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4-27 13:39:11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实用的说课稿集合9篇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9篇,欢迎大家分享。

实用的说课稿集合9篇

说课稿 篇1

  一、 说教材

  1、 教材内容要点:

  第一、 安全电压 第二、用测电笔辨别火线 第三、安全用电常识

  2、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安全用电的知识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社会性,也是作为现代公民所必需的知识,让学生掌握安全用电常识,提高安全用电的意识,具有实际意义,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本节的内容不同于前面规律性知识的学习,注重的是科学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

  3、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知道安全电压

  知道测电笔的构造,学习使用测电笔辨别家庭电路的火线和零线

  知道安全用电的常识

  (2) 技能目标

  通过学习用测电笔辨别家庭电路的火线和零线,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

  通过学习安全用电常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体会物理与生活密切相关

  通过学习,提高学生安全用电的意识,能自觉地执行和宣传安全用电

  4、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安全用电的原则是学生今后生产、生活中保障自身安全的准则之一,因此是

  本节内容的重点。

  难点:对于触电事故的发生,无论是高压触电还是低压触电都具有不可实验与体验

  性,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对于学生有一定的难度,所

  以是本节的难点。

  二、教法和学法

  教法:依据本节教材的内容,采用师生互动启发式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实例、图片,利用多媒体的直观动态教学手段,通过讨论、问答、练习等一系列的师生活动展开教学。 学法:引导学生采用讨论法、问答法、练习法、记忆法等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三、教学过程

  (一)事例引课(2')

  首先通过多媒体播放一段人体触电事故发生的视频,这样做可以达到两个目的:(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具体事例引课比语言引课更具有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以真实的事例教育学生安全用电的重要性,导出课题。

  (二)师生互动——知识的学习

  1、安全电压(5')

  人体也是导体,对于人体的触电现象学生较易理解。基于这一点对本知识我设计下面的师生互动过程:

  (1)教师提供通过人体电流的大小对人体的影响(危害)和通常情况下人体电阻值的大小两方面数据材料,引导学生运用公式U=IR推导出一般情况下对人体的安全电压。既应用巩固了旧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2)教师向学生介绍不是每个人的电阻都一样大,而且同一个人的电阻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从而着重指出:一般情况下,36伏以下的电压对人体才是安全的。培养学生严谨的求知态度,感受科学的辨证关系。

  2、用测电笔辨别火线(5')

  出示教材中的图13-17在教师的指导下认识它的各部分名称,接着教师用测电笔演示教材图13-18的测电笔的正确和错误的使用方法。教师要告诉学生:在使用测电笔时,应先在有电的地方试一下,检查测电笔是否正常,防止造成误判,发生触电事故;在正确使用测电笔下,若测电笔的金属笔尖接触火线,则氖管发光;若金属笔尖接触零线,则则氖管不发光。测电笔只能在对地电压250V以下使用。不可用它碰高压带电设备。

  3、安全用电常识(10')

  触电事故的发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采取下面的具体做法:

  (1)学生阅读课文,对触电事故有一个初步认识。

  (2)通过媒体展示触电的类别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观察、分析,然后进行小组讨论、相互交流、充分利用群体的思维讨论得出触电类别及其触电原因,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和合作精神。采取讨论这种学习方式也符合初中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使学生有张有弛。 教师可以出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

  ①图中哪些是低压触电?哪些是高压触电?理由是什么?(引导学生从架线杆、标志等方面分析)

  ②由图中看出低压触电是接触零线还是火线造成的?

  ③由图看出高压触电是接触高压带电体造成的,还是靠近高压带电体造成的?

  (3)引导学生小结低压触电和高压触电发生的情况及发生的原因。

  (4)练习:

  ①出示:跨步电压“图片,人遇到“跨步电压”时该怎么做?(讨论回答后,出示一个人单脚跳着通过跨步电压圈的图片)

  ②出示图片,让学生判断是否触电?

  通过以上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也让学生感受到知识源于实践而又作用于实践的辨证关系。

  (三)总结归纳——得出安全用电原则(3')

  通过学习低压触电和高压触电的原因,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安全用电的原则:不接触低压带电体,不靠近高压带电体,不弄湿用电器,不损坏绝缘层。从而完成本节教材的重点。

  (四)发生触电时的措施

  (1)应立即断开电源开关,切断电路 或用绝缘体将电线挑开,并现场抢救 (练习)你会处理吗?

  ①如果有人触电,应该怎么办?

  ②当家庭失电着火时,应该怎么办?

  四、作业布置(1')

  针对九年级学生的认识、能力水平,结合本节教材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特点,

  我给学生布置以下研究性作业,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1、自己家里的用电器怎样防止触电?

  2、 钳子、螺丝刀等工具采取怎样防止触电得措施?

  3、电工防止触电是如何工作的.

  4、工业上、生活中有哪些防止触电的用具.

  五、板书设计

  六 安全用电

  1、安全电压

  低于36V的电压

  2、用测电笔辨别火线

  构造、使用方法

  3、安全用电常识:“四不”

  不接触低压带电体,不靠近高压带电体,不弄湿用电器,不损坏绝缘层。

  4、发生触电时的措施

  应立即断开电源开关,切断电路 或用绝缘体将电线挑开,并现场抢救

说课稿 篇2

  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小摄影师》,下面我将从设计理念,教材解读,教学方法,教学预设几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一、设计理念:

  在新课标指导下,我本着以学生的真实基础为教学起点,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为目标,力求为学生创设愉悦,轻松,自主,开放的学习空间和语文实践环境,引导学生立足文本语言,凸现语文本体,在浓浓的语文味中弘扬人文精神;努力实现"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教学理想。下面,我先来谈谈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

  二、教材解读

  《小摄影师》写了高尔基欣然答应一个孩子给他拍照,最后孩子发现忘了带胶卷,拍照未能完成,孩子哭着离开。最后,高尔基还是准备要接待那个少先队员。这个故事体现了文学家高尔基对少先队员的关怀,爱护,也表现了小摄影师所代表的少先队员所具有的诚信,聪明,有礼貌的品格。本文在表达上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展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三、教学方法

  基于对教材这样的理解,本课我遵循"以学定教,以人为本,以读带讲"的基本思路,主要采用品词析句,朗读感悟,读写结合,整体把握等方法,具体结合教学过程展开阐述。

  四、教学预设

  研究了教材,确定了教法,学法,为了体现我的设计理念,我预设了以下环节

  一、导入

  1、板书: 摄影师 联系实际说说对"摄影师"的了解。(随机板书:胶卷)

  2、补写板书"小"(小摄影师) (明白什么了 )

  3、质疑:(预设:小摄影师是谁 他给谁拍照 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

  由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使很深的道理易于学生接受,同时也能够激起学生对生活现象的思考。这种导入方法自然生动,将生活和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对课文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解决问题:

  (1)小摄影师是谁 给谁拍照 (板书:高尔基 小男孩)

  (2)田字格中范写"基",学生临写。

  (3)出示高尔基图像,了解高尔基。

  高尔基: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他的作品在广为流传,像《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母亲》等多部小说和著名散文诗《海燕》等,深受读者的喜爱。文中所描述的高尔基当时正生活在苏联的第二大城市——列宁格勒。

  3、过渡:一个会拍照的小男孩跟苏联伟大的文学家之间发生的到底是怎样的一个故事呢 (板书:高尔基 小男孩)让我们好好去读读课文。

  【丰厚初读,能为深入学习打下基础。所以,在初读环节上,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让学生切切实实地接触文本,在与文本充分接触中自主识字,走进文本,做到"不读熟,不开讲"。】

  三、再读课文

  1、默读课文(要求:边读边标出自然段序号并思考上面的问题。)师巡视指导。

  2、出示:怎样标自然段序号。(第一自然段)指导后指名分段读课文。

  3、理清文路:发生了什么故事 (小摄影师为为苏联文学家高尔基照相,因没带胶卷未能照成的故事。)

  4、引导:这个动人的故事是怎么发生的呢 我们先来读读1—5自然段。

  理清文本思路,为下文的有效学习提供基础。

  四、学习1—5自然段

  1、自由读,交流读后的感受。

  2、师生合作对话朗读(生——高尔基,师——小男孩)读中体会高尔基对小

  男孩的关怀爱护。

  3、情境对话,朗读感悟(生—小男孩,师—高尔基)感受小男孩的聪明,大胆,会想办法,礼貌,出于无奈等。

  这个环节中主要抓细节动作,重点体会"按小男孩的吩咐 微笑 赶紧站起来"等词语,引导学生反复品读,品味人物品德,走进人物内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只有当教师和学生一起走进文本,学生才能有话可说,有感而发,才能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以上环节的设计,意在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感悟高尔基对小男孩的关怀与爱护,再在朗读中加深理解。

  4、过渡:我们的伟人高尔基对小男孩的关怀爱护实现了小男孩的愿望,真令人高兴啊!故事会怎么发展呢 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我以保持阅读兴趣作为学生阅读活动的持续力量,正如新课标强调的要让学生真正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以上结课设计就是为了激发学生再探究的欲望,将阅读兴趣不断延伸。

  五、写字指导:

  胶卷

  1,1,字形难点:卷,弄

  2,学生练写,指导评议。

  板书,是文章结构的简缩,通过板书,能使学生直观地抓住线索,理清思路,体会中心。因此,我板书力求体现这些,以达到事半功倍地效果,板书如下:

  附板书:

  6,小摄影师

  关心爱护

  高尔基 小男孩

  崇拜热爱

说课稿 篇3

  一、设计意图

  在自然界中存在着各种神奇而有有趣的科学现象。就拿物体褪色这一现象来说,就曾经在我班和另外几个平行班中引起一番争议。有一次在生活活动中,几个孩子在盥洗时发现红色小毛巾在水中洗过之后,水变成红色的了,幼儿对这一现象大为不解,争论不休听到孩子的对话,我发现孩子对毛巾的褪色现象产生了兴趣。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契机所以我设计了此活动——《小兔找红色》。因为中班幼儿好奇好问,对周围事物喜欢探根究底,更乐意亲手去尝试一下。而有些幼儿已能初步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索问题。但有时孩子还是会凭主观臆断,缺乏科学性,而此教材着实能让幼儿在探索的过程中,发挥幼儿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探索出更多褪色的物体在活动中我创设了迎接兔奶奶给兔奶奶送红手帕这一情境,我提供了丰富的操作材料,让幼儿通过眼、脑、手等多种感官协调活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在活动中使孩子产生了爱兔奶奶的亲情。正如《纲要》中所述:“既贴近幼儿的生活,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生活。

  二、说目标

  1、探索物品的褪色愿意参与实验,乐于探索

  2、能有序分配材料、互相合作,记录自己的实验结果

  《纲要》中明确指出:“要让幼儿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激发幼儿好奇心和求知欲”。所以结合目标我把目标1作为重点。

  我班孩子对科学记录这一方式平时接触比较少,幼儿操作起来可能有一定的难度还有是如何进行有序的对实验材料的分配及人员的分配对中班孩子来说还是有点难度在这个活动中我着重体现孩子之间学习互助、分配合作和分享,”所以我把它作为难点。

  三、说准备

  材料是实现目标的载体、而任何一个科学活动都离不开丰富的操作材料。

  1、各种红色的物品是我选择的主要活动材料。有会褪色的绉纸、不会褪色的积木、塑料袋、毛线等,都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纲要中也一再强调:要合理的运用幼儿身边的事物和现象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让幼儿亲自对这些物体进行摆弄、,经过一番探索之后,得出最后的结论。

  2、辅助材料----表格也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它已特有的功能帮助幼儿整理经验,理清思绪,是对整个探索的一种特殊的陈述方式。

  四、说教学法:

  方法是实现目标的手段,为了能让幼儿愉快的学习,并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具体我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1、情境法:

  很多人都说科学教学很枯燥或着是以一种严谨的态度去对待,而我认为幼儿毕竟是幼儿,如何用一种他们喜爱的方式去激发他们的兴趣是很重要的,因此,我设计了小兔为了迎接兔奶奶找红色的纸,以小兔讲述染色这个好办法的方式引出主题,不但避免了说教,更增加了活动的趣味性。比较符合中班幼儿的心理特点。

  2、探索练习法:

  进行探索和练习能充分的体现幼儿的主体地位,能充分发挥幼儿的内在动力,能充分调动幼儿的兴趣和动机,是科学活动最基本的活动方式,

  3、图表法:

  我为本次活动设计了一张合理又清晰的图表,图表上用事物代替图文,记录方式有十分简单,幼儿只要在会褪色的物体上打上勾就可以了,清晰有合理。为成功的解决本次活动的重点服务。

  4、验证法:

  验证是幼儿在分组探索后的一次信息的交流和分享,通过教师现场的验证,幼儿将自己的探索结果在此时作了一个比较和整和,让幼儿体验了活动带来的成就感。增加了幼儿的自信心。

  五、活动流程

  激发兴趣——教师示范操作、提要求——分组、交流探索——延伸(染手帕)

  (一)手偶表演、激发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认识和从事一切活动的巨大动力,在活动一开始带幼儿到小兔家做客为导入,以幼儿熟悉的小兔形象吸引幼儿,而后又以小兔烦恼找不到红布来为线索,激起幼儿的兴趣,激发了幼儿解决问题的迫切心理。

  (二)教师示范并提操作要求。

  教师先在集体前示范,并强调材料的取放问题让幼儿知道操作要求为后面幼儿有序操作作铺垫。然后教师给幼儿以自主的机会,引发幼儿如何进行材料的合理分配、合理操作在这方面也是怕幼儿迫不及待想去尝试把材料都放进去乱了套所以引导幼儿让孩子有序进行。使孩子产生合作意识这是活动难点体现及突破过程。

  (三)幼儿分组、交流探索

  在幼儿的探索欲望充分被调动起来的时候,幼儿都想试试自己的猜测对不对,看看到底能不能自己猜测的东西能不能褪出红色来。幼儿在动手操作中感知,在互相合作中分享,幼儿在无形中学到了知识和技能。

  1、分组交流在幼儿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进行探索。在互相合作中分享运用各种感官参与科学活动。

  2、集体交流在幼儿探索基础上我又集中了幼儿进行了再一次的验证,比较同伴的实验结果,是一种信息的相互交流,知识的整合。在这方面我个人觉得可以让孩子上来验证再一次的进行展示可能会更好的提高孩子的积极性。

  (四)延伸(试染手帕)

  教育有共可持续发展性,往往并不是通过一个教学活动或新领域可以完成,它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来为这个目标服务,这也体现了教育的整合性。在整个活动中,我一直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寓教于乐,让幼儿原本无序的经验变为有序。

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苏州园林》是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说明文,是一篇介绍园林建筑特点和风格的说明文。是作者为介绍《苏州园林》写的序文。本文先总括《苏州园林》从整体上呈现出的特点,在从各个方面分别加以说明。这样先总后分抓住特征条理清晰的介绍了《苏州园林》从而显示了苏州园林设计者和匠师们的智慧以及我国园林艺术水平的高超。同时读者也从中获得了一些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是一篇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佳作,因此不仅在本册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而且本册书的重点篇目。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学情分析)

  本文是一篇准确地把握了客观事物特征的优美的说明文,因此领会作者的整体构思和语言特色是本课的学习重点。欣赏中国园林的图画美是本课的一个难点。如何突破这一重难点呢?在教学中,应尽量给学生以直观感受,如看苏州园林的照片,观看有关苏州园林的电视专题片等,与课文相配合,更方便学生理解和同时教给学生理清说明顺序的方法和欣赏苏州园林图画美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和能力目标

  积累“标本,轩榭,败笔等词语;理解本文总说和分说的结构及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2、过程和方法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运用的说明方法,培养说明文阅读能力,初步学写说明文。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领略中国园林的建筑美,逐步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力;了解我国园林建筑的成就,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过程分析

  第一课时

  一、教师引领

  (一)、情景导入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家陈从国曾说,“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天下”足见苏州园林之美。“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之所以获得‘天堂’的美称,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它拥有一批全国以至世界知名的古典园林。下面让我们去苏州园林浏览一番一起来感受苏州的园林之美。

  (二)、作者简介,背景提示

  叶圣陶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名绍钧,字秉臣,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主要作品《古代英雄的石像》《多收了三五斗》。背景提示:《苏州园林》是叶圣陶先生应香港一家出版社准备出版的一本介绍苏州园林的摄影集所写的序言。

  (三)、课前(预习)自主学习

  1、自渎课文,查工具书,字词难点

  2、阅读课文,将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二、自主探究

  (一)、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1、明确说明对象是什么?

  2、明确说明对象的整体特点是什么?

  (二)、跳读课文,具体探究

  1、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

  2、说说本文的结构特点:_______及总的说明顺序:__________。

  (三)、赏读课文,交流品析探究

  1、听朗读录音。(让学生感受)美。

  2、品析你认为能体现苏州园林美的语段、词、句,说说美在哪里?

  3、自主品读,你认为美的语句、段,用铅笔圈点勾画。(高声朗读)

  4、小组合作交流:说说你认为美的理由。(在小组内开展读、辨、析、究、悟)

  方法指导、欣赏园林美的方法(图画),读感受、体会、心情、想象是一幅怎样的图画。

  5、练习。本文说了苏州园林的哪些美呢?

  小黑板演示:亭台轩榭布局的_____美,______美,花草树木映衬的_____美,_____美,每个角落的图画美、门和窗的图案美,________的和谐美。

  第二课时

  一、品析本文说明语言的多样性和准确性

  1、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

  ①回顾学生学过的几种表达方式②到文中找表达方式,并说说其表达效果。

  2、用词的精练、准确、和周密。

  ①举例“大多引用活水”“及少采用彩绘”的好处?

  ②学生找类似的词语,并品析其好处,然后师生交流。

  3、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

  ①回顾学过的修辞方法

  ②学生找文中运用的修辞方法,并分析其好处。

  二、学习说明方法

  ①回顾说明方法

  ②找出运用说明方法的语句,并分析其好处。

  ③师生交流

  三、置疑探究

  说说学习本文后你还有那些困惑?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交流解疑。

  四、谈收获、感悟

  ①自我完善

  以“我”了解了______________的句式谈谈自己的感悟。

  领会了______________

  体会了______________

  学习了______________

  感受到了_____________

  ②学以致用

  仿照课文,用一段文字介绍你所在学校的一处风景。

  要求:①抓住学校的特征②学习本文语言特点,运用一定说明方法。

  五、教法说明和学法分析

  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现代教育理论也认为,比传授现成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学中最重要的是研究如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如何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鉴于此,我决定在教学中首先与学生建立真挚、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其次本着启发式原则,通过多种具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突破教学重难点,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会学生学习。

  1、教法说明

  本次语文课的主体是八年级学生,他们已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认识能力,但欣赏能力有限。鉴于此,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了“创设情景,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法”通过教师创造情景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借助课文图片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在教师的适当引导下来、培养学生阅读说明的能力和艺术鉴赏力。

  2、学法说明

  本节课主要教给学生阅读说明的方法,以及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的方法和园林欣赏法,在赏析苏州园林的美时我就采用合作的学习方式。品味园林美这一块,可先让同学们用“我发现文中表现美的句子是,美在……”说话,然后以学习小组的方式,整理上述发言,共同探讨苏州园林的美,来锻炼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引导他们鉴赏园林的美和学会阅读说明文,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六、说课题

  课题:如何在教学中创设情景

  情境教学法一般在文学作品教学中常用,但我认为,本文的说明对象是具备审美条件的园林艺术,文章又是文笔优美的典范,完全可以运用情境教学法达成教学目标,并且情境教学法可以激发兴趣,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各方面的协调发展,所以说明文教学中也应恰当运用。这篇课文的难点是欣赏苏州园林的美和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多样性,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首先精心设计了一段情景导入,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听录音,让学生从语言上感受苏州园林的美,然后观看苏州园林照片从直观上感受它的美,如果有条件还可以采用多媒体课件(苏州园林的照片、故宫和西方园林的照片、)、投影仪等,尽量给学生以直观感受,刺激学生的多种感知觉器官,增强教学效果。因为心理学实验表明:形声并举同时刺激学生感官,可使其对信息的接受与记忆保持收到1+1=3的效果。最后在欣赏美的基础上来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多样行。

说课稿 篇5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我的叔叔于勒》。这是一篇小说,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说明,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 说教材

  单元及教材分析

  1 、教材地位:《我的叔叔于勒》是苏教版第五册第二单元的第三课。本单元教学重在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小说,学生通过对小说的阅读,在享受审美愉悦中,认识自己,提升自己,同时引发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思考。《我的叔叔于勒》是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代表作之一。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其亲兄弟于勒的前后态度变化,尖锐地指出了金钱左右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使是亲兄弟也概莫能外。作者用平常的的人物,平常的情节,表现一个普通的主题,可是能表达得深刻,能够给人启发,耐人寻味。

  2、 高尔基说过“文学即人学”。学生通过对小说的阅读,在享受审美愉悦中,认识自己,提升自己,同时引发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思考。本单元上承第一册的小说单元,下启第六册的小说单元,对于养成阅读小说的习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我的叔叔于勒》是中学语文教材传统篇目,是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代表作之一。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其亲兄弟于勒的前后态度变化,尖锐地指出了金钱左右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使是亲兄弟也概莫能外。作者用平常的的人物,平常的情节,表现一个普通的主题,可是能表达得深刻,能够给人启发,耐人寻味。

  二、对教学理念的思考及教学方式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教学要遵循学生身心的发展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对于小说,应该能运用简洁的语言理清其脉络,品析人物的言行,窥探人物的内心世界,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而提炼小说的主题,表明自己的看法。还应该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的启迪。

  本节课在师生平等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将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融入学习当中,努力创设多种多样的方式和机会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注重教与学的互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随时给予激励性评价,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独特感受,将集体学习与小组学习相结合作为教学组织方式。

  教学说明:《我的叔叔于勒》有太多的教学价值,我是如何选取其核心教学价值的呢?我遵循两个宗旨:一是为学生而教——教到学生的需求上,教到学生的心坎上因为这篇文章的故事情节很直白,不是学生最想要的,我简单处理二是因教材而教——准确而有创意地挖掘文本价值,使学生知识上有积累,能力上有提高,思维上有发展“精巧的构思”是这篇小说最突出的亮点,“细致的描写将扭曲的人性刻画得入木三分”,“扭曲的人性将法国社会揭露得淋漓尽致”是其最显着的特点。

  结合本单元的要求,以及本文的特点,确定这一堂课的目标及教学重难点如下:

  情感目标: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知识目标:分析人物描写,揣摩人物性 格。学会欣赏短篇小说的方法。这是本节课的重点。把握文章的主题,启发与鼓励学生发表独特的见解。这也是本文的教学难点。

  锻炼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三、说学情及学法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本课是九年级上册的课文,学生已经有了学习语文的独特体验,也具备了分析和判断的能力,他们想象力丰富,有很强的表达欲望。

  我所授课的班级学生素质参差不齐,一部分学生底子薄,基础差,但本文文字浅显,通俗易懂,情节引人入胜,课堂上通过话题讨论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四、说教法:

  1、对话教学: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认为,教育即对话,对话是一种创造活动。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过程。”这种对话并非师生间一问一答,而是师生间各自向对方和精神敞开和彼此接纳,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精神平等与沟通。这篇小说行文波澜起伏,人物性格鲜明突出,它表现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处于商品经济社会的今天的学生所熟悉的,贴近学生的生活体验,可以从多方面设计学生乐于讨论的话题。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接受美学的理论中,读者是“接受的主体”,文本经不同人的解读之后,成为了“第二文本”,“第三文本”。同样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阅读个性,不可越俎代疱,让学生成为被动的接受者。课堂中如果让学生独自地思考,一部分学生可能会罔然而无所得,因此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促进学生对话,让思想在碰撞中产生,知识在交流中生成。有智者说过这样一句话,你有一个萍果,我有一个萍果,我们交换之后,各自还是只有一个萍果,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交换之后,我们则有两个思想。这是我设计这样的一个环节的理论基础。

  我的教学,就是从这些疑点开始的我希望超越传统的文本解读,带领学生从另一个全新的角度重新审视于勒和菲利普夫妇,让学生通过这篇精彩的小说获得对人生人情的更加深刻的体验,而不是简单地去评判任何一个人或者简单地去批判任何一种人生。

  2、讨论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追求立足文本,通过鼓励学生深情并茂地朗读和扎扎实实地咬文嚼字走进文本深处我不断地把学生推到文字的“悬崖”面前,让他们不断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我尝试着不断设置两难处境,让阅读介入学生的生活我相信科尔伯格的话:让他们产生两难处境,让他们的灵魂颤抖每一个选择都是挣扎,都是冒险,都是精神生命的参与唯有这样,师生生命才能产生共振,才能获得高峰体验那是教育的极致,也是生命的大美。

  五、教学设想:

  1、本课为一节文学欣赏课。

  2、本课的教学,追求教学思路最简化。

  3、课前准备工作:

  学生预习要求:(1)给生字注音,朗读课文,感受课文内容。

  (2)看课后练习题,概括课文的情节。

  (3)浏览课文,感受课文中的人物与细节。

  对教师的要求:

  (1) 精细的阅读课文,对课文进行多角度、多侧面的内容提炼。

  (2) 个性化的阅读课文,对课文的细节内容有自己的体会与看法。

  六、教学过程;

  1、导入并介绍作者的背景知识。

  2、教学内容之一:让我们讨论一个大话题:屏幕显示:

  让我们来讨论一个大话题:如果这篇小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的话,最好如何分?每一部分在文章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学生看课文沉思、默想四分钟)

说课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一)课文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教学目标

  《醉翁亭记》是编排在语文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课文,是讲读课中的一篇。本教材从这一册开始,文言文采用集中编排方式(七年级是分布在各单元中的),这个单元课文还有借虚构的故事表现作者的社会理想的《桃花源记》,有表现作者伟大抱负的《岳阳楼记》,等等。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初步培养文言文的语感;让学生自主地学习,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文言文。

  (二)本课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词;

  2、技能目标: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并尝试在写作中使用;

  3、情感目标:通过理解作者那种情趣,引导学生正确确立自己的志趣追求。

  课文的篇幅短小,语句读起来琅琅上口,一方面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一方面又可达到在多次诵读之后能基本了解课文大意,因而我把多形式诵读及当堂背诵定为教学重点;短文使用托物言志的写法,表述了作者的情趣,这对正在形成自己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的初二学生而言很有现实意义,因此我把如何理解短文的寓意定为教学难点。

  二、教学对象分析

  (一)学情分析:我班学生经过初一一年的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而且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他们很容易感受到短文的独特之处,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背诵、解说、创作等学习活动中来。但由于本单元文言文首次采用集中编排方式,且所有的课文都有背诵要求,因此不断激发学习兴趣及成就感成为必要。

  (二)相应对策:教师示范背诵,形成师生竞赛;通过互动板书设计,指导学生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养成良好的诵读文言文的习惯;用游戏法来进行背诵竞赛。

  (三)学法指导:通过教学应使学生能当堂背诵短文,能运用已有的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的学习。为此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有:

  1、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

  2、一对一互译课文;

  3、设计板书表现课文,理解文章寓意。

  三、教学方法的采用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提问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此外还利用多媒体展示辅助教学,利用游戏巩固背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诵读法:“三分诗七分读”,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按要求听读,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情感意蕴,到交替运用轮读、个读、齐读和散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欣赏、领悟短文的优美语言和意味,籍此落实教学目的。

  提问法:为了在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对短文整体的把握能力,我设计了若干个问题在学生反复朗读中适时抛出,有利于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最后又通过互动设计板书表现出来。

说课稿 篇7

  一、分析教材

  《纲要》中指出: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体验。

  《慌慌张张的莎莎》是一个来自幼儿生活的小故事,描写了一个慌慌张张、拖拖拉拉的小姑娘形象,像镜子一样反应了现实社会生活中很多幼儿的行为,现在的幼儿自己能力普遍较差,凡事都要父母代办,所以本次活动,我将引导幼儿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用完整连贯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续编故事,并且让幼儿懂得做事有序有条理,物归原处,保持环境整洁能给生活带来方便的道理,鼓励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二、活动目标

  根据以上我对教材内容的分析以及大班幼儿知识、能力的发展水平,我主要从知识、能力、情感三个维度设计了以下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故事内容,了解莎莎从起床到上学的全过程,结合生活经验,讨论、分析莎莎迟到的原因。(重点)

  2、能力目标:能用连贯完整的语言续编莎莎改正缺点后的故事。(难点)

  3、情感目标:懂得做事有条理就不会慌乱,养成晚上睡觉前整理自己生活和学习用品的好习惯。

  三、活动准备

  为了更好的完成活动目标,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主要做了以下准备:

  1、经验准备:活动前丰富幼儿上小学前的相关经验。

  2、物质准备:故事情境录像、莎莎的图片。

  四、教法

  著名教育家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应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恰当的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促进幼儿的发展,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所以在本次活动中我将运用以下教法:

  1、直观形象法:运用图片直观形象的展示以及录像的播放,让幼儿仿佛置身在莎莎慌慌张张的早晨的故事情节中,让幼儿能直观的感知故事,以帮助幼儿更加深入的了解故事内容,了解莎莎从起床到上学的全过程。

  2、问题讨论法:结合故事情节设计有效的提问,如:莎莎在早晨都做了什么事情?莎莎在什么时间收拾书包?莎莎为什么会迟到?等引导幼儿用故事中的语言来讲述回答问题,锻炼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加深幼儿对故事内容的理解。

  五、学法

  根据《纲要》精神,教师应该成为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所以在本次活动中我会调动幼儿的主动性,让幼儿运用以下学法,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1、观察法:让幼儿在观看直观形象的录像中能够更好、更加形象的理解故事内容。

  2、交流讨论法:主要是引导幼儿针对提出的问题,主动探索,发现学习,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在说一说的轻松氛围中掌握本次活动的重难点,并且懂得做事有条理就不会慌乱,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晚上睡觉前整理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用品的好习惯的道理。

  六、活动过程

  最后我来说一下我的活动过程针对本次活动我设计的目标以及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主要设计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

  (一)谈一谈,师幼谈话,导入活动。

  在这一环节我会以谈话的形式带领幼儿轻松的进入活动,以上学前应该做什么为主题,唤起幼儿已有的经验,为下面的教学活动做好铺垫。接下来我会出示莎莎的图片,向幼儿介绍:小朋友们,有一个小朋友,瞧!就是她,她叫莎莎,是一个小学生,她会发生生命事情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导入活动。

  (二)看一看、听一听,播放故事录像,让幼儿直观形象的感知理解故事内容,引导幼儿学会用观察的方法来学习。

  在这一环节我将完成我的第一个目标,解决本次活动的重点,具体步骤如下:

  1、首先我运用直观形象法,播放第一部分录像(从故事开始到再不走就迟到了),让幼儿仿佛置身在莎莎慌慌张张的早晨的故事情节中,直观的感知故事内容,接着我会运用问题讨论法向幼儿抛出问题:莎莎都做了什么事情?她是怎么做的?引导幼儿用故事中的语言来回答问题,学说慌慌张张,理解慌慌张张的意义,感知体验莎莎的慌慌张张。

  2、接下来同样运用直观形象法,想幼儿播放第二部分录像,同样让幼儿运用观察法直观的感知莎莎的慌慌张张,进一步理解莎莎迟到的原因,同样的我会运用问题讨论法,向幼儿抛出问题:莎莎在什么时间收拾书包?她还与哪些事情没有做?为什么妈妈让她做完再去上学?莎莎为什么会迟到?引导幼儿用故事中的语言来回答问题,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锻炼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编一编,引导幼儿续编故事,让幼儿懂得做事要有条有序,养成晚上睡觉前整理自己生活和学习用品的好习惯。

  在这一环节我将完成我的第二个目标,解决本次活动的难点,具体步骤如下:

  1、首先我会运用问题讨论法向幼儿提出问题:这天晚上,莎莎回家后,她会怎么做?第二天早上她还会迟到吗?来引导幼儿根据故事内容,运用交流讨论法,分组交流讨论,并且能用连贯完整的语言续编故事。

  2、情感升华,组织幼儿交流讨论:如果你是一名小学生应该怎么做?来引导幼儿懂得要养成晚上睡觉前整理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用品的好习惯。

  (四)练一练、讲一讲,分组练习讲述自己续编的故事。

  在这一环节我主要将幼儿分为四组,每组四个人,来练习讲述自己组所续编的故事,之后我会请每个组选出一个代表来讲述自己组所续编的故事。

  综上所述,通过对幼儿的理解,以及直观形象法等教法的运用和教学环节的设计,我预见能基本完成我的活动目标,解决本次活动的重难点。

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七色花》是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中的选读课文,是第五单元“爱、奉献、真情”这一主题的延伸。这篇课文是根据前苏联著名童话改写的选学课文。课文写了小女孩珍妮用神奇的七色花帮助她做事的故事,启示人们要关心帮助有困难的人。全文紧紧围绕“神奇的七色花”从“得花”到“用花”,层次分明。珍妮用七色花瓣做的7件事,按事情发展的顺序,从先到后一件一件有详有略地写,条理清晰。语言重复较多。除了第6件事略写外,其他几件事基本上都按珍妮遇到什么困难或想要什么、她怎么做、结果怎样的方法叙述,写法相似。

  全文重点突出,虽然篇幅较长,但是作者以七色花为线索贯穿始终,每一段都有一个生动的故事,将一个可爱善良的小姑娘写得生动感人。学生读这篇课文,会在潜移默化之中受到教育。感情真切,描写生动具体是这篇课文表达上的特点。

  二、说学情

  三年级学生想象丰富,对童话充满兴趣。之前在学习第五单元时已经有了关于“奉献爱心、帮助别人”的情感积淀,因而学习本文,领会作者的情感并不是难事。围绕本课的教材特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计划安排一课时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并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三、说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学习课文内容,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白最后一片花瓣做的事情最有意义。3.总结全文,运用想象,说说如果有一朵七色花,自己想实现什么愿望,能学会模仿课文的构段方式进行仿写,也可以自由发挥。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七色花的神奇作用,知道珍妮七次用花瓣所作的事,感受用第七片花瓣帮助腿脚不便的小男孩最有意义。

  教学难点:模仿课文的构段方式,运用想象,引导学生说一说、写一写如果有一朵七色花想实现什么愿望。

  五、说教法学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想象,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注重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本节课我以“诵读体会”法为主,加上“讨论交流、读写结合”等多种方法配合帮助学生全面达到教学目标。 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为主,让学生自读、自悟,学会主动学习。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根据教师的提示思考、想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习惯。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培养他们的想象力。让学生进行口语交际,并且和写作练习结合起来,既发展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

  六、说教学流程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放手让孩子们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文本与想象充分结合,为学生营造开放、活跃的课堂氛围。主要从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教学。

  (一)质疑激趣,引入新课

  紧扣课题,激发学生想象七色花,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学习产生兴趣,产生求知欲望。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对文本感兴趣,对老师感兴趣。

  1.板书课题《七色花》读题。

  2.同学们你们见过七色花吗?你们猜猜七色花在你的印象中会是什么样的?

  3.大家都想知道七色花是什么样子,今天,老师就带你们一起去看看珍妮手中的七色花是怎样的,它又为珍妮带来了什么呢?

  (二)初读课文,感知整体;

  1.不动笔墨不读书,养成学省边读书边用笔记录的习惯,有利于提高学效率。让自由读课文,在读懂的地方做简单批注,在读不懂的地方做记号。自然而然引出文中较难读的.生字,着重指导,扫清生字障碍,有利于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2.检查预习中生字词,出示部分字词,指名读,及时纠正读音,着重指导以下生词:

  招牌舔陌生合拢羡慕小心翼翼

  (三)细读体味,了解大意

  1.这真是一朵神奇的七色花,每撕一片花瓣,就能实现一个愿望,你觉得哪个情节最有趣,你就选读那一段读。)

  2.指名分段朗读,知道文中讲了七色花的什么事?

  (四)合作探究,比较发现

  1.同学们,经你们这么一读,老师觉得七色花更美了,也更神奇了,细心的同学有没有发现,从用第一片花瓣到用第七片花瓣在写法上有哪些相同的,有哪些不同的。引导学生关注些的内容的同时,更注意作者写法的学习指导,为后面的写一写奠定基础。

  2.同学们读了两遍课文后,一定会有许多疑问或感兴趣的话题,请你再快速浏览一遍课文,把你感兴趣的内容用“----”画下来;有疑惑的句子用“?”画下来。 3.小组合作学习,交流感受,解决问题。小组间的交流,使学生之间有机会相互帮助,有机会获得同伴的创新的信息,促进学会多方位互动,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合作学习时要重点理解以下句子:

  (1)她想:六片花瓣都浪费了,这最后一片,要它做什么事,得好好想一想。(这句话是在珍妮只剩下一片花瓣时的想法。“得好好想一想”,说明她此时已经意识到了前六片花瓣的使用意义及作用不大,因此,对最后一片花瓣显得格外的珍惜,她要让最后一片花瓣充分发挥作用,要充分体现它的价值。)

  (2)珍妮想买巧克力糖,买蛋卷……可是吃过就没有了;买三轮小车,买电影票……不,等一等,让我再想想看。

  (这句话写出了当剩下最后一片花瓣时,珍妮复杂的心理活动。在她脑中闪过了不少念头,然而又被她一一否决了,因为她发现如果买吃的,“吃过就没有了”;买玩的,玩一段时间就腻了;看电影,看过就完了……“让我再想想”,说明她想用这仅有的一片花瓣给自己留下一些美好的东西,给他人带来一些帮助……)

  4.学生对语文教材反映往往是多元的,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以我们必须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努力为他们创设学习的最佳情境,在交流、探究中产生思维火花的碰撞和情感、认识的交流,群策群力,集思广益,把学习引“深”或拓宽。总结升华,巧妙引导:大家都说得真好,现在同桌之间互相说:把你认为珍妮做得不对的或者你十分欣赏珍妮的地方都拿来说一说,并讨论一下你如果有一朵七色花你会怎么做。

  (五)想象延伸,扩展阅读

  1.过渡:多么神奇的七色花呀,要是我也能拥有一朵,那该多好,同学们,你们想要吗?好,闭上眼睛,伸出双手,嘘――听,七色花和着音乐的节奏轻盈地飞来了,小心,合拢双手,拿好了。(出示:七色花)现在,这朵神奇的七色花就属于你了,你想用七色花实现什么愿望,请你把它写下来。

  2.小结:让我们每一个人都心存美好的愿望,只要我们努力的去做,神奇的七色花一定会帮助你们实现的!

  七、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微型的教案。我紧密结合教学内容,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在学生的探究讨论过程中相机板书。这一板书展现了文章内容,展示了文章叙述顺序,同时也突出了中心,反映了课题。

  七色花

  八、总结陈词

  本节课,我做到以读为主线,以展想象为散发点,以情这核心,以培养能力为目的,把时间留给学生,使学生在本堂课中达到会读会学会用。

说课稿 篇9

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倍的认识》,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与学法、教学过程这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首先说教材,《倍的认识》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四课时的内容,是《7的乘法口诀》中的例2、例3。本节课的内容是在乘法的初步认识2——7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倍”是一个新的概念,是一种数量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本内容的学习,初步建立倍的概念和简单的数学模型,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乘法的含义,拓宽应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与能力,培养数感,为今后学习分数、小数和百分数等相关知识奠定基础。

  教材为倍的认识提供了三个小朋友用小棒摆正方形和分两行摆点子的情境图。首先是以三个小朋友用小棒正方形的情景,根据2个4根、3个4根与1个4根的关系,引出“一个数的几倍” 的含义;然后例3是引导学生用摆点子图的方式,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为解决问题建构“思维模式”。

  本课教学对象是二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动、好奇。其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虽然已经有向逻辑思维过渡的趋向,但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与感性经验直接联系,主要依赖具体形象思维。因此我把“倍的认识”这一知识,溶合在学生的直观感受、操作与游戏之中。让学生在多种感官刺激中体验“倍”的概念形成过程与促进“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思维模式建立。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制定的教学目标重难点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经历“倍”的概念的初步形成过程,体验“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2)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初步建立“倍”的概念,明白“一个数的几倍”的具体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直观演示与操作,引导学生体验数形结合的方法,建立“几个几”与“几倍”之间的联系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渗透“倍”与乘除运算的关系。

  (2)通过摆一摆、说一说,丰富“倍”的表象,深化倍的认识,培养用数学语言有理有据地说明问题本质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使学生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2)会解决简单的关于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

  通过示范、指导来突破重点

  教学难点:理解倍的概念

  通过讨论、交流突破难点

  熟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对于低年级孩子来说最适合他们的就是直观形象的学习了。

  四、说教法与学法

  因此在本节课中我采用设疑诱导法、直观演示法、发现学习法、游戏激趣法,把这四种教法融合到整个教学中,尽管本节课“倍”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也不是件容易的事,但通过层层深入的教学,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原本并不是让人生畏的、令人生厌的,而是通过自己努力,体验成功、不断挑战自我的过程。

  美国教育学教授柯普兰提出“儿童对数学概念理解必须由儿童自己获得,教师的责任是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建构主义学习观也认为“数学学习是学生自己的活动过程。”学习数学是一个“做数学”的过程。为此我十分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本节课中我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为:自主探究法、类比迁移法、合作交流法、直观操作法、分析发现法,在教学中通过层层深入把“一个数几倍的含义”暗含在概念形成过程中,把“求一个数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通过亲身操作体验,让学生“有感而发”,真正“内化”成学生自己的“方法”。

  本课中,我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倍”,让学生初感受到“倍”,还给学生准备了圆片、小棒、三角形等学具让学生通过摆一摆、说一说,丰富“倍”的表象,深化倍的认识,培养用数学语言有理有据地说明问题本质的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具体来说说教学过程。本课时教学安排了五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三、强化概念,巩固认知

  四、拓展延伸,巩固深化

  五、 课堂总结,延伸巩固

  环节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感知倍)

  首先,说环节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感知倍)

  一上课,我首先请同学们看看教室墙上的“小组评比栏”,挑选两个小组的红花数行比较,板书在黑板上,挑选三对:

  第一组:2朵

  第四组:4朵

  第三组: 1朵

  第五组: 2朵

  第九组: 3朵

  第十组: 6朵

  我请学生们任选一对用数学语言说说它们得到的红花朵数的关系,学生已经会用谁比谁多多少,谁比谁少多少来描述两组红花朵数之间的关系,学生回答完后,我说:“你们都说的非常好,你们知道吗,老师只用同一句话,就能描述任何一对中两个组红花朵数的关系,你们想知道嘛?”“比如第四组的红花是第一组的2倍。第五组的红花是第三组的2倍,第十组的红花是第九组的2倍”。 在陈老师的介绍中,你有没有发现哪个新的数学名词?(学生初次听到谁是谁的几倍这样的数学语言,而且老师用同样的一句话就能描述每两组红花的关系,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初感知倍,接下来,我文学生“对倍你都想知道些什么”,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倍”,板书“倍的认识”。这个环节中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创设相对比较开放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回答,然后老师用倍的关系来描述,引起学生的兴趣。通过让学生比较,渗透“倍”也是由两个数量相比较而产生的大背景。同时由于在先前的学习中,两个数之间的关系主要存在的是相差关系,也可以这么说,在学生的头脑中相差关系已经形成了深刻的认知结构。鉴于此,既要沟通两个数之间的相差关系,又要拓展除了两个数之间存在的相差关系以外的关系,因此,教师事先准备了讨论的学习材料,进入第二个教学环节: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环节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认识倍)

  我说“今天,有三个小朋友也跟我们一起来研究倍的认识,你们看”,出示例2情境图,让学生观察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是怎样摆小棒的,第一个小朋友摆的1个正方形用几根小棒?还可以说是几个几根?第二个小朋友摆的了2个正方形用几根小棒?还可以说是几个几根?第三个小朋友摆的了3个正方形用几根小棒?还可以说是几个几根?然后老师指出第一个小朋友有1个4根,把一个正方形4根看成1份,第二个小朋友有2个4根就是有2份4根,也可以说成4的2倍,(板书)第二个小朋友和第一个小朋友摆得小棒数量成倍数关系,第二个小朋友的小棒数量是第一个小朋友的2倍,然后让学生说说3个4根就是有( )份( )根,可以说成( )的( )倍,第三个小朋友和第一个小朋友的倍数关系,根据2个4根、3个4根与1个4根的关系,引出“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本环节教学遵循学生认识规律组织教学,由扶到放,从 “份”→“倍”的认识,发展到这里由“几个几”→“几份”→“几倍”的认识,通过摆小棒的直观,引导学生建立“几个几”与“几倍”的联系,概括“倍”的含义,形成初步的理性认识,体现了通过具体形象抽象本质属性并加以概括的过程。接下来我转回到开题的小红花,让学生根据刚刚学的( )是( )的( )倍,来说说为什么这三对中两个组红花朵数都是2倍的关系。再一次强调几个几与几倍的关系,同时强调“1份”的重要性,通过一倍量的变化,再次加深倍的含义。然后我趁热打铁,做几道习题:

  (1)6个3可以说3的( )倍

  5的7倍可以说是7个( )

  2的4倍是( )个( )

  (2) ■■■■

  ★★★★★★★★★★★★

  ★的个数是■的()倍。

  (3)

  的个数是 的( )倍。

  (3)教室中小组座位的倍数关系

  从更高的需求层次上激励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训练学生思维,让学生感到“一个数的几倍”的存在,并体验到它的含义与作用,真正理解“一个数的几倍”具体描述什么内容,为下面学习“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作好铺垫。

  在讲完“一个数是几倍”的含义后,课本中的例3教学是引导学生用摆点子图的方式,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为解决问题构建“思维模式”。以此来进入第三环节:强化概念,巩固认知

  第三环节:强化概念,巩固认知(理解倍)

  首先出示例3,让学生们用学具摆一摆,第二行应该摆多少个圆片,并在小组内说说为什么这样摆,怎样计算呢?第一行摆2个,第二行摆的是第一行的4倍,也就是说第二行摆4个2,就是4×2=8。如果要求第二行摆的是第一行的3倍呢?该怎样摆和计算呢?然后老师摆出第一行有三根小棒,请同学们摆出第二行的根数是第一行的倍数,然后再小组内交流一下,你是怎样想的、摆的、算的。这个过程要反复用学具操作,在脑海里建立“第一行几个,第二行有多少个同样多的几个,就是几的多少倍”的表象,然后得出用乘法计算的结论。然后请学生们利用学具中的12个小星星设计一个方案,把星星排成两行,然后请同组的同学来用“倍”来说一句话,表示()是()的( )倍,让学生在次通过摆一摆来创造“倍”,并讲讲怎样摆才能清楚的看出来,这一过程一定要学生去经历,让学生去体验,让学生去探索,在亲身的感受中明白道理,过直观演示与操作,引导学生体验数形结合的方法,建立“几个几”与“几倍”之间的联系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渗透“倍”与乘除运算的关系。通过摆一摆、说一说,丰富“倍”的表象,深化倍的认识,培养用数学语言有理有据地说明问题本质的能力。

  在探究完新知后,进入第四环节:拓展延伸,巩固深化

  第四环节:拓展延伸,巩固深化(应用倍)

  1、列式计算:

  (1)4的7倍是多少?

  (2)7的3倍是多少?

  2、78页第一题

  3、小明有5本故事书,连环画的本数是故事书的7倍,小明有多少本连环画?

  4、用脑猜一猜 老师今年几岁?

  (预设:学生随意的猜测35、28、30、42、33……)

  师:出示信息,老师的年龄是5的倍数。你最先排除哪些数?

  (预设:学生容易想到排除28、42、33)

  师:是呀,35和30这几个数都有可能。(再出示信息)老师的年龄是5的倍数,也是6的倍数。

  学生揭晓谜底,并且说出理由。

  5、动口说一说

  看,陈老师老师带来的水果真多呀!(出示情境画面)

  (2个桃 3个苹果 4个梨 6个菠萝 8个草莓 12个西瓜)

  看着这幅图,你会用今天学习的有关“倍”的知识说一句话吗?

  6、摆一摆,填一填

  第一行:

  第二行:

  (1)你能用 “倍”来说一句话吗?为什么?

  (2)第二行再摆( )个 ,第二行的个数才是第一行的2倍。

  (3)第一行去掉( )个,第二行的个数就是第一行的2倍。

  本练习环节中通过多种渠道(耳听、手动、眼看、口动)、多种形式巩固并加深对"倍"的理解,问题带有开放性,这种开放性的练习更能体现学生的生体性,促使学生从发散思维中寻找规律,使学生的思维水平进入更高一个层次。总之,练习设计力求融知识性、趣味性、发展性为一体,把夯实基础知识与发展创新能力紧密结合起来,以求达到发展思维、形成技能的目的。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发展思维,提高语言的叙述能力,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感受数学的乐趣,体验数学的价值。

  通过一系列的练习后,使学生在初步建立“倍”的概念和理解倍的概念,会解决简单的关于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最后进行第五环节:课堂总结,延伸巩固。

  第五环节:课堂总结,延伸巩固

  我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知识?(学生交流)

  师:今天,你们的表现都非常出色,老师想把热烈的掌声送给你们,仔细听老师拍了几下?(4下)请你们也用掌声表扬一下自己,请注意你们拍的下数是老师的3倍。(生齐拍)你们拍了几下?怎样计算?

  师:掌声里都有“倍”的知识,可见“倍”的知识就在我们身边。课后请小朋友们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可以用“倍”的知识解决的问题,把它记录下来。

  这个环节让学生参与全课总结既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巩固新知,又使学生品尝到收获的喜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给学生一个开放的学习时空,激发他们用数学、爱数学的积极情感。

  整节课的新知识不是老师强加于学生的,是学生通过旧知识的牵引,主动获取的,体现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倍”是乘法的重要含义之一,要让学生多说自己的思维过程,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注重了新知识的形成过程。也让学生通过从形象到抽象的层层递进练习,提供了一个足够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去认知,去反思,去巩固,去运用,去发展新知,真正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本节课充分利用了情景图,形象地展示了知识的形成过程,知识的呈现过程更清晰,更有利于师生的互动。板书的设计从旧知的表示两个数之间的数量关系用多少来描述,到“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到“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从旧知到新知的过渡学习,层层递进,简单明了,让学生体会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形成。我的说课说完了,不足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实用的说课稿集合9篇】相关文章:

圆的认识说课稿(集合15篇)11-12

《钓鱼的启示》说课稿集合15篇11-08

《水调歌头》说课稿集合7篇11-04

实用的赤壁赋说课稿四篇06-21

实用的赤壁赋说课稿3篇05-21

数星星的孩子说课稿(集合15篇)11-09

实用的兰亭集序说课稿4篇06-19

实用的兰亭集序说课稿3篇03-24

【实用】赤壁赋说课稿四篇05-18

实用的四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集合6篇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