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之灵枢·卫气

时间:2022-10-19 13:47:52 内经 我要投稿

内经之灵枢·卫气

  内经成书自战国时期,邵雍更悟出了如何“治未病”的养生疗法,并结合易学创造出通俗易懂的的预防养生学体系,邵氏后人代代相传继承下来。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内经之灵枢·卫气,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黄帝内经》之灵枢·卫气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起源于轩辕黄帝,后又经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增补发展创作,一般认为集结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在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的同时,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等。

  原文:

  黄帝曰:五脏者,所以藏精神魂魄者也;六腑者,所以受水谷而行化物者也。其气内干五脏,而外络肢节。其浮气之不循经者,为卫气;其精气之行于经者,为营气。阴阳相随,外内相贯,如环之无端。亭亭淳淳乎,孰能窃之。然其分别阴阳,皆有标本虚实所离之处。能别阴阳十二经者,知病之所生;候虚实之所在者,能得病之高下;知六腑之气街者,能知解结契绍于门户;能知虚石之坚软者,知补泻之所在;能知六经标本者,可以无惑于天下。

  歧伯曰:博哉!圣帝之论。臣请尽意悉言之。

  足太阳之本,在跟以上五寸中,标在两络命门。命门者,目也。足少阳之本,在窍阴之间,标在窗笼之前。窗笼者,耳也。足少阴之本,在内踝下上三寸中,标在背输与舌下两脉也。足厥阴之本,在行间上五寸所,标在背腧也。足阳明之本,在厉兑,标在人迎,颊挟颃颡也。足太阴之本,在中封前上四寸之中,标在背腧与舌本也。

  手太阳之本,在外踝之后,标在命门之上一寸也。手少阳之本,在小指次指之间上二寸,标在耳后上角下外眦也。手阳明之本,在肘骨中,上至别阳,标在颜下合钳上也。手太阴之本,在寸口之中,标在腋内动也。手少阴之本,在锐骨之端,标在背腧也。手心主之本,在掌后两筋之间二寸中,标在腋下下三寸也。

  凡候此者,下虚则厥,下盛则热;上虚则眩,上盛则热痛。故石者,绝而正之,虚者,引而起之。请言气街,胸气有街,头气有街,胫气有街。故气在头者,止之于脑;气在胸者,止之膺与背腧;气在腹者,止之背腧,与冲脉于脐左右之动脉者;气在胫者,止于气街,与承山踝上以下。取此者,用毫针,必先按而在久应于手,乃刺而予之。所治者,头痛眩仆腹痛中满暴胀,及有新积痛可移者,易已也;积不痛,难已也。

  译文:

  黄帝说:五脏是藏精神魂魄的,六腑是纳受水谷而且消化、输送它们的。水谷化生之气,内则入于五脏,外则布覆于四肢百节。其中流布浅表、不循经脉而行的浮气,叫做卫气;行于经脉之中的精气,叫做营气。阴阳相互随逐,内外相互贯通,象圆环似的无头无尾,不停息地浑然流动,谁能穷其究竟!然而,它们区分为阴阳,俱都有标有本,有虚有实,各有其循行、经历之处。能辨别阴阳十二经脉,便可了解疾病发生的原因;能候察、诊知虚实所在之处,便可寻找出发病部位在上还是在下;知道六腑之气往来运行的路径,就知道怎样解开结聚,使腧穴畅通;能了解虚实的属坚还是属软,就知道哪里该补,哪里该泻;能知手足六经的标部与本部,便可对天下疾病了然于胸,没有疑惑了。

  岐伯说:你以上所论,真是广博啊!让我来紧接你的论述,更详尽地谈一谈。

  足太阳经脉之本,在足跟以上五寸处,其标在左右两络命门的睛明穴。命门,指眼。足少阳经脉之本,在窍阴穴,其标在窗笼之前的听宫穴。窗笼,指耳。足少阴经脉之本,在足内踝上二寸处的交信穴,其标在背部肾腧穴及舌下两脉的廉泉穴。足厥阴经脉之本,在行间穴上五寸处的中封穴,其标在背部肝腧穴。足阳明经脉之本,在厉兑穴,其标在颊下夹喉颡处的人迎穴。足太阴经脉之本,在中封穴前方向上四寸处的三阴交穴,其标在背部脾腧穴及舌根处。

  手太阳经脉之本,在手外踝之后的养老穴,其标在命门的睛明穴之上一寸处。手少阳经脉之本,在手小指次指之间向上二寸处,其标在耳后上角的角孙穴及下外眦的丝竹空穴。手阳明经脉之本,在肘骨之中的曲池穴,上至臂臑处;其标在额下,与夹耳两旁的头维穴会合。手太阴经脉之本,在寸口中的太渊穴,其标在腋下动脉天府穴。手少阴经脉之本,在掌后锐骨之端的神门穴,其标在背部的心腧穴。手心主经脉之本,在掌后腕上二寸两筋间的内关穴,其标在腋下三寸的天池穴。观察这十二经脉标本虚实的病变,凡本部阳虚的就会发生寒厥,凡本部阳盛的就会发生热厥,凡标部阴虚的就会发生眩晕,凡标部阴盛的就会发生热痛。对实症,就应泻除邪气以制止其发展;对虚症,就应导引正气而使之充实。

  让我再谈谈气街。胸气有它所行的街道,腹气有它所行的街道,头气有它所行的街道,胫气有它所行的街道。气在头部的,其气终止于脑的百会穴;气在胸部的,其气终止于胸前两膺与背部肺腧穴;气在腹部的,其气终止于背部的脾腧穴与冲脉,以及肚脐左右动脉的肓腧、天枢等穴;气在胫部的,其气终止于气冲穴与承山穴及足踝上下处。取以上这些穴位针刺时,要用毫针,而且一定先要用手指按压较长时间,等到气至应手,才可施针予以补泻。这些穴位主治的病症,有头痛、眩仆、腹痛、中满、暴胀以及初起的积聚等症。疼痛部位可以移动的,容易治愈;如果积聚处不痛,则难以治愈。

  拓展阅读:内经脏腑理论名言

  人无胃气曰逆[1],逆者死。《素问.平人气象论》

  【注释】

  [1]逆:反常。

  【论述】

  《素问.平人气象论》说:“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

  又说:“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所谓无胃气者,但得真脏脉,不得胃气也。”这里所说的“常气”指正常的脉气。健康人的正常脉气来源于胃气,所以,有胃气的脉象就称为平脉;若人的脉气中没有了胃气就是反常现象,这种没有胃气的脉象称为“真脏脉”,出现这种真脏脉者预后不良。

  张介宾注解说:“凡平人之常,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五脏六腑皆以受气,故胃为脏腑之本。此胃气者,实平人之常气,有不可以一刻无者,无则为逆,逆则死矣。”他指出,人的生命所以能持续活动,主要依赖水谷精微的营养补给;水谷精微被人体吸收,给五脏六腑注入了营养,所以说,胃是五脏六腑之根本,因此,胃气一刻也不能缺少。

  一个患病的人,若没有了胃气,其预后非常险恶,由此强调了胃气对于人的重要性。由于“脾为胃行其津液”,水谷精微的产生和营运,离不开胃与脾的共同作用,故脾胃统称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可知人体生机的盛衰,其根本的标准乃是胃气的有无,即所谓“有胃为平”,“胃少为病”,“无胃为死”,“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所以我们在养生和防病治病等方面都必须重视保护胃气。特别是在用药上,更要注意峻猛之药对脾胃的损害。

  有胃气的脉象,表现为从容和缓,流利匀调,如《素问.玉机真脏论》所说:“脉弱以滑,是有胃气。”和《灵枢.终始篇》所说:“邪气来也紧而急,谷气来也徐而和。”反映脾胃功能旺盛,气血充盈,全身状况良好;脉无胃气,则触之全无从容和缓之象,乃病情严重的表现。故观察脉象有无胃气,对判断机体健康状况和病情的轻重有重要的意义。

  黄帝内经简介

  医经著作简称《内经》。以黄帝、岐伯等问答的形式写成。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部系统性的`理论医著,成书约在战国时期。原书十八卷,即《素问》和《针经》(唐以后的传本改称《灵枢》)各九卷。

  《内经》具有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举凡人与自然、摄生、防病、生理、脏腑、经络、病证、诊断治疗、中药、方剂、针刺灸熨、导引、按挢,以及五运六气等等学说莫不赅备,堪称中医理论的渊源,历代医家均将其奉圭臬。除医学理论外,又广泛涉及到天文、地理、气象、物候、历算、哲学等许方面,因此有人把它说成我国先秦时代的百科全书。

  《黄帝内经》继承了“气一元论的哲学思想,其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发展并丰富了《内经》以的古代哲学。

  《黄帝内经》,流传甚广,传本也较多,其中以《素问》、《九卷》两传本系统最具代表性。公元六世纪,全元起对《素问》进行了全面注释。但由于第七卷早佚,全氏也只注了八卷。

  唐宝兴元年(公元762年)启玄子王冰对《素问》重新加以编次,加上量注语,并根据其先师张公所藏的秘本等补入七篇,作为亡佚的第七卷内容。由于王冰所加的注文甚多,于是《素问》由原来的九卷,扩充到二十四卷。

  从此《素问》一书流布日广。北宋政府设立校正医书局,林亿等对王冰所注的《黄帝内经素问》进行了认真细致的校勘注释,遂称为《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又称“新校正本《素问》。成为后世研究,注释《素问》的主要版本。

  《九卷》一书传到公元6世纪前后,出现了《针经》、《九墟》、《九灵》和《灵枢》等多书名的传本,但后来均已失传。南宋绍兴乙亥(1135年)史崧氏将家藏《灵枢》九卷重新校订,也扩为二十四卷,予以刊行。从此《灵枢》成了《九卷》的唯一勘本。其后尽管出现过十二卷本等各种刊本,但皆以此为据。《黄帝太素》是流传下来的另一种《内经》古传本。隋·杨上善对《黄帝太素》又进行了整理和注释,命名为《黄帝内经太素》。

  由原来的二十卷扩为三十卷,但迄今只存二十五卷。晋皇甫谧所撰《甲乙经》一书就是将《素问》、《针经》和《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书合编而成,因此也应作为《黄帝内经》的又一古传本。后世医家十分重视对《黄帝内经》的学习与研究。除上述外,还有许多注释《黄帝内经》的医家。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医家和著作有:明·马莳《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明·吴崑《素问注》,明·张介宾《类经》,清·张志聪《黄帝内经素问集注》、《黄帝内经素问直解》,高世栻《黄帝内经素问直解》,黄元御《素问悬解》、《灵枢悬解》,张琦《素问释义》,周学海《内经评文》等。

  还有节要注释《内经》的,如元·滑寿《续素问钞》,黄俅《黄帝内经素问节文注释》,明·李中梓《内经知要》,清·汪昂《素问灵枢类纂约注》,陈念祖《灵枢素问节要浅注》,以及唐宗海《中医汇通医经精义》等。

【内经之灵枢·卫气】相关文章:

《内经》之灵枢 卫气失常11-27

《内经》之卫气失常11-30

《内经》之灵枢 贼风11-27

黄帝内经灵枢篇第52篇卫气10-01

黄帝内经灵枢篇第59篇卫气失常10-02

黄帝内经灵枢篇第76篇卫气行10-03

内经之灵枢·论痛11-25

内经之灵枢·背俞11-25

《内经》卫气失常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