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顺的故事

时间:2024-03-09 14:25:39 好文 我要投稿

孝顺的故事

孝顺的故事1

  曾国藩孝敬父母的故事

孝顺的故事

  道光二十四年正月二十五日,在曾国藩的家书中写道,“父母大人金福万安……阿胶两斤,高丽参半斤……”,托人带回湖南老家,以略尽人子之孝。

  曾国藩后来出将入相,位极人臣,这些东西当然唾手可得,但在道光二十四年,他还是个翰林院编修,是个穷京官,弄到这些东西并不容易。特别是在他的家书中,将阿胶与高丽参并列,而且阿胶位居高丽参之上,可见当时社会风尚,以阿胶为难得的滋补上品,甚至比名满天下的高丽参还难得。

  后来曾国藩的家书中,屡屡出现寄赠阿胶的字句,阿胶成为曾国藩为父母尽孝的最好方式。

  那么,阿胶对老年人的滋补功效,在医理上有何依据?

  对老年人来说,健康长寿是子女的最大期盼,那么如何才能健康长寿呢?《内经》说,“五脏坚固,血脉和调……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故能长久”。

  很显然,气血虚衰是衰老的根源,延缓衰老,就要从气血两字入手。而阿胶味甘,性平,能补血养血止血,滋阴润燥,益气补虚,除风化痰清肺,利小便,润大肠。这些滋补功效确实十分适合老年人滋补。

  陈毅帮母亲洗尿裤

  陈毅见久别的母亲,心里很激动,上前握住母亲的手,关切地问这问那。过了一会儿,他对母亲说:“娘,我进来的时候,你们把什么东西藏到床底下了?”

  母亲看瞒不过去,只好说出实情。陈毅听了,忙说:“娘,您久病卧床,我不能在您身边伺候,心里非常难过,这裤子应当由我去洗,何必藏着呢。”母亲听了很为难,旁边的人连忙把尿裤拿出,抢着去洗。

  陈毅急忙挡住并动情地说:“娘,我小时候,您不知为我洗过多少次尿裤,今天我就是洗上10条尿裤,也报答不了您的养育之恩!”说完,陈毅把尿裤和其它脏衣服都拿去洗得干干净净,母亲欣慰地笑了。

  包拯辞官回家照顾父母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亲包仪,曾任朝散大夫,死后追赠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时便以孝而闻名,性直敦厚。

  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进士,当时28岁。先任大理寺评事,后来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因为父母年老不愿随他到他乡去,包公便马上辞去了官职,回家照顾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们的叫口称颂。

  子路借米孝敬父母的故事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

  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应该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这是我们新时代学生的责任。

  子路,春秋末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尤其以勇敢闻名。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

  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孝顺的故事2

  外界为陈佩斯感到惋惜,他却平静地说:世界上最珍贵的是亲情。至于名和利,一切都会很快过去,只有爱才是永恒的。

  老爷子刚走,母亲就患上脑萎缩。

  20xx年6月26日,陈强离世了。相知相伴62年,李玉洁情绪剧烈波动,三天三夜不曾合眼。送别丈夫,老人反复念叨“再也回不来了”,之后便整天沉浸在怀念与悲痛中。

  半个月后,李玉洁的行为出现异常,她失忆健忘,刚吃过降压药就忘了,嚷着让家人倒水找药;她厌食,每餐只喝一小碗米粥,搭几瓣脐橙,人迅速消瘦下去。7月20日,陈佩斯和妹夫张山(《三国演义》中赵云的扮演者)开车载母亲赴医院查找病因,医生诊断后告诉他们:“李老这是脑萎缩的症状。人上了年纪,过度悲伤和缺乏睡眠,容易引发脑萎缩。你们要有充分的耐心,多陪伴在她身边。”

  回到家,陈佩斯挤出大量时间在家陪护母亲。老人觉少健忘,夜里每隔两三个小时就起床一次。一听见动静陈佩斯就醒了,睡眼惺忪地问母亲:“妈,您这是干什么?”老人显得焦躁不安:“厨房里的液化气还没关。”说完就往厨房走。陈佩斯担心母亲着凉,拿条毛巾被披在母亲背上,小心翼翼地跟在后面。煤气阀门明明关了,母亲又打开。陈佩斯赶紧将阀门关上,耐心哄母亲回房间睡觉。一个晚上,母亲要起来折腾好几次,陈佩斯只能睡三四个小时。

  陈佩斯的孝顺在圈中是出了名的,为了方便照顾老人,前些年陈佩斯特意把自己和父母的房子安排在了楼上楼下,生活起居全由他和妻子精心照料。无论是陪母亲吃饭、散步、晒太阳,还是给父亲洗澡、按摩、擦身子,平日里他都亲自负责。从20xx年年初开始,陈强身体状况变得不稳定,隔三差五入院治疗。这期间,陈佩斯几乎推掉了一切商演和外地活动,天天载着母亲同往医院,一直陪伴在父亲身旁。老爷子病情时好时坏,他们兄妹一直守着,直到父亲安然离世。

  反哺老母,陪伴才是最真的孝

  人老了,成了老小孩儿,有时候,陈佩斯花一个小时做的营养粥,母亲只吃几口,就闹起了小性子。为了哄她多吃几口,陈佩斯变着花样表演节目,老太太高兴了,胃口也好了起来。有时候,为了让母亲多吃一些,陈佩斯在吩咐保姆做饭之后,便带着母亲下楼遛弯,和母亲数柿子树上结了多少柿子。母亲走不动了,他蹲下来,让母亲趴在自己背上。有一次,陈佩斯背着母亲散步,他一直讲自己小时候的故事,丝毫未察觉母亲已经睡着了,直到张山过来接他,娘舅俩小心翼翼地将老人送回卧室,再轻轻地放到床上,生怕惊醒了母亲。做完这一切,陈佩斯的眼睛湿润了:小时候,自己不吃饭不睡觉,母亲也是宛如珍宝般呵护着自己,如今有了反哺的机会,他更感恩母亲多年来的付出。

  近年来,陈佩斯主演的话剧《托儿》《亲戚朋友好算账》《阳台》在全国巡演达四百多场,创造了话剧界的票房神话。20xx年10月,著名导演叶大鹰邀请陈佩斯在一部喜剧片中担纲男一号,陈佩斯委婉拒绝:“谢谢叶导的好意,这段时间我家里事比较多,走不开。”很多演出商找上门来,请陈佩斯赴全国各地商演,陈佩斯不忍伤害对方的好意,实话实说:“妈妈年纪大了,身体不好,需要照顾。”对方不解:“您这是大材小用,照顾老人请个护工不就行了?”

  陈佩斯一声轻叹:“护工怎能替代儿子?当年老爷子病重,我因为忙,没给他喂几次饭翻几次身,现在一想起心里还不是滋味,我不想让这种遗憾留在母亲身上。再说,老太太年纪大了,属于她的时光不会太多,天天看着老太太,我才心安。”陈佩斯的孝心感染着朋友们,有的圈内好友来家里看过李玉洁老人后,直接将车开回老家,去看望自己的老父老母。

  李玉洁退休前是北京电影制片厂的美工师,对色彩、构图非常敏感,陈佩斯买回精美拼图,将色块打乱,引导母亲还原各种图案。母亲每拼对一幅图画,陈佩斯就陪着母亲画一幅画,以此表示对母亲的奖励。渐渐地,他发现母亲完成一幅拼图的时间越来越短,不由心中暗喜:看来精心陪护老人经常搞点小活动,还是挺有效果的。

  帮妈妈写回忆录,孝心创造奇迹

  温暖舒心的.亲情氛围唤醒了母亲的记忆。20xx年7月,陈佩斯对母亲说:“妈,爸走了1年多了,我想将您与爸共同生活的岁月记录下来,算是儿女对爸爸的怀念。”李玉洁含泪说:“我同意。”于是,母子俩开始坐在电脑前写回忆录。张山也不断启发岳母。儿子和女婿的提问,“逼迫”李玉洁思考。渐渐地,奇迹出现了,李玉洁能清晰地回忆往事,很多重要的日期和人物,都能准确说出来。陈佩斯与张山没有问到的事件,她也能主动陈述。而一讲到这些细节,李玉洁总会露出幸福的笑容。

  20xx年10月,陈佩斯陪伴母亲完成了回忆录的初稿,20xx年3月初正式定稿。更令人惊喜的是,李玉洁不仅渐渐恢复了记忆,也爱说笑了。陈佩斯用孝心创造了一个奇迹。

  如今,陈佩斯已离开春晚舞台15年,远离电影圈16年。外界为陈佩斯感到惋惜,他却平静地说:世界上最珍贵的是亲情。至于名和利,一切都会很快过去,只有爱才是永恒的。

孝顺的故事3

  1、《子路借米》

  子路春秋末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勇敢、孝顺闻名。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我们要学习子路孝敬父母的好品质。

  2、《黄香温席》

  东汉时的黄香是历史上公认的“孝亲”的`典范。黄香小时候家境困难,10岁失去母亲父亲多病。闷热的夏天,他在睡前用扇子赶打蚊子扇凉父亲睡觉的床和枕头以便让父亲早一点入睡。寒冷的冬夜,他先钻进冰冷的被窝用自己的身体暖热被窝后才让父亲睡下。冬天他穿不起棉袄,为了不让父亲伤心他从不叫冷,表现出欢呼雀跃的样子,努力在家中造成一种欢乐的气氛,好让父亲开心早日康复。黄香真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啊。

  3、《骆驼妈妈的故事》

  在非常辽阔的沙漠上烈日似火。骆驼妈妈和它的半岁大的孩子在沙漠上走着。它们母子俩都已经筋疲力尽,最让它们痛苦的是它们已经有好几天没有喝到一滴水了。小骆驼快要挨不下去了。骆驼妈妈一直鼓励着自己的孩子,它们一步一步地走着。终于又翻过了一个小土丘。忽然,它们喜出望外,原来它们发现前边有一个小水池。它们高兴极了竭尽全力向前走去,好不容易到了小水池旁边,

  小骆驼迫不及待地伸长脖子起喝水,可水位太低它的脖子又太短够不着怎么办?骆驼妈妈也很费力才能喝到一点水。骆驼妈妈看到自己孩子这样难受的表情它的眼睛里全是心痛的泪水。于是骆驼妈妈作出一个决定它纵身一跳跳下了,小水池水位高了小骆驼终于喝到水。可是小骆驼永远也看不到自己的妈妈了。

孝顺的故事4

  冬天来了,天好冷哦!

  爸爸对小猪说:“天这么冷,千万不要出去乱跑!”

  小猪不情愿的点点头。

  可是小猪觉得呆在家里太没意思了就想出去活动活动。于是它趁着爸爸不注意,“嗖”的一下跑出去好远。

  走啊走啊,突然,远处雪白的'地方一团黄黄的东西映入眼帘。

  “咦?是什么呢?”走近一看,是一条黄色的帽子,小猪把它捡起来,戴在自己的头上,哇!真暖和!

  这时,小猪想起了爸爸,爸爸现在肯定也很冷,我把帽子送给爸爸戴吧!

  小猪蹦蹦跳跳回了家,一拉开门,呀!不得了!爸爸正站在门口呢!

  小猪把头埋得低低的,不吭声。

  “你去哪儿了?”爸爸很不高兴。

  “我……”小猪把捡到的帽子拿给爸爸看,“我捡到了一顶帽子,想把它送给你。”

  猪爸爸拿着帽子,感动极了, “对不起,是爸爸错怪你了。爸爸向你道歉!”说着戴上了这顶温暖的帽子。

  “没关系爸爸!这下,你再也不冷啦!”小猪一头扑进了爸爸的怀抱里。

  你瞧小猪多孝顺爸爸呀!我们小朋友也应该这样哦!因为爸爸辛辛苦苦将我们养育,这份恩情我们不能忘。小故事总有大智慧,希望小宝贝们都能从故事中学到做人做事的道理~

孝顺的故事5

  1.怀橘遗亲

  陆绩,三国时期吴国吴县华亭人,科学家。六岁时,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两个橘子。临行时,橘子滚落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郎来我家作客,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回答说:“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给母亲尝尝。”袁术见他小小年纪就懂得孝顺母亲,十分惊奇。

  2.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3.戏彩娱亲

  老莱子,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跌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4.扇枕温衾

  黄香,东汉江夏安陆人,九岁丧母,事父极孝。酷夏时为父亲扇凉枕席;寒冬时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少年时即博通经典,文采飞扬,京师广泛流传“天下无双,江夏黄童”。

  5.拾葚异器

  蔡顺,汉代汝南人,少年丧父,事母甚孝。当时正值王莽之乱,又遇饥荒,柴米昂贵,只得拾桑葚母子充饥。一天,巧遇赤眉军,义军士兵厉声问道:“为什么把红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开装在两个篓子里?”蔡顺回答说:“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红色的桑葚留给自己吃。”赤眉军怜悯他的孝心,送给他三斗白米,一头牛,带回去供奉他的母亲,以示敬意。

  6.卧冰求鲤

  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王祥隐居二十余年,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

  7.恣蚊饱血

  吴猛,晋朝濮阳人,八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蚊虫叮咬使父亲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吴猛总是赤身坐在父亲床前,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去叮咬父亲。

  8.扼虎救父

  杨香,晋朝人。十四岁时随父亲到田间割稻,忽然跑来一只猛虎,把父亲扑倒叼走,杨香手无寸铁,为救父亲,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尽全身气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终于放下父亲跑掉。

  9.哭竹生笋

  孟宗,三国时江夏人,少年时父亡,母亲年老病重,医生嘱用鲜竹笋做汤。适值严冬,没有鲜笋,孟宗无计可施,独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少顷,他忽然听到地裂声,只见地上长出数茎嫩笋。孟宗大喜,采回做汤,母亲喝了后果然病愈。后来他官至司空。

  10.弃官寻母

  朱寿昌,宋代天长人,七岁时,生母刘氏被嫡母(父亲的正妻)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神宗时,朱寿昌在朝做官,曾经刺血书写《金刚经》,行四方寻找生母,得到线索后,决心弃官到陕西寻找生母,发誓不见母亲永不返回。终于在陕州遇到生母和两个弟弟,母子欢聚,一起返回,这时母亲已经七十多岁了。

孝顺的故事6

  20xx年7月26日,南方医院上演了温情一幕,23岁的潘健和47岁的.父亲潘明被推进手术室,这个大四学生为患有肝癌的父亲捐献了57%的肝脏,挽救了父亲的生命。之前,了解到自己的肝脏符合移植标准后,潘健没有丝毫犹豫,坚决要割肝救父。“手心手背都是肉啊。”潘健的妈妈声泪俱下,躺在病床上的潘明也为有个懂事的儿子感动得落泪。

孝顺的故事7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亲包仪,曾任朝散大夫,死后追赠刑部侍郎。包公为人正直,少年时便以孝顺而闻名。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时,包公中了进士,当时28岁。包公先任大理寺评事,后来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但是他的父母因为年老多病,不愿随他到他乡去。在封建社會,如果父母只有一个儿子在身边,那么这个儿子不能只顾自己去外地做官,扔下父母不管,这是违背封建法律规定的。一般情况下,父母为了儿子的前程,都会跟着儿子去外地的,而父母不愿意随儿子去做官的地方养老,这种情况在封建时代是很少见的,因为这意味着儿子要遵守封建礼教——辞去官职照料父母。由于父母不愿跟随包公去外地,包公便辞去了官职,回家照顾父母。他的孝心得到了官吏们的称颂。

  几年后,他的父母相继离世,包公才重新踏入仕途。

  包公能主动辞去官职,照顾父母,说明他不是那种贪恋官场的'人,更体现出他是个孝顺的人,对父母的养育之恩懂得回报,这一点,值得大家学习。

孝顺的故事8

  孝,潜藏着一种巨大的能量,一旦发掘,即可摄人肺腑,感天动地。——题记

  20xx年9月5日清晨,荆门职业技术学院。薄雾轻笼着校园,清寒袭人。 秋风瑟瑟吹过,树上的一片落叶随风飘舞,在空中滑过一道弧线后,静静地落在路边一位正捧书晨读的女孩肩上。 女孩站起身,合上书,走回寝室,轻轻地推开门。“芳艳!”母亲杜桂兰醒来了,用一口浓重的宁夏方言轻声呼唤着,摸索着,从枕边摸出自己的衣服。“妈,早上挺凉的,您还是多穿点。”刘芳艳从上铺的纸袋里翻出一件外套,帮母亲披上。 梳头、洗漱、煮土豆面,刘芳艳麻利地为母亲做完这些后,抱起书本,匆匆向教室赶去。 这是新学期的第一天,刘芳艳轻快地走着,脸上挂着一抹淡淡的微笑。曾经的沧桑与苦难,夹杂着轻轻寒意扑面而来,却从她的笑容里一闪而过。

  刘芳艳,荆门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绘图系的学生。谁能想到,这样一个清瘦、个头不高、面容清秀的女孩,背着盲母上大学,用稚嫩单薄的双肩把一个破碎的家高高撑起,为年迈失明的母亲撑起一片晴空! 为了病重的父亲,14岁的小芳艳叩开县长的家门 1985年,刘芳艳出生于宁夏固原市隆德县下冲村。那里是名副其实的'黄土高坡,恶劣的环境锻造了芳艳的坚强,可每说起父亲,她总止不住泪水涟涟。 14岁那年,芳艳的父亲患上食道癌,给这个一贫如洗的家一道晴天霹雳。双目失明的母亲整日以泪洗面,老实憨厚的哥哥不知所措,年幼的芳艳感到前所未有的无助与绝望。北方的冬天冷得可怕。那天下着大雪,气温零下10多摄氏度,滴水成冰。芳艳顶着漫天飞舞的雪花,翻山越岭来到县政府。这一天,是她读书以来第一次旷课。 芳艳从没见过县长,但为了救父亲,她鼓足勇气敲响了县长办公室的门。可是,县长不在。中午,县长还没回来,芳艳从书包里掏出冰冷的馒头,慢慢啃着,心里只有一个念头:要救父亲,我一定要等到县长! 下午下班了,县长还没来。芳艳急了,拉住一个叔叔一问,才知道王学宽县长办完事后直接回家了。

  雪下得更大了,凛冽的北风刮在脸上如刀割一般,芳艳按热心人的指点,踏着积雪,深一脚浅一脚走向县长的家。 晚上9点,她敲开县长家的门。或许是这个弱不禁风的小女孩的拳拳孝心感动了王县长,他二话没说,安排民政局批了1000元钱。 钱很快花光了,芳艳和哥哥只好含泪把父亲从医院拖回家。看着父亲食不下咽,枯瘦如柴,芳艳知道,父亲的日子不多了。 刘芳艳揣着借来的200元钱,请人给父亲做了口棺材。看到棺材,父亲的眼泪汹涌而出:“娃,我死了,用两块木板一夹就行了,你们留点钱过日子!”芳艳哭着抓住父亲的手:“爸,您没吃过一顿好饭,没穿过一件新衣,连住的房子也破破烂烂。女儿治不好您的病,只能把这个做厚实点,您到那边,就不会再挨冻受淋了。” 几个月后,父亲带着牵挂,撒手人寰。 为了失明的母亲,她携母辗转千里打工求学 父亲去世后,生活的重担压到了刘芳艳和哥哥身上。

  20xx年9月,刘芳艳历经千难万苦,如愿考取了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同年11月,哥哥外出打工,失去了联系。 在千里之外求学的芳艳,放心不下家中年迈失明的母亲:妈妈烧火做饭时有没有烫着?山路坎坷,会不会摔着?摸不到回家的路,是不是又在外忍饿挨冻……去年5月,芳艳从邻居的电话中得知,母亲上山拾柴时,摔得浑身是伤。放下电话,芳艳再也忍不住,号啕大哭。“我已经失去父亲,再也不能失去母亲了。”辗转了一夜,芳艳作出一个艰难的决定:休学。 从此,芳艳背着行囊,牵着母亲,闯到天津,在一家火锅店安顿下来。打工的日子,芳艳一边悉心照顾母亲,一边省吃俭用赚学费,一晃8个月过去了。

  20xx年2月,芳艳携母重返她日思夜想的荆门职院。学校领导得知芳艳的经历后,十分感动,为她们母女提供了一间宿舍和每月100元生活费,同时,还为芳艳安排了两份勤工俭学的工作:在校食堂端菜和清扫9间教室。 每天傍晚,是芳艳和妈妈最快乐的时光。妈妈听着芳艳洗衣服、整理房间;芳艳读书读报给妈妈听,或讲学校里发生的趣闻趣事。有时,母女俩手牵着手,在校园里散步、晒太阳…… 母亲的牙齿掉光了,芳艳毫不犹豫拿出辛苦攒下的200元钱,为母亲装上一副假牙。从医院出来,芳艳买来一个苹果,递到母亲嘴边。母亲慢慢嚼着、品着从未吃过的苹果,开心地笑了。“是我拖累了芳艳啊!”采访时,杜桂兰抚摸着芳艳的手,叹了口气。“妈,您看看别人,上大学都难得见到妈妈,我天天可以看见您,比他们好多了!再说,您是我妈,孝顺您是天经地义的呀,我就乐意做您的‘眼睛’和‘拐杖’!”刘芳艳偎着妈妈,脸上盛满幸福。 鸦鹊反哺,羔羊跪乳,刘芳艳的回答亦如此简单:生我是娘! 孝无声,爱无休。刘芳艳背负的不仅仅是年迈的亲娘,而是一座感恩的大山,更是恪守人伦的孝道。她用无私的孝心舞出人间的善与美,绽放出了生命的奇迹。

孝顺的故事9

  李传梅,重庆市万州区太龙镇新立村人。结婚时还是一个22岁的姑娘。16年间,她任劳任怨地侍奉年迈的太婆婆、身患癌症的公公和双目失明又聋哑瘫痪的婆婆。尽管生活贫困,但她对老人不离不弃,就连到深圳打工,她也将婆婆背在身上。李传梅有一句很朴实的名言:“如果你真心爱自己的丈夫,那你就要真心爱他的.家人。”

孝顺的故事10

  “入则孝,出则悌……”小猫咪咪正摇头晃脑地在吟诵弟子规呢。

  “晚饭准备好了。”猫妈妈在厨房里一边忙活一边说。“来了,妈妈。”小猫咪咪赶紧就去厨房帮忙了,他先是取碗取筷摆桌子,然后又开始布置凳子,大家坐好以后,小猫咪咪把好吃的菜都尽量放到离爸爸妈妈更近的地方,还主动地帮猫妈妈猫爸爸盛饭、夹菜,乐得猫爸爸猫妈妈直夸他:“嗯,真是一个好孩子!”

  家里的.地板脏了,小猫咪咪发现以后,二话不说,主动去拿来扫把,认认真真地扫地,把家里扫得干干净净的,他心里想:这下好了,我扫了地,妈妈就可以少累一点了……

  爸爸下班回来,小猫咪咪在家里听见爸爸用钥匙开门的声音,就赶紧跑过去跟爸爸拥抱问好,还把爸爸的包接过来挂到衣帽架上,猫爸爸高兴地说:“我儿子真乖!”

  晚上,猫爸爸猫妈妈累了,躺在床上休息,小猫咪咪拿着一本故事书走过来,坐到爸爸妈妈的那张大床上,开始给爸爸妈妈讲故事,他很认真,讲得津津有味,就像猫妈妈曾经为他讲故事那样……

  山羊老师从远方带来了好吃的糖果,发给每一位学生。小猫心里想:我一定要把这些糖果跟我的爸爸妈妈一起分享。于是,小猫咪咪一回到家,就赶紧把糖果拿出来和爸爸妈妈一起吃,他们吃得真开心呀!

  小猫咪咪还是一个爱学习的好孩子呢,无论上什么课,他都认真听老师讲课,积极举手发言……老师很喜欢他,也把这些事情告诉了猫爸爸猫妈妈,猫爸爸和猫妈妈听了以后,别提有多高兴了。

  难道这不是一只孝顺的小猫吗?

孝顺的故事11

  扇枕温衾

  黄香,东汉江夏安陆人,九岁丧母,事父极孝。酷夏时为父亲扇凉枕席;寒冬时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少年时即博通经典,文采飞扬,京师广泛流传"天下无双,江夏黄童"。安帝(07-25年)时任魏郡(今属河北)太守,魏郡遭受水灾,黄香尽其所有赈济灾民。著有《九宫赋》、《天子冠颂》等。

孝顺的故事12

  王其高,开封大学退休副校长。11年前退休后,他毅然拒绝返聘,从工作了几十年的城市回到农村洗衣煮饭,侍奉老母亲至今。他说:“在母亲怀胎六月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只留下了母亲和我这个遗腹子,既然母亲想回老家,我就得陪她回老家,不能让她孤独终老,我要陪她每一天。”

孝顺的.故事13

  16年前,广东梅县的兴宁罗岗镇的`一对老夫妻抱养了一个出生仅30天彭彩金。养母是个严重驼背的残疾人。小彩金9岁时,养父突然跌倒,瘫痪在床。从此,小彩金承担起一家三口的全部重负。养父母心痛她,决定把她还给亲生父母。但小彩金说:“我不能离开你们,是你们把我从30天养大的,现在你们病了,我不能离开你们,因为你们比我的亲生父母更需要我!”她一直服侍到两位老人安然地离开这个世界。

孝顺的故事14

  孝顺是中华民族的美德,有句古话说得好:"百善孝为先。"孝为人伦之始,立人之本,为人子女要孝顺,行孝要及时……

  这一天晚上,王科长刚走进房间,老婆便在他身边坐下,嘟囔着说:"最近的电视节目真没意思,个个频道都在大谈孝道,新闻、电视剧、谈话类节目都是这个主题,甚至连动物世界也在讲孝道。"

  王科长将信将疑,走到客厅里打开电视机,看了电视后,觉得奇怪:"奇了,真是这样!不会是全国性的国民孝道教育吧?"电视里面正在播放一部连续剧,名字叫《常回家看看》,是讲孝道的,他又调了个频道,是对一个九十岁老人的采访,他接连换了几个频道,竟然真是那样——全都是有关子女应该如何关爱父母的节目。

  王科长选定一个频道看了起来,镜头里出现了一位白发老人的背影,他正挑着担子,在弯弯曲曲的山间小路上蹒跚地走着,佝偻着身子,步履艰难。

  突然,王科长全身一震:这老人的背影竟然酷似自己的父亲,王科长等着那老人转过身来,可老人却始终没有转身……

  王科长的父母都在乡下,王科长不愿意让老人家到城里来居住,说白了,他确实有点嫌弃。他有多久没有回家了?三年吧?是的,三年!

  第二天,王科长刚到单位,就听见别人在议论一个外国总统到他们城市访问的事。

  王科长惊诧地问:"总统来访?我们的电视怎么不报道?"

  有人诧异地看着王科长,说:"报道了呀,整整十分钟!"

  王科长吓了一跳,播了十分钟?昨天本地电视台播放新闻的时间里他一直守在电视机前呀!

  王科长试探着问:"那么,昨天晚上七点半谁看了中央三台?是不是在播《戈壁母亲》?"

  同事小王睁大眼睛叫了起来:"你说的'是什么呀!七点半明明播的是韩剧《人鱼小姐》!"

  王科长又问:"那么,谁又看了四川一台?八点钟开始的是不是《常回家看看》?"

  小李说:"胡说!应该是《笑傲江湖》才对,我是武侠迷,看的就是这个频道!"

  王科长简直成了外星人,他家的电视机竟然播放了和别人家完全不同的节目!

  不过,王科长还是不相信,回家后,他立即打开电视机,一边看一边用手机和朋友联系,问他们是不是播放一样的节目,朋友们对他的话感到莫名其妙,因为他报的节目全部不一样,有个朋友甚至问他是不是发高烧,要不要上医院……

  王科长瘫坐在沙发上,他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也许是自己的电视机中了什么病毒,受了其他卫星干扰,或者是自己太不孝顺,受到了冥冥之中什么力量的惩罚?

  这几天里王科长食不甘味,夜不成眠,一睁开眼睛,眼前全是爹娘的形象:小时候娘如何为他洗尿布,爹如何为他喂稀饭,如何送他上学,如何省吃俭用为他凑学费……

  王科长觉得自己无论如何应该回一次老家了。

  这一天,王科长请了个假,乘上了长途汽车,傍晚时分他到了老家,到了那个破旧的草房子前。

  王科长正要进屋,却听见屋里传出了娘的声音:"孩子他爸,快点,快来看电视!"

  王科长很吃惊,爹娘买上电视机了?他可没往家里寄钱呀!

  王科长站在屋外,从窗口往里一看,他大为惊讶:爹娘正坐在床沿上,对着一个旧柜子看,那旧柜子上没有电视机,可爹娘却看得津津有味!

  王科长再细细一看,旧柜子上摆放着一块菜盆大的石头,爹娘看的正是这块石头!

  王科长不会知道,十多天前,山里来了一个仙风道骨的老者,那老者听王科长的爹娘说了思子之情后,便从河滩上捡来了两块平如镜面的石头,老者把其中一块给了王科长的爹娘,于是,两个老人便从这石头里看到了儿子家中的情景,24小时,从不停息。比如此刻,这石头里映现出来的是王科长的妻子在打毛线,女儿在做作业,两个老人看得乐呵呵的,就像看电视一样,道士将另一块石头拿到了城里……

  王科长想起来了:十多天前,有一个银白长须、鹤发童颜、身穿青衣长袍的老者在他家门外卖一块石头,那石头很精美,他买下了,就放在电视机旁,想不到父母看到的情景,竟然全是靠它"转播"的……

孝顺的故事15

  晋朝的时候,有个孝子名叫王祥。他母亲很早就去世,父亲娶了后母,后母视他为眼中钉。后来,后母也生了一个男孩,就是王祥的弟弟王览。从此,后母对王祥更是百般刁难。对一个小孩来说,如此的际遇是非常不幸的。然而,王祥并没有任何抱怨,反而常常想着如何做才能令后母欢喜。

  有一天冰天雪地,后母病了想要吃鲤鱼,整个河都已经结冰了,如何会有鱼出现!王祥到了河边无可奈何,就呼唤着母亲,赤背卧在冰上,希望能出现奇迹。由于他这份至诚的`孝心,冰裂开了,跳出两条鲤鱼,让他能孝敬后母。这真是孝感天地,至诚感通!

  王祥不只是在小时候受后母的虐待,长大成家之后,后母对他们依然是百般刁难。但是他的弟弟王览对兄长很尊敬,每次母亲惩罚哥哥时,弟弟就会来从旁解围。

  王祥的道德和学问日渐提升,名声也愈来愈好。后母随之起了害王祥的念头,在酒中下了毒给王祥喝。结果他的弟弟发现了,在情急之下,冲过去把毒酒夺过来,当场要喝下去,想替哥哥去死。后母看到这一幕,立刻把毒酒打翻,感到非常羞愧。因为她时时想置王祥于死地,而她的亲生儿子却宁愿为兄长而死。兄弟之情感化了后母,后母和这两兄弟抱在一起痛哭。所以,唯有德行和真诚,才能转变人生的恶缘。

  以后,王祥跟王览都在朝廷做了官。有位大官就送了一把传家宝剑给王祥,并告诉他,拥有这把宝剑的人,子孙一定会非常地发达荣显。王祥立即把宝剑送给弟弟。史书上记载,王祥和王览的后代九世都为公卿,就是做大官的。所谓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孝顺的故事】相关文章:

感动的孝顺父母的故事(通用11篇)12-06

孝顺的作文08-04

(经典)孝顺的作文12-11

孝顺的妈妈02-27

写孝顺的作文03-22

说孝顺作文05-05

论孝顺作文07-31

谈孝顺作文07-05

“秀孝顺”作文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