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实录

时间:2024-03-12 21:58:38 好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实录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实录1

  师:同学我们第二次见面,就在这样的一个场合回头看,用一个词语形容,生说:“人山人海”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读过了这篇课文,你们一定被课文深深感动,我们再去感受一番,打开书,体会当时我的内心感受,读一读2~5小节。

  师:我发现同学们的习惯不错,一边读一边用笔勾画,画好的同学和你周围的同学交流一下。

  生1:我觉得有些难过

  生2:愧疚

  师板书

  师:同学们,是什么让文中的我感到难过和愧疚呢?

  默读2~5小节,画出有关的句子

  师:感受到什么,用最简练的词写在旁边

  生1:让我感动的是“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理很难过。”

  师:请你读一读

  生:竟然这么轻

  师:还有哪些地方让你觉得很难过呢?

  你从这这句话中的哪些词语感受到的呢

  师:那么重的担子,是怎样的担子呢

  生:那个担子一定非常重,一般人挑不起来

  师:你从哪里感受到担子重呢?

  生:还有生活的担子。

  师:你从哪里看出母亲身上有生活的重担呢?

  生:挑着~~~~~

  师:“翻山越岭”是什么意思?

  生解释

  师:从翻山越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呢

  生1:贫穷

  生2:生活的艰辛

  师:你能读出他们生活的艰辛吗

  生读

  师:你觉得他读的怎么样?

  生:读的很有感情

  师:谁再来读一读

  师:还有从哪个词中看出母亲的艰辛呢

  生1:100多斤

  生2:年复一年

  师:年复一年是什么意思?母亲一年又一年做着什么呢??

  生回答

  出示图片,师描述当时的情景(配乐)

  师生轮读

  师:透过年复一年能感受到母亲的艰辛,此时你是不是有更深的感受呢?那就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来吧!

  自己先练习一下

  指名读,生突出年复一年。

  师板书“重担”

  师:将这样的重担和母亲的体重联系在一起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1:当母亲很不容易

  生2:母亲很了不起

  师:谁来读一读最后一句话,感受那沉重的担子。

  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母亲承受那么重的担子呢

  是“爱”板书

  师:这一切直到母亲病重时我才感受到,我深深的愧疚。

  齐读,读出对母亲的`深情以及内心深处的愧疚。

  师:面对这样的母亲,如果你是文中的我,你会为母亲做什么?

  生1:我会做家务为她分担

  生2:我会为母亲洗一次脚,她的脚付出了那么多的艰辛

  生3:我要给她捶背

  师:你们的发言让我想起了孟郊的一首诗背

  面对此时的母亲我真想:

  生:抱母亲

  师:让我们一起去抱一抱母亲,齐读

  师:这是两行怎样的泪水啊?

  生1:是母亲欣慰的泪水

  师:为什么,儿子没有忘记母爱,请你读一读

  生2:我觉得这是艰辛的泪水,年复一年的艰苦度日

  师:请你读出它的艰辛

  生3:我觉得是感动的泪水

  师:为什么?

  生4:作者没有忘记作者对他的爱,被儿子的举动感动了

  师:读出感动

  师:此时此刻母亲百感交集,化在这两行泪水中

  齐读

  师:小时侯母亲无数次抱过我,我却是第一次抱母亲,出示画面,静静的感受这第一次抱母亲吧~~播放音乐

  师:同学们这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请你把心中的感受用一句话写下来。

  生1:我理解了母爱

  生2:母亲真了不起、

  生3:母爱是没有什么可以代替的

  生4:我长大要报答我的母亲]

  生5:做母亲真了不起

  生6:母亲我爱您,因为您的爱是最无私最伟大的

  师:从你们真挚的言语中感受到你们对母亲的爱,我们一起从这首歌中感受

  欣赏烛光里的妈妈

  师:同学们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实录2

  课堂实录

  以读感悟,以读见悟——特级教师于永正在西安培训会上执教《第一次抱母亲》实录

  元月19日,苏教版全国第八次教材培训会在古城西安人民大厦的大礼堂隆重举行。20日下午,特级教师于永正为大会献课,执教《第一次抱母亲》。为了使没有机会亲临会场的网友也能领略大师的风采,现根据录像资料将课堂实录整理出来,以飨网友。该实录未经于老师认可,如有不当之处,纯属绿宝石个人水平有限,敬请批评指正。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我吗?

  生:(或摇头,或不作声)

  师:我们第一次见面,是不是啊?

  生:(齐答)是。

  师:你们知道我姓什么吗?(生不语)不知道?连我的姓儿你们都不知道?老师没给你们说?没说呀,猜一猜,我看谁会听,刚才老师介绍了,他提到我的名字了,我看谁会听。(请一学生)你来说。

  生:于老师。

  师:对,于永正。她听到我姓于啦。姓于,干钩于(边说边用手书空),两横一竖钩,干钩于。这个字好不好认?

  生:(齐答)好认。

  师:上课以前,你们老师一个字都没说我吗?没说我一个字?(学生无人举手)没说呀!哎呀,怎么能不说我呢?哦,说了,怎么说我的?

  生:她说今天有一位著名教师于永正来为我们上课。

  师:哦,说了,而且还加了“著名”两个字,是吧?你信不信呢?

  生:(迟疑了一会儿)嗯——信!

  师:信!不过她很勉强,想了一会儿说:“嗯——信!”。她这个表情很好,说信吧,又不太信;说不信吧,是老师说的。你用个词儿来形容你现在的心情,你的这个态度。

  生:很犹豫吧。

  师:这叫“将——”,“半——”(女生一时回答不上来)要不要别人帮忙呢?

  生:(女生终于想起来)是半信半疑。

  师:对,半信半疑。听她说的话,看她的表情,就知道对老师说的话半信半疑。究竟你们老师说的对不对,看咱们的课上得好不好,看于老师会不会当你们的大朋友,是不是你们很好的大朋友。咱们两节课以后你们再说说你们的看法,好不好?

  生:好。

  师:见到我是不是很难过呀?(几个学生说不是)不难过呀?有失望吗?你看我往这一站,看到我会失望吗?肯定失望!肯定跟你想像中的于老师不一样,能不能告诉我,在你没有见到我以前,你想像中的于老师是什么模样?是什么样的老师?是年轻的还是年老的?是男的还是女的?说说看。

  生:他长得很年轻,高高的个子。

  师:哦,她想像中的老师是年轻的,高个子的。可我呢,一不年轻,二不高。能不难过吗?能不失望吗?

  生:我觉得于老师是一位老爷爷,很稳重。

  师:哦,你想像中的是一位老爷爷,很稳重的。

  生:因为我觉得人经过岁月才会有一定的收获。(听课教师报以热烈的掌声)

  师:哇,名言啊,这是名言;经典啊,经典。谢谢你,谢谢你对我的鼓励,这样我心里感到好受了,感到欣慰了,看来我们能把课上好了。你们是西城区实验小学四(6)班,我猜得对不对?

  生:(齐)对。

  师:四(6)班的同学都很棒,给我留下的印象非常好,咱们将在这一起上一节课,知道我们今天学什么课文吗?

  生:(小声齐答)不知道。

  师:不至于吧?真不知道?

  生:(小声答)不知道。

  师:书看过没有?

  生:(齐)没有。

  师:说实话,看了没看。

  生:(齐)没有。

  师:哎呀,很遗憾,我希望你们看一看,结果没看。好,今天我们学的课文题目是《第一次抱母亲》。先跟我一起写课题好吗?(生:好。)把右手伸出来,我这样写能看见吗?(生:能。)

  师:(边板书边口述)写第一次的“第”,“抱”上面的横折钩短一些。读一读。(生读课题,速度较慢。)

  师:速度再快一点,——第一次抱母亲。(生再读课题。)

  师:像说话那样自然,——第一次抱母亲。(生又读课题。)

  师:看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说说看。

  生:为什么要第一次抱母亲?

  师:为什么要第一次抱母亲?这个问题问得……好象……得改一改。分两次问,能改一下吗?……不想改?不想改也行。

  生:第一次抱母亲,母亲是什么感受?我是什么感受?

  师:从这个课题看,第一次抱母亲,肯定是她的子女,要么是她的儿子,要么是她的女儿。她提的问题非常好,第一次抱母亲,母亲是什么感受?作为子女的,抱母亲的子女是什么感受?还有没有问题要提?

  生:他是多大的时候抱母亲?

  师:哦,作者——也就是文章中的“我”在多大的时候抱母亲?多大的年纪抱母亲?

  生:我提的问题是,发生了什么事使我第一次抱母亲?

  师:哦,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要抱母亲呢?

  生:我提的问题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抱母亲?

  师:好,看来同学们很会提问题。我们读文章,第一次读到的是题目,读到题目就要想,刚才你们提到的问题就是你们思考的结果。提得非常好,第一次抱母亲,母亲是什么感受?抱母亲的人是什么感受?还有,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抱母亲?为什么要抱母亲?现在打开书,答案在书里,请翻到《第一次抱母亲》。找到了没有?请翻到第69页。请你们带着你们的问题自由朗读课文,课文里的生字都有拼音,不认得的字可以拼读一下,要求大家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把生字记住,同时要思考你们的问题,好吗?各人读各人的,开始吧。

  生:自由读课文,师巡视。(时间大约五六分钟)

  师:读完的`同学请坐好。读了一遍课文,刚才你们提的问题,答案找到的请举手。手放下。你们提的问题的答案都在课文当中,只要一读,就能找到。其实,我关心的不是你们的答案能不能找到,我最关心的是字,通过预习,通过读,认识不认识,课文能不能读正确,读流畅。生字都认识的举手。(学生纷纷举手)于老师写一字,看谁认识,大家都不要读。看我写字。(师板书生字:越)认识的举手,请你来读。

  生:这个字念“yuè”。

  师:一起读。(生齐读“yuè”)它在文章中组成了一个什么词?

  生:翻山越岭。

  师:对,翻山越岭。“翻”也是一个生字。(边说边板书)小朋友看黑板,注意这个“翻”的写法,右边的横折钩在“米”的一横的地方起笔。一起写“岭”。“越”在这里当什么讲?猜。

  生:“越”在这个词中是“越过”的意思。

  师:越过的意思,跨过的意思。“翻山越岭”连起来说怎么讲啊?

  生:走过很多的路。

  师:走过很多的路。翻过一道道山,越过一道道岭。这是字面的意思,还有一个最难认的字,我看谁记住了。看黑板,一起跟我写,点,横……(板书:“疚”)这是个什么字呀?

  生:这个字念“jiù”。

  师:一起读。(生齐读“jiù”)它在课文里面组个什么词?一起说。

  生:愧疚。

  师:(边板书边说)竖心旁怎么写?先两边后中间。光讲这个“疚”就是心里面不安,很不安。“愧”呢?谁能连个词?

  生:惭愧。

  师:“愧”是惭愧,“疚”是不安,甚至有些痛苦。惭愧、不安,就是“愧疚”,懂了吗?(生齐答:懂了。)

  师:一起把黑板上的两个词读一读。(生齐读两遍)这是课文中最难认的两个字,我们都能认识了。好了,现在有把握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的举手。这次举手的人少了。同学们,把书读好的确不容易,举手的那么少,我再给大家5分钟时间,把课文读一遍,好吗?各人读各人的,我一会儿请同学们站起来读。

  生:自由读课文。师巡视。

  师:我发现同学们第二遍读课文的时候,表情和第一遍不一样,你们的表情告诉我,你们课文读懂了,我从你们的表情上看出来了。谁愿意站起来把课文读一读?我想请五位同学来读,五段,一人读一段。谁愿意读?(学生纷纷举手,师示意学生把手放下,走到第一排一个没有举手的女生跟前)你没有举手,我想请你读,不知道你愿意不愿意。(生小声回答:愿意。师又走到后一排女生)你举手了,你来读第二段。(师又走到第三排、第四排、第五排女生跟前,依次叫起了五名同学。)其它同学注意听。我来读课题,(走到第一个女生旁)还是你来读课题吧。

  生:十三,《第一次抱母亲》,母亲病了……

  师:(打断学生)停下来。听我说,十三,可以不读,如果要读,就读成“第十三课”。咱不读,上来就读课题。读完课题以后要停一会儿,再读正文,要让人家思考,自己也思考一下。然后读正文,这样读——(师拿起书进行示范)第一次抱母亲,(有意在题目与正文之间停顿一会儿)母亲病了,这样读,给别人、给自己留出思考的时间。再读。

  生:第一次抱母亲。母亲病了,(题目与正文之间停顿的时间稍长)

  师:有进步!停顿的时间再长一点儿。再读。

  生:“第一次抱母亲。(题目与正文之间留下了足够的时间)母亲病了,住在医院里,我们兄弟姐妹轮流去守护。”

  师:我提示一下,句号要停顿。为什么要停顿?因为一句话说完了要想。住下读。

  生:“轮到我的那天,护士进来换床单,我让母亲起来,母亲病得不轻,转身下床都很吃力。”(学生把“都”字读得较重)

  师:“转身下床都很吃力”,如果像你那样把“都”读得很响,“转身”的后边应该加个顿号,“转身、下床都很吃力”说明“转身”和“下床”这两个动作都很吃力,但是书上没有这个顿号,因此这个“都”要读得轻一点儿。(示范两遍)“转身下床都很吃力”、“转身下床都很吃力”。跟着读。

  生:(齐读)“转身下床都很吃力”。

  师:(面对第一个女生)你也读一遍。

  生:转身下床都很吃力。

  师:会读了,大家像她一样再读一遍。

  生:(齐读)“转身下床都很吃力”。

  师:你接着读。

  生:我赶紧说:“妈,你别动!我来抱你。”我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腿弯,使劲一抱,没想到母亲轻轻的,我用力过猛,差点儿仰(áng)面摔倒。

  师:“面”前面那个字读什么?后面有拼音,(老师帮学生将书翻到后面的生字表)拼一拼。

  生:仰(yǎng)面。

  师:对,读yǎng,再接着读。

  生:差点儿仰(yǎng)面摔倒。护士在后面扶了我一把,责怪说:“你使那么大劲干什么?”我说:“我没想到我妈这么轻。”护士问:“你以为你妈有多重?”我说:“我以为我妈有一百多斤。”母亲说:“我这一生,最重的时候只有89斤。”[在学生读的过程中,于老师始终一手为学生手持话筒,一手扶在学生的肩上,俨然是一对亲密的朋友。]

  师:很好。正确、流畅。我告诉你,读书要像说话那样,我举个例子,大家都注意听。(范读后两句话)像说话那样自然。来,一起把最后两句话读一遍。

  生:(齐读第一段最后两句话)

  师:好,进步了。(走到第二个学生跟前)请你接着读第二段。

  生:“母亲竟然这么轻……如果你跟我妈生活几十年……”

  师:这样读,(示范)“如果你跟我妈生活几十年”,大家一起读一遍。

  生:(齐读)如果你跟我妈生活几十年。

  生:(接着把第二段读完。)

  师:好的,读得非常流畅。有一句话大家要注意:“背(bèi)上背(bēi)着妹妹”,大家一起读一遍。

  生:(齐读)背(bèi)上背(bēi)着妹妹。

  师:再读一遍。

  生:(齐读)背(bèi)上背(bēi)着妹妹。

  师:(第三位学生)请你接着住下读。

  生:“我愧疚(de)地望着……我愧疚地(de)……我愧疚地(dì)望着母亲那瘦小的脸,”

  师:愧疚地(de),我愧疚地(de)望着,读。

  生:“我愧疚地(de)望着母亲那瘦小的脸……”(接着把第三段读完。)

  师:很好。要知道你们才读了两遍课文。

  生:(第四位女生)“我突发奇想地说……(生流畅地读完第四段)

  生:(第五位女生)“我坐在床沿上……(生流畅地读完第五段)

  师:到目前为止,读了三遍课文。三遍课文下来,就能读得那么好,你们四(6)班朗读的水平非常高。于老师备课的时候也读了好多遍,但我读得不一定有你们好,我也不一定读得正确,但是我想读一遍给你们听,好吗?(生齐答:好)请把书打开。非常感谢你们,都坐得那么好。

  师:(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

  [此时台上台下鸦雀无声,大家都在静静地听着于老师的朗诵,都被于老师绘声绘色地朗读带进了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也深深地被课文中的母子之情感动着。当读到最后一段时,于老师按下了录音机,一段舒缓的音乐渐渐响起。当于老师把课文读完,台上台下都报以热烈的掌声。]

  师:同学们,有人把读书叫“煮书”。(板书:煮书)一起跟我写这个字,能看见吗?饭可以煮,肉可以煮,书怎么煮呢?煮书就是把书读熟,读出味道来,把文章读懂,把文章的思想感情读出来。所以有人把读书叫“煮书”。刚才我听你们朗读,对我有一层打击,我觉得你们真了不起,读了两遍课文,就能把课文读得正确、流畅,我想,你们听了于老师朗读课文,也有一定的打击,一定会想到自己。于老师那些地方比我读得好,我想都是这样的,互相学习,相信大家有这样的感受,因此,请大家再一次把书拿起来,好好地读,读懂,读出味道来,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来,这才是真正的读书。好,开始。

  生:(自由读课文)

  师:读完了吗?好,把书放下。这一次我又认真地看同学们的表情,和第二次又不一样,我一看这表情,我知道这一次你们读进去了。下一节课我们接着读,好吗。(下课)

  第二课时

  师:怎么煮书?关键是煮,就是要想,要思(边说边板书:思),怎么煮?是想,动嘴,动脑,一边读一边想,这才叫真正的煮书。哥德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会读书的人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纸面上的文字,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也就是说要读出文章中暗含着的意思。这就要很好地去思考,如果说你读书,字面上包含的意思没有出来,就一定要用心去想。思不仅是思考,而且要包括想象,要动脑筋去思考,要想象。好,拿起书来,把书打开69页,谁来读第一段?

  师:(指名一男生)请你来读一读。

  生:(男生读第一段。在读的过程中,仍然把仰面读成了áng面,于老师再次让全体同学把这句话齐读两遍。)

  师:他读得有三个优点,第一,题目读得好;第二,有两个词读得好,一个是赶紧(边说边把赶紧二字板书在黑板上),同学们能看见吗?跟我一起写吧。

  还有一个词,护士说话的时候,后边用了一个十分恰当的词,找一找,护士说话时用了一个词,用得非常恰当,不知同学们听出来没有。找到了没有?护士是怎么说的?

  生:(齐答)责怪。

  师:一起读读这个词。护士责怪说,读。

  生:(齐)护士责怪说

  师:这个词,他读得非常好。(边说边板书责怪)怪字的竖心旁,先两边后中间。为什么说他这两个词读得好,赶紧不仅是读说的话快,更重要的是表达了一份心情,我对母亲的一种体贴,更重要的是表达一种情,我赶紧说,不仅是速度快,更重要的是表达一种心情,表达我对母亲的体贴。请你把这段再读一读。

  生:(读)我赶紧说:妈,你别动,我来抱你。

  师:妈喊响一点,妈,你别动表达一种急切,你别动,我来抱你。一起再来读一遍。

  生:(齐)我赶紧说:妈,你别动,我来抱你。

  师:你别动,我来抱你。再读。

  生:(齐)妈,你别动,我来抱你。

  师:还有一个词,责怪,(手指黑板)责是责备,怪是抱怨的意思,埋怨的意思。同学们看这儿,如果说护士责备他,用责备就太厉害了,那不符合护士的身份,因为他们毕竟素不相识。责怪很好,怪是埋怨的意思,它不是责备,责备太厉害,不是护士的身份。如果光是埋怨也不行,那就少了一份对母亲的关爱,对母亲的着急。母亲病得这样,母亲这么轻,你怎么用这么大劲呀,所以含有一点责备,这是护士的心情。请他再读一读护士责怪的话。

  生:(读)护士在后面扶了我一把,责怪说:你使那么大劲干什么?

  师:你使那么大劲干什么?顺着这样的语气往下读。

  生:(读)护士说:你以为你妈有多重?

  师:你以为你妈有多重?这都是一种责怪,而不是责备,责备太重了;也不是抱怨、埋怨,埋怨又太轻,少了一份对母亲的关心、着急,这个词用得太恰当了!想不想听于老师读一读。

  师:(范读这一段)这是责怪的语气,而不是责备的,也不是抱怨的。一起来读一读,体会一下,好吗?

  生:(练习读这一段)

  师:刚才他读的唯一一个不足的地方是母亲说的话,小朋友们想一想,母亲病得很厉害,翻身下床都不行,都很吃力,说话还有力气吗?谁愿意把母亲的话再读一读?

  生:我这一生最重的时候只有89斤。

  师:(范读,我这一生最重的时候只有89斤。读出无力的语气)要体会,要想到她是个病人,这样想才能读好。刚才于老师说了,怎么样煮书,(手指黑板上的煮字)要注意这个字,读书要思考,要想,她是个病人,而且病得很厉害,(再次范读,我这一生最重的时候只有89斤。)一起来读,好吗?

  生:(齐读)母亲说:我这一生最重的时候只有89斤。

  师:最重的时候要强调,儿子说有一百多斤,可我这一生啊,最重的时候才89斤。一起读。

  生:(齐读)母亲说:我这一生最重的时候只有89斤。

  师:越读越好了。谁接着来读第二段?

  生:(读第二段)

  师:请坐。看这儿,母亲是用八十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刚才我说了,会读书的人能看到字面里面的意思,请你想一想,母亲肩上挑的重担仅仅是那一百多斤的东西吗?你对这个重担是怎么理解的?

  生:我的理解是,母亲不只是承受一百多斤的担子,还把我和妹妹辛辛苦苦养大。

  师:辛辛苦苦养大,不仅是养育儿女啊,还有什么?

  生:还有各种各样复杂的家务劳动。

  师:是啊,为了家庭,为了生活,她要做多少事情啊!

  生:我们长大以后,可以干活了,但逢有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

  师: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生:就是我们长大了,已经可以干活了,但是要是有重的家务劳动,或者是背重的东西,母亲还是叫我们放下,她自己来干。

  师:(转向另一名同学)你呢?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生:母亲很关心我们,虽然我们可以干活了,但是母亲还是要自己干一些重活。

  师:说得多好啊!这就是重担的含意。同学们,乳哺三年娘受苦,移干就湿卧娘身。说的是母亲养育儿女的艰辛,“儿病恨不将身替,调理汤药不离身。说的是母亲在儿女生病的时候的焦虑和对儿女的照料。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说的是母亲为了教育子女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说的是母亲对远行的儿女的体贴和牵挂。同学们,母亲的重担里面装的东西实在是太多太多,母亲所挑的不是一百多斤的重担,她挑的实际上是大半个天!同学们,当我们这样理解了重担的意思之后,再回过头来看前面这句话,翻山越岭,母亲仅仅是翻过一座座山,一道道岭吗?这个翻山越岭你现在是怎么体会的?

  生:可能是辛辛苦苦地养育自己的儿女。

  师:是啊,把可能去掉,就是母亲为了家庭,为了生活,为了子女,所走过的曲折的、不平坦的道路。母亲付出多少啊,当我们这样理解万壑松。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实录3

  第一课时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第一次抱母亲》。伸出右手跟老师写课题。(师半蹲着、倾斜着身子。边写边述)这个“抱”要注意右边的写法.横折钩要小,因为下面还有竖弯钩,可为它留出位置。“母”字要注意笔顺,点、横、点。“亲”字第二横要长,下面横要短。

  师:喜欢于老师写的字吗?

  生:喜欢。

  师:很认真是吗?写给人家看的字,我是一点也不敢马虎。

  师:预习了吗?

  生:预习了。

  师:任何学科都要预习。通过预习。你有哪些收获?知道了什么,明白了什么?

  生:我知道这是一篇写事的文章。

  师:通过事表现了什么.想一想。

  生:通过一件事表现了母爱,也说明儿子很孝顺。

  生:我知道母爱是无私的.是伟大的。

  师:这样说就比较具体了。

  生:我对“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句话有了更深的理解。

  生:我知道每个父母在子女

  生:母爱是一本伟大的书.是永远读不完的书.我们要一直读下去.

  师(肯定地):要读一辈子!你们预习收获很大、很多。不过刚才同学们说得都比较大.比较远,现在谁来说具体一点?

  生:作者认为他母亲有一百多斤,但实际上他母亲只有八十多斤.所以说他对母亲了解得太少了。

  师:好,这叫具体。通过读课文,你知道母亲最重的时候有多少斤?

  生:只有八十九斤。

  师:嗯,没有一百多斤.是八十九斤。一个看起来不起眼的数字,但你通过读课文已经记住了,并且说得那么清楚(师板书:89斤),很好。她通过读书知道了母亲最重的时候只有八十九斤,你们又知道了什么呢?

  生:我知道母亲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受一点委屈.就连他长大了挑一点柴火都不让。

  生:作者第一次抱母亲.母亲流泪了。

  师:是啊。同学们说得越来越具体了。

  师:通过预习。字都认识了吗?

  生(齐说):认识了。

  师:好,我来检查检查.先写一个好认的字。

  (师板书:越)读。

  生(齐读):越。

  师:“越”在课文中和哪些字组成一个什么词?

  生:翻山越岭。

  师:抬起手来.一起写“岭”字(师板书:岭),下面写“翻”,认识吗? 生:认识。

  师:谁能说说“越”字的意思。

  生:“越”是“超过、翻越”的意思。

  师:还有谁猜猜?

  生:越就是跨。,

  师:你查过字典吗?

  生:没有。

  师:怎么那么准确啊?“越”在字典中有七个意思。在这儿当“跨”讲。翻过一道道山.跨过一道道岭,就是这个词的意思。再写一个字,这个字很难.如果这个字读准了.其他的就不在话下了。

  (师板书:疚)

  生(读):疚。

  师:再读。

  生(读):疚。

  师:它和课文里哪个字组成了什么词?

  生:愧疚。

  师:现在写“愧”.注意竖心旁,先两边后中间,再读。

  生:愧疚。

  师:再读。

  生:愧疚。

  师:谁知道愧疚的意思?

  生:内疚。

  师:那“疚”呢?

  生(想了想):不好意思。

  生:我觉得是后悔的意思。

  师:不做后悔讲。

  生:心里有些难过。

  师:有难过但不全面’.再好好想一想。

  生:我觉得应该是自卑。

  师:没有自卑的意思。

  生:就是过意不去。

  师(耐心地等待着):也不准确。

  生:我觉得应该是内心里难过、伤心。

  生:我刚才查了字典.是指做错了事,内心很难过,很惭愧。

  师:好吧,我告诉大家.单讲,“疚”就是不安,心里不安。

  也有难过的意思。愧疚是惭愧不安,懂了吗?

  生:懂了。

  师(指“愧疚”):读。

  生:愧疚。

  师:通过预习,课文读得怎么样?能读得正确流利吗?

  生:能。

  师:通过预习,谁能有把

  握读得正确流利,来读一遍。

  (大部分学生高举起手。)

  师:这样好不好,前面的同学用话筒方便一点.请他们

  读。你来读第一段。

  生(读):母亲病了,住在医院里……

  师:停下来,读课题。

  (生再读。句与句之间没有停顿。)

  师:读课文要注意停顿.没有停顿就没有思考,读书一定要思考。(板书:思考)还要想象(板书:想象)。看书,听于老师读一、二、三句。(师范读第一段)

  师:一句话读完了要停.停顿的`时间就给自己留下了思考和想象的余地,同样,一个自然段读完了停顿的时间要更长一些,像说话一样自然。好,先自己把第一段轻轻地读一遍.轻轻地念,边读边思考、想象。

  (生自由轻声地读课文第一段。)

  师:现在我再请刚才那个同学来读,看他有没有进步。

  (刚才的那位学生站起来读第一段,注意停顿,语速较慢。众生鼓掌。)

  师:应该鼓掌,为他的进步鼓掌。他很聪明,非常聪明。(走到某生面前)现在你来读第二自然段。

  (生较有感情地读第二段。)

  师:越读越好。这一段里有句话难读.一是“担子”的“担”读第四声,还有“背(b白)上背(b斟)着妹妹”。跟我读。

  师(领读课文):在我的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一百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

  (生齐跟读。)

  师:非常好.谁再来读第三段。(某生读第三段,全班鼓掌。)

  师:护士的一个看起来非常不起眼的动作。“把边边角角抹平”;听起来非常平常的一句话,“把大妈放上去吧.轻一点”.多细心的护士,多好的人哪。咱们把这句话再读一遍.“护士把旧床单拿走”,读。

  (生齐读这句话。)

  师:记住,看起来平凡却很精彩的这两句话。请你来读第四段。

  (生读第四段。)

  师:最后一段最难读的.你来。(又指一生。)

  (生读第五自然段.读得很好,众生齐鼓掌。)

  师:通过预习,字都认识了.课文读得那么好.还明白了那么多东西,我们班学生很会学习。现在听于老师是怎么读的.注意老师是怎么停顿的。

  (于老师深情地范读课文.读完后,台上台下报以热烈的掌声。)

  师:有人把读书叫做煮书。(板书:煮书)。饭可以煮。肉可以煮,书怎么可以煮呢?“煮”就是告诉我们要把书读熟.读的遍数越多。书就“煮”得越熟.它的味道.它的意思才能被体会出来。这篇课文如果反复地品读,对母亲,我们就会了解得更多。所以同学们读书时要静下心来,潜心读,静静地读,用心去读。请大家翻开书.让我们用心去读。

  (生自由轻声读课文。)

  师(5—6分钟后):是不是越读越有味道?只要你用心去读,就能读出味道,谁再把第一段读给大家听?这位同学。请你站起来,看这次与上次有什么不一样。

  (生读第一段。师点头并板书:赶紧责怪。读完后生齐鼓掌。)

  师:读得太好了。有两个词读得特别好,第一是“赶紧”。第二是“责怪”。母亲病得不轻.转身下床都很吃力。这种情况下.作者,就是儿子,“赶紧”说。请把这句话再读一遍。我赶紧说……

  (生读:我赶紧说……)

  师:“赶紧”,不仅速度要快.更表达了一种心情。儿子对母亲的焦急、关爱的心情.赶紧说.说慢了不行,慢了母亲要动的.再读:母亲病得不轻。转身下床……(生读)

  师:再来看这个词——责怪。先看责,它可以和哪个字组成其他什么词?

  生:责备。

  师:是的,责备。在这里做责备讲。“怪”是埋怨的意思。为什么这里护士不是用责备的语气对作者说话,而是用责怪?如果护士责备作者。那就不符合她的身份,因为毕竞他们素不相识,她不能责备人家。但是如果仅仅埋怨他.又不足以表达护士对母亲那种关心和关爱,所以这里用了“责怪”。在埋怨中带有一点批评的意思。同学们,这就是我们祖国的语言,这就是我们的汉语言.说话、写文章要推敲的.用词要准确。来,你再来把这句话读一读。(面对同学们)看她是怎么把责怪的意思读出来的。

  (生读护士的两句话。)

  师:这就是责怪。“你使那么大劲干什么?”一起把这句话读一读。“护士在后面扶了我一把……”读。(生齐读。)

  师:谁来读第二段?后面的女同学。

  (生读第二段,师板书:重担)

  师:多好!一个比一个棒!请坐下。同学们,歌德说.会读书的人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着书的文字,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也就是说.要读懂文字所包含的意思。当我们用两只眼睛去读“重担”这个词的时候,它仅仅指那一百多斤重的担子吗?母亲肩上挑的到底是什么?请你们静下心来,默读.一边读一边思考.要和生活联系起来,理解得更加透彻。

  生:是为了养活一家。

  师:是的,她挑起了一个家庭。

  生:挑的是母爱。

  师:是的,她用自己所有的爱把一个家庭承担下来。还有吗?

  生:所有的负担.要照顾孩子,还要关心老人,要劳动。还要去挣钱。

  生:责任,是必须承担的责任。

  师:必须承担的责任.是的.这就叫用两只眼睛看。同学们坐好,听我说:“哺乳三年娘受苦,移干就湿卧娘身”.说的是母亲抚育子女的艰辛:“儿病恨不将身替,调理汤药不离身”,说的是孩子生病时母亲的焦虑和照料;“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说的是母亲为教育子女的巨大付出:“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农,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说的是儿女即将远行的时候.母亲的牵挂。同学们,这就是母亲肩上担子中的东西。她挑的担子是子女、家庭和社会的一部分。这就是她挑的责任,重大的责任,她挑的是大半边天啊。母亲是用八十多斤的身体承受着这么重的担子啊!(讲到这里,师把“重担”和“89斤”这两个词用线连在一起。)这就是母亲,这就是我们的母亲。当我们这样理解了“重担”之后。再来看“翻山越岭”.还仅仅是“翻过一道道山.跨过一座座岭”吗?请你静静地默读.想好再发言。

  生:很艰辛地翻山越岭。

  师:这个“翻山越岭”指的什么?

  生:越过一道道难关。

  师:是。还有吗?

  生:人生的坎坷。

  师:是啊,坎坷的人生,不易啊。

  生:克服一个个磨难。

  生:走出一个个黑暗。

  师:人生中有无数黑暗.无数的曲折。

  生:走出了生活中的大山。

  师:这是诗。走出生活中的大山。好,当我们这样理解“重担”的时候.对“翻山越岭”的理解也和刚才大不一样了。这是母亲带着全家走过了艰辛的曲折的道路。是生活中的大山。同学们。这样读书,就是“煮书”.就是真正用心去读,就是用两只眼睛读。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实录】相关文章:

《母亲的恩情》教学实录03-04

《母亲的恩情》教学实录整理03-04

《荷叶母亲》课堂实录12-07

《比尾巴》教学实录12-18

《风筝》教学实录12-07

项链教学实录12-07

《春》教学实录12-08

《春日》教学实录03-02

《赵州桥》教学实录03-02

《背影》教学实录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