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2-10-21 20:59:24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热门】小学数学教案合集八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热门】小学数学教案合集八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学习目的:认识算盘各部分的名称、学会打算盘的姿势;

  学习内容:

  1、认识算盘各部分名称;

  2、会正确拨珠姿势;

  3、学会拨1、2、3、4、5.

  学习难点:珠姐姐与珠弟弟的意义。

  学习准备:大算盘一个、珠姐弟的卡通图、1、2、3、4、5的珠像图、《森林幼儿园》挂图。

  过程:

  一、认识算盘

  1、发算盘;师生自我介绍;

  2、引出算盘,介绍算盘的作用;

  3、引出《森林幼儿园》,通过故事,向幼儿介绍房子的结构,认识珠姐姐珠弟弟,并了解其意义;

  4、《森林幼儿园》与老师的大算盘比较,引出框、梁、档、 珠,强调珠姐弟的意义;5、儿歌《认识算盘》“一把算盘四边框``````````”,并让幼儿在小算盘找框、梁、档、珠;

  6、教幼儿认识个位点和个位档。让幼儿上厕所,休息,手指操(手指变变变)

  二、 打算盘的姿势表演交警动作引出主题--打算盘也有正确的姿势,姿势正确了打算盘才会又快又好

  1、盘的位置(算盘放在桌子的中间,距离桌沿一拳头远。)

  2、身体姿势:(有动作);练习:可用角色游戏(司令与士兵);教儿歌(打算盘,并不难````````)

  三、 练习拨1--5单拨数

  1、1--4的指法:右手放在个位档,左手放一旁,右手大拇指拨入1,食指拨去1、2、3、4拨入拨去同1的指法,边教边让幼儿跟着练习。可练习听拨、说拨,老师巡视检查。2、5的指法:右手食指拨入,拨去。连拨数

  3、游戏:打机关枪“啪、啪、啪。”(注意4变5的指法)

  4、出珠像图,并认识,注意区分1和5

  5. 作业:练习1--4.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对生活实物及相应图片的欣赏,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陶冶情操,渗透美育。

  2。通过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抽象能力及空间想像力和创造力,同时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及合作能力。

  3。使学生初步感知对称对称轴等概念,并能识别对称图形,会画对称轴。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对称图形、尺子等。

  学具准备

  长方形、正方形、圆、剪刀、尺子、铅笔等。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

  师: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个小故事,大家想不想听?

  电脑演示:一个炎热的下午,一只小蜻蜓正在空中捉蚊子,这时,飞来了一只小蝴蝶,绕着小蜻蜓飞来飞去。小蜻蜓生气地说:小蝴蝶,你绕着我飞来飞去,我都捉不成蚊子啦!小蝴蝶却笑嘻嘻地说:你怎么连一家人都不认识了!我是来找你玩的。小蜻蜓奇怪地问小蝴蝶:你是蝴蝶,我是蜻蜓,咱们怎么会是一家的?你不知道了吧!在图形王国里,咱们可是一家的,咱们这一家子还有好多好多成员呢。走,我带你去找一找。小蜻蜓和小蝴蝶飞过了田野,飞过了小河,飞到了小树的叶子上。小蜻蜓更奇怪了:树叶也和咱们一家吗?小蝴蝶说:对!在图形王国里,树叶也和咱们一家。

  师:蝴蝶为什么说在图形王国里他们是一家的?请各组讨论讨论。

  (小组汇报)师:通过观察,我们发现,每个图形左边和右边的形状一样、大小一样、条纹一样、图案也一样。如果把左边和右边对折,会发生什么情况呢?

  师:我们把这样的图形叫做对称图形。

  (板书:对称)

  二、操作探索

  (一)直观感知

  师:对称的东西还有很多,如衣服、剪刀、眼镜等,这些东西都是对称的。

  师:老师还用长方形的纸剪出了一些图形(板贴:飞机、乌龟、小鱼),他们是不是对称的?用长方形的纸剪出这些对称图形后,剩下的图案是不是对称的?

  (二)动手操作

  师:这些对称图形漂亮吗?你们能不能像老师一样也用长方形的纸剪出一个对称图形?

  师:先请每组的几个同学商量商量,用长方形的纸怎样才能剪出一个对称图形?(小组讨论)

  全班交流后,教师板书:折、画、剪。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立方体的特征及其各部分名称。

  2、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掌握立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1、导入。

  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体,但生活中有一些特殊的长方体(实物出示),我们把这类长方体叫做正方体,也叫立方体。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立方体.(板书)

  2、认识立方体的特征:

  (屏幕演示)把长方体的高和宽延伸,得到一个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我们叫它正方体。(也叫做立方体)(板书)

  请学生观察自己的正方体,然后也从面、棱、顶点三方面来研究正方体的特征。

  提问:

  (1)正方形有几个面?每个面都是什么图形?每个面面积大小怎样?

  (2)正方形有几条棱?每条棱长度怎样?

  (3)正方形有几个顶点?

  (板书:正方体每个面都是面积相等的正方形,每条棱长度相等)

  问:正方体和长方体有什么关系?

  师:我们用这样的图来表示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关系。

  (屏幕显示)

  3、: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4、板书设计:

  正方体(立方体)

  面:6个面每个都是面积相等的正方形

  棱:12条棱每条棱长度相等

  顶点:8个顶点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比的相关知识,特别是学习了如何求比值之后安排的一个实践活动测量树、旗杆、楼房的高度。这些物体都比较高,它们的高度很难用尺子直接度量,要通过在同一地点,同时测得的竿长和影长的比值相等的规律,间接获得。因此发现和应用这个规律是本次实践活动的重点。

  量量比比 发现规律

  通过在太阳光下,把几根同样长的竹竿直立在地面上,使学生懂得什么叫影长、如何测量影长并体会和发现在同一时间、同样长的竹竿的影长相等。在此基础上再把几根长度不同的竹竿直立在地面上,按照表格的要求,分别测出每根竹竿的长度及影长,算出竿长与影长的比值,发现竹竿有长、有短,影长有长、有短,但各根竹竿的竿长和影长的比值是相等的。

  议议做做 应用规律

  这一部分,教材没有把怎样应用规律测量树高、楼房高的方法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引导学生体会方法。通过交流,整理出思路:测出1根竹竿的长度和影长,求出竿长与影长的比值;再测出树的影长,求它的高。并用此方法,实际测量校园里的一棵大树的高和楼房、旗杆的高。当然,如果没有同时测量竹竿的影长和大树的影长,用上面的方法计算树的高,是不会得到准确结果。因此必须突出同一时间测量影长。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各种目标物影子长度的实践活动,使学生主动探索掌握影子长度与目标物实际高度之间的比例关系。

  2、通过分组合作,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

  3、通过活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并在活动中培养创新精神。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起兴趣

  1.播放动画片《聪明的阿凡提卖树荫》片段

  (故事简介:一个炎热的下午,长工们正和阿凡提在巴依大老爷家门外的一棵大树下乘凉。这时,巴依大老爷出现了,非常蛮横地要大家出100个钱买下树荫。聪明的阿凡提一下就看穿了巴依贪婪的用心,决定将计就计,教训他一下。于是大伙凑够了100个钱给了巴依,巴依心满意足地走了。到了晚上,圆圆的月亮升上了天空,皎洁的月光照在大树上,大树长长的影子正好落在巴依大老爷的院子里和屋顶上。长工们在阿凡提的带领下,涌进巴依的家里,有的还爬上了房顶。巴依吓坏了,急忙赶大伙出去。这时,阿凡提说:树荫是我们花钱买下来的。树荫移到哪里,我们就跟到哪里。你要想让我们出去,就得给钱。巴依大老爷只好认输求饶,不仅退还了100个钱,还答应再也不阻挠大伙在树荫下乘凉了。)

  师:故事看完了,你们觉得阿凡提怎么样?

  生:聪明机智,敢于同巴依大老爷作斗争,为穷人谋幸福

  师:可是,故事并没有结束。巴依大老爷不甘心就此认输,一直在寻找着报复的机会。过了几天,阿凡提有急事出了门,巴依便带着几个打手来到了树下,把乘凉的长工们撵到一边,然后命令打手们把大树砍倒。附近只有这么一棵大树,枝叶茂密,正是长工们避暑的唯一去处。长工们纷纷恳求巴依大老爷不要砍树,这下正中了他的诡计。只见巴依眼珠一转,奸笑了两声说:不砍树也行。只要你们哪个人能说出这棵大树有多高,条件是不准爬上树去量。不然的话,你们还是凑足100个钱再来这儿乘凉吧!长工们一下愣住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心里很着急,大家多么希望此时阿凡提能出现在这儿呀!

  [评:用《聪明的阿凡提卖树荫》故事引出课题,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数学实践活动课的趣味性。笔者认为只有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变苦学为乐学,变难学为易学,变死学为活学。]

  二、找寻规律,巧解难题

  师:聪明的同学们,你们愿不愿意开动脑筋,给大伙出个点子,帮助长工们粉碎巴依大老爷的诡计呢?

  1、积极思考,各抒己见。

  ①学生分组讨论,指名发言。

  生:可以趁巴依大老爷不注意时偷偷爬上树,放下一根和大树一样高的绳子,量量绳子有多长,大树就有多高;

  生:可以把几根竹竿绑成一根长竹竿,竖在大树旁,如果和大树一般高,只要量一量竹竿长度就行了;

  生:利用影子。在太阳照射时,当我们的影子与我们的身高相同,说明大树的影子也与大树的高度相同,马上测量大树的影子。

  生:赶快派人去找阿凡提

  生:利用媒介物。先拍一张大树和一样东西的照片,看看大树的高度相当于这样东西的几倍,然后量出这样东西的高度,大树的高度就是它的几倍。

  生:在氢气球下扎一根很长的塑料绳,把氢气球放上天,当它与大树同样高度时,量出塑料绳的长度。

  [评:这一环节中虽然有的同学出的点子并不符合巴依老爷的要求,有的点子操作起来比较麻烦,结果也不甚精确,但却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积极大胆地动脑、动口、动手的欲望,不但维持了学生对这个活动的兴趣,更是较好地渗透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2、仔细观察,找寻规律。

  ①刚才老师听到有一个同学提到了利用影子。是啊,整个事件其实就是因树荫(也就是树的影子)而起,我们看看,能不能想个办法,还从它的影子入手,算出大树的高度呢?

  ②(课件出示)一幅画面:父子俩迎着夕阳,走在人行道上,身后投下一长一短两条影子。

  师:观察一下,你发现什么?

  生:父亲个子高,影子就长;儿子个子矮,影子就短

  ③课前老师也让同学们测量了长木棒、短木棒和自己身高的影子长度,并将测量的结果填在了这张表格(P78表格)上。请你讲一下自己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测量的,测量的结果是多少。(各组汇报本组的测量数据,可能各不相同。)

  师:为什么同样长的木棒大家量得的影长却不同呢?

  说明:因为各组测量的时间(比如说有的同学是上午量的,有的则是下午或中午量的)、地点可能不同,所以同样高度的直立木棒的影长也在发生变化。

  ④观察。请大家仔细观察你测得的三组数据,哪个同学能说一说影子长度与实际高度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⑤学生分组观察,讨论,得到:在同一时间,物体实际高度越高,它的影子就越长。并通过尝试计算,发现竹竿有长、有短,影长有长、有短,但各根竹竿的竿长和影长的比值是相等的

  [评:在学生己有学习和生活经验中体验数学、理解数学和学习数学,真正体现了现代素质教育的思想。]

  3.利用规律,巧解难题。

  ①师:同学们已经发现了影长与物体高度之间的关系,怎样利用这个关系帮助长工们解决难题呢?

  ②学生讨论,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逐步演示下面过程:

  在大树旁垂直竖一根1米长的竹竿,同时量得竹竿的影长为0。5米,大树的影长为2。8米。根据以上数据,请学生分组算出大树的高度是多少米。看看哪组同学用的方法最多?

  ③各组同学汇报本组的解题方法与思路。

  方法一:因为竹竿长度是其影长的2倍,所以大树高度也是其影长的2倍。

  列式为:2。8(10。5)

  方法二:因为竹竿影长是其高度的1/2,所以大树影长也是其高度的1/2。

  列式为:2。8(0。5l)

  方法三:因为大树影长是竹竿影长的5。6倍,所以大树高度也是竹竿高度的5。6倍。

  列式为:1(2。80。5)

  方法四:因为竹竿影长是大树影长的5/28,所以竹竿高度也是大树高度的5/28。

  列式为:l(0。52。8)

  方法五:

  [评:本节课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合作、讨论、交流、归纳、分析的过程中学习。这样的教学活动,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继续探索,深入实践

  1.师:同学们真的动了脑筋,连阿凡提都表扬我们了,看:

  (课件出示)阿凡提冲着大家一竖大拇指说:六(*)班的同学,亚克西!。

  师:看到巴依耷拉着脑袋,灰溜溜地走了,同学们高兴们?

  是啊,我们用智慧帮助长工们再一次粉碎了巴依的阴谋,的确值得的高兴。

  2.下面,我们就用今天掌握的方法,到操场上任选一个目标物,如旗杆、篮球架等,测量出它的影长,算出它的实际高度来。

  准备工作:

  ①小组为单位,开始分工

  ②在实际测算过程中思考:有没有更巧妙的测量方法?

  3.实地测量、记录、计算

  4.情况反馈活动总结

  各小组汇报测量及计算结果允许有小小的误差,若出入较大,帮助查找错误原因并现场纠正。

  [评:新课标指出,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所学的知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本节课在此思想的指导下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生活,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融为一体。]

  四、激励评价,问题延伸

  通过这节课的活动和学习,你都知道了什么?你是怎样知识的?你学得开心吗?

  回家后,选择你喜欢的、个头巨大的物体,测量并计算出它的高度。

  [评:课堂总结不但关注了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而且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了学生的情感,还把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延伸到生活中,体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理念。什么是有价值的数学?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对学生的一生发展有奠基意义的数学才是有价值的。]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圆柱体,认识圆柱的特征和圆柱各部分的名称,能看懂圆柱的平面图;认识圆柱侧面的展开图。

  2.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和一定的空间想像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圆柱的特征。

  教学难点:

  看懂圆柱的平面图。

  教具准备:

  学生准备圆柱,师自制圆柱体侧面展开纸,一张长方形纸。切好的圆柱形萝卜,水果刀。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已知圆的半径或直径,怎样计算圆的周长?(指名学生回答,使学生熟悉圆的周长公式:C=2πr或C=πd)

  2.求下面各圆的周长(教师依次出示题目,然后指名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评判答案是否正确)

  (1)半径是1米

  (2)直径是3厘米

  (3)半径是2分米

  (4)直径是5分米

  二、认识圆柱特征

  1.整体感知圆柱

  (1)谈谈圆柱.你喜欢圆柱吗?请同学说说喜欢圆柱的理由。(美观、实用、安全、可滚动……)

  (2)找找圆柱,请同学找出生活中圆柱形的物体。

  2.圆柱的表面

  (1)摸摸圆柱。请同学摸摸自己手中圆柱的表面,说说发现了什么?

  (2)指导看书:摸到的上下两个面叫什么?它们的形状大小如何?摸到的圆柱周围的曲面叫什么?(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圆柱的曲面叫侧面。)

  3.圆柱的高

  (1)一根竖放的大针管中的药水由高到低的变化过程,引导学生思考:药水水柱的高低和水柱的什么有关?

  (2)引导小结:水柱的高低和水柱的高有关.

  (3)结合课本回答什么叫圆柱的高。(板书: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4)讨论交流:圆柱的高的特点。

  ①装满牙签的塑料盒,问:这些牙签是圆柱的高吗?假如牙签细一些,再细一些,能装多少根?

  ②初步感知:面对圆柱的高,你想说些什么?

  归纳小结并板书:圆柱的高有无数条,高的长度都相等。

  ③深化感知:面对这数不清的高,测量哪一条最为简便?

  老师引导学生操作分析,得出测量圆柱边上的这条高最为简便,同时课件上的圆柱体闪烁边上的一条高.也可以用笔筒来教学圆柱的高。

  4.圆柱的侧面展开(例2)

  (1)动手操作:请同学分小组拿出橡皮、蜡笔、水彩笔、固体胶水等有商标纸的圆柱形实物,分别把商标纸剪开,再打开,观察商标纸的形状.

  (2)寻求发现.展开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的关系.

  ①师生一起把展开的长方形还原成圆柱的侧面,再展开,在重复操作中观察。

  ②学生再观察上述过程.(用彩色线条突出圆柱底面周长和高转化成长方形长和宽的过程。)

  ③同学交流后说出自己的发现:这个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底面的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

  (3)延伸发现.展开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及正方形的边长与圆柱的关系。

  ①讨论:平行四边形能否通过什么方法转化成长方形?

  ②想一想:当圆柱底面周长与高相等时,侧面展开图是什么形?

  ③引导小结:不管侧面怎样剪,得到各种图形,都能通过割补的方法转化成长方形.其中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三、巩固练习

  1.做第11页“做一做”,指出圆柱体的底面,侧面和高。

  2.做第15页练习二的第2题找出圆柱体。

  3.15页第3题,想一想,折一折,能得到什么图形。

  4.做第15页练习二的第4题。教师行间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辅导。

  四、布置作业

  完成一课三练P15的1、2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用小括号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策略。

  2.使学生掌握含有两级运算(含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掌握含有两级运算(含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口算

  120+30-60 8×5×10

  20+30÷3 120÷3×5

  12×5-40÷2 150-100÷5×4

  100×(38-31)

  二、学习新课

  1.出示挂图及例4(板书后)

  1.引导学生认真读题,理解题意。(尤其是每30位游人需一名保洁员,师可问:60位游人需几名?90位游人呢?

  2.分析题中数量关系,从问题入手,先要求什么,再求什么……的思路独立思考。

  3.交流解题思路(引导说出第2种解法)。

  4.如何把上式列成一个算式呢?(板书后)

  问:每步算式表示的意义。

  对含有小括号的运算,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练习P11做一做。

  3.出示例5.(板书后)

  请生在书上的算式里标出运算顺序号。两名学生板演,同桌互评后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师问:观察两小题有什么相同地方?有什么不同地方?两题结果为什么不一样?

  最后,同桌互相说一说每小题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什么?

  师:给出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统称为四则运算,以小组合作形式总结四则运算顺序。

  师整理板书四则运算顺序。(板书后)

  4.练习P12做一做1、2题。

  5.课堂总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内容:

  西师版小学数学第三册P54-56页,P57页课堂活动第1、2、3题,P59页练习十二第1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体会建立统一的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会用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具准备:

  直尺、纸杯、小棍(1cm)、吸管。

  教学重点:

  建立1cm的实际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

  会以cm作单位掌握用直尺正确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引发探究需要

  1、设疑激趣

  谈话:小朋友们,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光明木器厂准备送给我们双槐树小学一批新的课桌,课桌的宽度就跟你们现在用的课桌一样宽,你能想办法告诉木器厂的厂长课桌应做多宽吗? 你准备选用你身边的什么东西来量课桌的长度?

  请23个小朋友说出自己选用的工具,有的用文具盒量、有的用铅笔量、有的用数学书量、有的用直尺量、有的用作业本量

  按自己的想法在小组里试着量一量。

  学生自由量后汇报:课桌大约有2枝铅笔长,大约有3拃长,大约比2个笔盒长,大约有2个作业本那么长,大约38厘米长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奇怪,教室里的课桌都是按一样的尺寸做的,可你们量出的结果却为什么不一样呢?

  师生讨论得出结论:因为我们测量的工具不同,所以测出的结果不同。

  2、导入揭题

  通过小组讨论认为只有工具一样,测量的结果才一样。我们通常用直尺来量物体的长度。

  谈话:除了要有统一的测量工具,还要有统一的计量单位,计量单位不一样,很多东西不能得到统一的结果。请仔细观察这些商品上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火柴盒长4厘米,墨水盒长7厘米,冰箱高165厘米,牙膏盒长22厘米)。

  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这些商品常常用什么做单位来度量长度,引出并板书课题。(板书: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

  二、合作探究,认识厘米

  1、探究一:认识直尺

  学生拿出直尺,看一看,摸一摸,交流发现的结果。

  通过交流帮助学生明确:尺子上有刻度,有很多数(随学生的汇报,课件显示尺子上出示0、1、2、3等数), 0对着的这根长刻度线就表示起点,咱们给它取个名字叫0刻度 (课件闪烁0刻度) 。有表示厘米的字母cm,它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长度单位。(板:单位: 厘米 cm)

  2、探究二:建立1厘米的概念

  师: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学生自己用手比出1cm的长度)

  刚才有的同学比1厘米这样长,有的比的这样长(师边说边比),1厘米到底有多长? 请小朋友们从纸杯里拿出1cm长的小棍感受。

  课件演示1厘米的长度。(板书:1厘米)

  在自己尺子上找到这一段。 写厘米时,直接用字母cm 表示。(板书:1cm)

  引导学生汇报:从0到1是1厘米长,从2到3也是1厘米长。

  引导学生观察得出:每一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如果学生问到1小格,教师指出:每一小格的长度也可以用一种更小的长度单位来表示,咱们以后再学习。)小手指一节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拉链头长大约是1厘米。牙齿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手机的厚度大约是1厘米。 (全体学生比一比自己哪个手指的宽最接近1厘米,之后汇报,投影反馈) 。

  3、探究三:认识几厘米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几厘米又是多长呢?里面分别有几个1厘米? 学生在尺子上找一找。

  小组活动: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是2厘米长?从哪儿到哪儿是5厘米长?从哪儿到哪儿是8厘米长?

  思考:通过在尺子上找这几个不同的长度,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从0刻度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用后面大的刻度数减去前面小的刻度数,得几就是几厘米。

  请同桌的小朋友用手指相互比画一下2厘米、5厘米、10厘米、20厘米、50厘米、100厘米等大约有多长。

  闭上眼睛想一想它们的大致长度,与同桌的同学比一比、看一看、估一估看谁准确点。

  三、实践体验,掌握方法

  1、估一估

  (出示吸管)让学生估一估,有多长?

  2、量吸管的长度 刚才大家估的只是一个大概数,要知道吸管的准确长度究竟是几厘米长,应怎么办?学生试着用尺子测量吸管的长度,量好了可相互说说自己是怎么量的,指名学生上台边演示边介绍量法,其他学生评价他量得怎么样。

  课件演示例2:如何量铅笔的长度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用直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把零刻度对准要量的物体的一端,看另一端对的是数字几就是几厘米。

  3、量课桌的宽

  现在我们要知道我们的课桌有多宽,你有办法了吗?量一量吧。学生同桌测量,量后交流,注意对误差的说明。师生共同确定把哪一个数据告诉木器厂的厂长。

  四、巩固练习,实践运用(课件出示)

  1、填空出示教科书第59页练习十二第1题,让学生填一填。

  2、判断下面量法是否正确。

  3、断头尺量橡皮的长度 出示没有零刻度的直尺,让学生小组讨论怎样用这块断尺子量出橡皮的长度。

  五、总结

  师:孩子们,我们这节课量的吸管的长度,以及你们铅笔的长度,橡皮的长度,这些物体长还是短?(短)。

  师:对了,我们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什么做工具?(直尺)。用什么作单位?(厘米)。但如果要量黑板的长,教室的长,以及我们操场的长该用什么工具去测量,又用什么作长度单位呢?这个等孩子们以后学了更多的测量长度的知识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

  六、板书

  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

  单位: 厘米 cm

  1厘米 1cm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在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和容积的知识基础上,探索生活中一些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和深化。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方法的过程,体验“等积变形”的转化过程。获得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活动经验和具体方法,培养小组合作的精神、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自信。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过程中感悟“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难点: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活动经验和具体方法。

  三、教学准备

  量杯、水、梨、土豆、石块、橡皮泥、A4纸。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经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已经掌握了关于体积和容积的知识,你会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吗?如果要求一个长方体的体积,我们需要知道哪些信息?

  教师:(出示一张A4纸)严格来说,一张A4纸也是一个薄薄的长方体,那么你能求出它的体积吗?

  引导学生思考,悟出一张纸太薄了,可以用多些的纸来测量,再进一步感悟到用整十、整百张来测量更便于计算。

  板书:V1张=V100张÷100。

  设计意图通过测量A4纸的体积,即复习了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同时又有所超越,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为后面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埋下伏笔。

  (二)探究合作,测量体积

  1.明确任务,思考方案。

  教师:刚才我们是直接测量一张A4纸的体积吗?我们是把1张A4纸的体积转化为100张,然后再求出一张。这里同学们很聪明地利用了转化思想,从而想出了测量方法。规则物体的体积测量过了,那大屏幕上这些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你想测量吗?今天我们就来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板书课题并出示课件)

  教师: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你会测量吗?先互相说说打算怎么测量?(给时间让学生小组讨论测量方案。)

  设计意图在动手实验之前,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能使学生明确实验的任务和养成先制定实验方案,再根据方案实验的科学态度。

  2.合作交流,汇报方案。

  学生1:橡皮泥容易变形,我们可以把橡皮泥压制成规则的长方体或者正方体,再测量长、宽、高从而计算出橡皮泥的体积。

  学生2:可以把梨放到装水的量杯里,水面上升部分水的体积就是梨的体积。

  教师指出,这种方法可以称为“排水法”。

  设计意图在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学生一定能够想到许多不同的方案,再通过这些方案的比较,使学生感受到哪些方案是可行的,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学习数学的热情。

  3.小组合作,操作实践。

  (1)学生分组操作,并把测量数据填写在记录单里。

  (2)请小组代表上台重点介绍排水法测量梨的体积,一个同学汇报,组内同伴演示实验过程。

  (3)教师适时板书:V物体=V上升部分。

  教师:想一想,遇到下面这两种情况,你还能计算出这些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吗?

  4.再次实验,深化认识。

  实验一:请同学将量杯里的土豆取出,观察量杯中的水位发生了什么变化?

  实验二:把一块石头放入装满水的量杯,杯中的水又有什么变化?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板书,完善结论。

  V物体=V下降部分;

  V物体=V溢出部分。

  教师:我们现在懂得了利用转化思想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谁来说一说,用排水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需要记录哪些数据?可以利用刚才的方法测出乒乓球和冰块的体积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教师利用学生实验过程中的亲身体验,引导学生感悟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时转化思想的应用,并且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不同的转化方法,使学生对利用排水法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有一个丰富的体验和感受,让学生体会到“做中学”的乐趣。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8-24

小学数学教案08-22

小学数学教案06-12

小学数学教案08-27

小学的数学教案03-24

小学数学教案10-18

【热门】小学数学教案07-30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07-31

【精】小学数学教案06-16

关于小学数学教案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