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必修三知识点

时间:2024-02-28 23:38:39 好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高一语文必修三知识点

  在年少学习的日子里,相信大家一定都接触过知识点吧!知识点就是“让别人看完能理解”或者“通过练习我能掌握”的内容。哪些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知识点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一语文必修三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语文必修三知识点

高一语文必修三知识点1

  一、通假字

  ①外连衡而斗诸侯/约从离衡(衡,通"横")

  ②孝公既没(没,通"殁",死亡)

  ③合从缔交/约从离衡/于是从散约败(从,通"纵",指战国时期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称为"合纵")

  ④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疲惫)

  ⑤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通"呵",喝问)

  ⑥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崛起)

  ⑦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像影子一样)

  ⑧百有余年矣(有,通"又")

  ⑨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抗,通"亢",高)

  ⑩威振四海(振,通"震",震动)

  二、古今异义

  ①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于是,在这种情况下;西河:黄河以西。)

  ②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在这时)

  ③山东豪俊遂并起(山东: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今指山东省。)

  三、一词多义

  1.固

  ①据崤函之固(险固,坚固,特指地势险要,城郭坚固,形容词用作名词)

  ②君臣固守以窥周室(牢固,顽强,形容词)

  ③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固守的据点,屏障,名词)

  2.因

  ①因遗策(沿袭,动词)

  ②因利乘便(趁着,介词)

  ③因河为池(凭借,依据,介词)

  3.亡

  ①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丢失,损失,动词)

  ②追亡逐北(逃亡,动词;此用作名词,指逃亡的军队)

  ③吞二周而亡诸侯(灭亡,动词;这里是使动用法,使……灭亡)

  小说阅读答题技巧

  知识链接

  1.小说概念及三要素

  2.小说的情节结构

  3.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

  正面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

  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环境描写衬托对比等)

  4.小说巾的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社会环境作用:它揭示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人物的身份、地位、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历史背景等等。

  自然环境作用: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心情;渲染气氛等。

  命题角度(一)情节

  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是欣赏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命题者在为小说命题时,也必定以此为出发点,先从整体上设置理解文章内容的试题。

  l、把握故事情节

  (1)三种题型:

  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②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③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2)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于:

  ①抓住场面:

  ②寻找线索;

  ③理清小说的结构。

  (3)分析小说故事情切时要注意两点:

  ①情节的发展变化是矛盾冲突发展的体现,分析小说的情节时必须抓住主要的矛盾冲突;

  ②分析情节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小说主题服务的。

  所以,在分析情节的过程中,要随时注意体会它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及对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

  2.鉴赏故事情节

  这类型的题目主要是围绕情节构思及其作用命题。

  常见题型:

  l、文中写了__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

  2、某事物、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解题思路:

  内容作用+结构作用

  明确情节构思为表现人物的宗旨,结合情节的一般作用:

  1、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2、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3、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

  4、照应前文。

  5、推动情节发展。

  6、刻画人物性格。

  7、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8、起线索作用。

  9、埋下伏笔。

  提高语文成绩有哪些窍门

  可能有些同学会觉得,语文即使不听课,在考试的时候,也不会有什么影响,所以上课的时候,经常不注意听课,或者是利用语文课的时间去睡觉,这种做并不对,我们一定要利用好语文课的时间,然后在课下的时候,用少的时间去学习语文,其实有些时候,语文底子打下了,即使你课后的时候不怎么学习,课上认真听讲一点,你的成绩也会很好的,所以利用好上课的时间,对你学习很重要。

  语文中,有很多知识是需要我们自己去感悟的,有些东西可能老师讲我们也听不懂,所以学习语文,还要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

高一语文必修三知识点2

   1.乎

  (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前一个是"在"的意思;后一个是"比",表比较)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

  (3)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

  (4)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

  2.而

 (1)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

  (2)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折)

  (3)吾从而师之(连词,表承接)

  (4)择师而教之(连词,表承接)

  (5)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

  (6)小学而大遗(连词,表转折)

  (7)则群聚而笑之(连词,表修饰)

  3.之

(1)古之学者必有师(助词,的)

  (2)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

  (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7)圣人之所以为圣(代词,指代这件事)

  (8)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助词,的;代词,指代童子)

  (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10)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这一类)

  (11)郯子之徒(代词,这,这一类)

  (1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这,这一类)

  (13)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

  4.其

 (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

  (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

  (5)其可怪也欤(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吗?")

  5.于

 (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

  (2)而耻学于师(介词,向)

  (3)于其身也(介词,对于)

  (4)皆出于此乎(介词,从)

  (5)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

  6.也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断)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4)其可怪也欤(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

【高一语文必修三知识点】相关文章:

高一语文必修二知识点02-27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二知识点12-18

语文必修二知识点梳理12-19

语文必修二苏教版知识点12-18

语文必修二易考知识点12-18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归纳12-18

语文必修五陈情表知识点12-18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有哪些12-19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复习02-28

地理必修一知识点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