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记承天寺夜游》优质教案设计

时间:2023-03-24 21:58:59 记承天寺夜游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初中语文《记承天寺夜游》优质教案设计

  初中语文的《记承天寺夜游》优质教案设计的阐述怎样的教学难点呢?初中语文的《记承天寺夜游》优质教案的教学目的是什么呢?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初中语文的《记承天寺夜游》优质教案设计,欢迎大家阅读。

初中语文《记承天寺夜游》优质教案设计

  初中语文《记承天寺夜游》优质教案设计篇一:

  教学目的:掌握一些实词,能译重点句子,理解中心、写法。

  教学重点:理解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复杂微妙的感情。

  教学难点:同“重点”并理解“闲人”的深刻内涵。

  德育渗透要点:学习苏轼做一个乐观豁达、积极进取之人。

  教学步骤:

  一、 一分钟演讲:师生简评。

  二、 激情导入:

  在命运的重锤下,我国古代的诗人们基本上有这样三种态度:一种是不变初衷,顽强地回击命运的挑战,永远怀着一颗积极进取之心;第二种是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消极避世,隐忍退让;第三种则是被命运的重锤吓破了胆,从此苟且偷生。北宋豪放派词人苏轼属于哪一种人呢?(学生如果说出第一种就不再往下引导,如果说不出就按下面往下引导)。我们曾经学过北宋文学家、豪放派词人苏轼的《浣溪沙》这首词也是他被贬黄州的元中五年所作。学生背诵“山下兰芽短浸溪,——”。同学们背诵此词后说说苏轼是个什么人。我们曾经学过他的《浣溪沙》中著名的句子是“谁道人生不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可见他是一个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人。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记承天寺夜游》,进一步了解他的生活态度,他的内心世界。{板书}

  三、 复习检查:

  现在请两位同学到黑板上默写《记承天寺夜游》,其他同学大声地自由朗读、背诵全文。指导一个默写到“相与步于中庭”,一个默写“庭下如积水空明”到结尾。要求学生写得不要太高了,写一行空一行,老师要在字里行间作笔记。

  师生共同纠正默写的错误。

  提问以下字词解释:

  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 遂 相与步于中庭 空明

  交横 盖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四、 解读全文:

  全班同学朗读全文,粗略感知全文。

  问:时间?

  明确:“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这像是写日记,老老实实地写出了年月日,又写个字“夜”。

  问:夜里干什么?

  明确:“解衣欲睡”。干脆睡觉吧。没有什么事可干的,也没有作业可写也没有电视可看,也没有家人一起说话,也没有朋友喝酒聊天。这是怎么回事?

  背景简介:元丰二年,苏轼被御史李定等人摘出他诗中有对王安石新法评价的诗句,说他是以诗诽谤新法,于是将他逮捕下狱,这就是“乌台诗案”。经弟弟苏辙等人多方营救才保住了性命。同年十二月被贬往黄州现在的湖北黄冈县南。虽给了他个检校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的官衔,实际上是作为政治犯地方官监管。不准签署文件,不准处理公务,甚至连行动自由也受到限制,有些朋友也因此不敢与他往来。

  原来他是一个人独处定惠院内,无事可做只有睡觉。

  问:就在这时他看到了什么?

  明确:“月色入户”。月亮悄悄地带着它详和的银光走进了苏轼的家里。问:这句是什么修辞?

  明确:拟人。(板书)苏轼知道自己有什么可干的了。

  问:干什么?

  明确:赏月,寻找乐趣。

  于是他兴奋喜悦地“欣然起行”。这两句一伏一起,一沉闷一活跃,文章 顿显波澜。

  问:为什么“月色入户”能使苏轼披衣而起,兴致陡增呢?

  明确:可能是两个原因:一是苏轼对大自然特别是对月光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在他留下的诗词中有相当数量的咏月佳句。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二是由于贬谪中的孤独和郁闷,他企图在大自然的美景中得以排除,调整好心态,重归于平静坦然、乐观旷达的心境中。他东走走西看看,一个人没啥意思,再有一个人共赏这良辰美景就好了。“念无与为乐者”就是这个意思,于是他就想着找朋友去。

  问:他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谁啊?

  明确:张怀民。

  问:张怀民住在哪儿?

  明确:承天寺。

  怀民简介: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县南。张怀民,名梦得,他和苏轼遭遇相同,也被贬黄州,居住在承天寺里。他在寺旁还建了一大体上亭子。苏轼题名为“快哉亭”,就是“快乐亭”。在这里他们可以共同排遣被贬后郁闷的心情,可见,他们是性情相投的朋友亲密战友。从哪儿能看出他们性情相投呢?“怀民亦未 ”中“亦”,“也”的意思。张怀民想必也不愿错过这良辰美景。于是他俩就“相与步于中庭”,在庭院中悠闲地散步。以上是全文的第一层(板书)。

  问:这些是叙事还是写景、抒情、议论?

  明确:叙事(板书)。

  问:叙了何事?

  明确:一、写“寻友赏月”(板书)。

  问:以下转入到写什么了?

  明确:写景。(板书)学生齐声朗读写景的三个句子。作者写月色用了18个字,这历来被誉为写月色的绝唱。

  问:那到底绝妙在哪儿呢?请同学们从写法角度入手回答。

  审美教育:一是比喻超凡脱俗(板书)。一般人写月色总是说“月光如水”,这虽很准确,但显得陈旧。苏轼同样把月色比喻成水,但又用了错觉。庭院里是一片澄澈得近于空明的积水,他竟看到了有水生植物交错在一起。不对呀!院子里怎么可能有水生植物呢?最后一句答疑 “盖竹柏影也”。原来月光把院里竹树柏树的影子照在地上了。

  问:那天的月夜一定还伴着什么?

  明确:微风。竹柏的枝叶在摇曳着,于是它们的影子就在清澈如水的地上柔情地摇啊摆啊,摇啊摆啊。点染出了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比喻是绝唱;

  问:还有什么绝妙之处?还是从写法上分析。

  明确:二是动静相结合。

  问:哪句给人一种静谧之美?明确:“积水空明”。静景(板书)。

  问:哪句给人动态摇曳之美?明确:“藻荇 横”。动景(板书)。

  问:还有绝妙之三?明确:“处处有月处处不提月”(板书)。三句没提一个“月”字,但给人的感觉却是月光无处不在。月光把影子从空中到地上整个地包裹了起来,象一个空灵透明的水晶球,好一个良辰美景!以上第二层是写景,写了良辰美景(板书)。

  问:文章最后一层是什么?

  明确:三、抒情、议论(板书)。学生齐声朗读最后一层。连续两次发问,是什么问句?明确:反问。

  问:意思是肯定还是否定 ?

  明确:肯定。“哪一夜都有月光,哪一处都有竹柏”,这是个否定的反问句,更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所以感情强烈,是抒情的表达方式。

  问:这两个反问句是为了引出什么句子?

  明确:“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句话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板书),它饱含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板书),饱含了作者复杂而微妙的感情。

  重点解决:此时此刻苏轼有什么人生感悟呢?也就是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呢?大自然的美景是时时可觅、处处可寻的。但你不能只顾追名逐利、忙忙碌碌。心胸开阔一点、对名利看淡一点,把闲暇时间给自己多一点。当然同时你还应该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还应该是一个具有闲情雅致的人、有欣赏水平的人。那你就一定能时时处处享受到大自然美景。这是多么深刻的人生分配比例、人生感慨啊(板书)!这是第三层。所以“闲人”在这里有哪两个意思呢?清闲之人、雅趣之人(板书)。

  难点突破:刚才说到最后一句话还饱含了作者复杂微妙的'思想感情。复杂,不止一种感情微妙,深奥玄妙、难以捉磨。难捉磨也要捉磨,老师先不让同学们捉磨这句话,降低难度。

  问:先看这三个句子分别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明确:“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相与步于中庭”。赏月的欣喜、贬谪的悲凉、漫步的悠闲(板书)。

  问:我们再来挖掘最后一句话是不是含有这三种感情呢?

  明确:有。苏轼有闲暇、有情致赏月,欣喜;想不到是作为政治犯的角色在赏月,悲凉;他俩此时此刻有的是时间漫步、悠闲。至此,全文寥寥84个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思想感情(板书)。

  德育渗透:

  问:苏轼在内心深处愿意做一个整天赏景的清闲之人吗?为什么?

  明确:不。因为他是一个在政治上有远大报负的人,此时此地赏月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也是排遣郁闷、调整心态的行之有效的十分必要的办法。他的好朋友黄庭坚等人就在被贬中郁愤而死。他被一贬再贬却不气不死,就是他有旷达超脱陶醉凄凉之因。

  五、 拓展延伸:

  拓展之一:

  问:同学们苏轼的这种做法我们是不是也要学习呢?

  明确:是。“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我们在生活、学习、交友、家庭中如果遇到逆境,你会采用什么方法来排泄自己的烦恼、郁闷呢?唱歌、跳舞、大喊、和人交谈、哭、写作等。

  拓展之二:本文写景很有特色,其中之一是“处处有月又处处不提一个月字”。塞北的寒冬来了,天气非常冷,要求同学们写一段话,通过写景写人突出“冷”,但不能出现一个“冷”字。学生写几分钟后,四人小组读,再推荐几个写得好的,在班上读,大家品评谁写得形象生动。

  六、 布置作业:

  1、课后二题。〈〈答谢中叔书〉〉〈〈记承天寺夜游〉〉都是写自然景物,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试加以说明。

  2、找老师、课代表、组长背〈〈承天寺夜游〉〉原文和书下注释,到老师花名册打对勾。

  板书:

  《记承天寺夜游》

  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悲凉 漫步的悠闲 人生的感概

  “闲人” 清闲之人、雅趣之人

  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思想感情

  初中语文《记承天寺夜游》优质教案设计篇二: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文章的韵味;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以至熟读成诵。

  2、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进一步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重点:结合课文来理解一些词和句的含义。

  2、难点: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时数] 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仅83字的写景小品,看似单纯写景,实则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寻味。

  2、导语

  从文章的标题来看,是记叙夜晚到一家寺院游玩的经历。那么我们事先推测,这篇文章会不会描述他游玩的心情?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

  二、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子停顿。

  如: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

  念/无与为乐者 水中/藻荇交横

  三、翻译理解

  通过翻译课文,深入理解文意。

  补充解释:欣然:高兴地 遂:于是 盖:原来是

  相与:一起 但:只是 无与为乐者:没有人与我同享快乐

  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有闲人

  参考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脱衣准备安睡,看见月色射进门来,很高兴地想出去走走。考虑到周围没有什么人能够一起领略月夜乐趣。于是就到承天寺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溜达。

  庭堂下面的月色好像积满清澈透明的水,水里面各种水草交错纵横,那是竹子和柏树影子啊!

  哪天晚上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没能清闲的人像我们俩而已。

  四、赏析

  思考问题:

  1、 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

  因为月色很美,去寺庙寻张怀民一起赏月。

  2、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

  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了两个新奇的比喻。月色如积水空明,竹柏如藻荇交横。

  3、作者描绘的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

  月色皎洁,空灵。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5、文章的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作者最后这一句慨叹,看似平淡,意在点睛。这句话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五、小结

  这篇短文,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极其生动形象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六、布置作业


【初中语文《记承天寺夜游》优质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记承天寺夜游》优质教学设计04-01

记承天寺夜游02-20

《记承天寺夜游》05-20

记承天寺夜游05-15

《记承天寺夜游》优质教学设计优秀04-17

记承天寺夜游-记承天夜游文言现象05-24

记承天寺夜游作文01-30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11-27

记承天寺夜游作文【经典】12-26

记承天寺夜游试题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