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时间:2021-09-10 17:01:13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范文集合八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八年级语文说课稿8篇,欢迎大家分享。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范文集合八篇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地位

  1.教材剖析:

  《芦花荡》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这一单元所收录的5篇虽然体裁不同,但它们的内容却都是战争题材。无论是正义一方还是非正义一方,在你死我活的战斗中,真善美与假恶丑得到充分的表现。在单元中,题材的选取涉及中外,触碰近代与现代;人物有上至政治领袖、文豪作家,下有老妇人、老头子以及未成年的孩子,他们不仅仅是自己,而是代表了一类人在战争中的勇为、凄苦与对争议的弘扬、对和平的呼唤。《芦花荡》是现代著名作家孙犁的作品,以清新明丽的语言描写了在抗日战争期间的白洋淀上,一个抗日老英雄护送两个女孩子寻找部队的故事。这个故事具有传奇色彩,情节曲折,引人入胜,是一篇激发学生爱国热情的。

  2.课时安排:

  《芦花荡》是一篇精读课文,我将教学时间安排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从白洋淀优美的风光入手,引出抗日英雄的故事,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把握故事情节,识记重点词语。第二课时则引导学生探究人物性格和人物刻画的方法,揣摩景物描写的作用。为了顺利完成两课时的教学任务,我根据八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采取紧扣课文主题,通过设计主问题,创设发散思维的情境的策略,确定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重点:

  是准确把握“老头子”的人物形象,体会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并在赏析同时了解老头子是怎样刻画的。同时,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语言作用。

  本课的难点:

  理解他“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特点,以及景物描写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1.已有知识和经验:

  八年级的学生对小说已不陌生,对小说的阅读已有了一定的认知分析能力。因此,先让学生通过小说三要素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易于接受。

  2.个性发展和群体提高

  通过设计主问题“老头子是一个怎样的人”,调动学生发散思维,人人有话说。尤其是关注那些平时不爱讲话的孩子,鼓励他们勤于思考,敢于发言。通过搭建展示交流的平台,让那些阅读书评较好的同学参与到互评环节中,促其养成敢于争鸣,勇于创新的学习态度。让各类学生都能有所收获与提升。

  三.学习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1.理清思路,把握故事情节。2.把握老头子人物形象,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3.揣摩景物描写的语言。

  (知识和能力目标确定的依据:教材的知识构建特点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过程和方法目标为:在教师的恰当引导下,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人物形象,让语文课具有开放性。

  (过程和方法目标的确定依据:新课标要求要求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感受“老头子”的英雄色彩,培养捍卫民族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确定的依据:新课标“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会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四.说教法学法

  为了圆满完成设定的教学目标,我遵循知识传授与能力发展相结合,形象感知与逻辑思维相结合,以及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原则确定出本课的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多媒体教学辅助,通过多媒体展示白洋淀优美的风光,有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开篇,增强生活的体验。

  2.引导点拨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主体差异和不同学习的需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让学生自读自悟,获取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悟感情,从而真正成为学习主人。课文浅显易懂,且故事性强,能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带着我设计的“老头是怎样的人”阅读课文,运用批注法,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动性,我给予适当的点拨,有利于学生把握学习方向,读出个性化的自己。

  3.对话教学法。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巴西教育家保罗认为,教育即对话,对话是一种创造性活动。这不是师生间简单的问答,而是思想的交流,我采用师生对话的方式,对主人公“过于自信和自尊”这一性格进行深入挖掘。

  自主探究,对话交流,这样的学习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比较和补充,激发并牵引基础较差的学生,从而达到一同参与共同进步的目的。而且有效的开发学生的潜能,力求使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五.教学程序:

  1.教具准备:多媒体辅助教学

  2.教学流程

  我设计了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检查预习,整体感知;自主探究,互评人物;深入挖掘,品读景物;联系生活,布置作业这六个环节。

  第一课时

  环节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我通过多媒体展示白洋淀优美的自然风光,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课文中所描写的环境,进而导入新课。我的导入是这样设计的:白洋淀水波荡荡,春季青芦吐翠,夏季红莲出水,秋天苇泛金光,冬季水似碧玉。然而在上个世纪30、40年代,日寇在这个美丽的地方烧杀抢掠,肆意践踏,白洋淀的每一株芦苇都见证了硝烟弥漫,白洋淀也养育了英雄的人民。今天我们要讲述的是一个抗日英雄的故事,一个干瘦的老头手无寸铁,孤身一人把十几个鬼子玩弄于股掌之间,他到底有何等的本领呢?让我们走进《芦花荡》去见识一下这位神奇的老人吧。这样的设计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为下面的环节做好了铺垫。

  环节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让学生简要介绍孙犁的基本情况,培养他们筛选信息的能力。(屏幕)孙犁是现代小说家,散文家,以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形成了“荷花淀派”,《白洋淀记事》是一部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的小说和散文的合集。并让学生在课下识记这些文学常识。

  (2)识记字词:接着通过教师听写和同桌互改的方式检查学生对字词的预习情况,并讲解重点字词,把好字词关。

  (3)概括内容:根据小说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叙述课文的内容。

  (4)人物履历表:

  主 要 人 物 履历表

  姓 名

  主要的任务

  最痛苦的事

  最自豪的事

  最突出的性格

  第二课时

  环节一:提出问题,默读批注

  围绕“我眼中的老头子”展开自由阅读,指导学生边阅读边批注。批注的话不要太多,只需重点的三两个词语就行。不读书不拿笔,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尤为重要。

  环节二:交流展示,对话人物

  这一环节是课堂的主要部分,两个主要任务,性格及写法。交流展示架起生生、教师、文本的对话,也是学生真正成为学习者的主战场。教师在学生发言基础上,适时归纳老头子的性格:“过于自信与自尊”,引导学生理解“过于”这个词的意思。 “过于”呢有两层意思,一方面有“非常”之意,老头子确实有一套了不起的“水上的能耐”,这使他的自信心和自尊心都非常强。而另一方面,又有过头的意思。大菱受伤,跟他过于自信、不够谨慎有一定关系。同时他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部队,他是过于自尊了。老头子的刻画手法: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环境烘托与女孩子反衬相应和,活脱脱的让一位传奇式的英雄人物站立眼前。这两个问题的设置可以很好地引导学生把握主人公老头子的形象。

  预设:

  1. 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的明亮。说明老头子很干练。

  2. 他对苇塘里的负责人的同志说:你什么也靠我,我什么也靠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说明老头子很自信。

  3.“不怕,洗一洗吧,多么俊孩子呀!”说明老头子对同同志们充满了爱,可以说爱憎分明。

  4.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有女儿,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说明老头子自尊心很强,让两个女孩子受伤,他没法原谅自己。

  环节三:品读景物,赏析美点:

  《芦花荡》写的是残酷的战争环境,但我们读后并没有感到凄惨,而是感到了的优美和积极向上的力量。这得益于作者对诗情画意的环境描写。由此,设计了美句品评教学步骤。首先是美句美读,要求学生在文中找出景物描写的句子,并把这些句子充满感情地读出来,感受那流泻于战火中的优美景色。然后美句美读,让学生就具体的景物描写进行分析,思考描写好在哪里?在文中有什么作用?通过师生对话,最后总结出景物的描写能够渲染出战争的气氛和烘托人物的性格。

  预设:

  1. 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窠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赏析:点明环境气氛,突出环境险恶,交代背景,为后文描写人的行为做铺垫。努力长高的苇子生动的展现了在残酷的战争年代里,白洋淀人民威武不屈,顽强生存的姿态。象征的白洋淀人民的意志和力量。狠狠表现了抗日军民对日寇的仇恨。钻表现了抗日军民的坚定信念和不屈精神。

  2. 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赏析:景随情移,写出了老头子痛打鬼子后的愉快心里。

  环节四:联系生活,内化提升

  (1)升华主题:白洋淀只是当时的抗日战场的一个典型,无名无姓的老头子也是抗日人民的一分子。白洋淀如此,荷花淀亦如此,整个冀中平原上上下下抗日热情高涨,如火如荼。老头子就是一群人!

  (2)布置作业: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以写促读,让学生给老头子写一封信,书写自己内心的敬仰,亦可提出善意的批评。

  3.板书设计:

  自信

  芦 人物美——老头子(过于)

  花 自尊

  荡 景物美——诗情画意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2

  各位专家、各位老师,今天我主备的课文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绿》,下面我从教材、学生、考点、教学过程与策略几个方面阐述,供大家讨论。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要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圈点阅读法,本课是第一课,所以要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并初步掌握圈点阅读法。本文特点是,构思精巧缜密、语言优美明快,极具典型性,同时它又篇幅短小,适合在课堂鉴赏。

  二、学生分析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对生活的认知也不断加深,并且在初一、初二以及初三前段时间,他们已经学习了一定数量的散文,对散文的基本特点具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

  三、考点分析

  20xx年至20xx年五年中考中,都考查了散文,出现频率之高值得我们关注。20xx年中考考试说明中,对散文提出了如下的要求:

  1、理解文句、文段、文章的意思和内涵,能进行适当的欣赏、评价和迁移等。

  2、能品位重要词语和句子在语言环境中的内涵和作用,能找出并正确理解文中的关键语句,能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文段、文章的主要意思。

  3、了解五种表达方式、八种修辞方法,并能初步体会运用上述方式、方法对于文章意思与情感表达的作用,初步感悟作品中的重点内容的内涵,从中获得一定的启示。

  4、能结合自己的实际,以简明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体验。能对作品中的景物、人物、语言、思想感情作出自己的评价和初步的赏析。

  鉴于以上的要求,我对本课教学做了如下的安排。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要让学生在赏析中体会写景的生动含情及表现手法的别致多样。

  2、《绿》这篇课文中洋溢着积极向上的情感,因此应当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激情。

  3、在培养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我认为语文教学应抓住最突出的特色,精研细思,从而积累知识,培养能力,鉴于本文语言优美、情感丰富的特点,我把文章的语句的赏析和体会作者的情感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三)教法。

  我在教学中将采用圈点阅读法,自主探究法。同时为创设教学氛围,强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本课采用多媒体教学设备。

  (四)、教学过程。

  鉴于以上分析,本课在进行必要的背景介绍和字词教学后,集中精力研读,重点学会赏析文中的语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1、学生运用圈点读书法阅读,按照课本上给出的示范,圈出文中的生字词、描写绿的语句、表明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以及自己难以理解的语句。在此环节要让学生理解文意,知道作者写的是什么。20xx年淮安市中考试卷以及20xx年金湖课改区试卷均考查了对文本内容掌握情况。

  2、在听录音、教师范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对已经划出的有关绿的语句进行反复诵读,充分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努力读出自己感情。在此环节要指导学生朗读时要注意朗读的节奏、重点字词的轻重音。20xx年中考试卷考查了对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情况.

  3、指导学生通过文中已经画出的描写绿的语句分析绿的特点。

  一、感知课文

  1、导入新课:在临水骋怀单元我们感知了小石潭水的清澈见底,领略了黃果树瀑布巨大的声响和惊心动魄的气势,今天我们一同来欣赏朱先生对水的全新演绎。课件显示课题

  2、熟悉课文

  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标段序。

  课件显示问题:

  1、建立我 的字词库和同学交流。

  2、请从课文中找出能概括全文内容的句子 。

  3、请找出两个能概括梅雨谭绿的特征的词语 。

  二、研读课文

  1、课件显示问题

  课文中有一个从写梅雨瀑过渡到写梅雨潭的句子,请找出来。并分析这一句在行文中有什么作用?

  2、解决问题

  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早已没有瀑布了

  (1)从写开始追捉过渡到写步步追捉;

  (2)明确关键句是点明上段写梅雨瀑的目的,在于衬托美的令人惊诧的梅雨潭的绿。

  3、能力训练

  1、学习作者是如何选用恰当的动词来点染感情的波澜,从而达到情随景生,移情于景的。

  课件显示文中几个重要动词分析解决问题

  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吸引)着我们;

  --招引紧扣闪闪的绿,似乎它本身用闪闪的绿光在主动招呼诱引游人,动态感强。这正是惊诧的原因之一。反衬了我急于赏绿的迫切心情。吸引则显得一般。

  我们开始追捉(追逐)她那离合的神光了。

  --追捉含有欲捕捉那闪闪的绿的意思,点点闪光如星星萤火虫,似伸手可捉。追逐则没有这层含义。

  揪着草,攀着乱石,小心探身(弯)下去,

  --探身与小心相呼应,准确的描写了向下走时脚试探性的朝下伸的样子。

  例词还有镶、踞、展、浮、送、钻、扯、揪、攀、裁、挹、拍、抚摩、掬、吻

  2、问:对梅雨潭的绿,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写出了绿的哪些特点?

  明确:

  比喻:仿佛一张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厚积着的绿;

  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

  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

  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样嫩;

  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

  拟人: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

  -

  写出了绿的迷人可爱。

  对比:绿杨太淡了,绿壁太浓了,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太暗了。写绿的明暗适度、浓淡相宜。

  想象和联想:裁你为带,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

  挹你为眼,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能明眸善睐

  3、课文结构

  (1)第二段为第三段铺垫和蓄势,强有力地衬托出绿的令人

  惊诧的美。

  (2)开头与结尾首尾呼应,强化了感情的力量

  三、主题升华

  1、通过课件小组交流单元使学生加深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学习如何以情驭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全文以热情的笔调对梅雨潭的景色进行了细致的描写,抒发了对绿的由衷喜爱,那么,作者为什么如此热情的讴歌绿色呢?

  2、通过课件我的收获单元接收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反馈。进行有的放矢的指导。

  四、拓展延伸

  通过图片展示让学生再次感受绿色之美。培养热爱大自然,珍惜绿色,珍惜环境的美好情怀进一步增强环保意识。

  五、布置作业

  摘抄文中所有比喻句,并写出比喻句的作用,背诵课文第三自然。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本文是一篇极其重要的介绍克隆的说明文,文中介绍的克隆知识属于科学界的前沿知识,学生对此很感兴趣,这是我选择这篇文章的一个原因。

  教学理念:提倡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设想:

  1、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提前布置学生查找相关资料。引导学生养成收集信息、筛选信息、利用信息的学习习惯。

  2、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人文教育,使学生正确认识科学的发展,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情感以及大胆创新的科学精神。

  3、利用收集的有关克隆资料展开辩论,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口语交际的能力。口语交际中,参与讨论,发表见解;耐心听,简明扼要说,通过多方评价规范口头语言,培养良好的听话和说话习惯。

  二、说教法、学法

  1、导入新课:

  从学生喜欢的《西游记》中的一个人物形象孙悟空谈起,这一导入语从学生平日的兴趣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为后面的交流创设情境,做好铺垫。

  2、交流查找的资料:

  交流资料,引导学生养成收集信息、筛选信息、利用信息的学习习惯,实现了师生学习资源的共享,丰富了学生对克隆技术的感性认识。

  3、感知课文内容:

  主要是通过解决依据文本内容设计的三个问题来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4、深入探究,了解说明特点:

  本文联系人们熟知的事物解释深奥的科学问题,深入浅出,取得通俗易懂的效果,并且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读者感到亲切。这一块也是教学的一个重点。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了解并学习把深奥复杂的问题写得思路清晰,有条不紊的方法。

  5、想象训练:“假如我会克隆”。

  引导学生展开大胆、合理的想象,通过协作学习互相启发,互相提高,重视以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学生的交流,尽可能挖掘学生口语交际中的闪光点,并给予充分的肯定,让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

  6、学生提出疑问,师生合作解决。

  主要是结合教学难点,理解文章中的难句,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7、辩论:

  以“克隆技术能造福人类”为正方,“克隆技术不能造福人类”为反方展开辩论。

  鼓励学生利用收集的有关克隆资料展开辩论,让他们学会在口语交际中热烈参与讨论,耐心细致地听,大胆发表见解,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群体互动等多元互动。同时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精神。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4

  【教材分析】

  《马说》是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第一单元的第四篇课文。该文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于大约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作的。其时,作者25岁即已高中进士,初登仕途,却一直不得重用,心情郁郁,所以常有“伯乐不常有”之叹。本文正是以良马喻人才,通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喻贤才难遇明主,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愤懑不平之情和穷困潦倒之感充溢其中。寓意委曲深致,文气矫健挺拔,有尺幅千里之势。

  教材编排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用文字来抒写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同时引发学生对当代伯乐和千里马关系的思考。

  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来表述自己的观点,生动形象而寓意不言自明,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又是一个难点。

  【学情分析】

  1、作为八年级的学生,对文言文的形式、学习内容及学习方法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但还缺乏字词分类归纳掌握的能力。因此在这方面需加强对学生的引导。

  2、因本文所写的年代距离学生较远,学生受自身的知识和阅历所限,对本文作者所要表达的深层寓意的理解必然存在一定的难度。但托物寓意的写法在以前的学习中已有认识和了解。所以这一环节要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背景资料,加深理解认识。

  3、作为生本教育的初始阶段,学生在自主学习,勇于表现等方面可能还有所欠缺。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精心设计环节,安排问题,促进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勇于表现。

  【目标定位】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大意,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新课标提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并适当积累文言文词句知识。” )

  2.理解作者思想,领会文章寓意。 (新课标提出 “学习语文要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的要求。)

  3.情感渗透,塑造学生的完美人格,培养学生的良好素质。(这是根据“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的学科特点所决定)

  【教学准备】

  多媒体。投影仪。前置性学习。

  印发“前置性学习指导”,每个学生1份。

  1.收集与马有关的成语谚语,诗句,故事图片等。(能利用书籍、网络、周围亲朋好友等有效资源)

  2.诵读课文

  (1)读通。即正确朗读,读音、停顿正确。能归纳重点生字难词的读音和语句停顿在课堂交流中投影展示。

  (2)读懂。即读懂大意,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正确翻译,读译结合。能归纳重点生字难词的意义和用法如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在课堂交流中投影展示。

  (3)读有感情。运用吟读法,读出文言文语气语调,读出感情:或悲痛,或愤怒,或嘲讽,或鞭挞。并能配合说明朗读处理的理由。重点语句能在课堂上投影展示、示范朗读。

  3.利用书籍、网络等资源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文体及写作手法、文章寓意及作者思想。能据此设计板书如文章思想内容、主旨意蕴结构示意图投影展示并讲解。

  4.利用书籍,网络等资源收集古今历史上“伯乐”与“千里马”的人物事迹。

  5.说说你的经历感受:你曾像文中的“千里马”一样不被理解和赏识吗?你曾有被肯定的快乐经历吗?请让我们来倾听你的心声,和你一起分担或分享。

  6.有了伯乐才有了千里马,难道伯乐是千里马的唯一出路?谈谈你对当今社会“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的看法。如果你是“伯乐”,你应具有怎样的才能,你会怎么做。如果你是还未被发现的“千里马”,你应该怎么做。

  〖学情预设 对于前置性学习,学生尚未熟练掌握,因此需对自学任务、方法及交流环节等给予较详细的指导。尤其是引导学生充分正确的利用网络资源,培养学生查资料的能力和习惯。相信随着生本教育的不断深入,学生会表现出让我们惊讶的学习能力,自己去发现问题,生成问题,探究答案。这正是我们教育的目的。

  〖设计理念设计前置性学习的目的就是要让孩子们提前进入新知识领域,教师要充分相信他们的能力,给他们展示、交流的平台,促进学生课前预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从而让学生自主学习成为习惯。让我们的教育从主要依靠“教”转变为主要依靠“学”。

  【教法运用】

  1.诵读品味法。叶圣陶语“非读无以训练语感,非读无以激发美感”。教有千法,朗读为本。读品结合,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还课堂以朗朗书声,通过读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优秀文化的精神。

  2.自主学习法。贯彻“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郭思乐教授“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生本理念,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享受成功的喜悦。

  3.创造性学习法。相信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大胆创新的精神,让学生的思维进行碰撞,让智慧之火熊熊燃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屏显)马的文字图片,师引导:你看出什么了?(约1分钟)

  学情预设有同学会说是大大的“马”字,会说是许多不同写法的“马”字,更有会说是一匹扬蹄奋进的马。

  设计理念激起学生的兴趣,活跃气氛,进入文章情境。

  二.小组合作学习。(约5分钟,学生读思议讲)

  (屏显) 小组合作学习要求:交流、探讨前置性自主学习成果,组织安排组员汇报展示的内容和顺序(各小组长抽签确定本小组汇报内容)

  〖设计理念小组交流讨论探究,扩大学生知识面,获取深层次感悟的经验,使学生的学习天性自由释放,进入“乐知”、“好知”的学习生态。

  三、班级交流展示1:走进文本(约24分钟,学生读思议讲)

  设计理念 围绕前置性学习1—3题的内容,先小组汇报,再班级交流讨论。在交流过程中,以读为主,展开朗读、品读、译读、赛读等各种朗读形式,并配合投影讲解,增进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合作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学情预设 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成果展示和全班交流时,由于每个组员的领悟、表达等各方面素质能力有高低之分,可能会出现个别学生独占交流平台,而其他交流较少甚至不发一言的现象。在此环节要强调小组整体性,要让小组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展示的内容和平台,或读、或讲、或议、或写、或投影图示,这就要循序渐进地培养小组长的组织领导能力。

  1、(屏显)班级交流一:说说你知道的“马’的成语谚语、诗句、故事等。(约2分钟)

  小组汇报展示→全班交流

  2、(屏显)班级交流二:读通文章(约4分钟)

  ①小组汇报展示(读,配以投影讲解重点字音停顿)→全班讨论,提难质疑。

  ②小组可领着全班同学通读一遍。

  学情预设读音、停顿问题对学生来讲应能借助资料解决

  3、(屏显)班级交流三:读懂文章(约10分钟)

  小组汇报展示(读、译结合,投影重点字词归类解释并讲解)→全班讨论〖学情预设 对有些词类活用可能无法解释清词性变化的具体情况,但只要能在具体语境中理解词义即可。对一些一词多义,尤其是“之”一类意义、用法复杂的,学生可能一时无法归纳完整,不过在全班的交流讨论中会逐渐补充完整,即使有当堂解决不了的疑难字词,可让学生做下记号,下去再查找资料解决。

  4、(屏显)班级交流四:读有感情(约4分钟)

  小组汇报展示(以段为单位朗读,并说明理由,投影重点语句讲解)→全班交流讨论。

  ②各组挑战赛读(某些语句)

  学情预设 此环节对某些学生来讲可能有一些困难,可特设计竞读环节,由朗读能力较强,领悟较快的同学在竞读过程中领导着大家领悟语句内容和情感,提高朗读能力。

  5、(屏显)班级交流五:理解作者的思想,领会文章的寓意(约4分钟)

  小组汇报展示(结合思想主旨结构示意图即板书设计讲解)→全班交流讨论。

  学情预设 在前面朗读的基础上,学生对文章的内容、思想情感应有较深的理解领悟,再结合前置性学习中了解的有关背景资料等,此环节应能水到渠成。

  四、班级交流展示2:走进生活(12分钟)

  设计理念围绕前置性学习4—6题的内容,小组汇报,班级讨论探究,进一步深化自己的情感体验。联系生活经验和感受,从中获得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有益启示。不仅培养学生对文章内涵的拓展延伸,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能就适当的话题即席讲话,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

  1、(屏显)班级交流展示一:说说你所知道古今历史上“伯乐”和“千里马”式的人物事迹(3分钟)

  小组汇报展示→全班交流

  学情预设 此环节同学们通过课内外资料搜集应有内容可讲,关键在于要限制时间,力图语言表达的流畅、简炼。

  2、(屏显)班级交流展示二:说说你的经历感受(4分钟)

  老师引导:你曾像文中的“千里马”一样不被理解和赏识吗?你曾有被肯定的快乐经历吗?请让我们来倾听你的心声,和你一起分担或分享(1分钟)

  学情预设 如果有同学不好意思说,老师可讲述自身一段经历引导。相信同学们一旦感受到大家的真心,一定会有倾吐的欲望。

  小组汇报展示→全班交流

  3、(屏显)班级交流展示三:谈谈你对当今社会“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的看法。(5分钟)

  小组汇报展示→全班交流

  学情预设 此环节相信同学们都很有兴趣,会积极踊跃的参与。关键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只要人才保持良好心态,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持之以恒,就能实现自己的宏图大志。

  与时俱进,终身学习 自信自知,善于表现自己适应环境,发挥潜能 学会欣赏别人,要有团队精神

  五、小结:

  学生展示背诵文中自己最喜欢的名句、哲理句…(约2分钟)

  设计理念 能当堂熟读成诵全文或部分语段。

  六、作业:

  请根据文言文考点设计一份试题。在下节课交流探讨。(卷面100分,可以是你已知的,也可以是你疑惑的)(约1分钟)

  设计理念巩固掌握已知知识,同时对课堂讨论中生成的新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学习探究。

  【教学反思】

  1、读是教学之本。以读促悟,以悟促读。解读到一定深度,朗读也自然到位。

  2、本节课学习了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一切为了学生,一切尊重学生,一切依靠学生”,课堂上老师的引导仅用了3分钟左右,其他皆为学生自主学习,讨论探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的热情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3、组织学生积极有效的发言讨论,这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在积极发言的同时,可能会出现发言无序、有效性不高的问题,只要老师加强组织引导,创造宽松的交流氛围,以欣赏的眼光给以鼓励和肯定,我们一定会惊喜地看到学生的变化与成长。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1、简析:

  《白河》这篇散文以浓墨重彩描绘了湘西白河壮美的风景,如一幅画卷展现在读者面前,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白河独特的自然环境造就了湘西独有的风土人情:人民既顽强地与自然抗争,更和谐地与自然融为一体,表现了湘西人民勤劳善良、智慧勇敢的品质。

  2、地位、作用:

  《白河》是八年级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自读课本(上册)中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散文的独特美质就在于:能够让读者通过一个十分精粹、亲切的形式,读到作者对于人生或自然的感悟。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将自读课本中的散文作为延续教学指导学生自读,让他们以自身的感悟来理解文章所蕴含的深刻含义,这种感悟教学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理解、概括等能力,更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情感。

  3、教学目标:

  ① 知识目标:整体把握,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② 能力目标:品味语言,体会重点语句对表达作者情感的作用;掌握本文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③ 情感目标:体悟作者爱湘西白河壮美的风景,更赞美湘西人民的思想感情。

  以上教学目标是以知识教学、能力训练和思想感情教育三个方面,结合散文的教学特点而确定的。

  4、教学重点:

  三个目标各有侧重点,均是教学重点,因为是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而定。

  5、教学难点:

  体悟作者借景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因为作者借语言文字所抒发的是主观感悟。学生阅读、欣赏作品,同时会产生感悟,这是一种对作品的深层理解,它需要学生以自身的体验和感情去解读作品,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和探索,如果没有对生活的细心观察、用心体会和一定的联想、想象能力,学生无法体悟作者的主观感悟。

  二、教法:

  1、台阶情景教学法:

  叶圣陶: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学生认识世界,主要是通过形象去进行的。教师在散文教学中要善于把学生带入课文描绘的情境,让学生深切地体会教材的情与理。台阶情景教学法,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设置若干个台阶式的情景,激发学生的热情,从而达到“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且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教学目标。本课一开始利用多媒体显示画面创设情境,以湘西美丽的风景画面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带着向往与热情进入文本的学习。教学过程中又层层设疑创设情景,启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物”,感受“情”,了解“理”,发展“智”,达到意境教学的目的。

  2、目标导学法:

  围绕所确定的教学目标,让学生“自主式”阅读分析,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引导发现法属于启发式教学,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活动、多观察,主动参与到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去,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现象,总结规律。它符合教学论中自觉性和积极性,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统一的原则。

  三、学法(指导):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品读、感悟的学习方法。学生通过阅读优美的写景文字获得美的情感体验,从而产生对人生或自然的感悟。鼓励每个学生都动口、动脑,积极思考,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多媒体显示几幅有关湘西美景的画面:青山绿水图、悬崖峭壁图、急流险滩图等。)

  教师边展示边导入:湘西以其优美的自然环境和特有的风土人情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现代著名作家沈从文不仅出生在这块古老而美丽的土地上,《边城》一文更以恬淡优美的文笔展现了这块神奇、神秘的土地,令人向往。同学们,愿意跟着老师去湘西的白河走走看看吗?(生:愿意)(教师:板书课题、作者)

  设计原理:这段导语,通过引进画面作为媒介,给学生以直观感受,让学生在欣赏优美的自然风景的同时情绪被调动起来,产生向往之情,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新课的积极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问题情景):

  多媒体显示阅读要求:

  ①围绕白河,作者着重描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②在描写景物的同时,作者又描写了哪些人物?意在表现什么?

  感悟的前提是熟悉文本。以教师范读、学生个别读、集体读的形式完成文章的朗读,教师对学生的朗读作简单评价(读音、节奏)。考虑到本文写景的语言优美、富于变化,个别字词学生阅读、理解上有一定困难,而且字词教学作为基础教学不可以全盘否定,教师可结合学生的朗读情况有针对性进行正音、释义(结合语境)。

  然后组织全班同学围绕以上两个问题谈自己初读课文后的收获,从而达到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目的。(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边总结归纳边板书)

  设计原理:在刚才的教学中,通过设疑和朗读课文,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并了解课文所描写的主要内容;读后鼓励学生动脑、动口,谈对课文的自我理解、自我感受,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意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研读课文、质疑探求(互动情景):

  步骤:

  ①要求学生在速读课文中自悟质疑。

  ②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疑难问题,力求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③每小组推荐1人,提出小组内讨论中仍不懂的问题,供全班探究。

  ④全班研讨各小组提出的疑难问题。(此时,教师应根据同学们的提问进行归纳,然后提出共性的、学生理解上有一定难度的、涉及文章主旨的问题供全班研讨。如:A、如何理解悬崖于河于水是伟男子,于生命却不是胜利者和自豪者?B结尾“岁月依旧而去而来。白河依旧而去而来。人类的脚步与歌声依旧而去而来。”表达什么意思?C文章题为《白河》,只写白河壮美的风景即可,为什么还要写人的活动?本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设计原理: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脑,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合作与交流等能力。而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是关键。因而教师要精心组织:个别学习与合作学习形式的整合,合理分组,明确合作任务,组织全班交流等。同时,教师也应深入到每个小组,成为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发挥应有的作用。以上4个步骤,通过学生读中质疑、合作探究、积极讨论、主动发现、得出结论,学生可以相互间实现信息与资源的整合,不断扩展和完善自我认知,有助于学生将作者的主观感悟转化为自身的感悟,从而达成教学目标。同时,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学会交往、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他人。

  (四)、品读课文、体悟情感(成果情景):

  要求:找出文中你认为写得好的或深受感动的语句,读一读并说明理由。

  (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设计原理:这是尊重学生个性化理解和感受的举措,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大胆想象和联想,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五)、跳出课文、拓展延伸(拓展情景):

  人与自然密不可分。自古以来,人类就是在与自然的抗争、融合中不断前进着。那么今天,我们又将如何来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呢?(鼓励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谈,提出一些有建设性的意见和看法。)

  设计原理:这一问题将学生的视角引向现实社会、人类的生存环境,激发学生关注自然、社会、人生的情感态度,既深化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六)、教师小结:

  本文以恬淡优美的语言文字描绘了湘西白河壮美的风景,深深地吸引着读者,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更感人的是:白河独特的自然环境孕育了湘西人民勤劳善良、智慧勇敢的品质,他们既与自然顽强地抗争,更与自然和谐地融为一体。作者对湘西风土人情的赞美渗透在字里行间,情景交融:景美人情更美。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6

  

  学校开展“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活动,本人选择了孔子的《大道之行也》一文。现就本课的有关设计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有不妥之处敬请指教。

  一、说文本

  这篇文言文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里的一段话,通过对理想中的社会特征的描述,阐明了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天下为公”的思想。文章紧扣“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作者追求的是安定、和平、幸福、平等的生活。因为作者是生活在变乱纷乘的春秋末期,所以对人类美好的社会生活充满了向往,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这就是作者描绘的“大同”社会。

  初中生学习本文不宜要求过高,能粗知内容大意即可,但一定要熟练地背诵全文,为将来进一步消化它创造条件。学习本文要理清:“大道”和“大同”两个概念。“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为完成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注重温故知新,从学过的《桃花源记》一文理解新课。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东晋诗人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让人无限憧憬,那个“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世界人人渴望,其实它只不过是《礼记》中“大同”社会的艺术再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其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及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可以推知“鳏、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社会的关爱。

  理清文章的思路对理解“大同”含义很关键,文章首先对“大同”社会进行纲领性说明,“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然后从三个方面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人人得到社会的关爱;人人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最后总括并定名为“大同”。全面具体地展现了古人关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

  本文文字不多,全文只有107个字。文短意丰,把人们追求和奋斗千百年来“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交待得明白、清晰。句式整齐,适合朗读。

  二、说思路

  ⒈说目标。

  一是知识目标: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背诵并默写全文。

  二是能力目标:重视诵读,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诵得快; 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联系实际,探求未知,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三是德育目标:《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⒉说重难点: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作为教学的重点

  通过知识的迁移来突破学生对“大同”社会的理解。联系《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大同”社会相比,有无相似之处;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

  ⒊说教法:

  一是朗读法。教师给学生朗读的方法与技巧。要保证至少读10遍,课堂上时时有琅琅书声,营造浓浓的学习氛围。必须读得烂熟,才能较好领悟我们先人所追求的这个理想社会的实质,并感知这段文字的美好。

  二是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关于文意的理解,可让学生自主阅读,讨论交流完成。对于与《桃花源记》的比较阅读,可稍作点拨引导。学生讨论,生生互动;教师点拨,师生互动,这样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是探究创新法。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题目供学生思考探究,鼓励他们敢于异想天开,并为自己的奇思妙想而努力学习。

  教学过程

  ⒋说学法

  一是指导朗读。①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②“天下”三句用分列语气读,要读出层次感。有些字有统领作用,如“故人不独--”中,“人”统领以下两句,“使老有所终--”中,“使”统领以下四句,其后均当作一顿。最后一组谈“货”“力”观念,此两字后亦当作一顿。③“不必为己”后停顿稍长,收一层文意。④“故外户而不闭”后停顿稍长。⑤末句是全文结论,要一字一顿,字字分明、语气肯定。计划文本朗读10次。

  二是指导运用教材和工具书处理字词。即①选贤与能(“与”通“举”,选拔。音jǔ)②矜、寡、孤、独、废疾者(“矜”通“鳏”,指老而无妻的人。音guān)③男有分(fèn职分,文中指职业、职守)④货恶其弃于地也(wù厌恶、憎恨)⑤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用作动词,以……为亲,以……为子,分别译为“奉养”“抚养”)⑥外户而不闭(用作动词,从外面合上。用门闩插门)⑦是故谋闭而不兴(杜绝).

  三是指导对文本的理解。文本的层次,即第一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概述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总结全文。

  四是指导理解什么是大同思想、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孔子的“大同”社会的理想实现了吗、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等问题。

  三、说过程

  ⒈导入新课。(2分钟)

  ⒉熟读成诵,积累理解。(15分钟)

  一读课文,听一听,朗读节奏。⑴视频朗读,体会朗读停顿。⑵教师范读课,学生勾画生字词。⑶学生自读,注意文中停顿。⑷学生朗读,试着背诵。

  二读课文,译一译:学生圈点勾画,试译短文,完成练习。

  三读课文,理一理文章层次。(第一层:总领全文。第二层:阐述大同社会基本特征。第三层:总结全文)

  四读课文,议一议。我们该如何理解大道、大同、大道之行也?(3分钟)

  ⒊合作探究,大同思想。(8分钟)

  五读课文,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5分钟)

  六读课文,怎样实施“大道”,实现“大同”?(天下为公;选贤任能;讲信修睦)(3分钟)

  ⒋七读课文,体验反思,互动释疑。(7分钟)

  “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孔子的“大同”社会的理想实现了吗?21世纪的中国社会,是“大同”社会吗?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要求人人发言。然后选小组长为本组代言人,阐述本组看法,全班交流。

  ⒌总结存储,课外延伸。在这个环节我选择了《怪哉》一文与课文比较阅读,期望借此拓展学生的视野。不过这个环节我打算留给学生课外去落实。

  ⒍课堂小结。以此来激励学生从小关注社会,为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

  从军事的角度我认为:战场是瞬息万变的,课堂也是瞬息万变,因为是战争和课堂的主导者,学生的学情变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前提的,这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不断的调节学生学习的情绪,及时加以引导,再好的教学案需要是实战检验才可以判定它的优劣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与朱元思书》是作者写给友人的一封信,它以鲜明生动的笔触描述了富阳至桐庐一百余里秀丽的山水景物。文章从行船游江的实见实感出发,着重写了“奇山”和“异水”两个方面,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厌恶世俗官场的清高思想。文章骈散相间,清新隽永,历历如绘,是六朝山水小品中的佳作。

  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看注释后积累课下文言词语,重点掌握以下词语的含义和用法:缥、湍、轩、邈、柯、泠、嘤、鸢、窥。

  2、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初步感知文章大意,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

  3、诵读课文后,谈谈文章的结构美,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养成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文学的情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4、探究本文对景物作生动逼真描绘的特点后,做口语复述练习。

  教学重点是:积累文言词语,读懂读熟文言文。

  教学难点是:把握课文的主旨。谈谈文中流露出的作者对功名利禄的蔑视和避世隐退的高洁志趣及追求自由的情怀。

  二、说教法

  本文教学我采用诵读法、质疑法、辩论法、复述法及练习法。在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授之以渔”的教学理念。

  教学千法,朗读为本。叶圣陶老先生根据文言文学习的特殊性,曾经说过:“学习文言,必须熟读若干篇,勉强记住不算熟,要能自然成诵才行。”也就是说,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读来完成的,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学诵读尤为重要。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则诱发探索,通过探索才能发现真理,才能有所创新。对字词的疏通,采用质疑法,让学生利用注释,借助工具书,自主学习,将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摘下来质疑问难,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

  在突破教学的难点上,采用辩论法,对文章的结构美、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引导学生开展辩论,训练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能力。进行拓展训练时,采用练习法,培养知识的迁移能力。

  三、说学法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通过教学应使学生能熟练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能运用已有的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的学习。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主、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为此,我设计的学法有:

  1、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采取师生互动的方式,走进范仲淹的生活,理解作者的豪情壮志和社会责任感。

  四、说设计

  《与朱元思书》教学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以疏通文字,感知教材为主。第二课时以讨论理解,拓展训练为主。教学过程分六步完成。

  第一步:温故知新,激趣导入

  古人描写山川景色的文章浩如烟海。大家还记得我们学过的一篇文章《三峡》吗?(展示三峡风景挂图,播放《高山流水》曲。)文章描写了三峡两岸高峻的山势,奔流的江水以及三峡中四时景色的变化,充满了诗意,成为古今传诵的名篇。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类似的文章《与朱元思书》。

  因为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我设计的导语既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又激发了学习新课文的兴趣。

  第二步:检查预习,识记生字

  主要掌握:缥、湍、轩、邈、柯、泠、嘤、鸢、窥。

  我指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从字的音、形、义三方面理解、认记。让学生大声读一读、动手写一写。这是读顺、读懂、读熟文言文的必然步骤,尤其是我们乡镇中学的大多数学生。

  第三步: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朗读课文

  采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感知课文内容。注意语气,突出重音,节奏鲜明,速度稍缓。

  2、疏通文意

  A、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学习。

  B、对搞不懂的问题,通过师生合作探究,相互质疑解答。

  C、课堂交流,翻译全文,教师点拨。

  D、继续朗读课文,以至成诵。

  这一步是完成学习重点,我始终贯穿自主、合作、探究,引导学生自学为主,实现和谐的生生、师生互动。

  第四步:理解内容,欣赏课文

  通过以上学习,学生疏通了文意,对这篇课文已经有了大概的了解。接着引导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做进一步的探究。首先让学生背诵课文,然后抛出问题:同学们喜欢这篇小品文吗?能说出你的理由吗?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说出自己的感悟。我适当引导学生从结构美、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等方面去理解课文,去欣赏课文的美。

  我设计下面问题加以引导:

  1、试找出全文的中心句。文章在结构上的突出特点是什么?写景顺序和详略上有何特点?(结构美)

  2、山水到底“奇”在哪里,“异”在哪里?你从泉声、鸟声、蝉声、猿声中听到了什么?(意境美)

  3、文章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得出来?(志趣美)

  4、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语言美)

  这几个问题的设计涵盖了整篇课文的内容,而且又紧扣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第五步:探究描写,口语复述

  抛出问题:同学们,假如我们是富春江漂流公司的导游,我们应该怎样向游客介绍“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的山水风物呢?提示:

  1、抓住景物的特点,突出 “奇山异水”。

  2、按地点转移,由近及远的顺序写:从流飘荡、俯视碧水、仰观青山。

  3、采用多种修辞手法使描写对象形象鲜明,富于生机。

  4、详写山,略写水。疏密有分,轻重有度。

  5、展开联想和想象。

  这一环节,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内化课文的表达方式和技巧,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联想能力和想象能力。学会复述,是学会写作的一个中间环节。

  第六步:拓展延伸,比较阅读

  我首先让学生集体背诵《三峡》,熟悉文章的内容。然后让学生从内容和形式等方面谈谈两篇文章的异同。鼓励学生放开谈,随意谈。

  这一环节,学生能指出多少就指出多少,不必强求。我略加点拨,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对课文有更深的理解,温故知新,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五、说板书

  与朱元思书

  结构

  水异 意境

  总(天下独绝) 分 美

  山奇 志趣

  语言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综合性学习写作课,献给母亲的歌。是在学习了课文胡适的《我的母亲》、课外阅读老舍的《母亲》之后,由课内向课外的延伸。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健康美好的伦理亲情,引导他们感受爱、理解爱、奉献爱。通过本课多侧面的认识母亲,体会母亲的关爱,培养孝敬母亲的情感;全面了解母亲一生的酸甜苦辣,能够理性的思考母爱;培养用多种方式(实践、口语表达、写作)表达情感的能力。

  二、说学情

  从年龄发展阶段来看,八年级学生自我意识加速发展,独立性增强,他们对父母的教育方法有了自己的评价。但在心理上的不成熟又导致他们看问题的偏颇,从而引起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与父母交往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最大的问题在于部分学生心安理得地接受别人的爱而不知回报。

  从地域特点来看,马王堆中学地处城乡结合部,大部分的家长可分为两类:一部分是批发市场经营户,早出晚归,与孩子相处时间少、沟通能力较差;另一部分是本地拆迁户,生活一夜暴富,对孩子要求较低,溺爱较多。我们的学生与父母缺乏交流,缺乏相互了解。

  从写作实践来看,学生写作的困难主要是缺少素材或不会积累素材,尽管母亲是自己最熟悉的人,作文时还是搜肠刮肚、编织故事,文章干巴巴的,人物形象千篇一律,缺乏真情实感。我曾经在教学中总结过一个笑话:学生笔下的妈妈们统一干三件事,感冒发烧,半夜送医院,凌晨守床头;放学暴雨,送伞湿自己,背过臭水沟;考试砸锅,不但没臭骂,安慰暖胸口。

  三、说教材处理

  针对以上情况,我对教材进行如下处理:

  1.将情感激发的重点放在了解母亲上。原来教学本课时,将课堂重点放在激发对母爱的体验上,但是这样缺乏了对现实生活中母亲的了解,这种对母爱的体验容易流于形式,变成了名家名篇名句做代言的局面。在本堂课的45分钟里,学生要做到透彻地了解母亲是不可能的,但我希望他们能意识到母亲的社会身份不仅仅是儿子的妈妈,她还是妈妈的女儿,丈夫的妻子,以及公司的职员等等。也就是说,母亲不是仅仅为儿女而存在的,她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她对儿女的爱不是天经地义的,是伟大的无私奉献。

  2.将写法指导的重点放在如何观察和体验上。如何了解母亲,就从日常生活的观察入手,观察母亲的外貌、言语、行动等等,在观察的基础上,体验母亲的内心世界,感受母亲对生活的态度,对自己的关爱。

  3.将课堂成果的重点放在课外完成。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堂课正是激发学生愤和悱的过程,而不是形成某个成果的过程。除极少数真正了解母亲的学生在这堂课能获得巨大的成功的喜悦外,大多数学生会体验到自身的不足。而这种感觉正是他们在课外的生活中进行自主探究的动力之一。真正主动地去了解母亲,完成对写作素材的积累,都得靠在生活中的观察和体验。为了更好的完成课外学习的部分,在学生的学案设计里,我将每一个成果展示部分都分成课内和课后两部分,对学生的课外探究进行鼓励和督促。

  总而言之,我对本堂写作课的定位是:它是生活的楔子,主体由课堂拓展到课外,指导和鼓励学生深入生活达成目标;它重情感体验,淡化技法指导,鼓励体验真情,自由表达。

  所以最后本堂课确立的三维目标是:

  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如何真实而立体地认识母亲,鼓励在生活中对母亲的观察和体验,积累素材,笔下人物能富有个性特点;能敞开心扉,向伙伴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交流时不走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体验和探究活动过程中激发情感共鸣,鼓励通过自主探究深入生活了解自己的母亲,更好地与母亲交流,运用多种方式(实践、口语表达、写作)表达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能主动地了解母亲,体会母亲的情感,能够理性的思考母爱。知道如何去爱母亲,如何表达这种爱。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范文集合八篇】相关文章:

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说课稿范文11-25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说课稿 吆喝说课稿11-03

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范文11-26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说课稿11-03

《语文》说课稿11-09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12-28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石榴》说课稿12-17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雪说课稿11-03

化石吟八年级语文说课稿07-06

【精华】八年级语文说课稿范文锦集7篇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