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翻译及注释

时间:2022-11-03 08:36:59 蝶恋花 我要投稿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翻译及注释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是晏殊的一篇词作,入选了《宋词三百首》。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翻译及注释,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译文】

  清晨栏杆外的菊花笼罩着一层愁惨的烟雾,兰花沾露似乎是饮泣的露珠。罗幕之间透露着缕缕轻寒,一双燕子飞去。明月不明白离别之苦,斜斜的银辉直到破晓还穿入朱户。

  昨天夜里西风惨烈,凋零了绿树。我独自登上高楼,望尽那消失在天涯的道路。想给我的心上人寄一封信。但是高山连绵,碧水无尽,又不知道我的心上人在何处。

  【注释】

  ⑴蝶恋花:又名“凤栖梧”“鹊踏枝”等。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乐章集》《张子野词》并入“小石调”,《清真集》入“商调”。赵令畤有《商调蝶恋花》,联章作《鼓子词》,咏《会真记》事。双调,六十字,上下片各四仄韵。

  ⑵槛(jiàn):古建筑常于轩斋四面房基之上围以木栏,上承屋角,下临阶砌,谓之槛。至于楼台水榭,亦多是槛栏修建之所。

  ⑶罗幕:丝罗的帷幕,富贵人家所用。

  ⑷不谙(ān):不了解,没有经验。谙:熟悉,精通。离恨:一作“离别”。

  ⑸朱户:犹言朱门,指大户人家。

  ⑹凋:衰落。碧树:绿树。

  ⑺彩笺:彩色的信笺。尺素:书信的代称。古人写信用素绢,通常长约一尺,故称尺素,语出《古诗十九首》“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兼:一作“无”。

  拓展阅读:《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的认知诗学

  认知诗学(cognitive poetics)将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用于文学文本的研究,从一个新的视角来分析和阐释文学文本。Reuven Tsur所著的《走向认知诗学理论》、Peter Stockwell的《认知诗学导论》和Joanna Gavins &Gerard Steen合编的《认知诗学实践》标志着认知诗学的诞生和兴起。认知诗学把文学当做人类普遍的认知活动的一种,强调研究读者解读文学作品时的心理机制及相关心理活动。概念隐喻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理论,为阅读和研究诗歌等文学作品提供了新方法。

  晏殊是北宋词坛初期的主要词人,他一生著述颇丰,词风深婉含蓄,意境清新,这首《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是他闲雅而有情思的词集《珠玉词》中的一首代表作,是婉约词派的典范之作。这首词除了具有情致深婉的共性之外,还有一般婉约词少见的寥阔高远的特色。以往学者们多从意象、感情表达、词的风格等传统诗学的角度来研究,例如,梅华认为主人公的情感是通过上阕的各种意象含蓄委婉地表达出来;而作者的某种思致则蕴含于下阕高远的意境中。有学者从感情表达的角度来分析,例如,厚艳芬认为该词写闺中人秋来思念丈夫的怅恨情怀。上阕实时写景,但采用了移情于景的手法,将主人公的感情注入到精选的事物之中,从而点出离恨之苦。李义天也认为该词写闺中人秋来思念丈夫的惆怅情怀,但认为此词更侧重写主人公的孤独之感,寂寞之情,从中看出主人公的离恨之苦,思念之真。还有学者从词的风格角度探析晏殊的词,认为其婉约明丽,深情之至。然而,鲜有学者从认知诗学的角度来分析探究。本文尝试从认知诗学的角度来解读《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这首词中多种意象的隐喻及其所构建的诗篇主题,以期更好地帮助读者理解其情景交融之妙处,感受这首词的艺术魅力,真正达到与作者的共鸣。

  一 概念隐喻理论

  乔治莱可夫和马克约翰逊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指出,隐喻不仅是人们表达思想的语言手段,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隐喻广泛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的日常概念系统在本质上是隐喻性的。隐喻就是用我们所熟知的、可感知的经验去理解抽象的、不可感知的概念,是始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跨域映射。

  二 概念隐喻及其主题建构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描写了闺中人思念远方的丈夫的怅恨情怀,时间由夜写到晓,空间由室内移到室外,再到楼上,层层深入地渲染出闺妇的离恨相思之苦,情与景相互交融,感情细致入微,感人至深,不愧为写闺思的佳作。该词以其清雅之气,深挚之情而动人心扉,表达的虽然是传统的相思别离主题,但是细细评味却能感受到晏殊创作手法之巧妙,全词意象纷呈,借助多重概念隐喻构建了哀愁、思念、离恨的主旨。

  1 哀愁之情

  词的开头便勾勒出一幅疏朗的深秋晓雾图,“槛菊愁烟兰泣露”意思是清晨栏杆外的菊花笼罩着一层惨淡的烟雾,看上去似乎在脉脉含愁,兰花上落满盈盈露珠,似是在默默哭泣。菊花和兰花是没有感情的植物,不会有忧愁,也不会流泪,而诗人赋予它们忧愁而哀伤,实际上是将菊花兰花隐喻为女主人公。

  菊花能迎着霜雪开放,兰花香味清雅,素来被诗人称为花中君子,在中国传统诗词中,诗人赞赏菊和兰花有高洁的品质,并且以花喻女子,更是文人的传统,花和女子有相通之处,共同特征就是都是美丽的。在此诗中,用菊花和兰花隐喻女主人公。源域是菊花兰花,目标域是女主人公,组成了“菊花、兰花是女主人公”的概念隐喻,源域中菊花和兰花的美丽、高洁的品质分别映射为目标域女主人公的美丽和心地纯洁。

  在这句诗中还有两个概念隐喻,即烟是哀愁,露珠是眼泪。烟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朦胧飘渺、有形似无形;第二,暗淡的灰色;第三,能弥漫到周边的环境。诗人正是以这三个特点把烟隐喻为愁,愁也是朦胧的,感受的到,摸不着,愁弥漫在身边,无处不在。源域“烟”虽然是具体物体但它朦胧飘渺、有形似无形,映射为目标域“愁”得无法触摸和感觉,愁虽然没有颜色,但从情感与色彩的关系看,人处于积极的感情时,例如,幸福,看到的事物都感觉是明亮的,人处在消极的感情的时,例如,哀伤的时候,眼前所见到的.一切都是暗淡无光的,构成“烟是愁”的概念隐喻。

  露珠是眼泪。露珠的形状与眼泪相似,都是小的圆珠状,并且两者都是晶莹剔透的。上文将了兰花隐喻为女主人公,那么露珠在兰花上面,恰如泪珠在女子脸上。

  词人巧妙的运用概念隐喻,通过将菊花兰花隐喻为女子,烟隐喻为愁,露珠隐喻为泪珠,生动的描绘出女子相思成愁,默默哭泣的画面,读来更加忧伤哀婉。

  2 思念之情

  燕子隐喻时间。古诗词的语言凝练含蓄,一句短短的诗词往往包含多重意思。这句“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的意思是:秋天的早晨,一缕轻寒荡漾在罗幕间,燕子双双飞过帘幕。乍看这两句所描写的现象似乎没什么关联,但通过分析该句中包含的概念隐喻就能理解其深意。燕子属于候鸟,随季节变化而迁徙,春天飞来,秋天飞走,而由春天到秋天正是时间慢慢流逝的特征,燕子春来秋去的迁徙映射为时间流逝,构成“燕子是时间”的概念隐喻。

  该句的另一个概念隐喻为“燕子是思念之情”。燕子喜欢成双成对的生活,有情人渴望像它们一样比翼双飞。在这首词中,燕子是成双成对,双宿双飞,而女主人公却是孤零零的一个人,看到燕子恩爱的情景,渴望双宿双飞,心中就更加思念远方的情郎,构成了“燕子是思念之情”的概念隐喻。

  词人运用燕子是时间和思念之情的概念隐喻,巧妙的将罗幕间的轻寒与燕子双飞去联系起来。借描写客观景物的语言写出了女子深深的相思之愁。时间悄悄流逝,春去秋来,罗幕间有了一缕轻寒,燕子似乎耐不住这秋天的寒意,成双成对地飞走了。罗幕中的女子看到燕子双宿双飞,而自己是孤独一人,感到罗幕间更添寒冷,更是心中寒冷,倍增思念。   月光是思念。月光作为光的一种,具有光的连续性、不断性特点。月光的连续性、不断性正好对应了思念的连绵不绝,且月光的照射不受空间距离的影响,无论地面哪一处都沐浴在月光之下。月光的普照使得身处异地的人通过月光连结到一起,月光就是连结人们的物理纽带,同样思念的存在与人的位置和彼此之间距离无关,思念是心灵纽带,构成了“月光是思念”的概念隐喻。

  月光洒在庭院之中,女主人看到月光连绵不断,如同自己的思念还未间断,想着这月光也同时照在了情郎身边,而自己的思念他是否能感受到呢?越是如此猜想,越是更加思念远方的情郎,因而心中更加忧伤愁苦。进而把自己斩不断的思念之愁怪罪在了月光之上。怪罪月亮惹的自己思念更重,愁苦更深。

  落叶是思念之情。“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意思是:昨天晚上凛冽的西风把满树绿叶吹落,呈现给读者一幅秋风萧瑟、落叶飘零的景象。这句词看似只是描写了这样一个客观的场景,实则蕴含了深深的思念之情。根据人的身体经验:人在情绪高时,行动会活跃,例如,“高兴得跳起来”;情绪低时,头部下垂,身体体质下降。因此情绪高涨是上,情绪低落是下。树叶长在树上,生命力旺盛,是上,树叶落下来,失去生命力,是下,这点从“落”这一字上也可得出。在此诗中,落叶映射女主人公在思念远方的情人,心中忧愁,情绪低落,深感悲伤,构成“落叶是思念”的概念隐喻。

  女主人公怀着深深的思念之情、感伤之情孤独的登上高楼,眺望远方,她看到了天涯的尽头,却看不到自己思念的情郎,想给情郎寄去一封饱含相思之情的书信,只能见这连绵的山水,却不知到情郎在何方。

  3 离恨之情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的意思是:皎洁的月亮不懂离别后的相思之苦,整夜照亮人间,月光斜照在朱红色的门上。月亮原本是无感知的自然物,当然不可能解离恨之苦,怎么可能知道女主人公彻夜辗转难眠的感受?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该句中的概念隐喻为“月光是离别情”。中国人自古尚圆,圆象征圆满、完美。所以人们喜爱圆月,圆月是圆满的、完整的,相反,“缺”、“残”则用来形容弯月。人们常把家人、朋友看做一个整体,大家在一起称作“团圆”。中秋时月圆,人团圆,中秋之后,月由圆及缺,家人、朋友也由整体分散成个体,相继离别,月的圆缺就象征了人的离合。

  在此词中,女主人公看到月光,自然而然就想到月亮,月亮有残缺的时候,也有圆的时候,而自己苦苦思念在远方的情郎,两人却无再团圆之时,心中悲愤交加,于是就将自己的悲痛怪罪在月亮身上。

  结语

  这首词描写了很多的客观景物,甚至有些句子就是直接描写客观景物的句子,通过解读词中的概念隐喻内涵,我们发现,这首词的每一个景物都融入了女主人公深深的相思之情、思念之愁和思念之悲伤。这首词正是运用这些概念隐喻来巧妙地构建了主题,层层深化女子的相思之情、相思之苦,最后抒发出心中最悲伤的离恨情,并把思念和离恨有浅至深细致的描绘出来,最后达到不知情郎在何方的最高悲情点,感人至深,令人千古传诵。认知诗学为人们研究和欣赏文学作品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这一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很好的将作者、读者和作品连接在一起,更能激发读者的认知思维,使读者更容易达到与作者的共鸣,从而更清晰地展现其文学效果。

  作品鉴赏

  婉约派词人许多伤离怀远之作中,这是一首颇负盛名的词。它不仅具有情致深婉的共同特点,而且具有一般婉约词少见的寥阔高远的特色。它不离婉约词,却又某些方面超越了婉约词。

  起句“槛菊愁烟兰泣露”,写秋晓庭圃中的景物。菊花笼罩着一层轻烟薄雾,看上去似乎脉脉含愁;兰花上沾有露珠,看起来又像默默饮泣。兰和菊本就含有某种象喻色彩(象喻品格的幽洁),这里用“愁烟”“泣露”将它们人格化,将主观感情移于客观景物,透露女主人公自己的哀愁。“愁”“泣”二字,刻画痕迹较显,与大晏词珠圆玉润的语言风格有所不同,但借外物抒写心情、渲染气氛、塑造主人公形象方面自有其作用。

  次句“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写新秋清晨,罗幕之间荡漾着一缕轻寒,燕子双双穿过帘幕飞走了。

  这两种现象之间本不一定存联系,但充满哀愁、对节候特别敏感的主人公眼中,那燕子似乎是因为不耐罗幕轻寒而飞去。这里,与其说是写燕子的感觉,不如说是写帘幕中人的感受,而且不只是生理上感到初秋的轻寒,而且心理上也荡漾着因孤孑凄凄而引起的寒意。燕的双飞,更反托出人的孤独。这两句纯写客观物象,表情非常微婉含蓄。接下来两句“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从今晨回溯昨夜,明点“离恨”,情感也从隐微转为强烈。明月本是无知的自然物,它不了解离恨之苦,而只顾光照朱户,原很自然;既如此,似乎不应怨恨它,但却偏要怨。这种仿佛是无理的埋怨,却有力地表现了女主人公离恨的煎熬中对月彻夜无眠的情景和外界事物所引起的怅触。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过片承上“到晓”,折回写今晨登高望远。“独上”应上“离恨”,反照“双飞”,而“望尽天涯”正从一夜无眠生出,脉理细密。“西风凋碧树”,不仅是登楼即目所见,而且包含有昨夜通宵不寐卧听西风落叶的回忆。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足见西风之劲厉肃杀,“凋”字正传出这一自然界的显著变化给予主人公的强烈感受。景既萧索,人又孤独,几乎言尽的情况下,作者又出人意料地展现出一片无限广远寥廓的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里固然有凭高望远的苍茫之感,也有不见所思的空虚怅惘,但这所向空阔、毫无窒碍的境界却又给主人公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使其从狭小的帘幕庭院的忧伤愁闷转向对广远境界的骋望,这是从“望尽”一词中可以体味出来的。这三句尽管包含望而不见的伤离意绪,但感情是悲壮的,没有纤柔颓靡的气息;语言也洗净铅华,纯用白描。这三句是此词中流传千古的佳句。

  高楼骋望,不见所思,因而想到音书寄远:“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彩笺,这里指题诗的诗笺;尺素,指书信。两句一纵一收,将主人公音书寄远的强烈愿望与音书无寄的可悲现实对照起来写,更加突出了“满目山河空念远”的悲慨,词也就这渺茫无着落的怅惘中结束。“山长水阔”和“望尽天涯”相应,再一次展示了令人神往的境界,而“知何处”的慨叹则更增加摇曳不尽的情致。

  作者简介

  晏殊(991—1055)字同叔,著名词人、诗人、散文家,北宋抚州府临川城人(今江西进贤县文港镇沙河人,位于香楠峰下,其父为抚州府手力节级),是当时的抚州籍第一个宰相。晏殊与其第七子晏几道(1037—1110),在当时北宋词坛上,被称为“大晏”和“小晏”。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翻译及注释】相关文章: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译文及注释11-12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09-13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翻译及鉴赏11-11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原文注释鉴赏10-23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赏析11-08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赏析09-04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赏析09-02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鉴赏09-28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教案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