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时间:2024-04-07 18:01:38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根据数位顺序的数级正确地写出亿以上的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会进行简单的概括、推理。

  教学重点:

  掌握亿以上数的写法。

  教学难点:

  每级中间或末尾有0的数的写法。

  教具准备:

  小黑板、投影片、数位表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复习6′

  1、万以内的数是怎样写的?请写出下列各数:

  四千零七十七百八十四千零三

  2、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1、学生在自备本上写数后交流。

  新课22′一、教学例2:

  1、板书:三亿三十亿九千万七千零三亿零二十万。问:这些数怎样写?

  2、问:这些数的'位在哪位上?万位上是几?其它数位分别是几?怎样写?板书:

  三亿写作300000000

  三十亿九千万写作3090000000

  七千零三亿零二十万写作700300200000

  3、想一想:整亿的数怎样写?

  4、重点分析“七千零三亿零二十万”这一中间有零数的题型

  5、练习:做一做中的练习。

  1、学生试写。

  2、学生根据自己的写法回答。

  3、学生归纳:有多少亿,就在亿级上写多少,再写8个0。

  4、学生练习。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7~88页

  教学要求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线、角的概念,比较熟练地度量线段和角,培养

  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

  量角器、直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直线、射线和线段

  L请学生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再画一条射线、一条直线。

  提问:从线段怎样得到射线?从线段怎样得直线?

  射线能量出长度吗?直线呢?

  2.练习十四第1题。

  (1)小组交流、讨论,并说说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2)指名汇报。

  (3)提问:线段、射线、直线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线段和直线有什么关系?

  3.练习十四第2题。

  (1)学生试着练习。

  (2)小结:经过4点中的任意两点画一条直线,最多可画6条,如果经过4点只能画一条直线,那么这4个点肯定是在同一条直线上。

  二、复习角的认识

  1.提问:怎样的图形叫做角?你认识了哪些角,能举例说说吗?

  2.把学过的角按一定的顺序排起来。

  3.提问:什么叫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和周角?

  4.练习十四第4题。

  (1)学生观察钟面后,先说说钟面上的分针从12起各转动了几分?

  再说说形成的角是什么角及其度数。

  (2)说明:分针从12起转动不满15分,形成的角是锐角;转动15

  分就形成直角;转动30分就形成平角;转动1小时就形成周角。

  5.练习十四第5题。

  (1)按图示,同学们将正方形纸折一折,再展开。

  (2)完成之1、/2、/3度数的填写。

  (3)提问:直角和平角有什么关系?直角、平角和周角有什么关系?

  (4)再按图示将正方形纸中一个直角等分折成3折。

  说说自己的发现,并算算图中三个角的度数。

  6.提问:你怎样知道一个角的`大小?用量角器量角时要注意什么?

  (1)练习十四第6题。

  学生先估计角的大小,再用量角器量一量,看估计的是否差不多。

  (2)练习十四第8题。

  ①学生先填写出八个方向。

  ②同桌两人活动:量任意两个方向之间的夹角。

  7.提问:如何用量角器画指定的度数的角?

  完成练习十四第9题。

  三、思考题

  先自己想方法,再组织汇报交流,可以通过测量,也可以通过推理比较。

  四、作业

  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教学反思:

  略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复习,使学生明确每个图形的概念,弄清图形间的联系与区别,掌握各种图形的特征。

  2、掌握量角和画角的方法,画垂线和平行线的方法。

  3、培养学生画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参与复习的全过程,通过合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形成知识网络。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和合作精神。

  重点:会画垂线和平行线

  难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垂直与平行的概念

  教具:题卡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整理:

  1、本节课对空间与图形这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板书课题:复习空间与图形。

  2、打开数学书看第二单元和第四单元的内容,看看都学习了哪些内容?

  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你们组的交流情况?

  老师指导并归纳,总结在黑板上。

  问:你认为这两个单元哪些内容比较难?你最容易出错?

  二、复习知识点

  1、复习角的度量

  1)什么叫射线、直线、线段,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任意画直线、射线和线段,出题进行判断。

  1) 什么叫角,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与什么没关系?

  2) 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是什么?

  举例汇报量角方法。

  用三角板拼角:75度、105度、120度、135度、150度、180度。

  3) 什么叫平角周角,平角、周角?钝角、直角和锐角之间有什么关系。

  4) 画指定度数的.角。65度、100度、155度。画角的方法是什么?

  2、复习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1)什么叫垂直和平行?生活中有哪些垂直和平行的例子,说一说。

  2)画垂线和平行线的方法是什么?学生画垂线。

  过直线上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3)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是什么?什么叫等腰梯形?

  4、画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

  三、练习内容:

  1、出示角:学生量出角的度数。

  2、出示图,计算角的度数。

  3、出示图,数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4、出示图,看看哪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哪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5、完成总复习12题和13题。

  3)总复习9、10

  四.总结:

  这节课复习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五、作业:

  练习二十一910题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4

  【教材分析】本课时我们学习统计表和1格表示多少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用画正字的方法统计,能清楚的看出统计的结果。

  【学情分析】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统计活动经验,初步认识了简单的统计图,今天我们继续学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读图、画图等活动,认识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能用这样 的统计图表示统计数据,能读懂这样的统计图,根据图里的数据作简单的分析和说明,并进行交流

  2、使学生经历观察统计图、用条形表示统计数据,并进行简单分析的过程,体验描述数据的不同方式,了解条形统计图的结构,感受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提高统计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教学重点】认识条形统计图的制作。

  【教学难点】发展统计观念,培养学习的兴趣。

  【教 具】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以前认识过条形统计图,谁来简单的描述一下条形统计图有几部分组成的?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条形统计图,学生轻声阅读"你知道吗?"

  读完后,交流,主要要明白:

  (1)有89个成员国

  (2)确定的方式有2个。一是超过半票的直接当选;二是没有超过半票的时候,最少的会被淘汰。

  追问:89个成员国超过半票是多少票?5个国家一起竞争,需要多少次的淘汰?

  二、教学新知识:

  教学例题:

  1、出示课件例题图:20xx年12月3日,国际展览局成员国的代表投票决定20xx年世界博览会的主办城市。在第一轮投票中,五个申办城市的得票情况如下图。

  问:从图上你知道了哪些?(比如具体的5个城市以及相应的得票情况等。)

  这些数据使你想到了什么?

  (根据评选规则,没有出现超过半数的情况,虽然说上海的票数是最多的。但可以肯定的是波兰将淘汰了……)

  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甚至可以问:89个成员国都投票了么?你可以怎么知道?

  引导学生把图里的'5个数据加起来,得到84票。问"84票"说明了什么问题?)

  质疑:这张条形统计图与我们前面认识的有什么不同呢?

  2、预测一下,波兰被淘汰之后,接下来哪个城市也可能被淘汰?

  读试一试,看一下,自己的预测正确吗?

  3、认识条形统计图的结构

  4、教学制作条形统计图

  老师边说边制作

  学生练习

  你能根据表中的数据,完成下面的统计图吗?

  注意规范学生画条形时的步骤:

  (1)确定高度,并标上数据;

  (2)画框,连成一个条形;

  (3)画阴影

  学生继续完成,并交流检查。说说从统计图里你知道些什么?

  最后提醒:完整的统计图还要有图名(已有),制作时间等,所以要填上时间:20xx年12月

  5、教学"试一试"

  三、巩固练习

  完成"想想做做"

  学生独立完成

  要提醒学生注意:统计表与统计图的区别

  画完统计图后问:你看了这张统计图,你有什么想法么?

  四、全课总结:

  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查资料,了解我国的长江、黄河、珠江和淮河四条河流的长度,再把统计图绘制完整。

  长江6300千米,黄河5464千米,珠江2214千米,淮河1000千米

  教学后记:本节课学生学习兴趣较高,学生会把数据整理成统计表,制成条形统计图,根据条形统计图提出问题,会分析条形统计图。但在设计练习时,要加强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真正学到有用的知识。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5

  一、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第121122页,练习二十八第13题。

  二、教学目标:

  1、认识直线、线段和射线,能正确识别直线、线段和射线,掌握它们的联系和区别。

  2、认识角和角的符号,知道角的顶点、边和角的大小。

  3、学生可以用画图工具来角。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射线和角;知道角的顶点、边。

  难点:总结画角的方法;角的大小比较方法。

  四、教学设计理念:

  基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课程的生成性,以小组学习的形式,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基础上,师生共同生成新知识。

  五、教具和学具准备:

  教具:三角板一副、小黑板、投影片、活动角。

  学具:学生三角板一副、活动角。

  六、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师:孩子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地方运用了线。例如:木工师傅、建筑工程师、缝纫工人、我们的课间游戏活动跳皮筋等。在我们以前的学习中已见到过线。现在就请孩子们在纸上画一条线(板书:线)

  生:操作。(期望:学生能够画出:直线、曲线、线段)

  (补救方案一:如果学生都画出直线,教师出示曲线凸现直线的直)

  师:你两(生1画的是直线,生2画的是曲线)画的线有什么区别吗?

  生:(一直,一曲。)(板书:直)

  师:我们把这种线叫做什么?(直线)

  师问生1:你画的这条直线还可以像这样一直画下去吗?(可以)

  师:那么,我们能量出直线的长度吗?(不能)为什么?(没有尽头,无法量)

  师:所以,我们可以总结出直线有什么特点?(无限长、没有端点。完成板书)

  师讲述:我们在画直线时,只画出其中一部分就可以了。(板画: )

  过渡:在实际的生活、学习中,我们很少用无限长的直线,只用其中的一段。展示生3所画的线段(有明显的两个端点)。

  (补救方案二:如果没有学生画出线段,由教师画线段)

  师:这条线与直线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都是直的、直线没有端点、线段有两个端点)(板书:两个端点)线段可以量出长度吗?为什么?

  师讲述:实际上这种线是直线的一段,我们以前把它叫做什么?(线段)在数学中科学的说是:直线上两点之间的一段。(板书:直线上两点间的一段)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射线

  引言:刚才我们进一步认识了直线和线段,下面我们来看看这条线。

  如果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了一条新的线。(教师版画: )

  大家看,这条线有什么特点?(直、有一个端点、无限长)(板书:一个端点、无限长)(如果学生不能说出无限长,引导学生可否把无端点的`一边无限延长?)

  师讲述:这种只有一个端点的线称为射线。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射线的例子,比如:手电筒发出的光、电灯射出来的光线、太阳射出来的光线,都可以把它们看成是射线。

  师出示小黑板:判断下面图形,哪些是直线?哪些是线段?哪些是线段?

  引导学生想象:从一点可以引出无数条射线,为学习角做铺垫。

  师:我们已经知道,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射线,看,这里有一个点(投影)我从这个点引出了一条射线,从这一点能不能再引出一条射线?还可以吗?

  让学生想一想:从这一点可以引出多少条射线?(无数条)

  (师演示后只留下两条射线。)

  2、认识角

  师:孩子们,这个图形,我们以前好象见过,叫什么?(角)(板书:角)

  (补救方案三:如果学生说不出来,出示三角板,让学生指一指三角板的三个角在哪儿,形状是什么样)

  师:请孩子们试着画一个角。再画几个。在小组内交流你自己是怎样画的?

  学生操作后讨论。

  (学生可能说:画两条线。进一步引导:是两条什么线?教师补充是共同用一个端点的两条射线)

  那么我们先画什么?再画什么?(板书:一点 两条射线)。师生同时画一个角。

  师:根据你们画角的方法,试着说一说什么样的图形是角?

  生在小组内交流,汇报。(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完成板书)

  师:根据你们总结的角的概念,以后我们要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角,该怎样判断?(看它是不是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在定义中的一点、引出两条射线下面加着重号)

  师讲解:我们把这一点叫做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叫做角的边。(板书:顶点、边、边)

  师出示小黑板:判断下面哪些图形是角?并请学生上台来指一指角的顶点和边。

  过渡:在以后我们研究的图形中往往是很多个角,例如:以前学习的正方形、长方形就有四个角,那么我们怎样来区别它们呢?出示小黑板。

  师讲解:角通常用符号 来表示。(板书)读作角。(生读)角的符号和以前学过的小于符号 < 有一点像,但不完全一样,角的符号第二笔是平的,以后在书写时要注意。(学生练习)角多了,为了叙述方便,我们可以给它编上号,在角的符号内写1、2、3、4,分别记作23 4

  3、角的大小比较

  师:出示活动角

  我这里有两根硬纸条,现在并拢在一起,大家看,我把两根硬纸条怎样了?

  师把=根硬纸条叉开。(生可能说分开、张开、叉开、撑开等)

  师:看起来,同学们心里明白是怎么回事了,我们就说成这两根硬纸条是叉开了。

  师讲述:现在把两根硬纸条看作是角的两条边, 1两条边是这样叉开的, 3两条边呢?(叉开的比 1大) , 2两条边呢?(叉开的比 3小)

  教师利用活动角的投影片演示,使学生知道角的两条边叉开得大,角就大;叉开得小,角就小。出现在投影片上。

  师问:看起来,角的大小跟角的什么有关系?(两条边叉开的程度)

  师出示小黑板:下面的角谁比谁大?(属于直观的判断)

  在投影片上比较,着重比较的过程。

  (三)巩固扩展

  师: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三角板,随意的比较角的大小,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你比较的是哪两个角?结果是怎样的?是怎样比较的?

  生操作后回报。

  师引导:两重合一观察。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共同研讨了些什么问题呢?(完成板书课题:直线 射线 线段和角)你能用吗?试试看。

  (五)布置作业

  书上第126页练习二十八第1、2、3题。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6

  第六单元可能性

  第2课时可能性练习课

  教学内容:

  课本第67—69页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能列举出简单随机事件中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能正确判断简单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2、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索的意识和与他人团结协作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能对简单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作出定性描述。

  教具准备:

  数字卡片、红、蓝铅笔、正方体、红、黄正方体

  教学过程:

  一、揭示本课练习内容,板书课题。

  二、完成练习十第5—9题。

  1、第5题。

  先让学生看图说说转动每个转盘,指针落在红色区域的可能性分别是怎样的,再逐一回答书上的问题。

  2、第6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思考放铅笔的方法,再按要求完成操作。

  展示、交流。

  3、第7题。

  摸出的结果可能有多少种?

  (共有9个样本,因而就是9种)

  摸出单数的可能性大,还是双数的可能性大?

  (单数几个?双数几个?)

  4、第8题

  学生做这样的正方体,同桌合作,试一试,并填写统计图。

  5、第9题。

  先估计再实验。

  三、思考题

  列举出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再进行判断。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教学反思: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的价值,发展应用意识。

  2、使学生在学习用符号、字母表示自己发现的运算律的过程中,初步发展符号感,初步培养归纳、推理的能力,逐步提高抽象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体育活动吧?谁来说说你最喜欢哪项体育活动?

  (2)下面请同学们看屏幕(出示图),仔细观察这幅图,你从图上知道哪些信息?

  (3)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用加法计算的问题?

  B、参加活动的女生有多少人?

  C、男生跳绳和女生踢毽子的有多少人?

  D、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非常好,下面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

  二、探索加法交换律:

  1、(1)要求参加跳绳的有多少人,应该怎样列式计算?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28+17=45(人)

  (2)还可怎么列式?板书:17+28=45(人)

  (3)这两道算式都是求什么的人数?结果都是多少?再观察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点?不同在哪里?

  (引导学生说出:加数相同,得数也一样,只不过是把加数的位置调换了一下)。

  师:这两道算式的得数相同,都是求的跳绳的总人数。我们可以用怎样的方法连接这两道算式?(等号)板书:28+17=17+28

  这是一个等式,读一读。

  (4)你能照样子说出一个这样的等式吗?试试看。(指名学生回答说,教师把学生说的等式有序地板书在黑板上)。

  (5)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等式,你发现每一组的'两个算式都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同桌交流)?

  (6)从这些例子中,你可以发现什么规律?(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

  (7)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它们的规律表示出来吗?可以用符号、字母、文字等等表示,试试看。谁愿意上黑板写?(学生写,教师了解学生写的情况)。

  (8)观察板演的等式,问:等式中的符号代表什么,如:○+□=□+○,教师就提问:“□”和“○”都代表什么,○+□=□+○表示什么呢?(代表任意的数)……

  小结:同学们想出来的方法可真多!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一规律叫做加法的交换律(板书:加法交换律),通常用字母表示:a+b=b+a

  2、练习。

  (1)想想做做第2题第1排的两题填好。

  96+35=35+□ 204+□=57+204

  指名回答,为什么?

  (2)下面的等式符合加法交换律吗?为什么?

  46+59=46+59 90+10=5+95

  [没有交换加数的位置;等号两边的加数不同。]

  (3)同学们,想一想:过去我们学过的计算中,哪些地方应用过加法交换律?

  下面一道题357+218,请同学们计算并用加法交换律进行验算。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计算加法找出了一条规律(加法交换律),接下来我们继续研究加法的另一条规律

  三、探索加法结合律

  1、 同学们根据例题这幅图再算一算“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会列式吗?

  (1)指名回答,板书:28+17+23

  第一步先求什么?为了看得更清楚,我们可给28+17添上括号,表示参加跳绳的总人数:(28+17)+23,再求什么?结果是多少?

  (2)还是这个式子28+17+23(板书)如果要先算参加活动的女生人数应该怎么办?教师添上括号:28+(17+23),添上括号后表示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结果是多少?

  (3)请同学们比较这两道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4)这两道算式结果相同我们可把它写成怎样的等式?

  板书:(28+17)+23=28+(17+23)

  (5)算一算,下面的○里能填上等号吗?(教师当场板书)

  (45+25)+13○45+(25+13)

  (36+18)+22○36+(18+22)

  3、归纳加法结合律:

  (1)观察这三个等式, 每组的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你从这些等式中能发现怎样的规律?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

  (2)你能用字母a、b、c代表这三个加数把上面的规律表示出来吗?(独立写一写) 板书:(a+b)+c=a+(b+c)

  a、b、c代表什么?(a+b)+c表示什么?a+(b+c)表示什么?

  (3)小结:三个数连加,改变运算顺序,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板书:加法 结合律)

  4、练习:在□里填上合适的数,想想做做2后两排。

  (45+36)+64=45+(□+□)

  560+(140+70)=(560+□)+□

  全课总结: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知道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还知道了三个数连加,改变运算顺序和不变。

  四、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1

  下面的等式各运用了加法的什么运算律?

  82+0=0+82

  47+(30+8)=(47+30)+8

  (84+68)+32=84+(68+32)

  75+(48+25)=(75+28)+48

  (以游戏的方式进行:女生代表加法交换律,男生代表加法结合律)

  2、想想做做4

  38+76+24 (88+45)+12

  38+(76+24) 45+(88+12)

  请每个同学选一组题独立完成。

  反馈提问:为什么每组两道题的得数相同?哪种方法简便,为什么?

  小结:可见,合理地运用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3、想想做做5

  出示题目后学生说。

  五、拓展练习

  1、 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147=□+a

  45+□+55=74+(□+□)

  18+(c+□)=(18+□)+a

  2、想一想:怎样应用加法运算律使计算简便。

  30+28+70+45+72

  =(30+70)+45+(28+72)

  =100+45+100

  =245

  同学们,加法的这两个运算律,可以推广到任意多个数相加,即多个数相加,任意交换加数的位置,或者把其中的几个数结合成一组相加,它们的和不变!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有时可以使计算简便。下一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8

  教学内容

  课本第1—3页中的例1、例2及相应的“说一说”、“算一算”、“想一想”。

  教学目标

  1、通过“购物”的问题情境,初步感受混合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兴趣,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2、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

  3、能正确计算有关(不含括号)的两步式题,掌握脱式计算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两步(不含括号)混合运算的顺序。

  难点:按运算顺序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

  例1、例2情境挂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出示挂图,引导观察,问:你们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2、生汇报,谈话导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出示例1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

  (1)理解图示内容。

  问:从图上你能获得哪些些信息?问题是什么?

  (2)引导解决问题。

  ①先让学生独立解决。

  ②让学生试着用一个算式解决问题,并说说每一步的含义,从而探讨运算顺序,强调书写格式。

  ③练习:99×11-900585÷9+15

  2、教学例2.

  出示例2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

  (1)理解图示内容。

  问:从图上你能获得哪些些信息?问题是什么?

  (2)引导解决问题。

  ①先让学生独立解决。

  ②让学生试着用一个算式解决“应找回多少元”这个问题,并说说每一步的含义,从而引导探讨运算顺序。

  ③练习:52+12×4110-11÷79

  3对比、发现

  引导对比所练习题,发现有何相通之处?

  从而引导归纳出(不含括号)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先乘除、后加减。

  4指导完成第3页“想一想”中的题。

  三、巩固应用。

  1、练习一第7页第3题:数学医院。

  ⑴先让学生说说运算顺序,找找错在哪?

  ⑵正确计算。

  2、解决问题。

  练习一第7页第2题

  四、全课小结。

  说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五、作业布置。

  练习一第7页第1题。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9

  教学内容:观察由几个正方体摆成的组合体

  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准确的判断从正面、上面、侧面看物体时所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并且能够准确的画出物体的三种视图。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已经接触过这部分内容,通过观察一些日常生活用品,或生活场景,初步掌握了观察物体的基本方法,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可能看到不同的形状。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观察物体的具体方法和技巧,感受物体和空间图形的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解决新问题中。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能根据看到的平面图形按要求摆出图形,体会摆法的多样化和唯一性。

  使学生建立小正方体位置运动变化摆成的图形的空间表象。

  教学准备:

  课件、正方体教具、小正方体学具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老师这里有4个小正方体想摆出一个立体图形(随机摆放几种让学生看看),但我只让你们看到它的正面,你能猜出我放的是什么样的图形吗?来,男女同学只给一次机会,看看谁能猜对。(学生答,教师随机点评)

  2.师:其实老师摆的图形看到它的正面是3个正方形。看来,只看正面图形同学们并不好确定老师究竟摆的是什么图形。别急,今天的知识能帮到你们。好,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学习。

  (板书课题:观察由几个正方体摆成的组合体)

  【设计意图】趣味竞猜,激发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为后续学习做好准备。

  二、探究新知

  1、根据一个面摆放,体会方法多样性和不确定性

  (1)出示内容,明确要求。

  探究:用4个同样的小正方体,怎样摆出从正面看到是三个正方形的图形?

  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出示课件),让学生观察。

  (2)学生动手拼摆,交流方法

  师:好,请同学们拿出4个小正方体。请根据你对图形中信息的理解,用你手中的4个小正方体先摆一摆并画一画。摆好后仔细观察正面,验证自己的摆法是否正确。最后和同桌交流一下你是怎么摆的。

  【设计意图】"要想建立空间观念,必须有动手做的过程"教师在这里给出学生探究要求,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和小组交流的过程中初步感知摆放方法的多样化。

  (3)全班交流反馈,形成认识

  a、呈现摆法

  师:谁来说说你的摆法?

  (指名学生台前展示,反馈全班同类型的摆法有多少)

  b、观察验证

  师:这些种摆法你还缺少哪一种?快和小组的同学一起摆一摆,从正面看到是三个正方形吗?

  C、揭示方法

  师:刚才我们摆了那么多图形,其实这些图形的摆法都是有联系的,你们看这三种(第一类)都是先摆好三个,再在三个后面任意摆一个,依靠前面的面遮挡后面的这三个;(第二类)也是先摆好三个,再在前面的任意位置摆一个,依靠这一个遮挡后面的面,不影响从正面看到的情况。大家想想看,如果我们把三个当中的一个前移一下,或后移一下,方法是不是就更多了呢?

  (4)应用体验

  师:如果再增加1个同样的小正方体,保证从正面看还是三个正方形,你还会摆吗?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让学生明确,"只看一个面摆小正方体的方法是多样的,不确定的"。在感受方法多样的.同时,体会不同方法的内在联系,从而建立空间观念。再增加一个小方块的体验练习,让学生由依赖几何直观逐步过渡到空间想象。同时在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发现、联系比较、分析推理、归纳概括的能力。帮助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2、根据三个面摆放,体会方法的唯一性和确定性

  (1)出示一个正面,不限定小正方体个数,想象摆放的情况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仅仅用有限的小正方体就摆出了那么多种立体图形。现在,老师还给你一个正面看到的图(出示)如果不限小正方体的个数,你最少摆几个?最多呢?

  【设计意图】承上启下,逐步过渡,既加深对学过知识、方法的印象,又为展示根据看到的3个面摆出物体的形状做了铺垫。

  (2)出示侧面看到的图形,不限定小正方体个数,想象摆放的情况

  师:再给大家一个信息,从左面看到是这样的(投影出示)。我还不限制小正方体的个数,你想想最少用几个?最多用几?

  先想一想,可以用学具摆摆,和同桌讨论讨论。

  生:最少用2块,我是这样摆的(展示)

  生:最多用4块,我是这样摆的(展示)

  (3)出示上面看到的图形,不限定小正方体个数,想象摆放的情况

  师:哦,看来根据这两个面来摆正方体还是确定不了究竟用几块正方体。那老师只好再帮帮同学们了,你们瞧,这是从上面看到的,你能确定如何摆吗?

  【设计意图】在交流的过程中,让学生明确,看三个面摆小正方体的方法只有一种,是确定的。在感受方法的唯一性的。探究条件逐步给出,意在引导学生由几何直观过渡到空间想象与分析推理。

  三、实践应用

  1,先摆一摆,再连一连。

  师:同学们很善于思考,你能用自己的发现来完成这个挑战吗?

  来,我们都动手,根据从这三个面看到的情况摆一摆,并验证自己的摆法是否正确。

  出示:课件(先摆一摆,再连一连)

  从正面看从侧面看从上面看

  师:这是从正面、侧面、上面看到的图形,这个立体图形是怎样拼摆的?如果想不出,借助一下手中的学具摆一摆。

  【设计意图】通过"摆一摆,再连一连。"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三视图可以确定一个物体的具体形状",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2、完成练习六第15题。看一看,说一说。

  3、用5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按要求分别摆一摆(出示课件)。

  从正面看从左面看从上面看

  【设计意图】通过一定的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与方法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同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说说看?

  提醒:

  小学数学试题、知识点、学习方法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10

  教学内容:

  第19页例6和“练一练”,练习四第5-8题。

  教学目标:

  1、在计算的过程中,学生探索在“五入”法试商的基础上,学会调商的方法。并能运用这种方法进行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商是一位数的计算。

  2、学生在不断调商的过程中,养成主动探索、互动合作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克服困难的意志。

  3、在对自己和他人计算的过程中增强辨析、归纳的能力。

  4、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进一步体会、感受计算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能学会用五入法的方法试商后进行调商。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指名板演192÷32 272÷34,其他学生同时计算。

  让板演的学生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板书:初商太大,需要调小。

  2、谈话: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三位数除以两位数。(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1、呈现情境图,提问:怎样求四年级二班平均每人借书的本数?

  2、学生口答算式,教师板书。

  3、学生尝试列竖式计算,如果有困难,可以和同桌商量。

  4、让学生在黑板上边写边说说你在试商过程中碰到了什么问题?你是怎样解决的?

  教师强调:余数等于除数,说明了初商太小了。原因是在被除数不变的情况下,除数用五入法看大了,商就小了。所以需要把商调大。(板书:初商太小,需要调大)

  5、比较:今天学习的例题和复习的题目,在试商过程中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你对试商这个词有什么新的认识?

  教师说明:试商,顾名思义是用试验的'方法找商,我们采用的是把除数看作整十数的办法找商,这样找到的商有时正好,一次试验成功,有时不合适(太大或太小),就需要对找到的商进行调整,一般一次可以完成,有时还需要调整两次。像这种试验、调整的办法也是人们解决复杂问题常采用的办法。

  三、巩固练习

  1、练习四第5题。计算后进行比较。

  2、练习四第6题。独立找出错误,再全班交流。

  3、笔算并且演算

  198÷28 540÷67

  四、课堂总结

  计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一般怎样试商?试商后会出现哪些情况?你怎样解决?

  五、课后作业

  练习四第7-8题。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1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理解和掌握归一问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进一步感受列表法整理条件和问题的过程,会从条件和问题出发分析数量关系,能按一般步骤解决实际问题。

  2.让学生经历把现实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过程,培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经历独立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的过程,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 能力以及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3.让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现实的生活联系,体现数学的实际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会按照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从条件和问题出发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1.复习: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和分析数量关系的关键。

  2.引入新课:解决问题的策略

  问:解决实际问题时,一般要经历哪些步骤?

  板书: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计算→检验反思

  问:可以用什么方法理解题意呢?(列表整理、画线段图……)

  怎样分析数量关系呢?(从条件和问题想起)

  二、学习例2

  1.(1)出示例2中的问题:要使水位下降120厘米,一共要放水多少小时? 让学生明白就一个条件是不能做的并思考补上一个条件.

  问:求要使水位下降120厘米,一共要放水多少小时? 你会列式吗?(不能)为什么?那应该补上一个什么条件?

  那如果每小时水位下降10厘米,该怎样列式?为什么这样列式?

  (2)出示例2题目中的信息。

  如果"每小时水位下降10厘米"

  这个条件改成了…(出示例2的信息)

  读题中的信息。

  理解并获取题中有用的信息。

  从这张表中你获得哪些信息?

  引出:水库水位每2小时下降12厘米(板书)

  再仔细观察:哪些量在变化?哪个量没有变化?这说明了什么?

  引出:每小时下降的速度不变,放水时间越长,水位下降得越多

  问:条件中你认为哪句话也很重要?

  师:"照这样的速度"也是解决问题的必要条件。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把这道题的条件和问题再说一遍。

  2.自学。

  在学生自主学习时,教师巡视学生的解法,对于部分后进生给予指导。 导学单(时间:5分钟)

  1.列式解答。

  2.思考:你是怎样确定先算什么的?

  3.检验解答是否正确?

  4.你还想到的解法是…… 。

  3.小组交流。 交流内容

  1.你的解法是怎样的?你是怎样分析数量关系的?

  2.说说你是怎样检验的?

  师:倾听学生的解法,并把不同的方法写在黑板上。

  4.全班交流。

  分析黑板上不同解法的解题思路。

  解法1.120÷(12÷2)

  解法2.120÷12×2

  解法1先求出水位每小时下降多少厘米,可以从条件想起,也可以从问题想起。 解法2水位一共下降的高度是2小时下降高度的几倍,那所需要的时间也是2小时的'几倍。

  师出示书本上一一列举这种方法。

  交流如何检验。

  检验方法多样,但无论用什么方法检验,都要抓住不变量展开思考,即水位每小时下降6厘米。

  师重点关注后进生做题情况。

  5.出示例2第2个问题让学生独立解答,并试着对解题结果进行检验。 集体交流。

  怎样解答的?你是怎样想的?

  你对解题结果又是怎样检验的?

  6.比较内化

  对例2的两题比较异同点。

  比一比这两题条件和问题有什么不同和相同的地方?解法上又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师:虽条件和问题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完全相同,但分析数量关时,都要抓住水位每小时下降的速度不变去想,所以都先求出每小时水位下降多少厘米。

  7.回顾反思。

  回忆刚才解决的两题,说说有什么体会?

  从解题的步骤及解题的方法说体会。

  三、练习

  【基本练习】

  第60页练一练第1题。

  根据要求独立解答。

  交流:解决这两题,各应先算什么?你是怎样想的?你又是怎样检验的? 强调:每本笔记本的单价相同是解决问题的必要条件。

  【比较练习】

  第60页练一练第2题。

  独立解答,并比较这两题解法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重点交流:

  (1)从图中你获得了什么信息?

  相同点:第一步都必须先求出每本字典厚多少毫米,都用除法算.

  不同点:第1小题是求总数所以第二步用乘法算,第2小题是求数量所以第2步用除法算。

  【综合练习】

  第61页第5、6题。

  交流:每题的哪个量是不变的?你是怎样分析数量关系的,怎样列式解答的?可以怎样检验?

  第5题:你是选择哪组数据求每分钟生产产品的个数,其它组行吗?为什么?

  四、课作。

  完成《补充习题》第50页第 1 题,第51页第3、4题。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12

  用计算器计算

  教学目标:

  1.增加用计算器计算是近几年来小学数学教材改革的趋势之一。计算器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学生适时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可以提高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

  2.使学生初步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计算,并通过计算探索与发现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体验到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优点,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感受到使用计算器在人类生活和工作中的价值。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计算,并通过计算探索与发现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计算,并通过计算探索与发现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星期天,李强和爸爸妈妈到商场购物。李强买了4支彩笔,每支2元,买彩笔需付多少钱?(同学们一下就口算出来了)李强的爸爸妈妈还给家里添置了电器,分别是电视机、洗衣机和微波炉;价格如图(出示图),你能一下口算出爸爸妈妈应付多少钱吗?为什么?那这时候该怎么办?(用计算器计算)可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用计算器计算。板课题

  二、深入了解计算器

  1.认识计算器。

  a、同学们手里都有一个计算器,你能向你的同桌介绍一下你的计算器上有什么?(同桌介绍)谁上来给大家介绍一下。(生上台介绍)

  b、各个键的作用、开机键、关机键。

  c、这位同学介绍的可真好。其实常用的计算器有显示屏和键盘两大部分组成。这是显示屏。键盘上又有数字键、运算符号键、功能键(配合多媒体课件介绍)1

  2.尝试用计算器计算。

  a、会用计算器计算么?好,现在先把计算器开好,我们尝试计算一下这题:128×43=?

  b、请学生说说是怎么摁的?你是先摁…显示…再摁…显示………(注意每摁一次屏幕上显示的数据)你们算出来也是这么多?看来计算器算对了。

  现在屏幕上显示的是5504,那要进行别的计算,该怎么办?(a、继续摁b、介绍归零键ac)归零,请同学们继续计算下面两题。

  c、继续计算37500-267

  41600÷128

  首先看第一题:结果?第二题呢?

  都算对了?刚才三题,数据很大,可是利用计算器我们很快就算出了答案。你们觉得用计算器计算有什么优点啊?可是赵老师发现,还有个别同学算错了,这是怎么回事呢?那以41600÷128为例,怎样才能算得既对又快呢?谁来介绍自己的经验之谈。出示:看清数据,准确输入。

  3.师示错,介绍清除键。

  恩,刚才的同学说的很有道理。赵老师也想用计算器计算一下我们四年级的总人数,请同学们帮我报数,我来计算:40515050515052

  哎呀,赵老师把四(7)班的人数给输错了,重来吧!(学生反对)

  介绍ce键退格键

  用这两种方法会不会有错呢,赵老师请同学们再来算一遍,我说,你们算。恩,这键还真管用。希望同学们不要像老师那么马虎,计算时要看清数据再输入。

  4.灵活使用计算器

  下面还有任务等着大家算呢。一定要看清数据再输入哦!

  76560+4695

  3201-296

  589×76

  62500÷25

  (过渡:看来同学们已经能很熟练地运用计算器计算了,接下来就要来比一比谁算得快了)

  946×57×0(多少?你怎么你们快知道结果?哦!原来这题不用计算器口算更快!)

  99+199≈(298还是300呢,说说你的理由。哦,这题不能用计算器计算,用了就是精确值了,而这里是约等于,估算)

  看来,有了计算器,在计算时也要灵活应用,并不是每个题都需要、都能计算器的。)接下来我就要看看哪些同学能灵活运用计算器计算了。看练习纸第一大题,看谁算得又对又快(两流程图题)渗透灵活使用计算器

  看来同学们用计算器计算掌握得很好。现在你能算出李强的`爸爸妈妈要付多少钱了吗?一起算一算。

  三、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1.刚才让大家计算的题数据还比较小,还有更大数据的计算等着你们呢!请看练习纸第二大题算一算:

  142857×1=

  142857×2=

  142857×3=

  142857×4=

  注意:汇报时完整独题

  算了这4题,你有没有什么发现?每题的积与前面的乘数是怎么变化的?(同桌说发现)(好像饶了一圈)是呀,为了让大家看得更清楚,我换种写法:(一圈写)只要知道什么就能知道整个结果是多少?那第一个数该怎么定?那142857×5、×6、×7分别等于多少呢?那×8有没有这个规律了?(没)但也请大家用计算器算出它的结果。多少?你觉得142857这个数有趣吧。其实这个数很神秘,请看:神奇数字142857的介绍。其实他的神奇之处还不止这些,课后大家可上网查找相关知识。

  2.数学上像这样充满规律的数还有很多,请看下面一个:(先完成在练习纸上)

  1×1=1

  11×11=121

  111×111=12321

  1111×1111=1234321

  ①学生说出结果

  ②交流规律,由几个1的几位数相乘,就写到几再依次减1写到1

  ③那7个1与7个1相乘呢?

  那10个1与10个1相乘的结果会是多少呢?是么?因为我们用的计算显示的位数太少,我们用电脑上的计算器来检验一下。

  看来这个规律的只能到9个1与9个1相乘,其他的就不成立了。

  刚才用计算器不光解决了很烦的计算,而且还让我们找到了一些数学上的一些规律。计算器的作用可真大。

  四、解决课始问题。

  现在你能帮李强算一下他们要付多少钱了吗?算一算。

  五、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今天这节课,我们不光认识了计算器,还了解了计算器上一些键的功能,并且用计算器帮助我们计算,找到了一些数的规律。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13

  教学目标:

  ●学生对除数十位上的数较小,个位上的数又不接近整十数的除法,学会灵活运用试商方法。

  ●初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学会灵活运用试商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沟通。

  1.让学生口算。

  145 158 164 254 245 263 156 147 156+15 258-25

  2.在下面的里填上<或>。

  256 160 159 120

  3.笔算下面各题。

  33)2 8 0 38)1 8 0

  独立试做,反思做法,达到灵活运用

  让学生观察复习3得两道题是用什么方法试商的?各有什么特点。

  二、探究新知

  1、学习例4。

  (1)出示例4:学校礼堂每排有26个座位,四年级共有140人,可以坐满几排?还剩几人?

  (2)引导学生根据问题列出算式14026=

  (3)让学生利用学过的试商方法进行试商。完成后说说有什么感觉?

  (4)小组讨论有没有别的试商方法。然后进行小组汇报交流。

  (5)教师把学生说的几种情况板书,让他们比较那种方法简便一些,根据题目的特点灵活运用,选择合适你自己的试商方法。

  学生观察、比较哪一种方法简便些?

  2、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例题和做一做的`题目中除数有什么特点?这类题目用什么方法试商简便些?

  使学生认识到:遇到除数是14、15、16、24、25、26商是一位数的除法,可以利用口算直接想出商几,这样试商比较简便。

  三、练习

  练习十五第512题

  第5题,全班共同练习,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第6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解决实际问题。练习时,让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给予帮助。做完后,请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引导讨论两题之间有什么联系?

  第7~11题,实际应用的题目。学生通过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既巩固了计算的方法又体会了计算的意义和作用。

  第12题,是开放题。让学生自主选择条件,独立解答,再互相交流思路。

  四、总结。(略)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14

  教学目标:

  1、根据数位顺序的数级正确地写出亿以内的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会进行简单的概括、推理。

  教学重点:掌握亿以内数的写法。

  教学难点:每级中间或末尾有0的数的写法。

  教具准备:小黑板、投影片、数位表。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学时间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复习 6′ 1、万以内的数是怎样写的?请写出下列各数:

  四千零七十 七百八十 四千零三

  2、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1、学生在自备本上写数后交流。

  新课 22′ 一、教学例3:

  1、板书:七万 三千零八十八万。问:这些数怎样写?

  2、问:这些数的最高位在哪位上?万位上是几?其它数位分别是几?怎样写?板书:

  七万写作70000

  三千零八十八万写作30800000

  七百零八万写作7080000。

  3、想一想:整万的.数怎样写?

  一千五百六十九万写作:

  六百七十二万三千一百一十三写作;

  5、板书例4。问:这些数既有万级又有个级,应先写什么再写什么?

  6、检验。

  7、含有两级数应怎样写?

  先写什么再写什么?

  数位没有单位,怎么办?

  5、练习:做一做中的练习。

  1、学生试写。

  2、学生根据自己的写法回答。

  3、学生归纳:有多少万,就在万级上写多少,再写个级的4个0。

  4、学生练习。

  3、学生相互评议。

  4、学生归纳:

  先写万级再写个级。

  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

  5、学生练习。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15

  教学内容:

  第64—66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体验等可能性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能辨别游戏规则是否公平

  2、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索的意识和与他人团结协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

  能制定公平的游戏规则

  教学准备:

  布袋、各色彩球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学习新课:

  1、今天的数学课上,我们要来玩摸球的游戏。板书:游戏

  老师取一口袋,里面装了一些球。规则:每次任意摸一个,然后放回。一共摸30次。摸到红球的次数多,算女生赢;摸到黄球的次数多,算男生赢。

  把摸球的结果记录在书上的表格中。

  老师请一个学生上前摸,其他同学做好记录。

  摸球结束,统计两种球分别摸的次数。(红的多)

  看了数据,你有什么问题?(红球摸的次数比较多,有可能红球的个数比黄球的个数多,很想知道究竟有几个红球和几个黄球。)

  老师打开布袋,一一请出各球,发现:4个红球、2个黄球

  你想说什么?(不公平)

  为什么?(红球个数多,取的可能性就大一些。所以是不公平。)

  那你觉得怎样放球就公平了呢?(比如……一句话:要红球和黄球一样多。)

  2、各组按照本组的商定,摸球并做好记录

  交流:出示一张表格,分别填入各组的数据

  组数 红球个数 黄球个数 摸到红球的次数 摸到黄球的次数 哪方赢

  1

  2

  3

  4

  5

  6

  合计

  观察这份表,你发现了什么?

  3、再来说一说:你认为怎样放的球,做这游戏是公平的?

  举例说明。老师在学生说的基础上,继续添上1个蓝球

  讨论:公平吗?为什么?

  指出:在这个游戏中,关键是要考虑摸到红球的次数和摸到黄球的次数是否一样多,所以在放球的时候,红球和黄取要

  放得一样多。由于摸到蓝球等于没摸,所以并不影响游戏的.结果,所以还是公平的。

  继续添上2个蓝球、1个绿球……

  小结:决定胜负求数的个数相同,那这个游戏就是公平的。

  二、练习巩固:

  1、很多游戏都需要考虑公平性,比如:(第1题出示)

  看图后回答:用左边的转盘,谁赢的可能性大一些?有右边的转盘呢?

  用哪个转盘做游戏是公平的?为什么?

  2、(第2题)……你认为在哪几个口袋里摸球是公平的?

  同桌互相说说理由,再全班交流

  3、(第3题)扑克牌游戏。你认为这个游戏公平吗?为什么?

  怎样修改游戏规则,才能使游戏公平?

  交流,老师一一板书。比较多种方法,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三、你知道吗?

  在足球比赛的时候,常用抛硬币来决定开场。你认为公平吗?为什么?

  师生共抛10次硬币,并做好记录。你发现了什么?

  (虽然说是公平的,但在10次里,并不是出现了5次正面、5次反面。有的组甚至出现了正面次数远多与反面的情况。)

  教学反思: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02-14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02-16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1-05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教案11-22

四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01-25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2-28

四年级数学上册数学教案01-18

五数学上册人教版教案12-12

幼小衔接数学上册教案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