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淀教学实录

时间:2024-02-28 08:32:39 好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荷花淀教学实录

荷花淀教学实录1

  教学理念:

荷花淀教学实录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作者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个体体验应该是浪漫独特而富有想象力、创造力的。因此,文学教育应该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挖掘学生的智慧潜能。

  教学设想:

  《荷花淀》是传统名篇,被赞誉为“诗体小说”。相对于主题美、情节美、景物美和细节美,作品中简洁传神、富有个性的人物语言是更大的亮点。但是,作品所反映的时空背景离现代的学生毕竟较为久远了,如何在一教时内让学生走入文本,品味人物语言?我认为最快捷有效的方法是朗读。因为文字的静默无声天然使学生与文本之间产生隔阂,而朗读的声情并茂本身就有利于沟通。因此,本课将把朗读作为探究人物的主要方法,为学生营造一个用文字、声音、情感和想象构筑起来的诗意的语文世界。

  教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朗读个性化的语言,领会水生嫂及其他荷花淀妇女形象。

  2.通过赏析人物,陶冶学生性情,涵养学生心灵。

  3.尊重学生在阅读欣赏中的独特体验,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多媒体展示课题):

  师:同学们一定读过不少小说,能列举几部印象深刻的,并且说出它们的主人公吗?

  生:《乱世佳人》中的郝思嘉。

  生:《简。爱》中的简。爱。

  生:《苔丝》中的苔丝。

  二.目标定向:

  师:昨天,老师也请大家阅读了一篇小说《荷花淀》,大家都读过了吗?你认为课文的主人公是谁?

  生:水生嫂和其他荷花淀的妇女。

  师:但是,这群女人却和以上大家提到的主人公有所不同,我们找不到有关她们的外貌描写;甚至,她们连名字也没有。这是为什么呢?说说看。

  生:可能因为她们太普通了吧。

  师:哦,普通人就连名字、外貌也不需要啦?

  生:我认为我们可以通过她们的语言在头脑里想象她们的形象。

  生:大概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吧。

  师:两位同学的观点是说,作者这样处理给我们留下了阔大的空间,可以驰骋我们的想象。究竟哪一种看法更为准确客观,还是让我们走近这群荷花淀妇女,走进水生嫂的内心世界,来寻求解答吧。

  分析和理解小说的人物,有多把钥匙,如,外貌、语言、神态、动作等,今天我们应该动用哪一把呢?

  生(齐答):语言。

  师:哦,很一致嘛。为什么呢?

  生:文中有很多处人物对话。

  生:言为心声,语言最能反映人物的内心。

  师:说得很对。那么,把握人物语言的最便捷最有效方法是什么?

  生:我想┄┄是朗读吧。

  生:应该就是朗读。

  师:这么肯定?为什么?

  生:因为人物语言是说出来的。我想不会有比朗读更好的方法了。

  师:很好,那就照你说的办。让我们穿越时空,回到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来到水生家的小院,去读一读水生嫂和丈夫之间的那一段对话。

  三.朗读品味夫妻话别中对话,探究把握水生嫂形象

  师:请同桌两人分角色读,从“女人抬头笑着问”读到“女人留着眼泪答应了他。”

  生:朗读(略)。

  师:读完这段对话你对水生嫂的印象如何?你认为这些语言反映出水生嫂怎样的心理状态、个性特征?找一句你认为最简洁,最传神,最动人的话,来给大家说一说。

  生:我认为是“你走,我不拦你。”表明水生嫂支持丈夫参军杀敌。

  师:好,你把原句中“家里怎么办?”给落下了,那么加上以后是否就表明水生嫂不支持丈夫了呢?有没有同学知道?

  生:还是支持的。只不过提出实际困难,真实地反映出矛盾心理。

  师:是啊,水生嫂是人而不是神,丈夫走了,生产任务、生活重担、服侍老人、照顾孩子,这一副副担子全都得压到自己的肩上,没有顾虑是不现实的。不过,经过了一番思想斗争,水生嫂还是毅然决定挑起家庭的重担。同学们能在文中找出这个句子来吗?

  生找,齐答:“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

  师:对。从这句话里我们看到水生嫂支持丈夫参军杀敌。只要丈夫理解自己,再苦再累也愿意承担;体现了中国妇女纯朴善良、任劳任怨的传统美德。这里还有一个小故事,说当年有个印刷厂粗心地将句号印成了逗号,变成“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孙犁得知后认真地说:“这是原则性错误!”现在你能理解孙犁的话吗?

  生:用句号更能反映出支持、理解丈夫的明确态度,突出不阻拦;用逗号则强调了“家里怎么办?”,突出依赖性。

  师:说得真不错,你能通过朗读把用句号和用逗号的不同感觉区别开吗?

  生:我试试。(朗读,有意识地突出了小鸟依人和深明大义两种风格。)

  众生笑。

  师:看来,你不仅准确地理解,还能准确地传达。其他同学还找了什么句子?

  生:“你总是很积极的。”体现出水生嫂对丈夫的行为感到骄傲自豪,引以为荣。从这句话里我觉得她是一位思想进步的妇女,一个温柔贤惠的妻子。

  师:理解得很准确,你也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

  生准备读,其他同学充满期待。

  生读(略)。

  师:你对自己的朗读满意吗?

  生:不是很满意。

  师:那你能不能给大家推荐一位,来读出你所体会到的感觉?

  生推荐,生朗读(突出“积极”,读得很成功,得到了热烈掌声)。

  师:请同学们继续找。

  生:“你有什么话,嘱咐嘱咐我吧。”丈夫这一去,有可能会牺牲,但这一句表明水生嫂已经能够比较平静的面对这生离死别。

  生:我认为从这句话中也可以看出水生嫂对丈夫的依恋。

  师:同学们都找了水生嫂得知丈夫要上前线以后的话,再请大家注意在丈夫说出“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之前的富有个性的话。

  生:我觉得水生嫂还是一位体贴聪明的妻子。你看“‘今天怎么回来得这么晚?’站起来要去端饭。”可见对丈夫非常关切、体贴。

  生:还有 “怎么了,你?”问这句话是由于水生嫂看出水生笑得不像平常,反映出她的聪慧。

  师:那我能不能把 “怎么了”后的逗号改成句号?

  生:不好,用逗号更能反映出急切、体贴的心情;句号显得有点冷冰冰的。

  师:说得有理。你也能把用逗号和句号的不同读出来吗?

  生朗读,传达了急切和冷淡两种态度。

  师:同学们都尝试着读过了,也对水生嫂的个性、心理作出了自己或深或浅,但都独具个性的理解。受了大家的启发我也想用我的声音我的情感来传达我对水生嫂的理解。我想找一位男生来合作一下,大家给我推荐一位。

  生兴奋,推荐。

  师生朗读

  从“女人抬头笑着问”到“女人流着眼泪答应了他。”的对话部分。

  生热烈鼓掌。

  师:我想知道同学们鼓掌的理由。

  生:因为我觉得你读得蛮不错的。

  生:你让我透过水生嫂的这些语言能想象出水生嫂的形象。

  师:哦,真谢谢你的鼓励。那你给我说说水生嫂是怎样一个人?

  生:理解支持丈夫,吃苦耐劳,淳朴善良。

  生:还有舍小家为大家,深明大义,任劳任怨。

  四.朗读商议探夫、归途说笑两个片段,领悟以水生嫂为代表的荷花淀妇女群像

  师:也许,我们用这些词语还不足以形容她。因为没有豪言壮语,有的只是一颗朴素的'爱国心,一份深厚的爱乡情;却把自己的丈夫送上了生死难料的前线,这一切水生嫂做到了,荷花淀的其他妇女们也做到了。在那个年代,千千万万个解放区妇女都是这样做的。正像孙犁自己说的:“《荷花淀》所写的,就是这一时代,我的家乡,家家户户的平常故事。”可是,丈夫们上了前线,到底也带走了女人们的心。这不,“过了两天,四个青年妇女聚在水生家里,大家商量。”商量什么呢?

  生齐答:探望丈夫。

  (一)、商议探夫

  师:这里的五句话应该推荐几位同学来朗读?五位还是四位?

  生:(经过阅读)四位。

  师:言为心声,什么人说什么话,大家来判断一下哪两句应该是同一个人说的?自己先读读看。

  生:第一句和第五句。

  师:为什么?

  生:因为这两句话都表明自己本身不想去。(此回答引来许多反对之声)

  师:看来你的想法很独特,很多同学有不同的见解。

  生:说第一句和第五句的人其实都是想去的,她们都在找借口(其他同学频频点头)。我认为是第一句和第四句。因为说第四句话的人最急切,那么也应该是她第一个提出要去的。

  生:我不同意。应该是第二句和第四句。从语句的顺序看,第二句说完以后,水生嫂提出了一个顾虑,于是她又紧接着再说。

  生:我也认为应该是第二句和第四句。因为各人的语言反映出个性不一样。比较起来,说第二句和第四句的人最为直爽,显得心直口快。

  师:说得好。那么说第一句、第三句和第五句的又分别是什么性格?

  生:第一句,先说探望的可能性,又表明自己不拖尾巴的立场,再找借口,显得很精明乖巧。

  生:第三句是水生嫂说的,她说出了一个事实,表现出一种顾虑,是稳重谨慎的性格。

  生:我觉得第五句是在说假话,说不想去其实很想去,说没看头其实大有看头。(众笑)说明她言不由衷,很怕难为情。

  师:作为男同学,对女人的心理把握得如此准确,实在难能可贵。那我就请你帮我推荐四位女同学来朗读这五句话。

  四个女生朗读,其中读第五句时引来一阵笑。

  师问读第五句的同学:刚才同学们的笑声表明你读得很有意思。你对自己的朗读满意吗?

  生:还可以。

  师:你很含蓄,很谦虚。你认为你表达出的感觉是什么?

  生:一种不好意思直说的忸怩羞涩吧。

  师:看来,出色的朗读是建立在准确的理解的基础之上的。我们看出,这些人物语言非常个性化,或乖巧或爽快或稳重或羞涩,跃然纸上。那么,她们的语言中有没有透露出共同的心理?

  生齐答:有。

  师:好。请一位同学来说出这种共同的心理。

  生:都表现出对丈夫想念牵挂,情愿冒着危险去看望丈夫。

  师:有共性就能达成共识,于是这几个女人带上小包裹,偷偷坐在一只小船上,划到对面马庄探望丈夫去了。不巧的是,丈夫们已经在前一天半夜里离开了。几个女人有点失望,也有些伤心。就在她们摇着小船回家途中,却意外地遭遇了敌船。怎么办?幸亏是这些青年妇女,白洋淀长大的,她们摇得小船飞快。假如敌人追上了,就跳到水里去死吧!她们急中生智,把小船摇进了荷花淀,也碰巧把敌船引入了丈夫们的包围圈。就在荷花淀里,女人们找到了日夜思念的丈夫,也目睹了丈夫们神勇歼敌的全过程。丈夫们打捞完战利品,就又出发了,女人们划着她们的小船赶紧回家,因为刺激和兴奋,她们又说笑起来。一起去听一听她们正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注意37页上的文字。

  (二)归途说笑

  师生听录音,从“‘你看他们那个横样子’”到“‘谁比谁落后多少呢!’”

  师:这些话中,大家能分辨出哪一句是由水生嫂说的吗?咱们来读一读,品一品,辨一辨。同桌间讨论一下。

  生交流讨论(略)。

  生:我们认为是第七句,因为这一句显出说话者不甘落后,与前面我们对水生嫂的理解比较接近。

  生:我再补充一点,前面水生曾打趣说她们是“一群落后分子”,水生嫂说“谁比谁落后多少呢!”显得合情合理。

  师:你的说法确实合情合理,其他同学的意见呢?

  生:好象应该是第五句。因为说这话的女人很能干,比较符合水生嫂。

  生:我认为这里没有一句是水生嫂说的。

  师:哦?说来听听。

  生:第六句首先可以排除;第一句是撅着嘴说的,有点撒娇的味道,气质不像;第四、五、七句充满了不服气,与水生嫂深明大义的特征不符合;第二、三句有可能,但这两句与她沉稳的个性也不能完全匹配。

  师:我很赞同这位同学的想法。其实,这时候,究竟谁是水生嫂已经不再那么重要了,因为亲身经历了战斗,亲眼目睹了丈夫的歼敌过程使这群妇女的内心起了显著的变化。此时,她们的心理体现出更多的共性,那就是:既有对丈夫不在自己身边的无奈又有对丈夫勇敢抗敌的自豪;同时也激起了自身投入战斗的意愿和信心。

  由被动旁观到主动投身战斗反映出这群勤劳能干、淳朴善良,平日里守着家、编着席对丈夫想念牵挂显得真挚多情的荷花淀妇女在斗争中逐步成长起来,显出了乐观勇敢、自尊自强的一面。一起来看最后一段。

  生齐读最后一段。

  师:从对丈夫理解支持到与丈夫并肩作战,从狭隘的家庭投身抗战的洪流,我们似乎听到了妇女们前进的脚步声。有一部电影叫《战争,让女人走开!》,而今天我们从《荷花淀》里看到,一旦女人也武装起来,哪里还会有打不赢的战争呢?

  五、结束语

  师:对于这群没有名字,也淡化了肖像,却能和男子一样保家卫国的荷花淀妇女,我们怀有的只能是深深的敬意。这恰如孙犁自己说的:“我以为女人比男人更乐观,而人生的悲欢离合,总是与她们有关,所以常常以崇拜的心情写到她们。”这群朴素得如同淀里随处生长的荷花一般的妇女,她们的心灵像荷花般高洁美好,她们的容貌也一定像荷花般端庄美丽。感谢孙犁,给我们品尝了这样美味的精神食粮;感谢荷花淀的女人们,让我们感受了人情人性的纯美,也看到了中国妇女的成长。

  六、个性化研读题:

  任选以下各题中你感兴趣的一题,课后作研究性阅读:

  1.作为有“诗体小说”之美誉的《荷花淀》,除了语言美、情感美、人物美,景物美和细节美也很突出,同学们课后可以细读课文作些品赏。

  2.今天我们通过品味语言赏析了《荷花淀》中的“水生嫂”形象,同学们还可以阅读孙犁的短篇小说《嘱咐》,理解其中的“水生嫂”形象。

  3.如果你有兴趣,课后可以查找有关资料,了解作家孙犁及其创作风格(“荷花淀派”)

  板书设计:

  人物 语言

  水生嫂 体贴聪慧,深明大义,任劳任怨

  荷花淀妇女 真挚多情,乐观勇敢,自尊自强

荷花淀教学实录2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请同学们根据自己读过的书刊、看过的电影电视思考一下,中国人和以美国人为代表的西方人,在感情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特别是在亲人离别和亲人久别重逢的时候。哪位同学来说说看?

  生:我认为中国人久别重逢或再次见面时一定会哭得唏哩哗啦的,认为这是挺难过的感觉。如果是美国人再次见面时首先会拥抱,然后再互相询问一番;在离别时绝对不会拖泥带水,说走就走。感觉美国人比较豁达,但中国人就比较含蓄。

  师:你后面概括得太好了!文化方式不同,表达感情的方式也不同。要是在美国,在西方大街上,一位男士看见前面有一位小姐很漂亮,他会直接对小姐说:Beautiful!(笑声)这位小姐往往会怎么说?

  生:Thank you!

  师:但是你要是在中国大街上,比如在深圳大街上,你看见一个小姐很漂亮,你要是走上前去对他说:“小姐,你很漂亮!”往往会有两种反应:要是碰到胆子大一点的,她可能会反手给你一耳光;如果是文雅一点的小姐,会怎么样呢?(学生说:跑了)不是跑。她会对你说:“你走不走?你不走我叫警察的!”(笑声)在奥斯卡发奖大会上,美国的演员,也是女演员,她拿到金像奖后说:“我是最好的!”台下掌声雷动。但是在中国有一个演员,曾经说过“我是最好的中国演员”,是谁呀?(有学生回答:刘晓庆)这句话被骂了20年,还在骂。这是为什么呢?文化不同。有些话在美国可以说,在中国不能说。

  我们再举一个例子大家看一看。大家读过《西游记》吧?我小孩比你们大一点,她上高二。有一次在吃饭的时候,我说跟你讨论一下《西游记》,唐僧带领几个徒弟到西天取经,假设唐僧在路途上得了重病,病治不好,因为没有什么药,你说他会选谁当接班人,去完成西天取经的重任?

  生:(众说纷纭,说沙僧,孙悟空的都有。)

  师:我女儿跟你一样也是说:“孙悟空”,我说,不是;她说:“猪八戒 ”,我说,还不是;她说:“是沙僧哪?”我说,很可能是他。她问为什么,我说你长大了就知道了,我也说不清楚。我解释说:中国文化是讲究共性的文化,太个性化的人,哪怕你能力再强,不受欢迎。你说这种文化是不是不好?不能那么讲。讲究共性的文化有它的好处,讲究个性的文化也有它的好处。

  那么,我们看孙犁的小说。孙犁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当然算不上伟大的作家,但是一位非常著名的作家,他的作品在文学界影响非常大,五六十年代曾经有一个流派叫荷花淀派。中国的文学青年及文学界都很喜欢他的作品,觉得很雅,艺术品位很高。但是,很多在中国学习的西方留学生,不喜欢孙犁的小说,甚至觉得他描写的细节不可思议。

  我也曾经调查过一个学校,问高二的学生,问他们学过《荷花淀》没有?他们说学过。问他们喜不喜欢?他们说:“不喜欢。”问为什么,他们说,老师讲《药》的时候就是买药、吃药、什么药什么药;讲《项链》就是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讲《荷花淀》,就是夫妻话别,送夫出征、助夫杀敌什么什么,老师还在上面读呢。有句话,丈夫和妻子分别的时候说:“我走了,你要不断进步,识字,生产。”他说他们觉得很搞笑,我说有什么好笑的?他说:“男人都走了,女人还怎么生产?”(哄堂)我说这个小孩儿有点调皮哟!但他的语文还不错,他知道“生产”有两个意思。我说你们不喜欢还有一个原因:你们对中国文化不了解,有时代的隔膜。所以我说,我今天就跟大家用一种新的眼光来讲《荷花淀》,我教给大家用一种新的方法来读《荷花淀》,乃至来读其他的文化色彩、民族色彩很浓郁的小说,我今天最主要的目的就在这里。

  (老师板书:“用另一种眼光读孙犁:从《荷花淀》看中国文化”)

  师:中国文化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一种文化,是世界几大文明文化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化。所以随便说这种文化不好,是一种无知的表现。我们刚才说了,孙犁的小说,西方人说读不懂或者不喜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对中国文化不了解。

  这篇小说,从情节来看,没有很复杂的情节,人物也不是很多,也没有很多悬念,但是它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是非常有名的一个作品。在20xx年即上个世纪末《亚洲周刊》选的“二十世纪中文小说100强”(长篇中篇放在一起)之中,孙犁的小说被选入两篇,一篇就是《荷花淀》,另外一篇是《铁木全传》。铁是钢铁的铁,木是木头的木。写的是土地改革时期的一个铁匠和一个木匠。大家有兴趣,课外去买来看看,书店有卖。一个作家被选两篇作品在“二十世纪中文小说100强”中,这是很不容易的。

  那么我们再来看课题,“用另一种眼光读孙犁”。我们以前用政治学和社会学的眼光读得比较多,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通过什么什么描写,刻画了什么什么人物,反映了什么什么现实,歌颂了什么什么主义或精神,鞭笞了什么什么丑恶现象等等;或者说,情节是怎么怎么样,人物形象是怎么怎么样等等。这些东西也是要的,但是我们今天将用另外一种眼光,把这些东西融合进去,在文化的视野的关照之下,来读这篇小说。我们希望同学们通过这节课,在以后读小说的时候,也要学会用这样一种眼光来读小说,既要钻进小说读小说,同时要跳出小说读小说。

  首先请同学们打开书,看第1段到第3段写自然风光的部分,齐读一下。“月亮升起来”,预备读。

  生 :齐读1~3段。

  师:非常感谢同学们,读得很好。因为我听了很多公开课,有的是著名特级老师上的,同学们都不肯读,叫读读不起来。深圳中学的同学是深圳最好的同学,读得很好。下面我请个朗读能力好的同学读一读第1段。昨天我了解了一下,有位叫张晶的同学读得不错。张晶,你来读一下第1段,老师用的教学参开资料,已经印给了大家,上面说这篇小说有诗情画意,是诗化小说。张晶,把诗的味道读出来。

  (张晶音质柔美、充满深情地读第1段)

  老师:你的朗诵水平很高。你是哪里人啊?

  张晶:祖籍天津,也算是深圳人吧。

  师:但稍快了一点,如果你节奏稍慢一点,那就更好了。你再读一遍。

  (张晶放慢节奏,充满深情地又读了一遍。听课师生鼓掌)

  师:很好很好!听说前几年龙岗区教研员钱老师的女儿从深中考到北京广播学院去了。你的素质很好,可以考广播学院,当播音员或主持人。(笑声)

  下面同学们再自由地朗读1~3自然段,你们什么都不要思考,仔细体会一下它的韵味。不是说像诗一样的美吗?你们仔细品味它怎么样像诗,怎么样美。

  生:(自由朗读)

  师:好的,大部分同学读完了。昨天晚上,我在家把第一段编排了一下。不是说孙犁的语言像诗吗?我一个字也没有加,把它编排成诗的样子。(老师放投影,第1段被改写成了诗歌)张晶啊,你带领大家读一下,领读。

  张晶:(带学生逐句读诗)

  月亮

  升起来

  院子里

  凉爽得很

  干净得很

  白天

  破好的

  苇眉子,湿润润的

  正好编席

  女人

  坐在

  小院当中

  手指上

  缠绞着

  柔滑修长的

  苇眉子

  苇眉子

  又薄又细

  在她怀里

  跳跃着

  师:孙犁的这篇小说开头是非常有名的,我读了大学以后还不知道它怎么好,别人说好,我也跟着说好,我怕我不说好,别人说我没水平。(笑声)后来慢慢慢慢的读多了,才知道它好在哪里。它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纯粹是白描,像铅笔画的素描,但有内在的诗情和韵味,要慢慢地品味,要多读才能体会,所以我就不讲它,你们多读它。有人说,前面这些景物描写没有必要写它,我认为是要的,不能不要的。这个等一下再说。这三段里集中写的什么东西呢?我认为写的是两个大的问题

  (老师板书:“人与环境(风光)”)

  写的什么呢?一个是人——水生嫂,再一个是自然风光,写的很美。我想写这种美的用意何在?有什么特点?读了半天以后,请大家简单地说一下。哪位同学?首先说他的用意何在?抗日战争这么严酷,有这么恬静优美的环境吗?作家这么写是不是违反现实的呢?如果不是违反现实的,他的用意何在?哪位同学说一下?你们可以互相交流一下,不想交流就不交流,自愿,不想交流,就思考一下。好,这位同学,你报一下姓名。

  生:王一杰。我觉得作者把景色写得这么美好,突然让我联想起艾青的一首诗,其中有一句是:“为什么我眼里常含着泪水?”

  师:(充满激情地衔接)“因为我爱这土地爱得深沉”。嘿,很好

  生:(深受鼓舞)我觉得孙犁把这个土地写得这么美好,就会让人觉得这么美好的土地会有谁不爱?生长在这片土地上人们,理所当然会对她有很深的感情。(老师插话:地灵人杰)我觉得这应该是所有抗日战士战斗的动力之所在。

  师:嗨!说得好,说得非常好!(充满激情地)我们的祖国我们的山河如此多娇,岂容日寇践踏蹂躏?就是这个用意嘛!她说得太好了,所以作家一点都不是违反现实,所以这几段不能不要!

  那么,在这里,我再提个问题,这里写到这么美丽的环境,其中有水生嫂,这里人和环境之间是什么关系?你用一个词概括一下,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这个问题,对高一的同学来说,深了一点。(学生议论纷纷)好,你说。

  生1:和谐。

  生2:融洽。

  张晶:我觉得好象有很多种,有一种就是互相渗透,给人的感觉。它这里好象那种环境,很甜美,然后在里面也很平静的感觉;有时候我觉得这个女人很中国情调。还有,看张爱玲的文章中,说一个女孩子在那个社会,她说如果哪个人会来找她,她可能身体已经深深地嵌在她处的这个环境中,拔也拔不出来了。感觉环境应该是渗透吧,不只是人影响环境,这个环境会给人一种很特别的气氛。

  师:这个张晶太优秀了!(笑声)我觉得一般的中学生答不出来。她说这几段写人和环境之间是渗透关系,渗透关系在中国古典哲学里面叫什么呢?(板书:天人合一)天人合一,“天”是什么呢?“天”是自然,“合一”就是她刚才说的渗透关系,她没有说到这个词,但意思说出来了。人和自然之间呢,有很复杂的关系,但大体上有两种,一种是刚才大家讲的融合渗透的关系,一种是对抗的关系。高尔基的《海燕》,哪位同学记得?来,给我背几句。(学生杂言背诵)海燕是俄国革命者的象征,它是写人的,谁来背?背一句也行,不会背乱背一句也可以好。(笑声)好,你来背。

  生:我只记得最后一句:“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笑声)

  师:“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这在孙犁的小说中喊是喊不出来的。那个海燕和乌云是一种什么关系?对抗对立关系。在传统的中国文学当中,典型的中国意境当中,一般来说,不出现这种意境,而是强调一种融合的关系,在人和自然之间。月亮升起来,他写的月白风清。我改一改,我随便改的,我这么改:“乌云翻滚,电闪雷鸣,忽然一声炸雷,女人慌慌张张跑到屋子里”,(笑声)或者这样,写女人很坚强也可以:“一声炸雷,几个雨点敲打在女人的脖子上,女人仍然在屋檐下编着她的席子,席子在闪电的照耀下就像刺向日本鬼子胸膛的刺刀。”(哄堂)孙犁的小说民族色彩浓郁,他不喜欢写那种和大自然急剧对立的环境,他所有的作品,基本上都是这种风格。所以我们用一个词来概括,人和大自然间是什么关系呢?就是同学们讲的和谐。(老师板书:和谐)这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基本特点。现在西方还在学中国这个特点,包括成立环保局。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是大自然的产儿,所以,污染了大自然,糟踏了大自然,就是污染糟踏了人类的生存环境,污染糟踏了人类自己。

  这里,我穿插一下,写芦苇,中国自古以来是个很典型的意象。大家知道,写杨柳,代表什么?

  生:送别。

  师:杨柳依依,随风起舞,好像缠绕着你,不让你走哇!写水的时候,那种水的柔情,是一种意象;另外,水也载舟,水也覆舟,势不可当,也是一种意象。中国古典文学当中,有许多基本定型的意象。芦苇在古代叫蒹葭,《诗经》中有一首《蒹葭》——

  生1(主动站起):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学生鼓掌,笑声)

  师:哎呀,太好了,太好了!深中的学生,就是不一样!(学生欢呼)后来琼瑶写了一本小说叫什么?

  生:(齐答)《在水一方》。

  师:《在水一方》的电视剧主题歌,琼瑶是根据《蒹葭》这个意境来改编的,有两句,我会唱,唱给你们听听。我唱得不好。(老师深情唱道:“绿草苍苍,白雾茫茫…”,学生高兴,鼓掌,欢呼)

  (充满激情的)从《诗经》到琼瑶,芦花在中国文化当中象征着爱情。芦花的圣洁,芦花的凄幽,在芦花荡,发生了多少动人心弦的爱情故事。在这篇小说中,孙犁写了芦花荡,荷花淀,通过飘落在、跳动在女人怀中的洁白的苇眉子,飘落在发际之间的芦花,我们可以看见,它交织了多少当时中华民族的妇女们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对正义战争的支持,一一凝成了一曲回肠荡气的`战火中的爱情。

  我们这一部分用的时间是比较多了。

  自然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和谐的,那么,我们再看,这篇小说写了很多人,写了很多人际关系。那么,写了哪些人际关系呢?这个问题很简单。我来说。写了父子关系。水生回来说:“爹哪去了?”“爹已经睡了。”写了父子关系吧,写了夫妻关系吧,还写了那些女人之间的关系吧,也写了男人和男人即战士和战士之间的关系,对不对?也写了那些战士和他们妻子之间的关系。但是,我现在要同学们具体地通过语言的品味,来说一说这篇小说写人和人之间关系有什么特点。各种人和人之间关系有一个共性,我们要用具体地说。大家先看教材,看对话。

  (学生翻阅教材)

  师:首先我们看一下夫妻之间,水生和他的媳妇之间的关系。大家看第2页。水生和他媳妇之间的对话,特别是他媳妇和水生之间的对话,非常简洁,但是又情意绵绵。是吧?我们看第2页,“水生笑了,女人看他笑得不平常,‘怎么了,你?’”这句话很多资料上都有。我把它改一改,两种改法。一种是把“你”字去掉,改成:“怎么了?”另一种是把主语“你”提到前面去,改成:“你怎么了?”它有什么不同,表达的感情有什么不同?

  生:少了一种夫妻之间的关怀,还有她对丈夫一种挂心的感觉。

  师:比较焦急,是吧?所以她先把一种状态问出来,然后再问“你”怎么样。如果不要“你”呢——“怎么样?”“怎么了?”啊,张晶说挺陌生的,好象不是很亲切。这位同学说硬了一点,这样说比较温柔,而且比较急切,这个你们自己体会一下。大家去问老师问题的时候,有两种问法。“老师,请问这个问题,我不大懂。”这是一种问法, 这比较好。还有一种问法是:“这个问题我不大懂,老师。”这也可以,强调的是问题。但是不能说:“这个问题我不大懂。”行不行?不大好。

  再往下看,女人低着头说:“你总是很积极的。”这句话,我有两种改法,丈夫要上前线去了,我这么改,女人说(撒娇地):“不嘛,你不要走嘛!”(笑声)这样可不可以?(学生答:不可以)那为什么不可以?那是个什么形象?小女人,不关心国家大事,这是现代概念,过去是不明大义。

  我再改一改,女人这么说(耍泼地):“行啊!你走,我搬回我妈妈家!”(笑声)可不可以?也不可以呀,耍泼也不行。

  接下来我们再改一句:“女人鼻子有些酸,但是她并没有哭。”我把它这么改:“女人的泪水直往下淌,她咬了咬牙。”可不可以?(笑声)中国文化有一个特点,就是(学生说:忍!)忍,也是对的。孔子在编《诗经》时说了句话:“乐而不淫,哀而不——(学生齐答:“伤”)。”对,还是深中的同学知道。“乐而不淫”是“富贵不能淫”的“淫”,这里意思是乐而不过度,哀伤的时候也不过度, 在这个地方也是一样的,主要是表现觉悟了的中华民族的女性的精神状态。

  再看第3页,“水生说:‘不要让敌人汉奸捉活的。捉住了要和他们拼命。’这才是那最重要的一句。女人流着眼泪答应了他。”这是表现了妻子对丈夫的忠贞。我觉得我们现在的人还是要学习这些传统美德。因为有时候,似乎看到在有些地方,有些场合有的人表现得太随便了。这句话,我把它这样改一改,看行不行?看是不是中国传统文化所要求的。水生说:“我走了,很可能回不来,因为要打仗了。要是我回不来,你看着办吧。你也不要太死心眼,你看着办吧。”(哄堂)这样也可以,也不是不可以。或者说:“要是被日本鬼子抓住了,也不要跟他拼命,好死不如歹活。”(哄堂)这行不行?不行。中华儿女,中华民族文化,不是这样。宁为——

  生(齐答):玉碎,

  师:不为——

  生(齐答):瓦全。

  师:宁可站着死,

  生(齐答):不可跪着生!

  师:对了,说得很好!我再改一句,第3页,“全庄的男女老少出来给他送行”,改成“大部分人出来给他送行”行不行?全庄人出来说明什么?中华民族同仇敌忾,历来如此。虽说中国人内部打,(笑声)但一旦有外敌打进来,我们是全力以赴,神州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

  还有好多,你看这些女人之间的关系。有一则幽默,女同学听了不要生气,是个笑话。有个老师说:“女同学喜欢说话,一个女同学等于500只鸭子。”第二天上课时,有位女同学报告:“老师,外面有1,000只鸭子来找你。”会是谁?找他的是他妈和他妻子。(笑声)三个女人一台戏,女人有时候在一起容易闹矛盾。但是,我们小说中的女人闹矛盾没有?(学生答:没有)她们之间的关系,用一个词概括一下,夫妻之间,人与人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

  生:和谐的关系。

  师:还是和谐。(老师板书:和谐)

  师:非常好,非常好!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那么,我们再接着往后看。人和自然的关系很和谐,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也很和谐。但是,人有时和自己闹别扭。我们人,不尊重自然规律的时候,一味地征服大自然,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我们和别人闹别扭,别人会害我们,去告我们的状。有的时候,我们会自己跟自己闹别扭,自己跟自己过不去,没人跟他过不去,他自己还会喝药,拿刀片划自己——前段时间报上登的。这篇小说中,我们来看,人和自我心灵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样的?

  (老师板书:人和自我之间(心灵)的关系)

  师:人生在世,不可避免地有痛苦、有孤独、有彷徨、有空虚、有寂寞。有一本书叫做《向死而生》,是说人生下来就是往死那儿走的。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我们经常就是引用这半句,并且把它解释为: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所以要努力学习。其实庄子后面还有半句,是:“以有涯度无涯,殆矣!”就是说用我们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那太危险太蠢了的。(哄堂)庄子在这里有点消极。中华民族的文化,像所有的文化一样,有消极的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儒家是比较积极的,道家比较消极。人有时候需要一点阿Q精神,特别是在受挫折的时候。中国人对待自己内心痛苦的时候,是用一种特殊的方式。课文中妻子送丈夫上前线,丈夫不知是死是活,回来的时候可能缺条胳膊,断一条腿,是很痛苦的事情。但是我们看不看得出来,他们内心痛苦得不得了?

  生(齐答):看不出。

  师:怎么看不出?举个例子说说看,在课文中找个例子证明一下。在课文中,看出她们有点舍不得,但还比较乐观。

  生:第3页,最后一段,“几个女人有点失望,也有些伤心,各人在心里骂自己的狠心贼。可是青年人永远朝着愉快的事情想,女人们尤其容易忘记那些不痛快。”

  师:还有很多例子,由于时间关系,不一一列举了吧。有痛苦,也有孤独,但是不是那种呼天抢地的苦。我不知道你们看电影电视时怎么样,我看电视,比较喜欢那种大悲大苦时欲哭无泪,我最不喜欢那种电视里一个人很痛苦的时候,大风大雨,在闪电之中跑啊跑啊,在天地间大喊:“天哪………”我觉得他不怎么痛苦,他还喊得出来。最大的痛苦是他喊不出来。中华民族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但中国人对待自己内心痛苦,有一种特殊的方式,中华民族强调的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中华民族很会调节自己内心世界和情绪,很会找到心理平衡,他们很乐观的——小小日本帝国主义奈我何?八年打不走打十六年。(笑声)那么,我们实际上已经讲了,人和内心的关系,也是和谐。

  我们再穿插说一个例子。这里面讲女人去找她们的丈夫的对话,有的比较忸怩,有的比较坦率,有的找借口,说是婆婆叫的,实际是她自己想看丈夫,很正常的,这是人之常情。要是丈夫走了妻子都不思念,那就不正常了,那就糟糕了,那丈夫就不消打仗了,那日本鬼子来了,来了就让他来吧!(笑声)正是由于日本鬼子破坏了我们的幸福生活,我们才把他们赶走。但这些女人说的很含蓄,包括水生和他的妻子之间。为什么要含蓄?含蓄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特点。我举个例子大家看一下。

  (老师放投影:“世上狮子爱麒麟,阿哥阿妹结同心。哪个先上黄泉路,望乡台上喊三声。”)

  师:一个民歌。“世上狮子爱麒麟”,麒麟传说中的一种动物,美的动物,比喻小伙子追求漂亮姑娘。“阿哥阿妹结同心”就是俩人很好啦,“同心”就是要好,很可能已经同居了;“哪个先上黄泉路,望乡台上喊三声”,这表示海枯石烂永不变心嘛。我把它改一改。我把这四句改成:“我们两个下决心,马上登记去结婚。结婚以后不变心,哪个变心不是人。”(整个过程中听课师生笑声不断,全场沸腾)意思一样,味道呢,味道差些。是不是?含蓄、蕴藉,有味道,这是中华民族艺术的一个追求。含蓄也是适中和谐。

  好,那么我们大家再往黑板上看一看。我们通过这一篇小说的研读,大致上带领大家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来看,中国文化强调的是和谐;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它强调的也是和谐;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它也强调要注意调节,心理平和,没有大悲大喜。所以中国古典戏剧都是大团圆的结局比较多。悲剧,真正的悲剧,比较少见,即使是像《窦娥冤》那种悲剧,最后六月愿天下大雪,把那个坏人惩罚一下子。像《哈姆雷特》那样的西方那种悲剧是很少见的。这个,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特点。

  那么,我们现在回过头来归结一下,什么叫文化,这个我来说。

  (打出字幕:“文化的定义很多,简单地说,文化就是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即怎样想和怎样做”)

  文化学里面讲文化的时候,定义是很多的。每个文化学家都有他的定义的。但是,最基本的思想就是:文化就是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比如说我们看一个人有没有文化,不是看他读多少书,拿什么学位,是看他怎么思考。会思考我们就说他有文化,比如说你们会思考,你们是深圳最好的中学生,你们是深圳最有文化的中学生。其实文凭是一样的,你是高中文凭,他也是高中文凭,是吧。行为方式,即怎么做事。我举个例子。你比如说,在西方,我们到澳大利亚去,那些外国人跟我们讲,那个翻译跟我们讲,他说,外国人中的那些老太太,他们是先花钱先借贷款买房子。然后到退休,到老了她的贷款也还完了,她也住了一辈子房子了。而中国的老太太不一样,她先攒钱,攒攒攒攒攒,攒到最后,等她已经可以买房子了,她已经进医院了,快死了,她住不了了,结果不是她住房子,是房子住她。这是两种文化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不一样。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我们吃饭,吃饭本身不是文化,饮食本身不是文化,我们叫饮食文化是一种习惯的说法。其实吃饭本身不是文化,因为动物也吃饭。但是怎么样吃才是文化。你看中国人吃饭,我都经常跟年轻人讲,我说有些年轻人,一上菜,他就先夹一筷子。我说你干吗要先夹呢,我说我跟你讲,这个餐桌是转的,大家都有一筷子,少不了你一筷,我说你干吗要先夹?有领导,有长辈,还有,还有女士嘛(笑声),还有小孩,要他们先吃,然后你后吃,这就是文化,中国人特别讲这个,是不是啊!这就是行为方式,就是怎样想怎样做。

  我们在这里讲这三个关系:人和自然的关系,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人和自我之间的关系,都是讲的怎么样思考,怎么样做的问题,它都是文化的问题。

  那么,我们把这节课小结一下。

  (打出字幕:“小结:中和(适中和谐)精神与中和之美,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基本审美观念,它的基本思想是教人处理好人与自然,人和人,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使之处于协调状态,即教人学会诗意地生活,诗意地栖居”)

  我提出了一个哲学、美学的概念。刚才我们讲了“天人合一”,中和就是适中和谐,就是做什么事情做得恰如其分。感情也是这样子的,各种关系都要处理得恰如其分。这种精神,这种强调中和之美,是我们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基本审美观念,它的基本思想是教人处理好人与自然,人和人,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使之处于协调状态,也就是教人学会诗意地生活。今天我带了本书来,叫《人,诗意地栖居》,是外国人海德格尔写的,书城就有。他是受了东方文化的影响,就是我们怎样活得象诗人一样——我也没做到,我也在学——,人和自然的关系处理好,人和人的关系处理好,人和自我的关系处理好,那么,你的生活就会充满诗意。

  我今天给大家提出一种新的视角读小说,从文化学的角度来读小说:从孙犁的小说看中国文化的基本的精神。

  最后,给大家留一道题,研究性的,今天不是提到研究性学习吗?请大家记一下。这个题目完成以后,班长,你们送到对面,我们领导当主编,我当执行主编的《深圳教学研究》。有一个栏目,就叫《学生习作》,我在你们习作中挑,八百字左右。先给你们老师看,然后老师写个评语,再送给我,我们来挑十来篇,到时我们来发表一下。什么题目呢?就是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看过吧?(学生回答:看过。)看过就好,没看过的就赶快去买。(打出字幕:“作业:《老人与海》与西方文化精神”)“《老人与海》与西方文化精神”。这里头有一句话,我提供给大家。

  (打出字幕:“人不是生来要被打败的,你可以消灭他,但就是打不败他。——海明威《老人与海》”)

  这句话是我最喜欢的,我在20年前背下来了,到现在还背得。我写文章用这一句,我女儿说:“你怎么就记得呢?”我说:“喜欢的话,就要记得。”(充满激情地朗诵):“人不是生来要被打败的,你可以消灭他,但就是打不败他。”一种硬骨头精神!这句话是最有名的,它的主人公讲的。刚才题目记下来没有?《〈老人与海〉与西方文化精神》,一个小论文。研究性学习的。没有看过的要去看,没有的到图书馆借,最好是买一本。到书城去,一个月总要去逛一下书城呀!不买,那去翻一翻,翻一上午也能看很多书啊。咱们同学的爸爸妈妈,买几本书都负担得起的,特别是深中的同学。对不对啊?你爸爸妈妈肯定会。

  来,现在,同学们,一起站起来,跟我读读这几句话:

  师(充满激情地领读):“人不是生来要被打败的,”

  生(齐跟读):“人不是生来要被打败的,”

  师(领读):“你可以消灭他,但就是打不败他!”

  生(齐跟读):“你可以消灭他,但就是打不败他!”

  师:好,谢谢同学们,下课。

  生:谢谢老师!

  (全场热烈掌声)

荷花淀教学实录3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语言,领会水生嫂及其他荷花淀妇女形象。

  2.通过赏析人物,陶冶学生性情,涵养学生心灵。

  教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给大家带来的话题是我们不愿意提及的但是又不得不面对的话题——战争。大家知道,战争意味着分离,战争意味着残酷,战争意味着悲剧。战争是残忍的,是恐怖的。从古至今,战争似乎永远是男人的大舞台,战争让女人走开,而女人一旦介入战争,会是什么样的情景呢?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走进孙犁的《荷花淀》

  二、作者简介,渗透学法。

  孙犁,原名孙树勋。1913年生,河北安平县人,20xx年7月在天津去世。在他去世后,曾经有这样的评价:二十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浪漫主义作家,离开了我们;一个性格清淡如水的人,一个文字清丽如水的人,走完了一生,完成了他诗化的一生。昨天,我让大家预习了文章,对文章有了整体的把握,我们把这种方法称为“浮光掠影”法。那我们今天用第三种方法“蜻蜓点水”法,即撷取文章中某些重点片段、章节,作仔细的鉴赏和研究。

  三.朗读品味夫妻话别中对话,探究把握水生嫂形象

  师:请同桌两人分角色读,从“女人抬头笑着问”读到“女人留着眼泪答应了他。”

  师:读完这段对话你对水生嫂的印象如何?你认为这些语言反映出水生嫂怎样的心理状态、个性特征?找一句你认为最简洁,最传神,最动人的话,来给大家说一说。

  生:我认为是“你走,我不拦你。”表明水生嫂支持丈夫参军杀敌。

  师:好,你把原句中“家里怎么办?”给落下了,那么加上以后是否就表明水生嫂不支持丈夫了呢?有没有同学知道?

  生:还是支持的。只不过提出实际困难,真实地反映出矛盾心理。

  师:是啊,水生嫂是人而不是神,丈夫走了,生产任务、生活重担、服侍老人、照顾孩子,这一副副担子全都得压到自己的肩上,没有顾虑是不现实的。不过,经过了一番思想斗争,水生嫂还是毅然决定挑起家庭的重担。同学们能在文中找出这个句子来吗?

  生:“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

  师:对。从这句话里我们看到水生嫂支持丈夫参军杀敌。只要丈夫理解自己,再苦再累也愿意承担;体现了中国妇女勤劳善良的传统美德。这里还有一个小故事,说当年有个印刷厂粗心地将句号印成了逗号,变成“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孙犁得知后认真地说:“这是原则性错误!”现在你能理解孙犁的话吗?

  生:用句号更能反映出支持、理解丈夫的明确态度,突出不阻拦;用逗号则强调了“家里怎么办?”,突出依赖性。

  师:说得真不错,你能通过朗读把用句号和用逗号的不同感觉区别开吗?

  生:朗读,有意识地突出了小鸟依人和深明大义两种风格。)

  师:其他同学还找了什么句子?

  生:“你总是很积极的。”体现出水生嫂对丈夫的行为感到骄傲自豪,引以为荣。从这句话里我觉得她是一位思想进步的妇女,一个温柔贤惠的妻子。

  师:理解得很准确,你也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

  师:那你能不能给大家推荐一位,来读出你所体会到的感觉?

  生推荐,生朗读(突出“积极”,读得很成功,得到了热烈掌声)。

  师:请同学们继续找。

  生:“你有什么话,嘱咐嘱咐我吧。”丈夫这一去,有可能会牺牲,但这一句表明水生嫂已经能够比较平静的面对这生离死别。

  生:我认为从这句话中也可以看出水生嫂对丈夫的依恋。

  师:同学们都找了水生嫂得知丈夫要上前线以后的话,再请大家注意在丈夫说出“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之前的富有个性的话。

  生:我觉得水生嫂还是一位体贴聪明的妻子。你看“‘今天怎么回来得这么晚?’站起来要去端饭。”可见对丈夫非常关切、体贴。

  生:还有“怎么了,你?”问这句话是由于水生嫂看出水生笑得不像平常,反映出她的聪慧。

  师:那我能不能把“怎么了”后的逗号改成句号?

  生:不好,用逗号更能反映出急切、体贴的心情;句号显得有点冷冰冰的。

  师:说得有理。你也能把用逗号和句号的不同读出来吗?

  生朗读,传达了急切和冷淡两种态度。

  师:同学们都尝试着读过了,也对水生嫂的个性、心理作出了自己或深或浅,但都独具个性的理解。受了大家的启发,同学们能不能改写水声嫂的语言。

  例:改写了“夫妻话别”:“你走,我不拦你,咱们一起走。”

  “我们去打鬼子,你一个娘们去干什么?不成。”

  “那咋不成?我可以帮你们做饭、洗衣服……”

  “不成,我不同意,队上也不会同意。”

  “不嘛,就是不嘛。”

  把一个顾大局、识大体的水生嫂改成了一个娇滴滴的女人。

  小结:说说水生嫂是怎样一个人?

  生:她织席子又快又好,可以看出她能干与勤快;丈夫又是游击队长,党的负责人,大部分家务又她来承担,是典型的贤妻良母。

  生:对丈夫端饭,听说丈夫参军,手指震动了一下,体现了温柔体贴。

  生:丈夫参军,她并没有脱丈夫的后退。舍小家为大家,深明大义。

  板书:勤劳善良、温柔体贴、深明大义。

  四.朗读商议探夫、归途说笑两个片段,领悟以水生嫂为代表的荷花淀妇女群像。

  师:也许,我们用这些词语还不足以形容她。因为没有豪言壮语,有的只是一颗朴素的爱国心,一份深厚的爱乡情;却把自己的丈夫送上了生死难料的前线,这一切水生嫂做到了,荷花淀的其他妇女们也做到了。在那个年代,千千万万个解放区妇女都是这样做的。正像孙犁自己说的:“《荷花淀》所写的,就是这一时代,我的家乡,家家户户的平常故事。”可是,丈夫们上了前线,到底也带走了女人们的心。这不,“过了两天,四个青年妇女聚在水生家里,大家商量。”商量什么呢?

  生齐答:探望丈夫。

  (一)、商议探夫

  (1)推荐五位女同学来读。我们说三个女人一台戏,这五位女人唱的是哪一台戏?(生朗读)

  (2)请男生做做导演评议一下?她们读的怎么样?你满意吗?为什么?

  (3)逐句分析:战争中的女人是什么样的性格?

  (4)生:第一句,先说探望的可能性,又表明自己不拖尾巴的立场,再找借口,显得很精明乖巧。

  生:第二句“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表现出该女人直爽开朗的特点。

  生:第三句是水生嫂说的,她说出了一个事实,表现出一种顾虑,是稳重谨慎的性格。

  生:我觉得第五句是在说假话,说不想去其实很想去,说没看头其实大有看头。(众笑)说明她言不由衷,很怕难为情。真是“此地无银三百两”“犹抱琵琶半遮面”。一个羞涩忸怩而又十分可爱的形象。

  师:看来,出色的朗读是建立在准确的理解的基础之上的。我们看出,这些人物语言非常个性化,或乖巧或爽快或稳重或羞涩,跃然纸上。那么,她们的语言中有没有透露出共同的心理?

  生齐答:有。

  师:好。请一位同学来说出这种共同的心理。

  生:都表现出对丈夫想念牵挂,情愿冒着危险去看望丈夫。

  师:有共性就能达成共识,于是这几个女人带上小包裹,偷偷坐在一只小船上,划到对面马庄探望丈夫去了。不巧的是,丈夫们已经在前一天半夜里离开了。几个女人有点失望,也有些伤心。但青年人总是朝着愉快的方向去想,不久,她们又说笑起来了,她们说些什么呢?又表现了她们的什么性格特点呢?

  (二)归途说笑

  师读“你看说走就走了”到“又唱起来了。”

  生讨论评议。

  正当她们说笑之时,却意外地遭遇了敌船。怎么办?幸亏是这些青年妇女,白洋淀长大的,她们摇得小船飞快。假如敌人追上了,就跳到水里去死吧!她们急中生智,把小船摇进了荷花淀,也碰巧把敌船引入了丈夫们的包围圈。就在荷花淀里,女人们找到了日夜思念的丈夫,也目睹了丈夫们神勇歼敌的全过程。丈夫们打捞完战利品,就又出发了,女人们划着她们的小船赶紧回家,因为刺激和兴奋,她们又说笑起来。一起去听一听她们正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注意30页上的文字。

  女生齐读:从“‘你看他们那个横样子’”到“‘谁比谁落后多少呢!’”

  师:这些话中,大家能分辨出哪一句是由水生嫂说的吗?咱们来读一读,品一品,辨一辨。同桌间讨论一下。

  生交流讨论(略)。

  生:我们认为是第七句,因为这一句显出说话者不甘落后,与前面我们对水生嫂的理解比较接近。

  生:我再补充一点,前面水生曾打趣说她们是“一群落后分子”,水生嫂说“谁比谁落后多少呢!”显得合情合理。

  师:你的说法确实合情合理,其他同学的意见呢?

  生:好象应该是第五句。因为说这话的女人很能干,比较符合水生嫂。

  生:我认为这里没有一句是水生嫂说的。

  师:哦?说来听听。

  生:第六句首先可以排除;第一句是撅着嘴说的,有点撒娇的味道,气质不像;第四、五、七句充满了不服气,与水生嫂深明大义的特征不符合;第二、三句有可能,但这两句与她沉稳的个性也不能完全匹配。

  师:我很赞同这位同学的想法。其实,这时候,究竟谁是水生嫂已经不再那么重要了,因为亲身经历了战斗,亲眼目睹了丈夫的歼敌过程使这群妇女的内心起了显著的`变化。此时,她们的心理体现出更多的共性,那就是:既有对丈夫不在自己身边的无奈又有对丈夫勇敢抗敌的自豪;同时也激起了自身投入战斗的意愿和信心。

  由被动旁观到主动投身战斗反映出这群勤劳能干、淳朴善良,平日里守着家、编着席对丈夫想念牵挂显得真挚多情的荷花淀妇女在斗争中逐步成长起来,显出了乐观勇敢、自尊自强的一面。一起来看最后一段。

  生齐读最后一段。

  师:女人眼中的战争是怎样的?

  从对丈夫理解支持到与丈夫并肩作战,从狭隘的家庭投身抗战的洪流,我们似乎听到了妇女们前进的脚步声。有一部电影叫《战争,让女人走开!》,而今天我们从《荷花淀》里看到,一旦女人也武装起来,哪里还会有打不赢的战争呢?

  师:对于这群没有名字,也淡化了肖像,却能和男子一样保家卫国的荷花淀妇女,我们怀有的只能是深深的敬意。这恰如孙犁自己说的:“我以为女人比男人更乐观,而人生的悲欢离合,总是与她们有关,所以常常以崇拜的心情写到她们。”这群朴素得如同淀里随处生长的荷花一般的妇女,她们的心灵像荷花般高洁美好,她们的容貌也一定像荷花般端庄美丽。感谢孙犁,通过女人的视角,让女人参与这次战争,通过她们的语言,展示了荷花淀女人的成长历程,也看到了中国妇女的成长。

  五、研究诗化的语言与环境的描写

  作为有“诗体小说”之美誉的《荷花淀》怎么体现出来呢?

  1、语言美、情感美、人物美。

  2、诗化风格的浓郁的地方特色环境描写。

  提供思考方向:这个故事题目《荷花淀》,孙犁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发生在荷花淀的故事,这篇小说中哪些地方能够体现这个故事发生荷花淀的故事?那些地方能够题材显出浓郁的地方色彩?这是不是又是构成孙犁先生诗化的风格呢?

  六、延伸:

  讨论:

  1、回头想想,有女人参与的战争作品有哪些?或者从女人的视角描写的作品有哪些?

  《红色娘子军》《花木兰》《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2、读了这片荷花淀,联想一下《红河谷》、《黄河绝恋》等等以女人为主体的战争题材文学,我们有什么感触呢?(浪漫化)

  结束语:只要世界上还有女人,那么世界将会有许多色彩;只要世界还存有美丽,我们不应该失去浪漫。

  描写战争的题材很多,但从女人的视角方面描写,把女人当作战争的主体描写对象,读荷花淀,不是读一篇作品,而要去读一类的作品。

  板书设计:

  人物语言

  水生嫂勤劳善良、温柔体贴

  深明大义。

  (战争中的女人)坚贞勇敢

【荷花淀教学实录】相关文章:

《比尾巴》教学实录12-18

《风筝》教学实录12-07

项链教学实录12-07

《春》教学实录12-08

《济南的冬天》教学实录12-18

《安塞腰鼓》教学实录12-18

《恐龙的灭绝》教学实录12-18

《锦瑟》教学实录12-18

新版《aoe》教学实录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