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的作文

时间:2023-10-19 00:21:45 好文 我要投稿

论语的作文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作文根据体裁的不同可以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那么一般作文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论语的作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论语的作文

  论语的作文 篇1

  《论语》是一部经典国学著作,众所周知它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整理的,内容为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比较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思想:“仁、义、礼、智、信”。其核心思想为“仁”,他所提出的“仁”实际上是一种公益的思想,希望建设一个公益的社会。

  对于《论语》的内容,我们在初中时就开始接触了,至今过了六七年,但譬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经典语句我们依然随时都可脱口而出,这说明经典就是容易深入人心,但当时尚且年少,对其内容页大都一知半解,现在重新再细细品读,便对其内涵又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论语》全书有很多章节,但我最喜欢“学而第一”章里的内容。

  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则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一则主要是要同学们适应新环境,好好学习,培养君子风度,搞好团结,正体现了其“礼”的思想。这一则也被收录在中学语文课本的《论语》十则里,第一次学时,我并没有真正读懂它的.意思,尤其是“朋”字,一直还以为是“朋友”的意思。这样又证明了《论语》的又一则“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如果我没有重新认真的去复习,又怎会知道这里的“朋”不是朋友的意思,而是指聚在一起学习的同学们呢?

  还有一则:“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一则我经常用来提醒自己,为人处世要常常自我反省,从而自我提升。这一则的意思是:曾子说:“我每天做三个方面的反思:替人设想做到忠实了吗?与朋友交往做到诚信了吗?老师传授的学业复习好了吗?说明了作为一个学生每天应该坚持的三省内容。如果这样坚持自省,那为人必定越来越完美,我们不仅现在应该坚持,即使毕业后不再是学生了也应该继续坚持。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而《论语》中最能体现“仁”的一则是“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意思是说人如果没有仁义,还怎么对待礼?人如果没有仁义,还怎么对待乐?说明了仁是礼乐的基础。一个人如果要成为君子,即思想道德修养高的人,“仁”是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如果没有“仁”,又怎会有其他的“义”、“礼”、“智”、“信”呢?换句话说就是没有“仁”,就难以成为君子。

  《论语》文化深深地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其所蕴含的丰富哲理时刻启迪着我们的心灵,它告诉了我们如何为人处世,修身养性。愿《论语》文化可以继续传播扩散,经久不衰;愿社会充满仁义道德;愿孔子向往的“仁”(公益的社会)能早日实现。

  论语的作文 篇2

  《论语》,是一篇家喻户晓的儒家经典著作,每个初中以上的学生能流利地背诵几条。然而最近,社会上掀起了一阵阵的传统文化热。电视上出现了很多以名人讲解《论语》、领略千百年前的《论语》等为题目讲解《论语》的节目,同时荧幕上也多了许多以历史为题材的电视剧。有一部分人说:这是好事啊,普及传播传统文化。可是我不这么认为。

  其实,普及传统文化,让人们去重新回味已经遗忘好久的经典文化,固然很好,这是妇孺皆知的。然而,他们传播的就一定是正确的吗?我看未必。

  举一个我生活中遇到的一个实例吧。有一次,我在电视上看到一个讲解名著的节目,当讲论语时,竟然说:《论语》虽然只是孔子说的一些话,却句句引人深思天哪,这是犯了个多么大的错误!我们做为初中学生都知道,《论语》记载的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一部书,并非是孔子单单一人的言行。如今,那个节目早已找不到了,希望不要再有类似误导世人的节目。其实,不单如此,还有许多错误的说法,弄得当时初学国学的我晕头转向。

  再说说历史电视剧的`事。因为传统文化热,最近许多历史电视剧开始热播。有一次,我在公交车上看到一个二十出头的姐姐,正捧着手机,津津有味地在看着什么。我见她如此入迷,便十分好奇,于是向前瞅了瞅。呀,这不是历史题材的电视剧吗?一向喜欢历史文化的我不禁有些兴奋,便壮着胆子问:姐姐,这个电视剧叫什么名字啊?她回答了我,眼睛却不离开屏幕。我想,看来我遇到同样喜欢历史文化的人了!可没想到,当我正想下车时,却听见她喃喃自语道:噢,男主长得多帅啊,真是看不够!瞬间,我僵在原地。原来,她只是对男主角的相貌感兴趣!一刹那,我仿佛看透了这类事件。原来,人们看历史文化的电视剧,大多是追求紧张有趣的情节,或是喜欢主角们的英姿而已。而真正去欣赏古代文化的,我想十个里不会超过三个吧?而那些剧组,也许追求的只是收视率。

  其实,如果社会并没有因为传统文化热而重拾古代文学,反而接受了错误的观点的话,那么这么普及传统文化并不是好事。我们不妨来看看:那些讲解论语的文人们,是否能完整地背诵《论语》的文学常识呢?是否能晓古通今,是否能将青鸟殷勤为探看的看读成四声呢?知道他们的答案后,也许你就知道这个文人,是真的历史文化爱好者,还是错误知识的传播者了。

  不得不说,曾经的《论语》到了如今确实变了味。但这变了味的并不是《论语》本身,而是因为某些人的错误传播。我多么希望《论语》不再被错误传播!愿这错误的传统文化热能早日变为正确的传统文化热。

  愿人们都能正确传播古典文学,让《论语》给人以借鉴和启迪,给人以感染和熏陶,成为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让古典文学这颗中华文化史上的璀璨明珠永远耀眼!

  论语的作文 篇3

  作为历史老师,参加国学班,没想到去教国学,只想到提升自己的修养。孔子曾说,人过五十而知天命。既然到了五十应懂得合道于天,那就应该懂得修为自己,这是我参加国学班的初衷。

  的确,每坐到教室听专家们对儒家思想透彻而精辟的解读,真是如沐春风,又如九旱遇甘露,另人身心愉悦。就连平时做事,我也和以往有所区别,语速和行事风格也似乎慢了半拍。“慢”并不是真慢,而是缓和中带有一定的柔,面部表情在同事们看来也似乎宽展了许多,我想这都应该归功于国学带给我的。

  随着对国学的不断深入了解,对人生与社会的思考也更深一层。比如,有些商人被称为儒商,说明此商人在求利过程中带有一定的义。宋明理学所极力宣扬的“三纲五常”的确起到了“修为”的作用,这也难怪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以修为自身最为盛行的儒学是从宋开始。

  《大学》开篇第一段,就明确提出,欲平天下,则先修其身。实际上,也就是说自身的修养要合乎于道。这要让人不由得想起一句话: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人们通常理解成为自己谋福利。实际上,按道家的理解则是人的'行为不合乎道的话,天诛地灭。由于后人理解的偏差,自然导致后世的私欲横流,甚至笑贫不笑娼的社会风气,这又怎能不让人为之喟叹!

  我们还经常喟叹,从建国以来中国就很少出现文化大师之类的人物,究其原因,无它,乃是国学的丢失。细想,民国时期的大师们,自出生到成大家,无不受儒家思想之浸染和滋养,从骨子里已具有儒雅之气,,他们大部分都具有一种傲骨,很少有“媚气”。可能会有人说,政治环境决定了知识分子的气节,实际上也未必全是。我们知道在古代也是封建专制,尚有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就连浪漫诗人李白也在诗中抒发到“苟无济代心,独善有何益”,足见古人之气魄!

  再看当今之文化名人,总是把自己看的高高在上。有这么一个被称为国学大师的人,曾经在百家讲坛上滔滔不绝地讲《论语》,初听起来的确令人肃然起敬,并对她佩服有加。但后来在一次节目中和一个隋唐史专家谈丝绸之路时,总是不断地打断别人的话,甚至还抢话,有一种表现的欲望,这不由得让人心生厌恶。后来还听说,有一次她到外地讲课,由于饭店安排的不合适而大耍名人脾气,当然,这件事情如果发生在明星身上,不足为奇,毕竟他们的文化素养不够,但是发生在所谓的国学大师身上,就不免让人费解。老夫子不是说,言先必行,而后从之。不清楚这位国学大师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难道是伪大师?从她的行为来看,总不免有一些嫌疑!

  孟懿子曾问孝于孔子,孔子答“无违”后,孟懿子就没再深问,那么他知道的也只能如此肤浅。之后,孔夫子感到语犹未尽,于是进一步向为他驾车的人解释: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这才是对无违进行了最好的阐释。

  总之,一言以蔽之:礼,才是我们学国学的根本所在。

  论语的作文 篇4

  语文学习和和一个人的成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位名人曾经说过:“一辈子的道路取决于语文。”他认为,在语文学习过程之中,可以领略到“汉语之美,文章之美,人性之美,大自然之美”,他还认为,“语文学习与人生经验密不可分。”语文学习十分重要,从古至今开始就已经懂得并发明了从前的“甲骨文”。大家想想,如果古人没有发明出古文字,我们现在的生活是怎么样的呢?还会有现在这么多文字与科技的世界吗?

  语文陪伴人的一生,是人类一生的伙伴,不好好对待它怎么行呢?语文对小孩子来说可能会相对麻烦,但是当孩子慢慢长大,就会知道语文学习有多么重要了。语文学习很重要,人生经验也同样重要。如果没有亲身体验过,只知道一些书上知识又有什么用呢?语文学习很神奇,有很多种学习方式,譬如从书本上就可以知道很多知识。语文学习很简单,只要掌握了属于自己的方法,就会觉得学语文学习很简单,容易了。

  还记得在我没上小学时,我曾来过一次美丽高大的九华山,当时我还小,十分幼稚,张口就说“真漂…漂亮!”而现在的我已经是一名6年级学生了,当我再一次回到九华山的时候,物还是物,人已非人。“高耸入云的'山峦,脚下仿佛踩着云朵,多么美丽,祥和的仙境啊!”现在的我,已经楷书学会语文了,不像从前那样呆呆傻傻地说出简单幼稚的词语了,这就是学语文的好处。

  当我们游历在伟大祖国的大好河川山峦时,没有一定的语文文字基础时,只能用一些干瘪瘪空洞的词语,怎么能够描绘出祖国的美丽河川呢?又怎们能够抒发心中对祖国的那份赞美之情呢?又如果我们要学习好科技知识,如数学化学物理等,而我们没有扎实的科学知识?我们中国上下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历史正是由“汉语”记载下的!汉语之美,博大精深,源源流长,语文的精髓就是“汉语”。我们只有从小认真的学好语文基础知识。踏踏实实地运用所学,才能慢慢的掌握其它科学知识,才能健康成长。

  在学习过程中,可以用美妙的文字真实的记录下人生成长的每一个脚印、镜头。人生会走很长的路,语文学习妙趣横生,其乐无穷。汉语千变万化,丰富多彩。我们只有学好了语文,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有文化气息,有素养的人。

  论语的作文 篇5

  读《于丹〈论语〉心得》,让我领略到的是一种智慧,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一种处理领导关系、同事关系的心态,是一种融入在现在社会中的理性道德。读到于此,想到曾经读过的《菜根谭》,两者皆有:风斜雨急处,立得脚定。花浓柳处,着得眼高。

  路危径险处,回得头早。正所谓“性定菜根香”。书中有一段对于理想与现实关系的分析,很是经典。“神于天,圣于地。”既有一片理想主义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协于现实世界很多的规则和障碍;又有脚踏实地的能力,能够在这个大地上区进行他行为的拓展。只有理想而没有土地的人,是梦想主义者不是理想主义者;只有土地而没有天空的人,是务实主义者而不是现实主义者。”我们常常会听到有人抱怨社会不公,抱怨处世艰难。

  其实,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反躬自省。如果我们真的能做到把握分寸,谨言慎行,礼行天下,修身养性,我们会少很多烦恼,就自然会懂得为人处世之道。

  怀着乐观和积极的心态,把握好与人交往的分寸,让自己成为一个使他人快乐的人,让自己快乐的心成为阳光般的能源,去辐射他人,温暖他人,让家人朋友乃至于更广阔的社会,从自己身上获得一点欣慰的理由。在教学工作中,我们不应该总是抱怨没有时间,抱怨事情太多,我应当在自己所教学的这门学科中,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成为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明白了这些道理,一切抱怨都抛到了一边。书中所举的那个历史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

  他的成功之处就是用他的终身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他们的学习是很缓慢地感知、理解和识记所学教材的学生,他们一样东西还没懂另一样东西就要学了,这边刚学会,那边又忘了。如今,我也试着用赏识的眼光来看待我的学生,不用分数的高低来作为衡量一个学生的唯一的标准。

  我试着从课堂的点滴中来发现学生点滴的进步,并为他的进步欣喜。当然,我会将我的欣喜化为语言、化为动作来让他知道,使他明白:“别人能行,我也能行。”我试着让我的学生始终能看到自己的进步,“不要有任何一天使学生花费了力气而看不到成果”。我要时时刻刻让当年我眼中所谓的“差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并让快乐延续着。古人云:“开卷有益”。常读书和常思考,会使我们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

  论语的作文 篇6

  论语是什么?通俗一点就是孔子和他的弟子所说过的话,高大上一点就是孔子的思想,包括教育思想,政治思想,哲学思想等等等等。但是论语却能经过数千年的洗礼而不消逝,这充分的说明论语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各个时代,各个统治者眼中的重要性。论语中所包含的思想也在我们中华民族的传承中所保留下来。不过我一直以来对于论语却没有什么“好印象”,首先论语确实使我们的国家更加强大但是在历史上的某些时期却导致了国家的衰败,其次论语在我们如今的日常生活中确实很少见,最后在中学时被强迫的学习论语的内容。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明白了论语的意义。

  首先让我明白了论语中所表现出来的孔子的核心思想,也就是“仁与礼”。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一个社会急剧动荡和转变的时代,传统的封建宗法制度正日趋崩溃,周礼已基本丧失其应具有的社会控制功能,后来孟子曾这样评价孔子的时代时所说的那样: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孟子·滕文公下)。对于这样一种礼崩乐坏的无道局面,孔子首先提出了复礼与正名。礼是人的外在表现,仁是礼的内在精神。而论语其实就是记载的“仁与礼”,孔子虽然十分注重礼,但是也反对仅仅只有外在的礼而没有内在的仁,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礼的形式离不开仁的精神,人只有有了内在的仁,才能做到外在的礼。我认为仁相对礼而言更是孔子所代表的儒家的核心思想。仔细研究起来让我对于论语有了更深一层次的认识,发现论语并不只是早先接触的“学而时习之....”,论语其实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一部可以规范我们自身行为的宝典,那就是规范我们内在的仁性、仁心。

  但是仁究竟是什么到现在我也没有一个很清晰的认识,但我想也许没有人能够真正的认识到“仁”。我的认识中仁就是一个人应该应该遵从我们的.社会秩序,遵守我们的社会道德,仁是我们的立身处世之道,仁是我们的社会准则,只有一个人有了仁,他才能够真正的立足于社会,他才能真正的成为社会的一员。“仁”在孔子的论语中其实有很多的表现,不论是克己复礼还是爱人,不论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还是恭宽信敏惠,都显现出孔子对于仁的追求。

  同时“仁”也不仅仅是对于人而言,人最终是要组成社会的,所以“仁”也是对于社会而言有着重要的意义,《论语·子路》中有这样一段: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所以说孔子最终的理想更是在整个社会形成一个有着“仁”的风气。

  孔子“仁”的思想其重点在于我们每个社会公民,然后组成一个“仁”的社会而论语就是用来向我们每个人宣传“仁”的思想,用来规范我们内在的“仁”的行为。

  论语的作文 篇7

  现在,很多人的理想非常远大,用一个词形容就是雄心壮志。而《论语》中,孔子和他的学生谈到理想时,却不认为理想越远大就越好,真正重要的是这个人内心的信念。

  这段话出自《论语·先进·侍坐》,是孔子让学生们各自说说自己的理想。子路、冉有、公西华都说出了自己的远大志向,只有曾皙和他们不同,曾皙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这段话里,曾皙说,我的.理想是到了暮春时节,就是阴历的三月,穿上新做的春装,在这个万物复苏的季节,陪同几个成年朋友,再带上一批孩子,大家一起去沂水中,把自己洗得干干净净,然后到沂水旁边的舞台上,沐浴春风,最后大家高高兴兴唱着歌回去。孔子听了他的理想,长叹一声说:“我的理想和你一样啊!”

  从这段话里,我们可以看出,好像曾皙做的都是日常小事,没有什么舍己为人、治国安邦的大理想。但他的内心非常充实。我曾经看过这样一个小故事。

  一位青年大学毕业后,曾豪情万丈地为自己树立了许多奋斗的目标,可是几年下来,依然一事无成。所以满怀烦恼地去找一位智者倾诉。当他找到智者时,智者正在河边的一间小屋里读书。智者微笑着听完青年的倾诉,对他说:“来,你先帮我烧壶开水!”青年见墙角里放置着一个很大的水壶,旁边是一个小火灶,可是周围却没有柴禾,于是便出去寻拾。他在外面拾了一捆枯枝回来,从河里装满一壶水,放在了灶台上,堆放了些柴禾便烧了起来。可是由于水壶太大,一捆柴禾烧尽了,水也没有烧开。于是他跑出去继续寻拾柴禾,等拾到足够的柴禾回来时,那一壶水已经凉得差不多了。

  这回他变得聪明了,没有急于点火,而是再次出去寻拾了很多柴禾,由于柴禾准备得充足,一壶水不一会儿就被烧开了。这时智者忽然问他:“如果没有足够的柴禾,你该怎样把这壶水烧开?”青年想了片刻摇摇头。智者说:“如果那样,就把壶里的水倒掉一些!”青年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你一开始就踌躇满志,树立了太多的目标,就像这个大壶装的水太多一样,而你又没有准备足够多的柴禾,所以不能把水烧开,要想把这壶水烧开,你或者倒出一些水,或者先去准备足够多的柴禾!”青年顿时大悟。回去后,他把原来计划中所罗列的不切实际的计划目标一个个删掉,利用业余时间刻苦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两年之后,他的计划目标基本上都实现了。

  很多时候我们都希望自己能一次把水壶里的水烧开,其实这样的想法往往让我们事倍功半,浪费了更多时间,却达不到目标。让我们也像曾皙一样,有一个平凡却真实的理想。

  论语的作文 篇8

  这个暑假,我仔细阅读过了《论语》,这本书让我了解到,孔子是我国最早的、也是最有影响的思想家、教育家,几千年来,他成为我国封建社会所谓的圣人,贤者。他的《论语》让我知道了做人的真谛,也让我明白了学习的奥秘。

  “仁”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它是“礼”的根本内容,是道德伦理观念的基础。仁者,爱人也,为人处事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要能以关爱他人的心态面对生活。《论语》中记载,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刃,则以学文。”只是孔子在教导学生们说:“同学们,任家要孝顺父母,出门要平易近人,做事要谨慎。”其次,做人诚信十分重要。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意思是说:一个人丢了诚信,他还有什么值得可信的地方呢?人没有了诚信,将寸步难行,所以,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这样,我们才将会成为一个有诚信的人。

  “礼”是孔子思想的保守方面。“周礼”是西周以来上层建筑的集中体现,它是用来维护上下尊卑关系的。因此,孔子对春秋末期的“礼坏乐崩”抱着惋惜的态度,把破坏礼的行为看成是不可容忍的事情,所以“礼”就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礼”也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如:“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则,须顺承。”意思是说:父母是我们的长辈,我们应尊敬她们,对她们的教育,我们应认真聆听,保持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习惯。

  “知”是孔子思想的精华,孔子不仅是伟大的思想家,而且是个伟大的教育家。他从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总结了许多有意义,很有启发性的'教育思想和获得知识的方法。他提出反复学习可以使人们的认识更加深入,从而获得新的知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从中我也明白了,在学习和生活中,都要用于开阔出新的知识,使自己的学识更加丰富孔夫子的教育思想中还包括学习态度的问题。他认为学习的态度就应该是老老实实的,不懂就说不懂,努力学习,他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他自己就是这样,不耻下问,由于孔子抱着这样的学习态度,他的知识在当时就比别人丰富。再有,孔子教学也比较注意“因材施教”。《论语·述而篇》记载,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说:不到他用心思考弄明白而不得其义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想说而口里不想说的时候,不去启发他。交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免、能由此推出其他三个方面,就让它自己去想。孔子就是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去推动学生思考问题的。

  从《论语》中,可以学到许多做人学习的道理。作为一名小学生,我们应该传承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美德,做一个正直,谦逊,与人为善的人。《论语》值得我们用一生去感悟,感悟孔子精深的大智慧。

  论语的作文 篇9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想来孔夫子的话,做为中华儿女的我们都能说上一两句吧,可是你了解它的意思吗?你会说当然,从幼儿园就开始和老师一起学习的东西,当然多少也会懂得一些意思。之前我也和你想的一样,直到看见一位学者对论语的解析……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三思而后行,我们一直以来理解的意思都是做事之前要好好思考,慎重行事。学者华杉的理解确是不要想得太多,想两次就够了,想多了就把事情想糊涂了。按照我们学习过的知识,从字面去解释,也是很有道理啊。再说一个道听途说,我们学习的意思就是传播没有根据的消息,华杉解析说,一个人在道上听见一个道理,就急于显摆自己的学识,还没回家呢,就说给别人听了,把善言,有德之言丢弃了。同样四个字,却有着不同的理解,到底哪个更接近孔夫子的意思呢,我们真的知道吗。

  一千个人心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理孔夫子的.话我们也可以有自己的理解。其实真正的历史到底是如何呢?很多学者大咖觉得当下的各种影视剧和大卖的小说与历史严重不符,误导群众正确认识历史。可是我想说,除了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外,其他的细枝末节谁又清楚呢。皇帝的老婆或者真的不似电视小说里说的诡计多端,但若是没有些聪明智慧也难以在皇宫后苑里好好存活吧;都说雍正篡改了遗诏才登的基,可你怎么就知道他爹就不是真的爱他,赏识他腻,所以啊,历史真正的样子我们谁也不知道。

  我们的文化,历史源远流长,除了我们从小就开始学习的文字,语言,诗歌等使我们的历史文化一代代传承下去,任何可以引起我们了解历史的欲望的源泉都在助力历史的传承,文化的延续,而这其中必将加入我们自己的一些理解和新的元素。所以课本上的知识是对的,华杉先生的解读也有其信服的道理。就比如此刻正在奋笔疾书的我的旁边正坐着研究甄嬛和如懿关系的老妈,没有好看的电视剧,想必娘亲也绝无研究历史的雅兴吧,而她若坚持研究下去,或许真就比我从书本上学的多了。

  我们这个时代,只要你想,你肯做,总会收获些什么。子曰:……你真的知道孔夫子说什么吗,谁又真的理解孔夫子的话呢。我们能做的就是努力从曾经的历史里吸取经验教训,从圣人的话里寻找智慧,得出自己的体会,从而传承我们中华民族的修身齐家治国之道,便是圣人真正的语意了吧。

  子曰:……我们在听,我们在学,我们在思,我们在做……

  论语的作文 篇10

  《论语》中让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对流水的感叹,融进了他对时光飞逝,人生苦短的感叹。用逝水象征时光的流逝DD一种促人及时行动的紧迫感,一种生命价值只有在奋斗中才会实现的历史责任感,都在一声叹息中流露出来,带给人无尽的思考。

  时间DD是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易被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东西。一步步、一程程,已经走了多远,永不停留,走过秒、分、时、日,又积成日、月、年代。高尔基说过:“时间是最公平合理的,他从不多给谁一分。勤劳者能叫时间留下串串果实,懒惰者的时间留给他们一头白发,两手空空。”我们不能让时间停留,但可以每时每刻做些有益义的事。

  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前途。时间老人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不多也不少。时间老人对每个人又是不公平的,在同样的时间内,人们的收获却不同。所以我始终相信“珍惜时间的人时间也会珍惜他‘”这句话。懂得珍惜时间的人会好好地使用一分一秒。因为他们知道时间是宝贵的。如果你会把握时间,你就会把握生命,你才不会虚度人生,如果你虚度人生,那么在你虚度的一分一秒的时间里,你可能不会感觉到什么,然而有一天你去计算,你会觉得浪费的时间可以干很多你没时间干的事情。这时,有的人懊恼,有的人想祢弥补,但这是无济于事的。俗话说的好“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如果你不想自己以后后悔,那么现在你就要珍惜时间。历史上凡是有成就的人都十分珍惜时间。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与朋友约会,他站在桥头一边等一边在纸上写着,雨淋湿了衣服,他也毫不察觉。朋友来了满怀歉意的说“不好意思,耽误了你宝贵的时间”爱因斯坦却兴奋地说:“我非常有意义地度过了这段时间,因为在这些时候我又想起了一个出色的想法。”时间是宝贵的,它总是不知不觉地从我们身边流走。你是想把它当作日历一天天撕下去,到最后只留下一个生锈的日历夹吗?因此我坚信珍惜时间的人才会拥有美好的明天。

  论语的作文 篇11

  《论语》是一部主要记述孔子言行的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纂集而成。

  三年级下学期,杨老师带领我们走进《论语》。最开始我们读的是“快乐国学”里的《论语》篇章,我们第一次接触《论语》,感觉既新奇,又懵懂。但是在杨老师的耐心指导下,我们的理解程度就越来越深入了。

  在这本书里,我最喜欢的是——“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当你读完一本好书,一定深有感悟,但当你再次品读,就会有不一样的印象和收获。这一则让我深受感染,我认为《论语》这本书对我们的阅读有很大的帮助呢!

  在生活当中,《论语》里所说的话还能派上用场呢!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的意思是:几个人一起同行,和我一起同行的人里,必定有优点值得我学习,发现他们的缺点,看看自己身上有没有,如果有就及时改正。在学校里,同学们的优点和长处,我们需要学习,而对于他们的`缺点,我们则要引以为戒。

  在四年级里,我们又开始品读“中华经典藏书”里面的《论语》。以前的学习有故事和译文,让我们能更好的理解它;而现在的《论语》内容则更加丰富,也更加深奥。

  我开始学会静下心来多读、读顺畅,然后仔细结合文字注释来慢慢理解句子的意思。渐渐的,我不用看注释和译文也能明白其中的含义了。“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告诉我:父母在世,不要离家太远,如果必须外出,要跟父母打声招呼。其中还有一则让我感触很深——“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句话告诉我们,碰到贤人,就向他看齐;看不见贤人呢?那就反省自己做得如何。

  在读《论语》的这一年里,我从懵懂到慢慢喜欢上它,也学会了许多道理——我知道每个人都要孝顺,要有礼节,多多学习别人的长处,要诚实,说话要讲信用,生活上要勤俭节约,待人要宽容大度,有爱心……

  我们将在杨老师的带领下继续学习《论语》,我会更加努力,期待自己明白更多的道理,能在生活中得以运用!

  论语的作文 篇12

  近日读了《于丹论语心得》一书,颇有感触。

  丹老师仿佛是一位美味快餐的加工高手,它能把一般人很难懂的《论语》通过心得的方式来解读,似乎把难以消化吸收的食品加工成了老少皆宜备受欢迎的高档营养品。她带我们超越时空,把一位两千年前的圣人引领到了众人眼前与今人对话。读过她的论语心得,感觉孔子就像是邻家的长者,完全没有圣贤的架势,朴素平和、平易近人,时时传递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她运用生动地故事,把深奥的道理讲的浅显易懂,真正走进了我们的心里。我也喜欢这样的哲理故事,不仅喜欢读,而且喜欢应用于政治课一些哲学原理的讲解,她引用的故事之中,就有我曾经讲给学生听过的,但是她从另一种视角对故事进行了剖析,让我仿佛从自家的后院发现了一株珍稀植物一般惊喜。

  在《心得》开篇于丹便说:“这个世界上真正的真理永远都是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一样,就好像是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都是最简单的。”褪去加诸《论语》上的铅华,一下子拉近了读者与这部传世之作的距离。细想一下,可不是嘛。经典最易被冠上太多光华和赞誉,使得后人解读时无形中便处于或仰视或钻牛角尖的心态,无法平和地去看待的`话又怎么能无偏颇地思考呢?

  《论语》的真谛是什么?在于丹看来,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说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她从宇宙观、心灵之道、处世之道、人格修养、交友之道、理想和人生之道七个方面,着眼于当下谈了自己的心得。

  不过,既是“心得”,便是个人体会,一家之言,有人说好便有说非。虽有人指责于丹曲解先人著作,称其为“学术超女”,对现今的文化快餐现象甚为忧虑。但平心而论,能认认真真看下本书思索一番其中道理,在今后人生道路上遇上困难之时脑中闪现书中片语进而引导自身,惠及他人,实在于己与人是一次不小的收获。即便在一些人看来于丹的《心得》错误百出,却是瑕不掩瑜。

  经典之所以为经典不在其诘屈聱牙的文字,不在咬文嚼字吃准了唯一的释义,而在即便随时间流逝依然能为大众所接受的长久生命力,口口声声说要“传承”,却又束之高阁不容许不同之声的出现,才是对儒家思想“仁恕”核心的一种曲解。既然所有学术理论技术的最终目的都是服务于人,为人所用,又何来俱是以何形式,中国不有句古话么:“真金不怕火来验。”

【论语的作文】相关文章:

漫谈《论语》作文12-14

关于论语的作文07-28

读论语作文09-23

关于论语作文09-23

《论语》中的君子作文02-22

我和论语作文09-07

《论语》中的文与质作文07-28

我最喜欢的论语作文10-01

论语原文及翻译05-06

论语读书心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