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江雪》浅析

时间:2022-10-14 19:21:23 柳宗元 我要投稿

柳宗元《江雪》浅析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一定法式。古诗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柳宗元《江雪》浅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江雪》是唐代诗人柳宗元的一首山水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呢?

  中国古代文论历来重视创作心态问题,创作心态的正面价值取向,就是养成审美心胸。无论是把文学视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还是把文学当做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高尚事业,都容不得庸鄙卑污而虚情假意的创作心态。文学作为一种高级的审美活动方式,文学创作的良好心态理所当然的具有审美属性,这样的创作心态,就称为文学创作的审美心胸。审美心胸是文学家们独特的审美方式,一旦养成,其感知系统、精神素质都会发生质的飞跃,即可以用空明澄澈的眼界和心境关照宇宙、人生。借此不妨用“涤除玄鉴”、“心斋”、“坐忘”、“澄怀味象”、“林泉之心”来浅析柳宗元《江雪》。

  “涤除玄鉴”是老子思想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哲学范畴。老子曰:“涤除玄鉴,能无疵乎(《老子》第十章)?”这一思想被一些古代文论家总结为:保持内心的宁静或虚静,以此标榜为绝佳的创作心态或审美心胸。叶朗释义:“涤除”,就是洗涤尘垢,“涤除玄鉴”也就是洗去心中的各种主观欲念、成见和迷信,保持内心的虚静,从而使头脑变得如同镜子一样纯净清明。若是修养心性而“致虚”、“守静”的功夫达到极致,那么久回复到本心了,在这样的心境下观察万物的生长发育,就可以发现宇宙万物的变化及其本原,其实芸芸众生周而复始,到头来都要归返各自的根源。

  庄子忠实地继承老子创立的道家哲学,同时把他扩展改进得更加接近人生,使之更突出审美精神,“心斋”、“坐忘”就是这样的哲学美学思想的体现。庄子认为“心斋”是指超越一般的耳目感知与心验思考的精神状态——虚静的心境,即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庄子描述了“坐忘”的境界: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大宗师》)。“离形”、“堕肢体”是从生理欲望中解脱;“去知”、“黜聪明”,是从各种是非得失的计较的心智活动中解脱出来。要之,庄子提出“心斋”、“坐忘”的境界是一种非功利、无利害的心境,把这样的心境引入审美领域即可获得“至美至乐”审美心胸。庄子较之老子思想更具有美学韵味,其中最具美学价值的是庄子关于主体必须超脱利害得失的考虑,其特质是虚静,所以说“心斋”、“坐忘”是一种怀持虚静的审美心胸。叶朗先生认为:“老子的‘涤除玄鉴’命题可以看作是中国古典美学关于审美心胸理论的发端。而庄子‘心斋’、‘坐忘’的命题则可看作是审美心胸的真正发现。中国古典美学关于审美心胸的理论,可以说就是由庄子建立起来的。”这一评论是很中肯的。

  南朝宗炳的《画山水序》可谓是老、庄美学思想的集中体现,文中提出了“澄怀味象”的文艺美学命题。““澄怀”意思就是“洗心养身”即指虚静的心境,也就是老子所说的“涤除玄鉴”和庄子所说的“心斋”、“坐忘”。宗炳认为“,外天下”、“外物”、“外生”的虚静空明的心境是实现审美观照的必要条件,只有“澄怀”才能“味象”,才能实现对于宇宙本体和生命之道的观照,也就是说,为了实现对山水景物的审美观照,艺术家必须要有一个清静玄远的审美心胸,这样才能从自然本身得到审美的享受。只有凭借这样的审美心胸,才可能“味象”、“观道”,并获得“怡身”、“畅神”的审美愉悦。可见,“澄怀味象”的命题与老庄的审美心胸理论是一脉相承的。

  北宋时期的山水画论中,最能体现审美心胸的理论就是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的“身即山川而取之”的命题,此命题强调画家要对自然山水进行直接的审美观照,只有直接的审美观照,才能发现自然山水之美。这个命题是与宗炳的“澄怀味象”的命题一脉相承的。同时“林泉之心”这种审美心胸隐含着佛家禅宗思想的淡泊、虚静的心境。

  唐代诗人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虽只有短短的四句,但这首五言绝句,以其独特的艺术,用诗的语言画成了一幅壮美的“寒江独钓图”。

  首起二句的“千山”、“万径”形容范围广。鸟绝迹,人绝踪,这里描述的是“奇景”,在这样的寒雪中,竟然有人在江边独钓。这钓叟称得上是“奇人”。幽静的自然环境和傲雪独钓的渔翁构成了一幅“天人合一”的图画,给人宁静致远的享受,超脱出了世俗功利的束缚与禁锢,始终保持着对自然山水“静观”的审美心胸,才使其具备了不同于西方风景画的哲学基础、美学含蕴和精神内质,具备了“远”的氛围,从而成为“最有心灵价值的艺术”;

  《江雪》的深层意蕴,寄托了一种傲然独立,清竣高洁的人格理想。诗人曾参与过政治革新,但改革失败后,受到排斥,被贬为永州司马。政治上的失意,内心的孤独,便通过环境描写反映出来。当时的政治环境就象诗中所说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一样,环境是非常恶劣的。但诗人不屈服于压力,依然故我,坚持自己独立的人格。寒江中那位孤独寂寞,又抗寒傲雪,毅然垂钓的渔翁,正是作者在政治革新失败后孤独而又不屈的精神面貌的.曲折写照。寒江独钓的画面和深刻的含义使全诗情景交融,充满了诗意美。由此可见,《江雪》诗不是一首简单的诗,而是一幅优美的风景画,一个深刻的哲理品味,一次诗人自我的内心的袒露,一种人格的闪光,情境并茂。特别是诗人那种在逆境中的倔强的态度、宁静超脱的心境和孤傲狷介的个性,几乎成为了古代文人追求的精神家园。

  同时这首诗具有一定的禅理,透过诗的表层深入诗中,就可以发现,禅趣深藏在诗中。有人认为,《江雪》“呈现一种不可言喻的禅说”。此诗创造了一个寂静空无的境界。诗中所写的阔大的境界,完全是一个一尘不染、一声不响的空无世界,除雪之外,千山之中听不到一只鸟的啼叫,万径之上见不到一个人的踪影,寂静空无到了极点,读者在此诗中可充分感受净化了的静远、空旷、明净和空灵,忘却俗世里的是是非非、恩恩怨怨,进入到物我两忘的境地,享受着禅意带来的愉悦。

  拓展:柳宗元的《江雪》赏析

  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栖鸟不飞,行人绝迹大雪之中天地幽寂。千山,所有的山。鸟飞绝,没有了飞鸟的踪迹。万径,所有的路。人踪灭,没有行人的踪迹。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天地皆白,寂静无声。汉江之上,孤舟之中,一老翁在雪中垂钓。蓑笠翁,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人。

  所有的山川,都看不到飞鸟的影子,所有的道路,都没有人的踪迹。然而,却有一位老翁坐着一条孤零零的小船,身披着蓑衣,头戴着斗笠,在飘洒着大雪的寒冷的江面上独自垂钓。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河东人。他曾参与了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改革运动,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后改任为柳州刺史,世称柳柳州,亦称柳河东。他能诗善文,尤其擅长散文,是著名的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的诗多作于贬谪之后,抒发抑郁不平的感慨,风格简练淡雅,语言峻洁流畅,感情沉挚,韵味含蓄隽永。

  这首绝句句句无雪,又句句见雪;句句写景,又句句抒情。情景浑然融为一体,作者的特立独行的特有品格在简短的文字中跃然纸上,凸显异常。诗人在这里采用了暗写手法,题为“江雪”,前三句却始终不着“雪”字,只是在结尾处才点出“雪”,对诗题做了一个小小的呼应。意境绮丽空灵,意蕴深邃悠远,堪称千古决“钓”。

  开篇“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两句虽不见“雪”,但是从字里行间却处处是“雪”,由于大雪封锁了所有大大小小的山川,才使鸟儿不飞,人儿不行,不仅写了“雪”,而且突出了“雪”之大,看天空,连鸟儿都不出去觅食;看道路,连人的脚印都看不到,突出了“雪”之大,天之冷。诗人开篇为什么要渲染如此冰封雪飘的一幅寒冷的背景呢?其目的无非是为了以此烘托那雪中寒江孤舟之上披蓑戴笠垂钓的老翁,突出垂钓老者的孤独,突出老着的独行,突出老者的不愿与世俗同流的可贵品格。我们不能肯定诗人作品中的老这就柳河东自己,但是我们可以肯定作品中融入了他那种被贬之后的复杂情感。冰天雪地里,老人究竟是在钓什么?仅仅是为了钓鱼吗?冰天雪地是钓鱼的季节吗,能钓到鱼吗?我们不妨回过头来,柳宗元当时在永州是因被贬而来,无论在人际还是在仕途,都处于极度孤独寂寞之中,国家朝政也处在极其灰暗之际,因此我们说,诗中老人应该钓的是一种孤独,钓的是一种寂寞,钓的是一种孤傲的心境,钓的是一种理想和愿望,钓的是即将来临的整个春天。

  此外,从老人孤独的垂钓中,我们所看到的“是一幅优美的风景画,一个深刻的哲理品味,一次诗人自我的内心的袒露,一种人格的闪光。特别是诗人那种在逆境中的倔强的态度、宁静超脱的心境和孤傲狷介的个性,几乎成为了古代文人追求的精神家园。”诗如其人,镜如其心。

【柳宗元《江雪》浅析】相关文章:

浅析柳宗元的《江雪》11-22

江雪·柳宗元08-24

江雪 柳宗元10-28

江雪(柳宗元)11-05

柳宗元 江雪11-07

《江雪》柳宗元11-16

江雪赏析 柳宗元09-28

江雪 唐 柳宗元10-01

江雪 柳宗元诗意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