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教学实录:离别诗

时间:2024-03-16 01:58:42 好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主题教学实录:离别诗

主题教学实录:离别诗1

  上课时间:20xx年12月2日星期三下午第6节

主题教学实录:离别诗

  上课地点:实训楼5楼第9多媒体教室

  (课前板书两个标题:《淮上与友人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老师:翻开166面。我们今天要学习两首诗《淮上与友人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请一位同学把第一首《淮上与友人别》读一遍。

  一学生读,较平淡。

  老师:再请一位同学把第二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读一遍。

  另一学生读,稍好一点。

  老师:这两首诗所讲的内容有没有什么共同之处?

  学生(举手):这两首都是送别诗。

  老师:从诗歌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是写送别的呢?《淮上与友人别》这一首?

  学生:标题有一个字——别。

  老师:还有没有?

  学生:……

  老师:下一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呢?(有哪些地方告诉我们是送别诗呢?)

  学生:标题中有一个“送”字,诗中“与君离别意”。

  老师:说得好,请坐。这些信息都告诉我们,这两首诗都是送别诗。送别诗,它是古诗中很重要的一类,数量很多,而且写得很好。中国古代为什么有那么多的送别诗呢?那都是因为古代文人有种特殊的学生存状态,叫“宦游”。(板书:宦游)《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里就有这样的一句话,“同是宦游人”,那么什么是“宦游”呢?(出示幻灯片1介绍)宦,做官入仕。宦游指封建文人外出求官或做官。“宦游”现象由来已久。春秋战国时,孔子就曾经带着弟子周游列国,游说诸侯,希望得到任用。汉朝以后,读书人要求得一份官职,一般要外出,去游历大川名山,或者去拜访当时闻名的经老师大儒,或者是到京城求显贵帮他们推荐,这样就往往要抛下自己的父母妻子孩子,几年几十年都回不了家。那些已经当官的,也时常需要到外地做官,或者是犯了错误遭到贬谪,到偏僻荒凉的地方去做官。“宦游”现象造就了中国的送别诗文化,它们共同的情感特点是哀怨凄苦。为什么这么哀怨?因为离别就意味着将学生命交付于茫茫未知的未来。为什么这么凄苦?离别就意味着远离亲朋好友,漂泊异乡。

  老师:(按出下一张有地图的幻灯片)现在我们来看看,他们的好朋友,甚至他们自己,要漂泊到哪里去呢?我们先来看第一首《淮上与友人别》。哪个诗句告诉我们,他们要去哪里?

  学生:“君向潇湘我向秦”。

  老师: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学生:你要去潇湘而我要前往秦地。

  老师:句中“潇湘”和“秦”分别指哪里?

  学生:……

  老师:看注释5和注释6。

  学生:潇湘,是在今天的湖南一带。秦,注释6告诉我们,秦指的是当时的都城长安。

  (幻灯片2:老师点击,上出现“潇湘……”“秦地……”)

  老师:对了,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这边和这边就是诗中所说的“潇湘”和“秦”,他们之间有千山万水相隔。(走过去指着黑板上写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个标题)接下来看第二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要送友人杜少府去哪里呢?

  学生:……

  老师:注意这首诗歌的标题。

  学生:蜀州。

  老师:蜀,是四川的简称。蜀州,就是指四川。诗里还有另一个词也是代指四川的,你知道是什么吗?

  学生:……

  老师:看注释9。

  学生:五津。

  老师:为什么?

  学生:因为五津是岷江上的五个大渡口,这五个大渡口都位于四川,因此五津代指四川。

  老师:(老师再点幻灯片2,上出现“五津……”)蜀州,诗里说是“五津”,是好友要去的地方。诗中有没有提到王勃自己要到哪里去?

  学生:没有。

  老师:没有。他很可能不用离开。那么诗人王勃是在哪里送别友人的,诗中有没有告诉我们?

  学生:……

  老师:诗歌的第一句话就说“城阙辅三秦”,里面提到了一个具体地点是,“三秦”,就是王勃的送别地点。三秦,是指?

  学生:长安周围的关中地区。

  老师:也是长安附近。让我们看看地图吧。这边土黄色的,是秦岭和大巴山。这几条深绿色的、弯弯曲曲的,都是河流。我们可以想象,从秦地到潇湘或者是从秦地到五津,一路都要——

  学生:跋山涉水。

  老师:我们可以发现,一路都要跋山涉水,十分艰难。如果用当时最好的交通工具——陆路骑马,水路乘船,也至少要走上几个月的时间。古人有一个词叫“学生离死别”,对他们来讲,一分手就几乎不可能再见面了。那么,在这样的背景下,两人分别的时候,他们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我们先来看第一首《淮上与友人别》。先把这首诗读一遍。

  学生读。

  老师:哪位同学来讲一讲这首诗歌的大意。

  学生:……

  老师:别紧张,自己怎么理解的,你就怎么说。

  学生疙疙瘩瘩地把意思讲出来了。

  老师:请坐。同学们能在这首诗中找到一词,来概括诗人“与友人别”时候的心情吗?

  学生:愁

  老师:愁用了一个“杀”来修饰,意思就是说——

  学生:特别厉害。

  老师(老师板书:情:愁杀):对。“杀”是程度很深的意思。所以,“愁杀”就是非常担心,非常忧伤的意思,非常痛苦,非常难受。

  老师:说得很好。你能不能把这句读出忧愁的感情出来?

  (学生读“杨花愁杀渡江人”)

  老师(强调):非常地痛苦呀。范读:杨花愁杀渡江人!你再读一遍。

  学生:杨花愁杀渡江人!

  老师:我们大家一起来体会这种离别的痛苦。“杨花愁杀渡江人”——

  (学生齐读“杨花愁杀渡江人”。)

  老师:那么诗人又是怎样来渲染这种浓浓的忧伤的呢?你注意到这首诗里面的景物了吗?是什么样的景物激起他们离别的伤感?请同学们用笔画出来。(教老师巡视),老师可提示:诗人郑谷在扬子江头首先看到了什么?

  学生:扬子江、杨柳、杨花、风笛、离亭。

  老师:扬子江,也是一景,但在这首诗里是送别地点,我们就找其他更有特点的景物。(板书:景:杨柳、杨花、风笛)

  老师:那我们先来看杨柳和杨花吧。对于杨柳和杨花,谁知道,来谈谈?

  学生(比划)杨柳是这样的。

  老师(点击幻灯片):你看这是杨柳吗?

  学生:不是。

  老师:(点击幻灯片)这是杨柳吗?

  学生:是的。

  老师:(指幻灯片)你看,杨柳的枝条又细又软,风吹过来,它可以随风飘拂。这景观是十分动人的。杨花是什么?

  学生:柳絮。

  老师:杨花就是柳絮。图上看不到,因为柳絮很细,很轻,能像雪花一样地在空中飞舞。扬子江头杨柳春,春天的杨柳和柳絮啊,你们能不能想象一下,是怎样的景色呢?

  学生:……

  老师:杨柳到了春天,长得怎样?(请一学生回答)

  学生:长得郁郁葱葱。

  老师:(引导):长得郁郁葱葱,他那成千上万条柔软细长的柳丝啊,风吹过来会怎么样?

  学生:随风飘拂。

  老师:千万缕嫩绿的、柔软的、细长的柳丝随风摇曳,有的拖在岸上,有的飘在水里,婀娜多姿,姿态优美,情意绵绵。枝头洁白的柳絮像雪花一样在空中飞舞,无声地落在地上和小溪水面上。现在谁来把第一句读一下,让我们感受到,春天的杨柳是多么的美。

  学生读,老师带读第一句。

  老师:请你再读一次,把这让人陶醉的迷人春景展现在大家面前。

  学生再读:扬子江头杨柳春。

  老师:谢谢你啊。如果我们用一个字来形容我们对春天的杨柳杨花的印象的话,那就是——

  学生:美。

  老师:可是在这样的春光美景,在离别人的心中并不能引起欢快。诗人和朋友内心感受到的只是——

  学生1:愁

  学生2:忧伤、痛苦。

  老师:既然再美的春光也无法使他们快乐起来。那么诗人为什么要在这里描写那明媚的春光呢?

  学生:……

  老师:这就是对比反衬手法,比如《红楼梦》里面写到贾宝玉和薛宝钗结婚的时候,非常热闹,可是,旁边的林黛玉却凄凉地走到了她学生命的尽头。作者正是用结婚时的热闹来反衬林黛玉的死,使林黛玉的死更显凄凉。古代有一条这样的文学理论(点击幻灯片):以乐景写哀,倍见其哀。(反衬作用)

  老师:同样的道理,诗人郑谷在这里描写那明媚的春光,起到什么作用啊?

  学生:反衬自己离别的痛苦。

  老师:对。而这份痛苦有多深,就说明他与朋友之间的友情——

  学生:就说明这份友情有多深。

  老师:很多送别诗里面也有杨柳。我们来看看这几首送别诗,有没有学过的?(点击幻灯片)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宋柳永《雨霖铃》

  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杨柳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隋·无名氏《寒食》)

  老师:送别诗为什么喜欢提到“杨柳”呢?老老师查到这样的资料:(点击幻灯片)

  从汉代起,人们就喜欢折柳送别,寓意有三:

  1、柳树速长,折它送友意味着无论朋友漂泊何方都能枝繁叶茂,

  2、纤柔细软的柳丝象征着情意绵绵;

  3、柳与“留”谐音,折柳相赠有“挽留”之意。

  杨柳是送别诗中经常被提到的一个意象。

  老师:来看第三句,还写到哪些景物呢?

  学生:风笛,离亭。

  老师:风笛?

  学生:风笛。

  老师:看注释。“风笛”是什么意思?

  学生:风中传来的笛声。

  老师:所以是——

  学生1(仍不理解):风笛

  学生2:笛声……

  老师:笛声、离亭对于笛声和离亭,老老师这边有幻灯片,同学了解一下。(点击幻灯片)

  老师:同学看注释(4),离亭就是驿亭。驿亭是古人在离城比较远的地方建的'供行人休息的亭子。古人往往在驿亭举行告别宴会送别,所以称“离亭”。宴会上,把酒相送,席间往往用笛子吹奏象征着别离的《折杨柳》曲子。(点击幻灯片)出现笛曲。

  老师:笛声凄清怨慕,随风远扬,依依袅袅,好象正倾诉着彼此离别的痛苦。笛曲和离亭都是送别的象征,都是离愁别绪的化身。两人正处于离别的感伤之中的时候,他们突然发现,分手的时刻到了。诗中哪个字告诉他们这一点?

  学生:晚。

  老师:天色已晚,不得不分手了。你设想一下,这时候他们心里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呢?

  学生1:无奈。

  学生2:凄凉。

  老师:是啊,“君向潇湘我向秦”。读——“君向潇湘我向秦”。

  学生读:君向潇湘我向秦

  老师:有一个词叫“学生离死别”,曾经的话语还萦绕在耳旁,曾经的欢声笑语还不曾遗忘,转眼之间就要成为悲伤……大家齐读——君向潇湘我向秦。

  学生读:君向潇湘我向秦。

  老师:所有所有的话语,深埋在你我的心里;所有所有的场景,都只留下残破的回忆。这一分开,不知还要多少年才能再相聚。读:君向潇湘我向秦!

  学生读:君向潇湘我向秦。

  老师:“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光无故人”,请再喝一杯酒吧,没有老朋友的陪伴,未来的日子里,你自己要多加珍重啊!读!

  学生读:君向潇湘我向秦。

  老师:“君向潇湘我向秦”,这句诗包含了多少没有说出口的言语啊!感伤的送别,凄凉的送别。这样的伤感,这样的凄凉,使得这首诗歌显现出哀婉的风格。(板书:哀婉)

  老师:而郑谷与友人深厚的情谊就从这份伤感中体现了出来。

  老师:学完这第一首,我们再来看另外一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对友人的深情又体现在哪里呢?我们先把它读一遍。“城阙辅三秦,……”

  学生齐读。

  老师:《淮上与友人别》主要是借景物来抒发情感的,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我们看《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有没有景物描写呢?它有哪些句子是写景的?

  学生: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老师:只有首联两句话是写景的。三秦和五津我们知道,是地点,不是景物。那么,景物就是——

  学生:城阙和风烟。

  老师板书:景:城阙风烟

  老师:“城阙”是什么意思?

  学生:城墙和宫殿。

  老师:注释里面还说:“指当时的都城长安”,为什么指长安呢?

  学生:因为,长安有很多的宫殿,有高大的城墙。

  老师:是呀,长安是唐朝的首都,有很多的宫殿,有高大的城墙。气势雄伟,多么壮观啊。而友人要去的地方五津,遥望过去,看到了什么?

  学生:风烟

  老师:城阙和风烟放在一起,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

  学生:……

  老师:王勃看到好友要去的地方弥漫着苍茫的“风烟”,心中可能会觉得怎样?

  学生:不舍。

  老师:那诗人是怎样处理这种离别的不舍呢?他是不是陪着杜少府大哭一场呢?

  学生:没有。

  老师:那他做什么或者说了什么呢?

  学生:他说了一些安慰的话。

  老师:哪位同学起来,把这些劝慰的话读出来?

  学生: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老师:谁还有补充?

  学生: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老师:对,这几句都是诗人安慰的话,我们用自己的话给他翻译一遍吧。谁来说一说?

  学生:我和你都是离乡远游以求仕宦的人,你去蜀州,我留长安,去和留虽有不同,但此刻的惜别之意却是一样的啊!四海之内只要有了知己,不管远在天涯海角,都像在一起。请别在分手的歧路上,伤心地痛哭;像多情的少年男女,彼此泪落沾衣。

  老师:怎么理解颔联中的“同”字?(板书于黑板一旁:同)

  老师:王勃为什么要强调“同是宦游人”?(叫一学生)

  学生:表示自己与对方处境一样,能体会到对方的感受。

  老师:目的就是让对方知道还有人能够理解他,让对方的感受好一点。“同是宦游人”,都是离乡在外作官的人,难免要分别的。既然这样,干脆就带着平和的心态上路吧!你觉得杜少府听了这句话以后,心里会好受一些吗?(问大家)

  学生:会。老师:让我们一起来劝慰即将远行的杜少府——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学生跟读: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老师(指一学生):你起来读一遍。

  学生: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老师(问该学生):王勃安慰勉励他朋友的这几句话,你觉得哪句话写得最出色?

  学生: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老师(问该学生):这句话为什么写得好,你能说一说吗?

  学生:……

  老师(问该学生):海内、天涯(板书:海内、天涯),看到这几个字,你有怎样的感觉?

  学生:……

  老师:请坐。我们先来理解一下,海内、天涯都是什么意思?(点击幻灯片)

  海内:指中国国境之内。“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孟子·梁惠王下》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中国国境之内为海内。

  天涯:比喻偏远的地方或相隔很远的地方。“天涯藐藐,地角悠悠。”——《武皇帝作相时与岭南酋豪书》天涯,比喻偏远的地方或相隔很远。涯:水边。

  老师:这两个词所提到的范围怎么样?

  学生:广阔。

  老师:范围非常广阔。我们的目光从自己身边这样小的范围,一下子被拉向了整个中国,甚至更远的地方。我们的情感受到震撼。范围是这样的广阔,可是后面他又说“若比邻”(老师板书:比邻),“比邻”是什么意思?

  学生:象邻居一样。

  老师:看注释!

  学生:邻居

  老师:这范围怎么样?

  学生:小(近、窄)

  老师:好象邻居一样,就住在隔壁。这是心理上的距离。心理上的距离非常短。现实距离的长怎么才能变成心理距离的短呢?

  学生:存知己。

  老师:“存知己”,是什么意思?

  学生:就是心中有知己。

  老师:只要心中有了知心的朋友,心理距离就短了,就不怕现实距离长了。(点击幻灯片)我们一起把上面这段话读一遍吧。

  学生齐读:“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为什么能强烈地打动人的情感?“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让距离拉近了,让世界变小了,让眼睛变亮了,让视野变开阔了,说明知心的朋友息息相通,即使远在天涯,也会觉得像近邻一样。别离之苦本是文人墨客笔下的永恒主题,而它一反别离的愁怨,充满豪迈的气概,洋溢着昂扬奋发的精神。

  老师:王勃确实有豪情,一千多年前就说出这么“酷”的道别语言——那可是个一分手就几乎等于死别的年代。对于绝大多数人要“儿女共沾巾”的事,居然如此想得乐观,他的胸襟简直比“海内”“天涯”还要大。这两句诗充满豪迈的气概,洋溢着昂扬奋发的精神,读这两句诗的时候,就要把这种情感读出来。下面我们把这两句诗读一遍。

  学生(齐):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老师(带读):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再读。

  学生(齐):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老师:正是因为有了这两句,使得整首诗都体现出豪壮、昂扬的情感,显得特别的开朗、超脱。(板书:情:豪壮、昂扬、开朗超脱)

  老师:这首诗歌的风格总体上是昂扬的,而不是哀婉的。(老师板书:昂扬)

  老师:我们把整首诗齐读一下。

  学生齐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老师:王勃用开朗、超脱的情怀深深感染了好友杜少府。设想你是杜少府,你现在听了王勃的这些话,你的心情会怎么样?(提问一同学)

  学生1:……

  学生2:比较有自信……

  老师:这两首诗同样是送别诗,可是一首表达的是令人肝肠寸断的痛,里面只有涟涟的泪水和无尽的哀伤,另一首却在宽慰好朋友的同时,洋溢着积极乐观的青春气息,充满希望和梦想。真是一样送别两样情啊。当这两首送别诗同时出现在我们的面前,对比一下里面不同的情感,你又有何感受?你有什么想法?

  学生1:……

  学生2(在座位上低声)王勃的性格开朗坚强……

  老师:现代社会与好朋友分别,要再见面是比较容易的。可以打电话听到对方的声音,也可以在网上见面。但是在学生活中我们有时也会遇到其他一些不如意的事情,该怎么处理呢?相信同学自己心中已经有答案了。最后,我们来欣赏一首苏格兰民歌《友谊地久天长》,这首歌也是讲好友离别的,歌曲中认为只要用心去经营,时间不能淡忘友谊,距离不能松开真情。我们一起来欣赏。(老师点击“友谊地久天长”的歌曲视频)

  板书设计:送别诗

  《淮上与友人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郑谷哀婉王勃昂扬

  景:杨柳杨花笛离亭景:城阙风烟

  情:愁(或“愁杀”)情:豪壮、昂扬、开朗超脱。

主题教学实录:离别诗2

  上课时间:xxxx年12月2日星期三下午第6节

  上课地点:实训楼5楼第9多媒体教室

  师:翻开166面。我们今天要学习两首诗《淮上与友人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请一位同学把第一首《淮上与友人别》读一遍。

  一生读,较平淡。

  师:再请一位同学把第二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读一遍。

  另一生读,稍好一点。

  师:这两首诗所讲的内容有没有什么共同之处?

  生(举手):这两首都是送别诗。

  师:从诗歌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是写送别的呢?《淮上与友人别》这一首?

  生:标题有一个字——别。

  师:还有没有?

  生:……

  师:下一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呢?(有哪些地方告诉我们是送别诗呢?)

  生:标题中有一个“送”字,诗中“与君离别意”。

  师:说得好,请坐。这些信息都告诉我们,这两首诗都是送别诗。送别诗,它是古诗中很重要的一类,数量很多,而且写得很好。中国古代为什么有那么多的送别诗呢?那都是因为古代文人有种特殊的生存状态,叫“宦游”。(板书:宦游)《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里就有这样的一句话,“同是宦游人”,那么什么是“宦游”呢?(出示幻灯片1介绍)宦,做官入仕。宦游指封建文人外出求官或做官。“宦游”现象由来已久。春秋战国时,孔子就曾经带着弟子周游列国,游说诸侯,希望得到任用。汉朝以后,读书人要求得一份官职,一般要外出,去游历大川名山,或者去拜访当时闻名的经师大儒,或者是到京城求显贵帮他们推荐,这样就往往要抛下自己的父母妻子孩子,几年几十年都回不了家。那些已经当官的,也时常需要到外地做官,或者是犯了错误遭到贬谪,到偏僻荒凉的地方去做官。“宦游”现象造就了中国的送别诗文化,它们共同的情感特点是哀怨凄苦。为什么这么哀怨?因为离别就意味着将生命交付于茫茫未知的未来。为什么这么凄苦?离别就意味着远离亲朋好友,漂泊异乡。

  师:(按出下一张有地图的幻灯片)现在我们来看看,他们的好朋友,甚至他们自己,要漂泊到哪里去呢?我们先来看第一首《淮上与友人别》。哪个诗句告诉我们,他们要去哪里?

  生:“君向潇湘我向秦”。

  师: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生:你要去潇湘而我要前往秦地。

  师:句中“潇湘”和“秦”分别指哪里?

  生:……

  师:看注释5和注释6。

  生:潇湘,是在今天的湖南一带。秦,注释6告诉我们,秦指的是当时的都城长安。

  (幻灯片2:师点击,上出现“潇湘……”“秦地……”)

  师:对了,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这边和这边就是诗中所说的“潇湘”和“秦”,他们之间有千山万水相隔。(走过去指着黑板上写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个标题)接下来看第二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要送友人杜少府去哪里呢?

  生:……

  师:注意这首诗歌的标题。

  生:蜀州。

  师:蜀,是四川的简称。蜀州,就是指四川。诗里还有另一个词也是代指四川的,你知道是什么吗?

  生:……

  师:看注释9。

  生:五津。

  师:为什么?

  生:因为五津是岷江上的五个大渡口,这五个大渡口都位于四川,因此五津代指四川。

  师:(师再点幻灯片2,上出现“五津……”)蜀州,诗里说是“五津”,是好友要去的地方。诗中有没有提到王勃自己要到哪里去?

  生:没有。

  师:没有。他很可能不用离开。那么诗人王勃是在哪里送别友人的,诗中有没有告诉我们?

  生:……

  师:诗歌的第一句话就说“城阙辅三秦”,里面提到了一个具体地点是,“三秦”,就是王勃的送别地点。三秦,是指?

  生:长安周围的关中地区。

  师:也是长安附近。让我们看看地图吧。这边土黄色的,是秦岭和大巴山。这几条深绿色的、弯弯曲曲的,都是河流。我们可以想象,从秦地到潇湘或者是从秦地到五津,一路都要——

  生:跋山涉水。

  师:我们可以发现,一路都要跋山涉水,十分艰难。如果用当时最好的交通工具——陆路骑马,水路乘船,也至少要走上几个月的时间。古人有一个词叫“生离死别”,对他们来讲,一分手就几乎不可能再见面了。那么,在这样的背景下,两人分别的时候,他们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我们先来看第一首《淮上与友人别》。先把这首诗读一遍。

  生读。

  师:哪位同学来讲一讲这首诗歌的大意。

  生:……

  师:别紧张,自己怎么理解的,你就怎么说。

  生疙疙瘩瘩地把意思讲出来了。

  师:请坐。同学们能在这首诗中找到一词,来概括诗人“与友人别”时候的心情吗?

  生:愁

  师:愁用了一个“杀”来修饰,意思就是说——

  生:特别厉害。

  师(师板书:情:愁杀):对。“杀”是程度很深的意思。所以,“愁杀”就是非常担心,非常忧伤的意思,非常痛苦,非常难受。

  师:说得很好。你能不能把这句读出忧愁的感情出来?

  (生读“杨花愁杀渡江人”)

  师(强调):非常地痛苦呀。范读:杨花愁杀渡江人!你再读一遍。

  生:杨花愁杀渡江人!

  师:我们大家一起来体会这种离别的痛苦。“杨花愁杀渡江人”——

  (生齐读“杨花愁杀渡江人”。)

  师:那么诗人又是怎样来渲染这种浓浓的忧伤的呢?你注意到这首诗里面的景物了吗?是什么样的景物激起他们离别的伤感?请同学们用笔画出来。(教师巡视),师可提示:诗人郑谷在扬子江头首先看到了什么?

  生:扬子江、杨柳、杨花、风笛、离亭。

  师:扬子江,也是一景,但在这首诗里是送别地点,我们就找其他更有特点的景物。(板书:景:杨柳、杨花、风笛、

  师:那我们先来看杨柳和杨花吧。对于杨柳和杨花,谁知道,来谈谈?

  生(比划)杨柳是这样的……

  师(点击幻灯片):你看这是杨柳吗?

  生:不是。

  师:(点击幻灯片)这是杨柳吗?

  生:是的。

  师:(指幻灯片)你看,杨柳的枝条又细又软,风吹过来,它可以随风飘拂。这景观是十分动人的。杨花是什么?

  生:柳絮。

  师:杨花就是柳絮。图上看不到,因为柳絮很细,很轻,能像雪花一样地在空中飞舞。扬子江头杨柳春,春天的杨柳和柳絮啊,你们能不能想象一下,是怎样的景色呢?

  生:……

  师:杨柳到了春天,长得怎样?(请一生回答)

  生:长得郁郁葱葱。

  师:(引导):长得郁郁葱葱,他那成千上万条柔软细长的柳丝啊,风吹过来会怎么样?

  生:随风飘拂。

  师:千万缕嫩绿的、柔软的、细长的柳丝随风摇曳,有的拖在岸上,有的飘在水里,婀娜多姿,姿态优美,情意绵绵。枝头洁白的柳絮像雪花一样在空中飞舞,无声地落在地上和小溪水面上。现在谁来把第一句读一下,让我们感受到,春天的杨柳是多么的美。

  生读,师带读第一句。

  师:请你再读一次,把这让人陶醉的迷人春景展现在大家面前。

  生再读:扬子江头杨柳春。

  师:谢谢你啊。如果我们用一个字来形容我们对春天的杨柳杨花的印象的话,那就是——

  生:美。

  师:可是在这样的春光美景,在离别人的心中并不能引起欢快。诗人和朋友内心感受到的只是——

  生1:愁

  生2:忧伤、痛苦。

  师:既然再美的春光也无法使他们快乐起来。那么诗人为什么要在这里描写那明媚的春光呢?

  生:……

  师:这就是对比反衬手法,比如《红楼梦》里面写到贾宝玉和薛宝钗结婚的时候,非常热闹,可是,旁边的林黛玉却凄凉地走到了她生命的尽头。作者正是用结婚时的热闹来反衬林黛玉的死,使林黛玉的死更显凄凉。古代有一条这样的文学理论(点击幻灯片):以乐景写哀,倍见其哀。(反衬作用)

  师:同样的道理,诗人郑谷在这里描写那明媚的春光,起到什么作用啊?

  生:反衬自己离别的.痛苦。

  师:对。而这份痛苦有多深,就说明他与朋友之间的友情——

  生:就说明这份友情有多深。

  师:很多送别诗里面也有杨柳。我们来看看这几首送别诗,有没有学过的?(点击幻灯片)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宋柳永《雨霖铃》

  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杨柳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隋·无名氏《寒食》

  师:送别诗为什么喜欢提到“杨柳”呢?老师查到这样的资料:(点击幻灯片)

  从汉代起,人们就喜欢折柳送别,寓意有三:

  1、柳树速长,折它送友意味着无论朋友漂泊何方都能枝繁叶茂,

  2、纤柔细软的柳丝象征着情意绵绵;

  3、柳与“留”谐音,折柳相赠有“挽留”之意。

  杨柳是送别诗中经常被提到的一个意象。

  师:来看第三句,还写到哪些景物呢?

  生:风笛,离亭。

  师:风笛?

  生:风笛。

  师:看注释。“风笛”是什么意思?

  生:风中传来的笛声。

  师:所以是——

  生1(仍不理解):风笛

  生2:笛声……

  师:笛声、离亭对于笛声和离亭,老师这边有幻灯片,同学了解一下。(点击幻灯片)

  师:同学看注释(4),离亭就是驿亭。驿亭是古人在离城比较远的地方建的供行人休息的亭子。古人往往在驿亭举行告别宴会送别,所以称“离亭”。宴会上,把酒相送,席间往往用笛子吹奏象征着别离的《折杨柳》曲子。(点击幻灯片)出现笛曲。

  师:笛声凄清怨慕,随风远扬,依依袅袅,好象正倾诉着彼此离别的痛苦。笛曲和离亭都是送别的象征,都是离愁别绪的化身。两人正处于离别的感伤之中的时候,他们突然发现,分手的时刻到了。诗中哪个字告诉他们这一点?

  生:晚。

  师:天色已晚,不得不分手了。你设想一下,这时候他们心里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呢?

  生1:无奈。

  生2:凄凉。

  师:是啊,“君向潇湘我向秦”。读——“君向潇湘我向秦”。

  生读:君向潇湘我向秦

  师:有一个词叫“生离死别”,曾经的话语还萦绕在耳旁,曾经的欢声笑语还不曾遗忘,转眼之间就要成为悲伤……大家齐读——君向潇湘我向秦。

  生读:君向潇湘我向秦。

  师:所有所有的话语,深埋在你我的心里;所有所有的场景,都只留下残破的回忆。这一分开,不知还要多少年才能再相聚。读:君向潇湘我向秦!

  生读:君向潇湘我向秦。

  师:“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光无故人”,请再喝一杯酒吧,没有老朋友的陪伴,未来的日子里,你自己要多加珍重啊!读!

  生读:君向潇湘我向秦。

  师:“君向潇湘我向秦”,这句诗包含了多少没有说出口的言语啊!感伤的送别,凄凉的送别。这样的伤感,这样的凄凉,使得这首诗歌显现出哀婉的风格。(板书:哀婉)

  师:而郑谷与友人深厚的情谊就从这份伤感中体现了出来。

  师:学完这第一首,我们再来看另外一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对友人的深情又体现在哪里呢?我们先把它读一遍。“城阙辅三秦,……”

  生齐读。

  师:《淮上与友人别》主要是借景物来抒发情感的,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我们看《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有没有景物描写呢?它有哪些句子是写景的?

  生: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师:只有首联两句话是写景的。三秦和五津我们知道,是地点,不是景物。那么,景物就是——

  生:城阙和风烟。

  师板书:景:城阙风烟

  师:“城阙”是什么意思?

  生:城墙和宫殿。

  师:注释里面还说:“指当时的都城长安”,为什么指长安呢?

  生:因为,长安有很多的宫殿,有高大的城墙。

  师:是呀,长安是唐朝的首都,有很多的宫殿,有高大的城墙。气势雄伟,多么壮观啊。而友人要去的地方五津,遥望过去,看到了什么?

  生:风烟

  师:城阙和风烟放在一起,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

  生:……

  师:王勃看到好友要去的地方弥漫着苍茫的“风烟”,心中可能会觉得怎样?

  生:不舍。

  师:那诗人是怎样处理这种离别的不舍呢?他是不是陪着杜少府大哭一场呢?

  生:没有。

  师:那他做什么或者说了什么呢?

  生:他说了一些安慰的话。

  师:哪位同学起来,把这些劝慰的话读出来?

  生: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师:谁还有补充?

  生: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师:对,这几句都是诗人安慰的话,我们用自己的话给他翻译一遍吧。谁来说一说?

  生:我和你都是离乡远游以求仕宦的人,你去蜀州,我留长安,去和留虽有不同,但此刻的惜别之意却是一样的啊!四海之内只要有了知己,不管远在天涯海角,都像在一起。请别在分手的歧路上,伤心地痛哭;像多情的少年男女,彼此泪落沾衣。

  师:怎么理解颔联中的“同”字?(板书于黑板一旁:同)

  师:王勃为什么要强调“同是宦游人”?(叫一生)

  生:表示自己与对方处境一样,能体会到对方的感受。

  师:目的就是让对方知道还有人能够理解他,让对方的感受好一点。“同是宦游人”,都是离乡在外作官的人,难免要分别的。既然这样,干脆就带着平和的心态上路吧!你觉得杜少府听了这句话以后,心里会好受一些吗?

【主题教学实录:离别诗】相关文章:

离别诗03-13

离别诗【精品15篇】03-13

《风筝》教学实录12-07

项链教学实录12-07

《春》教学实录12-08

《春晓》教学实录03-06

前方教学实录03-07

《检阅》教学实录03-08

《家》教学实录03-08

《称赞》教学实录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