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歌行》教学设计

时间:2022-05-07 11:09:10 短歌行 我要投稿

《短歌行》教学设计(通用19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短歌行》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短歌行》教学设计(通用19篇)

  《短歌行》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全文,梳理文意。

  2、正确理解诗人的“忧”,感悟诗人的豪情,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3、学习本诗比兴、用典等艺术手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滚滚长江东逝水》。

  (解说:《滚滚长江东逝水》豪放、浑厚、悠远而略带苍凉的歌声,其内容和基调与这首诗的风格、诗人的心境相近,有利于对诗人思想感情的感受、理解。)

  一、整体感知

  [预设互动1]美美地忆

  一提起曹操人们便会脱口说出对他的评价:“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大奸臣”,“欺君罔上的汉臣贼子”。周瑜说:“操虽托名汉相,实为汉贼。”裴松之认为:“历观古今书籍所载,贪残虐烈无道之臣,于操为甚。”唐太宗如是说:“临危制变,料敌设奇,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毛泽东词:“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易中天说:“曹操是可爱的奸雄,他的奸与雄统一于雄。”

  鲁迅先生也曾于1927年指出:“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演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面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实方法。”又说“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由于曹操这一历史人物确实具有多重性,要还其真实面目就不仅仅是一个“是”还是“非”的问题,我们必须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和观点对其人及其所处的历史背景进行系统整体性的分析,才能得出实事求是的结论。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当年曹操夜宴群雄,横槊赋诗时所吟唱的《短歌行》,从一个侧面来了解一下这个有争议的历史人物。

  二、以学激思

  请写出你的疑惑,由组长整合后交老师。

  三、合作学习

  [预设互动2]美美地读

  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感悟诗歌内容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是“建安风骨”的代表作,情感真挚,境界开阔,慷慨深沉。

  [预设互动3]美美地思

  1、通过朗读我们已经感受到了诗人心中之“忧”,他到底在忧什么?是如何解忧的?

  第一步:自己诵读诗歌,寻找问题关键。

  第二步:小组交流合作,商定问题观点。

  第三步:小组代表发言,师生共同探讨。

  2、观看《曹操横槊赋诗》视频剪辑,思考几个问题。

  (1)剪辑中曹操所吟唱的《短歌行》与课本上的《短歌行》有几处不同?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皎皎如月,何时可辍?

  何枝可依?——无枝可依。

  海不厌深。——水不厌深。

  (2)“辍”和“掇”、“无”与“何”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我们从中可以分别体会出什么心境呢?

  点拨:辍,停止。比喻义为:“我对贤人的思念,何时才能停止呢?”掇,拾取。比喻义为:“皎洁如月的贤才,我什么时候才能拥有呢?”剪辑中呈现的是一个豪情满怀、壮志凌云的曹操,其行动较思念更进一层,更符合曹操那种想坐拥天下贤才的霸气。显然,这是剧作者为剧情需要所塑造的。而原诗表现得更多的是曹操的隐忧。

  “无”字,展现的是往南去的人才没有可依之枝,即没有接纳他们的地方;而“何枝可依”,展现的是乱世当中,往南而去的人才在徘徊、犹豫中进行一种选择,而此时的曹操恰似那谦虚的山、博大的海、求贤若渴的周公,成为那可供贤才依托的一枝。

  四、课堂总结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因时光易逝、功业未就而产生的苦闷心情和招纳贤才、渴望建功立业的思想。我们鉴赏了诗歌的思想情感和艺术手法,更深刻地理解了这首诗。我们站在人生之路上,每个人都应该具有危机感和忧患意识。所以我们更应该“及时勉励”,只因为“时不我待”。

  《短歌行》教学设计 篇2

  一、学习目标:

  反复诵读,体会本诗的艺术特点,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

  体会诗句流露出曹操的思想感情,领会全诗的主旨。

  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二、教学重点

  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三、教学难点

  通过品味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

  运用典故等手法表达感情的技巧。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点拨法:以点带面,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

  五、教学课时:

  一课时

  (课前板书标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

  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三国时期,风云动荡。孙权靠父兄基业坐断江东,刘备凭皇叔身份、仁义情怀三分天下有其一,那么,曹操又凭什么一统北方呢?同学们心目中的曹操是怎样的呢?

  “挟天子以令诸侯”——玩权术,

  “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我负天下人”——自私

  “京剧脸谱中曹操是白色脸谱”——奸诈,阴险

  曹操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作为政治家,军事家,历史自有公论,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短歌行》,领略它作为文学家的风采,了解历史上真实的曹操。

  二、解题、背景介绍。

  1、解题:(点击幻灯片)

  “行”是一种文体。短歌行,汉乐府曲调名,是用于宴会场合的歌辞。“长歌”、“短歌”是针对歌词音节的长、短而言的。一般说,长歌比较热烈奔放,而短歌的节奏比较短促,低吟短唱,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

  2、写作背景:幻灯展示:(点击幻灯片)

  建安十三年,曹操率83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势力。赤壁之战前夕,曹操酒宴文武百官,饮至半夜,忽闻乌鹊鸣叫往南飞去,曹操深感此景,横槊赋诗《短歌行》。

  预习过程中,同学们还有哪些字词疑问,一起来梳理一下,自由提问,一起解答

  三、解答预习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提问,学生解答

  2、教师检查重点词语(点击幻灯片)

  品读诗歌,先从朗诵开始。四言诗节奏:二二节拍,诗歌诵读,要注意语速,语调,要有抑扬顿挫之美感。感叹句、陈述句一般读降调,问句一般读升调。请同学们找出诗文中的问句,加以朗读体会。

  四、朗读诗歌。

  学生朗读,师生点评。

  (1)节拍:二二节拍 (点击幻灯片)

  (2)语调(句式) (点击幻灯片)

  (3)教师范读。

  (4)学生朗读

  进一步品读诗歌,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情感,有些诗歌可以抓意象,有些诗歌可以抓诗眼,《短歌行》是有诗眼的,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呢?哪些句子写了“忧”,找一找。

  五、品读诗句,理解内涵。

  1、听配乐演唱,把握诗歌情感——“忧” (点击幻灯片链接) (板书)

  2、品读含“忧”的句子(点击幻灯片)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诗人在“忧”什么呢?同学们讨论两分钟,有了结果后展示你的理解

  3、把握“忧”的内涵。(点击幻灯片)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忧人生短暂(板书)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人才难得(板书)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忧功业未成(板书)

  4、 小结:忧人生短暂,忧人才难得,忧功业未成,诗人心中有忧,何以解忧呢?杜康能解吗?要写解忧,必须求得贤才。《短歌行》实质上就是一首“求贤歌”。我们心目中的曹操嫉贤妒能,历史上真实的曹操其实求贤若渴。建安十五年,十九年,二十三年,曹操三次颁发求贤令。点击幻灯片

  六、拓展延伸:

  1、经典永远是经典,《短歌行》给了我们很多的人生启示,你从中悟到一些怎样的人生道理呢?

  2、曹操积极奋进的人生态度,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是当时时代精神展示,以曹操为首的建安文人张扬自己的政治理想,展现自己的个性才情,关注时代的发展脉搏,这种时代精神对后世的影响非常深远:很多后世文人志士都唱出了自己的心声。

  七、课堂总结:

  曹操老矣,故人已去,而我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所以我们无须感慨人生短暂,只要好好珍惜当下。泱泱中华,盛世繁荣,国泰民安,直追盛唐。时代给了我们最好的机遇。同学们,让我们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努力学习,志存高远,张扬自己的理想抱负,展示自己的个性才情,成就一番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八、作业布置:

  1、背诵诗歌

  2、课外查阅资料,阅读曹操的《蒿里行》,朱永嘉先生的《论曹操》,进一步了解曹操。

  《短歌行》教学设计 篇3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体会诗句所流露出的曹操的思想感情。

  2、学习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学习方法:诵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他曾经叱咤风云,几经起落,他挟天子以令诸侯,无限风光。作为军事家,官渡之战的辉煌难掩火烧赤壁,华容道败走的凄凉。作为政治家,面对社会动乱、民生凋敝,他曾吟出“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的千古悲音;但一句“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也让人看到了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枭雄姿态。在三国鼎立的历史舞台上,他是一个个性极度张扬的英雄,酾酒临江,横槊赋诗。他就是—曹操。他多重性格,让我们难以给他的品行下一个准确的定论,到底曹公何人?或许我们可以从他的作品中掀开她神秘面纱的一角,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短歌行》,走近曹操。

  二、作者简介

  采用简历形式介绍作者主要文学成就,代表作品,诗歌风格。

  三、吟咏诗作,整体感知

  (1)自由诵读

  张开想象的翅膀,让自己的思绪回到1800多年前,想象自己就是一代枭雄曹操,入情入境的自由朗读。

  (2)比较朗读

  生朗读,学生评价

  听录音,感受诗歌情感

  四、品析诗句,探寻情感

  诗言志,歌咏怀,大战前夕,曹操的心情如何呢?你能否用诗歌中的一个字概括诗人的情感?忧。

  竟然是“忧”,这么一个具有豪迈气概,有着赫赫战功的人他到底因何而“忧”?你是从何处探知曹操心理的?

  人生苦短(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贤才难得(求贤才为己用,实现统一天下的宏伟壮志)从“青青……断绝”

  功业未就作者为了什么而“求贤”呢?“山不厌高……天下归心”

  (求贤若渴,求的是一统天下)

  问题探讨:

  1、诗人为何要感叹人生短暂?

  此时的曹操已54岁,忧人生短暂,是感慨自己的壮志没有实现,感叹得不到贤士来帮助自己实现统一霸业。面对短暂的人生,人生态度却未必相同。李白说,“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是一种及时行乐的态度;辛弃疾说,“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是一种积极进取,为国效力的人生态度,曹操面对人生短暂,他想到的不是及时行乐,而是希望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广招贤士,为我所用,实现一统天下的愿望。

  思考:曹操只是感叹自己的人生苦短吗?

  不仅说自己的人生短暂,还告诉那些贤士门,你们的人生也同样短暂,在还没有成就一番事业的情况下,为何不来投靠我曹操呢?我帮助你们实现你的梦想。

  2、诗人是如何表达对人才的渴盼的?

  (1)借用《诗经》中的句子“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2)“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3、诗人是如何对待人才的?

  (1)“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2)“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3)“周公吐哺”

  以《鸿门宴》刘邦项羽对人才的态度来拓展,以刘邦评价自己得天下的原因: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所擒也。得出对待人才也很重要。而曹操面对人才,始终是一种尊敬之情,一种近乎谦卑的姿态。

  思考:诗人已拥有许多人才,那他为什么还要“忧”?

  曹操一生戎马倥偬,在汉末风云突变的乱世中纵横驰骋三十年,于官渡一举击败兵力十倍于己的袁绍,当他不断取得成就的时候,他的政治抱负会逐渐膨胀,相应的遇到的阻力也就越来越大。随着年事渐高,急于在有生之年完成大业的心情会更加急迫。虽然已经拥有许多人才,但他并不满足,还希望有更多的人才到他这里来,来帮助他完成一统天下的毕生奋斗目标。

  4、贤士此时是何种境遇?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这里的“乌鹊”比喻贤才。意思是说,就好像月夜里的乌鹊找不到可靠的归宿那样,那些犹豫不定的人才,他们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一时无所适从,在四处寻找自己的依靠。

  思考:

  (1)为什么找不到可以栖落的枝头?没有贤主。

  (2)这话从曹操口中说出,有何弦外之音?

  其实这是诗人发出的一个召唤:天下贤才到我这里来吧,我时刻在恭候着你们!

  曹操有忧,但他的忧并非杜康所能消解,他的忧是站在国家的高度,英雄的角度之上的忧,《短歌行》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别样的曹操,一个爱才惜才的曹操,一个“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曹操。

  再次吟咏,体会情感。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看到了一个求贤若渴的曹操,一个尊重贤才的曹操,并且站在诗歌鉴赏的高度对他的艺术手法进行了分析。此时,你的脑海中浮现的是一个怎样的曹操形象?

  五、布置作业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戏曲舞台上的曹操是阴险、残忍、狡诈、狠毒的白脸奸臣;

  在《短歌行》中,曹操又是一个爱才惜才,胸怀宏大志愿的人。

  面对这截然不同的评价,你有什么看法?

  请以“曹公,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真情告白,100字左右。

  《短歌行》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了解作家曹操基本情况;掌握《短歌行》的思想内容;背诵本诗。

  2.过程与方法: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品味诗歌的艺术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体会作者的忧患意识。

  教学重点:

  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教学难点:

  1.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内容)。

  2.运用典故及引用诗句表达感情的技巧。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步骤:

  课前2分钟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

  一、导入新课

  正如歌中所唱“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在历史的大浪淘沙中,有多少英雄能够经得起历史的千淘万漉而流芳百世呢?有这样一个人,在三足鼎立的历史舞台上,他是一个个性张扬的英雄,在中国文学的舞台上,他是个慷慨豪迈的大诗人。他曾经叱咤风云,他死后功过成败至今还令人评说不尽。他就是——曹操。(说曹操,曹操就到。)——过渡这节课我们就学习他的一首乐府诗《短歌行》

  二、知人论世

  下面我们先走进作者,哪位同学来介绍这一人物?

  (幻灯片2)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统一中国北方;他知人善察,唯才是举;也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

  点评:但历来人们对他毁誉参半。今天语文课就主要分析作为文学家的一面,他的作品中必然会反映他作为政治家的抱负和情怀。

  三、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解题:我们先看下题目,了解些基本知识,这是一首乐府诗,是汉乐府的一个曲调的名称,乐府诗有“长歌,短歌”之分。一般是根据歌词音节的长短而言。一般说,长歌比较热烈奔放,而短歌的节奏比较短促,低吟短唱,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因此我们从题目可以知道这首诗的音节较短。行,则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可配乐歌唱。这些,大家作为常识了解即可。(幻灯片3)

  2、李白边喝酒边唱:“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他在《将进酒》中更是高歌“与尔同销万古愁”,可谓是豪气酒气冲天。喝酒的时候诗人总喜欢唱歌,那么曹操究竟唱出了什么样的歌?我们先来听这首诗的录音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放录音(幻灯片4)

  3、你觉得怎么读这首诗歌会更好?

  明确:要把那种苍劲雄健,慷慨悲凉的感情表现出来。节奏多二二式,语速要慢点。

  4、下面就让大家自读这首诗。(学生自读)

  5、请二位同学来朗读这首诗。

  朗读诗歌其实就是我们每个人用自己的情感去解读诗歌,与作者产生心灵上的共鸣。我想现在一定很多人都想跃跃欲试吧,想扮演一次曹操,来次横槊赋诗。现你就是那位文才武略,领军出征,欲一统天下的曹操,你该怎么去读?其他同学先自己酝酿一下。哪位同学先自告奋勇朗读几句。(请一学生朗读完后,肯定他的优点:如声音洪亮,有激情,普通话很标准。但没有起伏变化、抑昂扬顿。作者那种慷慨的情感还欠缺些点)

  四、品鉴诗歌的思想内容及情感

  过渡: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其实,诗歌也有眼睛,即诗眼。诗眼就是最难能体现诗人情感和主旨的词、句。

  1、我们讨论一下,从全诗来看,大家认为哪个字可以用来做全诗的“诗眼”呢?你从哪些诗句当中可以看出这种情绪?(幻灯片)

  2、全诗当中反复出现一个“忧”字,那么诗人的心中究竟在“忧”什么?我们一起来分析诗歌,体味诗人的情感。

  第一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齐读)(幻灯片)

  ⑴第一节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作者“忧”的是什么?

  设问开头,破空而来,表达诗人对人生的思考。②运用“朝露”为喻,表达年华易失的感慨。③以造酒的杜康代酒,形象突出,引人联想。

  所以“朝露”是比喻什么的?(幻灯片)

  人生短暂,时光易逝。

  作者把人生短暂以“朝露”来比,“朝露”这个意象,在古诗文中有特定的含义,即生命短促易逝,“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曹植《赠白马王彪》)“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古诗十九首驱车上东门》)一忧人生短暂

  作者用什么解忧呢?

  作者借酒浇愁。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杜康是中国发明造酒的第一人,这里采用了借代的手法。

  作者借酒忧的是人生就像早上的露水一样的短暂、时光易逝,而自己功业未成。

  第二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幻灯片11)

  1、这一节八句中只有两句是作者自己写的,大家找出是那两句?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2、那么其它诗句是谁写的?是什么意思?用这些诗句诗人是要表明什么?

  (幻灯片)“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这一句出自《诗经郑风子衿》其后还有两句“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你那青青的衣领啊,深深萦回在我的心灵,纵然我没有主动到你那里,难道你就不能跟我保持联系,给我个音信呢?表达的是一个姑娘对情人的思念,由思慕情人变为思慕贤才,向人才发出了深情的呼唤,我就像思慕情人一样思慕你们贤才啊!

  (幻灯片)“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四句选自《诗经小雅鹿鸣》

  这句意思是“野鹿呦呦不停叫,在那野外吃艾蒿。我有高贵宾客,吹笙鼓瑟使宾朋欢悦。”诗表现的是天子宴请群臣的盛况和宾主之间融洽的温情。这里用以表达对贤才的礼遇。贤才若来投奔于已,必礼遇嘉宾。

  3、这几句用了什么艺术手法,(幻灯片14)

  用典。所谓用“典”,是指在诗词中通过各种手法,或引用、或化用、或改用前人的成句、故事,以使诗典雅耐读,富于文采;还可怀古伤今,咏史言志。

  第二节表达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说明贤才若来投奔于已,必将极尽礼节招待他。思——求贤若渴(齐读第一、二节)

  五、朗读

  同学们齐读,我们再次体会和领悟诗人那忧而发奋慷慨激昂的思想感情。(点评)

  为了让大家更能走进历史情景,品味三国气息,体会作者内心世界。(幻灯片22)现在我们听下《三国演义》中曹操的扮演者鲍国安在赤壁大战前夕横槊赋诗,演唱的《短歌行》。{《短歌行》这首乐曲在东汉时期是怎么个唱法已经失传了,现在已经无法知道了。鲍国安演唱的《短歌行》是现代人根据当时的情景重新谱曲演唱的})(听后我们可以感觉到曹操的思想情感是那么的细腻、深沉且复杂,我们似乎可以感觉到这慷慨、苍凉、悲壮的歌声使曹操跨越了历史长河,走进了我们的课堂,来到了我们的身旁。)

  六、拓展延伸

  1、同学们,几年以后,十几年以后,哪个同学成为了一个团队的领导,应该注意怎么样才能吸纳人才?

  要待遇留人,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当然这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你说曹操,对关羽多么的好。送坐骑,送美女,送官印,有感情有待遇有事业,可是关羽还是走了。为什么,因为他对刘备的感情更深于曹操。当然,以情对人,总不会吃亏的。要不,关羽不会在华容道“义释曹操”,让他的青龙偃月刀,喝西北风了。

  七、作业(幻灯片23)

  学了这首诗,同学们一定对曹操这一历史人物有了更多更深的了解,请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曹操的理解。

  《短歌行》教学设计 篇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找到本诗的诗眼“忧”,了解诗歌创作背景,结合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方法分析诗人人物形象和诗歌情感

  (2)简单了解建安风骨和歌行体的特点,学习并把握诗歌鉴赏中常用手法:比兴、用典等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情境创设、新旧知识联想、师生共读、反复吟诵等方式进行文本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带领学生感受曹操作为一代枭雄在乱世的豪情壮志和求贤若渴的心情,引导学生树立时不我待、应有担当的人生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曹操的“三忧”(人生苦短,求贤不得,功业难成),体会诗人对时光易逝的感慨,对贤才的渴求和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教学难点:把握诗歌中的意象和使用的用典、比兴的手法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你了解曹操这个历史人物吗?我们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学习过曹操的哪些诗句?

  《观沧海》《龟虽寿》

  结合你之前的阅读经历,曹操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可从名著、电视剧等分析)

  鲁迅先生曾于1927年指出:“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演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面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实方法。”又说“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由于曹操这一历史人物确实具有多重性,要还其真实面目我们必须用辩证的方法看待问题,才能得出实事求是的结论。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当年曹操夜宴群雄,横槊赋诗时所吟唱的《短歌行》,从一个侧面来了解一下这个有争议的历史人物。

  解题:1诗歌体裁:歌行体

  “行”是诗歌体裁的一种,常与“歌”并称,可配乐歌唱,汉魏以下的乐府诗常题名为“歌”或“行”。

  “长歌”“短歌”都是汉乐府中的曲调名称,根据歌词音节长短进行划分,通常长歌热烈奔放,短歌低吟短唱,所以我们可以从音律节奏和风格来判断长短歌行。

  2.建安风格:(三曹代表人物)建安时期的作品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的动乱和人民的苦难,抒发建功立业的理想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同时也流露出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意境宏大,笔调朗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其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文学史上称之为“建安风骨”或“魏晋风骨”。

  (二)初读,整体把握

  1.全班齐读,感受诗歌节奏,纠正读音

  2.在这首诗中,有一种情感反复出现,这就是本诗的诗眼,你能找到它吗?

  诗中哪些诗句出现了忧呢?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曹操在这首诗歌当中多次出现忧这个字,那么他是因为什么忧愁呢?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思考,再次朗读这首诗歌,体会诗人此情此景下的感受。

  (三)再读,分层把握诗歌内容和情感

  请你根据诗歌内容为诗歌划分层次,一起寻找诗人“忧”的原因

  第一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手法:设问(人生几何?何以解忧?自问自答)、比喻(把人生比作朝露)、借代(杜康,本是造酒的人,现在指酒)

  从中我们看出诗人为何而忧?(时光易逝,人生苦短的忧)

  第二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萍。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手法: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诗经·郑风·子衿》,原指姑娘思念情人,在这里指渴望得到贤才。

  呦呦鹿鸣,食野之萍。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出自《诗经·小雅·鹿鸣》表现宴会场合的盛况,这里指对招纳贤才的热情。

  你知道以上两句用了什么手法吗?(用典)

  用典: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用典","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引用古籍中的词句和故事就叫做用典。

  请你找一找在本诗中还有哪些地方是用典?引用了什么典故?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管子)

  周公吐哺(周公广纳贤才)

  第三层: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在第三层中出现了许多意象,请你将这些意象找出来(明月、乌鹊)

  这些意象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比兴,将明月比作贤才,将自己比作无枝可依的乌鹊,表达了对贤才的渴求和自己惟恐贤才不至的忧愁)

  通过第三层,我们可以分析出诗人在忧什么?(贤才难得)

  第四层: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天下归心:天下人都归顺于我(志向)

  将用典和比兴的手法结合起来,引用了周公广纳贤才的典故,以山高海深比喻广招人才的博大胸怀并以此起兴,意在表明诗人以开阔的胸怀接纳贤才,唯才是举,渴望天下归心的志向。

  从第四层我们能看出诗人为何而忧?(功业难成)

  知人论世:介绍曹操,了解本诗创作背景,深入理解诗人“忧”的原因。

  小结:

  这首诗紧紧围绕一个忧字,抒发了作者因时光易逝、功业未就而产生的苦闷心情和招纳贤才、渴望建功立业的思想。我们鉴赏了诗歌的思想情感和艺术手法,更深刻地理解了这首诗。我们站在人生之路上,每个人都应该具有危机感和忧患意识,所以作为新一代的青少年,我们更应该勉励自我,只因为“时不我待”。

  拓展:

  1.通过这首诗歌,我们了解到了不一样的曹操,请以“曹公,我想对你说”写一篇200字小练笔

  2.诗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已经充分表达了曹操对人才的渴求之情。那么后面的诗句是否可以删去呢?

  不能,本诗中诗人表达贤才难得的心情看似重复,其实也存在内在的逻辑性。他用一咏三叹的方式来表达他对人才渴望的迫切心情。他用“以情感之,以礼遇之,以志勉之”的方式来吸引人才。

  曹操都意识到了人才的重要性。那么现在你作为领导,你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呢?

  你们想成为这样的人才吗?如何成为这样的人才呢?

  《短歌行》教学设计 篇6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背诵全诗,学习诗歌中所运用的用典比兴的艺术手法。

  2.学生通过朗读诗歌、情境体验、合作交流及教师点拨这一学习过程,学会诗中所运用的表现手法,深层体会诗人在诗歌中表现的情感,提高学生分析鉴赏诗歌的能力。

  3.教师通过对诗歌的深层解读,学习曹操在诗歌中体现的生命意识,培养学生珍惜时间、树立远大抱负的意识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

  解读诗歌意象,学习魏晋诗歌的用典比兴表现手法,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朗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上课前大家先一起来听段诗歌朗诵。听完朗诵以后,哪位同学能跟大家说说你对刚刚这首诗歌的了解呢?看来大家对曹操很熟悉啊,那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曹操的这首《短歌行》。

  (二)朗读诗歌,初步体会诗歌“忧”的基调

  学生自由诵读诗歌,结合诗歌注释,初步了解诗歌大意。

  教师在学生朗读诗歌之前该让学生明确诵读诗歌的过程中体味诗歌忧的感情基调。

  (三)赏析诗歌语句,解读诗歌意象

  在学生个性化解读的基础之上,将全班分为六个小组,组内互相参照,互相启发,要求组内成员都要分享自己对诗歌中的意象的解读及对诗人“忧”的内容的解读;2.各小组内推选小组代表在全班进行交流。

  1.诗中表现诗人“忧”的诗句?

  明确:“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课件展示)

  2.诗人为什么而“忧”?

  明确:

  ①忧功业未成(板书)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课件展示)

  ②忧贤才难求(板书)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课件展示)

  3.诗人是通过哪些意象来抒发自己“忧”的感情的?

  明确:酒、朝露、明月

  (1)酒

  在诗歌中“酒”一般被用来表达忧愁思绪,因而有了“借酒浇愁”一说,同学们结合诗人生平及整首诗歌的写作背景思考一下,曹操借酒表达的是积极的人生态度还是消极的?

  (知人论世。结合全诗可明确曹操表达的是人生短暂,要抓紧时间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

  (2)朝露

  诗人将人生短暂比喻成“朝露”,这个意象在古诗文中一般指生命短促易逝,如“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曹操《赠白马王彪》)“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古诗十九首·驱车上东门》)。

  (3)明月

  在古典诗歌中明月一般借以寄托相思别绪,在此曹操借明月喻贤才,“明明如月,何时可掇”,贤才就像天上美好的月亮,一心向往,不知何时才能得到,因而“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4.诗人借助了很多意象来表达自己“忧”的情绪,他又通过哪些艺术手法来表现思想感情的?

  明确:

  比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用朝露比喻人生短促。“明明如月,何时可掇。”用明月比喻贤才。

  用典“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原诗是表达女子思慕爱人,曹操在引用上省略了“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用含蓄的方法来表达求贤若渴的心情。“周公吐哺”的典故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表现诗人求贤如渴的心情。

  5.诗歌中“忧”的情绪贯穿全诗,但是同学们朗读的时候却情绪激昂,大家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呢?

  明确:诗歌虽然“忧”的情绪贯穿整篇,但是在忧的背后却饱含诗人建立功业、渴慕贤才的理想和抱负。

  6.请个别同学朗读“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其他同学思考曹操借这几句诗表现什么?

  明确:这几句诗勾勒出一幅彷徨无依的特点,“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表现了良将贤才无明主可选时的彷徨,与曹操在整诗中表露的求贤若渴、渴望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抱负相呼应。

  (四)教师总结,拓展作业

  1.正是渴望建功立业、一统天下,所以面对短暂的人生,曹操一扫前人要及时行乐的消极态度,发出人生苦短,及时立业的感慨,处在乱世的曹操,在50多岁的高龄仍然渴望建功立业,作为年轻一代的大家更应树立远大抱负,发愤图强。

  2.以一篇短文写《短歌行》给你的启示,题材不限。

  《短歌行》教学设计 篇7

  一、教学设计的说明

  《短歌行》是新课标高中语文第二模块第二单元第四篇课文。在这之前,学生按照我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先后学习了《诗经》两首、《离骚》和《孔雀东南飞》,已经从多个角度对中国古典诗歌有了初步的认识和理解。在这基础上,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建安文学的代表作。

  二、教学目标的确立

  依据《新课标》的要求,这节课应达到以下目标:

  体现在知识和技能方面的是了解魏晋诗歌的基本特征,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掌握相应的表现手法,从而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

  体现在过程和方法方面的是通过诵读、讨论、赏析、点拨,领悟诗人在作品中表现的思想感情,引发联想,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体现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是体会古典诗歌的意境美和节奏美,教育学生要自觉珍惜时间,要拥有宽广的胸襟,树立远大的志向。

  基于上述“三维目标”,我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把握诗歌的主旨,揭示诗人的创作目的,从而更好地理解这首诗,体会作者在作品中的思想感情。

  难点:针对学生在诗歌鉴赏方面表现手法掌握不好的现状,我们把难点定在探究这首诗的表现手法上。

  教学方法:

  ①诵读法: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学生对诗意的理解

  ②讨论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集体探究,得出答案

  ③点拨法:以点带面,抓住关键诗句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拨

  三、教学过程

  1、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三国演义》第四十一回,常山赵子龙于曹营几十万大军中救出吴蜀后主刘禅,曹操在景山顶上看到赵云无比威猛,于是感慨道:“真虎将也!吾当生致之。”正是曹操的这句话我们看到了赵子龙单骑救主的义举。这是小说中曹操爱惜人才的生动体现。今天,我们共同走进曹操的诗作,看看其内心深处是如何渴求贤士的,感受一下他作为政治家的抱负和情怀。

  2、曹操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横扫黄河两岸,统一中国北方;他知人善任,唯才是举;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对历史的发展有不可泯灭的功勋。

  可是长久以来人们对他毁誉参半。当年,汝南名士许劭称之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陈寿在《三国志》中:“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戏曲舞台上也常常把曹操塑造成白脸奸臣的形象,成为一个阴险、残忍、狡诈、狠毒的人物。

  那么我们后世人对曹操的看法真的如曹操自己所言的“宁叫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吗?我看未必,作为后世人,我们应站在历史的高度客观地看待曹操这一历史人物,承认他对历史的推动作用,肯定他的贡献,把握人们对他的三个评价: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3、背景介绍

  建安十三年,曹操平定北方后率百万挥师南下,饮马长江,想一举消灭东吴的孙权和蜀汉的刘备。赤壁大战前夕,曹操置酒设乐,欢宴诸将,饮到夜半,忽然听到乌鸦在悲鸣声中向南飞去。曹操感此景而持矛吟唱了这首千古传颂《短歌行》,尽抒了他的内心世界。

  4、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第一步:学生自由读。朗读时,让学生读出四言诗的音律节奏,体会魏晋诗歌的基本特征。(我认为朗读是对文本的再创造过程,而且这种在创造过程带有鲜明的个体色彩。由此,呈现出每个学生对文章的不同理解。)

  第二步:听音频朗读后,找学生仿读。

  第三步:全体学生齐读。目的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这首诗的理解。

  说明:本过程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读”是“自主”学习方式的最直接体现。放手让学生读,只有读,才会读。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在读中思考,在读中品味古典诗歌语言文字的魅力。

  5、鉴赏评价,把握感情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首诗,我将该诗划分为四个小节,再将学生划分为四个小组。每小组一小节,让学生动起来,展开讨论。在这一过程中,我适时地引导学生,目的是突破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小结:让学生自己总结,从思想内容到艺术特色,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概括归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6、强化理解,迁移训练

  ⑴显示曹操的另一首四言诗《步出夏门行观沧海》。同是曹操的四言诗,试比较二者在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上有何异同。

  此练习的目的是通过比较强化学生对这节课的理解,其次结合练习题,深入理解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说明:《观沧海》一诗中的“碣石”景观就在葫芦岛市绥中县。)

  ⑵通过这首诗的学习,我们看到了曹操的宽广的胸襟,远大的志向以及对人才的渴望,对生命的流逝而功业未就的苦闷。同学们体会到曹操的这些情感后,有什么触动呢?十几年的寒窗苦读,我们的目的就是将来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我们准备好了吗?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看法。

  7、作业布置

  ①背诵《短歌行》

  ②评价曹操

  8、板书说明:鉴赏过程中的黑体字是板书的内容。“贤才难求”,“功业未就”,“人生苦短”分别写进“忧”字的左侧的偏旁之中,而“思想”二字写进“忧”字的右侧的“横”之中,“艺术”写在“思想”的上面的“竖”之中,“忧”的“撇”之中写上“比兴”二字,“忧”的“捺”之中写上“用典”二字,“忧”的那一“点”里写上“悟”字。这样在黑板上显示出来的便是大写的“忧”字,“忧”字里面包含了这节课所有的内容。

  四、教学反思

  语文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有时,我们很难说学生在一节课中到底学到了哪些知识,哪些知识转化成了能力。我想:理想的一节语文课,应解决好“两个关系”,即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1、教师与学生是处在课堂这个特定环境下两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的个体。相互联系,是指二者都是同一活动——教学活动的主体,有其共同的目的。整个教学活动应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及学生的配合下完成四十分钟的教学任务。相互独立是指教师和学生分别是独立的个体,思维、习惯、能力、个性、素质都存在其独特性。如何把这些方面统一起来,并且趋同,有效地加以利用,以达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这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2、在一节语文课上,相对而言,知识既具有固定性,又具有灵活性。通过这些知识,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节课最终应达到的目的。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一环节,必不可少的是教师的引导作用。另外,创造性应贯穿其始终。教师应在知识相对固定的情况下,灵活地并有针对性地调动学生,发挥其最大的潜力。学生思维的扩展有助于进一步形成分析、理解、归纳、概括的能力。当然,这一关系与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是统一在一起的。

  就我这节课而言,我认为学生基本上在我的调动下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在既有的教学思路下,我所设计的教学内容最闪光的地方就是对曹操“忧”的含义的理解。因为这是理解这篇文章的关键。横向的和曹操《观沧海》一诗的对比,是对知识迁移能力的再度考查。但在教学形式上,思维的张力还不够,形式还不够灵活。

  经过这节课,我认识到语文课应关注生活。远离了鲜活的生活世界,语文课就失去了生机和活力。同时,作为一位教师,我应适时地加强自身业务的学习,努力提高业务素质,以适应学生对知识要求日益提高的现实。

  《短歌行》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背诵全文。

  2、感受诗人“忧”的情感基调和理解为何而“忧”。

  教学重点:

  1、背诵全诗。

  2、理解分析诗人的情感态度。

  教学难点:

  1、诗中引用典故和引用《诗经》句子的艺术手法。

  教学过程:

  一、课堂引入

  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自行说出自己最喜欢三国中的哪个人物,并简单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从而引出对《短歌行》作者曹操的介绍。

  二、作者介绍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在文学上有重要的成就,他能文善武,文章风格清峻,简约严明。他的诗歌现存二十多首,大都采用乐府旧题,明显地表现出对汉代乐府的继承。著有《曹操集》。(ppt展示)

  在此也让学生谈一谈自己原本印象中对于曹操的看法。

  三、写作背景

  首先简单地介绍一下三国中著名的战役赤壁之战,进而引出曹操当时写作这首《短歌行》时候的相关历史背景: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权势力。这年冬天十一月十五日夜。皎月当空,江面风平浪静。曹操乘船查看水寨,后置酒宴请诸将。酒至兴处,忽闻鸦声望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横槊赋诗,吟唱了这首千古名作——《短歌行》。(ppt展示)

  四、整体感知

  1、先播放课文录音,并提出问题:“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

  明确:诗歌的诗眼是“忧”,诗人的情感焦点是“忧”。(ppt展示)

  2、请学生回答诗中哪些句子含有“忧”字?

  明确: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ppt展示)

  3、进一步提出问题,既然诗人的情感焦点是“忧”,那诗人“忧”的究竟是什么呢?

  五、诗歌赏析

  1、让学生带着问题齐读诗歌,然后对学生读错的字词进行纠正,借此也对文中的重点字词的读音进行讲解。

  2、分部分对诗歌进行讲解:

  (1)“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对重点字词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从而提出问题,从这部分中可以看到诗人“忧”的原因是什么?请学生进行回答,然后教师进行引导补充。

  明确:借酒抒情,以悲凉的情调感叹时光易逝,人生短暂。(ppt展示)

  (2)“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部分引用《诗经》中句子是难点,要对学生进行引导和介绍,使学生能够有明确的理解,知道曹操引用这些诗句是为了表达自己对于贤才的渴望。

  明确:抒发对贤才的渴望,表明自己对嘉宾的礼遇。(ppt展示)

  (3)“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妄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该部分着重讲解诗人采用的艺术手法是比喻,提出问题“作者用明月来比喻什么?”,请学生进行回答,结合对诗歌的翻译让学生自行得出这里都是比喻贤才。在此基础上便可提出问题,这一部分可以看到诗人“忧”的又是什么?

  明确:继续写思念贤才的渴望,写“忧思”的原因。(ppt展示)

  (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该部分讲解曹操引用“周公吐哺”的典故,引导学生得出诗人在这一部分用“乌鹊南飞”同样是用来比喻贤才。

  明确:表明诗人虚心纳士,竭尽诚心,不遗余力的态度。(ppt展示)

  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以及曹操这时候的年龄,让学生明确曹操最后“忧”的是天下尚未一统。

  3、诗人“忧”的原因有:

  一、人生苦短: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二、求贤不得:亲亲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三、功业未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ppt展示)

  4、艺术手法:再前面对诗歌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总结

  一、引用《诗经》成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二、比喻:明月比喻人才;乌鹊南飞的形象比喻当时贤士四处奔走

  三、引用典故:周公吐哺,天下归心。(ppt展示)

  这部分是学生比较难理解的部分,根据课堂学生的理解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六、课堂总结

  最后让学生齐读课文,对课堂进行小结。

  《短歌行》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意象鉴赏并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高尚的品德情操。

  【教学方法】诵读和鉴赏

  【教学设想】通过诵读、分析讨论,体味《短歌行》“忧”而奋发、慷慨悲凉的思想感情。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具体教学步骤】

  一、导语

  毛泽东在《沁园春?雪》里以吐纳风云的气势,睥睨历代君主:“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诚然,以毛泽东的文治武功,的确可以站在这样的高度去俯视封建君王。如果历史上只有一个人可以与他相提并论,这个人只能是魏武帝曹操。

  二、关于曹操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罗贯中《三国演义》将其刻画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京剧脸谱也将曹操勾成白脸,这与历史的真实面目颇有出入。实际上,曹操雄才大略,“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对历史的发展有不可泯灭的功勋。

  作为政治家:曹操初举孝廉,任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后在镇压黄巾起义和讨伐董卓的战争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从此“挟天子以令诸侯”。官渡之战大破河北割据势力袁绍后,成为北方势力最强的军阀,并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他在北方大力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几次下《求贤令》,打破当时以德行和家世为用人标准的惯例,任人唯贤,当时四方知名的文士几乎网罗无遗。

  作为军事家:实践方面,指挥了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理论上,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

  作为文学家:曹操精音律,善诗歌,即使在鞍马劳顿中,也常常横槊赋诗,随章命题(“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他继承并发扬汉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诗歌传统,始创“以古题写时事”的诗风,被后人称为“汉末实录”。他的诗歌内容其诗内容较为丰富,风格苍劲悲凉。曹操自己的文学路线和写作态度对于其他作家起着更具体的领导和倡导作用,促进了建安文学的繁荣。

  曹操感叹:生子当如孙仲谋,其实……

  三、整体感知

  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曹操吟诵《短歌行》的相关片段。学生读诗、交流。

  四、课文讲读

  导析:这首《短歌行》的主题非常明确,就是作者希望有大量人才来为自己所用。曹操在其政治活动中,曾大力强调“唯才是举”,而《短歌行》实际上就是一曲“求贤歌”、又正因为运用了诗歌的形式,含有丰富的抒情成分,所以就能起到独特的感染作用。

  释忧:诗言志,歌咏怀,曹操的心情如何呢?唯一“忧”字可总曹公心境。“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杜康酒真的能化解曹公之忧吗?通览《短歌行》全篇,可知好酒并未使曹操真正地解忧,那么是什么样的忧愁令这位有着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举杯消愁愁更愁”呢?

  朗读、讨论、交流、明确:一忧“人生苦短”。二忧“求贤不得”。三忧“功业未就”。

  析结构析诗句:按照诗意分为四节来读。

  分解1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幽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激疑:在里作者强调他非常发愁。那么愁的是什么呢?格调(风骨)如何?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情调悲凉,慨叹人生短促和年华消逝;更重要的是全诗洋溢着高昂的情绪,蕴藏着及时努力的思想。而与诗人求贤未得、功业未就有密切关系。

  在这八句诗中,主要的情感特征就是一个“愁”字,“愁”到需要用酒来消解。“愁”这种感情本身是无法评价的,能够评价的只是这种情感的客观内容,也就是为什么而“愁”。由于自私、颓废、甚至反动的缘故而愁,那么这愁就是一种消极的感情;反之,为着某种有进步意义的目的而愁,那就成为一种积极的情感。放到具体的历史背景中看,曹操在这里所表达的愁绪就是属于后者,应该得到恰当的历史评价。

  警醒:人生只有一次,我们总觉得时间还很多,其实,人生苦短,人生没有彩排,每一天都是现场直播。所以要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好好创造条件,把握现在,服务明天。

  分解2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设疑:这里引用的哪些诗句?表达了什么内容?运用的是什么手法?

  朗读、讨论、交流。明确:这八句情味更加缠绵深长了。“青青”二句原来是《诗经?郑风?子衿》中的话,原诗是写一个姑娘在思念她的爱人(“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你那青青的衣领啊,深深萦回在我的心灵。虽然我不能去找你,你为什么不主动传给我音信?)曹操引用这首诗,而且还说自己一直低低地吟诵它,这实在是太巧妙了。用典固然是直接比喻了对“贤才”的思念;但更重要的是他所省掉的两句话:“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曹操由于事实上不可能一个一个地去找那些“贤才”,所以他便用这种含蓄的方法来提醒他们:“就算我没有去找你们,你们为什么不主动来投奔我呢?”由这一层含而不露的意思可以看出,他那“求才”的用心实在是太周到了,的确具有感人的力量。而这感人力量正体现了文艺创作的政治性与艺术性的结合。

  紧接着他又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四句,描写宾主欢宴的情景,意思是说只要你们到我这里来,我是一定会竭诚待以“嘉宾”之礼的。这八句仍然没有明确地说出“求才”二字,因为曹操所写的是诗,所以用了典故来作比喻,这就是“婉而多讽”的表现方法(即含蓄的表达方式)。

  分析3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心念旧恩。

  设问:这组诗句与前面诗段是怎样关联并发展诗意的?

  朗读、思考、交流。提示:这八句是对以上十六句的强调和照应。以上十六句主要讲了两个意思,即为求贤而愁,又表示要待贤以礼。前四句又在讲忧愁,是照应第一个八句;后四句讲“贤才”到来,是照应第二个八句。因此使全诗更有抑扬低昂、反复咏叹之致,加强了抒情的浓度。再从表达诗的文学主题来看,这八句也不是简单重复,而是含有深意的(继而多样解读: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第一种说法:天上的明月常在运行,不会停止(“掇”通“辍”,“晋乐所奏”的《短歌行》正作“辍”,即停止的意思);同样,我的求贤之思也是不会断绝的。关于这一点作者在下文还要有更加明确的表示,这里不过是承上启下,起到过渡与衬垫的作用。

  第二种说法:“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字面意为“天上那明亮皎洁的月亮,什么时候才可以摘取呢?”这里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贤才比喻为明月,恰如其分地表达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而在这还没有实现的情况下,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分析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设疑:前四句诗的内容可作哪些解读?

  讨论、交流、小结:是自然环境描写。相传这首诗写于曹操与孙权对战前夕,曹操在长江边宴请诸将,其实月近中天,使诗人豪兴大发。同时这也是社会环境描写(可理解为连年战乱,百姓流离失所;也可理解为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有些人才犹豫不决,彷徨不知何去何从)。似乎后者更贴切一些。

  所以曹操以乌鹊绕树、“何枝可依”的情景来启发他们,不要三心二意,要善于择枝而栖,赶紧到自己这一边来。这四句诗生动刻画了那些犹豫徬徨者的处境与心情,然而作者不仅丝毫未加指责,反而在浓郁的诗意中透露着对这一些人的关心和同情。完全是以通情达理的姿态来吸引和争取人才。而象这样一种情味,也是充分发挥了诗歌所特有的感染作用。

  设问:最后四句是怎样表达主旨的?

  分析提示:最后四句画龙点睛,明明白白地披肝沥胆,希望人才都来归我,确切地点明了本诗的主题。“周公吐哺”的典故出于《韩诗外传》,据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这个典故用在这里却是突出地表现了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二句也是通过比喻极有说服力地表现了人才越多越好(山不厌土,故能成其高;海不厌水,故能成其深;王者不厌士,故天下归心)。

  小结:《短歌行》正象曹操的其它诗作如《蒿里行》、《对酒》、《苦寒行》等一样,是政治性很强的诗作,然而它那政治内容和意义却完全熔铸在浓郁的抒情意境之中,全诗准确而巧妙地运用了比兴手法,来达到寓理于情,以情感人的目的。诗人以貌似颓放的意态来表达及时进取的精神,以放纵歌酒的行为来表现对人生哲理的严肃思考,以觥筹交错之景来抒发心忧天下和渴慕人才之情。

  《短歌行》让我们从另一个侧面看到曹操作为一代政治家的英雄本色:他有爱才、礼贤的坦荡胸襟;他有统一天下的宏大志愿;他有开创新局面的进取精神。尽管他也有“忧”,有“很深的忧”,但是他的“忧”是站在国家的高度、英雄的角度之上的“忧”,这绝非杜康酒所能消解。

  这首诗艺术表现手法主要有:感情深挚,婉曲动人;引用《诗经》成句,自然贴切。风格则苍茫悲凉。

  五、作业:《学海导航》习题

  《短歌行》教学设计 篇10

  【素质教育目标】

  1、知识目标:

  鉴赏诗歌,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高尚的品德情操。

  【教学重点】

  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诵读和鉴赏。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具体教学步骤】

  一、导入

  以前,我们学过曹操的两首诗歌──《观沧海》和《龟虽寿》。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位胸怀天下、壮志凌云的英雄。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短歌行》,进一步体会诗人的英雄气慨。

  二、整体感知

  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曹操吟诵《短歌行》的相关片段;

  学生读诗感悟,交流读诗体会。

  出示投影:

  短歌行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三、讨论鉴赏

  1、如何理解“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这四句诗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奋发进取,不懈追求的理想。

  “对酒当歌”,猛一看很象是《古诗十九首》中的消极调子,而其实大不相同。这里讲“人生几何”,不是叫人“及时行乐”,而是要及时地建功立业。又从表面上看,曹操是在抒个人之情,发愁时间过得太快,恐怕来不及有所作为。实际上却是在巧妙提醒广大贤士:人生就象“朝露”那样易于消失,贤士应该珍惜时间,及时施展才华。

  在这四句诗中,诗人主要的情感特征就是一个“愁”字,“愁”到需要用酒来消解的地步。“愁”这种感情本身是无法评价的,能够评价的只是这种情感的客观内容,也就是为什么而“愁”。由于自私、颓废的缘故而愁,那么,这愁就是一种消极的感情;反之,为着某种有进步意义的追求而愁,那就是一种积极的情感。放到具体的历史背景中看,曹操为了实现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而苦苦追求。这个“愁”是追求中的痛苦,是远大理想还没有实现时所产生的烦恼,是一种积极的情感。

  2、如何理解“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四句诗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心情。

  “周公吐哺”的典故出于《韩诗外传》,据说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周公为了接待天下之士,有时洗一次头,吃一顿饭,都曾中断数次,这种传说当然是太夸张了。不过这个典故用在这里却能突出地表现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二句也是通过比喻极有说服力地表现了人才多多益善。所以陈沆说:“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天下三分,士不北走,则南驰耳。分奔蜀吴,栖皇未定,若非吐哺折节,何以来之?山不厌土,故能成其高;海不厌水,故能成其深;王者不厌士,故天下归心。”(亦见《诗比兴笺》)这些话有助于理解本诗的深刻含义。

  3、这首诗的艺术特色有哪些?

  ⑴巧用典故。

  “青青子衿”二句,因子《郑风·子衿》,用以比喻渴慕贤才。本意是传达恋爱中的女子对情人爱怨和期盼的心情。这里诗人化用诗意,比喻热烈期待贤士的到来。古朴深沉,自然妥贴。

  ⑵巧用比兴。

  “乌鹊南飞”一句,以乌鹊比喻贤士;“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则比喻贤士徘徊选择明主之意;“山不厌高”,以山高海深比喻广招人才的博大胸怀。

  四、思想教育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是啊,人生苦短,韶光易逝。身处乱世的曹操尚有建功立业的坚定信念,我们生逢盛世的青少年更要发愤图强,铸造绚丽辉煌的人生。

  五、课外延伸

  选择《短歌行》中最能打动你心灵的诗句,谈一谈你的心得体会。

  参考话题:

  “立志与成才”

  “机遇与成功”

  “科教兴国”

  “尊师重教”

  “礼贤下士”

  《短歌行》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了解曹操其人其文。

  揣摩诗意,体会诗人抒发的人生短暂和求贤若渴,建立功业矛盾复杂情感。

  总结曹操诗歌缘事而发,慷慨多气的特点。

  过程和方法:分层鉴赏,通过诵读体会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早在十年前,老师曾听过一首京剧韵味十足的通俗歌曲,歌曲名字叫《说唱脸谱》。其中有几句唱词,老师到现在还记忆犹新。这里为大家清唱一下:蓝脸的多尔顿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啊……。

  为什么在京剧中,曹操为什么一定要是个白脸呢?(曹操这人太奸诈了。)奸诈是性情体现在言行上也体现在面相上。为了更直观地表现曹操的这种奸,京剧只能给曹操一个白脸。唯其脸白,才能把他的一个眼神和任何一个细微的表情都展现出来。但同学们觉得京剧中这种图谱化表现出来的曹操性格真实吗?(不真实)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曹操的作品《短歌行》,通过他的作品一起来感受一下这个历史人物的真实情怀。

  二、走进文本

  活动一、理解词句,揣摩诗意。

  1、首先老师请同学们把诗歌自由诵读一遍,然后结合课下注释,揣摩诗意。教师走下讲台和学生进行个体交流,了解学生在活动中遇到的问题。

  (问题的发现,存在两类:一类是对注释的推究;一类是注释之外的理解)教师应作如下准备:

  ①释题:“短歌行”,是汉乐府的.一个曲调名称,属《相和歌·平调曲》,原词已经不可知,现在流传下来最早也最为有名的就是曹操的这首《短歌行》。初中时我们学过长歌行,后人也有《琵琶行》,《兵车行》等诗歌。短歌、长歌,因歌词长短而区分。长歌比较热烈奔放,而短歌节奏比较短促,低吟短唱,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

  ②对酒当歌,当字理解。解释为“对着”,可以引申为听歌,唱歌。这是已然发生的行为。解释为“应当”,是能愿词,表明放歌是希望发生的一种行为。听歌时一种静态形象的呈现,与诗人内心涌动的丰富的情感不符;应当是一种希望,无论付没付诸行动,都是将来时的一种表述;只有一边喝酒一边唱歌这种现实中正在发生着的动作与诗人内在的情感互为表里。

  ③慨当以慷,意为慷慨。为何要把“慨”放前,“慷”放后。同时“当以”是虚词,既然没有表义功能,用在这里在哪方面发挥了作用?(这是词语间隔用法,当以无实义。慷慨意为充满正气,情绪激昂,现代汉语中有慷慨陈词一说。用在此处是慷慨而歌,形容歌激昂。这里为何是慨慷与诗歌的叶(和洽,和谐)韵有关。)教师安排学生对诗歌进行两遍对比诵读,通过读感受这一特点。同时教师总结词句理解方法,从诗歌韵律形式入手理解词句。

  ④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意为青色的您的衣领,让我心向往。曹操想人家的衣服了?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借代,用特征代整体。文化意蕴:周代学子穿着的衣服,学子是有才能的人。同时该诗出自《诗经·郑风·子衿》篇,这里看出曹操对贤才的思慕之情。所以这里青青子衿句,就有了让我思慕的贤才啊,我心中向往。此处从修辞和文化入手,揣摩诗意。

  ⑤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鹿儿发现美食,悠悠鸣叫。这种景象和嘉宾云集奏乐宴饮,在情绪和情景上有什么联系?情绪上,鹿儿发现美食,欢乐的鸣叫;宴会上奏乐喝酒,宾主尽欢。情景上,鹿儿性情温顺,喜群居,发现美食必聚食;宴会上嘉宾贤主聚会。这种通过景象或情感上的联系,引出诗歌后句的手法,在《诗经》中常用叫做“兴”。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例如《诗经·周南·关雎》鸟儿的关关叫声,在鸟儿之间在传达着什么信?求偶。教师总结方法,从诗歌表达手法入手理解诗意。

  2、学生提出疑问,教师予以解决,同时总结揣摩诗意方法。教师板书学生疑问,多媒体展现成果。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从修辞、文化入手,揣摩诗意。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从表达手法入手,理解诗意。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从语境语法入手,揣摩诗意。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从使用典故入手,揣摩诗意。

  活动二、体会诗人情感。

  1、对词句疑难的推敲,帮助我们完成了诗歌鉴赏的第一步,揣摩诗意。下面我们进入诗歌鉴赏的第二个阶段,体会诗人情感。

  首先老师请一位同学为大家诵读一下这首诗,其他同学完成以下任务。思考,在我们这首诗中,有一种情感反复出现,你能用诗中的一个词来概括出来吗?动笔划出直接体现出这种情感的诗句。

  同学们找到那个词了吗?我们一起读出来,忧。好,请一位同学把直接体现“忧”的诗句读出来,其他同学思考,诗人忧的是什么?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一般四言诗,以几句为相对较为完整的表意单位?两句。所以我们读时应读六句。)

  教师明确:忧的是人生短暂,从哪些诗句看出来的?

  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短歌行》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了解曹操及其在诗歌发展的中的作用。

  ⑵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2、能力目标:

  ⑴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一些技巧。

  ⑵培养学生借助注解,疏通、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⑶培养学生的综合探究能力。

  3、德育目标:

  ⑴培养学生树立崇高理想,珍惜学习时间,

  ⑵使自己锻炼成为一名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

  【教学重点】

  1、品味诗人在诗中表现出来的求贤若渴的思想。

  2、学习诗中用典的流畅自然。

  3、分析本诗构思上的深入细巧。

  【教学难点】

  诗歌在用典上如何跟主题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教学方法】

  1、点拨法(对学生通过自读、自解、自悟等方式解读课文时留下的问题进行启发和点拨)

  2、朗读法(让学生通过听、读,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3、讨论法(教师对文章内容进行激疑,开启学生思维,并由学生充分讨论后明确)

  4、综合探究法(引导学生探究“古诗中的酒文化”)

  【教具准备】

  录音机和课文朗读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实施过程】

  师:中国古代有四部非常有名的小说,也就是我们后来经常说到的四大名著。那么,这四部小说分别是什么呢?

  (学生纷纷举手。)

  生:我国的四大名著分别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施耐庵的《水浒传》、曹雪芹的《红楼梦》、吴承恩的《西游记》。

  师:说得很好。看来大家的文学常识还是挺扎实的。那请问在座的同学有多少人看过《三国演义》。

  (学生纷纷举手,反应强烈。)

  师:好。《三国演义》是历史小说中的经典之作,特别是它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是相当成功的,如曹操、孙权、刘备、诸葛亮等。那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曹操这一个人。下面由哪位同学来介绍这一人物?

  (学生小声议论,陆续有人举手。)

  生1:曹操乳名阿瞒,字孟德。他曾率军镇压黄巾起义,后起兵讨伐董卓,又相继灭掉了袁绍和袁术,“挟天子以令诸侯”,最终统一了北方,与吴、蜀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生2:曹操,东汉沛国谯郡人,是当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刘备等人视之为“汉贼”,后人评价为“一代枭雄”。

  师:看来大家对《三国演义》都很熟悉,对曹操了解的也不少。历史上的曹操除了刚才同学们说到的之外,同时他还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他能文善诗。他的散文风格清峻、简约严明,被鲁迅称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其诗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语言质朴,气魄雄浑,格调慷慨悲凉,代表了“建安风骨”。下面,我们就来学他的一首非常有名的诗《短歌行》。

  师:我们先来了解其创作背景。据考证,这首诗作于曹操的晚年,即东汉末年的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大败于赤壁之战之后。当时曹操已经53岁了,年事渐高,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大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从中来”,苦闷煎熬。但他并没有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招人才,建功立业。

  师:我们先来听这首诗的录音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播发录音。)

  师: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感叹时光易逝,生命苦短,功业未成的苦闷和要求招揽贤才、建功立业的情怀。诗的总体基调是慷慨悲凉的,朗读时要把握好作者的这种感情。如开头八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前四句是作者感慨人生有限、生命易尽,情调感伤苍凉。读时应该语速缓慢,语气伤感低沉。后四句诗人慷慨高歌,借酒消愁,寄托忧思。读时感情要激昂慷慨。同时,该诗继承了《诗经》四言诗的特点,以四言为主。读时要把握好节奏,2/2断读,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下面就让大家自读这首诗。

  (学生自读。)

  师:请一位同学来朗读这首诗。

  (某生举手朗读。)

  师:(读毕,师生鼓掌)这位同学读得很好,基本能够把握准诗的感情基调。下面,我们再来听听录音朗读。听的过程中,同学们可以小声跟读。

  (播放录音,学生小声跟读。)

  师: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诗犹是如此。诗歌要反复朗读,以读带解,从而体味作者在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师:下面,我们就共同来鉴赏这首诗。全诗共三十二句,大家讨论一下应该怎样划分?

  (学生积极讨论。)

  生1:全诗可分为三层:1~8句为第一层,抒发诗人对人生地感慨,借酒消愁;9~25为第二层,表达诗人得到人才地喜庆心情;26到结束为第三层,抒发了诗人的胸襟抱负。

  生2:全诗分为两层:1~25句为第一层,表达诗人对人才的渴求;26到结束是第二层,抒发了诗人要广招人才、一统天下的胸襟和抱负。

  师:其他同学还有别的意见吗?

  (学生没有异议。)

  师:大家赞同哪种分法?

  生:第一种。

  师:好,既然大家都同意这种分法,我们就按照这样的思路来分析课文,理解字词句的意思,体味诗人的思想情感。我们班共有三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个层次,大家可以互相讨论、交流。待会,每组派一位同学来发言。

  (各组学生相互讨论,交流意见。)

  生1:第一层前四句诗人借酒抒情,感叹人生苦短、生命易逝,情调有点悲凉。后四句诗人借酒消愁,慷慨高歌。

  师:诗人在感慨人生有限的时候运用了什么手法?

  生:运用了比喻,把“人生”比作“朝露”。

  师:对。面对美酒本应放声高歌、及时行乐,但诗人却感叹年华易逝、生命易尽,就像早晨的露珠,太阳一出来就被蒸干了。诗人心中痛苦不堪,诗句带有明显的感伤苍凉的情调。

  师:诗人说“忧思难忘”,他为何忧思?

  生1:可能是因为生命易逝所产生的忧愁吧。

  生2:依据文章的内容,诗人的忧思是因求贤若渴却求之不得和他功业未成却感人生苦短而产生的苦闷。

  师:回答得很好。“忧思”是全诗的脉络,既解释了前面痛苦感叹的原因,又为后面诗人对贤才的渴求埋下了伏笔。“杜康”本是古代发明造酒的人,这里采用了借代的手法,是酒的代称。

  师:一组的同学把这一层朗读一次。

  (学生朗读。)

  师:接着,请第二组的同学来分析第二层。

  生1:这一层是诗人抒发对贤才的渴慕,表明自己对嘉宾的礼遇和思念。

  生2:这一层采用了借喻和比兴的手法。“青青子矜,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是借喻,“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是比兴。

  师:这一层作者就是用这样的手法来展开的。他活用了《诗经·郑风·子矜》里面的诗句:“青青子矜,悠悠我心。”本是表达对情人的思慕,这里借喻对人才的渴求。“明明如月,何时可掇”运用了比兴的手法,以“明月”喻指“贤才”。作者面对一轮皓月,感慨人才如空中之月可望而不可得,何时才能为我所用。于是,很自然地引出下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的人生感叹。

  师:本文在用典上贴切自然。除了刚才我们讲到的例子之外,“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四句引用了《诗经·小雅·鹿鸣》,它所起的作用是什么呢?

  生:这本是宴请宾客的诗句,这里用以表示对贤才的礼遇。

  师:这八句化用《诗经》的成句,以明己志,表达了诗人求贤若渴、尊重贤才的思想感情。化用前人成句自然严整,与诗歌主题浑然一体。

  师:这一层点明前面忧思的原因,呼应了前文。

  师:现在我们进入对第三层的学习。这一层的前四句该如何理解?请第三组的同学来回答。

  生:明月当空星辰稀少,乌鹊展翅向南而飞。绕树飞了三圈,有哪枝高枝可以栖息。

  师:这四句勾勒出一幅月夜乌鹊南飞图。作者触景生情,寓情于景。“乌鹊”比喻贤才,“乌鹊南飞”暗喻人才南流。“三匝”是“多圈”的意思,是个概数,不能翻译成“三圈”。“何枝可依”比喻贤才寻找归宿,但无所依托,表达作者的惋惜之情。

  师:“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最后四句借用典故,表达诗人愿以山高海深的胸怀,效法周公广招人才,抒发了他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师:大家再把这首诗朗读一次,并试着背诵全诗。

  【布置作业】

  课后探究性话题──本诗以酒开篇、借酒抒情。可以说在中国古代,酒与诗是不相离的。大多诗人喝酒必赋诗,有酒兴才能有诗情。最典型的是李白,他能杯酒诗百篇,他是诗的一生也是酒的一生。《归园田居》作者陶渊明,其诗也是“篇篇有酒”。酒与诗有着源远的姻缘,酒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其独特的地位。同学们可以就“古诗中的酒文化”为课题,就某一方面搜集材料,进行探究,写一篇小论文。

  1、探究话题:古诗中的酒文化

  2、方法指导:

  ⑴以4~6人为一小组,搜集相关资料。

  ⑵汇集材料,分析讨论,综合意见,写成一篇小论文。

  《短歌行》教学设计 篇13

  教学目标设计

  1.体会诗人抒发的人生短暂和求贤若渴,建立功业矛盾复杂情感。

  2.引导学生研读文本,对诗歌进行个性化的阐释。

  3.了解“建安文学”的写作特色。

  过程和方法

  1.通过情境创设,反复诵读、质疑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诗歌的情感。

  2.通过品味语言学习诗歌中运用的表达技巧,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有担当,时不我待,及时建功立业的积极昂扬人生观。

  一.课堂导入

  导入语:酒和中国的古代诗人都有着不解之缘,高兴的时候喝酒可以助兴,忧愁的时候喝酒可以遣怀,那么大家知道哪些有关酒的诗句呢?表达了诗人怎样一种情感?(讨论,提问)

  让我们一起看看今天曹操喝酒是所为何事?他要抒发什么样的情感?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曹操的《短歌行》。

  二.初读感知

  1.有感情的齐读课文

  2.思考:请写出你对《短歌行》的初印象和对曹操的初印象。

  大部分学生的看法:

  曹操印象: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心狠手辣、野心勃勃、霸气外露、疑心很重、白脸奸臣。

  《短歌行》的印象:①英雄主义者的豪情壮志②慷慨悲歌、气势磅礴③感叹人生苦短,渴望贤才,心想天下④气吞山河的气魄。

  设计意图:学生对诗人的原始认知以及对诗歌的原生态阅读可以看出学生的真实情况。基于学生的原始理解是设计教学的起点和依据。

  三.整体感知

  1.播放朗读音频

  2.互动探究

  提问:在这首诗中,有一种情感反复出现,你能用诗中的一个字来概括出来吗?

  明确:忧

  提问:诗中哪些诗句表现出忧呢?

  明确:“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提问:诗人为什么而忧愁?

  明确:人生苦短、贤才难得。

  设计意图:深入文本,训练学生捕捉文章主旨的能力,学生得到的结论可能不够完整,可以在接下来的教学环节中继续深入挖掘。

  四.品读诗歌,分层鉴赏

  思考:有人说三国之争实为人才之争,可以说人才得失,生死攸关。假如你是三国时期一贤才,被曹操招致麾下,最令你感动的句子是什么?为什么?带着这个问题一起进入文本。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从《诗经》入手,揣摩诗意,体会曹操对人才的渴望。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从情境入手,理解诗意。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从意象角度分析,理解诗意。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从情境入手,揣摩诗意。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从意象入手,理解曹操对贤才的忧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从意象、典故入手,揣摩诗意。

  设计意图:魏晋诗歌距离现代比较久远。创设情境有助于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五.深读悟情,总结归纳

  思考:诗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已经充分表达了曹操对人才的渴求之情。那么后面的诗句是否可以删去呢?

  明确:不能,本诗中诗人表达贤才难得的心情看似重复,其实也存在内在的逻辑性。他用一咏三叹的方式来表达他对人才渴望的迫切心情。他用“以情感之,以礼遇之,以志勉之”的方式来吸引人才。

  提问:那么,假如你是三国时期一贤才,最有可能令你感动并且促使你决定进入曹操麾下的句子是什么?为什么?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理解作者感情曲折多变的特点。将学生对于文本阅读的碎片化的感受进行总结归纳,增强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进而领悟文本内涵,探讨文本价值。同时教育学生树立时不我待,及时建功立业,提升自我的积极昂扬人生观。

  六.知人论世,悟“建安风骨”

  建安十三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击败吕布、袁术等豪强集团,又在著名的官渡之战一举消灭了强大的袁绍势力,并征服乌桓,统一了北方。这年冬天,亲率八十三万大军,列阵长江,与“孙刘联盟”战于赤壁之下,想一统天下。当时曹操已经54岁。

  思考:他为什么化用周公的典故呢?仅仅是抒发他礼贤下士的情感吗?对比我们之前对曹操的印象,我们对《短歌行》有什么新的看法吗?

  介绍周公的背景,他是周文王的第四子,先后辅佐武王成王,武王驾崩之后,辅佐成王7年后归政成王却遭谗言,受冤枉后依然忠心耿耿。

  本诗卒章显志。体现了曹操不屈从于命运,和时势的抗争,想要天下归心的雄心壮志。正是这种壮志让我们看到曹操真豪杰大英雄的本色。何以解忧?只有壮志。正是曹操一统天下的宏伟壮志,所以他才会一扫前人及时行乐的消极情绪,用乐府旧题写时事的先河。他的诗内容和形式上多有创新,于质朴自然中带有慷慨激昂的悲壮情调,推动了五言诗的发展。后人把建安诗歌这种建立在慷慨情怀基础上的爽朗刚健的风貌,称为“建安风骨”。

  设计意图:与学生课前对曹操的印象做对比,训练学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曹操诗歌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引导学生从文本意识导向作者意识,理解的空间就扩大了,思维的品质就提高了。

  七.课堂总结

  1.再读文本,个性化朗读

  2.作业

  选取诗中最让你感动的一句话进行续写,阐述再读《短歌行》的感悟

  字数200左右。

  周丽颖

  《短歌行》教学设计 篇14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

  2、体会本诗用典、比兴等艺术手法的运用,了解鉴赏诗歌的方法。

  3、感知曹操的远大志向和英雄形象,学习他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分析诗歌中诗人之“忧”。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课前预习(课前印发资料)

  (一)看课文注释,给生字注音(幻灯片)

  (二)了解曹操,知人论世

  (三)曹操“横槊赋诗”的背景

  (四)解释题目

  板块二:品析诗歌(怎一个忧字了得)

  (一)初读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思考下列问题:

  1、哪一个字可以作为全诗的诗眼?

  2、文章几次写“忧”?分别是什么?

  (二)品读

  师生合作,品析诗歌。在品析诗歌过程中,把握本诗的表达技巧,体会诗人的情感。

  3、作者何以写忧呢?

  本诗中的艺术手法最为精彩的当属用典和比喻。可分类归纳诗文中用典句及比喻句,可要求学生用如下的表达方式:例句——释义——效果。

  解读:引用典故不着痕迹,巧用比喻,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思贤若渴的急切心情和成就一番伟业的雄心壮志。

  (三)美读

  1、基本二二节拍。

  2、注意节奏与轻重的变化。

  3、注意停顿与延长的变化。

  板块三:课外延伸

  结合学习过的《奇妙的对联》的相关知识以及本文,撰写一幅评价曹操的对联。

  《短歌行》教学设计 篇15

  教学目标

  1.通过预习,能介绍作家及创作背景;

  2.说出诗人求贤若渴,志在天下的胸怀抱负,并能通过朗读表达;

  3.能找出诗歌中一两种艺术手法,说出它的用处。

  教学重点:

  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教学难点:

  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内容)。

  学习方法:诵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曹操的作品《观沧海》、《龟虽寿》

  二、初读诗歌,力求读准

  正音

  三、背景介绍

  观看《三国演义》视频片段,了解背景。

  要求学生边看边作批注,朗读如何处理情感。

  四、自由诵读,小组竞赛朗读等形式进一步把握诗人感情。

  进行诵读指导

  五、品读诗歌

  有着赫赫战功的人他到底因何而“忧”

  人生苦短贤才难得功业未就

  六、小结

  《短歌行》是一首抒情性很强的言志诗,全篇抒写了年华易逝的感慨,表达了求贤若渴的心情,表现了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板书设计

  人生短暂

  因何而忧?贤才难得

  功业未就

  黄秋云

  《短歌行》教学设计 篇16

  教学目标

  1、掌握《短歌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教学重难点:

  1、诗人怎样抒发自己的“忧”。

  2、引用诗句、妙用比喻、巧用用典故来表达感情的技巧。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电影《天下无贼》中,葛优有这样一句经典台词: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的确如此,当今时代是个人才竞争的时代,那么在群雄纷争的三国时期,被称为“治世之能臣”的曹操又是怎样对待人才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他的《短歌行》,体会他求贤若渴的心情!

  二、解题

  “短歌”是汉乐府的一个曲调名称,短歌、长歌,因歌词音节的长短区分。一般说长歌比较热烈奔放,而短歌的节奏比较短促,低吟短唱,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行,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三、知人论世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击败吕布、袁术等豪强集团, 又在官渡之战一举消灭了强大的袁绍势力,并北征乌桓,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三年冬天,曹操亲率八十三万大军,饮马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联盟”,统一天下。赤壁之战前夕,曹操在江上设酒置乐,款待文武众将,饮至半夜,忽闻鸦声往南飞鸣而去。年过半百的曹操感此景而横槊赋诗,吟唱了这首千古名作——《短歌行》。

  (下面,让我们穿越历史的天空,回到三国,与曹操对话。)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营造氛围: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曹操吟唱《短歌行》片段。

  (鲍国安的吟唱,慷慨悲凉,扣人心弦。曹操当年是不是也是这么唱的?请大家注意,《短歌行》这首乐曲在东汉时期是怎么个唱法已经失传了,鲍国安演唱的《短歌行》是现代人重新谱曲演唱的。)

  (指出版本的区别,见幻灯片。)

  2、检查预习:指名学生朗读。(请其他同学认真听,看有无读错的字音。)

  3、教师范读或播放名家诵读。学生齐读课文。

  4、大家已经初步熟悉了课文,本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

  明确:

  忧(板书)——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忧从中来

  5、全诗充满了诗人的“忧思”、“忧愁”、“忧虑”,由此引发读者的思考。诗人为何而忧?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忧”——人生短暂、功业未就、贤才难得(板书)

  (接下来就让我们深入到诗作当中去,进一步和诗人对话,看看诗人是如何抒发自己的“忧”的。)

  五、分析鉴赏

  ㈠人生短暂

  1、诗人是怎样表达“人生短暂”之忧?请同学们把相关的诗句大声读出来。

  2、前四句运用什么手法写“人生短暂”的?

  明确:比喻。朝露,太阳出来一晒就没有了,转瞬即逝。“朝露”这个意象,在古诗文中有特定的含义,即生命短促易逝,如“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曹植《赠白马王彪》)“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

  (自古以来,叹时光流逝、人生易老的大有人在,如孔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庄子:人生天地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我们也会发出“时间过得真快呀”的感慨。)

  3、诗人在宴请文武众将时,发出人生短暂的感慨,该如何理解?他要那么多时间干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建功立业,一统天下。(板书)

  (播放《三国演义》片段)

  (放到具体的历史背景中我们可以看到,曹操击吕布,败袁术,灭袁绍,征乌桓,现在又列阵长江,为了实现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而苦苦追求。此时,曹操已年过半百,统一天下的大业尚未完成,所以才会忧人生短暂。但他雄心不减,依然图谋大志。我们初中学过曹操的《龟虽寿》,其中有两句诗正是表达了这种意思,“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所以我们可以这么说,曹操之忧,是积极进取的英雄之忧,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老骥长嘶。)

  4、“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杜康之酒真的能解诗人之忧吗?

  明确:

  当然不能。李白有诗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唐代诗人罗隐也说:“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酒即使能让人忘却忧愁,也只能是暂时忘却,而不可能从根本上除去,比如曹操忧人生短暂,杜康之酒并不能延长其人生。(如果曹操活到现在,我会向他推荐一首歌:韩磊的《向天再借五百年》)

  ㈡贤才难得

  1、既然作者觉得人生不够用,那么他要实现一统天下的抱负,此时他迫切需要做的一件事是什么?

  明确:招揽人才。司马徽对刘备说:“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讲的就是人才的重要性。汉高祖刘邦有张良、萧何、韩信等人才的辅佐,一个小小的泗水亭长也可以成为开国之君!

  2、诗人是如何表达出他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心情?用原文回答,并请同学们大声朗读出来。

  3、诗人这种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心情是直接抒发出来的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总结:

  ⑴引用《诗经》

  ①“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这两句出自《诗经 郑风 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的是你的长领襟,悠悠的是我想念你的心,虽然我不能去找你,你为什么不主动给我音信呢?)

  原写姑娘思念情人。曹操在这里引用这首诗,直接比喻了对“贤才”的思念;但更重要的是他所省掉的两句话:“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曹操由于事实上不可能一个一个地去找那些“贤才”,所以他便用这种含蓄的方法来提醒他们:“就算我没有去找你们,你们为什么不主动来投奔我呢?”诗人不直接表明自己对贤才的思念和渴望,而是引用《诗经》的句子,向人才发出了深情的呼唤。

  ②“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这四句出自《诗经·小雅·鹿鸣》,主要表现的是天子宴请群臣的盛况和宾主之间融洽相处的温情。“呦呦”是鹿的叫声,说是鹿发现山野之间有它喜欢吃的苹草,就发出快乐的叫声,招呼同伴们都来享用。“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是国君的口吻。他说,我今天要宴请你们大家,不但为你们准备了美好的宴席,还准备了美好的音乐。而曹操引用这几句诗的意思是说:如果你们来归附我,我也要为你们准备这样美好的宴席,好好地招待你们,共享君臣之乐。简而言之,礼遇贤士。

  ⑵妙用比喻

  ①“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曹操将贤才比作高空的明月,光照宇内;可望而不可即,不由得使诗人的担忧从内心当中抒发出来,绵绵不断。

  ②“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曹操这几句虽然是写眼前的实景,其中却有深意。清人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说:“月明星稀四句,喻客子无所依托。”这说明他看出了这四句是比喻,但光说“客子”未免空泛;实际上这是指那些犹豫不定的人才,他们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一时无所适从。

  曹操的言外之意是说,你们这些有才干的人还在犹豫什么呢?你们要找一个贤明的主人,为什么不投奔到我曹孟德这儿来呢?只有我这里才是你们最好的归宿!

  ⑶巧用典故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借用《管子·形解》中的话,曹操表示希望尽可能多的招揽人才。他海纳贤才的诚意,其宽广的政治胸怀和求贤之心永无止境,犹如大海不辞涓流,高山不弃土石一样。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运用周公的典故,在于说明,自己会像周公那样,有宽广的胸襟,殷勤地接待贤才,希望天下贤士都来归顺自己。而这正是对“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所做的艺术的回答——投奔我这个思贤若渴的明主才是最好的选择!同时,也是卒章显志,诗人以周公来勉励自己,只要得到人才,我就可以实现统一天下的大业了。

  板书:统一天下

  (诗人委婉曲折地表明心迹。诗人引用《诗经》语句表明自己对贤才的仰慕和思念,妙用比喻形象生动的说明贤才难得,巧用典故说明自己要尽情地招揽贤才,并且像周公一样礼遇贤才。)

  ㈢小结:何以解忧?

  诗人忧人生苦短,忧贤才难得,而真正的忧在于统一大业还未完成。何以解忧?——唯有贤才!

  六、朗读体悟(把握诗歌风格)

  (幻灯片)

  “曹公古直,甚有悲凉句。”——钟嵘 《诗品》

  “志深笔长,梗概多气。”——刘勰 《文心雕龙》

  “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为什么会形成曹操这样的风格呢?我们来回顾一下当时的历史。)

  (幻灯片)东汉末年的战乱带来的饥荒和瘟疫,给社会带来的灾难是历史上空前的。史书也多有记载,如《三国志》中记载说:“吏士大小自相啖食。”《世语》:“家家有强尸之痛,室室有号涕之哀……或举族而丧。”此时的人们似乎是第一次认识到人生的无常,生命的短暂。《古诗十九首》就是那个时代的产物。但这种哀叹并没有走向完全否定人生的悲观主义。建安文学在此之后,它也发出人生无常的哀叹,但这哀叹已经同这社会灾难,以及如何结束这社会灾难,重新建立统一繁荣的国家的热望和努力结合在一起。这首先鲜明的表现在曹操的诗作中。

  (曹操的一统天下抱负和这种抱负实现的艰难,形成了曹操诗文的慷慨悲凉的特色。也是那个时代英雄诗文共有的特色。曹操这首诗的风格就是“建安风骨”的主要体现。)

  (幻灯片)

  建安风骨:建安(汉献帝年号)时期,以曹操三父子为代表的创作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的同时,又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具有“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这种杰出成就被称为“建安风骨”,也叫“魏晋风骨”。

  学生齐读,体会诗歌慷慨悲凉的风格。

  七、课堂小结

  一般有诗人才情的人不一定有曹操这种雄图霸业的抱负,而有雄图霸业抱负的人又不一定有诗人的才情,只有曹操二者兼而得之,所以《短歌行》是一首别具一格的好诗。这首诗以“忧”贯穿全诗,一气呵成,无论是忧人生短暂,还是忧贤才难得,实际上都是因功业未就而忧,而且这种忧是与诗人心中的志向并存的,他希望的是能够统一天下。我想可以这么说,《短歌行》这首诗就是一曲英雄的慷慨悲歌,希望在座的各位同学也能够向曹操学习,既然不能增加生命的长度,那么我们就增加生命的厚度吧,做一个“及时当勉励”的有志之士。

  八、巩固与训练

  1、背诵并默写《短歌行》。

  2、把《短歌行》与刘邦的《大风歌》作比较阅读,体会两词在内容上和风格上的异同。

  《短歌行》教学设计 篇17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背景,掌握基础知识,背诵默写诗歌。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人的情感;通过小组合作理解本文比喻、用典等艺术手法的运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诗人渴望招纳贤才建功立业的心情,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理解本文比喻、用典等艺术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比喻、用典等艺术手法的运用。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读辨体

  1、播放林俊杰演唱的歌曲《曹操》。

  2、正如歌中所唱,三国时期,风起云涌,英雄辈出:有“生子当如孙仲谋”的孙权,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还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曹操……曹操,他“外定武功”,统一中国北方,是一位指点江山的英雄;他“内兴文学”,开启建安风骨,是一位畅抒胸怀的诗人。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英雄诗人”曹操的诗歌作品《短歌行》。

  3、解题:“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可配乐歌唱。而“长歌”“短歌”都是汉乐府中的曲调名称,根据歌词音节长短进行划分。一般而言,长歌热烈奔放,短歌低吟短唱。那曹操想借《短歌行》抒发什么样的情感呢?让我们通过诵读来进行把握。

  《短歌行》教学设计 篇1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曹操诗歌的特点及艺术风格。

  能力目标:掌握诗中用典修辞手法及豪放风格。

  情感目标:体会诗人“忧”而发奋、慷慨激昂的情绪;学会珍惜时间,树立远大目标。

  教学重难点

  重点:揣摩诗人感受及求贤若渴的情怀。

  难点:鉴赏诗中用典、比兴及引用等具有特色的艺术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不知不觉又是冬季,让人想起毛泽东的《沁园春o雪》中的句子(师生共同背诵)自信之感由此可见,但是他似乎忘记了历史上还有一个人,也是能文能武的,他就是曹操。

  二、知识交流(学生完成)

  曹操文才武略:

  曹操,字孟德,沛国谯郡人,是三国时候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年三十举孝廉,以参加镇压黄巾起义,迁为济南相。后起兵伐董卓,复击灭袁术,袁绍。他实习“唯才是举”的政策,采取抑制豪强,限制兼并,广兴屯田等一系列较为进步的措施,终于统一了北方。位至大将军、丞相、封魏王。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帝。曹操又很高的艺术修养。他的乐府诗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地反映了汉末动乱的社会现实,表现了他统一天下的远大抱负和顽强的进取精神。其诗语言质朴、情感深沉,格调苍凉悲壮,有很高的艺术性,他的以乐府古题写时事的作风对后来的新乐府诗有很大的启示,不仅为建安文坛的领袖,而且建安文学的繁荣和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三、整体感知

  1、背景介绍:

  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权势力。大战前夕,酒宴众文武,饮至半夜,忽闻鸦声往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持槊歌此《短歌行》。此诗格调高远,感情丰富,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

  2、学生自由诵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语调,读出慷慨之情。试读,互相点评。

  3、学生结合注释,疏通诗句大意,教师进行相关点拨,找到诗眼。

  4、学生思想并讨论诗歌的内容层次。

  明确:全诗可分为四层:前八句为第一层,诗人慨叹人生有限,抒发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功业未成的深沉感慨;次八句为第二层,通过思念贤才、宴饮嘉宾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求才若渴的心情;再次八句为第三层,写对贤才的仰慕,想象贤士到来,畅抒情谊;最后八句为第四层,写贤才择主和自己希望搜揽人才以完成统一事业的宏伟抱负。

  四、具体研习重要诗句:

  1、提问:如何理解“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这四句的思想感情?

  明确:为了实现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曹操虽然取得了许多成就,但也遇到了不少挫折和失败。他深感奋斗中的艰难,也因年岁增长,光阴流逝,理想尚未实而忧愁,所以才有人生苦短之叹。但这一“叹”不是无所作为者,蹉跎岁月者,不思进取的消极之“叹”,而是一位渴望得到贤才帮助以实现建功立业雄心的英雄之叹。“人生几何”“去日苦多”是进取中的忧叹,追求中的苦闷。表达了诗人抓紧时机,大干一番事业的强烈愿望,隐含着的仍然积极昂扬的精神。

  2、提问:如何理解“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四句诗?

  明确:这四句借用《管子形解》中的话和周公“一沫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史记o鲁周公世家》的故事,来说明诗人自己一方面感到生命易尽,一方面则更加激励他及时建功立业的思想,渴望有更多的有才能的人来帮助他实现他的政治理想。

  3、学生有感情地朗诵全诗,把自己认为很有表达特色的句子画出来。

  4、品析所画出的句子并相互交流自己的感受,然后自由发言。

  明确:

  (一)引用成句,不露痕迹。“青青子衿”二句,引自《郑风o子衿》,用以比喻渴慕贤才。“悠悠”,忧思绵长的样子,形容思念不已。“悠悠我心”后面原有的诗句还有“纵我不在,子宁不来?”本意是传达女子对情人哀怨和企盼的心情。这里作者暗用这两句诗意,比喻热烈期待所求贤才的到来。“呦呦鹿鸣”四句,引自《小雅o鹿鸣》,本意是写宴会上主人殷勤待客的盛况。这里表示对贤才的竭诚欢迎。这些成句由于注入了诗人的思想感情,显得古朴深成、自然妥贴。

  (二)诗歌采用连串的比兴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思贤若渴的急切心情。如“明明如月”二句,以明月不可掇停,喻得不到贤才的不可断绝;“乌鹊南飞”中以乌鹊喻指贤士;“绕树三匝,何止可依”则喻指贤士急于寻找可供依托的明主。诗歌以乌鹊的形象,寄予贤士尚在徘徊择主之意,流露出诗人唯恐贤才不来归附的焦急心情。诗末“山不厌高”四句,以山高海深比招纳人才的阔大胸怀,又以虚心对待贤才的周公自比,表示自己像周公一样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

  五、探究综合,迁移评价

  曹操评价:英雄还是奸雄

  1、也就是这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想一举消灭孙权和刘备的势力。赤壁大战前夕,酒宴众文武,喝酒到半夜,忽然听到乌鸦声往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持长槊唱《短歌行》。(观看电影片段——曹操吟唱《短歌行》)

  2、在《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个奸雄的形象,如曹操借刀杀杨修等,曹操的名言就是“宁教我负天下人,天下人不可负我”。所以后人觉得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京剧中曹操的白脸形象(在戏剧中白脸代表坏人),曹操是一个奸诈、阴险、嫉妒的人。

  3、面对这截然不同的评价,你是如何有什么看法?请以“曹公,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真情告白,字数100字左右,写得比较有激情。(交流)。

  六、拓广积累: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三国演义》卷首词)面对这个在历史大浪中的弄潮儿,你还能想起哪些他写的诗句,让你心潮澎湃,久久不息?

  七、知识拓展

  豪放风格:创作视野较广阔,气象恢宏、雄壮。

  练习:屏幕投影一些名句,学生判断其风格是否属于豪放。

  八、课文小结:

  不论何时,人才都是最重要的,所以在座各位同学要努力学好文化知识,我相信少年强则中国一定强!

  九、布置作业:背诵全文并默写。

  《短歌行》教学设计 篇19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颠覆曹操作为奸臣逆贼的形象。

  2、背诵诗歌的第一小节。

  3、分析作者的忧思之情。

  过程与方法:

  1、多朗读,从朗诵中感知诗歌的意思。

  2、捉住能表现作者心情的字如“忧”,进行赏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知曹操的远大志向和英雄形象。

  2、培养高中的独立评价能力。

  教学方法:

  美读法、讨论法、启发诱导法。

  教学方式:

  多媒体教学。

  教学课时:

  一课时。

  导入:同学们有看过三国演义的吗?在三国演义里曹操是什么样的形象?

  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这样评价曹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现在同学们看这幅图片,只这是京剧中曹操的形象,同学们曹操的脸有什么特点?白色的。那位同学知道京剧中白色代表什么类型的人。代表的是阴险奸诈的人。

  展示 《观沧海》的幻灯片。

  二、学习文本。带着对曹操诗歌的这种感受,我们一起学习曹操的另一首非常著名的诗歌《短歌行》。

  1、朗读,先让学生朗读一遍,从朗读中检查他们的预习情况,对诗歌的把握如何?

  然后播放录音,让学生感受一下,别人是如何朗读短歌行,注意感情的轻重舒缓。

  预设: 在让学生听完朗诵之后再读一遍。

  小结朗读:同学们读得很流畅,但感情把握不到位,这是因为诗歌离我们的年代比较久远,所以对于它所表达的情感可能把握得不够到位,那我们就深入地了解一下诗歌,请同学们看一下这首诗中,最能体现出作者心情的是什么词?

  预设回答:忧

  2、范仲淹登岳阳楼的时候为国为民,发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代丞相的情怀,那同学们看一下曹操他忧的对象是什么?

  先不着急回答,我们说这首诗总共有两段,但是我们还可以把这两段分为四节,所以我们先来齐读第一节(从开头至唯有杜康)女生读一句,男生读后一句,我们先把这一小节读一下,从中看作者“忧”什么?

  预设:忧的是人生苦短。

  同学们是如何看出来的。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3、愁来了,我们不能视而不见啊,在诗中曹操是如何来解决的愁苦的?

  预设: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这里的杜康代指的是什么?酒。这说明曹操是想借酒消愁了,那酒能不能真正的消解愁闷呀。

  预设:不能,那你认为什么才能消除曹操的愁闷。

  预设。“是人才。”

  →你从哪句中可以看出是人才?

  “青青子衿,忧忧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这句诗是出自哪儿的?展示幻灯片,补充《子衿》的下一句。指出曹操的用意是:渴望人才的投靠。所以作者的第二层忧是什么呀?

  幻灯片展示:贤才难得。

  那同学们想一下,作为领导人,怎么样才能吸引人才呀。

  预设:给人才提供优厚的待遇。

  →那曹操给那些人才怎么来保证

  预设:“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小节:所以从这节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有忧愁,了解作者的感情,现在请同学们,我们再把前面的朗读部分,我们合起来读一遍。女生读前一句,男生读后一句,注意把握情感。读完之后,到后两句在合,全班一起朗读。

  预设:同学们说一下,是不是比前面进步,很好,值得鼓励。

  小导入:中国诗歌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情感都是贯穿其中,那我们在往下学习作者的忧思之情是如何贯穿到下文中的。

  让一个学生来朗读一下下半节。

  →哪个同学能不能和我们说一下第二节首句中的明月作者用意何在?是不是真的像上天去摘取天上的明月呀。

  预设:是用明月来喻指人才,指出人才难得。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在反复地歌咏着渴贤之忧啊。

  但接下来作者却写到了什么?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哪个同学来说一下这句是表明什么的。

  人才来归顺曹操了,那人才都来了,曹操还忧什么?

  三忧功业未就。

  →对人才的忧思,贯穿了全文,但第二节有一处是作者写作者的欢喜之情的,是因为人才来和他交心,来归顺他了。同学们看是哪句?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那人才都来了,作者还忧什么呢?

  三忧功业未就。

  小结:所以人才的忧思,人生的苦短,都是因为功业未就,因此曹操为了自己的功业,他又对哪些人才伸出了橄榄枝?曹操是如何说的?

  预设:“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是那些在三国鼎立的情况下不知道该何去何从的贤才们。

  → 这里曹操站在那些贤才的角度去虑及他们的前途,把贤才的煎熬变成当成自己的煎熬。这里曹操换位考是替贤才担忧之外,他是否还有另一层意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曹操用了两个典故,一周公自喻,说明自己有周公一样对待人才的心,有海一样宽广的胸怀。所以我会重用贤才的。

  小结:1、曹操说歌以咏志,那这首诗曹操抒发自己的忧思之愁是为了表明什么志向?

  招贤纳士,统一天下。

  2、中国崇尚一句话:“文如其人。”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同学们你认为曹操是什么样的人?

  总结:幻灯片展示。

  播放电视剧《短歌行》主题曲,引入到曹操英雄的形象。

  背诵。

  课堂总结:曹操不管是在历史上还是在民间文化上,都是以奸臣、逆贼的形象示众,但从我们的文学作品里我们还是能看出曹操他是一个有志向、有追求的英雄。所以同学们看文学一定要以事实为根据,学会从文学作品中去分析人物形象,形成自己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短歌行》教学设计(通用19篇)】相关文章:

短歌行教学设计10-25

短歌行的教学设计10-25

短歌行曹操教学设计10-25

《短歌行》名师教学设计11-17

《短歌行》优秀教学设计11-04

《短歌行》教学设计评析09-19

短歌行优秀教学设计09-16

《短歌行》教学设计案例09-11

曹操《短歌行》教学设计09-12

短歌行优秀教学设计范文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