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说课

时间:2023-04-09 03:11:08 记承天寺夜游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记承天寺夜游说课

  导语:语文记承天寺夜游的说课内容有哪些呢?记承天寺夜游的说课有什么教学目标呢?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件,欢迎大家阅读。

  一、 教材分析

  (一)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小品文,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所作的一篇抒情散文。全文仅84余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微妙的心境。作者抓住夜色的特点,采用视觉上的错觉,从反面上泼墨,形成文字的波澜。全句无一处写月,却又无一处不在写月。月光临照,庭下如积水空明,可见月色之明了,水中藻荇交横,相映成趣,互相渲染,就平添了月夜夜游的三分美景了。可见苏轼在此文中处处扣住个“月”字来写夜游,这是全文的特点之一。其二在于他写月,不像唐代的张若虚写《春江花夜月》那样繁词竞采,而是轻点几笔,则境界全出。其三,苏轼写月不是明写,而是暗写,别出心裁地从竹影入手,使之推见月色的清朗空明。由于抓住了这几个特点,整个描述就显得精约简爽了。

  文学作品都蕴藏着作者深刻的思想感情,如果仅仅满足于写景叙事是不够的,还必须表达出在凝练的的文辞中所渗透的作者的感情,才会含义无穷。本文就是这样,作者在罹文字狱的悲惨遭遇之下,备受监视之苦,近乎流放,心情忧郁,然而在美丽的月色之下,他仍然有进取之心,到自然中排解内心的苦闷。因此承天寺夜游正是他消释郁闷的具体行动。在政治漩涡中破损的心灵只有在清冷的无所牵挂的月夜中才得以恢复,从大自然的美景中寻求精神的寄托。何夜无月?何夜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广袤的天空对“吾两人”的以大衬小,不言情,而其情自现,情感深蓄在词语中。给人一种旷达的超然物外的情怀,这种旷达的情绪反映了这个时期苏轼的思想状况,也使这篇散文显得潇洒隽雅。与他写《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颇有几分异曲同工之处。

  (二)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承天寺夜游》是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篇文章,这一个单元是在记叙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学会通过景物描写来抒发情感,同时也走进古人的世界里,感受古人的博大情怀,培养一种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三)教学目标

  美国教育学家布卢说过:“科学地确定学习目标是教学的首要环节,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现代教学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创造。用现代教学论基本观点来指导教学,课堂教学的目的和任务一定也必须使学生从低效、沉重、苦闷的学习重负下解放出来,不但使其学会,而且要使他乐学、会学、善学。因此我制定了几下几点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文言实词和虚词。了解本文写作背景。

  2、能力目标 学会利用工具书,懂得借景抒情的技巧。即学会锤炼语言,细心观察,写作时抓住事物特征,形象描写,提高描写景物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学习古人旷达的情怀,培养乐观进取热爱生活的情感。

  (四)重点难点

  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其重点在于感悟作者旷达的情怀,而其难点在于如何通过本文的景物描写借景抒情及写景的技巧。

  二、教法学法

  1、说教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重在得法,贵在用法。教学不仅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怎么坚持“以人为本”和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原则,选择最适合的教学方法,才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课堂呈现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气氛,使教学互动起来,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本课我采用了朗读法、质疑法、比较法、多媒体演示法。

  朗读法:教学千法,朗读为本。叶圣陶老先生文言文学习的特殊性,曾经说过,“习文言,必先熟读若干篇,勉强记住不算,要能自然成诵才行。”也就是说,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是通过读来完成的,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学,诵读非常重要。

  质疑法: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则诱发探究,通过探索,才能发现真理。对于字词句的难点,我采用了质疑的方法,让学生利用工具书,利用注解,自主学习,将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摘下来质疑问难,通过生生、师生交流得以解决。

  比较法:比较是一种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方法,它不仅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能挖掘出文章的深度,激发学生的思维,在比较中也培养了写作能力。

  多媒体演示法:学生的学习情趣,情感就是非智力因素,心理学家及教育家研究表明,情感在教学中不但起到教学动力的作用,而且还消除了疲劳,激发创造力的作用。充分利用情感教学,能促进智能的开发,使学生变得聪明。

  2、说学法

  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是一个难点,如何在学习在养成一种学习习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方法的渗透与引导,使学生学习上有一个方向,对今后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学法上我引导学生采用圈点勾画法、比较法、讨论法。

  圈点勾画法:学生学习过程中难免遇到生字难词,尤其是文言实词和虚词,需要学生圈点勾画出来,反复诵读,品味精彩的句子,从而深放地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比较法:有比较才有进步。学生学会了在比较中学习,那么他一定会增长见识,对他的写作将有很大的帮助。

  讨论法:教师尽情的展现自我的教学机智,利用一个词语或文中的一个句子,给学生提出疑惑,好比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势必造成思辩的课堂气氛,在讨论中理解课文的中心,深入作者的思想境地,可以说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

  三、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让我们先来认识苏轼其人。(课件出示:幻灯片2)关于作者你们曾经学过他的哪些文学作品?

  1、播放Flash《水调歌头》

  2、比较《水调歌头》与《记承天寺夜游》的相同之处。

  3、观看与文中承天寺相关的图片资料。(幻灯片5)

  4、了解写作背景。(幻灯片6)

  5、指导朗读

  ①、看视频范读课文。(课件出示:幻灯片8,点击背景音乐。)

  ②、让生配乐自读。(课件出示:幻灯片7)

  ③、指生划分朗读停顿。(课件出示:幻灯片8)

  ④、配乐朗读。

  6、对照注释,口头翻译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①、独自翻译课文,划出疑难句。

  ②、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③、对照检查自己译错的地方。(课件出示:幻灯片)

  ④、强化字词理解。(课件出示:幻灯片)

  ⑤、朗读全文,感知文意。

  (二)寻乐

  1、既然是一篇咏月的散文,请赏读课文并思考:找出原因,东坡为何深夜起行?

  (课件出示:幻灯片10)

  ①、生思考并回答。

  ②、教师点拨:(月色入户)想找好友与他一起分享月色带来的快乐。

  2、寻人物:他有很多朋友,为何独寻张怀民?(课件出示:幻灯片11)

  介绍张怀民并点拨:(无与为乐者)两人都被贬但都不把贬放在心上,都爱“以山水怡情悦性”,志同道合。

  3、赏月景:说到乐,人们想到的是“吃、喝、玩、乐”, (课件出示:幻灯片12)

  (1)他们两人乐的是什么?

  欣赏美景。

  (2)什么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衷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分析。月,竹柏影。

  先写月色,“积水空明”,一泓积水清澈透明,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明;继写水中之物,“藻、荇交横”,纵横交错,摇曳生姿,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清;最后点出“盖竹柏影也”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浓。夜游因月而起,处处扣月;写月又不浓墨重彩,而是轻点几笔,境界全出;写月,不明写,而从竹柏影入手。作者无疑是咏月的丹青妙手,这一幅月夜小景确实美妙绝伦。

  (三)“闲”的研究

  1、看着这样的美景,东坡发了什么感慨?(课件出示:幻灯片13)

  教师点拨:“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作者最后这一句慨叹,看似平淡,意在点睛。这句话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2、闲人为何意?(课件出示:幻灯片14)

  (1)闲人:闲情逸致的人。

  (2)苏轼以犯人身份贬黄州,无俸薪,故租50亩荒地经营。

  (3)了解“乌台诗案”

  (4)再次齐读,应读出感情:乐、悠闲。

  3、王国维:“一切景语皆情语”。东坡的景语透露了他怎样的内心世界?(课件出示:幻灯片15)

  明确:宁静、心胸开阔、心无杂念。

  (四)总结全文

  板书内容(课件出示:幻灯片16)

  小结全文(课件出示:幻灯片17)

  (五)拓展延伸

  1、现在回过头来,回答上课前的问题,如何才能使自己的人生快乐呢?

  (1)罗丹:美是到处都有的

  (2)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即是主人

  (3)胸中廓然无一物

  2、情感背诵本文。

  教师寄语:一切景语皆情语,情景交融最动人。愿我们大家都能写出至少是感动自己的好文章来。

  记承天寺夜游赏析

  这里的“美”首先来自内容的“真”。东月朗照,激发了作者的游兴,想到没有“与乐者”,未免美中不足,因而寻伴,这时错觉生趣,情感触动,于是记下此景此情,顺理成章,一切是那么的和谐自然,毫无雕饰造作之感。这“美”来自语言的“纯”。笔记如同拉家常,娓娓叙来。虽然没有奇景之处,但却不能增删或改动什么字眼儿。点明日期,是笔记体游记所必须的,“月色入户”与“欣然起行”互为因果,寥寥数字,何其洗练!写庭下景色,用“空明”一词,不枝不蔓,体现出空灵、坦荡的意境,将竹柏影子比作水中藻荇,已然十分贴切,“交横”一词更准确地表现了藻荇姿态,仿佛触手可及。接着,作者笔锋陡转,连发二问,既亲切自然,富于韵律,又拓展时空,发人思绪。《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

  苏轼自己评论他的文学创作,有一段话很精辟:

  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虽吾亦不能知也。(《文说》)

  这段话,可与他的另一段话相补充:“夫昔之为文者,非能为之为工,乃不能不为之为工也。山川之有云雾,草木之有华实,充满勃郁而见于外,夫虽欲无有,其可得耶?”(《江行唱和集序》)

  这“美”来自结尾的“精”。从文章结构看,结句属“合”,就此打住。从语意上看,它包蕴丰富。“闲人”一词,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月夜处处都有,却是只有情趣高雅的人能欣赏的,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只有此时此地的月夜才是最幸运的,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来欣赏它。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却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他又何尝愿做一个“闲人”呢?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

  总之,游记以真情实感为依托,信笔写来,起于当起,止于当止,犹如行云流水,于无技巧中见技巧,达到了“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纯”的境界。

【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相关文章:

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06-26

《记承天寺夜游》评课稿07-22

《记承天寺夜游》评课稿02-19

记承天寺夜游02-20

《记承天寺夜游》05-20

记承天寺夜游05-15

记承天寺夜游-记承天夜游文言现象05-24

记记承天寺夜游译文05-12

记承天寺夜游作文01-30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