狡兔三窟的典故

时间:2024-03-11 15:36:38 好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狡兔三窟的典故

狡兔三窟的典故1

  冯驩虽然没收回账来,可是孟尝君的名声就更大了。秦昭襄王没能追上孟尝君,本来已经不高兴了,如今听说齐湣王又重用了他,更担了一份心。他就暗中打发心腹上齐国去散布谣言,说:“孟尝君收买人心,齐国的人光知道有孟尝君,不知道有齐王。孟尝君眼瞧着快要当上齐国的君王了。”他又打发使臣上楚国去对楚顷襄王说:“楚王死在敝国,实在是敝国上了齐国的当。秦王屡次三番要把楚王送回去,都给孟尝君拦住了。他如今执掌着齐国的大权,听说就要当齐王了。他要当上齐王,准得来打贵国和敝国。敝国情愿跟贵国联合起来,一块儿对抗孟尝君。请大王别计较以往,重新跟敝国和好吧。”

  楚顷襄王听了秦国使臣的话,也打发人上齐国去散布谣言。齐湣王听见这些谣言,果然起了疑,收回了孟尝君的相印,叫他回到薛城去。

  “树倒猢狲散”,孟尝君革了职,那些门客全都散了。孟尝君觉得挺凄凉。只有这位收账的冯先生还一步不离地跟着他,替他赶车,一块儿上薛城去。薛城的老百姓一听说孟尝君来了,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来迎接他。有的带了一只鸡,有的拿着一瓶酒,有的拿着牛肉,有的提着一筐子鸡子儿。大伙儿连拥带挤地都来献给孟尝君。孟尝君一见,感动得掉下眼泪来。他对冯驩说:“这就是先生给我买来的情义呀!”冯驩说:“这一点算得了什么?如今您能安居的地方只有这个薛城。俗话说,‘狡兔三窟’,您至少得有三个能安身的地方才能踏实。您要是能借给我这辆车马,让我上秦国去一趟,我准能再叫齐王重用您,增加您的俸禄。那时候薛城、咸阳、临淄三个地方,都会欢迎您。好不好?”孟尝君说:“全凭先生!”

  冯驩到了咸阳,对秦昭襄王说:“如今天下有才干的人,不投奔秦国就投奔齐国。上秦国来的都想叫秦国强,齐国弱;上齐国去的都想叫齐国强,秦国弱。可见当今之世,不是秦国得天下,就是齐国得天下,这两个大国是势不两立的。”秦昭襄王听了他的话之后,您猜怎么着?他跪起来了,说:“先生有什么计策能叫秦国强大呐?”冯驩连忙请他坐下,说:“齐国把孟尝君革了职,大王知道了吗?”秦王装模做样地说:“我听说倒是听说了,可不大清楚。”冯驩说:“齐国能够有现在这样的地位,全仗着孟尝君。如今齐王听了谣言,革了他的`官职,收回了相印。他这么以怨报德地对待孟尝君,孟尝君当然也怨恨齐王,大王趁着他怨恨齐王的时候,赶紧把他请来。要是他能够给大王出力,还怕齐国不来归附吗?齐国要一归附,天下可就是秦国的了。大王赶紧打发人用车马带着礼物上薛城去请他,还来得及。万一齐王反悔,再拜他为相国,齐国可又要跟秦国争高低了。”

  这时候正巧樗里疾死了,秦王正要找人才,就依了冯驩的话,打发使臣带了十辆车马,一百斤黄金,用迎接丞相的仪式上薛城去迎接孟尝君。冯驩就告辞了,他说:“我先回去告诉孟尝君一声,免得临时匆促。” 冯驩来不及去报告孟尝君,就急急忙忙地一直到了临淄,求见齐湣王。他对齐湣王说:“齐国跟秦国是势不两立的两个大国,谁要是得到人才,谁就能够号令天下。我在道儿上听说秦国暗中去拉拢孟尝君,打发使臣带了十辆车马,一百斤黄金,用迎接丞相的仪式上薛城去迎接他。真要是孟尝君当上了秦国的丞相去号令天下,临淄、即墨不就危险了吗?”齐湣王真没防到这一招儿,挺着急地说:“怎么办呐?”冯驩说:“不能再耽误了,趁着秦国的人还没到,赶紧先恢复孟尝君的官职,再加封给他一些土地,孟尝君准得乐意。他做了相国,难道说秦国没得到大王的认可,就可以随便接走人家的大臣吗?”

  齐湣王答应重新重用孟尝君。可是他嘴里虽是答应了,心里头还有点疑惑。他背地里打发人上边境上去打听秦国的动静。派去的人一到了边界上,就见那边大队的车马已经来了,一问果然是来接孟尝君的。他就连夜赶回临淄,向齐湣王报告。齐湣王连忙吩咐冯驩带了节杖去接孟尝君来做相国,另外又封给他一千户的土地。赶到秦国的使臣到了薛城,孟尝君已经官复原职了。秦国的使臣白跑了一趟。秦昭襄王只怪自己晚了一步。 早已散了的门客一听说孟尝君又当上了相国,争先恐后地都回来了。孟尝君生了大气,他跟冯驩说:“哼!他们还有脸来见我?”冯驩说:“人情本来就是这样的。倒不如好好地招待他们吧!”孟尝君向冯驩拜了一拜,说:“先生的话对。我就收留他们吧。”

  孟尝君官复原职以后,秦昭襄王接连打败了韩国和魏国,占领了好几百里土地,就觉得秦国不应该再跟其余的六国并列着。七国的诸侯都称为“王”,怎么能够分别出来呐?秦昭襄王要把“王”改称为“帝”,可是他又不敢单独行动,就在公元前288年(周赧王27年,秦昭襄王19年,齐湣王36年),打发使臣上齐国去,请齐湣王也称为“帝”:秦王号令西方,称为“西帝”;齐王号令东方,称为“东帝”。这么着,秦国和齐国就能平分天下了。齐湣王听了秦国使臣的话,一时拿不定主意,就问孟尝君。孟尝君说:“诸侯没有不恨秦国的,大王千万别跟他一块儿干。”

  呆了一个月,秦秦国又打发使臣来约会齐国一块儿去打赵国。可巧苏秦的兄弟苏代从燕国到齐国来。齐湣王问他对于改“王”为“帝”和进攻赵国的意见。苏代说:“秦国只请大王称帝,原是尊重贵国。不答应呐,得罪了秦国;答应呐,可就得罪了诸侯。我想还不如答应秦国所给的‘帝号’,可先别公开称呼。秦王改称了,让他先试试。要是秦国称帝之后,诸侯不反对,大王再称‘帝’也不晚。说到去打赵国,实在没有名目。赵国离秦国近,离齐国远,大王要是帮秦国去打赵国,打了胜仗,得到土地的是秦国,对齐国有什么好处呐?要打还不如去打邻近的宋国。宋王无道,宋国的人都管他叫‘暴君’。大王要打宋国,一来有征伐暴君的名目,二来有扩展土地的好处。这是一举两得的事情。”齐湣王挺赞成苏代的话,就接受了帝号,可是不公开用,准备去打宋国的暴君。后来“东帝”、“西帝”的称号用了两个月,就都取消了,仍然恢复了“秦王”、“齐王”的称号。

狡兔三窟的典故2

  【出处】

  (西汉)刘向《战国策·齐策四》。

  【释义】

  三:虚指,多的意思;窟:藏身的洞穴。狡猾的兔子有好几个藏身的窝。比喻隐蔽的地方或方法多。多指做事留有余地,具有多种应变能力。

  【历史典故】

  孟尝君,战国时齐国的贵族,他承袭其父田婴的封爵,被封于薛地,人称薛公,号孟尝君,战国四公子之一。他在齐国担任相国时,门下有数千名食客。他曾联合韩国和魏国,大败了秦、燕、楚三国,因此声名远播,威震一方。

  孟尝君门下有个名叫冯谖的食客,虽然没有什么名望,却多次提出过分的要求,孟尝君都满足了他。一次,孟尝君询问门客中谁能替他到薛地去收债,冯谖自告奋勇接受了这个任务。临行时,他问孟尝君回来需要买些什么。孟尝君随口说缺什么就买什么。冯谖到薛地后,把百姓欠债的借据全都烧毁,说这是孟尝君的命令,于是百姓对孟尝君感激涕零。

  孟尝君得知此事后,问他为何如此,冯谖说,他见相国什么都不缺,就缺一个“义”字,因此就以相国的名义将债契全烧了,把“义”买了回来。孟尝君听了不高兴,但也没有公开责备他,只是渐渐疏远了他。

  一年后,孟尝君遭人诽谤,被齐王免除了相国的职务,只好回到薛地去。离薛地还有一百多里路时,百姓就前来迎接。孟尝君此时才知道冯谖给他买的“义”的.珍贵。但冯谖对他说:“聪明的兔子有三处洞穴,才能免于猎人的猎杀和猛兽的追捕。如今你只有一个洞穴,还不能高枕无忧,让我帮你再凿两个洞穴吧。”

  于是,孟尝君按冯谖的要求给了他五十辆车子、五百两黄金,前往魏国。冯谖见到魏王后就开始称赞孟尝君才识出众,受百姓爱戴,让惠王深感孟尝君是个有才之人,便马上派使臣去齐国聘请孟尝君来魏国当相国。齐国听到这个消息,十分担心孟尝君为别国效力,便恢复了孟尝君相国的职位,还亲自向他谢罪。这样,冯谖为孟尝君凿成了第二“窟”。

  之后,冯谖又建议孟尝君向齐王请求赐给自己先王的祭器,在薛地建造宗庙供奉。这样一来,齐王就会派兵来保护,而薛地在齐国的地位就非同寻常了。宗庙在薛地建成后,冯谖对孟尝君说:“三个洞穴已经凿好,今后你可以高枕无忧了。”

  【成长心语】

  破釜沉舟,是一种勇气,也是一种魄力,但它并不适合所有人,也并非适用于所有的情况,更多的时候,我们需要为自己留一条后路,当自己被逼无奈的时候,起码还可以有一个藏身之所,这便是“狡兔三窟”的智慧。对我们平常人来说,凡事要学会留有余地。话不可说满,事不能做绝。留有余地,才有回旋的空间;留有余地,才能做到均衡、对称、和谐;留有余地,才能做到进退从容、屈伸自如。

狡兔三窟的典故3

  春秋时代,在齐国有位名叫孟尝君的人,他非常喜欢与文学家还有侠客风范的人交朋友,为了能与他们常讨论国家大事,总喜欢邀请这些人到家中长住,他在家里一共养了三千个客人。由于人实在太多,孟尝君把这些人分成上、中、下三种等级!上等的客人每天都可以吃到大鱼大肉、出门的时候还有车子可以坐;中等的客人每天只有吃到鱼和菜;下等的客人每天吃到的就只有蔬菜而已。虽然很多人对此感到不满意,但是也没有人提出反对意见,毕竟人的才能是有差异的,待遇不同是理所当然的。

  后来,有一个朋友给孟尝君介绍一个叫做冯谖(音:宣)的.人,孟尝君问他的朋友:这个叫冯谖的人有什么专长呀?朋友想了很久说:好像也没什么专长!孟尝君听了之后也没有说什么,但还是把他留下了。因为孟尝君觉得冯谖没有什么专长,所以就不怎么理会他,家里的佣人看到孟尝君不理冯谖,以为主人瞧不起冯谖,通通把冯谖当下等的客人招待。

  冯谖心里很不高兴,天天发牢骚:既然大家都瞧不起我,我干脆离开算了!孟尝君知道以后,就把冯谖由下等的客人升为上等的客人,还送给冯谖的妈妈吃的和用的东西。但是,冯谖却什么事都不做,孟尝君虽然觉得很奇怪,但是好客的他还是热情招待冯谖。

  有一天,孟尝君派冯谖到薛地去讨债。冯煖问孟尝君,收债之后买些什么东西回来?主人答道:你看我缺少什么就买什么好了。

  冯煖到了薛地,他见欠债者都是贫苦庄户,立即以孟尝君名义宣布债款一笔勾销,将各户的债务契约烧掉了。薛地人民都以为这是孟尝君的恩德,而心里充满感激。孟尝君见到冯煖后,问他给自己买了什么,冯煖说:你财宝马匹美女应有尽有,我只替你买了‘仁义’回来。当孟尝君知道冯煖以他的名久免除了薛地债务,此即买了仁义之后,又气又怒,但是已无法挽回,十分无奈。

  直到后来,孟尝君被齐王解除相国的职位,前往薛地定居。薛地百姓听说孟尝君来此的消息,扶老携幼走出数十里路去夹道欢迎孟尝君。此时他才恍然大悟,冯煖为他买的仁义价值所在,连连感谢冯煖。

  孟尝君问冯煖:你为什么会看得这么长远呢?

  冯煖说:狡兔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大意是:一只兔子要有三个洞藏身,才能免除被猎人猎杀的危险。您现在住在薛地,就好像兔子只有一个洞,是很危险的!万一齐国的国君对您不满意要杀您,您连其他躲的地方都没有呢!所以,您现在还不能把枕头垫高,安心地睡觉!

  孟尝君一听:那我该怎么办呢?

  冯谖:这件事就交给我去办!我会让您象狡兔一样,有三个安全的洞藏身!

  于是冯谖去见梁惠王,他告诉梁惠王说,如果梁惠王能请到孟尝君帮他治理国家,那么梁国一定能够变得更强盛。梁惠王听了之后立刻派人带着一千斤黄金、一百辆马车去请孟尝君到梁国做相国。可是,梁国的使者一连来了三次,冯谖都叫孟尝君不要答应。梁国派人请孟尝君去治理梁国的消息传到齐王那里,齐王一急,就赶紧派人请孟尝君回齐国当相国。

  同时,冯谖又叫孟尝君在薛地建立宗庙,用来保证薛地的安全。等到薛地的宗庙建好以后,冯谖就对孟尝君说:现在属于你的三个安身之地都建造好了,从此以后你就可以垫高枕头,安心地睡大觉了。

  成语狡兔三窟就是从这个故事二来,字面意思是说狡猾的兔子有多处洞穴,比喻人要多些掩蔽措施和应变办法,用以保护自己。

狡兔三窟的典故4

  成语名称:狡兔三窟

  成语拼音:jiǎo tù sān kū

  成语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人狡猾。

  实用性:常用

  感情色彩:中性词

  成语结构:紧缩式

  成语年代:古代

  成语解释:狡:狡猾;窟:洞穴。狡猾的兔子有三个藏身的窝。比喻人为了自身安全而设有多处藏身的.地方或多种避祸的策略。

  成语来源:西汉·刘向《战国策·齐策四》:“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

  成语造句:张平《抉择》:“如今的领导,哪个不是狡兔三窟?”

  狡兔三窟的成语故事

  春秋时代,在齐国有位名叫孟尝君的人,他非常喜欢与文学家还有侠客风范的人交朋友,为了能与他们常讨论国家大事,总喜欢邀请这些人到家中长住。在这些人当中,有位叫冯谖的人,他常常一住就是住上很长一段时间,但是却什么事都不做,孟尝君虽然觉得很奇怪,但是好客的他还是热情招待冯谖。

  狡字开头的成语

  狡兔死, 狡兔三窟

  包含有狡字的成语

  狡兔三窟 狡兔死,

狡兔三窟的典故5

  孟尝君,战国时齐国的贵族,他承袭其父田婴的封爵,被封于薛地,人称薛公,号孟尝君,战国四公子之一。他在齐国担任相国时,门下有数千名食客。他曾联合韩国和魏国,大败了秦、燕、楚三国,因此声名远播,威震一方。

  孟尝君门下有个名叫冯谖的食客,虽然没有什么名望,却多次提出过分的要求,孟尝君都满足了他。一次,孟尝君询问门客中谁能替他到薛地去收债,冯谖自告奋勇接受了这个任务。临行时,他问孟尝君回来需要买些什么。孟尝君随口说缺什么就买什么。冯谖到薛地后,把百姓欠债的借据全都烧毁,说这是孟尝君的命令,于是百姓对孟尝君感激涕零。

  孟尝君得知此事后,问他为何如此,冯谖说,他见相国什么都不缺,就缺一个“义”字,因此就以相国的名义将债契全烧了,把“义”买了回来。孟尝君听了不高兴,但也没有公开责备他,只是渐渐疏远了他。

  一年后,孟尝君遭人诽谤,被齐王免除了相国的职务,只好回到薛地去。离薛地还有一百多里路时,百姓就前来迎接。孟尝君此时才知道冯谖给他买的“义”的珍贵。但冯谖对他说:“聪明的兔子有三处洞穴,才能免于猎人的猎杀和猛兽的`追捕。如今你只有一个洞穴,还不能高枕无忧,让我帮你再凿两个洞穴吧。”

  于是,孟尝君按冯谖的要求给了他五十辆车子、五百两黄金,前往魏国。冯谖见到魏王后就开始称赞孟尝君才识出众,受百姓爱戴,让惠王深感孟尝君是个有才之人,便马上派使臣去齐国聘请孟尝君来魏国当相国。齐国听到这个消息,十分担心孟尝君为别国效力,便恢复了孟尝君相国的职位,还亲自向他谢罪。这样,冯谖为孟尝君凿成了第二“窟”。

  之后,冯谖又建议孟尝君向齐王请求赐给自己先王的祭器,在薛地建造宗庙供奉。这样一来,齐王就会派兵来保护,而薛地在齐国的地位就非同寻常了。宗庙在薛地建成后,冯谖对孟尝君说:“三个洞穴已经凿好,今后你可以高枕无忧了。”

  狡兔三窟的出处

  【出处】狡兔有三窟,仅得兔其死耳。 《战国策·齐策四》

  狡兔三窟的解析

  【注音】jiǎo tù sān kū

  【解释】窟:洞穴。狡猾的兔子准备好几个藏身的窝。比喻隐蔽的地方或方法多。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人狡猾

  【近义词】移花接木、掩人耳目

  【反义词】瓮中之鳖、坐以待毙

  狡兔三窟的造句

  1、尽管这帮歹徒狡兔三窟,但最终还是难逃法网。

  2、尽管犯罪分子狡兔三窟,但仍然被干警们一网打尽。

  3、如今罪犯都是狡兔三窟,我们必须严加防范,多布几个点严阵以待。

  4、那些毒枭狡兔三窟,到处流窜,让警方经常扑空。

  5、我能够在动乱中逃脱出来,全靠平时有准备,所谓狡兔三窟,就是这个道理。

  6、狡兔三窟,我们得再仔细搜一搜,看有没有其他窝点。

  7、你一下说住台中,一下又说住台北,究竟住在哪裡呢?人家说狡兔三窟,我看你大概不只吧!

  8、在旧社会,官僚政客们常常八面玲珑,为自己多留后路,正所谓狡兔三窟。

  9、所谓狡兔三窟,如果不出意外,鹤姊姊说的西南方,也还有个一模一样的。

  10、湿润的泥土里,可见一只只小洞,那是招潮蟹的“狡兔三窟”,稍一碰它们,立即缩下去逃之夭夭。

  11、狡兔三窟,这是刘羽的第一反应。

  12、风少明不由对黄上更加的佩服了,这家伙还真是狡兔三窟,密室如此之多,就算白将军带着士兵们冲进来检查,也是查不到任何蛛丝马迹的。

  13、可见自己狡兔三窟的一年换好几个老窝,充其量也就只能糊弄个日本人与汉奸而已,对人家杨家,便是万万也隐瞒不住的了。

  14、中南王,你到底是狡兔三窟呢?还是我聪明反被聪明误呢?

  15、另外正所谓狡兔三窟,陈豪这个未来的成年人怎会不知道这个道理,所以他也在卧室挖了一条通往外界的通道。

  16、夜袭寡妇村,看着风揉雪发的信息满脑疑问,难道还有人不知道我们狡兔三窟的名声,这是小狐狸不会是小白吧。

  17、狡兔三窟,这是唐三曾经向秦朗介绍过的“唐门经验”。

狡兔三窟的典故6

  典源出处

  《战国策·齐策四》:“齐王谓孟尝君曰:‘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孟尝君就国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孟尝君顾谓冯谖:“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冯谖曰:‘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孟尝君予车五十乘,金五百斤,西游于梁,谓惠王曰:‘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诸侯先迎之者,富而兵强。’于是,梁王虚上位,以故相为上将军,遣使者,黄金千斤,车百乘,往聘孟尝君。冯谖先驱戒孟尝君曰:‘千金,重币也; 百乘,显使也。齐其闻之矣。’梁使三反,孟尝君固辞不往也。齐王闻之,君臣恐惧,遣太傅赍黄金千斤,文车二驷,服剑一,封书谢孟尝君曰:‘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祟,沉于谄谀之臣,开罪于君,寡人不足为也。愿君顾先王之宗庙,姑反国统万人乎?’冯谖诫孟尝君曰:‘愿请先王之祭器,立宗庙于薛。’庙成,还报孟尝君曰:‘三窟已就,君姑高枕为乐矣。’”《史记·孟尝君列传》亦载此事,但无三窟之说。《晋书·王衍传》:“衍虽居宰辅之重,不以经国为念,而思自全之计。说东海王越曰:‘中国已乱,当赖方伯,宜得文武兼资以任之。乃以弟澄为荆州,族弟敦为青州。因谓澄、敦曰:‘荆州有江,汉之固,青州有负海之险,卿二人在外,而吾留此,足以为三窟矣。’识者鄙之。”

  释义用法

  冯谖 (一作驩) 为齐国孟尝君门客,他为孟尝君去其领地薛收债,将债券都烧了,百姓感恩。后孟尝君被迫去位归国,百姓扶老携幼来迎接,冯谖说,狡兔有三窟,你现在只有一窟,我再为你营造二窟。又去梁国游说,使梁惠王重金礼聘孟尝君。而齐王闻信后,非常恐慌,赶忙派大臣来请孟尝君回朝,并写书向孟尝君谢罪,孟尝君因而又官复原职。这样,“三窟”皆成。晋王衍 (字夷甫) 亦有任其二弟为地方长官,作为“三窟”,求得身家安全之事。后以此典表现为避祸求安,多设藏身之所。

  用典形式

  【三窟】 唐 ·李白:“孟尝习狡兔,三窟赖冯谖。”宋·黄庭坚:“藏拙无三窟,谈禅剧七禽。”宋·范成大:“百年何处用三窟,万事信缘安一技。”

  【狡穴】 宋·范成大:“犬骄鹰俊马蹄快,狡穴未尽须穷追。”

  【失三窟】 清·王士禛:“王家宁馨失三窟,华亭鹤唳悲清秋。”

  【兔三窟】 宋·张元干:“荣枯过眼海一沤,出处何心兔三窟。”金 ·元好问:“青州荆州兔三窟,古人今人貉一丘。”

  【狡兔计】 清·孙淑:“文从狡兔计,高枕乐未央。”

  【狡兔窟】 明 ·汤显祖:“狡兔窟何所,魁梧数尺坟。”

  【营三窟】 宋·陆游:“迂疏早不营三窟,流落今宁直一钱。”

  【谋三窟】 清 ·丘逢甲:“此身未愿谋三窟,吾学原期敌万人。”

  【夷甫三窟】 宋·黄庭坚:“正令夷甫开三窟,猎以我道皆成擒。”

  【兔藏三窟】 唐·杜甫:“鹏碍九天须却避,兔藏三窟复深忧。”

  【狡兔三穴】 唐·陈陶:“狡兔有三穴,人生又何常。”

  【狡兔三窟】 唐·罗隐:“计疏狡兔无三窟,羁甚宾鸿欲一生。”

  【狡兔求窟】 清·文廷式:“相臣狡兔求窟,国论伤禽畏弦。”

【狡兔三窟的典故】相关文章:

看杀卫玠的典故06-19

闭月羞花典故05-08

废寝忘食的典故12-09

得陇望蜀典故03-07

南辕北辙典故03-07

指鹿为马的典故12-18

江郎才尽的典故03-04

围魏救赵的典故03-09

守株待兔的典故12-02

闭月羞花的典故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