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野望》鉴赏

时间:2024-02-25 10:47:56 杜甫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杜甫《野望》鉴赏

杜甫《野望》鉴赏1

  唐代杜甫《野望》

杜甫《野望》鉴赏

  清秋望不极,迢遰起曾阴。

  远水兼天净,孤城隐雾深。

  叶稀风更落,山迥日初沉。

  独鹤归何晚,昏鸦已满林。

  译文/注释

  译文

  秋天一眼望去清旷无极,远处隐隐约约荡起层云。

  水天相接空中一片明净,一座孤城呈现云雾深深。

  秋风吹起枯叶更快脱落,眺望远山太阳刚刚下沉。

  孤独的白鹤为何回得晚,要知道昏鸦早已宿满林。

  注释

  ⑴迢遰(dì):即迢递,遥远貌。曾(céng)阴:重叠的阴云。曾,层。

  ⑵兼:连着。天净:天空明净。

  ⑶迥(jiǒng):远。

  ⑷归何晚:为何回得晚。

  ⑸昏鸦:黄昏时的乌鸦。

  全文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于边秋野望而作,全篇都是写望中所见之景物。

  第一句是总写清秋时节的“望”。望秋天景色清旷无极,这就很好的表现“远水天净”。接下来是写景。写云,云是如何,是遥远的,重叠的。如此的云就表现了此时的天气是不错的。然后从云写到水,从水写到城,虽仍是远景但逼近了一些。水天相接的地方,一片明净,孤城外,雾气缭绕。这样一写,就由首联的不错天气转进了一些悲凉的气氛。

  但作者不仅写这么一点点悲凉。“叶稀风更落”,就是“风起,叶稀更落”,由颔联转向近景,并深入的画出了悲凉,第六句写落日,再变成了远景:夕阳刚刚沉入高远的山。这里,秋天的凉意更有力量的射出。最后一联,融入了作者深沉的'情感:孤独的鹤,为何归晚?那些昏鸦早已宿满了树林。结合作者当时的境况不难发现,当时的作者已无落足之地,安史叛军攻陷洛阳,本欲前往洛阳的杜甫被迫退回秦、华,有家不能回,一种哀痛便油然而生,所以见到孤鹤(作者自喻)晚归,便认为是昏鸦(安史叛军)占据了树林。

  这首诗自上而下无不表现出秋天的悲凉,而作者内心更深层的悲凉正是安史之乱所造成的,这就含蓄而有力的批判了安史之乱对国家与人民带来的灾难。

杜甫《野望》鉴赏2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释

  1、西山:在成都西,主峰雪岭终年积雪。

  2、三城:指松(今四川松潘县)、维(故城在今四川理县西)、保(故城在理县新保关西北)三州。

  3、戍:防守。三城为蜀边要镇,吐蕃时相侵犯,故驻军守之。

  4、南浦:南郊外水边地。

  5、清江:指锦江。

  6、万里桥:在成都城南。蜀汉费?访问吴国,临行时曾对诸葛亮说:“万里之行,始于此桥。”这两句写望。

  7、迟暮:这时杜甫年五十。

  8、供多病:交给多病之身了。

  译文

  西山终年积雪,三城都有重兵驻防;

  南郊外的万里桥,跨过泱泱的锦江。

  海内连年战乱,几个兄弟音讯阻隔;

  彼此天涯海角,只我一人好不凄怆?

  惟将迟暮的年光,交与多病的身躯;

  至今无点滴功德,报答贤明的圣皇。

  我独自地骑马郊游,常常极目?望,

  世事一天天萧条,真叫人不堪想象。

  赏析

  这首诗虽是写郊游野望的感触,忧家忧国,伤己伤民的感情,迸溢于字里行间。

  诗的.首联写从高低两处望见的景色。颔联是抒情,由野望想到兄弟的飘散和自我孤身浪迹天涯。颈联继续抒写迟暮多病不能报效国家之感。末联以出效极目,点明主题“野望”,以人事萧条总结中间两联。全诗感情真挚,语言淳朴。

【杜甫《野望》鉴赏】相关文章:

儿童唐诗:杜甫《野望》12-17

杜甫唐诗《野望》赏析10-12

杜甫野望阅读答案11-06

杜甫《野望》译文及注释07-14

野望原文及诗词鉴赏06-22

野望唐杜甫全文、注释06-12

(实用)杜甫野望阅读答案01-07

杜甫诗词《野望》的诗意赏析09-06

杜甫唐诗《野望》原文赏析09-08

杜甫《野望》译文和赏析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