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捉朱自清《背影》的瞬间

时间:2020-10-20 11:15:57 背影 我要投稿

捕捉朱自清《背影》的瞬间

  《背影》是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回忆性散文,下面是我们为大家带来的捕捉朱自清《背影》的瞬间,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捕捉朱自清《背影》的瞬间

  捕捉朱自清《背影》的瞬间

  这堂课的内容是朱自清的《背影》。

  上课之后,本来一切都照着我安排的步骤进行:写作背景的介绍,朗读课文,探究问题……课正在按部就班地上着。大约过了20分钟的时候,终于讲到了文中描写父亲背影的一段,让学生朗读后讨论描写的方法和作用等。学生讨论的结果与我以前的教学中遇到的大同小异,无须赘述。但接下来的课堂进程似乎渐渐地偏离了我原先的教学设计。

  讨论告一段落后,学生发言,但我发现学生好像还是不愿意静下来,于是我问:“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学生A腾地一下站了起来:“像文中父亲这样的人我们在生活中随处都可能遇到,老师不止一次让我们写他们,但我从来没有写得这样动人,而作者只不过写了父亲的背影,为什么竟能写得这样让人感动呢?”学生B:“你看看文章写得有多细致,父亲的穿着,动作,你看穿着的颜色,还有那些动词,走、探、攀、缩、倾,还有蹒跚、慢慢这样的形容词,这哪能不感动人呢?”学生A:“那他为什么要写得这样细致入微呢?”学生C:“好了好了,我来说。写得细致是因为观察细致,写得动人是因为在观察和写作时投入了真挚的感情。喂,这可是标准答案啊。”

  这时有几个学生交头接耳了一会,其中的一个说:“不标准,我来补充一点。写作本文时作者自己也做了父亲――他后面不是说惦记着儿子吗?――他对父亲的理解比二年多以前深刻得多了,所以才这样动人。”学生可真行,一群毛小子,原以为他们什么都不懂,说起来倒是一套一套的。我想,到此为止这个小问题总该差不多解决了吧。

  正当我准备转入下一个教学环节时,坐在后排的一个学生突然站了起来:“那他为什么这样仔细地观察父亲的背影呢?”这个问题一提出来,我当时的第一反应是“钻牛角尖”。这怎么能成为一个问题呢?父子关系嘛,还用多说?但我没有这样简单化地处理这个问题,而是问:“你怎么会提到这么一个问题的呢?”该生顿了一会,冲着学生B说:“在车站这样一个有许多人的地方,你通常会对什么人的背影观察得这样仔细呢?”学生B被问得一时语塞。

  静了几秒钟后,原先一直沉默旁观的学生D站都没站起来突然冒出一个词:“美女。”这一下全班立刻变得热闹起来了。有的学生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闹哄哄地说个没完;还有一些学生一边笑嘻嘻地说着话,一边还拿眼睛瞟我一眼,看看我的反应;有的学生对此非常不满……这时女班长站了起来:“我们这是在上语文课《背影》,你们都说到哪儿去了啊,一点气氛都没有了――老师你看我们的课堂成什么样了,你怎么不管一管呀。”

  其实从学生D说出“美女”二字到女班长发话,也就不到3分钟时间,我当然能够控制住时间。只是我感觉到,这个问题并非毫无意义,但又一时没能想到一个恰倒好处的办法把它与课堂的主题联结起来。既然班长这么说了,我就示意学生静下来,并要求学生就刚才的问题谈自己的想法,但要求先举手后发言,有秩序,不重复。

  这时举起手来的学生并不多,还是班长抢先发言,她显得有些忿忿然:“父亲个子不高,长相不美,是个胖子,穿戴么,不是黑的就是青的,又不时髦,不幸他是父亲;这时他旁边还有一个美女,很是妖艳,我敢肯定,D的两只眼睛只会盯着美女,而不屑看父亲一眼了。”学生D被班长的一席话说得头都埋下去了。奇怪的是,这回其他同学也没有哄然大笑,而是出现了近半分钟的沉默,倒是我先打破了沉默:“为什么都不开口了?”学生E:“我们想,父亲不美,为什么能这样吸引住作者的目光呢?肯定是有一种力量,这就是爱,世界上最无私的一种感情――父爱。”这时我看到不少学生在点头,一个个表情严肃。

  我想,课上到这个份上,原先安排好的那些步骤和程序不要也罢,分析词句啦,讲解练习啦,如果这时硬拉进来,岂不扫兴?这时我要求学生齐声朗读最后一段,同时提醒,像读“大江东去”一样的语调合适吗?学生一致认为不合适。“那该怎么处理呢?老师不说,你们自己看着办。”结果学生满怀深情地朗读了这段话,几个女学生还读得有些结巴了。接着我让学生利用剩下不多的几分钟时间在学习小组内交流阅读本文后的感受。我穿梭其间,听到学生这样一些交谈:现在我知道文章感人的力量哪里来了;有个音乐家曾说他用皮靴照样能够演奏出动人的乐曲,奥秘原来就是感情……

  下课铃响,我既没有追问他们交流时说了些什么,也没有布置作业,只轻轻地道了声别,就离开了教室。学生在教室里还像上课时那样静静地坐着。

  这是一堂既十分闹腾又弥漫着感动氛围的课。在课堂上,学生与学生之间,读者与作者之间,达成了思想的碰撞,灵魂的沟通。这样的课之所以难忘,还在于它很可贵,因为它很难重复。

  拓展阅读:《背影》读后感

  朱自清《背影》全文只有一千五百字,却感人至深,脍炙人口。

  《背影》表现了人间的`至情——真挚的父子之情,描写细腻、真实、深刻。作者二十岁的冬天的一天,祖母去世后,父亲办完丧事,父子同到南京,父亲送作者上火车北去。在那特定的场合下,作为父亲对儿子的关怀、体贴、爱护,使儿子极为感动,这印象经久不忘,并且十年之后,想起来,那背影就出现在晶莹的泪光中,使人不能忘怀。文章中父亲从不放心茶房而要自己去送;从寻找座位、反复叮嘱;到亲自去买橘子,都体现了父亲的爱。各种事情,都是极其平常的,极其琐细的,但从中表现出的感情,却是极其珍贵的,我拜读后,也是深深为之感动。

  父子之爱是伟大的、无私的、深沉的,细细读来,不仅使人想到了自己,想到了自己的父亲,那种愧疚的心情油然而生。我不禁回忆自己每次离开家和父亲从我这里离开的时候,自己的父亲的背影,那种曾经面临分离的无奈和无可奈何的表情,那种永远难以名状的矛盾心情。一个父亲的爱,就是这样,只是默默付出,不需要回报,甚至不一定需要懂得。

  读这篇散文,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我们一辈子不就是一直在探求做人的真谛吗?父母关心子女、子女关心父母,我们关心别人,别人关心我们,我们所要建立的社会不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吗?

【捕捉朱自清《背影》的瞬间】相关文章:

朱自清的背影课件07-12

朱自清的《背影》赏析09-17

朱自清《背影》的教案11-19

朱自清《背影》的赏析11-01

朱自清背影的含义10-17

解读朱自清的《背影》09-06

朱自清《背影》说课稿06-23

赏析朱自清《背影》12-01

朱自清《背影》解析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