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数》课后反思

时间:2024-03-12 10:13:39 好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平均数》课后反思

  在快速变化和不断变革的今天,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所谓反思就是能够迅速从一个场景和事态中抽身出来,看自己在前一个场景和事态中自己的表现。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反思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平均数》课后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平均数》课后反思

《平均数》课后反思1

  冷 静 地 对 待 学 生 的 作 业 错 误——《求平均数》课后反思建始县实验小学 刘梅芳新《数学课程标准》中将“统计与概率”作为学生一个重要的学习领域,强调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求平均数》则是在学生初步认识统计后进行教学的,它包含两部分,即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在上此课之前,我认真地作了备课准备,仔细研读《教师用书》和教材,上网查找相关资料并取之精华,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课上充分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概念所蕴涵的丰富、深刻的“统计与概率”的背景,帮助他们认识到“求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与广泛应用,并能在新的情景中运用它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获得必要的发展。一节课下来,我觉得我教得顺畅,学生学得应手,课后感觉非常好。

  学生的作业一交上来我傻眼了,美好的心情只被气愤和伤心代替。学生都会列式,但大部分同学的计算结果都不正确,有的结果简直就是错的离谱。这典型的属于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在办公室和同事说要敲敲学生的“紧箍咒”了,还大发感慨说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不好教,“懒”成了他们的通病,该想个法子治治他们的“懒”病。说着说着上课铃声就响了,带着糟糕的'心情我走进了教室。

  我强忍着怒火把一个错例板书在黑板上:篮球队的五名队员身高分别为168厘米、166厘米、170厘米、165厘米、171厘米,他们的平均身高是多少厘米?

  (168+166+170+165+171)÷5=196厘米我刚板书完,几个成绩好的学生就开始嘀咕了:“啊!最高的不过171厘米,平均身高怎么可能是196厘米呢?”我让其中一位同学大声重复了这句话后,就让做错的同学说说自己为什么算错了。这位同学很紧张地说:“我一看这么多数字就觉得算起来很麻烦,所以随便写了一个结果”。我随后调查了一下其它同学出错的原因,除了认为自己是不仔细外,其余也都是这个原因,怕麻烦。看来我猜得没错!借势好好教育他们一顿。但我转念一想:“在老教材中五年级的教学内容让三年级的孩子学,对他们来说也是有一定的难度,看到一大串数字怎么可能没有畏难情绪呢?再说发一阵脾气,讲一通大道理之后结果会怎样?难道学生就会全部算正确吗?要冷静!当务之际是引导学生怎样尽量不算错才是解决问题之本。

  我调整好心态,便耐心引导学生:数字确实又大又多,算起来是比较麻烦,我们能不能想个简单的办法来计算它呢?

  我以上面的题目为例,进一步引导学生:就这道题,首先你们观察5个数字,最小的是哪一个?最大的是哪一个?我们的平均值应该在哪个范围之内?

  生:最小的是165厘米,最大的是171厘米,他们的平均身高应该在165厘米---171厘米之间。

  师:那可以肯定他们的平均身高至少都应该是多少厘米?

  生:165厘米。

  师:他们5个人的实际平均身高比165厘米多还是少?

  生:应该多一点。

  师:到底多多少,可以怎样简单地算出来?

  分小组讨论生:哦!老师,我们明白了,先以最少的165厘米为标准,看他们分别比165厘米多几厘米,然后把他们多出的厘米数加起来平均分给5个队员,把这个平均数加上165厘米就是他们的平均身高。

  如:(168+166+170+165+171)÷5(3+1+5+6)÷5=3厘米 165+3=168厘米生:其实就是我们学的移多补少的办法,我以为只能在图中或较小的数中用,原来在大数目的计算中也可以用这种方法。

  生:呀,这样计算起来就简单多了。

  在和学生的交流探讨中,他们紧锁的眉头舒张开了,在思考中自己找到了简单的新方法,在随后的总结中还进一步明白首先要根据题中的数据找到平均数的大致范围,也就是进行正确的估算,最后要利用这个估算值进行检验,就不会出错了!在接下来的巩固练习中,学生的计算准确率明显提高。我的心情又被聪明可爱的学生调整得无比愉悦。

  课后,我深刻地进行了反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错是正常的事,如果人人都会都是天才还要老师干什么?面对学生的出错,哪怕是不应该的大范围出错,也要冷静对待。首先要弄清学生出错的原由,反思自己的教学,引导学生想出好办法不出错才是根本。其实面对学生的错误无论你说多少遍”要仔细,要认真“,没有行之可效的纠错方法无异于空话。少些埋怨,多一些沟通和理解,放下老师的架子,走进学生的心理不能只是纸上谈兵。我庆幸我的冷静!做老师不容易,做一名称职的老师更需要下大功夫!

《平均数》课后反思2

  《平均数》是小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具备一定收集和整理数据能力基础上,从生活实例出发,让学生充分产生求平均数的需要,进而自主探究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

  我研究了教材、教参之后,知道了平均数实际上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说非常抽象的,教学应该把重点放在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其次才是平均数的求法上。我在设计了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为什么要学平均数,注重引导学生在统计的背景中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在比较、观察中把握平均数的`特征,进而运用平均数解决问题,了解它的价值。

  但在课后的练习中可以看出学生对平均数反映的是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是一个虚拟的数,而不是具体的真实数,理解是不够到位的。而在让学生求平均数时,大部分孩子在没有图的情况喜欢用先和再分的方法,可能这种方法对于学生更容易理解掌握,但是计算的量是很大的。我一般鼓励学生先观察数据,看能不能通过移多补少得到平均数,这样训练的话对数感较强的学生,就能够根据提供的一组数据感觉出平均数大概是多少。

  在这一个内容的教学中,我也有困惑:像“平均数”这样抽象的概念,课堂上我们设计怎样的教学环节才能让学生更好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呢?

【《平均数》课后反思】相关文章:

《白杨》课后反思03-09

小班课后反思03-11

《草》课后反思03-11

《背影》课后反思03-11

《周长》课后反思03-11

《有趣的图形》课后反思02-29

《小鹰学飞》课后反思02-29

《认识分数》的课后反思03-09

充气雨衣课后反思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