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君之出矣

时间:2024-02-29 01:19:41 好文 我要投稿

自君之出矣

自君之出矣1

  《赋得自君之出矣·自君之出矣》原文

  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

  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前言」

  《赋得自君之出矣》是乐府诗杂曲歌辞名。赋得是一种诗体。张九龄摘取古人成句作为诗题,故题首冠以“赋得”二字。“自君之出矣”是乐府诗杂曲歌辞名,作者随手拈来当作首句。诗句比喻美妙熨帖,想象新颖独特,饶富新意,给人以鲜明的美的感受。整首诗显得清新可爱,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

  「注释」

  ⑴赋得:凡摘取古人成句为题之诗,题首多冠以“赋得”二字。“自君之出矣”是乐府诗杂曲歌辞名。君之出矣:夫君离家。之,助词,无实际意义。矣,了。

  ⑵不复:不再。

  ⑶理残机:理会残破的织布机。

  ⑷思:思念。

  ⑸减:减弱,消减。

  ⑹清辉:指皎洁的月光。

  「翻译」

  丈夫离家远行而未归,妻子长时间没有上机织布了,织机变得残破无比,却没有人修理;女主人日日夜夜思念,容颜都憔悴了,好像那团团圆月,在逐渐减弱清辉,逐渐变成了缺月。

  「鉴赏」

  首句“自君之出矣”,即拈用成句。良人离家远行而未归,表明了一个时间概念。良人离家有多久呢?诗中没有说,只写了“不复理残机”一句,发人深思:首先,织机残破,久不修理,表明良人离家已很久,女主人长时间没有上机织布了;其次,如果说,人去楼空给人以空虚寂寥的感受。那么,君出机残也同样使人感到景象残旧衰飒,气氛落寞冷清;再次,机上布织来织去,始终未完成,它仿佛在诉说,女主人心神不定,无心织布,内心极其不平静。以上,是对事情起因的概括介绍,接着,诗人便用比兴手法描绘她心灵深处的活动:“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古诗十九首中,以“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直接描摹思妇的.消瘦形象,写得相当具体突出。这里,诗人则用团?的皎皎明月象征思妇情操的纯洁无邪,忠贞专一。她日日夜夜思念,容颜都憔悴了。宛如那团团圆月,在逐渐减弱其清辉,逐渐变成了缺月。“夜夜减清辉”,写得既含蓄婉转,又真挚动人。

自君之出矣2

  自君之出矣

  唐代 雍裕之

  自君之出矣,宝镜为谁明?

  思君如陇水,长闻呜咽声。

  赏析

  《自君之出矣》是乐府旧题,题名取自东汉末年徐干《室思》诗句,《室思》第三章:“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思君如流水,无有穷已时。”自六朝至唐代,拟作者不少,如南朝宋时的刘裕、刘义恭、颜师伯,陈朝陈后主,隋代陈叔达等,均有拟作,唐代作者尤多,见于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这些拟作,不仅题名取自徐干的诗,技法也仿照徐干的诗。雍裕之这首诗(《吟窗杂录》载辛弘智《自君之出矣》与此诗相同,并收入《全唐诗》),模仿的痕迹尤为明显。这首诗表现了思妇对外出未归的丈夫的深切怀念,其手法高明之处在于立意委婉,设喻巧妙,所以含蓄有味。

  自从夫君外出,思妇独守空闺,整日相思怀念;平日梳妆打扮,都是为了让他看了满意,而今他走了,便不必再去对镜簪花了,她想:“这宝镜为谁明呢?”意思是宝镜既不为谁明,也就自然不明了,是“明镜暗不治”的进一层说法,比李咸用《自君之出矣》“鸾镜空尘生”说得更为委婉。这种表达方式,不只是徐干《室思》的继承和发展,其源可上溯到《诗经·卫风·伯兮》:“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意思是:“妆扮美容,只是为丈夫;丈夫不在,何必梳妆?”这就是司马迁《报任安书》所说的“女为悦己者容”,正表现了女子对于丈夫的忠贞。

  思念夫君,就像陇头的流水,长流无极;听到陇水呜咽的流声,让人肝肠断绝,感伤悲泣。在徐干《室思》中,只是说“思君如流水,无有穷已时”,是一般化的.说法;雍裕之则将“流水”具体化为陇水,这就如同北朝无名氏的《陇头歌辞》中的句子:“陇头流水,流离山下。念吾一身,飘然四野。”以及“陇头流水,鸣声呜咽。遥望秦川,心肝断绝。”这首歌刻画了一个漂泊他乡的游子的形象。“思君如陇水,长闻呜咽声”,因为暗用了《陇头歌辞》,便使所思念的夫君在外的情况,有了一个比较具体的内容,即在外过着凄凉漂泊的生活;这个“思”字,便更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主人公简直要声泪俱下了。除了“陇头流水”的联想之外,这里还保存着徐干《室思》“思君如流水”这一巧妙的比喻。这种比喻是将感情物化,即以有形的物体的形象来比喻无形的内心的情思。以流水喻思君之情,可以兼含多种意思:第一,以水流不断,比喻日夜思君,如“无有穷已时”即取此义;第二,以水流无限,比喻思妇情长。如李白“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以流水之长比喻情意之长,即取此义;第三,以流水呜咽,比喻情意凄切。如果说前二义可以在流不断与思不断、水无限与情无限之间直接找到“相似点”,那么水流呜咽与情意凄切便很难直接找到“相似点”,必须加以联想,由流水联想到水声,由水声联想到呜咽哭泣之声,由呜咽声再联想到感情的凄切。这是超越“相似点”的比喻,是“不似之似”,修辞学上称为“曲喻”。李贺《天上谣》“银浦流云学水声”,即属于此类比喻。由于《自君之出矣》后两句的比喻十分巧妙,不仅化无形为有形,增加了诗的形象性,而且具有多种含意,这就给读者提供了广阔的联想天地,使读者读了感到余味无穷。

自君之出矣3

  赋得自君之出矣

  张九龄〔唐代〕

  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

  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赏析

  此诗是赋得体,无论是赋诗得题,还是赋诗得句,总之是拟作。自六朝至唐代,拟此者代不乏人。诗人拟之,自是一次学诗演练。

  首句“自君之出矣”,即拈用成句。良人离家远行而未归,表明了一个时间概念。良人离家有多久,诗中没有说,只写了“不复理残机”一句,发人深思:首先,织机残破,久不修理,表明良人离家已很久,女主人长时间没有上机织布了;其次,如果说,人去楼空给人以空虚寂寥的感受。那么,君出机残也同样使人感到景象残旧衰飒,气氛落寞冷清;再次,机上布织来织去,始终未完成,它仿佛在诉说,女主人心神不定,无心织布,内心极其不平静。

  以上,是对事情起因的概括介绍,接着,诗人便用比兴手法描绘她心灵深处的活动:“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古诗十九首中,以“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直接描摹思妇的消瘦形象,写得相当具体突出,而在这里,诗人用皎皎明月象征思妇情操的'纯洁无邪,忠贞专一。“夜夜减清辉”,写得既含蓄婉转,又真挚动人。比喻美妙贴切,想象新颖独特,使整首诗显得清新可爱,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

  张九龄

  张九龄(678-740)唐开元尚书丞相,诗人。字子寿,一名博物,汉族,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长安年间进士。官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罢相,为荆州长史。诗风清淡。有《曲江集》。他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他的五言古诗,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誉为“岭南第一人”。

自君之出矣4

  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

  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翻译

  自从你离开家乡远行,我再不去动破旧织机。

  想念你犹如天边圆月,一夜一夜减弱了光辉。

  注释

  君之出矣:夫君离家。之,助词,无实际意义。矣,了。

  不复:不再。

  理残机:理会残破的织布机。

  思:思念。

  满月:农历每月十五夜的月亮。

  减:减弱,消减。

  清辉:指皎洁的月光。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自从你离开家乡远行,我再不去动破旧织机。

  想念你犹如天边圆月,一夜一夜减弱了光辉。

  注释

  赋得:凡摘取古人成句为题之诗,题首多冠以“赋得”二字。“自君之出矣”是乐府诗杂曲歌辞名。

  君之出矣:夫君离家。之,助词,无实际意义。矣,了。

  不复:不再。理残机:理会残破的织布机。

  思:思念。满月:农历每月十五夜的月亮。

  减:减弱,消减。清辉:指皎洁的月光。

  赏析

  此诗是赋得体,无论是赋诗得题,还是赋诗得句,总之是拟作。自六朝至唐代,拟此者代不乏人。诗人拟之,自是一次学诗演练。

  首句“自君之出矣”,即拈用成句。良人离家远行而未归,表明了一个时间概念。良人离家有多久,诗中没有说,只写了“不复理残机”一句,发人深思:首先,织机残破,久不修理,表明良人离家已很久,女主人长时间没有上机织布了;其次,如果说,人去楼空给人以空虚寂寥的感受。那么,君出机残也同样使人感到景象残旧衰飒,气氛落寞冷清;再次,机上布织来织去,始终未完成,它仿佛在诉说,女主人心神不定,无心织布,内心极其不平静。

  以上,是对事情起因的概括介绍,接着,诗人便用比兴手法描绘她心灵深处的`活动:“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古诗十九首中,以“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直接描摹思妇的消瘦形象,写得相当具体突出,而在这里,诗人用皎皎明月象征思妇情操的纯洁无邪,忠贞专一。“夜夜减清辉”,写得既含蓄婉转,又真挚动人。比喻美妙贴切,想象新颖独特,使整首诗显得清新可爱,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

自君之出矣5

  自君之出矣,懒妆眉黛浓。

  愁心如屋漏,点点不移踪。

  翻译

  我的夫君,你知道么?自从你出门远去,我百无聊赖,再也提不起精神来梳妆打扮。

  我的愁像什么?是了,就像那破旧的屋子漏下来的雨水,一滴接着一滴,绵绵不绝,总是滴在那同一个地方。

  注释

  眉黛:黛是古代女子用来画眉的颜料,因称眉为眉黛。

  愁心:忧愁之心。

  赏析

  “自君之出矣”是古乐府杂曲歌辞名,写女子思念丈夫。诗起于徐干《室思》:“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思君如流水,无有穷已时。”自后,诗的结构,均是前两句实写,表示离别后对丈夫的'思念;后两句用比喻虚写,表达自己的情意。如梁范云诗:“自君之出矣,罗帐咽秋风。思君如蔓草,连延不可穷。”唐李康成诗:“自君之出矣,梁尘静不飞。思君如满月,夜夜减容辉。”徐照这首诗采取的也是这一约定的写法。

  诗前两句写丈夫出门后,她再也没有心思化妆了。女子爱美,可她因为丈夫不在,连天天要做的梳妆打扮都撂下了,可见她对丈夫思念的程度,以及如今独自一人的孤寂愁苦。诗拈取了平时生活中的具有代表性的一件事予以说明,很有说服力,丈夫不在,懒于画眉,便反衬出夫妇团圆时的恩爱情况,离别后的伤感就加倍突出了。后两句说自己的愁心好比屋漏,一点点一滴滴都落在固定的地方。这个比喻很新颖。屋子漏了,象征着美满的生活出现了缺陷,隐指丈夫远出;屋漏不绝,是愁心不绝的写照;屋漏不移踪,又表示了她的愁心是那么的专一,她对丈夫的思念是那么的执著不移。

  诗明白如话,带有浓重的民歌意味,置于南朝民歌中,毫不逊色。“永嘉四灵”的作者,无论是写景还是抒情,都给人以细腻新鲜的感觉,这首小诗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以雨滴不移喻愁心不变,杨万里的《细雨》也曾用过。杨诗云:“孤闷无言独倚门,梅花细雨欲黄昏。可怜檐滴不脱洒,点点何曾离旧痕。”两首诗可以合起来参看。

自君之出矣6

  赋得自君之出矣

  朝代:唐代

  作者:张九龄

  原文:

  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

  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译文

  丈夫离家远行而未归,妻子长时间没有上机织布了,织机变得残破无比,却没有人修理;女主人日日夜夜思念,容颜都憔悴了,好像那团团圆月,在逐渐减弱清辉,逐渐变成了缺月。

  简析

  首句“自君之出矣”,即拈用成句。良人离家远行而未归,表明了一个时间概念。良人离家有多久呢?诗中没有说,只写了“不复理残机”一句,发人深思:首先,织机残破,久不修理,表明良人离家已很久,女主人长时间没有上机织布了;其次,如果说,人去楼空给人以空虚寂寥的感受。那么,君出机残也同样使人感到景象残旧衰飒,气氛落寞冷清;再次,机上布织来织去,始终未完成,它仿佛在诉说,女主人心神不定,无心织布,内心极其不平静。以上,是对事情起因的'概括介绍,接着,诗人便用比兴手法描绘她心灵深处的活动:“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古诗十九首中,以“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行行重行行》)直接描摹思妇的消瘦形象,写得相当具体突出。这里,诗人则用团?的皎皎明月象征思妇情操的纯洁无邪,忠贞专一。她日日夜夜思念,容颜都憔悴了。宛如那团团圆月,在逐渐减弱其清辉,逐渐变成了缺月。“夜夜减清辉”,写得既含蓄婉转,又真挚动人。

自君之出矣7

  杂曲歌辞·自君之出矣

  [唐]雍裕之

  自君之出矣,宝镜为谁明。思君如陇水,长闻呜咽声。

  作品赏析

  【注释】:

  《自君之出矣》是乐府旧题,题名取自东汉末年徐幹《室思》诗句,《室思》第三章云:“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思君如流水,无有穷已时。”自六朝至唐代,拟作者不少,如南朝宋代刘裕、刘义恭、颜师伯,陈朝陈后主,隋代陈叔达等,均有拟作,唐代作者尤多,见于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凡所拟作,不仅题名取自徐诗,技法也仿照徐诗。雍裕之这首诗(《吟窗杂录》载辛弘智《自君之出矣》与此诗同,并收入《全唐诗》),模仿的痕迹尤为明显。这首诗表现了思妇对外出未归的丈夫的深切怀念,其手法高明之处在于立意委婉,设喻巧妙,所以含蓄有味。

  自从夫君外出,思妇独守空闺,成日价相思怀念;平日梳妆打扮,都是为了让他看了满意,而今他走了,便不必再去对镜簪花了,这宝镜为谁明呢?意思是宝镜既不为谁明,也就自然不明了,是“明镜暗不治”的进一层说法,比李咸用《自君之出矣》“鸾镜空尘生”说得更为委婉。这种表达方式,不只是徐幹《室思》的继承和发展,其源可上溯到《诗经·卫风·伯兮》:“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妆扮美容,只是为丈夫;丈夫不在,何必梳妆?这就是司马迁《报任安书》所说的“女为悦己者容”,正表现了女子对于丈夫的忠贞。

  思念夫君,就象陇头的流水,长流无极;听到陇水呜咽的流声,真叫人肝肠断绝,感伤悲泣。在徐幹《室思》中,只是说“思君如流水,无有穷已时”,是一般化的说法;雍裕之则将“流水”具体化为陇水,这就使人联想起北朝无名氏的《陇头歌辞》:“陇头流水,流离山下。念吾一身,飘然四野。”“陇头流水,鸣声呜咽。遥望秦川,心肝断绝。”这首歌刻画了一个漂泊他乡的游子的形象。“思君如陇水,长闻呜咽声”,因为暗用了《陇头歌辞》,便使所思念的夫君在外的情况,有了一个比较具体的内容,即在外过着凄凉漂泊的生活;这个“思”字,便更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简直要声泪俱下了。除了“陇头流水”的联想之外,这里还保存着徐幹《室思》“思君如流水”这一巧妙的比喻。这种比喻是将感情物化,即以有形的物体的形象来比喻无形的`内心的情思。以流水喻思君之情,可以兼含多种意思:第一,以水流不断,比喻日夜思君,如“无有穷已时”即取此义;第二,以水流无限,比喻思妇情长。如李白“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以流水之长比喻情意之长,即取此义;第三,以流水呜咽,比喻情意凄切。如果说前二义可以在流不断与思不断、水无限与情无限之间直接找到“相似点”,那么水流呜咽与情意凄切便很难直接找到“相似点”,必须加以联想,由流水联想到水声,由水声联想到呜咽哭泣之声,由呜咽声再联想到感情之凄切。这是超越“相似点”的比喻,是不似之似,修辞学上称为“曲喻”。李贺《天上谣》“银浦流云学水声”,即属此类比喻。由于《自君之出矣》后两句的比喻十分巧妙,不仅化无形为有形,增加了诗的形象性,而且具有多种含意,这就提供了广阔的联想天地,使人读了感到余味无穷。

  (林东海)

自君之出矣8

  赋得自君之出矣

  张九龄

  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

  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注:

  ⑴赋得:凡摘取古人成句为题之诗,题首多冠以赋得二字。自君之出矣是乐府诗杂曲歌辞名。君之出矣:夫君离家。之,助词,无实际意义。矣,了。

  ⑵不复:不再。

  ⑶理残机:理会残破的织布机。

  ⑷思:思念。

  ⑸减:减弱,消减。

  ⑹清辉:指皎洁的月光。

  【1】不复理残机描绘了一种怎样的气氛?(2分)

  【2】诗的三、四句描写很有特点,请加以赏析?(2分)

  参考答案

  【1】织机残破,说明丈夫离家已久,君去机残,描绘了一种落寞冷清的氛围。(2分,意对即给分)

  【1】运用比喻的修辞,把思妇的思念比作那团团圆月,这圆月在逐渐减弱其清辉,逐渐变成了缺月,从而使思妇的这份思念之情表达得含蓄婉转,真挚动人,也使本诗显得清新可爱。(2分,修辞1分,情感1分,意对即可)

  阅读练习二:

  (1)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2)诗歌的后两句,诗人采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参考答案

  (1)通过残机满月等意象,塑造了一位丈夫久出未归,百无聊赖、无心劳作、日见憔悴的思妇形象。(意对即可)

  (2)比喻。因为日夜思念,容颜憔悴,宛如那圆圆的明月,在一天天的减弱它的清辉,变成了残月。生动形象,委婉含蓄,真挚动人,美感鲜明。(意对即可)

  译文

  丈夫离家远行而未归,妻子长时间没有上机织布了,织机变得残破无比,却没有人修理;女主人日日夜夜思念,容颜都憔悴了,好像那团团圆月,在逐渐减弱清辉,逐渐变成了缺月。

  作者

  张九龄(678740),唐朝大臣。字子寿,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景龙(唐中宗年号,707710)初年进士。唐玄宗时历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是唐朝有名的贤相。

  赏析:

  《赋得自君之出矣》是唐代宰相张九龄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描写了丈夫远行的妻子在家中的孤单和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形象生动,充满生活气息。

  首句自君之出矣,即拈用成句。良人离家远行而未归,表明了一个时间概念。良人离家有多久,诗中没有说,只写了不复理残机一句,发人深思:首先,织机残破,久不修理,表明良人离家已很久,女主人长时间没有上机织布了;其次,如果说,人去楼空给人以空虚寂寥的感受。那么,君出机残也同样使人感到景象残旧衰飒,气氛落寞冷清;再次,机上布织来织去,始终未完成,它仿佛在诉说,女主人心神不定,无心织布,内心极其不平静。

  以上,是对事情起因的概括介绍,接着,诗人便用比兴手法描绘她心灵深处的活动: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古诗十九首中,以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行行重行行》)直接描摹思妇的消瘦形象,写得相当具体突出,而在这里,诗人用皎皎明月象征思妇情操的纯洁无邪,忠贞专一。夜夜减清辉,写得既含蓄婉转,又真挚动人。比喻美妙贴切,想象新颖独特,使整首诗显得清新可爱,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

自君之出矣9

  自君之出矣,金翠闇无精。

  思君如日月,回还昼夜生。

  翻译

  自从你离开之后,金翠之由光彩夺目而陡然失色。

  日日夜夜都思念着你,一息不停,回环往复。

  注释

  金翠:黄金和翠玉制成的饰物。金黄﹑翠绿之色。

  无精:没有精华和精光。没有精神。

  日月:日头和月亮。

  回还:回环转还。

  昼夜:白昼和夜晚。

  生:发生。

  赏析

  徐诗意谓:自从丈夫外出之后,自己也就无心梳妆打扮,任凭明镜上沾满灰尘。相思之情宛如流水般悠长、无限,是《室思》第三章最为精彩的妙句,引起后代诗人们反复模仿,一骋才思。自六朝至唐代,除了鲍令晖为五言十句、虞羲为五言八句之外,其余皆是五言四句,且均以“自君之出矣”开篇。此诗意谓:自从丈夫外出之后,平日里珠光宝气的金钗翠钿,变得黯淡无光。思念丈夫的感情,宛如日月之升落不息!物本是无知无情,金翠之由光彩夺目而陡然失色,皆因闺中人离别相思所浸染,黯然销魂之移情作用使然。以物写人,抒情婉曲,既表达了思妇之离情,同时也反应出古代“女为悦己者容”的传统观念。而其日月之喻,虽与徐诗流水之喻同是妙喻,然而同中略异。亘古不变之日月升沉,昼而夜,夜而昼,一息不停,回环往复,其昭昭煌煌,见出思妇心地之光明,其终古不息,见出思妇爱心之纯正无杂质。如日月之昼夜回还,表达出一种崇高、神圣的爱情观。流水之喻,添徐诗缠绵悱恻之情韵,近于阴柔之美;日月之喻,添本诗纯正不懈之意蕴,其诚挚深厚,近于阳刚之美。

  和所有拟作一样,本诗也以“自君之出矣”开篇。抑扬顿挫的“自君之出”,缀以“矣”字,意味深长。“矣”是表示完成貌的语气词,轻细的声调带着感叹的成分,为全诗定下曼声低回的基调。吴侬细语,不胜依依的别情,令人一咏一吟,即沐浴在诗的氛围之间。读一部杰出的`小说可能会使读者顿时声泪俱下,掌声四起,而一首小诗就不一定让读者有这种声泪俱下的效应,它可能在读者心中留下十分隽永的情感波澜。读“自君之出矣”这类抒情小诗或可作如是观。

  还应该注意到,这首诗的每一单句中,平仄声调的交错安排已暗合近体诗律句的规则。如“思君如日月”,从声律上看是“平平平仄仄”,抑扬顿挫,节奏鲜明,俨然近体诗的体势。徐干诗“思君如流水”。从声调说看是“平平平平仄”,朗朗上口,情文俱佳,然其四平声一仄声的安排,纯然古诗自然浑成体势。南朝文学批评家刘勰称刘骏:“孝武多才,英采云构。”盛赞其才华横溢,文采丰富。从作者流传下来的二十几首文辞清雅的作品看来,诚如刘勰所称道。从这首文情声调俱美的小诗来看,更表面作者在提高诗歌艺术表现方面的努力和贡献,推动了古诗向近体诗的演进。

自君之出矣10

  信寄托情感,言表达心声;心底的思念,总是情不自禁的在夜阑人静之时,婉转轻徊。如茫茫天际,渐渐滋生出一弯相思的月,照亮静的夜,从而勾起人们无边的思绪。原来,月亮还有一个名字叫做思念。

  ——题记

  千百年来,书信一直是人们寄托相思的桥梁,是维系亲情的纽带。是文人墨客常吟不衰的精品,是天涯游子肝肠寸断的心声,是深闺人儿千丝万缕的思念。而这思念,又是捻字为花时的情,是剪烛西厢时的盼,是抬头望月时的暖。因此,从古至今,许多人都将思念之情寄托于诗词信笺,素有鸿雁传书之说。

  翻开那些透着浓浓亲情的诗句;有杜甫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对亲人的思念;有李商隐的“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对情人的思念;有徐再思的“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对父母的思念;还有鲍令晖的“自君之出矣,临轩不解颜。”对兄长的思念。无论是哪种思念,思念都是一缕欲说还休的情,是一线花好月圆的盼。

  鲍令晖——生卒年不详。生活在公元420年东海;(今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人,著名文学家鲍照之妹,能诗文。是南朝宋、齐两代唯一留下著作的女文学家,也是女茶人中的佼佼者。陆羽在《茶经》里列举了一百多位茶人,其中女子得此殊荣的只有鲍令晖。曾有《香茗赋》传世,今已散佚。生平所作流传至今的有:《拟青青河畔草》、《客从远方来》、《古意赠今人》等。著名诗评论家钟嵘,在其诗品中对鲍令晖诗文评价“崭绝清巧,拟古尤胜”。

  鲍令晖出身贫寒,生丁孤单,只有哥哥鲍照与她相依为命,再无亲人。因此,兄妹二人感情深厚,关爱有加。后来,鲍照任“朐海王刘于顼”的前军参军,常年远行在外。从此,兄妹二人便以诗词信笺作为交流,来表达心中的思念和血浓于水的融融亲情。

  《拟青青河畔草》

  袅袅临窗竹,蔼蔼垂门桐。

  灼灼青轩女,泠泠高台中。

  明志逸秋霜,玉颜艳春红。

  人生谁不别,恨君早从戎。

  鸣弦惭夜月,绀黛羞春风。

  春天,充满诗意的季节,窗外细竹随风摇曳,门旁梧桐绿荫渐浓。但是这些姹紫嫣红,美丽宜人的景色,终究只能停留这一季。春去秋来,寒来暑往,再美丽的景象也会随着时间逐渐流逝,跌落成尘、划为萧条。其实,无论是杏花带雨的媚,荷花点露的娇;还是菊花羞霜的美,梅花枕雪的艳。也只能在书信中,花开一同赏,花落一同悲。

  鸣弦惭夜月,绀黛羞春风。寥寥心事,凄凄弦鸣,指尖划过的旋律梳理着郁闷的心结,卷起了陈旧的记忆,终究还是抵挡不住惆怅对心扉的侵袭。夜风微冷,卷起衣角、吹乱发梢、更吹乱她零乱的.思绪。瞻望夜的尽头,一轮明月孤独地挂在天边,仿佛这袅袅琴音只有月亮这一个听众。此时用“孤清”这个字眼来形容这样的夜晚,最是恰当。不由得感叹,原来,月亮还有一个名字,叫做思念。

  《自君之出矣》

  自君之出矣,临轩不解颜。

  砧杵夜不发,高门昼常关。

  帐中流熠耀,庭前华紫兰。

  物枯识节异,鸿来知客寒。

  游用暮冬尽,除春待君还。

  自从哥哥离家后,鲍令晖经常是蹙眉不展,愁绪满怀、日子突然变得无比孤单。斜阳暮落,砧杵停歇、柴门幽闭、孤灯剪影。一扇窗,有晚风习习、有疏柳萧萧、有一弯明月高挂檐牙;还有一个人,依着窗、望着月、望着那条清幽的小路,寻觅着亲人的身影。帐中流萤作伴,庭前紫兰为友。从草木的枯落,得知季节的更替;从桌上的信笺,了解哥哥的艰辛。那信笺里的浓浓亲情,是夜晚的独白,是无尽的相思,是遥远的祝福。

  信寄托情感,言表达心声;心底的思念,情不自禁的在这夜阑人静之时婉转轻徊,流转于指尖,缱绻于信笺。如茫茫天际,渐渐滋生出一弯相思的月,照亮静的夜;从而勾起人们无边的思绪。那字里行间滚动的浓厚亲情,瞬间像逢春的枯草猛长着。猛长的相思充溢着她的眼眸,眼眸竟流出一滴伤心的泪。一滴泪,怎滴尽她对哥哥的思念?一阕词又怎诉尽,思念哥哥时烙在她心中的凄风苦雨。只盼着暮冬一过,哥哥会随着春天一起到来。因为她一直深信,慈悲的上苍,总会在春暖花开的时候许世人一个美好的重逢。

  《寄行人》

  桂吐两三枝,兰开四五叶。是时君不归,春风徒笑妾。

  春天来了,小路两旁的桂叶渐绿,兰花渐开。团团雨雾,弥漫着阵阵花香,轻轻地、柔柔地、划过眉梢。春天真的来了啊!但是,她等待的亲人最终还是没有随着春天一起到来。一阵风吹来,翻阅着案上那些载满沧桑的信笺。风的呓语,仿佛是嘲笑、是怜惜、还是悲凄、已然无从分辨了。闭上双眼,任由悲伤在心底肆意蔓延,吞噬着每一根脉络。突然明白,自己只是在等着一个永远也不会归来梦,等着一盏永远也煮不暖的茶。

  《古意赠今人》

  “形迫杼煎丝,颜落风催电。容华一朝尽,惟余心不变。”

  时光,绕指渐行,悲空了岁月的风华,撰写了流年的沧桑。很多事还没等自己走进,就已经物是人非、花絮零落、春梦搁浅。从锦绣华年,到华发苍颜,不知不觉鲍令晖已经30多岁了。眼底的风景,笔尖的相思,还有小路上渐瘦的脚印,都一一跌入流年的光影里。指尖滑过的喜怒哀乐,锁不住时间的流逝,却锁住了不变的真情。岁月滑过悲欢离合,留不住容颜的俏丽,却留住了不变的亲情。

  或许是太执着于这份亲情,抑或是太依赖哥哥的关爱。在爱的旅途中,爱还没开始,就已经结束。她不曾盘发出嫁,相夫教子,不曾有一个可以执手同行的人与她白头偕老。或许,命运一开始就把她交付给了孤独,她在孤独中写尽对亲人的思念,在思念中等待重逢。又在等待中耗尽了她一生的时光,然后慢慢的死去。如一枚疲惫的落叶,静静地躺在门前那条,等待哥哥归家的小路上;那么安宁,那么自然。一切都是轻轻地来,轻轻地去、让人无力挽回。

  鲍照得知小妹去世的噩耗,立即请假回家奔丧。时值清秋,早晨登上故乡的南山,望着埋在垅土中的妹妹,不由得泪如雨下、伤心欲绝。回顾平生孤苦风雨,只有鲍令晖与自己相依为命。而今,小妹却早早离开人寰,剩下自己是多么的寂寞与空虚。早知那一次分别是跟妹妹永远的诀别,就该常回家看看。于是,愁肠百转,追悔莫及的写下了一阕《伤逝赋》:“露团秋槿,风卷寒萝。凄怆伤心,悲如之何!”诗中无不深挚地抒写着对鲍令晖的悼念,和郁结愁苦的思念。读之,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不由得想起《无敌是多么的寂寞》这首歌;“无敌是多么多么寂寞,无敌是多么多么空虚。独自在顶峰中,冷风不断的吹过,我的寂寞,谁能明白我……”当你不顾一切取得了成功,拥有了财富,最后连一个与你分享快乐的亲人都没有,这才是人生最大的孤独。也正是这种拥有与失去,才让人感到寂寞与空虚。

  其实,幸福没有特定的公式,幸福不幸福与穷富无关。人生最大的幸福莫过于一家人平平安安,团团圆圆。

  鸟飞得再远,也会飞回老巢;水流得再远,终会流回大海。书信虽是寄托相思的桥梁,是维系亲情的纽带。但是一千封书信不如一个真实的自己站在亲人面前。常回家看看,别让“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成了现实;常回家看看,别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成了此生的遗憾;常回家看看,莫等到亲情远了,尘缘尽了、而后悔莫及!

自君之出矣11

  自君之出矣是乐府旧题,取名自建安诗人徐干一首著名的《 室思》 诗,此诗以女子的口吻,诉说对远方丈夫的深情思念。其第三章末四句日: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写情缠绵动人,设喻妥帖传神,深受后人赞赏。南朝以来,不断有人模拟这四句的形式进行创作,抒发思妇的相思哀怨之情,自君之出矣,遂成为独立的乐府诗题,此类诗又可归人思妇闺怨一类诗之中。与其他的拟乐府诗不同,《自君之出矣》基本上都保持着徐干原诗的内容与形式,即形式与内容始终一致,而且大都是五言四句,其首句必述自君之出矣,次句记叙一件日常生活之事,后两句则以思君如xx 引出各种喻体。因叙事与设喻不同,使得此类同题诗呈现出丰富多彩、摇曳多姿的意趣之美。下面结合几首具有代表性的诗歌作简要的`赏析:

  颜师伯(南朝· 宋)《 自君之出矣》 :自君之出矣,芳帷低不举。思君如回雪,流乱无端绪。这首诗所描写的已不只是单纯的思念,而是女子由于思念时间之长、思念程度之深所形成的心烦意乱的情绪。由于丈夫远出不归,长久的思念折磨着女主人,令她百无意趣。绣帷低垂,却无心挂起。接下来又用回雪,来比喻愁思的郁结不解、纷乱无绪。喻体不仅真切,而且兼具意象之美,叹为观止。此外,雪的洁白无瑕也象征了女主人公忠贞不渝的品德。

  范云(南朝· 梁)《 自君之出矣》 :自君之出矣,罗帐咽秋风。思君如蔓草,连延不可穷。秋风时至,北雁南飞,深闺独望,愁思袭上心头。诗人以秋风吹罗帐暗示女子的空闺寂寞,一咽,字,已现秋风愁煞思妇之状;以蔓草连延来比喻女子的情思没有止境,绵绵无绝期。

  张九龄(赋得自君之出矣》 :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织机残破,久不修理,表明良人离家已久,女主人长时间没有上织机了.即使札札弄机抒,想必也是终日不成章的。诗人用皎皎明月象征思妇情操的纯洁无邪、忠贞专一。她日日夜夜思念,容颜都憔悴了,宛如那轮圆月,在渐渐减弱其清辉,慢慢变成了缺月。这两句写得既含蓄,又真挚动人。

  雍裕之(唐)(自君之出矣》 :自君之出矣,宝镜为谁明?思君如陇水,长闻呜咽声。夫君外出,思妇独守空闺,无心对镜梳妆打扮,这宝镜为谁而明呢?宝镜为谁明?一句,又比徐诗的明镜暗不治更进一层,相思之苦跃然纸上。思念夫君,就像陇头的流水,长流无极;寂静的午夜耳闻陇头呜咽的流水声,怎能不叫人肝肠断绝,感伤悲泣呢。以流水不断,喻日夜思君无有穷已时;以水流无限,喻思妇情意之长;以流水呜咽,喻情意凄切。可谓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

  陈叔达(唐)《 自君之出矣》 (其二): · 自君之出矣,明镜罢红妆。思君如夜烛,煎泪几千行。从丈夫离家的那一天起,明镜前便不再出现思妇的红妆,因为悦己之人不在身边。不仅镜前罢红妆,而且又整天以泪洗面,拭却千行又万行。以夜烛煎泪几千行喻思妇之相思,既点明难眠之人内心倍受愁苦煎熬之情,又可想见空床独卧之人转辗反侧之状。在思妇眼中,那燃烧的蜡烛似乎带上了感伤的情调,替人垂泪到天明。

  李康成(唐)《自君之出矣》 :自君之出矣,弦吹绝无声。思君如百草,撩乱逐春生。,夫君久出未归,闺中之人抑郁寡欢,纵然良辰美景之日,赏心悦目之时,弦吹也不再发出美妙动听的乐曲。而相思之苦,又如春光中疯长的百草不可抑止。春光无限,杨柳拂风,百草逐生,睹景伤情,心绪撩乱难宁,自然会萌生悔教夫婿觅封侯之意。此外,在表意达情上,逐春生的百草也较范诗4 秋风中的蔓草更加丰富,让人感受到一个鲜活的生命在春光中落寞的情怀。

  卢全(唐)《 自君之出矣》 :自君之出矣,壁上蜘蛛织。近取见妾心,夜夜无休息。壁上蜘蛛,日夜不停地忙碌织网;闺中思妇,永无断绝地愁苦相思。蜘蛛吐丝成网,思妇见。丝生情,一动一静,相看两不厌,。在思妇月色中观壁上蜘蛛织这一百无聊赖的生活细节中,诗人见相思之真意,可见立意之高妙。在乐府旧题自君之出矣,这一类诗中,不幸的家庭有其相似性,男人长久不归的理由有千千万,但闺房空守之人的愁怨却是相同的。

【自君之出矣】相关文章:

自君之出矣原文及赏析12-17

自君之出矣原文、赏析02-26

自君之出矣原文赏析及翻译12-19

自君之出矣原文及赏析(精)02-26

【经典】自君之出矣原文及赏析5篇02-27

今昔,吾不再矣的作文08-09

戏说A君作文10-27

神创论可以休矣作文07-16

惟苦学论可以休矣作文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