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教案

时间:2022-09-26 11:10:10 湖心亭看雪 我要投稿

《湖心亭看雪》教案(通用9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湖心亭看雪》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湖心亭看雪》教案(通用9篇)

  《湖心亭看雪》教案 篇1

  一、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冬季,最浪漫的无疑是下雪,最美丽的无疑是银妆素裹的雪世界,让我们随张岱一同去湖心亭看雪。

  二、介绍湖心亭与作者

  三、整体把握课文

  1、听课文录音,注意生字与多音字的朗读

  崇祯(chóngzhēn)毳(cuì)衣雾凇(sōng)沆(hàng)砀(dàng)

  铺毡(zhān)喃喃(nán)更(gēng)定更(gèng)有此人强(qiǎng)饮

  2、自读课文质疑问难。

  疏通文句,可同桌间讨论交流,然后圈画出还不解的文句,进行质疑问难。

  3、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1)一字多义:①余橈一小舟:撑,划;上下一白:全。

  ②是日更定:是,这;是金陵人:是,判断动词。

  ③是日更定:更,古代夜间计时单位;焉得更有此人:更,还。

  (2)词类活用:客此:客,客居,名词作动词。

  4、齐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古文要正确流畅,还要有韵味。

  5、请一同学用现代汉语讲述本文主要内容。

  四、品读赏析

  1、提问:舟子是如何评价张岱的?

  2、默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哪些地方让你看出“相公痴”?

  追问:“湖中人鸟声俱绝”从哪种感觉来写?“俱绝”写出了怎样的景象?

  追问:可是明明有舟子,作者为什么说是“独往”呢?他为什么不拉舟子一块看呢?这样也好有个伴,不会独自一人。这个“独”字反映出他怎样的个性特点?

  3、寻找“痴似相公者”。

  (1)舟子不懂他的那份超脱世俗的情趣,那有人懂吗?

  (2)作者是怎么介绍这两个人的?一起找出来。

  ①作者写“问其姓氏”,可后面却是“是金陵人,客此”,这答非所问呀,作者写错

  了,真是不高明。你怎么看待这个句子?

  ②文中还有一句话也能表现他的故国之思,找一找是哪句?如何体现的?

  小结:透过这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让我们不难感受到作者那种人生天地间如“沧海一粟”的深沉感慨。有孤独、落寞之感慨,又有超凡脱俗的闲情雅致。

  五、堂堂清

  1、背诵全文

  2.练习第二题

  《湖心亭看雪》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体会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4.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2.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本文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但又流露出消极避世的情绪,应引导学生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

  教学重点:

  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和闲情雅趣。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课型:赏读课

  教学方法:读读,说说,议议。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多媒体显示雪景。

  2、导入语:这是一幅什么图?能不能用几个词描述一下这

  图?同时它让我们想起哪首古诗?唐朝柳宗元的《江雪》以其清远的意境、孤高的情怀让世人赞叹。明未清初的文学家张岱也写了一篇冰清玉洁的雪的文章。今天,让我们随着张岱的,一起到《湖心亭看雪》!(多媒体出示文章题目)

  二、多媒体展示本文学习目标(学生齐读)

  三、介绍作者与湖心亭

  多媒体显示:

  1、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蝶庵、天孙,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他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文笔清新生动,饶有情趣,风格独特。

  2、湖心亭:位于西湖中,据说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岛,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在山上建成亭阁,取名“湖心亭”。湖心亭四面环水,花柳相映,绿水盈盈环抱,青山苍苍遥峙,水色山光一片,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四、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设置背景音乐、教师范读。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划出句子朗读节奏。

  读一读,写一写。更(ɡēnɡ)定毳(cuì)衣雾凇(sōnɡ)沆砀(hànɡdànɡ)一芥(jiè)

  2、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教师答疑解惑。

  五、分步赏读领悟情感

  1、课文中有一处明显的前后意思矛盾的地方?哪个问题是作者的疏忽呢?还是另有奥妙?

  2、如果让你用文中的一个字对张岱作一个恰当的评价,你会选用哪一个字?如何解释?

  读文,找“痴行”,初悟痴心。

  (1)张岱的“痴”体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相公”在“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的情况下,在“更定”时分,划一条小船,“独往湖心亭看雪”。

  (2)痴人必定有痴行,下面我们一起来“观其痴行”,一起品读“崇祯五年十二月独往湖心亭看雪”句。张岱有哪些异常的举动呀?(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更定时,独往)

  (3)那么张岱冷不冷?(品“拥”、“独”字——张岱不但身体冷,而且心里也是感到冷清的)

  (4)可是张岱,居然在这样的天寒地冻的晚上,独自一人去看雪,你能从他的行为中看出他什么性格吗?(清高、孤傲。没有朋友,独来独往。不同常人。)

  (5)当我们了解了张岱是个清高孤傲、没有知己的人,是不是可以解决我们开始遗留下来的问题?(内心很孤独,而不是独自一人的意思。舟子他们不理解他的心,这个“独”字更显出他的清高、孤傲。)

  读文,品“痴景”,再悟痴心。

  孤独的张岱,去湖心亭看到了怎样的雪景呢?请读出文中描写雪景的句子。希望能读出气势和感情。,并加以评析。(提示:可从修辞用字用词哲理表达感情描写角度联想等方面来赏析句子)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通过听觉写景,写出了大雪后一片静寂,湖山封冻,人鸟瑟缩不敢外出,寒噤不敢作声,连空气仿佛也冻结了。一个“绝”字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上画出了大雪的威严。

  (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前一句生动地写出了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突出天地茫茫,阔大辽远之势,即着眼于“大”字。后一句表现了随着小舟的缓缓行进,湖中景物依稀可辨的景象,同时它们的排列由大至小,突出“小”字。侧面烘托出雪笼西湖、水天之间茫茫一片的景色。体现出作者超凡脱俗的闲情雅致。

  小结:白描:本是中国画的技法。单用墨色线条勾描形象而不施彩色的画法。后来泛指文学创作上的一种表现手法,主要用朴素简炼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

  读文,议“奇遇”,三悟痴心。

  (1)、清高孤傲、痴迷自然的张岱寒夜去看雪,万万没想到会碰到像自己一样的人。他们这一相遇,心情如何?(大喜)

  (2)哪几个词重读,可以更好地表现他们的高兴?(更、此人)

  (3)这种人,指什么人?指有雅兴的人。(指张岱这样的痴人)

  (4)痴人碰到痴人,那他们是?(知己)

  (5)“酒逢知己千杯少”。于是,他们痛饮而别。我们把张岱他们在湖上相遇的这一段读一读,注意不要多读。(学生读“到亭上———金陵人,客此”)

  (6)问姓名答地点是何道理?提示:你能不能联系作者的思想性格和“金陵”的特殊含义来想想?) “金陵”是南京。

  (7)南京和明朝有什么关系?请你联系作者对明朝的感情来思考。(会思念明朝、 思念故国、 因为张岱本来就是个不忘明朝故国的人。)

  四、评点张岱

  同学们,我们通过找“痴行”、品“痴景”、议“奇遇”,已经体会到了张岱的痴心,他是个怎样的人呢?请你用“好个______________的张岱”的句式评点张岱其人。

  (孤独清高 痴人 超凡脱俗痴迷自然思恋故国 内心孤独)

  五、在音乐声中试背课文

  同学们,通过赏读,我们读懂了张岱其人,那么我们还要背诵张岱其文。大家自由诵读,试背全文。

  (师生共背。师背一句,生背一句。在朗朗的书声中下课。)

  《湖心亭看雪》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2.能力目标: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文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但又流露出消极避世的意绪,应引导学生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

  【教学要点】

  重点: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

  难点: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教学设想】

  带领学生赏析文章是本堂课的重要方法。

  【导入新课】

  冬季最令人高兴的莫过于下雪了,那飘扬着的雪花,凝聚着对大地的热爱,从无垠的天幕洒落,在我们头顶飞舞,抚摸着我们,感化着我们,让我们享受热烈、静穆、自由。下雪啦,多好!雪带给我们的感受?——静穆、纯洁、纯净、阔大而辽远——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明末张岱的小品《湖心亭看雪》。阅读课文,动脑思考,看看张岱是如何抓住“看”字写雪的。

  【新课探究】

  一、作者介绍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侨寓杭州。其家自曾祖以来,均为显宦。他早年过着精舍骏马,鲜衣美食,斗鸡放鹰,弹琴吟诗的贵公子生活。喜游山水,通晓音乐戏剧,一生未曾仕宦。明亡后,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从事著述。著有《石匮书》《史阙》《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yuan集》《快园道古》《夜航船》等。其小品文多回忆个人经历的生活琐事。同时也是对晚明社会文化风俗的出色平述。其中表现出对乡土和故园的怀念,也流露出不少伤感情绪。描写细腻生动,风格流丽清新,极富诗情画意。在晚明小品中独树一帜。文体:《湖心亭看雪》是一篇小品文。

  二、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朗读课文

  老师提出具体要求,指导学生朗读。

  要求:句读分明,节奏合理,语速适中,语句流畅,注意音韵铿锵。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更(ɡēnɡ) 定 毳(cuì)衣 雾凇(sōnɡ) 沆砀(hànɡdànɡ) 一芥(jiè)

  2.读课文,读清句读。

  读清句读是理解文章的前提。此次朗读,完全可以借助课文下的注解,理解字义、词义,把握句意。这样在重新朗读时,就能体味出语句的停顿,读得韵味十足。

  3.学生有感情的自读,并根据文下注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可逐段讲解)。

  4.熟读课文,对照注释,翻译并理解课文。

  原文: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ná)一小舟,拥毳(cuì)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sōng)沆(hàng)砀(dàng),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jiè),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当时连下三天大雪,西湖里人声、鸟声都绝迹了。

  这一天,夜深人静,我雇了一条小船,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炉火,独自去西湖里的湖心亭看雪。雾夜里雾气浓重浩茫,天空、浓云、远山、湖水,上下一片白茫茫。湖上的影子,只留下长堤淡淡的一抹,湖心亭一点,以及我的像一根细草似的小船和船中三个人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有两个人铺着毛毡对坐饮酒,一个童子在煮酒,炉上的酒正冒着热气。他们见到我非常高兴,说:“湖上怎么还有你这个人?”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勉强喝了三杯才告别。问他们的姓名,说是金陵人,客居在杭州。

  等到下了船,船夫喃喃自语:“不要说您相公痴呆,还有像您一样痴呆的人呢。”

  三、整体感知、讨论课文的结构

  1.朗诵全文。

  2.理清文章线索。

  叙事是本文的线索,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记叙文的要素——看雪的时间、目的地、人物、事件?

  明确: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之后的更定时分;

  目的地——西湖湖心亭;

  人物——作者、及两个金陵人?(舟子、小童)

  事件———看雪?(仅仅是看雪吗?还有看人)

  3.全文共两段,请简要介绍各段的大意。

  第一段总写雪的环境和雪夜舟中看雪。

  第二段写亭中与人共饮。

  层次结构: 文章首先交待了看雪的时间、目的地、天气状况。 接着就记述了这次赏雪的具体经过。然后作者将笔峰一转,叙述了在湖心亭的奇遇。

  文章有三个环节: “叙事初探张岱情、西湖冬景雪亦奇、共赏奇景品雅趣”。

  4.思考:从文章哪里可以读出西湖在张岱心目中的地位?

  学生自读,交流,并在课堂交流过程中解决相关的文言词语。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独往湖心亭看雪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5.齐读,感受

  三、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

  教后记:

  《湖心亭看雪》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反复诵读,培养诵读能力。

  2、积累文言词汇,培养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3、体味文章写作手法及语言风格,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白描手法)。

  2、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3、熟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本文文字较浅显,注释较详细,学生自读课文,把握文意不成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语言风格。

  教学媒体:ppt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欣赏美丽的雪景,聆听悦耳的音乐,朗诵一首关于雪的诗歌。

  是啊,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风景就春意盎然;诗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风景就温柔缠绵。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寒冰一片,他笔下的风景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让我们步入张岱的世界,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二、朗诵课文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学生听读,把握字音及停顿。

  2、学生读课文,疏通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三、品读文本

  全班齐读,明确要求:

  1、思考张岱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去湖心亭看雪的?

  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是日更定

  天气: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痴行”

  教师提示想象三天大雪之后的情景,除了从人的听觉来描写,还从什么角度来写?

  这样的天气我们在家干什么?可是他却在天寒地冻的天气里凌晨时分跑到湖上去看雪,真是“怪异”啊。

  2、这样的情况下去看景,一定是自己所痴迷的景色,看看作者痴迷的是怎样的景色。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痴景”

  让一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请大家说说此景异在哪里。

  教师提示:

  a.“天与云与山与水”是否拖沓?去掉读一读,对比读出田地苍茫的景象。

  b.量词之“异”:好像应该是这样的“湖上影子,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

  c.顺序之“异”:好像应该是这样的“湖上影子,惟舟中人两三个、与余舟一艘、湖心亭一座、长堤一条而已”?

  d.读“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读出“而已”的言外之意。

  展示课文的景物描写和课外的一段景物描写,区别有什么不同之处。

  课内文段: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课外文段:雪花越来越密,在空中无休止地散落着。整个世界弥漫着无数似花似蝶的六角精灵,淘气的小精灵们无拘无束,欢快地、盈盈地在空中演绎着一场绝佳的舞蹈,也许是在天宫中呆久了的缘故吧,它们似乎把全身的能量都释放出来了,渲染了一切。然而,那六角形的精致的雪花,却很快就融化成了水滴,依附在被雪水冲得干干净净的架子上,风儿悠悠地吹来,摇摇欲坠,但还是不肯善罢甘休。融化的雪水中,隐隐约约映出了一个清新的世界。

  课内文段写景特色: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情感有孤独、落寞之感慨。——白描

  教师明确知识点:白描手法:

  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廖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文中的白描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征来写,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表现出悠远脱俗的情味。

  3、阅读第三段,思考:

  a.作者在亭上都遇到了谁?

  b.他们是哪里人?

  在湖心亭作者又遇到了两个和他一样痴的人,俗话说酒逢知己千杯少,可是,饮酒之前不问姓氏,饮酒之后才问;问却避而不答姓氏,只说“是金陵人,客此”,却不留电话、地址、qq号,这段奇遇,是不是张岱处理得太草率了?这样看来,张岱追求的人生是一种什么样的人生呢?再加上前面有个矛盾的地方,是张岱数不清人数吗?

  张岱笔下的自然如此清冷浩大,如此孤独,这其中是不是有着深层次的原因?舟子说他痴,他会辩解吗?当时他会是怎样的表现?他心里会说什么呢?现在,同学们知道“张岱心中有寒冰”的谜底了吗?

  走近张岱

  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文学家。他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子弟。清兵南下灭亡了明朝,他入山隐居、著书,他喜游山玩水,在文学、戏剧、音乐方面有很深的修养,主要著作有《陶庵梦忆》、《西湖寻梦》等,风格流丽清新,写家破人亡之痛,寓情于景,字里行间流露出明亡之后怀旧的伤感情绪。

  揭开谜底:张岱借助看西湖雪景来表现自己高雅脱俗、清高自赏、淡淡愁怀、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四、拓展练习

  请同学们也来说说自己心中的景色,也要用上借景抒情。

  (借助恰当的练习拓展,进一步体味文章写作手法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课外迁移欣赏一下古诗词中的雪景描写:

  1、草枯鹰眼急,雪尽马蹄轻。(王维:《观猎》)

  2、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3、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4、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5、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6、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7、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8、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运用今天学到的白描写法写一个小片断,来说说自己心中的景色,也要借景抒情。

  《湖心亭看雪》教案 篇5

  《湖心亭看雪》

  知识与技能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过程与方法

  1.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作者的风格。

  2.把握文章的白描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者高雅脱俗的情怀。

  重点:

  反复诵读,体会意境。

  难点:

  了解白描手法的使用。

  诵读法、资料查阅法、类文对比法。

  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作者及其作品,对作者、课文有大概的了解。可查阅的图书有《晚明二十家小品》《明人小品集》《晚明小品文库》《明小品三百篇》《历代小品文精华鉴赏》《明清性灵小品》等。预习课文,疏通文意,了解课文内容,发现并提出问题。

  1课时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句话大家一定听说过,杭州西湖美景扬名天下,历代诗人写了大量诗词盛赞西湖景色。明代汪珂玉说:“西湖之胜,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能真正领山水之绝者,尘世有几人哉!”而清代文人张岱就是这样一位领略山水之绝的人。下面让我们欣赏他用清新淡雅的笔触写出的雪后西湖的奇景。

  张岱(1597~1689年),明末清初文学家,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别号蝶庵居士,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是官宦世家子弟,前半生过着封建士大夫的风流浪漫生活,晚年穷困潦倒,避居山中,仍然坚持著述。张岱爱好广泛,颇具审美情趣。喜欢游山逛水,深谙园林布置之法;既懂音乐,又谙弹琴制曲;善品茗,茶道功夫相当深厚;喜欢收藏,鉴赏水平很高;又精通戏曲,编导评论都要求至善至美。他生于诗书礼仪之家,思想却自由散漫,淡泊功名。但他却有强烈的民族意识,清兵南下后,他深感国破家亡的沉痛和悲愤,“披发入山”,表示对清统治者的不满与抗议,尽管布衣素食,甚至到了“断炊”地步,也不后悔。抚今追昔,颇有“五十年来,总成一梦”之感。于是他以追忆的方式,记叙早年的见闻,写成《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以及记录明代史事的《石匮书》,以寄托故国之思。

  《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代表作,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以浅淡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从中窥知一二。

  1.请学生听读课文,注意字音和停顿。

  2.请学生熟读课文,读准字音,理解字词。

  3.请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一下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到西湖的湖心亭看雪。

  4.叙事是本文的线索,请在文中找出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之后的更定时分

  地点——西湖湖心亭

  人物——作者、两个金陵人(舟子、小童)

  事件——看雪

  1.记叙看雪的背景、时间、天气有何作用?

  本文开篇叙事,交代看雪的时间及背景,“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朴实的记叙,交代了一个不寻常的人。写不一般的纪年方法、不一般的时间、不一般的天气,都是突出“独”字。“独”,不仅强调数量(只有自己一人),更写出了作者与众不同的心态与情趣。

  2.找出写景的句子并体味作者的感情。作者写景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特点?

  一切景语皆情语,情以景生,景以情存,情景相生。本文写景有两句,先从大处落笔,“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描写雪后西湖全景,设造了静寂、空旷、混沌的境界。接着,作者落笔眼前,写西湖近景:“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了眼前景物的渺小、微弱,与旷远莽苍的大自然进行对比,渲染了“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人生情绪。作者写景,使用白描手法,不渲染不雕饰,简洁朴素自然,如一幅写意山水画卷。人物云天、高低近远、浓淡疏密,人与自然在精神世界里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和谐。然而,宁静之中,我们仍然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漂泊无依、茫然无奈的伤感。

  3.文章后半部分近一半笔墨写人,对此,你有何看法?最后用舟子的话作结,有何意义?

  文章的标题是“湖心亭看雪”,人们很容易产生一种定势思维:看雪就是写雪景,但这篇文章却用了近一半的篇幅来写人,写奇遇,写饮酒,抒感慨,丰富了文章内涵。绘景写人,相映成趣,西湖的雪景因为有了人的活动更具魅力。张岱的文章写景,同时也写观赏景物的人及其感受,而点睛之笔,往往在此。结尾作者引用舟子的话“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一个“痴”字,似贬实褒,对作者到湖心亭赏雪这一行为给予了肯定与赞赏,不仅如此,还包括了对作者品味、人格的肯定与赞赏。

  4.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试举例分析说明。

  此文是小品,全文不到160个字,篇幅短小。语言严整而富于变化,文字简约,内涵丰厚。如“独”“大喜”“雾凇沆砀”等。

  写景并不仅仅为了写景,在名篇中,景与情相互交融,密不可分。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我们可以借鉴作者的写作技巧,寓情于景,于平淡处见真情。

  文章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写独往赏雪;第二部分写雪后湖景;第三部分写雪中对饮。

  本文生动描写了湖心亭悠远脱俗的美丽雪景,叙述了作者在湖心亭的奇遇,叙事、写景、抒情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赏和避世、清高、脱俗的情怀。

  1.对话、写景、叙事、抒情相融合。

  这篇小品文有人物,有对话,熔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淡淡写来,情致深长,洋溢着浓郁的诗意。特别是变换视角所写“上下一白”的湖中雪景的特写镜头,“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简直如朦胧的画、梦幻的诗,给人一种似有若无、依稀恍惚之感。

  2.人与景相融合。

  人与景的融合是本文的特色之一,本文写景的一段,作者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是茫茫雪景中的亮点,作者以其准确的感受,体会到这隐藏在简单背后的震撼力。宇宙的空阔与人的渺小构成了强烈的对比,景物因此有了内容。湖心亭巧遇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因意外遇到两个赏雪人而惊喜,短暂的相遇都很畅快,随之而来的分别不免伤感,但赏雪遇到志趣相投的人又让他释然。情绪的变化一波三折,却都与“看雪”有关,是“看雪”行动的延伸。由从景的角度写人转变为从人的角度写景,将人与景有机地结合起来。人的参与,给本来显得有些冷寂、单调的景物注入了生机。

  全文不过160字,却把湖心亭的夜间雪景写得气象混莽,恍惚迷离,把作者“拥毳衣炉火”、深夜观雪的孤高性格和落寞孤寂的情怀展现得淋漓尽致。

  本课教学我着眼于个性化阅读和情感体验,致力于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尤其是在过程和方法中融入了自主性学习探究、移情性的情感体验,实现了学生与文本、学生与作者的对话。反复诵读、感悟作者的情感,感受作品的景物描写,掌握并运用白描的写法。

  《湖心亭看雪》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并背诵全文。

  2、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并了解白描手法。

  3、赏析作者独特的情感,了解其熔叙事、写景、抒情与一炉的特色。

  4、感受作者遗失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态度。

  【教学重点】

  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我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课题安排】

  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生朗读课文,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引导学生把握“白描”这一描写手法;分析作品写景、叙事、抒情三者融为一体的写作特点。

  一、导语:

  说到西湖,大家一定会信手拈来很多诗文,今天我要考考大家(抢答):春天的`西湖?夏天的?晴天雨天的?(分别为《钱塘湖春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饮湖上初晴后雨》)今天,我们再欣赏冬天的西湖。

  二、朗读,整体感知

  自由诵读,找出难读的字,疏通文意。

  崇祯(chóng zhēn) 毳(cuì)衣 雾凇(sōng)

  沆(hàng) 砀(dàng) 铺毡(zhān)

  喃喃(nán) 更(gēng)定 更(gèng)有此人 强(qiǎng)饮

  师配乐朗读。

  生模仿,自选对手,PK朗读。

  生点评后在齐读。

  三、景物欣赏

  1、既然是“湖心亭看雪”,作者看到怎样的雪景?

  (找出文中语言并赏析)

  --> “雾凇……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一切景语皆情语,情以景生,景以情存。先从大处落笔“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描写雪后西湖全景,营造了静寂、空旷、混沌的境界,接着,作者落笔眼前,写西湖近景。“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眼前景物的渺小、微弱,与旷远莽苍的大自然对比,渲染了“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人生情绪。

  2、(多媒体显示两幅图)哪一幅更像张岱看到的西湖雪景?(一个素雅,一个浓墨重彩)

  (从直观视觉上感觉白描)

  引出白描(多媒体显示《天净沙.秋思》的插图即白描释义)。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方法。

  3、女生齐读第一段

  四、研读赏析,品味情感

  1、时间:看雪的时间是什么时候? 更定时分。

  冬天的凌晨冷到什么程度? “湖中人鸟声俱绝”

  作者为何偏偏选择这个时间去赏雪?说明他怎样的志趣?

  -->追求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反映他超凡脱俗的雅趣。

  2、人物:作者是一个人去赏雪吗? 不是,还有舟子。

  为何用“独”呢?反映他怎样个性特点?

  -->文人雅士的清高、孤傲及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

  3、心情:一个人凌晨去看雪,心情会怎样?

  -->忧郁、惆怅,淡淡的哀愁(插入作者简介)

  张岱号陶庵,明末清初人。寓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寻梦,寻梦,过去的生活如在梦中,如在画中,飘然而逝,现而有隐,作者只靠“梦亿”来寻求心灵的慰藉)

  4、本文写于明亡之时,却为何用明号纪年?

  -->深深的故国情丝,淡淡的哀愁。

  5、本文不仅写了作者一个人夜晚去赏雪,第二段还记叙了什么?

  -->偶遇金陵人。

  作者为什么不把两个人名字写出来,而只是写“金陵人,客此”?

  A、作者也是客居此地;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B、金陵,南京,明朝开国定都南京,暗示他对故国的思念。

  男生齐读第二段,读出惊喜和淡淡的哀愁。

  五、拓展延伸,比较阅读。

  你认为柳宗元和张岱能成为精神上的朋友嘛?

  六、小结:

  多媒体显示:“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经过这堂课的学习,你应该理解作者的那份痴心了吧!

  七、作业:

  用白描手法写一处景物或描写一个身边的同学。

  《湖心亭看雪》教案 篇7

  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感受艺术境界。

  2、深入了解本文写景的特点——白描手法,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预习导航:

  1、搜集描写西湖的诗文。

  2、了解作者——张岱字宗子,明末清初文学家。出身仕宦世家,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清兵南下灭亡了明朝,他入山隐居、著书,作品中时时流露出明亡之后怀旧的伤感情绪。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3、了解湖心亭——位于杭州西湖之中,据说是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成为一岛,是西湖三岛之一,后于山上建成亭阁,叫湖心亭。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4、了解“白描”——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一种不加色采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它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3、认真朗读课文,试着给加点字注音:

  更定( )拏( )毳衣( )雾凇沆砀( )( )( )一芥( )铺毡( )更有此人( )喃喃( )长堤( )

  自主学习: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人鸟声俱绝( )

  2)是日( )

  3)更定( )

  4)余挐一小船( )

  5)雾凇沆砀( )

  6)上下一白( )

  7)焉得更有此人( )( )

  8)强饮三大白( )( )

  9)客此( )

  10)莫说相公痴( )

  2、结合注释、工具书疏通文意。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是日更定,余挐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3)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4)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5)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6)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3、用原文回答问题:

  1)文中写看雪的时间、地点、天气状况的句子是:

  2)文中具体描写雪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点明作者偶遇知音的惊喜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以舟子的喃喃之语点明主旨,收束全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借助第3题的提示,快速背诵短文。

  合作探究: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这一句是从什么角度写雪的?如何体会句中的“绝”字?

  2、文中“独往湖心亭看雪”的“独”字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3、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一白”、“一痕”、“一点”、“一芥”这几个词的妙处。

  4、舟子云:“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那么作者的“痴”表现在哪里?你是如何理解这个“痴”字的?

  课堂小结:江南少雪,西湖当不例外,然西湖竟大雪三日,当为奇事,人多蛰居,惟我出游,不随波逐流之高洁情怀显露无遗。因此,我也得以观赏雪后西湖之奇景:天、云、山、水相接,迷茫一片,白雪皑皑,点缀以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舟子一芥,人三两粒,则一幅意境深远的山水画展现在眼前,而在物我两忘的奇景中又结识知己,其喜悦之情,雅致知趣,溢难以言表,只能用心灵去默默感受,这样的奇景及雅趣与作者张岱在明朝灭亡后消极避世,专心从事著述的心境相合,作者借回忆旧日往事所现之景,表达清高自赏的感情与淡淡的哀愁,可谓“身与事接而境生,物与人接而情生。”

  课后作业:

  1、结合文意写诗句: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2、辨析多义词

  (1)一:上下一白________长堤一痕________

  ⑵更:是日更定________更有痴似相公者________

  ⑶是:是日更定________问其姓氏,是金陵人________

  ⑷绝:湖中人鸟声俱绝________与妻子邑人来此绝境________

  3、问答:

  (1)“强饮三大白而别”“拉余同饮”两句中“强”和“拉”二字表现出人物什么感情?

  2)“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作者什么心情?

  (3)文中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有着相同意境的一句是?

  (4)结合全文来看,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湖心亭看雪》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 了解文言文常用词的含义,增加文言文阅读能力。

  2、 认识白描手法。

  3、 体会作者复杂而微妙的情感

  教学重点:在理解写景特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杭州西湖自古以来以美景而名扬天下,文人墨客慕名而来,纷纷留下颂扬的诗文。如苏轼的“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以及他的另一首《春题湖上》:“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然而我们发现诗文多描写西湖春的娇,夏的艳,对秋冬的萧瑟与凄清很少提及。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却与众不同,描写了西湖美丽的雪景。今天就随着张岱去《湖心亭看雪》吧。

  二、出示目标(略)

  世上没有机器猫,没有时空机,我们不能跨越时空去当年的西湖观看雪景,与张岱作面对面的交流。可是文字的魅力恰恰在于只要我们静下心来,透过文字走进文章,用心去品读文章,走近作者,像朋友一样用心来交流,去体味他的喜怒哀乐。

  三、检查预习

  1.读准字音;

  2、有节奏的朗读。

  四、重点词语及课文内容的理解。

  此过程中,老师提炼出几个重点的字词句,以方便学生记忆。(板书)

  崇祯五年 更定 独往 雾凇 湖上影子 铺毡对坐 痴

  五、共赏雪景

  阅读课文导语,提出问题:雪后西湖景色如何?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描写雪景的句子。

  你比较喜欢哪一句?说说你的看法。

  小结: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简练自然,不事雕琢,却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征,寥寥数语露出马脚已勾勒出一个亦真亦幻、凄清淡雅的雪世界,颇有意味。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它可用于写景、写事和写人。

  问题:空阔的雪景使得大地间呈现一股肃杀的冷寂来,在如此冷寂的雪景中,作者的心境如何呢?

  先思考,然后看资料,了解张岱的生活经历和当时的时代背景,对张岱家国之痛的深切感受。

  讨论:

  (1)这篇文章写于明亡后.而作者仍用明朝纪年,表现了作者的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作者会在凌晨这个无人的时刻来到湖心亭看雪,可见作者当时的心态如何?(独——淡淡的愁绪)

  (3)“独往湖心亭看雪”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有没有矛盾?(与从不同的情趣,芸芸众生中,知己难求,而舟子在犹如不在,由此可见他的清高孤傲。

  (4)遇客后“强饮三大白”,为何?(偶遇知音的欣喜)

  对于这样一个人,你认为哪个字最能体现他个性?(痴。确实,这是对张岱最确切的的评价。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以一种孤芳自赏的心态凌晨来到湖心亭看雪。

  拓展:其实,从古到今,像苏轼这样的痴人并不少,本册中就有学过的。回忆一下:苏轼“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陶弘景“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周敦颐“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其他的还有:李白 杜甫 陈子昂 柳宗元等。

  教师小结:曹雪芹有一句话说得对:“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言作者痴,谁解个中味?

  《湖心亭看雪》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积累一些文言词语,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2)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作者的语言风格和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3)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4)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想像、揣摩关键字词等方法,咬文嚼字地赏奇景、议“痴”人,悟“痴”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文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应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性格,理解作者的“痴”。

  [教学重点]

  1、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本文文字较浅显,注释较详细,学生自读课文,把握文意不成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语言风格。

  3、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杭州西湖自古以来以美景而名扬天下,文人墨客慕名而来,纷纷留下颂扬的诗文。关于西湖的诗句同学们能背诵多少? 生:背诗句。预设:

  1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3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此环节可以出示相关图片提示学生吟诵相关诗句。

  师:同学们是否感受到了: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学生回应) 可是? 如果诗人的心中一片寒冰,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和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二、课文朗读

  演示课件:配乐朗读课文

  1、 听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

  2、 出示课件,检查预习情况,帮助正音。

  3、指名读,检查朗读的正确熟练情况。

  三、检查课前翻译,先交流疑难点,再通过下面的方式落实。

  第一步(问):

  1、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生:作者去湖心亭看雪)

  2、作者什么时间去的?(此问在于引导学生明确:是:这;更定:晚上八点左右,更:古代的计时单位。)

  3、作者是怎样去的?几个人去的?(此文引导学生明确:拏:撑船;毳衣:用毛皮制成的衣服;拥:穿着、带着;独:独自。)

  第二步(出示两张图片,然学生配上原文内容,并说明理由)

  1、 第一幅图:帮助学生理解——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 第二幅图:帮助学生理解——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第三步:出示第二段的翻译,设5处错误,让学生寻找。

  到了湖心亭上,有两个人铺着毡席,相对而坐,一个小书童正在烧酒,酒炉中的酒正在沸腾。(那两个人)看见我,十分惊喜地说:“想不到在湖中更会有你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便拉着我一同喝酒。我勉强(痛)喝了三大碗(杯)就告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做客(客居)。 急忙(等到)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自语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

  四、赏读课文。

  过渡语:同学们明白了重点词句的意思,咱再来第一遍课文。

  (一)再读课文。请一位同学读。要求:这篇短文中作者犯了一个颇严重的错误------前后矛盾,请你把它找出来。

  预设:

  生1:文中开头是说“独往湖心亭”,应该是一个人,可是后文又出现了一个舟子在说话。

  生2:不仅有舟子,前文还说“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底是多少人啊,这几处都是矛盾的。

  师过渡:同学们好敏锐!名篇名作怎么可以前后矛盾呢?我们能不能让张岱改一改呢? (学生否定)

  (二)又读课文。

  师:我们再来齐诵一遍课文,这次要求更高了。文中有一个词语可以形象地概括出张岱的形象,请你找出来。(痴)

  师:“痴”用通俗的话怎么讲啊?(预设:生:傻,笨!呆。就是行为举止不同常人,怪。)

  师:对,这个张岱啊,就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呆人。大家再自由读两遍,在小组内讨论一下,他哪些地方表现出特别的怪异了。找出来之后,用下面的提示发言:

  假如你是一名记者,穿越到明末清初,去采访张岱,你要这样提问:

  张先生,舟子说您痴,我也觉得很奇怪:您为什么﹍﹍﹍呢?

  根据文章具体内容,请用以上句式为自己设计一个问题,并在小组成员的帮助下,解决问题。(每小组选一名记者,一个张岱来发言)

  学生发言预设1:

  生1:张先生,舟子说您痴,我也觉得很奇怪:您为什么会在晚上八点的时候去看雪呢?

  生2:张先生,舟子说您痴,我也觉得很奇怪:您为什么会在“大雪三日,西湖人鸟声俱绝”的时候去看雪呢?

  师:你把这句子有感情地,稍微夸张地读一遍。(提醒学生夸大处理了“大”字和“绝”字)

  师:张岱,居然在这样的天气里晚上八点左右跑到湖上去看雪,你看他,是不是有些“怪异”啊?(明确并板书:行痴):

  生3:张先生,舟子说您痴,我也觉得很奇怪:明明是舟子架船和您去看雪,您为什么说独自去湖心亭去看雪呢?(张岱清高孤傲,板书)

  引导发言预设2

  张先生,舟子说您痴,我也觉得很奇怪:您眼中的雪景为什么和平常人不一样呢?(学生初答)

  1、如果学生分析不到位,老师帮助:老师觉得这一句问题也挺多的。你看“天与云与山与水”多啰嗦啊,古人不是说要惜墨如金吗?一连用了四个“与”,我看一个都不用也行。老师去掉四个“与”,读给学生听。问效果有何不同? 如果学生说不出,再让学生对比读一读。先去掉“与”读一遍,然后再把原文读一遍。

  预设:(1)这四个“与”并不多余,它让“天、云、山、水”四个景物融和在了一起,如果去掉,好像它们就有界限似的。

  (2)四个“与”字就造成了一种天地苍茫的浩大气象。有这四个“与”,后文的“上下一白”才显得更有气势。

  老师确定:这是营造了天地茫茫的景象,咱们读出天地苍茫的景象。

  2、师(1):还有一个地方,老师不解。你们看文中这些量词怎么这么怪啊?明明应该是这样的嘛:惟长堤一道,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湖中人两三个而已。(课件出示)

  预设比较结果:不好,原文中的量词写出了人和物在大自然中的渺小。

  师:一语惊醒梦中人,这让我想起了一句诗: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人在大自然面前太渺小了。原来痴人眼中有痴景,是因为有个“天人合一”,(师板书“痴景”)

  3、师:假如同学们处在这天地茫茫的夜色雪景中,你的感觉会是怎样的?(凄凉、凄清、寒冷等)作者和你们有同感。(板书:清冷孤寂)

  学生发言预设3:

  张先生,舟子说您痴,我也觉得很奇怪:你在湖心亭遇到了知己,您为什么不和他们交个朋友呢?(或者:你明明是问的是人家的姓氏,为什么答非所问,说“金陵人”?)(学生自由发言)

  师引导:请一同学读读“大喜”一句。

  师:客说“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此人”是哪种人,咱们用文言文说出来。

  预设生:湖中焉得有此雅兴之人。

  师:张岱又是如何表现的呢?(痛饮了三大杯)

  师:是啊,酒逢知己千杯少啊。可是,老师有一疑问啊:饮酒之前不问姓氏,饮酒之后才问;问却避而不答姓氏,只说“是金陵人,客此”,然后不留详细地址,你觉得张岱愿意和这两个人交朋友吗?。(学生会否定)

  师:如此看来,张岱知音尚且不顾,何况是舟子呢?他前面说“独往湖心亭看雪”不是失误,根本就是因为他“眼中无人”。(这表现了他的“清高孤傲”)

  师过度:世上居然有如此痴人,视世俗世界而不顾,一心要把自己融入自然之中。可是张岱笔下的自然如此清冷,如此浩大,如此孤独,这其中会不会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呢?

  师:开始上课时,老师说张岱心中有寒冰,同学们,找找这个迷,就在全文第一句第一个词语,还有注释一。

  师:舟子说他痴,他会辩解吗?(学生发挥)

  师:此时此刻,他心里会想什么呢?(学生发挥)

  预设生1:他想:你怎知我心!大明已亡,我岂可因那繁华红尘忘记故国?

  预设生2:他想:我无力改变这天下,那我就在这山水之间来度过余生罢。

  同学们,老师非常佩服你们。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终于透过痴行痴景触摸到了并且走进了张岱这位痴人之痴心。(板书“痴心”——故国之思)

  五、拓展

  中国历史上,有多少这样的古代文人啊,他们在现实中被压弯了腰,透不过气来了,于是,他们只有到大自然中来深深地呼吸一口干净的空气。他们宁愿自己是山是水是树是花是草是一朵云是一片冰。让我们回顾柳宗元的《江雪》。(师生齐诵《江雪》)

  师:同学们,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有一名诗,送给大家,你们再细细去品张岱之痴吧:

  满纸荒唐言,

  一把心酸泪。

  都言作者痴,

  谁解其中味。

  结束语: 愿同学们在今后的语文学习中,用欣赏的眼光去碰触作者的内心,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板书设计:

  湖心亭看雪

  张岱

  痴行 清高孤傲

  痴 痴景 苍茫清冷

  痴心 思念故国

【《湖心亭看雪》教案】相关文章:

《湖心亭看雪》教案11-29

《湖心亭看雪》教案11-17

《湖心亭看雪》的教案11-09

湖心亭看雪的教案11-06

湖心亭看雪教案10-29

湖心亭看雪教案08-25

湖心亭看雪优秀教案09-12

湖心亭看雪教案参考08-25

湖心亭看雪教案范文08-25

《湖心亭看雪》优质教案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