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诗歌的感伤艺术色彩分析

时间:2023-03-14 12:26:22 秀雯 李商隐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李商隐诗歌的感伤艺术色彩分析

  晚唐衰败的社会现实以及李商隐一生的悲苦命运,让诗人有了刻骨铭心的悲剧体验,这种悲剧体验又形成了诗人独特的悲剧创作心态。下面小编为您带来李商隐诗歌的感伤艺术色彩分析!

李商隐诗歌的感伤艺术色彩分析

  1 前言

  唐诗宋词可谓是中国几千年文化沉淀中的瑰宝,每每读到李商隐的诗歌时,我们总会被诗歌中蕴含的那种深深的感伤之情所感动。传统的文人一般会对自己的人生道路有两种不同的选择,而诗人李商隐走的是一条“独善”而“兼济”相结合的道路。他的诗歌创作风格是婉约与风骨相结合,既有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也有对美好事物消逝的感伤。于是他的诗便显得幽思婉转、如泣如诉,体现出了一种“沉博绝丽”的艺术风格。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李商隐诗歌中所蕴含的感伤因子来源于他悲苦身世、爱情婚姻不顺和报国无门的切身体验。十岁丧父,家道中落,自幼苦读,试图通过科举之路振兴家门。然而,由于婚姻问题,李商隐深陷晚唐牛李党争的漩涡中不可自拔,直至离开人世。在这期间,李商隐也试图出仕为官有所作为,但皆因时间短暂而无所成就,郁郁而终。李商隐一生有许多著名作品,而其在晚年所作的《锦瑟》则是其悲惨命运的真实写照。“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正是诗人对自己一生的总结,幽怨悲凉的锦瑟声引发了诗人对自己过去的回忆。诗人这一生最大的遗憾莫过于深陷牛李之争,最终穷困潦倒。“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每每读至此,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副极其凄凉的画卷,这是诗人发自肺腑的沉重与悲哀,悲怆、凄凉。可以说,李商隐诗歌中所隐含的悲伤色彩与其亲身经历息息相关,是诗人悲惨人生的真实写照。

  2 李商隐诗歌的感伤艺术色彩

  李商隐诗歌中字里行间体现出来的感伤,一方面源于他爱国但却怀才不遇的悲惨命运,这点儿类似屈原的命运,因此师从屈原的“幽愤”;另一方面源于类似于著名诗人杜甫的沉郁,怀才不遇的悲惨命运以及自身性格里的沉郁因素造就了李商隐诗歌中的感伤色彩。

  2.1 对时事的感伤

  李商隐忧国忧民以及报国无门的那种复杂心情在其政治诗歌中体现的淋淋尽致,李商隐政治诗歌中流露出来的感伤正是这种复杂心情的真实写照,其中包含着诗人因得不到朝廷重用而报国无门的感伤情绪。

  李商隐生活在逐渐由兴盛走向衰落的晚唐时期,当时的社会各阶层矛盾重重,危机四伏。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之下,李商隐一身学问非但毫无用武之地,还深陷党争之间,被指为“背恩”之人,得不到重用。心中的忧郁无法排遣,加之爱国心切,李商隐只能通过诗歌,揭露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借以抨击统治者的腐朽统治,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其代表作《行汰西郊作一百韵》是诗人众多政治诗歌的杰出代表,同时也是继诗人杜甫《北征》之后内容宏大的反映社会政治现实的诗歌,广为世人流传。其中的诗句“我听此言罢,冤愤如相焚”、“我愿为此事,君前剖心肝。叩头出鲜血,榜陀污紫良”等诗句形象生动的表达了诗人对腐败统治的心痛,虽有“君前剖心肝”之心但却报国无门的悲愤心情,使读者不仅潸然泪下。同时,《岳阳楼》、《听鼓》、《风雨》等诗歌,或表现了诗人对没阶趋走的屈辱处境的愤慨,或表达了作者对那些权贵之人仗势欺人嘴脸的讽刺,无论是何种感情的体现,这些诗歌的共同特点是都表现了诗人不愿屈服社会现实的骨气,李商隐政治诗歌中的感伤之情正是晚唐社会现实以及其悲惨命运结合的必然产物。

  2.2 对爱隋的感伤

  爱情题材的诗歌是李商隐诗歌创作的重要部分,也是最为著名的部分。因此,我们在对李商隐诗歌中的感伤艺术色彩进行研究的时候,不能不研究其爱情诗歌中的感伤色彩。那首家喻户晓的《无题》可谓是李商隐爱情感伤诗的杰出代表,其诗句“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脍炙人口,感情细腻,广为后人传颂。在这首诗歌中,诗人采用“剥茧抽丝”的手法,由一个意念而生发了另外的意念,句句相扣,连绵不断,生动形象的表达了相思之苦,感情细腻而又深刻,令人回味无穷。这首诗既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爱情的向往、追求、坚贞不渝,也表现了诗人对美好爱情消逝的无奈与感伤。首句“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生动的描写了离别时的场景以及心中的痛苦之情,而诗中的“东风”指的就是“春风”,这与古代诗人伤春悲秋的写作风格是相符的。颔联“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则因其淋淋尽致的描写出了情人间那种坚贞不渝、执着坚定、缠绵而又沉痛的感情而广为世人流传,成为了描写爱情的绝佳诗句,也是《无题》这首诗歌中最为出彩的地方。那种“流泪之死”的对爱的感伤让读者为之动容,一种“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的痛苦而又美丽的境界顿时显现在读者的面前。颈联和尾联是诗人对幸福的向往,这种向往在现实生活中是无法实现的,只能借以诗歌表达,感伤之情显露无遗。诗人爱隋诗歌中的感伤之情也是源于其自身婚姻的不幸,但那却不属于诗人李商隐,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以及对自己婚姻的感伤,都被诗人融进了其爱情诗歌的创作之中,以此来悼念自己己逝的幸福。

  3 结语

  作为一个传统的诗人,李商隐承继了千年来古老的文化积淀,对于社会现实的不满以及自身悲惨的命运化为伤感之情融于其诗歌创作中,既有对个体的悲叹,也有对社会人生的关注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清代吴乔云:“唐人能自辟宇宙者,惟李、杜、昌黎、义山”,由此可见,诗人李商隐确实是继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之后开辟诗国之大家。在唐朝衰败之际,其诗歌中依旧能够体现这种忧国忧民的感伤,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思索,实属难能可贵,这种艺术风格也非常值得后人学习。

  拓展:李商隐的故事

  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总让我想起齐秦的那首《大约在冬季》。“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用白话来说就是你在信里问我的归期,我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窗外夜雨涨满秋天的池塘,我于是想,待到将来重逢的时候,我一定要在灯下,跟你说一说我此刻的心情。

  异乡的风雨夜,他内心茫然,想到她的期待他更寂寞,何以破解?唯有穿越到终于和她重聚的未来,用那时的眼光,来看现在。

  这是李商隐写给他妻子的诗,在婚姻更多地是用来维护伦理秩序繁衍后代的年代里,我们很少能看到一对夫妻这样相爱,然而,这样一桩婚姻,并不是被所有人祝福的。

  公元838年的暮春,李商隐进入泾源节度使王茂元的幕府,不久就娶了他的小女儿王氏。按说这也是郎才女貌的一对,但他最好的朋友令狐绹闻之却勃然大怒,视李商隐为无行小人,终身鄙夷。令狐绹的怨恨,不是没道理的。李商隐进入王茂元幕府之前,一直在令狐家做事。

  令狐绹的父亲令狐楚视李商隐如同亲生儿子,教他写公文,让他与自己的儿子们交往,还将他推荐给白居易,赞助他进京参加进士考试。

  在李商隐屡试不第之后,令狐家族再次扮演了他背后推手,李商隐第五次应进士试时,主考官跟令狐绹颇有交情,他问令狐绹:“你的朋友里谁最优秀?”令狐绹一连说了三次“李商隐”,然后离开。主考官大人心知肚明,那一回,李商隐终于考上了。

  令狐家族对李商隐可谓恩重如山,李商隐也写了不少感恩戴德的诗文,可是一转眼,令狐楚刚死没几天,他投奔了令狐家族政治上的死对头王茂元不说,还做了人家的女婿。换位思考一下,令狐绹确实难做通达的理解。

  此事也成为李商隐的一个“人生污点””,即使喜欢他的人,说到这一节,也无法理直气壮。是啊,不说士为知己者死了,连起码的忠诚也谈不上,这样的人要是出现在你身边,你敢不遗余力地对他好吗?

  然而,如果我们撇开旁观者的角度,为李商隐设身处地,也许就会发现,他对自己和令狐家的关系的理解,跟大家并不相同。

  令狐家对李商隐不错,这是没问题的,如果他们这样对待一个李逵式的人物,后者可能立即就躬身下拜,口称大哥,忠心耿耿,至死不渝。但李商隐是才子,一个敏感的才子,处于被援助被恩赐的位置,对他未必是一种幸福,那些感恩戴德的诗,或者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他内心无时不刻不感到某种压力。他一生那样忧郁,跟这段寄人篱下的生涯,未必没有关系。

  另一方面,才子大多自视甚高,对自己的获得,常常觉得理所当然。以进士试为例,固然是令狐绹为他出了大力,但是难道以他的才学,不配当个进士吗?对于恩惠,施予者和接受者的计算方式常常不同。

  因此,李商隐与令狐绹最大的分歧,是对于双方关系理解的分歧。令狐绹的理解是官场式的:你得了我家的恩惠,你是我们的人;李商隐却是文人式的:那只是我的寄寓之所,我不过是个过客。

  文人是最难收买的一类人,他们有时候看上去聪明懂事,仿佛深谙世故,却会在突然之间荒腔走板,按照自己的心意来办事。

  你跟他讲官场规矩,讲保持队形,他跟你说真性情,讲个人意志。从令狐绹这边会狐疑,他是真的不懂,还是该懂的时候懂,该不懂的时候不懂?但李商隐说不定也自有委屈,他只是做了王家的女婿,并没有刻意地对令狐家不利。

  后来,令狐绹一路加官进爵,李商隐却始终落魄,令狐绹成了李商隐怎么也过不去的一道关卡,多年之后,李商隐最后竟不得不再三写信给少年时代的这个朋友乞怜。经人说项后,令狐绹终于高抬贵手,赏赐了李商隐一个小官,但友谊是不可收拾了。

  对照此,再想起那首《夜雨寄北》,那样美好的爱,却成了李商隐脸上抹不去的“红字”,当私人感情遇到官场规矩,让人还有什么好说?

【李商隐诗歌的感伤艺术色彩分析】相关文章:

李商隐诗歌的感伤艺术色彩08-27

分析李商隐的诗歌09-02

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09-01

分析李商隐祭文的艺术特色09-03

李商隐诗歌艺术特色08-16

牛李党争与李商隐诗歌的悲剧色彩09-17

分析李商隐诗歌中的女性形象08-30

试论李商隐诗歌创作的艺术成就09-16

分析李商隐诗歌中的庄子思想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