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茅庐典故

时间:2024-03-05 00:36:39 好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三顾茅庐典故

三顾茅庐典故1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挟天子以令诸侯,孙权拥兵东吴,文臣武将,人材济济,唯胸怀大志的刘备人马少,地盘小,力量弱。后来,刘备听说在隆中(今湖北省襄阳市西北)有个叫诸葛亮的人,博学多才,可成大事,便决心请出诸葛亮,以夺取天下。

  刘备率领桃园结义的兄弟关羽、张飞,带着礼物亲往隆中请诸葛亮出山。恰巧这一天诸葛亮不在家,三人只得扫兴而归。过了一段时间,刘关张兄弟三人冒着大风雪第二次上隆中。不料,诸葛亮又外出闲游未归。张飞是个急性子人,本来不愿意第二次来请,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快回去。刘备无法,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和拜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愿望。又过了一些日子,刘备虔诚地吃了三天素,准备第三次上隆中。关羽心想,诸葛亮可能是徒有虚名,不一定有真才实学,劝刘备不要再去了。张飞甚至提出让他一个人去把诸葛亮叫来,如果诸葛亮不愿意,就用绳子把他捆来。刘备把张飞批评了一顿,说服他们二人和自己一道,第三次拜请诸葛亮。他们到达诸葛亮家的时候,正逢诸葛亮睡午觉。刘备不让惊动他,叫关、张二人在门外等候,自己站在诸葛亮的床边,耐心地等待,直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说话。

  诸葛亮见刘备确实很有志向,而且对自己这么诚恳,便答应出山帮助他。后来在诸葛亮的帮助下,刘备很快扩充了地盘,壮大了势力,终于使自己与曹操、孙权形成鼎足而立的三大集团,也即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魏、蜀、吴三国局面。

  后人把“三顾茅庐”作为成语,比喻诚心诚意拜访请教。

三顾茅庐典故2

  典源出处《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时先主 (刘备) 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诸葛亮 《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释义用法汉末刘备兵屯于新野,三次前往南阳隆中,拜访诸葛亮,礼聘其出山。后用来表示诚意聘请贤能之士。

  用典形式

  【三顾】 唐·李商隐:“得主劳三顾,惊人肯再鸣。”唐 ·杜甫:“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明 ·高启:“向非昭烈贤,三顾犹未许。”

  【三接恩】 唐·刘禹锡:“早入八元数,尝承三接恩。”

  【答三顾】 宋·黄庭坚:“诸葛见益州,释来答三顾。”

  【三顾隆中】 宋·张孝祥:“已授一编圯下,却须三顾隆中。”

  【草庐三顾】 宋·无名氏:“万里奔腾,两宫幽陷,此恨如何雪? 草庐三顾,岂无高卧英杰?”

  【蜀主三顾】 元·萨都拉:“若非蜀主三顾贤,终只如龙卧南亩。”

三顾茅庐典故3

  【内容摘要】一般认为诸葛亮是一位积极入世的儒家士大夫形象,但出山之前的诸葛亮明显具有疏离政治的隐士心态,认识了这一点,有关“三顾茅庐”的一些争议与困惑便可基本得到澄清。【关键词】诸葛亮;隐士;三顾茅庐【作者简介】王猛,文学博士,遵义师范学院中文系副教授。

  “三顾茅庐”成为礼贤下士的代名词,实与《三国演义》的敷衍之功有关。但关于三顾的具体细节存在颇多难以索解的困惑,一直以来可谓聚讼纷纭。如故事的原型依据——《三国志·诸葛亮传》“凡三往,乃见”的说法,就与当时史料《魏略》、《九州春秋》的记载相龃龉。笔者认为,如果从中国文化的一个特殊层面——隐士文化的角度,对诸葛亮出山前的心态进行分析,也许不难透视出这一历史插曲的真实一面。

  进入历史视野的诸葛亮往往被视为积极入世的儒家士大夫的典型形象,因而其出山前作为隐士的身份相对暗淡而很容易被研究者忽略。实际上,“隆中对”之前的诸葛亮具有明显的隐士心态,其身份也有相当的隐士色彩,这是由传统文化的大环境与诸葛亮隆中的小环境及其个人经历决定的。

  首先,中国特有的隐士文化对传统士大夫阶层影响甚大,甚至渗透进其心理、人格的深层。传统文化儒道互补共通的文化结构是隐士文化滋生的土壤:道家讲究清虚自守,高蹈避世,追求独立人格、完善道德,隐士文化色彩最浓厚,不过他们虽避世而不完全出世,如庄子的眼冷心热⑴;儒家入世进取,但发轫期就有希冀超越世俗的一面,正与道家避世相通。

  孔子云:“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⑵,“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⑶。孟子曰:“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⑷。原儒很早便为后来的士大夫们设计了进退之道,即仕隐之道:当他们心中信奉的.道统与外在政治权力的势统发生矛盾(“邦无道”)时,便独善其身,思想上由儒入道,去做高蹈的隐士,否则便会走上仕途,甚至出将入相,兼济天下。这种儒道二元共通的文化格局,由于现实中道统与势统之间存在的无法调和的矛盾,决定了很多士大夫思想上常常出入儒道,传统的士大夫阶层会因此分化出新的社会身份——隐士。隐士文化对士大夫思想具有重要影响,某种程度上,隐士心态成为整个士大夫阶层人格的重要构成,以致在他们仕途最畅达的巅峰,也会选择功成身退。诸葛亮正是思想上出入儒道的典型代表,历史上的诸葛亮是传统儒家知识分子最成功的典型形象,可是民间形象的诸葛亮却披上道家的外衣——评话、小说、戏曲中塑造的诸葛亮无不是道士的打扮。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中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而“淡泊”、“宁静”正是道家思想的体现,也是隐士心态的重要表征。

  其次,诸葛亮所处的汉末魏晋南北朝时期,是隐士文化的第一个也是最大的兴盛期。由于时代的大动乱,这一时期的知识阶层逐渐从汉代经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思想极为活跃,个体意识开始觉醒,追求独立完善的人格境界,呈现出和现实政治明显的离心倾向,隐逸形式因需要而五花八门,身隐、心隐、朝隐、吏隐……发展至后来竟出现许多假隐士,南朝宋孔稚珪的名篇《北山移文》,即是抨击那些走由仕而隐之途、热衷功名利禄的假隐士的骈文。这一时期隐逸阶层空前膨大,从范晔《后汉书》首开

  “逸民传”,记有名有姓的隐士十数人之后,记载隐士言行事迹史乘笔记极多。晋代皇甫谧著《高士传》,搜集隐士九十六人,绝大多数是当时人。隐士文化空前发达,使隐士人格备受倾慕。诸葛亮、庞统被美称为“卧龙”“凤雏”,由此可见。

三顾茅庐典故4

  【出处】(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

  【释义】顾:拜访;茅庐:草屋。三次到茅草屋中去拜访。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历史典故】

  东汉末年,宦官专权,朝政倾颓,各路英雄纷纷起兵。刘备是汉朝的宗室,起兵多年,很多人都来投奔他,他自己也四处访求人才。一次,谋士徐庶向他推荐诸葛亮,刘备听了十分高兴,决定亲自去拜会诸葛亮。

  诸葛亮从小父母双亡,成年之后,就在隆中的卧龙岗盖起了几间草屋,定居下来。他熟读史书,颇有学问,而且对天下大事很有研究。他常把自己比做春秋战国时期的管仲和乐毅,熟悉他的.人,都认为他很了不起,于是尊称他“卧龙先生”。

  刘备同关羽和张飞带着礼物,连夜来到隆中。看门的小童听说他们是来找自己主人的,回答说:“先生不在家,早上就出门去了,也不知去了哪儿,更不知什么时候回来。”刘备只好失望地离开了卧龙岗。

  过了几天,刘备打听到诸葛亮已经回家,又和关羽、张飞一起,顶着漫天的大雪去隆中。可是到了才知道,诸葛亮已在头一天和朋友出门云游去了,三人又扑了空。

  过了些时候,刘备准备第三次去请诸葛亮,关羽和张飞都有些恼火了,但刘备并不灰心。三人再次来到卧龙岗,听小童说诸葛亮在睡觉,刘备便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着。过了好大一会儿,小童才出来把三人请进草屋,说是先生醒了。

  落座之后,刘备和诸葛亮各自做了介绍,接着谈论起天下大事来,刘备表明了想让百姓过上好日子的决心和意愿,诸葛亮见刘备谦虚诚恳,便说:“荆州地势险要,是个用兵的好地方,刘表既然守不住它,将军应当取而代之。先占据荆州,站稳脚跟,再取益州,然后联合孙权,交好西南各族,待时机成熟,再向中原发展。那么,统一天下的大业就能够获得成功。”

  刘备听后,佩服得五体投地,便表明自己想请他出山的意思,诸葛亮也不推辞,第二天便跟刘备一起去了新野。从此以后,诸葛亮用他全部的智慧和才能辅佐刘备打天下。

  【成长心语】

  “坚持就是胜利!”这是许多人在遭遇挫折时给自己的暗示。不可否认,这种心理鼓励法确实缓解了困境中的一些不安,它让人们在困难中勇敢坚持,从而取得了辉煌的人生成就。刘备就是坚信了这一点,才最终请出了诸葛亮。其实,成功的取得,实质上就是不断战胜失败的过程。因为任何一项大小事业要想取得相当的成就,都会遇到困难,每人都难免遭受挫折和失败,只有具有坚持不懈、永不放弃的心态,才有成功的那一天。一个人做一点事并不难,难的是能之以恒。

三顾茅庐典故5

  三顾茅庐

  从主谓宾来讲,

  首先是谁三顾茅庐

  其次是三顾茅庐于谁(为了谁)

  再次谁怎么样三顾茅庐了

  所以依次有:

  刘备三顾茅庐

  刘备三顾茅庐于诸葛亮(为了诸葛亮)

  刘备带着关羽张飞三顾茅庐于诸葛亮

  所以主人公:刘备,刘玄德,刘大耳。

  配角:诸葛亮

  陪忖:关张

  出处: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襄阳隆中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好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过了一段时间,刘备吃了三天素之后,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虚名,未必有真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请诸葛亮。当他们到诸葛亮家前,已经是中午,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

  《三国演义》把刘备三次亲自请诸葛亮的这件事情,叫做“三顾茅庐”。诸葛亮在著名的《出师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之句。于是后世人见有人为请他三顾茅庐所敬仰的人出来帮助自己做事,而一连几次亲自到那人的家里去的时候,就引用这句话来形容请人的渴望和诚恳的'心情。也就是不耻下问,虚心求才的意思。建安十二年(207年),诸葛亮27岁时,刘备“三顾茅庐”于襄阳,会见诸葛亮,问以统一天下大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首先夺取荆、益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从而统一全国的战略思想的宏伟蓝图,这次谈话即是著名的《隆中对》

三顾茅庐典故6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三国时著名谋土)和司马徽(三国时著名谋士)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现今湖北襄阳县)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来帮助他替国家做事。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看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真此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地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访诸葛亮。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

【三顾茅庐典故】相关文章:

指鹿为马的典故12-18

看杀卫玠的典故06-19

闭月羞花典故05-08

废寝忘食的典故12-09

守株待兔的典故12-02

江郎才尽的典故03-04

杞人忧天的神话典故07-24

心宽的名人典故04-26

见猎心喜的典故解释11-18

瞒天过海的典故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