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花荡》教学实录

时间:2023-12-09 11:24:47 好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芦花荡》教学实录

《芦花荡》教学实录1

  刚刚从课堂回来,仍沉浸在《芦花荡》第二课时的教学中,觉得这节课在对话的深度上作了不少突破。

《芦花荡》教学实录

  师:老头子的“过于自信和自尊”集中体现在第55~63段“复仇”这件事上。课文是用第三人称写的,你能不能改成第一人称,用以下两种方式改写:一,二菱向大菱转述;二,老头子向其他同志转述。(现在想,要是改成也是向大菱转述会更好。)

  (同学自主准备,“二菱”组讲述。)

  师:(针对讲述中忽视的细节,现场采访)当你看到“日本人的水式真不错”的时候,你心里怎样想?

  “二菱”:我很紧张,日本鬼子可不是旱鸭子,万一老爷爷失手,可不是闹着玩的,我要不要去叫部队?

  师:真是一个善良、懂事的好孩子!“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你估计他想看到什么?

  “二菱”:他想看到我是不是在看他,又是用什么样的眼神看他。

  师:真是一个“过于自信和自尊”的老头子!会不会还有其他的想法呢?

  (“老头子”组讲述。教师相机采访。)

  师:当你知道“日本人的水式真不错”的时候,你心里怎样想?

  “老头子”:我很高兴!我在水上混了几十年了,今天可找着对手了!

  师:看来二菱是多虑了!你“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你想看到什么?

  “老头子”:我还想看到大菱,因为我的责任,使她受了伤。

  师:我们再往深处想,往远处想,他还能想到什么?

  生1:他还想看到苇塘里的队伍,在怎样的欣赏他。

  师:再往深处想!

  生2:他还想看到白洋淀的人民,家乡正在倍受日本人的欺凌,现在他终于扬眉吐气了!

  师:是呀!老头子想看到二菱,想看到大菱,想看到队伍,想看到白洋淀的人民,想看到河北人民,想看到所有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中华儿女!你们的苦,你们的痛,你们的屈辱,你们的仇恨,今天我一齐报了!(齐读62段)(如果说,他看到了美丽的家乡,内心充满豪情更深刻。)

  师:但是,老头子只看到了──(读)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生1:烘托人物心情。因为老头子心情很高兴,所以他眼前便出现了美丽景色。

  师:真是“一切景语皆情语”!文中这样诗情画意的描写还有很多请再找出一些。(学生勾画,朗读)这就有问题了。一方面是血腥的战争,另一方面却是诗情画意的景色,这是不是矛盾?或者说,作者为什么把血腥的战争放在一个美丽无比的背景之上呢?

  生1:有些景色本身就是在写战争,表现了敌人的残酷。

  生2:景色越美丽,越能激起人们起来战斗,保家卫国的决心。

  师:这就好比有一块美丽无比的草坪,小草鲜嫩的让人心动,上面还挂着水珠。突然一只大脚踏进来──(同学颔首,会意。)

  即使在残酷的战争背景下,作者仍然以沉静从容的姿态抒写白洋淀的美丽风光,细心镌刻白洋淀人民心灵的塑像。追求诗情画意之美,尽展浪漫主义色彩,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使小说独树一帜,成为重要的文学流派──“荷花淀”派。

  师:我们再回到老头子的“过于自信和自尊”上,同学们有什么新的认识?老头子为什么会养成这样的性格?

  生1:是因为老头子在水上混了几十年从不失手的功夫,所以即使是水式不错的十几个鬼子他也不放在眼里。(板书:老当益壮的气概)

  生2:是出于对家乡的热爱,出于对敌人的憎恨。他曾说,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板书:爱憎分明的感情)

  生3:老头子深信自己一定能战胜鬼子,这是一种必胜的信念。

  师:难怪他一再说“等到天明,你们看吧!”“有热闹哩!”(板书:战胜敌人的信念)

  师:看第八段。你估计是什么歌声?

  生:游击队歌……

  师:你们谁来一段?(相互推让)(师唱《微山湖上静悄悄》)由此,你想到了什么?

  生:我想到革命队伍很乐观,环境如此恶劣,还能唱歌!

  生:我想到队伍的给养很充足──(同学中有人喊:老头子!)

  师:是呀,这一切原来都是老头子的功劳!不带一支枪,冒着生命危险在敌人的封锁线上穿梭,这该是多么高的抗日热情呀!(板书:爱国抗日的热情)

  怀着这种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爱憎分明的感情和战胜敌人的信念,谁能不“过于自信和自尊”呢?

  【教学反思】

  现在想来,这节课在以下方面取得了突破:

  1、情节:“复仇”部分:

  浅处理:朗读,复述,讨论:哪些地方表现了“老头子”的.自信和智慧?

  深处理:采用两种改写的方式实施文本的转化、内化。改写──最佳的深度对话。

  2、人物:

  浅处理:作者是怎样评价老头子的?课文哪些地方表现了老头子的“过于自信和自尊”?

  深处理:第一课时:作者是怎样评价老头子的?课文哪些地方表现了老头子的“过于自信和自尊”?

  第二课时:改写“复仇”部分,深化整合对“过于自信和自尊”的认识(对“向着苇塘望了一眼”的文学想象);穿插环境描写的作用;探究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实质。

  3、环境:

  浅处理:文中有哪些诗情画意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深处理:从62段切入:这里为什么安排一句景物描写?文中还有很多这样的句子,读一读,思考:这和血腥的战争是否协调?作者为什么要用美丽的景色给战争当背景?点出“荷花淀”派的风格。

  【结语】

  我们应该引领孩子们到文本的深处漫溯。

  浅,是对语文的伤害。

《芦花荡》教学实录2

  在平日的随笔或作文中,有许多学生喜欢在故事中加入自然环境描写,用他们自己的话说,一是凑字数,二是读起来文章美。实际学情是:他们的景物描写大都不契合人物心境而是游离的写景。

  读完《芦花荡》这篇小说,给我冲击的教学信息是老头子过于自信与自尊的真实性格和富有诗情画意的白洋淀风光。于是我安排两课时和学生体会讨论这两点。

  一、揣摩人物性格

  今年暑假,学生看了一些抗战影片和电视片的镜头,会很快说出特定年代特定人物的性格──爱国热情、爱亲人恨敌人的感情、智勇双全等英雄的共性。但是对属于老头子个性特征的“过于自信与自尊”却体会不细致。在处理这一堂课的教学中,我重点带学生体会这一点,下面是实录片段:

  师:老头子是白洋淀的传奇英雄,具有高涨的爱国热情和爱憎分明、智勇双全的性格特点,这是抗战年代里所有英雄的共性,这只是给老头子贴上几个标签,请同学们想一想,属于老头子自己的个性是什么?

  生:过于自信与自尊。

  师:“过于”怎么讲?

  生:就是过分,过了头的意思。

  师:自信过份,往往会怎样?

  生:会变得自负。

  生:做事不认真,会出差错。

  师:说得很好,过于自尊会有什么结果?

  生:人会变得自卑起来,做事不能坚持到底。

  师:对,自信过分往往会粗心大意失去应有的警惕,做事有可能出差错;过分自尊会产生自卑心理,失去做事的动力而半途而废。小说中,那些地方写了老头子过分自信自尊?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在书上勾画出来。

  (学生浏览勾画,稍后有学生身体坐正,有不少学生举手。)

  师:哪位同学试着说一说?

  生:二菱洗脸,大菱怕弄出水声,让鬼子听到,可老头子说:“不怕,洗一洗吧,多么俊的一个孩子呀!”这里看出他因为胆子大,所以失去了警惕,是自信过分。

  生:还有,当鬼子的探照灯照过来的时候,他说:“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实际照见了,这里也看出他太自信了。

  生:还有一句,大菱挂了花,他没有看到,还在说:“不怕,他打不着我们!”这个老头子太自负了,太大意了。

  师:我们来看他说的三句话,其中都有“不怕”,无论出现什么情况,他都是一味的“不怕”,因为他的过于勇敢和自信而导致护送任务没有胜利完成。

  师:我们再来讨论,老头子过于自尊的地方呢?

  生:当大菱受伤后,他感到自己没脸见人,就不想送她们进苇塘。说明他爱面子过了头,为自己的面子,都不想把护送任务继续下去了。

  师:你说得真好!

  生:老头子非常喜欢这两个女孩子,他觉得自己平时夸下海口,前面说过,一切保险,可这次却带着挂花的人进去,老脸往哪搁呀?这里写出他的自尊心很强,也看出老头子很朴实很真诚。

  师:你体会得得更细致深入!老人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偶然出了差错,内心非常痛苦和愧疚,这是他质朴与真诚的一面。他的工作失误,自己内疚,两个女孩子又埋怨他,不信任他,他又怎样找回了自尊?

  生:他用莲蓬引诱鬼子,然后把他们带到渔民下了鱼钩的地方,一个人勾住了十几个鬼子,然后就用竹篙达鬼子的头。

  师:最后这场情趣横生、痛快淋漓的`精彩战斗,更显出老人的智慧与自信,富有传奇色彩。

  老头子“过于自信与自尊”的形象也得到充分的展示。老人的功劳与过失都体现在这一点上。

  小说既写了老人性格的优势,也写了性格的缺陷,这样的艺术形象才会真实可感,丰满生动,光彩照人。小说的主人公不是八路军战士,而是白洋淀地区的普通百姓,这样写才贴近生活。

  二、体会小说中景物描写

  师:在平日的随笔和作文中,我发现有不少同学在写叙事性文章的时候,喜欢用景物描写来点缀自己的作品,这个路子是对的,但是景物描写一定要契合环境和人物心境,不能认为,随意把一段景物描写堆放那里就能给文章增色。怎样写是恰当的?孙犁先生是这方面的大家,残酷的战争却写得赋有诗情画意,其中穿插了多处景物描写,尤其是和战争环境、人物相谐,我们一起来细细体会。请同学们先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生从小说开头划起,大约3分钟,陆续抬头,表示划完。)

  师:读一读这些句子好吗?

  生:按页数、行数读,找出了大部分句子。

  师:还有吗?

  生:继续读完剩余的景物描写的句子

  师:我们从第一段开始,逐句揣摩。你们先同桌交流,你读了此处的景物描写,有什么感受?放在小说开头,它的作用是什么?

  (生前后左右小声议论,待声音小了下去,我请学生回答,这时大部分举起手,先指一不爱发言的学生答。)

  生:写出白洋淀苇塘的气氛非常恐怖。

  师:从哪句看出来?你的发言要有针对性哦!

  生:从“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这两句写出敌人封锁严密,气氛阴森恐怖。

  师:为什么开头要写这样的环境?

  生:这个故事发生在这样的环境里,符合实际情况,下文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恐怖的环境里发生的。

  师:你会读书了,不仅看得细,想得深,还能联系下文。接下来的句子呢,“苇子还是那么狠狠的往上钻,目标好象就在天上”这句考虑了吗?

  生:让萧前来说,他说的好!

  师:萧前,可以试试吗?

  生:我觉得写出了一种抗争的力量。

  师:你是怎样把苇子和抗争联起来的?(这一句比较难,此一问的目的,在于让那些没有思路的学生学会思考方法。)

  生:苇子只是向上生长,不会狠狠的,这里用了拟人的方法,是写白洋淀的人们,同日本鬼子战斗的顽强斗争精神。

  师:萧前同学给我们提供了思考方法,就是要抓住关键词句进行相关联想。点中“狠狠的”一词,便可打开思路。这样研究,大家有收获吗?

  生微笑:有收获。

  师:请大家品读第二处,也许还有新的收获。

  生读“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

  师:读了这一句,你有什么感觉?可以继续用抓关键词、联系上下文的方法体会。

  生:月亮落了,说明夜深了。(其他学生哄笑:废话。)

  生:飒飒的风,说明风大,是不是他们感到天冷啊?

  师:有这个可能,后半夜苇塘的温度低,只是为了写天凉吗?

  生:小声说,“不是”。

  师:有困难了是么?读一读上下文,这句话出现在哪里?

  生:上文是大菱受伤,老头子无力的坐下来,这句话的下文是老头子叹气,不想送她们了。

  师:是啊,老头子没有完成任务,心情怎么样?

  生:痛心,后悔,伤感。

  生:沮丧。

  师:这时候一阵凉风吹过,老头子心里也是──

  生:凉的。

  师:对,风的凉就是心的凉,老人没有完成任务,心头是悲凉的,痛心的沮丧懊悔的,此时的飒飒的风吹过来,吹得老人心头发凉,在这里,选取写风吹来,是切合当时老人心境的。

  生:这里的作用就是衬托老头子悲凉沮丧心情的。

  师:是的,“衬托”一词用的好,因为老人的心情文中没有直接表达出,而是通过“飒飒的风”让读者去联想去体会,这就叫“衬托”。好,我们再按照这样的方法继续学习,读下一个句子。

  生:“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这句话写出当时天气很热。

  师:哦,为什么写天热,跟人物心情有关吗?

  生:没有。

  师:如果不写天热呢?

  生:鬼子就不会来洗澡,也就没有下文的老头子勾住鬼子的故事了。

  师:说到门里了!这一句描写除了令人感觉环境优美,还有推动下文故事情节的作用,一句两用!运用恰当。我们从这里又探索出景物描写的另一个好处: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大家有兴趣继续研究吗?

  生:有!

  师:下面老师来读下一句,请同学们静静思考:“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

  生:我觉得白洋淀真美。

  师:抓关键词,联系上下文。

  生:向镜子一样平,说明当时老头子的心境是平静的。

  生:说明老头子不慌张,心里早就有了主意。

  师:还有呢?

  生:水平,水草轻轻的浮动,鬼子才不会疑心。

  生:在平静中蕴藏着一场不平凡的战斗。

  师:大家的发言非常精彩!讨论到这里,同学们对景物描写理解得很到位了!这场战斗是在充满诗情画意的的环境里发生的,水面的平静和天空的清明都衬托出老人的从容心态,也为下文故事的发生埋好伏笔。

  师:最后一句,大家读一读,说一说你的理解。

  生齐:“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生:老头子取得了胜利,心情非常轻松,像开了花一样快乐。

  (这位同学说完,其余都表示赞同。)

  师:孙犁先生小说之中的景物描写,赋有抒情韵味,请大家把本文景物描写的作用归结一下。

  生互相补充:开头的景物描写渲染了阴暗恐怖的气氛,并且还有衬托人物内心情感和精神,推动文章情节发展的作用。

  师:我们从中找到的研究方法有那些呢?

  生互相补充:抓住关键词进行相关联想,并且联系上下文。

  师:老师认为记住最后的几个结论,可以节省下一次的研究时间。

  生读、记。

  【课后反思】

  课改实施两个学期,回头看看以前的做法,有些是表演课,有些是品德课,有些仅仅从合作讨论形式上入手,但是语文哪里去了?文本被搁置起来,因此这一课的设计,是紧贴文本,紧贴学生实际,从学习方法入手,让学生学会看书,学会依据问题思考,塌实有效的前行。本课学生学会了从文中语句中找出相关句子,总结人物性格,理解并总结出景物描写的几种作用,切实可行,培养了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学生是满意的,自己也是满意的。

《芦花荡》教学实录3

  一、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第一单元所学的文章,都是以战争为题材的。同学们一定看过不少描写战争的小说和影视剧,你能说出一部吗?

  生1:《小兵张嘎》

  生2:《铁道游击队》

  生3:《举起手来》《亮剑》

  师:那么老师要考考大家,你能否说出几个描写战争场面的成语吗?

  生1:硝烟弥漫、炮火连天

  生2:血流成河、血肉横飞

  生3:刀光剑影、马革裹尸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血肉横飞”“刀光剑影”这充满血腥味的战争场面描写的确让人惊心动魄,若打得是小鬼子,更让人觉得痛快、过瘾。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白洋淀的人民也与日本鬼子也展开了一场场斗智斗勇的战争。这节课,让我们跟随作家孙犁,走进芦花荡,认识一位老英雄。

  二、预习成果展示:

  师:根据你预习中所搜集的有关作者的材料,简单介绍作者。

  生1: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发表了《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以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引起了文艺界的注意,形成了“荷花淀派”。《芦花荡》是一短篇小说。

  生2:《白洋淀纪事》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

  师:同学们说得不错。下面,请一组的同学展示你们预习中找出的疑难字词。

  (课前,一、三、五组的同学将预习中的疑难字词展示到黑板上)

  生1:这是我们组找出的疑难字词,我找一位同学来读一下!

  生2:疟子寒噤仄歪蹿

  生3:其中“疟子”的“疟”是一多音字,又读“nue”,组词“疟疾”

  生4:我们组还找到一成语“张皇失措”,“皇”容易写错。

  师:那么“张皇失措”是什么意思呢?

  生: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

  师:那位同学能造个句子?

  生:日本鬼子被老头子打得张皇失措。

  师:好,看来同学们对字词的把握比较到位。下面,老师检查一下同学们对文章的整体把握情况。概述文章主要内容,说出留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生:抗日战争时期,又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头子,每天都给驻扎在苇塘里的队伍运输粮草,他特别自信。有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被鬼子发现,其中一个受了伤,老头子的自尊心受到打击,发誓要为女孩报仇。他把鬼子引诱进他的埋伏圈,痛打鬼子的故事。

  师:概述得不错,抓住了时间、人物、主要的事件。那留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呢?

  生1:老头子,他机智勇敢,孤身一人痛歼十几个鬼子。

  生2:二凌,她活泼可爱,又是一个非常勇敢的小姑娘。

  生3: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那群愚蠢得鬼子兵。

  生4:那片美丽的芦花荡。

  师:好,说得不错。下面,让我们来详细地分析、品味。

  三、合作探究:

  第一板块:走进芦花荡

  师:以小组为单位,先从文中找出描写芦花荡的句子,再用恰当的语言概括,以“这是一片——————————————的芦花荡”说话。时间是3分钟。

  (小组讨论)

  师:时间到,请同学们展示你们探究的结果。

  生:读句子“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可以看出这是一片诗情画意的芦花荡。

  师:诗情画意,很美的语言。具体说说看,月亮有什么样的特点?

  生1:月亮是皎洁的、明亮的,从“浮在水一样的天上”可以看出。

  生2:“弯弯下垂”还写出了月亮的`形态,一弯新月,特别美丽。

  生3:我还找到了一句“在那里,新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从中可以看出这是一片美丽的芦花荡。

  师:“飘撒”一词,用得太好了,她似乎在向人们炫耀着什么,同学们想一想,她炫耀的是什么?

  生1:它在向人们炫耀,老头子痛打小鬼子的胜利的消息。

  生2:我还从“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想浸在水里,而且要跌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夜晚,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他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这一句看出,这是一片阴森黑暗的芦花荡。

  师:刚才有同学说了,芦花荡是美丽的、诗情画意的,为什么会是阴森黑暗的呢?

  生:芦花荡本来是很美丽的,但是却被敌人严密封锁着。

  师:很好,你怎么看出敌人的严密封锁?

  生:“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用了“藏,躲避”写出连水鸟都躲避敌人的炮火了。

  师:分析得很好,那这样环境描写的作用就很明确了,是什么?

  生:渲染的作用,渲染了敌人的严密封锁。

  师:对,同时为下文写老头子作了铺垫。

  师:老师也找了一句,想与同学们分享一下“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一个“钻”字,用的特别好,她曾被朱自清用来写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写出了小草的什么特点?

  生:旺盛的生命力

  师:对,那在这儿,它有什么好处,它写的仅仅是苇子么?

  生1:苇子,象征的是白洋淀的人民,象征了他们不服输的精神。

  生2:象征的是他们在艰苦的环境里,顽强生存,与敌人斗争的意志。

  师:很好!下面,就让我们来分析一下人物。

  第二板块:走近老头子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先从文中找出描写老头子的句子,提示: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肖像、神态等描写方法。在归纳总结,以老头子的性格表现在———————说话。时间是5分钟。

  (小组合作探究)

  师:将你们的探究结果展示给大家。

  生1:老头子是一个智勇双全的人。他用莲蓬引诱鬼子进了他的埋伏圈,说明他很机制,他一人痛打十几个鬼子,可看出他很勇敢。

  生2:“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镐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向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砸”字可以看出老头子很勇敢。

  师:很好,揣摩老头子的心理,尝试给老头子配一下音。

  生1:我打死你个小日本。

  生2:我终于给大凌报仇了。

  师:很好,老头子胸中的仇恨,终于都爆发出来了。

  生:我还看出了老头子爱憎分明的特点。他特别喜欢两个孩子,当大凌受伤后他说“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

  师:既然是恨,就应该读出来,再来试试!

  生1:(读)

  生2:“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水淀出入,他的工作范围广的很: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而且不带一枝枪。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谁上的能耐,一切保险。”这一句写出了老头子的自信。

  生3:还写出了老头子的抗日的热情。他是一个六十多岁的人了,应该安享晚年了,但他依然护送干部,运输粮草,说明它具有爱国抗日的热情。

  师:分析的很好,一个老人,依然在敌人的严密封锁下自由的出入,甚至让敌人都没了办法,那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老头,找找有关肖像描写。

  生:“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的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

  师:读了这个句子,老头子留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生:它的眼睛,尖利,又精神,写出了老头子的精神矍铄。

  师:这里有个比喻句非常不错,“干瘦的像老了的鱼鹰”。看老师把它改一下,“干瘦的像老了的枯枝”会有什么区别。

  生:“枯枝”仅写出了老头子的形态,“鱼鹰”他老头子的勇猛、干练的神态也写了出来。

  师:说得真不错。

  生:老头子还过于自信和自尊。

  师:对了,刚才同学们找到了老头子自信的一面,如何理解“过于”两个字呢?想请同学们看一个课本剧表演。

  (课本剧表演,老头子护送两个孩子进苇塘的情节)

  师:同学们表演得真不错,掌声鼓励!

  师:一个好的演员,要想演好一个角色,必须深入把握这个人物的特点。我想采访一下老头子的扮演者,他是如何把握老头子的特点的。

  生(老头子):这一部分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自尊的特点”,老头子连说的三个“不怕”是他太大意,致使大凌被鬼子打伤了。当大凌受伤之后,老头子的自尊受到了严重的挫伤,觉得没脸见人,发誓要为大凌报仇。

  师:说得很好,同学们,还能找出老头子自尊受到挫伤后动作、神态的句子吗?

  生1:“踏着水有两手推着小船前进”、“他用两手扒着船尾”,“推”是老头子在不知大凌受伤前的动作,“扒”是指导大凌受伤后的动作。

  生2:“老头子觉得自己的手脚顿时失却了力量”、“他觉得两支老眼有些昏花”也看出老头子的自尊。

  师:好,经过同学们的分析,我想老头子那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老当益壮的英雄气概,自尊自信的鲜明个性,智勇双全的英雄壮举,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心中,在他身上,我们再一次分明感知到:中国人民是不可屈服的,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四、达标检测

  (字音、字形。品味语言,任选一句你最喜欢的句子,谈谈你的审美感受)

  五、小结:

  “英雄”,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含义。战争年代里,老头子勇斗痛歼小鬼子是英雄,小兵张嘎智斗鬼子兵也是英雄;和平年代里,带着妹妹上学的洪战辉是英雄,把爱与时间奉献给失学儿童的从飞也是英雄;英雄的壮举不一定多么伟大,刻苦求学,取得骄人成绩的同学是英雄;团结互助、助人为乐的也是英雄。同学们,做一个英雄吧,你的人生将因此而多彩!

《芦花荡》教学实录4

  师:同学们一定看过不少描写战争的小说和影视剧,下面请大家说一说描写战争场面的成语。

  生:枪林弹雨;硝烟弥漫;刀光剑影;金戈铁马……

  师:不错,能再说几个吗?最好残酷点的。

  生:炮火连天;血肉横飞……

  师:说得既多又好,“血肉横飞”“刀光剑影”等充满血腥味的战争场面的确让人惊心动魄。今天我们要学的孙犁的《芦花荡》(板书)也是描写抗战最艰苦阶段白洋淀人民的战斗生活的。大家看过课文了,小说中有没有“血肉横飞”“刀光剑影”的战争场面?

  生:没有。

  师:那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呢?(生复述故事情节)

  在这篇小说中,给大家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

  生:是那一片芦花荡。

  师:能不能谈你的印象?最好用一个词形容一下。

  第一板块:走进芦花荡

  生:那是一片如诗如画的芦花荡。

  生:那是一片月明风清的芦花荡。

  生:那是一片静谧安宁的芦花荡。

  生:那是一片斗志昂扬的芦花荡。

  ……

  师:请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笔,找一找,划一划,文中有哪些描写芦花荡景色的句子。

  生: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师:这段文字,传达给你什么信息?

  生:芦花荡的夜色是非常优美,非常安宁的。

  师:能不能想象一下这种情境?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

  生:晶莹的星星倒映在明澈的淀水里,微风吹过水面,荡起阵阵涟漪,使得星星也闪烁不定,像“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多么美的夜色啊,可是,敌人却侵占了我们的家园,白天,这里一片死寂,连水鸟也“紧紧藏到窝里躲避”了,只有到深夜,才能听到它们“飞动和唱歌的声音”。

  师:理解得很到位。“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为什么说“狠狠地”?

  (生沉默)

  师:这里是孙犁在他的小说《荷花淀》中的一段描写,我想,与这一句所传达的语言信息是一样的:

  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那一望无边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屏幕映示)

  生:我想,芦苇和荷花是白洋淀人民那种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意志和斗争力量的象征吧。

  师:是啊,就在芦苇荡、荷花淀里,孙犁看到了一股无形的力量,他说“我遥望着那漫天的芦苇,我知道那是一个大帐幕,力量将从其中升起。

  生: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师:你觉得应当用怎样的语调来读这一句?

  生:很美好的语调。

  师:很轻快,很潇洒。“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颇有些苏东坡的意味了。同学们再看一看,课文中还有没有描写水淀月色的佳句?

  生: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

  生: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

  师:同学们以前学过课文,还有没有写水乡月色的句子?

  生:《社戏》中描写江南水乡夜景的句子有:“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生:李白的《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师:文中还有没有写景的句子呢?

  生: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

  师:你觉得这句描写有什么作用呢?

  生:因为天气热,鬼子才下水,为下文老头子引诱鬼子上钩作了铺垫。

  生: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只有一团白绸子样的水鸟,也躲开鬼子往北飞去,落到荷花下面歇凉去了。

  师:水淀为什么没有一个人影?

  生:因为敌人严密的封锁。

  生: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

  师:能不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

  生:清澈见底。

  生: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生:我认为这句是写出了胜利的喜悦之情。

  师:让我们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再一次感受芦花荡那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诗意境界。

  (师生齐读)

  师:孙犁的小说对美有一种特殊的追求,他曾在《黄鹂》一文中这样写道:“各种事物都有它的极致。虎啸深山,鱼游潭底,驼走大漠,雁排长空,这就是它们的极致。在一定的环境里,才能发挥这种极致。”因此,他不是正面地描写刀光剑影,而是以白洋淀明媚如画的风光作背景,用漫天飘飞的芦花,洁白如云的蒲苇,清香四溢的荷花,点染白洋淀人民新生活的欢乐和昂扬乐观的战斗精神。文笔清新自然,婉约韵致。

  去年春天,我曾经到过南京的雨花台和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去的时候,正是阴雨天气,虽然已是春末,但仍能感到那股逼人的寒气,空气中仍然弥散着血腥,仿佛30万遇难同胞的阴魂不散。在这里,老师要问:抗日战争是如此残酷,为什么要把如此残酷的战争置于这种如诗如画的环境中来描写呢?

  生:可能是白洋淀的战争没有那么残酷吧?

  生:可能跟作者的生活经历有关吧?他没有经过惨烈的战斗。

  生:我想,可能是作者不愿写这样令人悲痛的故事,而是写一些鼓舞人们的斗志的作品。

  师:我想,这跟作者的人生态度和文化哲学是分不开的。人生在世,有幸福,有欢乐,也有孤独,有彷徨,有无奈,但人们如何面对生活中的欢乐与痛苦?是一味的宣泄,还是含蓄的倾吐?是悲愤的控诉,还是从容的讲叙?是沉溺于旧时的伤痛,还是乐观地面对新生?我想,孙犁选择的是后者。老师希望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同学,在今后的日子里,也应当用这种“笑谈从容的态度”来对待人生中的“风雨变幻”。

  师:好,我们继续刚才的话题。接着谈你对文章最感兴趣的地方,课文给你印象最深刻的地方。

  生:读完课文,文中的老头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觉得他是一个抗日英难。

  师:你认为作者是如何刻画这一人物形象的'呢?

  生:我认为主要是通过他与小姑娘的人物对话来刻画的。

  师:小说共四千余字,我统计了一下,有将近一半的篇幅是人物的对话描写,很显然这篇小说刻画人物形象主要手法是——

  生:人物的对话描写。(师板书学习重点)

  师:中国文学史上长篇古典小说对人物的对话描写都极为出色,极为精彩,大家能说出几部这样的作品吗?

  生:《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

  师:孙犁先生十分推崇《水浒》和《红楼梦》这两部小说,说这两小说的人物对话读起来“叫人就像看见了说话人的神情,听见了说话人的声调。”也就是说这两部小说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把人物写活了。孙犁的《荷花淀》汲取了传统经典小说的精华,把对话写得简洁朴素,读后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窥见了人物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下面我和大家一起来赏析这部小说高超精妙的人物对话艺术。

  第二板块:分角色朗读,品味人物对话。

  (指导学生“用心”去读,读得绘声绘色,入情入境。)

  第三板块:通览全篇,感知人物形象。

  师:在同学们绘声绘色地朗读之后,大家又对文章语言进行了细细的品咂。相信小说的人物已经在大家的脑海中跳跃,请大家谈一谈,你最感兴趣的人物形象。

  如: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老头;一对可爱的勇敢的姐妹;一群愚蠢的鬼子兵(可用一个词来形容,从课文中寻找支撑观点的语言信息)

  如:一个矍铄干练的老头子;一个智勇双全的老头子;一个过于自信自尊的老头子;一个老当益壮的老头子;一个具有爱国热情的老头子……

  (学生发言略)

  师:一九三六年到一九三七年,孙犁曾在白洋淀附近,教了一年小学。使得他有机会熟悉这一带的风土和人民的劳动、生活。他曾在《关于〈荷花淀〉的写作》一文中这样写道:农民抗日,完全出于自愿。他们热爱自己的家、自己的父母妻子。他们当兵打仗,正是为了保卫他们。他曾经深情的追忆那段时光,他说:“善良的东西、美好的东西,能达到一种极致。在一定的时代,在一定的环境,可以达到项点。我经历了美好的极致,那就是抗日战争。我看到农民,他们的爱国热情,参战的英勇,深深地感动了我。”

  我想,老头子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老当益壮的豪迈气概,自尊自信的鲜明个性,智勇双全的英雄壮举也深深地感染了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同学。请同学们课下每个人写一篇随笔《我心目中的英雄》,我们再作交流。

《芦花荡》教学实录5

  下面是由小编分享的《芦花荡》教学实录,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材分析:

  《芦花荡》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鲁教版)七年级下册,是第一单元(战争单元)的第3篇课文。体裁是小说,为著名的“白洋淀”派作家孙犁的代表作品之一。叙述的是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英雄故事”:一个智勇双全的“老头子”在护送两个女孩子进白洋淀的过程中,由于大意,导致其中一个女孩子受伤,于是设计痛打鬼子,讨还了血债。通过此课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感受孙犁小说那散文化的结构和诗化的语言,并能认识到英雄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培养爱国主义的情感。

  设计理念: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体裁特点,按照小说三要素的要求展开教学,引导学生紧扣文本,深入品味。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师:在抗日战争时期,为了救亡图存,涌现出了一大批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他们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些传奇的故事。比如发生在我们齐鲁大地的铁道游击队的故事。谁还能举出另外的一些人物和故事来呢?

  生(七嘴八舌):小兵张嘎的故事……吉鸿昌的故事……马本斋的故事……地道战……地雷战……

  师:呵,真没想到,同学们的小脑袋瓜里这样的“货”还不少,大部分都是从电影和电视上看的吧?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课文,讲述的是发生在冀中平原上的一个故事。在美丽的白洋淀上,有这么一个老头子,年龄将近六十岁了,可他仍像年轻人一样,积极投身到抗日战争的洪流中去,并且以他的勇敢和智慧,狠狠地教训了敌人。请同学们打开书,翻到课本第11页。

  (教师板书课题:芦花荡,并结合注释简介作家孙犁及其作品)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同学们,芦花荡是一篇小说,所以我们就要按照小说的文体特点进行学习,谁还记得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

  生(思考片刻):是人物、情节和环境。

  师:不错。学过的知识基本能掌握。好,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学习这篇文章要完成哪些任务。

  (投影显示学习目标:1、阅读课文,感知人物形象的意义,体味景物描写的作用;2、学会速读课文,把握文章的故事梗概;3、认识到英雄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培养爱国主义的情感。)

  师:这篇文章篇幅相对来说比较长,下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尽可能提高速度,读完后按照老师所提的问题进行思考,在自主思考的基础上小组内讨论。

  (学生读课文,老师投影出示问题:1、边读边勾画出自己觉得重要的字、词和认为写得精彩的地方;2、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试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3、本文的主人谁?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刻画人物的?试各举一例;4、故事主要表现老头子的什么性格?哪些内容能表现出来?5、你认为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10分钟后)

  师:我们首先撇开问题,自由地发表一下初读这篇文章的感受,可以整体谈,也可以结合自己刚才勾画的要点来谈。

  生1:我觉得这篇文章写得很美,尤其是里面的景物描写,比如这一句:“月明风清的晚上……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生2:我觉得文中的老头子很勇敢,也很有心眼儿,他能很巧妙地把鬼子骗到他埋有鱼钩的地方去……

  师:“勇敢”和“巧妙”这两个词儿用得好,但“骗”是贬义词,用在这里不太恰当,能否改个词?

  生2:“引”行吗?

  师:好!就用“引”。再者,你说他“很有心眼儿”,是坏心眼吗?(学生笑)

  生2:不是。

  师:那用个什么词来形容比较适合些?

  生2:机智吧。

  师:不错,很准确。其他同学继续发表意见。

  生3:我认为结尾写得不错,很像一个电视的镜头。

  ……

  ……

  师:同学们谈的都非常好,可见刚才读得很认真。读书就是要这样,忠实于自己的感受,教辅资料上说的再好,那是人家的,只有自己思考的结果,才是有价值的。下面我们按照屏幕上的顺序,从第2题开始,展示一下刚才阅读的成果。

  生:我说第2题。本文讲述的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我军驻扎在白洋淀的苇塘里,里外交通全靠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他非常自信。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被鬼子发现,其中一个女孩受了伤,他发誓要为女孩报仇。他引诱鬼子进入他的埋伏圈,用锋利的钩子把鬼子钩住,用竹篙痛打鬼子。

  师:很好。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件的原因、经过、结果这些要素交代得都很清楚。

  生:本文的主人公是那位六十岁的不知名的老头子。人物刻画的方法基本上都用到了,有外貌描写,有语言描写,有神态描写……

  师:哪位同学还能补充一下?

  生:还应该有心理描写和行动描写。

  师:这些描写能从文中找出例子来吗?

  生:外貌描写在第4段,“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

  师:通过这些描写,概括一下老头子给你的印象。

  生1:很精神。

  生2:很有气势。

  生3:老当益壮。

  师:好。“老当益壮”这个词概括得好。恰当地形容出了老头子的精神风貌。

  生:语言描写有……

  生:行动描写有……

  生:心理描写有……

  生:神态描写有……

  (老师根据学生所找出的内容,结合具体词句进行引导并概括)

  师:小说的三要素中,人物是最主要的,那老头子的性格是怎样的呢?你从哪些地方能够看出来?

  生1: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

  师:请具体谈一谈。

  生1:他有高超的水上本领,而且老当益壮,所以很自信;当大女孩子挂了花后,他觉得自己“没脸见人”,表现他很“自尊”。

  师:那么,“过于”这个词应该怎么理解呢?仅仅是“很”或者“非常”的意思吗?

  生2:我觉得应该还包含有“过了头”的意思。

  师:为什么这么说呢?

  生2:他自信得过了头,才导致大女孩子受了伤。

  师:说得有理。有人说“性格决定命运”,实际上,本篇小说的情节发展,无不与老头子的“过于自信和自尊”有关系。试想,假如,他不过于“自信”,女孩子就不会受伤,就不会引出他“痛打鬼子”的情节,同学们说对吗?

  生:对。

  师:他的性格仅仅是这么一句吗?有时候课文并不直接告诉我们,还需要我们根据内容自己概括,下面同学们再讨论一下,看看老头子还有什么性格特点?

  (学生讨论)

  生1:老头子的爱国抗日的热情高涨。他工作范围很广,但他什么要求也不提。

  生2:他爱憎分明。对自己人,比如说两个女孩子,他无限疼爱,但对敌人,他则满腔仇恨,文中说“他们打伤了你,流了那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

  生3:我觉得老头子是一个英雄人物,因为他智勇双全。他预先在水中设好埋伏,引诱鬼子上当,然后痛打了鬼子。

  师:很不错。如果我们把那句“过于自信和自尊”和同学们刚才归纳的这些合起来,就是一个非常完整的主人公的性格,就是一个有血有肉的老英雄的形象了。这里有一点要注意,小说作者并不单纯是为了塑造人物而塑造人物的,他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人物来反映社会生活,这就到了我们的第5个题目,本文的主题是什么呢?

  生1:我觉得主要是反映我们的抗日战争一定会胜利。

  生2:连六十多岁的老头子都这么厉害,日本鬼子迟早要完蛋的。(学生笑)

  师:是啊,作者不说老头子姓氏名谁,一个很重要的用意就是告诉我们,在当时的白洋淀上,像老头子这样的“无名英雄”比比皆是。更不用说青壮年了,他用这篇小说告诉我们,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这就是文章的主题。

  三、再读,品味语言。

  师:《芦花荡》写的是残酷的战争环境里的人和事,但是我们读后并没有感到非常的凄惨,没有让人感到压抑,而是感到写得非常优美,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其中一个原因,是得益于作者对白洋淀美丽风光的描绘。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关于环境描写的句子,揣摩这些景物描写的.句子的作用。

  (学生速读课文,勾画景物描写的句子,四人一组讨论)

  生1:“敌人”和“炮楼”两个词,写出了白洋淀的环境和严峻的气氛。“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写出了水的清澈和自然环境的优美。在这优美的环境中,却有“敌人”的监视和阴森森的“炮楼”,给人的感觉特别不好。

  师:那么从中你能体会到作者在字里行间蕴含的感情色彩吗?

  生1:作者虽然没说,但他肯定是非常热爱自己的家乡,非常愤恨日本鬼子。

  师:对,就是这样。哪位同学继续谈。

  生2:“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写出了白洋淀人民不屈服的意志和战胜敌人的决心。

  生3:文章的倒数第2段,作者写到“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这段景物描写,我觉得它烘托了老头子在痛打鬼子后的愉快和自豪的心情。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在小说的三要素中,有时候“环境”描写虽然不如人物和情节着墨多,但它也是不可或缺的。就像这篇小说中的自然环境描写一样,它很好地起到了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抒情韵味的作用。在以后的写作中,我们要注意学习。课下,请同学们动笔仿写几句,写写我们这儿的美景。

  师:其实,文章值得品味的地方决不仅仅是这些,下面,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从文中找出几处认为写得好的地方,品味一下语言。

  生1:我要分析的是第一段的“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里去了。”深夜里水鸟才敢出来,白天都藏到窝里躲避炮火,说明当时这个地方正处于日寇占领、严密的封锁中。

  生2:“敌人监视着芦花荡”这句话值得品味。他们自己进不了芦花荡,但是想用这种方法困死抗日的军民。

  生3:“每到夜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亮,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敌人发了愁。”这句话说明敌人的阴谋并没有得逞,里面的人有吃有喝,根本困不死。这说明了我们的智慧。

  ……

  ……

  师:同学们说得都非常好,可见学得很认真。这篇文章作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集中反映了孙犁先生明丽流畅的笔调和秀雅隽永的风格,课外,同学们可以阅读《芦花荡》的姊妹篇《荷花淀》,更全面地了解孙犁的作品。

  四、总结反馈,收束课文。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块学习了孙犁先生的名篇《芦花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一定有不少收获,可以谈一谈自己的所得。

  生1:小说的三要素中,人物是最主要的,作者也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

  生2:老头子给我的印象很深,他智勇双全,有强烈的抗日的爱国热情,是白洋淀人民的优秀代表。

  生3:这篇文章的景物描写很成功,起到了渲染故事的气氛的作用。

  生4:还起到了烘托人物精神的作用。对了,刚才老师还讲到它能加强抒情的韵味。

  生5:学习课文要有自己的见解,要反复读,细细品味语言,并要学会积累优美的语言。

  ……

  师:不错,收获挺多的。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我们这节课学习的仅仅是一篇文章,远不是作家的全貌。希望同学们能多读一些这样的优秀作品,以丰富自己的文学修养。要知道,读书,是要占领制高点的。

  好,下课!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芦花荡》教学实录的全部内容。

【《芦花荡》教学实录】相关文章:

《燕子》教学实录02-28

船长教学实录03-01

《风筝》教学实录12-07

项链教学实录12-07

《春》教学实录12-08

《望月》教学实录范文02-27

乌鸦喝水教学实录03-01

《应该听谁的》教学实录03-01

《番茄太阳》教学实录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