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月羞花的典故

时间:2024-03-11 01:16:40 好文 我要投稿

闭月羞花的典故

闭月羞花的典故1

  闭月羞花指的是谁?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传统上指西施(沉鱼)、王昭君(落雁)、貂蝉(闭月)、杨贵妃(羞花 )。

  沉鱼

  传说西施在古越国浦阳江边浣纱,水中的鱼儿看到她的容貌,都惊艳得沉入江底。

  落雁

  传说“昭君出塞”时,王昭君行于大漠途中,悲怀于自身命运和远离家乡,因而在马上百无聊赖,弹《出塞曲》。而天边飞过的大雁,听到曲调的幽怨和感伤,肝肠寸断,纷纷的掉落在地。因而“沉鱼落雁”中的“落雁”由此得名。

  闭月

  传说貂蝉在花园中拜月时,有云彩遮住月光,被王允看到。此后王允就对人说貂禅比月亮还漂亮,称为“闭月”。

  羞花

  传说杨贵妃在花园中赏花时悲叹自己的命运,用手抚花,也许是含羞草,也许是别的原因,花瓣收缩,花叶垂下。被宫女看见,就说杨贵妃与花儿比美,花儿都羞得低下了头。

  一、西施,春秋时期越国的一位卖柴人的姑娘,因为生得艳丽绝伦,她在河边浣纱时,清辙的河水照着她美丽动人的人影,使水中的游鱼竟忘了游水而慢慢沉入水底,所以便西施为“沉鱼”的雅号。因越王勾践为报灭国之仇,对吴王夫差施行“美人计”,她被选中。吴国破亡时,因为她太美貌了,怕这股“祸水”再殃及越国,被越军沉到江底淹死了。

  二、王昭君,西汉时期一贫困女子,姓王,名嫱,字昭君,今湖北姊归县人。据说王昭君在离家途中,她看到远飞的大雁,勾起了无尽的乡思,为禁弹起了琴弦,一群飞雁听到琴声,看到她美丽的容貌竟忘了抖动翅膀而跌落到地上,所以,王昭君便得了一个“落雁”的美称。她是一个才貌双全的美女,自汉元帝即位时选入宫中,因见不皇帝而倍受冷落,心中自然不悦。在与匈奴和亲时,王昭君闻讯后权衡轻重,便自愿嫁到匈奴,为维护汉匈两国的友好做出了可歌可泣的贡献。

  三、貂婵,东汉末年汉献帝的大臣王允府中的一名歌妓,因有超群的美貌,又能歌善舞,深得王允的宠爱。据说,有一天晚上貂婵在花园拜月时,一片云彩将月亮遮住了,王允得意地说:“月亮比不过我女儿的美貌,也惭愧地躲到云的后面去了。”貂婵由此被人称作有“闭月”之美。时值董卓专权,独揽朝政,东汉已名存实亡。司马王允为了要杀董卓,离间董卓与义子吕布的关系,设下“连环计”:即先将16岁的貂婵许嫁吕布,接着又把貂婵送给了董卓,造成董卓夺吕布所爱的假象,貂婵也故意勾引吕布于后花园,被董卓看见,导致董卓与吕布干戈相见,最后董卓被吕布杀掉,娶貂婵为妾。其实貂婵既不爱董卓,也不爱吕布,她只是被用来充当诱饵,只不过是权贵们手中的.玩物或牺牲品。

  四、杨贵妃,原本是洛阳一小吏养女,取名太真,小字玉环,今山西水济人。初为唐玄宗李隆基儿子寿王李瑁的一名妃子,因天生丽质,被李隆基看中而选入宫中,天宝四年(745年)封为贵妃。传说她有一天到花园赏花解闷,无意中碰了一下含羞草,含羞草马上卷起了叶子,唐明皇赞叹她有“羞花”之容。后因杨贵妃的堂兄杨国忠把持朝纲,满朝怨恨,导致“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带杨贵妃弃位逃跑途中,将士哗变,杀掉了杨国忠,并逼唐玄宗赐杨贵妃自缢而死于佛堂。可怜这位受宠皇恩的“绝代佳人”,其结局也只为过是皇帝保命的殉葬品。

  成语“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分别来自四位美女的典故。花,月都是古代人们心中美丽的代名词,比花美,比月美,可见其美貌非凡;鱼游水中,雁翔天上,为美人所打动,可见其美貌过人。古人本来用这四个修辞来形容四大美女,后来更广泛的用于形容人的美貌。

闭月羞花的典故2

  "羞花",说的是杨贵妃。唐朝开元年间,唐明皇骄奢淫逸,派出人马,四处搜寻美女。当时寿邸县的宏农杨元琰,有一美貌女子叫杨玉环,被选进宫来。杨玉环进宫后,思念家乡。一天,她到花园赏花散心,看见盛开的牡丹、月季……想自己被关在宫内,虚度青春,不胜叹息,对着盛开的花说:"花呀,花呀!你年年岁岁还有盛开之时,我什么时候才有出头之日?"声泪俱下,她刚一摸花。花瓣立即收缩,绿叶卷起低下。哪想到,她摸的是含羞草。这时,被一宫娥看见。宫娥到处说,杨玉环和花比美,花儿都含羞低下了头。这件事传到明皇耳朵里,便喜出望外,当即宣杨玉环来见驾,杨玉环浓装艳抹,梳洗打扮后进见,明皇一见,果然美貌无比,便将杨玉环留在身旁侍候。由于杨玉环善于献媚取宠,深得明皇欢心,不久就升为贵妃。杨贵妃得势后,与其兄杨国忠串通一气,玩弄权术,陷害忠良。安史之乱发生以后,明皇携着贵妃和文武大臣西逃,安禄山率兵追赶,不仅要唐朝的江山。还要美女杨贵妃。西逃路上,大臣们质问明皇,国破家亡,社稷难存,你要江山还是要贵妃,贵妃不死,我们各奔西东。万般无奈,明皇赐贵妃一死,自缢于梨园的梨花树下。后来,大诗人白居易写了一首《长恨歌》,记叙的就是这段历史。

  闭月羞花的意思

  闭:藏。使月亮躲藏,使花儿羞惭。形容女子容貌美丽。

  闭月羞花的成语故事

  东汉末年,朝廷内部宦官专权,就是所谓的太监说了算。太监说话管用,那大臣们肯定不开心啊。情急之下,就有大臣想出了一个不算办法的办法,私诏凉州军阀董卓进京来平定内乱。

  说起这个董卓,此人性格粗暴却有谋断,还算是个粗中有细的猛将。年轻的时候,他驻守边塞,黄巾军起义,曾率军到中原,结果被打得大败。后来,他贿赂十常侍,拥兵自重,干脆自己在凉州当上了一方霸主,过得好不逍遥快活,也不听皇帝的话了。但其实,董卓这个人很有心计,他一直按兵不动,说白了就是在等待一个好时机。如今,宦官专权,逼急了朝廷里的那些大臣,这就给了董卓一个名正言顺回归朝廷的机会。董卓当然不会放过这么好的`机会,他先让手下的大将率兵杀入皇宫,将那帮太监们杀了个干干净净,之后,再大摇大摆地率领部队进入洛阳。自此,董卓势力大盛,他更加无法无天了。

  得了势的董卓先是废黜汉少帝,立汉献帝,再封自己当相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说的话可比皇帝管用多了。前面说过,董卓是个粗暴之人,他得势之后就滥用刑罚,荒淫无度,看谁不顺眼就杀谁,看谁顺眼就随便提拔升官。

  汉朝的大臣们这才明白诏董卓入京勤王这事真的是太失算了,本想着让董卓这头恶狼来驱赶宦官那些阴险狡诈的狐狸们,没想到,狐狸们被赶走了,董卓这头恶狼却赖着不走。可眼下,能有什么办法再把这恶狼赶走呢?

  大臣们中间有个叫王允的,为人正直忠义,他很想除掉董卓这个奸臣。可先不说董卓位高权重,就说他的义子吕布,武功高超,且时时刻刻在董卓身边侍奉左右,旁人根本近不了董卓的身,更别说杀他了!为此,王允是绞尽脑汁,可就是想不出来一个万全之策。

  这天晚上,王允愁得睡不着觉,就起身走出屋子,来到院子里,对着当空的皓月叹气。说来也巧,这天晚上的月亮是又大又亮,挂在半空中,院子里静悄悄的。突然,王允听到院子的假山后面有人在低声说话,他心下好奇,就悄悄走过去,想看看是什么人。

  等他来到假山旁边,放眼一瞧,原来是府中的一个歌女在焚香祷告。只见她袅袅下拜,跪在地上,面前是一个小桌,上面放着香炉,香炉里插着三炷香。大半夜的,一个歌女不睡觉,跑这里祷告什么呢?王允干脆藏在假山后头,想看个究竟。

  只见歌女双手合十,嘴里说道:“月亮啊月亮,我是歌女貂蝉,今晚我焚香拜月,不为别的,只为大人王允。他为天下国家忧心忡忡,夜不能寐,食不甘味。今我貂蝉立下誓言,只要大人能顺心顺意,我愿上刀山下火海,在所不惜!”

  假山后的王允一听,心里十分感动,挪了几步,正要走出来。这时,貂蝉正仰头望月,可不知从哪里突然飘过来一片乌云,顿时遮住了半边月亮。借着微弱的月光,王允心下立刻生出一个除掉董卓的好办法来,他赶紧走过去扶起貂蝉说:“你真愿意帮我么?”

  貂蝉先是一惊,然后肯定地点点头。王允再抬头看月亮,月亮好像害羞似的,以乌云遮面。低头再看貂蝉,王允说:“你有这闭月之貌,不愁恶人不除!”就这样,王允定下连环计,以一个貂蝉来离间董卓和吕布的父子关系,再趁机除掉恶人董卓,成就了一段历史佳话。

【闭月羞花的典故】相关文章:

闭月羞花典故05-08

看杀卫玠的典故06-19

废寝忘食的典故12-09

得陇望蜀典故03-07

南辕北辙典故03-07

指鹿为马的典故12-18

江郎才尽的典故03-04

围魏救赵的典故03-09

守株待兔的典故12-02

谷雨的典故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