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2-10-10 20:34:51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精华】小学数学教案锦集九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9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华】小学数学教案锦集九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认识物体和图形》第1课时

  【教学实录】

  教师:上课!

  学生:起立,老师您好!

  教师:小朋友们好,请坐!

  教师:今天这节课呀,李老师邀请了一位小客人,大家想认识一下吗?

  学生:想。

  教师:那给点掌声,咱们欢迎欢迎。(学生鼓掌,教师出示课件)

  (课件动画中出现一位机器人)

  机器人:小朋友,你们好,我是机器人。今天特意来和小朋友们交朋友的。你们有信心夺第一吗?

  学生:有。

  教师:看来同学们今天是信心十足啊。都想得第一。现在,机器人就想考验大家了。首先,请大家把桌面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

  (学生开始摆东西,一会后,教师播放音乐示意学生坐端正)

  (音乐停)

  教师:第一、第三和第六小组的同学动作最快。(教师表扬该三组的学生)

  教师:同学们都分得很好,谁能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呀?

  (学生举手回答)

  教师:来,你来说一说,你怎么分的?

  学生:他们都是一样的。

  教师:他们形状都是一样的,对吗?谁再来说说?你来。

  学生:我这个是正方体,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

  教师:正方体,她课前预习了,真棒啊,她都知道这个是正方体了。谁再来说一说?来,你来说一说。

  学生:我是按图形分类。

  教师:哦,按照形状相同的分,这些,圆圆的物体,对吗?(教师拿着圆柱形的教具),好,请大家再把它轻轻地放进去。

  教师:其实,这些形状相同的物体,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想知道吗?

  学生:想。

  教师:大家拿出数学书出来,翻到32页,看一看,叫什么名字。

  学生: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学生一边回答,教师一边板书)

  教师:大家表现得真好,来,给自己鼓鼓掌。

  (学生鼓掌)

  教师:大家都能说出它的名字来了。但是我还是想考考你们,我举起一个物体,请你们告诉我,它属于哪一类,好吗?

  学生:好。

  教师:(举起一个长方体)这是?

  学生:长方体。

  教师:真棒。(举起圆柱)这个。

  学生:圆柱

  教师:(举起球)这个?

  学生:球。

  教师:(教师举起正方体)这个。

  学生:正方体。

  教师:恩,刚刚是我举起来,现在,我说一个物体,你们举起来,好吗?

  学生:好。

  教师:请大家举一个长方体。

  (学生动起来,找出长方体,并举起来)(教师巡堂指导)

  教师:好,放下,再来,请大家举一个圆柱。

  (学生动起来,找出圆柱,并举起来)(教师巡堂指导)

  教师:好,请大家举正方体

  (学生动起来,找出圆柱,并举起来)(教师巡堂指导)

  教师:好,放下。1、2、3(教师做出坐端正的动作,示意要学生坐端正)

  学生:坐端正。

  教师:好了,刚才我们已经举一举了,待会在小组里面,请小组长出题目,我们再来举一举,好不好啊?

  学生:好。

  教师:小组活动。

  (小组活动热闹地开展起来,学习气氛浓厚,教师巡堂)

  (教师播放音乐,示意学生安静并坐端正)

  教师:我刚才看了一下,每个小组的同学都积极地参与了活动,非常棒。同学们,我们现在能说出它们的名字了,老师这里有它们的大头贴,谁能对号入座,把它们贴上去呢?(教师举起手,示意学生举手回答)

  (学生举手)

  教师:好,来,这位女同学。

  (学生上黑板贴)

  教师:让我们来看看这位同学贴得对不对。(学生贴了正方体的图片)请回。再请一个,谁来?

  (学生举手)

  教师:好,你来。(学生贴长方体的图片)

  教师:还有很多照片呢,谁再来?来,你来。

  (学生贴圆柱的图片)

  教师:还有一张照片,请那位男同学来。

  (学生贴球的图片)

  教师:它们都贴对了吗?

  学生:贴对了。

  教师:贴对了。好,刚刚我们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教师用手指着立体图形的图片,由学生说出它们的名字)。你们想跟它们交朋友吗?

  学生:想。

  教师:好,请你们选择一个做你们的好朋友,然后摸一摸,看一看,看看它们是张什么样,摸上去是什么感觉。好,开始。

  (学生活动起来,教师巡堂指导)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并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

  2、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可用猜测、列表、假设或方程解等方法。

  3、体会到数学问题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学习重难点】

  1、重点是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2、难点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学习过程】

  一、故事引入

  在我国古代流传着很多有趣的数学问题,“鸡兔同笼”就是其中之一。这个问题早在1500多年前人们就已经开始探讨了。

  阅读书本P112鸡兔同笼的故事,能用你自己的话表述一下题目的意思吗?

  二、探索新知

  1、阅读P113例1,根据书本提示,会用列表法求出鸡、兔各几只吗?

  (完成课本表格。)

  2、假设笼子里都是鸡或者都是兔,脚数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能列式解决吗?

  (会用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3、自己动笔,尝试用方程的方法解决鸡兔只数的问题?

  (有困难的可参考书本P114)

  4、用假设或者解方程的方法解决P112“鸡兔同笼”问题

  (1)方程解:(2)算术解:

  解:设鸡有x只,那么兔就有(35-x)只。解:假设都是鸡。

  根据鸡兔共有94只脚来列方程式2×35=70(只)

  2x+(35-x)×4=9494-70=24(只)

  2x=4624÷(4-2)=12(只)

  x=2335-12=23(只)

  35-23=12(只)答:鸡有23只,兔有12只。

  答:鸡有23只,兔有12只。

  5、以上三种解法,哪一种更方便?

  ☆友情小提示:

  要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可以采用假设法或方程解都可以。用方程解更直接。

  6、阅读P114阅读资料,了解下古人是怎样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

  三、知识应用:独立完成P115“做一做”,组长检查核对,提出质疑。

  四、层级训练:1.巩固训练:完成P116练习二十六第1--5题。

  2.拓展提高:练习二十六第6、7题。及P117“思考题”

  五、总结梳理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

  学习心得XXXXXXXXXX(a.我很棒,成功了;b.我的收获很大,但仍需努力。)

  自我展示台:(把你个性化的解答或创新思路写出来吧!)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结合欣赏与绘制的图案的过程,体会平移、旋转与对称在图案中的应用。

  2、参与收集、设计图案的活动,感受图案的美。

  3、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能利用对称、平移与旋转等方法绘制精美的图案。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未完成的一些轴对称图形。

  导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把你见到的美丽的图片收集起来。

  2.你能找出哪些是由平移或旋转得到的图片吗?

  二、自主学习新知:

  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平移和旋转这两种现象,它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艺术家们运用平移和旋转创作出了很多美丽的图案,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玩中学

  1. 看一看:

  出示课本p22四幅图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看看每幅图上画的是什么?

  2. 说一说:

  ①同桌互相说一说上面每幅图的图案是由哪个图形平移或旋转得到的。把这个图形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

  ②上面那幅图案是轴对称的?

  3. 画一画:

  1、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未完成的轴对称图形:

  (1)引导学生独立画出给出图形的对称图形。

  (2)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画法,班内进行汇报。

  (3)认真观察原有图案的构图特征,看看它是由哪一个图形,经过怎样的变化得到的。

  2、设计图形

  (1)在原有的图案的基础上继续画下去。

  (2)把画好的图案给小组内的同学看一看,互相进行评价,选出最好的在班内展示。

  三、学生可以根据本节课学习的知识说说自己的收获。

  四、检测达标:

  1.基础达标:

  (1)做课本p23的“画一画”1.2题。

  2.巩固提高

  完成23页“练一练”第1题。

  将树叶平移或旋转,在格子纸上绘制你喜欢的图案。

  五、拓展迁移

  完成23页“练一练”第2题。

  引导学生用“附页2”中图5提供的一只蝴蝶的图形通过平移、旋转或对称设计一幅图案。在绘制之前,先与同桌说一说自己的设计方案,然后动手设计。

  六、布置作业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7--16页的学习内容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学习求一个数的所有因数和倍数;掌握一般方法,学会用常见的几种形式表达。

  2.经过多次的求解经历过程,在事实面前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因数是可数的,自然得出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大的因数自己;而倍数是无法写完全,也就是说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其中最小的倍数也是自己。

  教学重点:

  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常用方法及常用的几种书写表达形式

  教学难点:

  完整地求出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

  教学活动

  (一 )基础训练

  【口答】

  根据下面算式,说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

  4×9=36 25×40=100032×7=224

  【解答题】

  18的因数有哪些?10是哪些数的倍数?

  (二) 新知学习

  【典型例题】

  1.教学:

  (1)你还能找出18的因数码?并说出你的找法(要板书)。

  (2)小比赛。看谁既快又能完整地把30和36所有因数找出来(基础练习)?

  (3)分享冠军经验(介绍方法)。

  (4)咱们再来一次寻找32和48的所有因数的比赛(基础练习)?

  (5)请你试着把18所有找出的因数表述出来。(如果学生能用常见的两种表达最好;如果不能需要教师的引导)

  第一种习惯书面表达形式。18的因数有(有可能是乱的):

  第二种集合图的书面表达形式。 18的因数

  (6)通过眼看,自我感觉调整这些因数最好按序排列

  第一种习惯书面表达形式。18的因数有(按大小顺序):

  第二种集合图的书面表达形式。 18的因数

  (7)做基础练习第2题

  【小结】1.寻找的方法

  2.能否找全?

  2.教学

  (1)让学生自己尝试找

  (2)有没有发什么问题?如何解决?

  (3)如何表达?

  (4)找出3和5的倍数

  【小结】1.寻找的方法

  2.能否找全?

  (三) 巩固练习(10题)

  【基础练习】

  1.用尽快的速度找出30、36、32和48的所有因数?

  2.填空。30的因数有: 36的因数有:

  32的因数有 48的因数有

  3. 5的倍数有: 3的倍数

  【提高练习】

  1.分别写出17的因数和倍数,再写出28

  2.找因数和倍数相同吗?

  【拓展练习】数学小知识:了解完全数。

  (五)教学效果评价(小测题2—3题)

  课后反思:

  有的学生认为某个数的最小倍数是0倍,因此最小倍数是0。要向学生强调,小学阶段学倍数不涉及到0,因此,某个数的最小倍数应该是它的1倍。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单元教学内容:第九单元(找规律)(第115—118)

  第一课时:找规律

  课本第116页例2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发现、探究图形和数字的排列规律,通过比较,从而理解并掌握找规律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推理能力。

  2、 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并能合理、清楚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3、 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图形和数字的对应关系,并结合图形的变化规律,发现相应的数字变化规律,很好地实现从图形变化规律的认识过渡到数字变化规律的认识上来。

  教学准备:

  情境挂图、正方形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出课题:

  1、 出示情境挂图

  你们看哪些图案是有规律的?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

  2、 同学们在图上找到了那么多的规律,看来生活中许多事物都是有规律的。我们今天就继续学习“找规律”(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 教学例2

  a、仔细观察我们刚才找到的规律,你发现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b、出示例2的小正方形,你能看出这些图形的排列规律吗?拿出学具试一试。

  c、谁来告诉大家这些图形的规律是什么?

  d 、括号里应填几?再往后你会摆吗?应摆几个?为什么?

  (1) 括号里应填16,再摆16个正方形

  (2) 我们根据正方形的个数的特点:1+1=2,2+2=4,4+3=7,7+4=11

  11+( )=( ),肯定是11+5=16

  2、 你可以仿照例2的规律自己创造出一些拥有这些规律的图形吗?

  3、 展示你创造出来的规律,并汇报你的规律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说一说,摆一摆等活动发现新的规律,并找出和原来的规律的不同点,然后放手让学生在此基础上探究,进一步了解这些规律的特点,最后再设计活动,创造性地利用规律,巩固新知。

  三、深入探究,应用规律:

  1、 四人小组讨论,你能找到其中隐藏着的秘密规律吗?

  2、 你找到规律了吗?请告诉大家应该填几?为什么?

  3、 出示巩固练习题

  (1) 括号里的数字是什么?

  1、2、3、5、8、13、21、( )、55

  (2)96、( )、24、12、6、3

  [设计意图]:在例2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自己探究“做一做”的规律,并总结出找规律的方法,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活动中积极思考。

  四、教学效果测评:

  1、 引导学生完成课本p118页4—7题

  要求学生说出规律和找规律的方法,并同时渗透数轴的知识和数位的知识。

  2、 出示课本p118页8的思考题,先由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动脑,仔细思考,认真倾听。

  五、课堂小结:

  六、课堂作业:作业本p53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课题一:比的意义(A)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6~47页和相应的“做一做”,练习十二的第1~4题。

  教学目的

  1。理解比的意义,学会比的读写法,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及求比值的方法。

  2。弄清比同除法、分数的关系。

  教具准备

  长3分米、宽2分米的红旗一面,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教师: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常需要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比如这面红旗(教师出示红旗),它长3分米,宽2分米。要对这面红旗的长和宽进行比较,可以用什么方法?

  引导学生回答:可以用减法,比较长比宽多多少或宽比长少多少。用除法,比较长是宽的几倍,或者宽是长的几分之几。板书:3÷2==1?????长是宽的1倍

  2÷3=????????宽是长的

  二、新课

  1。导入新课。

  教师:刚才我们用以前学过的方法对红旗的长、宽进行比较。这节课,我们要在用除法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的基础上,学习一种新的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的数学方法──比。(板书:比。)

  教师:比表示什么意义呢?它怎么读,怎么写?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比又和除法、分数有什么关系呢?这些都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下面我们先学习比的意义。(板书课题。)

  2。教学比的意义。

  教师:(指3÷2)看这个除法算式,长是宽的几倍需要哪个量和哪个量比较?(长和宽比较。)

  红旗的长是多少?宽呢?红旗的长和宽比较也就是几和几比?

  (长和宽比较也就是3和2比。)

  求红旗长是宽的几倍又可以说成长和宽的比是3比2。(板书:长和宽的比是3比2。)(指2÷3)宽是长的几分之几是哪个量和哪个量比较?根据这个例子(指上例),想一想,宽是长的几分之几又可以说成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宽和长的比是2比3。教师板书。

  小结:现在我们知道谁是谁的几倍或几分之几,又可以说成谁和谁的比。

  教师:这两个例子都是对长、宽两个量进行比较,为什么一个比是3比2,而一个比是2比3呢?

  引导学生回答:3比2是长和宽的比,2比3是宽和长的比。

  这两个例子告诉我们:两个数量进行比较一定要弄清谁和谁比。谁在前、谁在后不能颠倒位置。

  教师:刚才我们用除法和比的方法对红旗的长、宽进行了比较。在日常生活中,两个数量进行比较的事例有许多,请看这个例子(出示投影片):

  “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了100千米,这辆汽车的速度是每小时多少千米?求汽车行驶的速度怎样计算?

  学生回答时,板书:100÷2=50(千米)

  100千米是汽车行驶的什么?2小时呢?汽车的速度需要哪个量和哪个量比较?(路程和时间比较。)

  那么汽车行驶的速度又可以说成路程和时间的比。

  教师:在这个例子中,路程和时间的比是几比几?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路程和时间的比是100比2。

  教师:现在看这些例子,都是用什么方法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的?(用除法。)那么表示两种量的两个数,它们之间具有什么关系?(相除关系。)是几个数相除?(两个数相除。)

  学生回答后板书。

  再看长和宽的比是3比2,宽和长的比是2比3,路程和时间的比是100比2,这又是用什么方法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的?(比的方法。)几个数的比?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两个数的比。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比的意义:)通过这些例子可以清楚地看出: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从比的意义看,两个数的比是表示两个数之间的什么关系?(相除关系。)学生回答后,教师在相除二字下面画上着重号,然后齐读。

  3。教学比的读写法,各部分名称及求比值的方法。

  教师:以上我们学习了比的意义,在数学中,比还有这样的记法。

  3比2记作(板书:记作),先写3,再写“∶”,最后写2。(板书:3∶2)

  提示学生比号的两个小圆点要写在两个数的正中间,它叫比号,读作“比”,那么这个比就读作3比2。让学生齐读一遍。

  2比3记作(板书:记作),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100比2怎么写?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00∶2。

  这两个比会读吗?齐读一遍,学生练习写比。

  教师:在比中,每一部分都有它的名称。我们以3∶2为例(板书:3∶2),这叫什么符号?(学生答后板书:比号)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板书: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板书:后项)

  根据比的意义,比的前项和后项是什么关系?(相除关系。)在这个比中,用谁除以谁?(3除以2。)3除以2的商是多少?(1)

  教师指出:我们把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板书:比值)1在这里就叫做3∶2的比值。

  板书:3∶2=3÷2=1

  ┇┇┇┇

  前比后比

  项号项值

  教师:从上面的式子可以看出,同除法比较,比的前项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比的后项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比值相当于除法的商,可以用下表来表示。

  列完表后,教师指出:比和除法还是有区别的,不能完全混同起来,除法是一种运算,而比表示两个数的关系。

  教师提问:那么,比和比值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

  引导学生根据比的意义和比值的定义,弄清楚比值是一个数,是比的前后项相除所得的商,它通常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表示,有时也可能是整数;而比是表示所比较的两个数的关系,如3∶2,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但不能写成带分数,仍读作3比2。)

  需要指出:比的后项不能是零。

  让学生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引导学生联系比和除法的关系,由于比的后项相当于除法的除数,而除数不能为零,所以比的后项也不能为0。同时还要进一步指出,在体育比赛中的“几比几”,也使用“∶”号。但这只表示哪一队对哪一队比赛,各得多少分,不表示两队所得分数的倍比关系,与数学中的比的意义不同。比赛中时常出现0∶0或几比0的情况,而数学中比的后项是不能为0的。另外,比赛中的几比几是不能化简的。

  4。做教科书第62页上半部分“做一做”的题目。

  (1)完成第1题。

  指名一学生在黑板上板演,其他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注意巡视,并察看学生是否将比号的位置写得规范。

  然后提问:每个比的前项是几?后项是几?能不能把比的前项和后项颠倒?教师指出:正如前面所讲,求长是宽的几倍,用长÷宽;求宽是长的几分之几,

  用宽÷长;所以交换了比的前后项的位置,比的具体意义就变了。

  (2)完成第2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做完后集体订正。

  5。教学比与分数的关系。教师:两个数的比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例如:3∶2可以写作

  示两个数的比,仍读作3比2。

  让学生齐读。,在这里,它表

  进一步举例:2∶3可以写作,100∶2可以写作。然后让学生齐读。

  提问:分数和除法有什么关系呢?(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数,分数线相当于除号。)

  提问:根据分数和除法的关系以及比和除法的关系,比和分数又有什么关系呢?引导学生弄清楚:比的前项相当于分数的分子,比的后项相当于分数的分母,比值相当于分数值。列表如下:

  列完表后,提问:比和分数有没有区别呢?

  让学生明确分数是一种数,而比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关系。

  总结比、除法、分数三者在意义上的区别:比是指两个数相除,表示两个数的关系;除法是一种运算;分数是一种数。它们的意义是不同的。

  6。做教科书第62页下半部分“做一做”的题目。

  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集体订正时,指名学生说说自己用分数表示的比,并强调指出:虽然写的是分数形式,但不能读作几分之几,而应读作几比几。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内容:

  青岛版六年级上册“回顾整理——总复习”

  教学目标

  1.通过情境图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加深巩固比的有关知识。

  2.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思维水平。

  3.通过交流整理与复习的不同思路,学会整理知识的方法,逐步养成回顾与反思习惯。

  教学重点:

  巩固比的有关知识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课件出示三幅“奥运会”会徽旗帜图:分别是长3厘米、宽5厘米;长3厘米、宽3.8厘米;长4厘米、宽3.7厘米。

  师:你认为哪幅图最匀称?

  学生交流。

  师:能不能用数学语言描述长与宽的关系?

  学生交流。

  出示课题:比的整理与复习。

  二、回顾知识,整理归纳

  1.回顾知识,合作梳理

  (1)师:请大家四人小组合作,把所学有关比的知识用喜欢的方式整理出来。

  学生整理。

  师:哪个小组愿意把你整理的情况与大家分享一下?

  小组代表汇报,全班交流。

  (2)师谈话:对于这一部分知识,你认为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3)我们学习比的基本性质是用什么方法得出的?

  学生交流:类推的方法。

  2.沟通联系,主体内化

  师:请小组讨论,比、除法、分数之间有联系和区别?请用表格的形式整理。

  师:哪个小组愿意把你整理的情况与大家分享一下?

  小组代表汇报,全班交流。

  师:求比值和化简比有什么区别?请大家用表格的形式整理出来。

  全班交流。

  三、综合应用,拓展延伸

  1.判断

  (1)比的前项与后项可以是任意数。 ( )

  追问:既然比的后项不能是0,而足球赛中常出现的“2 :0”的意义是什么?它是一个比吗?使学生明确足球赛中出现的“2 :0”不是数学意义上的比。

  (2)小强身高1米,他爸爸身高173厘米,小强和他爸爸身高的比是1:173 。 ( )

  (3)比的前项和后项都乘一个相同的数,比值不变。 ( )

  (4)比的前项增加5,要使比值不变,后项也要增加5。 ( )

  (5)8:4化成最简整数比是2。 ( )

  (6)盐占盐水的1/20,盐与水的比是1:20。 ( )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答案,交流师让学生说一说判断的理由。

  2.我班男生有24人,女生有18人,体育老师拿来14个篮球,怎样分公平呢?

  学生解决,集体订正答案。

  师生总结按比例分配解决问题的特点、解题思路、检验方法。

  把人数改成男生有18人,女生有18人可以怎样解答?你发现什么?

  3.实际运用

  张叔叔和李叔叔、王大伯三家合资办厂,由于他们齐心合力,经营有道,一年下来,除去缴纳税款、发工资和其他费用,获得利润14万元。该怎么分配这些利润。

  现在同学们四人一组,也像他们一样围在一起,商量商量如何分配这14万元的利润。教师巡回,作适当的指导。

  四、全课总结,升华提高

  今天我们复习了比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用比解决问题的事例还很多,说说看比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二年级】

  课内知识:368-199等于多少呢?

  课外趣题:按数字规律填出下图中空缺的数:

  【三年级】

  课内知识:操场上的学生们进行队列表演,他们排成了8行8列的正方形队列,如果去掉一行一列,请问要去掉多少人?还剩多少人?

  课外趣题:有7个数,它们的平均数是18。去掉一个数后,剩下6个数的平均数是19;再去掉一个数后,剩下5个数的平均数是20。求去掉的两个数的乘积。

  【四年级】

  课内知识:(1686+1683+1689+1681+1691+1685+1687+1678)÷8等于多少?

  课外趣题:若在等差数列2,5,8,…的每相邻两项中间插入三项,使它构成一个新的等差数列,则原数列的第10项,是新数列的第( )项。

  【五年级】

  课内知识:求4018和7257的最大公约数。

  课外趣题:把一个自然数的各个数位上的数码相加,所得的和若不是一位数,则再把它的各个数位上的数码相加,直到和是一位数为止。将1—20xx这20xx个自然数都经过上述方法处理后,所得到的20xx个数中,2和3哪个多?

  【二年级

  1.368-199等于多少呢?

  解答:原式=368-200+1

  =168+1

  =169

  2.按数字规律填出下图中空缺的数:

  解答:本题的规律为上面两个数的和等于下面两个数的乘积,因此应该填7。

  【三年级

  1.操场上的学生们进行队列表演,他们排成了8行8列的正方形队列,如果去掉一行一列,请问要去掉多少人?还剩多少人?

  解答:每行每列都有8个人,而这一行一列必有一个人是重复的,所以减少的人数是8×2-1=15(人),8×8-15=49(人)

  2.有7个数,它们的平均数是18。去掉一个数后,剩下6个数的平均数是19;再去掉一个数后,剩下5个数的平均数是20。求去掉的两个数的乘积。

  解答:第一个去掉的数是18×7-19×6=12,第二个去掉的数是19×6-20×5=14,这两个数的乘积为12×14=168

  还可以用移多补少的方法:18-(19-18)×6=12 19-(20-19)×5=14 12×14=168

  【四年级

  1.(1686+1683+1689+1681+1691+1685+1687+1678)÷8

  解答:原式=(1680×8+6+3+9+1+11+5+7-2)÷8

  =1680×8÷8+(6+3+9+1+11+5+7-2)÷8

  =1680+40÷8

  =1685

  2.若在等差数列2,5,8,…的每相邻两项中间插入三项,使它构成一个新的等差数列,则原数列的第10项,是新数列的第( )项。

  解答:在每相邻两项中间插入三项,则原数列的第10项之前共插入了3×9=27项,故原数列的第10项是新数列的第10+27=37项。

  【五年级

  1.求4018和7257的最大公约数。

  解答:(7257,4018)=(3239,4018)=(3239,779)=(123,779)=(123,41)=41

  2.把一个自然数的各个数位上的数码相加,所得的和若不是一位数,则再把它的各个数位上的数码相加,直到和是一位数为止。将1—20xx这20xx个自然数都经过上述方法处理后,所得到的20xx个数中,2和3哪个多?

  解答:一个数除以9的余数就是它数字和除以9的余数,因此按照题目中的操作办法,每个数最后都会变成它除以 9的余数。连续9个自然数除以9的余数都互不相同,20xx÷9=223……2,说明这20xx个数中除以9余2的有224个,余3的有223个,所以在最后得到的20xx个数中,2比3多。

小学数学教案 篇9

  教学内容:

  信息窗1,第二个红点问题

  教学目标:

  1.认识并学会除法竖式的写法。

  2.在理解除法各部分名称和意义的基础上,掌握除法竖式的写法。

  3.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与作用,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成功愉快的体验。

  重点难点:

  掌握除法竖式的计算方法,会正确书写乘法竖式,能运用相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掌握除法竖式的书写步骤。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同学们在上节课学习了2-5的乘法口诀求商,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 下。 指名背诵2-5的乘法口诀。

  2. 指名口答 42≒ 63= 84= 155= 124≒ 204= 93= 164≒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件展示同学们采集动植物标本的情景。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解决了两个问题,还有哪个问题没解决? 生回答:平均每人捉了几只蝴蝶?

  2.引导学生把相关信息和问题连起来说一说? 交流,引导明确:学生交流完整问题:3人一共捉了15只蝴蝶,平均每人捉了几只蝴蝶?

  3. 请学生列出算式,教师板书,指名说算式表示的意义。

  交流明确:求平均每人捉了几只蝴蝶,也就是把15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多少? 列出算式:153=?

  4. 提问:你会用乘法口诀计算这个算式吗?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独立想一想、算一算、集体交流,指名回答:想3和几相乘得15,想乘法口诀三五十五,商是五。

  5. 引导:乘法可以写成竖式,除法可以写成竖式吗? 板书,并讲解,除法竖式的正确写法。 课件按步骤演示讲解: 15 3 =5 5商 3)15被除数 15 0 这就是除法竖式,很 奇怪吧!仔细观察,同桌互相说说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学生质疑: ①为什么要有3个5? ②0是从哪里来的 ? 师:孩子们,你们的问题提的非常好。 交流明确:竖式要向上面那样写完整。

  6. 试一试:把第一个红红点问题的除法算式写成竖式。

  学生独立写写,集体订正。 教师巡视,选择学生作业展示。

  三、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补充练习:用竖式计算下列各题。

  164= 33= 204=

  84= 105= 62=

  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说一说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数学知识?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8-22

小学数学教案08-24

小学数学教案06-12

小学的数学教案03-24

小学数学教案08-27

秋季小学数学教案10-10

【精】小学数学教案06-16

关于小学数学教案06-16

小学数学教案范文06-17

【热门】小学数学教案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