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初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时间:2020-11-10 15:02:10 记承天寺夜游 我要投稿

记承天寺夜游初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整体把握

记承天寺夜游初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这篇小品文通过写“月”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通过写“闲”,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将“月”“闲”融为一体,深沈含蓄,精美传神。

  结构提纲

  欲睡——(月入)——起行——(念)——寻友——漫步——抒意(少闲)

  ↓↓↓↓

  兴奋喜悦转忧、孤寂宽慰、乐极难言之情

  问题探究

  1.“月色入户”表现了怎样的情味?

  运用拟人,似乎月亮也懂得作者寂寞无聊,悄悄进门与他为伴。

  2.“欣然起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寂寞寒夜中难得的喜悦与兴奋。

  3.从“念无与为乐者”中揣摩作者的心情。

  作者可能想:与谁一同赏月才不致辜负如此良宵?在这谪居的寂寞中,谁能与我同赏明月?透出忧愁孤寂的心情。

  4.表明“念“的结果的句子是什么?

  遂只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5.为什么不假思索地去“寻张怀民”?

  同是被贬之人,也是知心朋友。

  6.作者“解衣欲睡,欣然起行”,“怀民亦未寝”,从这里可以看出什么?

  二人心有灵犀。

  7.“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分别比喻什么?表现了景物什么特点?

  “积水空明”比喻月光。表现了月光的皎洁、透明。

  “藻荇交横”比喻月影。表现了月影斑驳,摇曳多姿。也表现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全句渲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8.本文描写了哪些景物?目的是什么?

  虚景:清澈的水,水中的植物;实景:竹柏之影。衬托了月下庭院的幽静、淡雅和赏月者的恬静、悠闲。

  9.写景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清静、舒适、愉悦。

  10.想像一下作者与张怀民散步是什么心情。

  悠闲自得、无忧无虑。

  11.“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了作者怎样微妙复杂的感情?(文尾通过“闲人”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怎样理解“闲人”的含义?)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闲、寻求解脱的旷达……各种难言之情尽在其中。

  12.结尾惋惜无人赏月,暗示了什么?

  世人大多热中名利,为俗务所累。

  13.文中紧扣“闲”字组织文章,“闲人”是点睛之笔,,“闲”表现在何处?(摘引文中句回答)

  “解衣欲睡”,见“月色入户”则“欣然起行”;与“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很仔细。这些都说明是“闲人”。

  拓展延伸

  1.根据本文创作一副对联。

  例:月色懂人心潜窗入户,谪人共婵娟遣忧逐愁

  2.从文中可见当时作者思想怎样?你从中能得到什么启发?苏轼被贬,心情忧郁。但是,他仍然有进取之心,他月夜游寺正是消释抑郁的具体行为。在政治漩涡中损伤了的心灵只有在清凉的无所挂碍的月夜中才得以恢复,从大自然的美景中寻求精神的寄托。作者不是沉溺于感情的深渊中,而是寻求解脱,使这篇散文显得潇洒、隽雅。

  本文启发我们,在生活中遇到挫折不能一味消沉,要以良好的心态去调节自己,树立进取之心,从而迎来希望的曙光,走上光明的前途。

【记承天寺夜游初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相关文章:

初二语文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梳理02-17

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知识点归纳12-09

语文文言文复习:记承天寺夜游12-09

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翻译12-21

记承天寺夜游初二作文12-30

记承天寺夜游初二语文上学期说课稿08-28

初二上册语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12-18

初二语文《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12-10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整理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