F.再品词的意境。放录音。

  作业。

  总体回顾,发散思维。

  展开联想,鼓励求异:你由雪想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

  总实

  上阕物——江山分描写

  总虚

  沁园春雪评古议论

  下阕人——英雄

  赞今抒情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篇5

  一、导入课文

  欣赏李煜的《虞美人》,体会封建帝王的亡国哀伤,对比引入《沁园春·雪》,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壮志豪情,文章意境宏阔

  二、朗读,整体感知

  教师示范读,学生读。

  理解这首词的上下两阕,各写什么?

  (上阕:描写北国雪景;下阕:纵论历代英雄,抒发诗人的抱负。)

  三、生成──探究

  预计学生生成问题:(可参见《读写导航》的探究与体验)

  1、总写北国雪景的句子是哪句?

  2、上阙中作者以望统领下文,都望到了什么?

  (长城、黄河、山脉、高原;这些景观大气磅礴,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是实写。)

  3、诗人是如何来表现这些景象的?

  (对偶、比喻等修辞;以动写静,如: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4、须睛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的写景与前面的诗句有何不同?

  (前面是写实,这里是想象的虚景。)

  5、发挥想像,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诗人笔下的.北国雪景,并谈谈此时你的感受。

  (广阔、壮丽的北国雪景风光,令人感受到诗人豪迈胸怀,雄伟气迫,以及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6、诗人如何从上阕描写北国雪景转入下阕纵论历代英雄?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作用。)

  7、作者用一个惜字统领全文、评价历史人物,包含着什么样的感情?

  (惋惜、委婉批评不足。)

  8、怎样理解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抒发了作者作为革命家的伟大抱负)

  四、拓展欣赏(比较阅读)

  1、 阅读课后诗《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并比较两首词的异同点。

  2、课后比较阅读《沁园春·长沙》,重点比较和体会词在情感、表现手法上与课文的相似点。(见《读写导航》)

  五、反复朗诵课文并能达到熟练成诵

  六、作业

  1、课外阅读鉴赏诗词,并选择自已最喜欢的一首在班里朗颂交流。

  2、背诵课文。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篇6

  【知识目标】

  1、写景、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2、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能力目标】 理解背景、把握大意。

  【思想目标】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树立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

  【重点、难点】 理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诗歌。

  2、学习诗歌上阕。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指名朗读课文。

  2、让学生谈谈对这首词的初步理解。

  二、题解与背景

  本文体裁词。词又叫诗的别体,长短句。沁园春,词牌名。

  三、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范读,学生齐读,指名学生读。

  2、这首词分上下两阕,各写什么?

  上片:描写北国雪景;下片:纵论历代英雄。

  四、讨论研究下列问题

  1、总写北国雪景的句子是什么?

  2、作者以“望”统领下文,都望到了什么?(长城、黄河、山脉、高原 )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北国雪景,并谈谈你的感受。

  (这些景观大势磅礴,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是实写。)

  3、哪几句是虚景?

  4、你认为以动写静的句子是哪些?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五、背诵诗歌

  【板书设计】

  沁园春·雪

  毛泽东

  长城 惟余莽莽

  黄河 顿失滔滔

  北国(冰封雪飘) 山 舞银蛇 (实景) 雄壮

  原 驰蜡象

  晴日→红装素裹 (虚景) 秀丽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含义及全词表达的感情。

  2、了解词多种表达方式共用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检查背诵,复习上阕

  二、学习下阕

  1、齐颂下阕。

  2、提问:下阕前两句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3、提问:在下片中,能起到领起下文的字是?

  (惜)它领起哪些句子?

  4、怎样理解“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诗人描写北国雪景,有雄壮之气势,豪放的风格,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表现了诗人豪迈的胸怀。)

  三、重点词句子的`理解

  1、“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含义。

  2、“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结构上的作用。承上启下,过渡作用。

  3、结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有何寓意?

  (只有今天的一代英雄人物,才能使多娇江山完全称意。这是对一代新人的呼唤和企盼。)

  四、小结

  五、处理课后第三题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篇7

  一、学习目标。

  1、掌握学习诗歌的一般的方法,能通过想象和联想进入诗歌的意境。

  2、学习诗歌情感与景物相生,描写与议论相结合的方法。

  3、感受诗人的形象,感悟作者对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并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

  二、学法指导。

  1、将作者用文字所描绘出来的的景物形象化,在头脑中转变成一幅幅图画。

  2、反复朗读,在读中悟,读中感,读中生情。

  三、课前热身。

  1、选词填空:

  (1)(饶、娆、挠) 分外妖( ) 美丽富( ) 不屈不( )

  (2)(娇、矫、骄) 戒( )戒躁 ( )小玲珑 步履( )健

  2、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分外( )数见不鲜( )妖娆( )莽莽( ) 谦逊( )数九寒冬( )风骚( )分别( ) 可汗( )不计其数( )

  3、动手查资料:

  对于我国伟大的领袖毛泽东,你了解哪些呢?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写成这首词的呢?请将你所搜集到的资料向同学们展示。

  4、反复朗读这首词,体会:作者想表达什么样的感情呢?

  四、课堂学习。

  (一)导入。

  (二)交流预习情况,并让同学展示预习成果。

  (三)感知课文。

  1、自由朗读全词,注意节奏、字音。并尽力读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

  2、听范读,并思考:这首词分为上下两阕,你能否概括上下两阕的主要内容呢?

  (四)研读上阕。

  1、哪些句子总写北方的雪景?这些句子把我们带入了一个怎样的世界?写景时,既有静景,又有动景,分别用了哪两个字?

  2、作者对雪景的描述,由哪个字引起?它统摄的句子是哪几句?

  3、“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原都是静物,却写它们“舞”和“驰”,为什么这样写?给你怎样的感受?

  4、末尾三句是实景还是虚景?从哪个字可以看出?

  5、词的上阕抒发词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研读下阕。

  1、开头两句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2、到底引出了哪些英雄人物?他们的相同点是什么?对于这些人物作者用了一个字作了评价,是哪个字?这个字有什么具体含义?(分小组讨论)

  3、词的'下阕表达了词作者怎样的伟大政治抱负?

  (六)研读探究。

  你心目中的“风流人物”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呢?你更喜欢哪个时代的他们呢?是“往矣”的,还是“今朝”的?

  (七)揣摩运用。

  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上阕最后三句诗的意境。

  五、拓展练习。

  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思考:

  1、根据你的理解,读这首词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2、“看”和“忆”字各领起哪几句?

  3、试着分别概括这首词上、下两阕的内容。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多样朗读加深理解词所描写的意境;

  2、通过朗读更好的传递词的磅礴大气;

  3、比较中理解词的知识并试着填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问:“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这句话同学们熟悉吗?

  学生:不熟悉!

  解说:这是一首歌的歌词,老师只是知道,但我的父辈们却是非常熟悉,而且人人会唱,不信就请某老师唱一段。

  问:歌词中有一句——“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人民的大救星”,这是对毛泽东的赞美,何以对毛泽东给以这么高的评价?你能介绍一些毛泽东的革命事迹吗?(学生介绍毛泽东的`光辉业绩)

  小结:毛泽东不光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带领人民建设新中国。毛泽东还是一个文人,而且绝对是一个大气十足的文人。不信,就让我们走进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亲自感受一下他的词风。(板书课题)

  老师介绍写作背景

  二、自由朗读全文

  请同学们放声朗读全文,初步感知词所描写的内容。(思考:词的上下阕各描写了怎样的画面?)

  学生读文,并能结合文章谈自己的理解。

  画面一:绘北国壮丽雪景。

  画面二:评历史人物,赞当代英雄。

  师:刚才同学们能够结合文章,介绍画面,谈得都很好,但是却未能通过你的朗读展示词的魅力,将这首词的磅礴大气传递出来。

  三、观察画面,揣摩意境,再次朗读文章

  要想把握词的精髓,朗读很重要。朗读要收到成效,标准的普通话必不可少,但把握感情,做到适当的停顿、重读则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请同学们静心看下面的片断,酝酿感情,再次朗读全文。

  1、放片断

  2、学生自由朗读并对需处理的字、词做好标记

  3、个别示范朗读,自评(你是如何处理重读、停顿的);同学点评,穿插老师点拨。(把握关键处:如“冰封”和“雪飘”动静结合;望领起七句写景;山舞的“舞”、原驰的“驰”;竞折腰的“竞”;“惜”等)

  四、个性创作(大组诵读)

  看!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和词人溶为一体,也变的气宇轩昂,意气风发。老师是灵机一动,又有了一个新的提议,看看我们同学能否给词配上必要的神态、动作等,更好地展示这首词的魅力。(以大组为单位,进行个性创作,并加以展示)。

  五、活学活用

  我们很清楚:《沁园春*雪》是毛泽东一篇咏雪言志的文章,抒发了对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伟大的抱负。老师手边还有几篇沁园春的词,你能发现这几篇在结构上有什么共同之处吗?

  介绍词的知识:沁园春是词牌名,分上下两阕,共114字。雪、长沙等是词的题目,内容与“沁园春”无关。写词又叫填词。

  现在就让我们来做小词人,以《沁园春*勤中》为题,填一首词。

  当堂交流,课后润色。

  附1:学生作品

  沁园春*勤中

  七(1)班邵凯

  金秋十月,

  勤中初建,

  震慑四方。

  赏红砖绿瓦,

  金碧辉煌;

  弧形楼宇,

  环抱学子。

  残阳西沉,

  红楼斜影,

  欲与名校比高低。

  须寒冬,

  看银装素裹,

  格外清幽。

  勤中如此多娇,

  引常州学子尽折腰。

  观艺术教育,

  首屈一指;

  创新理念,

  独一无二;

  驰名老校,

  东南西北。

  只可仰叹拜下风。

  喜人矣,

  寻明日之星,

  就在勤中。

  附2:几首《沁园春*》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沁园春

  咏北大百年

  杨河

  戊戌流年,

  沙滩路断,

  红楼初建。

  望紫禁深宫,

  残阳西沉;

  白塔斜影,

  折线孤雁。

  八旗烟云,

  燕山空晚,

  清风无力百草怨。

  途茫茫,

  惜荷塘寒月,

  圆明断垣。

  五四钟声风雨,

  引主义文章乾坤换,淘博雅清泉,

  未名春满;

  仰观星宇,

  俯究人间。

  砥砺德业,

  道说长短,

  争鸣自由问必然。

  路漫漫,

  览天下长卷,

  理论河山。

  沁园春萨斯

  佚名

  首都北京,

  千里病风,

  万里菌飘。

  望长城内外,

  人心慌慌,

  京城上下,

  顿失吵闹。

  吃板蓝根,

  服维生素,

  欲与SARS试比高。

  无宁日,

  看口罩手套,

  分外妖娆。

  病毒如此多焦,

  引无辜良民竞折腰。

  惜胸透B超,

  略输文采,

  西医中药,

  稍逊风骚,

  一代庸医,

  齐聚华夏,

  丧心病狂乱开药。

  具枉矣,

  究病源何如,

  待看明朝。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的写作和发表背景;

  2、理解词的字面意思、深刻含义和艺术特色;

  3、了解精炼的语言;

  4、理解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5、体会诗人对壮丽山河的热爱和诗人的伟大抱负。

  【教学重点】

  1、了解精炼的语言;

  2、理解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3、体会诗人对壮丽山河的热爱和诗人的伟大抱负。

  【教学难点】

  1、体会诗人对壮丽山河的热爱和诗人的伟大抱负;

  2、理解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的`写作和发表背景;

  2、理解上阕的字面意思、深刻含义和艺术特色;

  3、理解写景手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可从人民大会堂巨幅国画或咏雪名句谈起。

  二、释题

  沁园春,词牌名;雪,词题目。

  三、回忆词的有关知识

  概念、分类、派别。

  四、字词,学生板演

  沁(qìn) 惟(wéī) 分(fèn)外 成吉思汗(hán)

  逊(xùn) 妖娆( ráo) 磅礴(páng)(bó) 数风流人物(shǔ)

  胤(yìn) 谛听(dì) 单于(chán)(yú)

  五、教师范读,然后学生朗读全词

  力争在短时间内读熟。

  六、结合预习提示一,介绍1936年写作背景和1954年发表背景

  强调都处在历史转折时期,以显示词的写作和发表的重大意义。

  1935年10月,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也是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开始,从此红军肩负起抗日救国的伟大使命。1936年1月下旬,红军准备渡黄河东征,词写于此。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赴重庆谈判,柳亚子向毛泽东“索句”,后于1945年11月14日发表于《新民报晚刊》。这首词的写作和发表俱在新的革命时期即将开始之际,有着重要意义。

  七、学生齐读课文,指导学生看注释,理解上阕字面意思,并解释上阕

  八、根据意思划分上阕层次

  结合课文分析层次(三层):上阕哪些地方是概括描写,哪些地方是具体描写,哪些地方是相象之景,借以明确层次。

  九、概括描写,即开头三句的分析和领会

  1、“千里”与“万里”互文,写出“北国”的辽阔和壮观;

  2、“冰封”与“雪飘”的基本色泽及静态与动态的不同景象;

  3、诗人登高望远与借助想象拓展视觉形象,显示宏大气魄。

  十、具体描写,即中间七句的分析和领会

  1、“望”字领起哪几句?

  2、“望”中所见,哪些是静景,哪些是动静?

  3、静景:写“长城”,写“大河”,这两个形象有什么特定意义?“内外”“上下”展示了怎样广阔的地区?“惟余莽莽”“顿失滔滔”是什么景象?

  4、动景:“山”“原”都是静物,为什么在“舞”在“弛”,变静态为动态?动态描写展示了什么样的美?“欲与天公试比高”表现了一种什么态势的活力?

  十一、想象之景,即最后三句的分析和领会

  1、什么词表现了以下所写是想象之景?

  2、“晴日”景象是怎样别有境界,有什么含义?

  十二、总结本节课内容,上阕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写景手法的运用。

  描写北方壮丽的雪景,热情赞美祖国大好河山。

  十三、学生朗读课文并背诵上阕

  十四、作业

  1、复习本节课内容。

  2、熟背上阕。

  3、预习下阕。

  【板书】

  沁园春·雪

  毛泽东

  北国风光 冰:封(静态)千里 静态

  (总写) 雪:飘(动态)万里

  长城:惟余莽莽

  登高远望 大河:顿失滔滔 实景

  上阕 (具体写) 群山:银蛇舞 动态

  高原:蜡象弛

  红装素裹:交相辉映 想象

  晴日景象 之景

  分外妖娆:艳丽多姿

  第二教时

  〖教学目标〗

  1、理解下阕的字面意识和深刻含义;

  2、把握全词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色;

  3、理解抒情、议论手法相结合的写法;

  4、体会诗人对壮丽山河的热爱和伟大抱负。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1、字词:注音、解释。

  2、齐读、抽背课文。

  二、复习课文内容导入下阕的学习

  三、指导学生结合注释理解下阕的字面意思,并解释下阕

  四、划分下阕层次(分为三层)

  结合以下三个问题以明确层次:

  1、下阕怎样由上阕描写景物转入评论历史人物?

  2、选择了历史上哪些英雄人物?又是怎样评价的?

  3、怎样歌颂今天的英雄人物?

  五、过渡句的分析和领会

  1、“江山如此多娇”,“娇”字照应了上阕的哪些描写?

  2、“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竞”字有什么含义,“折腰”概括了什么内容?

  六、评价古代英雄人物句的分析和领会

  1、“惜”字领起拿几句,“惜”字含有哪些意味?

  2、词里选择了哪些古代英雄人物加以评价?你知道他们的历史事迹吗?

  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大帝国。

  汉武帝:对内巩固中央集权,对外抵御匈奴,加强同西域的文化交流。

  唐太宗:恢复社会生产,选贤任能,抗击突厥入侵,出现了大唐盛世。

  宋太祖:统一五代十国,加强中央集权。

  成吉思汗:名铁木真,蒙古族军功卓著的领袖。他的孙子忽必烈建立元朝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后,尊其为元太祖。

  他们都是封建统治阶级英雄人物,对祖国的发展和繁荣有一定贡献。

  3、“略输文采”“稍逊风骚”的含义,“略”“稍”的准确性,“只识弯弓射大雕”的含义,“只识”与“略”“稍”的比较。

  七、赞颂无产阶级英雄句子的分析和领会

  1、“今朝”指什么朝代?

  2、“风流人物指什么人?

  3、回顾上一层,想一想为什么选择历代帝王这个系列加以评论,而不评说古代农民起义领袖。

  4、“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深刻含义。

  八、教师归纳、总结下阕

  下阕议论兼抒情,评论历史上英雄人物,歌颂当代无产阶级革命英雄。

  九、学生齐读课文力争背诵

  十、总结全文

  1、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手法:

  词的上阕是写景:有概括写、有具体写(有静态写、有动态写)。

  词的下阕议论兼抒情,评古是为了论今,批评古代帝王的不足,是为了下文更好地歌颂无产阶级革命英雄。

  2、用词准确、精练而鲜明:

  动词极富形象,形容词不但极富形象而且色彩鲜艳,副词十分确切增强表现力。

  3、多种修辞说法的运用:

  比喻、借代、对偶。

  十一、作业

  1、复习本节课内容。

  2、背诵全词、能够默写。

  3、完成课后习题。

  4、预习下一课。

  【板书】

  沁园春·雪

  毛泽东

  江山多娇

  过渡

  英雄折腰

  秦始皇

  略输文采

  下 汉武帝

  评古 唐太宗 封建帝王

  阕 稍逊风骚

  宋太祖

  成吉思汗 只识射雕

  风流人物 无产阶级

  颂今 (点睛之笔)

  还看今朝 革命英雄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篇10

  一、导入

  四大文明的古国之一的中国:有着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幅员辽阔;有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有汹涌澎湃的长江黄河;有“甲天下”之称的桂林山水;有动物王国之称的云南;有肥沃辽阔的四大平原……这一切,无不如磁铁般的吸引着每个炎黄子孙的衷肠,无不使多少巾帼英雄为之倾倒;也无不使历代的封建统治者在这块黄土地上争名夺利;也曾引来了如豺狼虎豹的帝国主义者……那么,究竟是什么人才是这片黄土地的建设者呢?(揭示课文并板书标题)

  二、整体感知

  (注:带着以下问题阅读课文)

  1、用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导语中所提出的问题。(提示:最后一句。)

  2、“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含义以及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提示:过渡句──承上启下)

  3、提出问题。(补充在后边,此略。)

  三、局部品味

  1、论“整体感知”中的问题“2”来引入对词的学习。

  既然祖国的江河山水如此的美丽娇艳。那么,词中是如何来描绘这幅美丽如画的江河山水呢?又是哪些“英雄竞折腰”呢?讨论回答这两个问题板书如下:

  实──────虚

  ||

  ||

  总──────分

  |||

  |||

  秦皇汉武……略输

  北国风光长城、黄河(静)

  冰封……雪飘(惜)

  望|看……娇──引:唐宗宋祖……稍逊──往……今……

  山舞、原驰(动)

  成吉思汗……只识

  描写───────抒情

  注意:

  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并说说这是什么样的景色?

  ⑵从表达方式上看:上阙和下阙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⑶请学生说出导语中的问题。

  ⑷按以上的板书内容,引导学生背诵这首词。

  2、讨论回答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因没上课而无法补充,)

  四、布置作业

  1、给下列加粗的.汉字注拼音:

  沁()分()外妖娆()逊()

  数()风流人物

  2、阅读课课文完成下列题目:

  A、写出采用比喻、夸张、对偶的修辞手法把静物写动的句子:。

  B、写出词中过渡性的句子:。

  C、点明这首词的中心的句子:。

  D、词中押韵的字:;韵脚是:。

  E、“沁园春·雪”中的“沁园春”是词的;“雪”是词的。

  F、说说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是什么?

  答:。

  G、简要的说说这首词的写作特点。

  答:。

  J:我们还学过一首写“雪”的古代诗歌,这首诗歌是代的写的《》,这首诗歌中名句是:。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的特点。

  2、学习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3、领悟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立志超越前人。

  4、教育学生具有远大的理想抱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复习“诗歌一般常识”导入,教师补充:诗歌特点。

  1.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2.通过形象表达思想感情。

  3.富有想象。

  4.语言精练。

  5.押大致相同的韵。

  (二)初读全词

  ⒈检查预习、正字正音、完成练习P1第一题。

  ⒉听录音(或范读课文),听准每个字音。

  ⒊齐读全词:想象一下词所描绘的景色,初步体会词中所表达的情怀。

  (三)精读上阕:回答下列问题。

  ⒈上阕可分为几层,每一层的`层次意思是什么?

  ⒉找出上阕中的概括描写,具体描写和想象之景的句子。

  ⒊“望长城内外”中的“望”是什么意思?“望”中所见,那些是静景,那些是动景?

  ⒋把静景写成动景的句子是?

  ⒌小结:上阕描写北方壮丽的风景,热情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

  ⒍齐读上阕,体会词人对祖国山河无比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四)精读下阕

  ⒈按照学习上阕方法,自己先分层理解,简单分析。

  ⒉师生研讨:

  ⑴分几层、层意。

  ⑵“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竟折腰”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⑶揭示全文主旨的句子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目的:

  1.了解词的内容,理解词的内涵。

  2.领会词人的伟大胸襟、坚定的信念,赞美祖国壮丽河山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义的感情。

  教学重点:

  词的思想内容、精妙的语言

  教学难点:

  词的意境的理解

  教学方法:

  1.朗读法:豪放的诗风容易引起学生的情绪,通过朗读可以调动学生的激情,产生良好的课堂气氛

  2.探讨法:将一些重点知识拿来探讨,教师从旁引导,加深学生的认识和理解

  课时安排:

  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读《七律 长征》,谈感受。毛泽东是一位古典诗词的爱好者,著名诗人臧克家说:“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今天我们学习《沁园春 雪》。

  二、介绍毛泽东

  毛泽东(1893 — 1976),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字润之,湖南湘潭韶山人。毛泽东也是杰出的诗人,有许多大气磅礴的诗作,今天学的《沁园春》就是他的代表作。

  三、背景介绍

  《沁园春·雪》写于1936年2月。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毛泽东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后,领导全党展开了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伟大斗争。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同志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这首词过后写下了这首词。

  四、读诗词 体会魅力

  1、自读,正读音,感受气势。

  2、教师指导读,请学生听准每个字音。

  3、齐读或者抽读检查字音

  沁qìn

  数风流人物 shǔ

  折腰zhé

  思汗hán 今朝zhāo

  五、再读这首词,感知

  1.①用你的语速、语调的变化表达出词人情感的变化。

  ②边读边想:词的上阕和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哪两个字起到统领作用? 上阕:写景抒情 赞壮丽河山 下阕:评古论今 颂当代英雄 领字分别是“望”、“惜”

  第二课时

  六、三读诗文 思考

  1.总写北国雪景的句子是哪几句?

  2.作者以“望”统领哪几句,都望到了什么?

  3.上阙中哪几句是实景,哪几句虚景?

  4.“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5.找出诗中最能体现本诗主旨的诗行。

  6.这首词上下阕各写了什么?各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七、读词的上阕:

  1、描写什么?

  2、如何描写?

  3、上阕表现了什么?

  八、精读上阙,合作探究

  1、“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原都是静物,却写它们“舞”和“驰”,为什么这样写?给你怎样的感受?

  “山”“原” 都是静物,写它们 “舞”和“驰”,用了化静为动的写法,运用比喻,形象地展现了群山起伏,丘陵绵延的壮观景致,极富动感,使人眼中的大自然显得生机勃勃,灵动活跃。

  2、发挥你的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的景象。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花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象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妖艳多姿。

  九、读下阕:

  1、写什么?

  2如何写?

  3 表现什么?

  第三课时

  十、精读下阙,合作探究

  1、全词一气呵成,浑然天成,这有赖于上下阕的自然过渡,理解它。

  “江山如此多娇”总结上阕写景,“娇”字表现女性美,与上文“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相照应

  “引”字引出下面评古内容。祖国河山如此壮丽美好,使得古往今来无数英雄为之倾倒

  2、作者评论了哪几位英雄人物?包含了作者什么感情?为何要评论他们?

  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

  “惜”字可看出包含了惋惜兼有批判,“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只识”一一做了贬谪。

  作者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今朝英雄主宰江山的历史作用。

  3、“惜”字领起哪些句子?有何含义? “惜”字的丰富含义:

  a、惜中含褒。肯定他们是英雄人物,同时也就肯定了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民族。b、惜中有贬。委婉批评了他们的不足,短于“文治”。c、表现了后来者居上的伟大气概。

  4、“风流人物”指谁?最后三句意义何在?

  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对一个时代有极大影响的英雄人物。

  事过境迁,千古风流人物都已过去,而今,真正才华横溢、文采飞扬,能够领略和欣赏江山秀美的人,能够促进祖国统一繁荣,还得算是今天的革命英雄,革命领袖,表现了毛泽东同志“天下大任,舍我其谁”的英雄豪情。

  十一、小结

  上阕写景抒情,下阕评古论今,从赞美祖国大好河山到评说封建帝王的不足,水到渠成地过渡到歌颂真正的英雄人物——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伟大的中国人民,从而将议论和抒情结合起来。绘北国雪景

  概写(极目万里)↓ 分写

  实景(长城、黄河、群山、高原)↓ 虚景

  (晴日当空、分外妖娆)评历代英雄,抒个人抱负

  过渡 ↓ 评古

  (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 论今

  (天下大任,舍我其谁)的英雄豪情

  十二、课后反思

  教学这首《沁园春雪》时,我想尝试改变这两点。

  首先是设计、组织形式多样的有吸引力的学生活动,调动学生的兴趣,营造主动学习的氛围,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上动起来。这堂课我运用了范读、自由读、齐读、个别读,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读出词味,也教会学生学习诗词重要方法——诵读法。其次是少点零敲碎打的分析,多一些整体的品味、感悟。新课标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等要求都是从这一角度提出的。一开始的听范读和自由读都是整体感知,促使学生通过熏陶感染和朗读实践去感受整首词完整的音美、形美和意美。赏析的环节也是着眼整首词,引导学生品味词的准确、精练、富于形象性。

  由于引导得当,学生积极思考、发言达到了预想的教学效果。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篇13

  教学重点

  1、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2、把握词的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检测背诵

  二、出示目标

  1、背诵下阕

  2、指导学生通过写景议论去正确而充分地理解课文所包含的深刻内容和强烈感情,体会生动、形象、凝练的诗歌语言。

  三、自学自测

  (一)朗读下阕

  (二) 自测

  1、提问:由眼前的景物联想到了哪些内容?

  明确: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尽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2、提问:上下阕是如何过度连贯起来的?

  明确:“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承上启下,这一过渡使全词浑然一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给人严丝合缝,完整无隙的感受;“折腰”本来是鞠躬、倾倒的意思,这里有赞颂、赞美的意思,而它比“赞美”程度更深,感受情更强烈,更能体现出无数英雄为祖国的壮丽山河而倾倒之情。

  3、提问:“引”也是个领字,到底“引”出了哪些英雄人物?他们有什么共性?

  明确: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人物,是无数英雄中的佼佼者,都是雄才大略,战功赫赫,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4、提问:对于这样杰出的历史人物,词人用一个词对他们作了总的评价,请找出这个词。

  明确:“惜”(品味“惜”字的丰富含义。第一,惜中含褒。肯定他们是英雄人物,同时也就肯定了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伟大民族;第二,委婉的批评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欠缺。第三,他们的不足是由于时代、阶级局限造成;第四,表现了后来者居上的伟大气概。)

  5、讨论:谁是真正的英雄?

  明确:今朝的风流人物,是新时代在文治和武功方面都有更杰出的才能更伟大的抱负的人,应该是人民群众,也应该是领导人民群众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还应该是诗人的自况。这是诗人的自信和自励,是他们决心登上历史舞台的威武雄壮的`宣言。这是全词的主旨所在。

  6、提问: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明确:作者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

  7、找出全词点明主旨的句子

  明确:“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由评论历史人物落到赞扬当代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使全词的思想境界达到了高峰,点明了主题。

  四、讨论答疑

  五、小结

  六、当堂达标

  1、背诵全词

  2、这首词的层次与思路

  这首词,上阕写(北国雪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下阕转入(抒情、议论),气雄万古,风流豪壮。全词将写景、议论、抒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写景是议论、抒情的基础,议论、抒情是写景的深化。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沁园春 雪》教学设计06-17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11-06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04-22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精选12篇)09-04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精选20篇)07-13

《沁园春·雪》的教学设计(精选10篇)11-11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通用11篇)07-06

沁园春·雪08-12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