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2-08-05 13:47:42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教案锦集5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教案锦集5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2、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

  3、能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课前活动:①走100米,数数大约有几步。②走200米,看用多长时间。③了解交通工具的一般速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谈话:小朋友们,听说过五指山吗?西游记里如来佛的手掌就叫五指山,在数学王国里,也有一座五指山,住着长度单位五兄弟。

  1、复习已学过的四个长度单位。

  (学生比出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有多长;说出表示的符号并板书;说出相邻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

  2、填入合适的长度单位。

  世界上最小的鸟体长约2( );世界上最高的建筑高约452( );

  世界上最矮的成人高约8( );世界上最薄的笔记本电脑厚约15( )。

  导入:拇指峰上住着谁呢?

  二、认识千米:

  1、生活中的千米

  (1)板书课题:认识千米(公里 KM)

  千米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用途,你曾在那里听过或看过千米?

  (2)播放相片:这是曹老师在从无锡到宜兴的高速公路上拍摄到的一些镜头,你了解到哪些信息呢?

  ①指路标志:(距宜兴?千米) ②限速标志:

  ③汽车的里程表、时速表: ④地图:

  (3)千米是一个长度单位,常用来计量比较长的路程,也可以表示交通工

  具每小时行驶的路程。

  ①除了汽车,你还知道哪些交通工具每小时行驶的路程可以用千米作单位?

  ②哪些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千米作单位?

  (4)小结:学到这儿,你对千米这个长度单位产生了什么初步印象?

  2、教学1千米与1000米:

  现在大家一定很想知道1千米到底有多长,一起来看:

  (1)播放录象:(走100米的镜头)看,这是我们昨天在操场上活动时拍的录象,我们数了数,走100米大约要200步。

  板书:走200步的路约是100米

  (走200米的镜头)现在走了200米,大约花了3分钟?

  板书:走3分钟的路约是200米

  (闭上眼睛想一想100米有多长),下面的小志愿者们走的路就更长了,我们一边看,一边认真数一数:他们一共走了几个100米?

  (录象快放部分学生走10个100米的镜头)

  (2)同学们想一想:把这10个100米连起来,该有多长啊!把答案写在纸上好吗?

  板书:1千米 1000米 这两种写法都对吗?为什么?它们表示的长度虽然是一样的,可也有不同点,你发现了吗?

  1千米=1000米,读来不易区分,你能巧用停顿,把它们区分开吗?

  (生读)

  (3)小结:1千米是1米的1000倍,所以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是1000。

  3、感知、体会1千米

  (1)咱们学校的跑道一圈长200米,( )圈是1千米。有的学校的跑道一圈长250米,( )圈是一千米,如果是400米一圈,( )是一千米。

  (2)在脑子里猜测想象一下:在你熟悉的路段中,从哪里到哪里可能是1千米?

  (3)让我们跟着摄像机镜头到校门外的大街上去走一走,看看一千米究竟有多长?(播放录象)

  请学生闭眼在脑海里把这段路走一遍。

  (4)估计:看了录象,你知道从哪里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呀?你们怎么估计1千米的距离?先自己想一想,再在小组里说一说。(组内讨论)

  板书:人走15分钟的路约是1千米

  人走20xx步的路约是1千米

  汽车行驶1分钟的路大约是1千米

  (5)建议学生课后用这些方法验证刚才的猜测想象。

  (6)引导:那我们班哪个同学的家到学校的距离大约是1千米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7)曹老师家离学校约有4千米的路程,如果你是曹老师,会选择什么交通工具去上班?简述理由?

  (8)森林公园

  看了画面,你知道哪些信息?26千米远吗?你会怎么去森林公园?

  (9)小结:学到这儿,大家肯定对千米产生了深刻的印象,能谈谈你的收获吗?

  三、巩固新知,实际应用:

  (1)你们的收获可真多,我来考考你:

  4千米=( )米 3000米=( )米

  9千米=( )米 6000米=( )米

  (2)小朋友们看过国庆50周年的阅兵式吗?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其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完成填单位)

  (3)咱们中国的铁路也很发达,估计铁路的长度:(想想做做6)

  (663 1157) (组内交流估计方法与结果)

  (4)三( )班千米录

  四、总结全课:

  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它就是公里,也可以用㏎表示。它住在五指山的拇指峰上。伸出你的左手,掌心向自己,看,你也有一座五指山,有了它,你就可以牢牢地掌握长度单位间的关系了。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理解连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会用两种方法解答.

  (二)使学生进一步学习用线段图表示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

  (三)通过对连乘、连除应用题的对比,学生进一步理解其内在联系及互逆关系.

  (四)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掌握连除应用题的分析方法是重点,理解连乘、连除应用题的互逆关系是难点.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板演.

  一种织布机每台每小时织4米布,5台8小时可以织多少米布?(用两种方法解答)

  2.全班同时口算:

24×5×8




35×2×9




18×2×5




64÷8÷4




120÷6÷4




160÷5÷8




  订正1题时,说出两种不同的解题思路.

  (二)学习新课

  1.新课引入.

  复习题改为:一种织布机5台8小时织布160米,平均每台每小时织多少米布?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就是解像这样的应用题.(板书:应用题)

  2.出示例2.

  一种织布机5台8小时织160米布,平均每台每小时织布多少米?

  (1)观察、比较,例2与复习题有什么联系?

  (通过观察比较可以看出:复习题中的条件是例2的问题,复习题中的问题是例2的条件.)

  说明这两种应用题有着密切的联系.

  (2)怎样用线段图表示已知条件和问题?在老师的引导下画出:

  (3)要求每台每小时织多少米布,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根据题意,要求每台每小时织多少米布,可以先求出每台织布机8小时织多少米布,再求每台每小时织多少米布.)

  (4)怎样分步列式计算?在学生回答的同时,教师板书:

  ①每台织布机8小时织多少米布?

  160÷5=32(米)

  ②每台织布机每小时织多少米布?

  32÷8=4(米)

  (5)你能用综合算式解答吗?(独立做在本子上)

  160÷5÷8 (每台8小时)

  =32÷8 (每台1小时)

  =4(米)

  答:每台织布机每小时织4米布.

  让学生叙述解题思路,说出每步求的是什么.

  (6)这道题还可以怎样解答?要先算什么?怎样用线段图表示条件和问题?

  小组讨论,阅读课本第10页.

  在讨论、自学的基础上,把分步列式的标题填在书上,并独立列出综合算式解答.

  集体交流说思路.

  160÷8÷5 5台1小时)

  =20÷5 每台1小时)

  =4(米)

  答:平均每台织布机每小时织4米.

  3.师生共同总结.

  (1)今天学习的是什么应用题?(今天学习的是连除应用题)

  教师把“连除”二字板书在课题的前边,即连除应用题.

  (2)通过刚才用不同的方法分析这道题,你发现这类连除应用题有什么特点吗?(题中的160米既与5台织布机有关系,也与8小时有关系.)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加以概括:

  这类连除应用题的特点是:总量与两个变化的量有关系,是随着两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正如同学们所说,160米既与5台织布机有关系,也与8小时有关系,因此要求每台每小时织多少米布,既可以先求每台8小时织多少米,又可以先求5台1小时织多少米.由于思路不同,就有不同的解法,重在分析数量关系.

  4.对比.

  (1)1辆汽车1天运货20吨,4辆汽车5天运货多少吨?

  (2)4辆汽车5天共运货400吨,1辆汽车1天运货多少吨?

  同学们在独立解答的基础上,二人讨论,这两道题有什么联系?有什么区别?

  订正:

  (1)20×5×4 2)40÷4÷5

  =100×4 =100÷5

  =400(吨) =20(吨)

  (两道题的区别:(1)题是连乘应用题,(2)题是连除应用题.这两道题又有内在联系,(1)题的已知条件是(2)题的问题,(1)题的问题是(2)题的已知条件.)

  教师给以肯定后,再进一步明确说明:连乘和连除这两种应用题是互逆关系,应用这种互逆关系还可以对应用题进行检验.

  (三)巩固反馈

  1.独立计算基本题.

  (1)3辆汽车4次可以运288筐苹果,1辆汽车1次可以运多少筐苹果?

  (2)光明中学的团员平整操场,35人3小时平整了1260平方米,平均每人每小时平整多少平方米?

  2.叙述条件有变化.

  一份稿件共960页,8个打字员共打12小时才完成,平均每个打字员每小时可以打字几页?

  3.改编题.

  每只鸡每天吃饲料4500克,照这样计算,6只鸡5天吃饲料多少千克?

  把上题改为用除法解答的应用题.

  4.变化提高题.

  4台碾米机3小时可以碾米4800千克,1台碾米机8小时可以碾米多少千克?

  (如有困难可稍加提示;从问题入手分析,要求1台8小时碾米多少千克,就要先求出1台1小时碾米多少千克.)

  (四)作业

  练习三第1~5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学习连除应用题的要点是总量与两个变化的量有关系,并随着两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因此也可以用两种方法解答.与前面学过的连乘应用题是互逆关系.

  新课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是在教师引导下,通过画图表示题里的条件和问题,重点分析第一种思路和方法.

  第二层是通过学生自学课本,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明确线段图中的数量关系,自己类推出第二种思路和方法.在此基础上共同总结出连除应用题的特点.

  第三层是通过对连乘、连除应用题的对比,明确这两种应用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互逆关系.

  练习的设计围绕重点,有基本题、变化题、改编题.为以后学习稍复杂的归一问题打基础.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条形统计图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多个单位),能用条形统计图直观、形象地表示数据。

  2、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统计能力。

  实验目标:

  1、 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运用知识的迁移,引导学生从已有知识经验出发,主动参与新知的探索与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课件出示:本班学生在学校春季运动会中踢毽子比赛的一段录像,并把踢毽子的成绩统计表做例1。

  教师揭示课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统计。

  二、合作学习,探案求知

  课件出示例1的统计表。

  教师:从收集的统计表中,你们获得了哪些信息?学生可能回答:小红踢120个,小方踢100个,小红比小方多踢20个

  教师:从统计表中我们可以获得很多信息,你能根据统计表中的信息制成统计图吗?怎么制呢?学生可能回答:可用我们学过的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画3根就可以表示3个同学。

  教师:1格表示多少呢?(课件出示1格表示1个)如果1格表示1个,小红踢的毽子个数要画多少格?(课件动态展示画出120格)学生产生冲突:画120格好麻烦哟。教师质疑:那怎么办?有什么好的办法来表示呢?学生可能会想到用1格表示2个,5个,10个,20个

  教师:小组合作学习,思考讨论。①用1格表示多少合适呢?说说想法。②小组内绘制出条形统计图。用投影仪展示小组绘制的条形统计图。

  课件展示用1格表示2个,5个,10个,20个时绘制的条形统计图

  教师:观察比较这些统计图,在这里用1格究竟代表多少合适呢?通过学生的观察比较,他们可能会有这样的答案。

  学生1:用1格表示10个比较合适;120个就画12格;100个就画10格,90个就画9格。

  学生2:用1格表示2个,5个也可以,只是画的格子要多些。教师结合学生画的统计图的美观方面进行适当评价。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用整十数乘的口算算理及口算方法.

  2.培养学生判断、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感受知识的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

  教学重点

  用整十数乘的算理和方法.

  教学难点

  用整十数乘的算理.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

  153 182 125 144 162

  252 352 323 262 254

  1502 2802 2403 1606 2204

  2.1403可以怎样口算?

  二、探究知识

  1.教学例3

  (1)教师出示例3的乒乓球挂图,如下:

  用纸盖住最右边的一袋,提问:

  (2)这里有几袋乒乓球?每袋几个?要求一共有多少个乒乓球,怎样列式计算?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59=45(个)

  (3)接着露出盖住的那袋乒乓球,提问:刚才有9袋乒乓球,一共有45个.再增加1袋,是几袋?一共有多少个乒乓球?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510=50 师问:你是怎么想的?

  (因为9个5是45,45+5=50,也就是10个5就是50)

  (5)反馈:

  410= 610= 710= 910=

  使学生讨论后明确:一个数乘10,只要在这个数后面添一个0.

  (6)类推:

  1110= 1210= 2410=

  2.教学例4:口算640

  (1)出示投影,使学生明确:每盒有6个皮球,20盒共有多少个皮球?

  (2)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每2盒是一摞,先求一摞是多少皮球;再求十摞有多少个皮球?

  即2个6是12, 10个12是120.)

  (3)反馈练习:1220= 3130= 1150=

  (4)小结:用整十数乘,先用0前面的数与这个数相乘,再在所得的积后面添一个0.

  三、随堂练习

  结合今天所学的新知识,我们来玩一个游戏.听要求,全体同学起立,手里都举着一张可写数字的卡片,老师举起一个算式,如果你写对得数,就可以坐下来,请周围的同学帮助和监督.好吗?(如果最后还有站着的同学,请别的同学帮助找到答案.)

  134= 432= 283= 2502=

  530= 1230= 93+8= 86+5=

  2120= 3420= 1170= 1250=

  同学们都重新坐到了自己的位子上,说明大家都掌握了今天所学的知识,为了我们的进步,给自己一个热烈的掌声.

  四、全课小结

  我们今天学习了用整十乘的口算乘法,大家通过乘法口诀,学会了乘数是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并找到了口算规律.课后大家可以互相比赛,练习看谁的口算最准确.

  五、布置作业

  1、157+165 500-3422 (234+198)8

  8(27-7) 246630 430-(216-198)

  2、王老师买排球用了40元,买篮球用的钱数是排球的3倍.王老师买求一共用了多少元?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国标本教材第九册63-64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列举的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能通过不遗漏,不重复的列举找到符合要求的所有答案。

  2、 使学生在对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的反思和交流中,感受一一列举的特点和价值,进一步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信心。

  教学重点:

  能对信息进行分析,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能有条理的一一列举,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回忆策略

  1、谈话:老师先来和大家玩个游戏,怎么样?看,这是什么?(扑克牌)

  老师抽出大王和小王,你们知道一副扑克牌有几种不同的花色吗?(四种)

  老师从中任意抽出一张,猜一猜有多少种不同的结果?(四种)是哪四种呢?(草花,黑桃,红心,方块)

  2、揭题:刚才同学们将这些花色一个一个列举了出来(板书:一一列举),一一列举也是我们解决数学问题时经常要用到的一种策略。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这种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课题)。

  二、教学例题 探究列举的方法

  (一)情景创设 呈现问题

  1、师:我校操场东面有一块空地,学校想将把这块空地利用起来,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的花圃,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

  (1)从条件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周长是18米)你是怎么知道的?

  (2)真了不起,你连这隐藏的数学信息也找出来了,周长是18米,那么说明长和宽的和是多少?(课件出示,长+宽=9米)

  (3)长方形的长+宽=9米,那么这个长方形花圃可以怎样围?你能帮老师来设计一下这个长方形花圃吗?

  请拿出准备的小棒,同桌合作摆一摆,并想想有没有不同的围法吗?

  2、学生尝试操作。

  (1)学生操作,教师指导。

  (2)交流反馈:哪个小组先来说说你们的围法?检验是否符合要求。

  其它小组有不同的摆法吗?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8-22

小学数学教案06-12

小学数学教案08-27

小学的数学教案03-24

【热门】小学数学教案07-30

【荐】小学数学教案06-25

【推荐】小学数学教案06-25

【热】小学数学教案06-26

小学数学教案【热】07-04

秋季小学数学教案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