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语文教育功能的历史回顾与前瞻

阅读:392  

             中国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国的语文教育,维系着数千年古老文明与未来灿烂前景的“精神桥梁”,关系到世世代代数以亿计炎黄子孙的思想文化建设,成了足以影响整个中华民族国民素质的宏伟事业。

      我国的语文教育有着几千年的历史。远古至1840年的语文教育称古代语文教育。习惯上,一般将处在萌芽时期的、原始社会的语文教育称为“言、文”教育或潜语文教育;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语文教育称为“古文”教育或前语文教育;1840年至1949年的语文教育称为近代语文教育;1949年至今则称为当代语文教育。

      纵观我国古代、近代乃至当代语文教育的发展,可以窥见其功能的演变。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都因其功能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特点。从其主流看,大致经历了一个教化功能、智能功能和人文功能的演变过程。当然,功能的演变并不必然与古代、近代、现代和当代几个发展阶段一一对应,这是两个不同标准划分的结果。具体表现在:古代至近代初期为教化功能;近代中期以后为智能功能;现今为人文功能。

      一、语文教育的教化功能

      在20世纪之前漫长的封建社会里,我国的教育基本上就是语文教育。当然,这个时期语文教育的主要方式是熟读、记诵、习字、作文,是一种重语感、轻理论的教育,起到了存储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作用。我国古代的一些优良传统,至今仍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语文教育。    

      《学记》中说:“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教化功能是指语文教育以教化为立足点,语文教育的存在以教化为基石。教化功能表明语文教育是建立在政治思想教育的基础之上。古代最为典型。在语文教育尚未独立设科的古代,教育包括文史哲的教育。“化民成俗”成为语文教育的基础和首要目的。古代儒家一贯主张:“诗书教化,所以明人伦也。”“明人伦”就是进行伦理道德教育。但“明人伦”仅是教化的一个方面。中国古代,教化的内容是很广泛的,主要有“培养爱国主义思想,安贫乐道思想,除暴安良思想,不畏强暴、见义勇为思想,学无止境、精益求精思想,精兵简政、为政清廉思想,自强不息、人定胜天的思想等等。”

      为了实现教化的目标,中国古人将儒家经典著作选为教材。“四书”、“五经”是官方所定的蒙学之后的主要课本。《大学》是十分典型的一套自成体系的道德教育教材。《诗经》本是一部诗歌总集。虽然孔子说过“不学诗,无以言”的话,意思是要学会说话,就要学“诗”。然而,他仍然主要将它视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课本。他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鸟兽草木之名。”可见,在古人的心目中,《诗经》是进行全面教化的生动教材。

      教化思想还体现在教与学的方法上。古代中国人很讲究“化”,怎样化?所谓春风风人,夏雨雨人,是“化”的方法,就是在和风细雨中潜移默化,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之中受到感染,受到教育。将教化的内容“化”入内心,“化”进脑髓。从学的方面说,就是要得意忘言。言是获意的手段,获意后,言则可忘。在这里,“意”指思想内容,是语文教育的最终目标。传统语文教育以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的培养,以人文知识的灌输为中心,教化是传统语文教育的主要功能。

       二、语文教育的智能功能

          智能功能是指以培养语文能力、开发大脑智力为根本进行的语文教育。近代中国,国门大开,一批“睁眼看世界”的先进中国人,有感于西方的坚船利炮,认识到开启民智的重要性,纷纷写文章作演说出书报,呼吁开发民众智力,教育成了他们关注的焦点。于是,“语文”独立设科,开辟了我国语文教育的新时代。独立设科后的语文教育,开初,虽然还在一定程度上将“诗书教化”作为追求的主要目标,但社会的发展对人的才智的要求愈益迫切,渐渐地,以“教化”为主旨的语文教育,让位于以智能为主旨的语言文字教育。

      1912年,《教育部颁布中学校令施行规则》,对语文教育在智能上提出了要求:“国文要旨在通解普通语言文字,能自由发表思想,并使略解高深文字,涵养文学兴趣,兼以启发智德。”将“智”提高到了空前的高度,且位居“德”之前。这是在教化功能上的一个革命性的飞跃,表明人们对语文教育的认识在不断加深,意味着语文教育以教化为主旨的时代已经成为历史。

      1923年,由叶圣陶起草的《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在突出智能这一点上旗帜更鲜明。规定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①使学生自由发表思想;②使学生能看平易的古书;③使学生能作文法通顺的文字;④使学生发生研究中国文学的兴趣。简单地说,就是会说,会读,会写,有兴趣。很明显,语文能力的培养已经占据了语文教育的主导地位。建国后,强调进行“双基”教学”。

      1952年,教育部颁发的《中学暂行规程》(草案)中提出中学的教育目标之一是使学生获得“现代科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双基”理论的提出,在语文教育领域产生了巨大反响,广大语文教师以给学生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和熟练的运用语言文字的技能为主要目的,提高了教学的效率。随着时代的发展,“智力开发”成为全世界关注的重大课题。特别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人类知识以惊人的速度增长,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在学校掌握的知识,形成的技能,能够终身管用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反映在语文教育上,就是教学改革风起云涌,有教材的改革,有教法的改革,在全国形成了许多流派。如魏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刘月出月出的作文三级训练体系,陆继椿的双分体系等。这些改革,都紧紧围绕培养能力,开发智力这一核心。改革者们以敢为天下先的开拓精神,一改传统的以“灌”为主的方式方法,代之以“导”,以“练”,以学生智能的开发与培养为宗旨,将语文教育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展开全文阅读

      在中国语文教育史上,这是第一次真正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变革,为充分发现语文在其它学科乃至在社会生活中的工具性作用,奠定了基础,使语文教育像语文教育。然而,智能功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它至少有两点不足:第一,只关注语文作为外在工具的一面,忽视了蕴含于其中的人的因素,使语文教学实践变成了像使用锄头、镰刀那样的纯技术的实践,语文课堂成了木工师傅教徒弟使用锯子、刨子之类的状况,冷面无情,只见技巧不见人;第二它无视人的丰富的个性,视学生为接受知识的容器,有待开动的机器。课堂上,我讲,你听;我导,你练;我考,你背。使本来应该丰富生动的课堂,变得单调无味。有鉴于此,语文教育界有识之士大声疾呼:要重新给语文教育定位。

      三、语文教育的人文功能

          90年代以来,在语文教育中,开始高度重视人的发展这个根本性问题,切实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这是语文教育健康发展的又一良好的开端。其实,在教育理论界,早已有人提出将教育的支点定在人之上的看法。斯普朗格认为人的本体结构的生成、定向、定格,关键是教育。“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语文教育,作为整个学校教育大厦的一个主体部分,理所当然,将自身固定于人的个性、人的理智、人的道德、人的情感之上,应当是很自然的,很必然的。人文,是指人的价值具有首要的意义。“它突出体现在生命的关怀和文化的关怀中。”人文功能是将语文教育定位于人之上,以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为根本支点。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最突出的特点。语文学科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用人类最美好的思想感情来构建学生灿烂幸福的精神世界。语文教育的过程是一个求真、求善、求美的过程。是体验真、感受善、欣赏美的乐园。这个过程应该充满幸福。真正的语文教育,是应该以人为本,把幸福教育作为主要的追求目标的。应该帮助学生体验生活,感受人生。应该让语文融入学生的生命,内化为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人格内涵。”

      教化功能—智能功能—人文功能的演变,显示出语文教育功能的演变是一个不断扬弃的过程,每一次演变都是一次飞跃,一次提升。智能功能,虽然吸收了教化功能重视教化的合理因素,但摒弃了唯教化思想,吸收了在蒙学阶段重视读写训练的经验,从时代的要求出发,使语文教育在能力训练、智力开发的基础上迅速发展。人文功能又是一次质的变革,它力图避免智能功能的片面性,致力于促进人的全面和谐主动发展。

      四、语文教育的“立人”功能

      21世纪是一个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新世纪,它要求我们的教育要重视培养一种独立思考的能力即创新能力。“二十一世纪是创新教育的世纪。” 江泽民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中国成败的关键在创新人才上。“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

       语文以立人为本,课程以学生的发展为基本出发点和归宿的观点愈来愈明确,语文教育正以其鲜明的工具性和深厚的人文特征向世人昭示其独到的“立人”功能。语文教育既是一门学科,也是一门科学。语文学科是一门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等基本性质,综合性和实践性等其他性质,富有鲜明学科个性特点的基础工具学科。

      根据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教育争鸣、国家教育导向来看,语文教育又将出现以下趋势:语文教育社会化、语文教育多元化、语文教育个性化、语文教育审美化、语文教育网络化。

      胡性初在“1994年国际语文教育研讨会”上也曾对中学开设的语文课界定为“是一门特殊的工具课。”“语文是面向社会,面向人际交往,面向科学的基础工具课。中学语文教学肩负着培养中学生不但要学会一般的语言知识,而且要学懂运用语言这一交际工具去敏捷、准确、高效率地处理其学习、生活和今后工作中的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的重任。”

      在语文教育中,教师应教育学生尊重多元文化,注意吸取中外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应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关注生活,并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培养他们质疑和创新的精神;应教育学生敬畏生命,学会欣赏自己、珍爱别人,提升生命的质量;应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拓展心胸,树立崇高的理想,学会做一个爱国、爱民的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应提高学生认识幸福、体验幸福、创造幸福的能力,做一个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人。

      努力挖掘人文内涵、紧密联系生活、关注社会发展、渗入环保与生态意识。教会学生学习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方法,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为学生打好人生的底色,这是现代社会发展对语文教育的必然要求。

      面向社会、面向自然、面向新时代、面向学生生活,为造就学生完满人格做准备,这就是语文教育应尽的责任。 

匡宁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