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景物描写

时间:2020-10-16 12:09:12 范仲淹 我要投稿

浅谈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景物描写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其中的诗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较为出名和引用较多的句子。下面是我们为大家带来浅谈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景物描写,欢迎大家阅读。

浅谈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景物描写

  浅谈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景物描写

  课文教参上提到,《岳阳楼记》中的三、四两段采用对比的写法,一阴一晴,一悲一喜,两相对照,分别表现“迁客骚人”览物而悲和览物而喜的思想感情。不少资料书在提及《岳阳楼记》中此处的景物描写与人物(“迁客骚人”)的情感关系时,也提到是洞庭湖的“气象万千”之景观使得“迁客骚人”“以物喜”“以己悲”的,并提之以“触景生情”来分析。但是,我认为,我们在理解这两个自然段中的景物描写与“迁客骚人”的情感关系时,如果单纯地把它当作是引发“迁客骚人”产生或喜或悲的情感触发物来理解,认定“迁客骚人”在这样或那样的自然环境(景物)下一定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内心感受,则见得有些牵强。

  有句话叫:“人逢喜事精神爽。”一个人在心情高兴、愉快与否,直接影响着他眼中的景物的色彩。此正所谓是“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如果“迁客骚人”面对“浊浪排空”的洞庭湖景时,产生“以己悲”的感受还是可以理解的话(因为他们本身是“迁客骚人”),那么,作为“迁客骚人”的登楼者面对“春和景明”的洞庭湖景而产生“其喜洋洋者的感受”就难于自圆其说了。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应该先有情,才会有景,而不应先有景,而使人生情(如果有的话,那么这样的景,也应该具有类似“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的景物体验或“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感受)。由此看来,是不是范仲淹犯了一个常识性的错误呢?答案是否定的。这要从范仲淹此文中景物描写的隐晦内涵谈起。因为这两段中的景物描写,并不是单纯意义上的景物描写,它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具体说来,我们在理解第三段的景物描写时,首先,应当将其看作是于“迁客骚人”不利的政治环境。其次,具体到细节内容时,如“霪雨霏霏,连月不开”此句,应该把它看作是一种乌云笼罩,黑暗阴晦政治环境的象征,它是某个历史时期的政治气候的总体写照。至于“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则象征着黑恶势力恣意横行。“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则象征着君王受蔽,将星隐退,正义力量不得彰显。“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象征的则是正常的秩序被打乱,忠臣义士遭打击。“薄暮冥冥,虎啸猿啼”则象征着在暗无天日的特殊时期,奸臣当道,小人得志。

  同样,在理解第四自然段的景物描写时,也不妨作相应的联想。首先应将这段中的景物描写看作是于“迁客骚人”有利的政治形势。譬如“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它象征着举国上下,安定平和的政治时机;“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则象征着在这种开明的政治环境之中,有志之士已能各得其所,各展其才。“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象征的则是国家的各种弊制革除之后,焕然一新的政治面貌。在这样一种于己有利的政治环境,“迁客骚人”自然能够看到希望,其产生喜出望外的心情也就可以理解了。

  拓展阅读:《岳阳楼记》分析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具 通:俱)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隐曜 一作:隐耀;霪雨 通:淫雨)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分析

  中心思想

  这篇文章叙述了事情的本末源起,通过描绘岳阳楼的景色及迁客骚人登楼览景后产生的不同感情,表达了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主题

  “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一提起岳阳楼,人们就会很自然地想起千古名臣范仲淹,千古名文《岳阳楼记》, 想到其中表明范仲淹宽阔胸襟的句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还会赞颂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和生活态度。可以说,人们把太多的目光和关注给了范仲淹,而很少会有人想到功不可没的滕子京。既是自勉,又是与友人共勉。

  后世影响

  影响力洞穿史册,成为延绵千年的治国理念之一,政事通达、人心和顺成为后代无数治国理政者孜孜以求的理想境界。后世有“居官警语”云:“善为治者,贵运轶民之隐,达民之情。”“治民之大者,在上下之交不至于隔阂。”“上下之交”而不“隔阂”,其核心就是个“通”字,揭示了“政通人和”的关键所在。

  问题研究

  1、作者在此提出了一种什么样的更高的理想境界?

  答:这是一种超然物外的理想境界。虽然因物悲喜是人之常情,但并不是做人的`最高境界。

  2、作者的旷达胸襟与政治抱负之间的关系:因果关系。

  3、“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答: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4、“是进亦忧,退亦忧”这句话中,“进”是指什么?“退”是指什么?

  “进”是指“居庙堂之高”即“在朝廷做官”,“退”是指“处江湖之远”即“不在朝廷做官”。

  5、这段话中所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什么?本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议论。作用:点明主旨,抒发了作者宽阔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6、“微斯人,吾谁与归”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答:一方面希望滕子京具有古仁人之心,志存高远;另一方面也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愿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和远大抱负以及对滕子京遭贬谪的慰勉。

  7、如何理解“进亦忧,退亦忧”一句?

  答:“进亦忧”照应“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退亦忧”照应“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句话表达了古仁人不念自己的处境,而是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

  8、“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句在文中的作用:。请再写出一句你从课外读到的与此意思相似的诗句或名句。

  答:作用:体现本文主旨。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2、位卑未敢忘忧国。

  9、作者巧妙地用两个设问句来逐层深入地阐明论点。第一个设问句先从反面说,后从正面说,揭示了“古仁人”之心的内涵,得出“是进亦忧,退亦忧”的论断,突出一个“忧”字,自然引出第二个设问句,将文章推向高潮,从而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

  10、“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一句的修辞:对偶。

  11、“迁客骚人”登楼“览物之情”为什么不同?

  答:他们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产生或喜或悲的感情(或“以物喜,以己悲”

  12、选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⑴对滕子京的劝勉和规谏。⑵抒发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

  13、“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和“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两句中的“异”字,分别指什么内容?

  答;“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中的“异”,是指不同的自然景物引发出的“迁客骚人”的不同的感触,即“悲”与“喜”两种不同的心境。“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是指古代仁人不同于上述“迁客骚人”,能不受自然景物好坏的影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4、用自己的话概括“迁客骚人”的两种“览物之情”,并指出作者这样写的目的。

  答:第一种:远离京城,怀念家乡,担心遭诽谤和讽刺的悲伤。第二种:胸怀开阔,精神愉快,荣辱偕忘的喜悦。目的: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情自然转入议论,突出全文主旨。

  15、本文共五个自然段,其中叙事的是第1段,写景、抒情的是2、3、4第段,议论的是第5段。

  16、出自本文的成语:百废具兴 、政通人和、心旷神怡。

  文章第二段用神来之笔再现了岳阳楼的宏伟景象,照应了题目,此外还有什么作用?

  答:“衔”和“吞”把远山长江与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活灵活现,同时领起下文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景

  17、两种不同的览物之情,各是怎样的?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答:一种是“去国怀乡,忧谗畏讥”的“因己而悲”的感情; 一种是“心旷神怡,宠辱偕忘”的“因物而喜”的感情。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8、概括各段的大意:①交代作记的缘由。②描写洞庭湖远景,生发议论,引出两种情景。③——④、描写阴晴两种天气的景色极其感受。⑤、阐述古仁人之心,抒发自己的远大抱负。

  19、联系全文,说说你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看法或理解。

  答:范仲淹的这句话体现了忧君思想,带有时代的局限性,但是他所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然有着借鉴和教育意义。

  20、文章略写巴陵胜状,详写览物之情,试简述其原因。

  答:写景不是本文的目的,作者的真正意图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

  21、“迁客骚人”与“古仁人”的区别在哪?

  答:迁客骚人:以物喜,以己悲;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2、本文的议论点明了作者的“忧乐”观,这种“忧”“乐”与前文“迁客骚人”的“悲”“喜”是否一致?为什么? 答:不一致。作者的忧乐观是以天下为基础的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而迁客骚人的悲和喜是以自己的得失和外物的好坏为前提,是以物喜,以己悲。

  23、范仲淹借此文委婉地表达了对友人滕子京地劝勉,结尾作者发出“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慨叹。就全文来看,这句话有何言外之意?

  答:作者一方面希望滕子京具有古仁人之心,志存高远;另一方面也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愿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和远大抱负。

  24、“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三句话因其文质兼美而脍炙人口,请选择感受最深的一句,结合《岳阳楼记》和自己的生活谈一谈体会。

  答:任选其一即可。谈体会既要联系全文,又要结合自己的生活。如选第一句可围绕政治理想来谈;选第二句可围绕旷达胸襟来谈;选第三句可围绕远大政治报负及民族责任感来谈,言之成理即可。

  25、“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中的“骚人”是什么意思?根据我们学过的古诗文,举出曾到过岳阳楼的“迁客骚人”之作。

  答:诗人。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7、文中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作为现代人的你能否做到?为什么?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看法。

  答:①能。这说的是一种从容的平常心境。只要发挥心灵力量,砥砺意志,就可以养成平常心境。面对考试的失败,以平常心待之,便做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②不能。这是一种需要修炼才能达到的境界,作为中学生,心灵尚需砥砺,战胜外在的力量不易。担心考试失败是学生普遍的心态,便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