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近视了怎么办

时间:2022-02-23 14:44:33 好文 我要投稿

古人近视了怎么办

  古代美女戴眼镜

  现在近视的概率越来越高,戴上眼镜的人也越来越多,因为用眼问题的不注意,使得更多的人一生都脱离不开眼镜,那么在古代,还没有眼镜的发明,那么古人是否有近视,近视了该如何。

  古籍对于近视的记录少

  翻遍了这么多史书,却很少发现其中有关于古人近视问题的记载。在古代科技条件那么落后的条件下,当然没有眼镜可用,一旦患了近视那可是没办法处理的事,怎么会连一点说明都没有呢?

  有人说,这是由于古人苦于没有解决的办法,害怕被别人发现受到嘲笑,所以他们自己也少敢于对外承认自己患了近视看不清东西。所以,他们就这样推断,中国古代很多的文化名人其实都是大近视,这可以从他们的作品中窥出一二。比如说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就是明证这两位老兄近视程度的重要证据:若非近视眼,明月光怎会看成地上霜?路都差点找不到?当然,这仅仅都是一些论证并不严密的笑话,是不能当真的。至于李白和陆游的眼睛是不是真的是近视,还很难确定。

  也有人提出古人患近视眼的概率不多。为什么?从古人所处的环境来考虑,他们那会没有电视机和电脑,自然不会一天到晚盯着对视力有很大影响的屏幕看;他们没有游戏机,不用担心孩子在网吧里几小时甚至几天不出来;古代的人读的书数量不会很多,以前只需将四书五经这些儒家经典读好即可,现在的小孩子每学期就得上多达十几门的课程,光书包都有十来斤重;以前的书上面的字号都很大,厚厚的几摞书加起来不一定能上几万字,而现在薄薄的一本书就可以放得下数十万字,我们日常去读的那些报纸的字号更小,一版上面就是密密麻麻的一大堆。总之,我们现代人眼睛承受的压力和负担都要比古人重得多,不近视才怪。

  对于古人为什么很少患近视还有另外一种解释,那就是他们在读书时喜欢摇头晃脑的缘故。我们在看很多古装剧时也会看到,里面的读书人在读书时老是摇头晃脑,感觉这种动作甚是滑稽。但是,这摇头晃脑的动作居然还和眼睛近不近视有关系?重庆的一家养生研究所所长张贵文认为,摇头晃脑的动作就相当于是古人的“眼保健操”。据介绍,他做养生研究已经长达20多年,经他多年观察与思考,发现古圣先贤、帝王将相、大师名家乃至普通的读书人,几乎都没有得近视眼的。他查阅了大量古医书后,发现早在商朝武丁时代,中国先贤就有包括眼病(当时称“疾目”)的甲骨文卜辞;《黄帝内经》中虽有多种眼病及解剖的记述,但就是没有近视眼的记载,搜罗眼科药物最广、述说最详细的《本草纲目》等等,同样没有近视眼的记载。对于类似近视眼的记载,古代医术中只有清代《医宗金鉴》记有一证。

  后来,张贵文访问了近百名曾读过旧式私塾的老人,发现他们“约80%视力都很好”,而摇头晃脑就是这些老人在读书时必不可少的习惯。这使得他意识到摇头晃脑与预防近视之间的密切联系。那么,摇头晃脑为什么可以起到预防近视的效果呢?张贵文经过研究后认为:“常摇头晃脑,使颈椎得到放松,从而预防近视。”张贵文从中医的经络学和现代解剖学中了解到,眼部的病变和近视眼多与颈椎病变有关。如有的人左眼的视力就比右眼差,就因为左边颈部的淤积比右边重的缘故。此外,近视的发病率跟生长发育有关,有两个高发年龄段,第一个为男10岁左右,女9岁左右;第二个为男15岁左右,女14岁左右,此阶段是人体内最大生理转变的阶段。张贵文带着这一发现去调节人们的视力,效果也非常良好,他说:“我曾调理过10多例近视眼患者,最低为0.1视力,通过每人30余次调理,再教他们自我颈椎按摩手法,2至3年内他们的视力基本恢复至1.0以上。”

  近视了该如何

  其实,即便古人患近视的概率不高,但由于受到遗传、职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他们中间还是有不少的近视眼,这从一些史料和笑话中也可以看出。宋代叶梦得《石林燕语》中有着最早的关于近视的记载:“欧阳文忠(就是欧阳修)近视,常时读书甚艰,惟使人读而听之。在政府数年,每进文字,亦如常人,不以为异。贵人真自有相也。”宋代文莹《玉壶清话》记载了一则因为近视失态以至于惶恐染病最后一命呜呼的事例:“孙汉公……为右司谏,以弹奏竦望,疏议刚鲠。知制诰,掌三班。素近视,每上殿进札子,多宿诵精熟,以合奏牍。忽一日,飘牍委地四散,俯拾零乱倒错,合奏不同,上颇讶之。俄而仓皇失措,坠笏于地。有司以失仪请劾,上释而不问。因感恙,抱病乞分务西雒。不允,遣太医诊视,令加针灸。公性禀素刚,对太医曰:禀父母完肤,自失护养,致生疾疹,反以针艾破之况生死有数,苟攻之不愈,吾岂甘为强死鬼耶?遂不起。”明代亦有人作了一首嘲讽近视眼的打油诗:“笑君双眼太稀奇,子立身旁问谁是?日透窗棂拿弹子,月移花影拾柴枝。因看画壁磨伤鼻,为锁书箱夹着眉。更有一般堪笑处,吹灯烧破嘴唇皮。”寥寥几字,将一个老眼昏花,到处磕磕碰碰,只能在云山雾罩中过一生的近视眼读书人的形象栩栩如生地描述了出来。纪晓岚就“貌寝短视”,说明他貌丑而有近视。这说明古人对近视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没有什么应对办法。如果近视度数深,那就要贴着书看,达到“闻墨”的境地。

  可怜古人也近视。要是现在,除非是极少极少的顽固近视,一般只要戴上两块由玻璃或树脂制成的眼镜,不管是有形的还是隐形的,都可以让近视的问题轻而易举地被解决。

  西式的眼镜大约是在15世纪中期传进中国。据说是在1410年,由满剌加国王朝贡而来。但因为当时的眼镜镜片是由水晶石、石英、黄玉或紫晶磨制成,材料稀少,价格昂贵,普通老百姓根本戴不起,故而常被皇帝当作宝物赐给大臣。当时的眼镜叫“单照”,即只有一片镜片,戴起来也不太方便,用时戴,不用时就摘下。相传明代“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祝枝山就是个大近视,平时常用单照。清代后期,随着战争后中国国门的打开,使用起来更加方便、价格更加便宜的新式玻璃眼镜也大量传入中国,被更多地中国人接纳和使用。眼镜的出现确实给视力不好的人提供了一些帮助,但出于礼仪问题,明清官场上官员见上司时是不能戴眼镜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记载一个官吏因近视而怠慢了上司的故事:

  “却恰好是本省抚台。这位抚台,果然是少年科第,果然是上条陈上红了的,果然是到了山西任上,便尽情张致。第一件说是禁烟,却自他到任之后,吃烟的人格外多些。这天忽然高兴,出来私行察访,遇了这王伯述,当面抢白了一顿,好生没趣!且慢,这句话近乎荒唐,他两个,一个是上司,一个是下属,虽不是常常见面,然而回起公事来,见面的时候也不少,难道彼此不认得的么?谁知王伯述是个大近视的人,除了眼镜,三尺之外,便仅辨颜色的了。官场的臭规矩,见了上司是不能戴眼镜的,所以伯述虽见过抚台,却是当面不认得。那抚台却认得他,故意试试他的,谁知试出了这一大段好议论,心中好生着恼!一心只想参了他的功名,却寻不出他的短处来,便要吹毛求疵,也无处可求;若是轻轻放过,却又咽不下这口恶气,就和他无事生出事来。”

【古人近视了怎么办】相关文章:

儿童应如何预防近视眼02-22

孩子怕黑怎么办02-22

年底容易焦虑怎么办02-22

小孩咳嗽应该怎么办02-22

孩子经常咳嗽怎么办02-22

儿童鼻塞应该怎么办02-22

孩子受欺负怎么办02-22

孩子老是重复行为怎么办02-22

车被套牌违章怎么办02-22

挣了三块五作文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