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说课稿

时间:2021-03-31 10:10:50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华】生物说课稿合集六篇

  作为一名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生物说课稿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华】生物说课稿合集六篇

生物说课稿 篇1

  一、教学目标

  第一节1、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以及亲子代间在性状上的延续。举例说出不同种性状和相对性状之间的区别。

  2、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

  3、关注转基因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影响。

  第二节1、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

  2、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3、说出基因经生殖细胞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第三节1、举例说出相对性状与基因的关系,描述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

  2、说明近亲结婚的危害

  3、增强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方法解释生命科学的有关问题的能力。

  第四节1、说明人的性别差异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

  2、解释生男生女的道理,理解生男生女机会均等的原因。

  3、能用科学的态度看待生男生女问题。

  第五节1、举例说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并能说出引起这两种变异的原因。

  2、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既受遗传物质的控制,又受环境的影响。

  3、初步体验调查生物变异的方法,提高处理调查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调查结果的能力。

  4、举例说出遗传育种的同种方法,以及在生产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难点

  1、性状和相对性状概念的理解,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2、基因怎样经过生殖细胞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3、让学生理解孟德尔遗传学理论,并能用遗传图解解释遗传现象。

  4、认识性染色体与人的性别的关系。

  5、让学生理解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

  三、教学策略

  第一节1、由两句俗语引出遗传变异现象及概念。

  2、学生谈谈自已和父母在外貌、行为方式和生理特征方面的相似之处并结合书P25图片,归纳总结性状的概念。

  3、请同学举例: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总结相对性状的概念

  4、强化对相对性状的理解,“两同”“一不同”。

  5、思考:有没有绝对不会遗传怕变异呢?请同学举例并归纳总结:如果受环境影响而没有改变的性状是不会遗传下去的。

  6、性状是生物的特征,这些特征由什么决定的?引出基因控制性状。

  7、学生看书P26转基因超级鼠,教师指导学生读图,强调:显微注射器、大鼠生长激素基因、输卵管等知识点。

  8、完成P27讨论1、2、3,得出基因控制性状的结论

  9、引导学生关注转基因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影响,强调要注意其安全性。

  第二节1、由孩子像父母引出思考:父母依靠什么途径把这些性状传递给孩子的?

  2、学生看P29图找规律:教师提示从数量、染色体组合情况、着色后颜色的位置等方面着手

  3、老师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情况说明什么问题

  4、思考:人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数量是23对,那么精子和卵细胞的染色体是否是23对呢?

  5、学生自学“比耐登”的发现,老师引导总结规律。

  6、学生完成P31填空

  7、思考:为什么一对夫妇所生的几个孩子长相会不同?为什么通过DNA检测能做亲子鉴定?学生通过讨论加深了对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的理解。

  8、练习并小结。

  第三节 1、如果一个父亲是双眼皮,控制的基因是AA,母亲是单眼皮aa,那么孩子的基因应该是Aa,他是单眼皮还是双眼皮呢?

  1、学生看书了解孟德尔的实验过程

  2、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是孟德尔,当看到第一代全是高茎时你会怎么思考?矮茎到哪儿去了呢?是吸收了,还是暂时没表现出来?你会不会继续种下去呢?

  3、孟德尔是不是只研究了一种性状?为什么研究多种性状?

  4、介绍孟德尔总结的遗传学规律,回到课前引入时的单、双眼皮的问题,学生分析

  5、老师讲解遗传学图解的画法

  6、用孟德尔的遗传学规律分析生活中的遗传问题

  第四节 1、学生观察比较男、女染色体排序图,找出不同之处

  2、老师介绍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

  3、思考:两幅图,哪个是男性的染色体图,哪个是女性的染色体图?图中哪个是X染色体哪个是Y染色体?

  4、思考:就性染色体来说,在男性的精子和女性的卵细胞中,应该有几条性染色体?男性有几种精子?女性有几种卵细胞?

  5、学生根据遗传学图解:分析并体会生男生女的机会是均等的

  6、进一步介绍:性染色体上也有很多不同的基因,也是一小段NDA决定性别。

  7、结合练习进一点了解有关性别的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第五节 1、展示图片,同种生物的千差万别,引出变异的现象

  2、探究: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

  老师引导学生思考探究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3、画出折线图:大家折线图中能分析得出什么结论

  4、归纳总结: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并举例让学生分析

  5、播放视频资料:让学生了解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的方法

  6、分析书上三种育种实例的原理

  7、练习;阅读资料: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生物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介绍的是关于生物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可能对人类造成危害的知识。“生物入侵者”标题生动形象,引起读者注意,文章开头引出说明对象,然后具体介绍什么是生物入侵者及其危害,再分析生物入侵者增多的原因和途径,然后写生物学和生态学界对“生物入侵者”的不同态度,以及世界各国对此采取的相应的措施。这是逻辑顺序进行说明的。思路清楚,层次分明。

  二、说教学依据

  :学生对外入侵比较熟悉,而没有“生物入侵者”的概念。可以从熟悉的外敌入侵的方式,再转入对不熟悉的“生物入侵者”的思考,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其次阅读科技类文章的目的之一,是筛选信息。此文正好可以让学生抓中心句,整理归纳各部分内容,了解大概文意。

  三、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劫掠、栖息、藩篱、归咎”等词的读音及词义,理解“在劫难逃、五彩斑斓、束手无策、物竞天择、无动于衷”等词语的意思,并学会运用。2、了解文中介绍的生态环境知识,了解生物入侵者的有关情况。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提高阅读科普文的能力。2.分析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了解生物“污染”,增强防范意识,为建设家园、保护家园而努力

  四、说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把握文章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二)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如何看待在物种迁移过程中的“人为干预”?为什么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过程中,强调“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和“不受天敌伤害”这两个条件?

  五、说教学方法:

  1.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设计阅读题目指导学生自读,帮助他们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探究文章的说明技巧。教师只作必要的点拨指导。

  2.讨论法。学生自由质疑,通过多种形式的讨论合作探究,共同解决。

  六、教具准备:

  多媒体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八、说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据光明日报(20xx年6月12日)报道,深圳西南海面上的内伶仃岛,一种产于中、南美洲的“植物杀手”薇甘菊在迅速蔓延。它们宛如一张张巨网,黑压压地笼罩在美丽的荔枝树、芭蕉树、相思树上。树木因为沐浴不到阳光而无声无息地死去,鲜花和绿草因为呼吸不到新鲜的空气而枯萎,岛上的土地正蜕变成荒原,素有“植物天堂”美誉的内伶仃岛,可能会被薇甘菊毁于一旦。那么薇甘菊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破坏力呢?让我们走进梅涛的《生物入侵者》去寻找答案

  (二)、学生自读课文,教师设计问题指导学生自读(多媒体显示)1.给重点字词注音。2.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说明本文所介绍的有关生物入侵者的知识。(不少于5个要点)3.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4.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找出来并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教师选五个小组的组长进行全班交流,每组负责一小题。

  (三)、学生自由质疑,由学生共同讨论解答,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并作必要的点拨指导 1.各小组轮流提问题,在小组内共同讨论解决。不能得到圆满答复的,向老师提问。2.教师分类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然后板示,全班同学共同讨论解决。学生难以解答的问题可能有: (1)如何理解在物种迁移过程中的“人为干预”?

  (2)为什么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过程中,强调“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和“不受天敌伤害”这两个条件?

  (3)你知道还有哪些“生物入侵者”吗?你在生活中发现过生物入侵的现象吗?

  (四)教师展示学生收集的信息:学生自由展示课下收集的“生物入侵者”的相关材料。教师也可利用手头资料介绍一些生物入侵的例子:①在我国,一种南美水生植物——水葫芦极大地减少了昆明滇池的水面积,当地气候明显干燥,湖中的68种鱼已有38种不复存在。②在西欧,一种北美虾病正在侵袭当地虾,造成当地虾在许多河流中消失。③在地中海和亚得里亚海,一种太平洋海藻覆盖了3000公顷的海底。等等。看来,时至今日“生物入侵者”有随时入侵的可能,我国对“生物入侵者”必须采取了严格的防范措施。

  (五)迁移拓展:1、收集有关“生物入侵者”的信息,加以整理,在班上组织一次以“话说生物入侵者”为题的讨论会。2、利用网络搜寻有关生物污染的信息,并加以整理,讲给同学们听。

  (六)课堂小结《生物入侵者》是一篇事理说明文,采用逻辑顺序说明事理,条理清晰,说明方法得当,是一篇规范的说明文,写法值得我们初学写作者借鉴。文中介绍的有关生物污染的知识,应学会运用,提高防范意识,加强生态意识,了解当地自然风景的价值,抵抗外来生物的侵入。

生物说课稿 篇3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单细胞生物(CAI展示课题),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课题进行分析。

  首先看一下教材分析,本节课来自于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四章第三节,主要两部分内容组成,单细胞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特点以及单细胞生物对环境变化的反应,本节课的重点是学生能够了解单细胞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特点,通过观察草履虫的形态和结构,只能解决单细胞动物存在的事实,而不能让学生认同单一细胞可以构成生物。所以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单细胞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产生反应,从而认同细胞构成生物体的观点是本节课的难点内容。

  就知识而言,学生通过前面章节的学习掌握了多细胞可以构成生物体,本节课的内容是继多细胞生物体的组成后的一节课,对于学生建立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是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理解本节课的内容对于深化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这个观点认识更加深刻。

  再来看一下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前面章节的学习对于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有了一定的了解,为本节课的理论学习打下基础,初一学生对于新鲜事物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探索,但是因为他们刚刚接触生物不久,对于本学科的理解和把握能力还不够,对于实验很感兴趣但是疏于思考实验的本质,因此需要教师的指引。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初一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我设计了如下的三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方面,说明单细胞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特点。并且说明单细胞生物对外界刺激能产生反应,再次认同生物体是由细胞构成的观点,能力目标方面,通过观察草履虫的形态结构和运动,进一步形成相应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探究草履虫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学习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特别是设计对照实验的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方面,通过实验,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在教学方法方面,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和一定的情景相联系,在实际的情景下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同化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根据此理论我设计了以合作探究为主的学习方法,学生通过做实验观察草履虫的形态结构来发现单细胞生物的生活。单细胞生物对外界刺激能产生反应,认同生物体是由细胞构成的观点。

  在教法指导方面,我希望培养学生通过主动探究去获取新知识,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并没有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自我的指导下主动的去探究,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自主探究式学习,变个人独立学习为多方合作学习,进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当然,课前的准备工作也是十分重要的。

  根据以上四个方面的分析,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俗话说的好,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同样开好头对于一节成功的课也是十分重要的,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先设疑目前地球上最大的生物是谁?

  地球上最小的生物又是谁?它生活在哪儿?怎样生活?

  问题提出后引发学生讨论,然后通过展示一组图片接着设疑,图片上展示的生物和你们刚才提到的哪个更小呢?为什么这些很小的生物我们平时没有见到过呢?

  这样把学生们的注意力吸引到因为这些生物仅有一个细胞构成需要在显微镜下观察到,肉眼看不到,从而顺利的引出了本节课。

  在讲授新课时,我首先让同学们思考一下幻灯片上的问题,

  (1)制作草履虫的临时玻片标本。

  (2)使用显微镜观察草履虫的临时玻片标本,观察草履虫的外形以及如何运动。

  (3)草履虫的身体只由一个细胞构成,草履虫是如何完成生命活动的?

  (4)草履虫是植物还是动物?理由?

  然后带着这些问题去进行课本中的观察草履虫的实验,让学生明白实验操作过程以及注意事项后展开实验,并进行巡视,对于学生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帮助。

  在实验结束后,播放录像,以便实验没有成功的同学也能观察到实验现象,从而达到新课标要求的面向全体学生。通过亲自的动手实践,学生对于草履虫的形态结构有了直观的印象。

  草履虫是属于单细胞动物。

  对于一个细胞来说,是怎样完成“吃喝拉撒”的?

  结合以上问题,我将展示草履虫结构示意图,带领学生一起对于其各个部分进行分析,详细讲解每个部分的功能和作用,然后让学生对照课本归纳草履虫的结构和功能,认识单细胞生物的结构特点。

  作为生物,草履虫又是如何来繁殖的?

  CAI展示图片“草履虫通过分裂进行生殖。”

  为了引出单细胞生物对环境变化的反应。提出以下问题,学生猜测。

  多细胞生物能够对外界的各种刺激发生反应,草履虫这种一个细胞构成的简单生物体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吗?

  引出探究实验“草履虫对刺激的反应”

  (1)给草履虫怎样的刺激?

  (2)怎样做才能既刺激它又不伤害它?

  (3)如何观察和比较草履虫对不同刺激的反应?

  (4)需要对照实验吗?

  学生参照以上问题分组设计实验,并且师生归纳实验过程。

  让学生明白实验操作过程以及注意事项后展开实验,进行巡视,对于学生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帮助。

  学生描述实验结果。

  在实验结束后,播放“草履虫对外界刺激的反应”flash,说明草履虫能够

  趋利弊害,适应环境。

  教学活动进行到这,学生对于本节课的内容有了初步的认识,此时我将带领学生一起对本节课回顾,使他们对于本节课的重难点有更加清晰的掌握。

  在练习反馈方面,通过教材上的自我评价提问学生,从而到达对本节课的反馈效果。

  在板书设计方面,以下是我的板书设计,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各位老师,同学们,本节课是我根据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识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习,主动参与到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结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生物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㈠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在“水中生活的动物”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它主要是从陆地生活的动物与陆地环境相适应的角度入手,通过对典型动物的介绍,得出动物适应陆地环境的主要形态、结构以及生理功能特点,重点关注运动和呼吸等方面。本节强调通过比较、实验、观察与思考等学习活动来获取知识,培养总结和概括的能力,并进行情感价值观的教育。

  ㈡教学目标

  1、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说明陆地生活的动物与陆地环境相适应的主要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

  2、通过实验和观察等活动,阐明蚯蚓和兔在运动、呼吸等方面与其陆地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概述环节动物、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3、强化“生物与其生活环境相适”的观点,关注动物栖息地的保护。

  ㈢教学重点

  1、使学生说出水生环境与陆生环境的区别。

  2、通过比较使学生能阐明各类陆生动物适应环境生存的形态结构特征和生理功能特征。

  3、概括环节动物、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㈣教学难点

  1、通过比较各类陆生动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的特征,使学生阐明陆生动物与陆生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特征和生理功能特征。

  2、蚯蚓、兔子在呼吸、运动等方面与其陆生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二、说教法

  本节采用情景导入法,谈话法,实验探究法,观察法,饲养法。

  三、说学法

  学法采用小组讨论法,实验法,总结归纳法。

  四、教学过程

  由于本节教学内容丰富,可用3课时完成。

  第1课时

  教师先引导学生通过对比用谈话式对水生环境复习总结,进而引出陆地环境与水生环境的区别之处。教师用投影打出水生环境可供水生动物生存的因素并进行归纳总结:

  一、水陆环境的差异

  (1) 水中有大量可供水生动物食用的铒料。

  (2) 水中有溶解于水中的氧,可供水生动物呼吸。

  (3) 水中昼夜温差小,有温和的环境。

  (4) 水中对水生动物还有浮力,解决了动物支撑体重的问题。

  接着教师提出问题导入新课:与水生动物相比、陆地动物的生活环境怎样呢?有条件的学校可放影像片让学生通过观看回答问题,拓展视野。没条件的学校可以观察书中的插图,再结合平时的实践和感受说出图中各动物生存的环境及运动方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分组讨论陆地生活的动物生存环境与水生环境的区别以及形态结构上的差异,突出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相适应的辩证观点。

  重点讨论生活在陆地上的动物又是怎样解决食物、呼吸、支持体重、适应气候、安全等适应环境的一系列复杂问题。学生回答肯定是五花八门的,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及时给予激励和评价,引导学生能运用较为科学的语言来描述生物学现象(学生说的是一些生活语言如:嘴——口 爪——脚——足 胳膊、 前爪、 腿——前肢 、 后肢

  蠕动——爬行,以培养学生使用科学语言的行为习惯。)

  师生共同对陆生动物与陆地环境相适应的特征,归纳总结

  二、陆生动物对陆生环境的适应

  1、陆地环境没有了水中的溶解氧,氧气以气体状态存在于空气中,出现了用肺呼吸或用气

  管呼吸;

  2、陆地环境没有了水的浮力,出现了四肢发达的肌肉(尤其后肢强健)这是支持体重和奔

  跑运动的结构;

  3、陆地环境没有水,气候变得干燥,为了适应出现了外骨胳,角质鳞片防止体内水分散失

  的`结构;

  4、陆地环境复杂多变危险四伏、敌害多,出现了发达的神经系统和灵敏的感觉器官,以对

  外界刺激做出迅速、灵敏的反应,且出现了拟态、警戒色、保护色……;

  5、陆地环境没有了水的温和,气候多变、昼夜温差大,出现了恒温动物。更进一步突出了

  本节的重点、难点:“陆生动物与陆生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特征和生理功能特征。”

  关于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书中没有过多解释说明,只是在章前点了一下,在这里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二者不同,区别辩认各生物类群且能举例说哪些是无脊椎动物哪些是脊椎动物及各类群的代表动物,及我国珍稀动物目前状况,渗透爱护、保护、珍爱生命等环保教育。关注动物栖息范围正在缩小,确立要保护动物栖息地的紧迫意识,形成随时宣传保护自然,关注珍稀动物的观念,并要与不法行为斗争。

  三、布置作业:

  课后观察蚯蚓的生活环境以及抓蚯蚓。

  第2课时

  实验 饲养和观察蚯蚓

  本实验要求通过饲养蚯蚓的活动体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认识到生活处处皆实验,养成随时随地观察的习惯。体验观察的快乐和观察到结果后的成功喜悦心情。

  蚯蚓的饲养较难。因为蚓茧的采集、孵化和培养尤其蚓茧的采集很难,加之孵化时间长,季节性较强(每年春秋两季,4、5月与9月)所以饲养蚯蚓没有成功。

  为了弥补此不足,我让学生提前2、3天采集蚯蚓(记录采集的环环境状况)首先熟悉并观察,然后再拿到课堂上来,在教师的指导下边观察边记录。创设问题情境,进行知识迁移,并带着问题去探究(关于问题教师可提出或让学生自己提出):

  1、蚯蚓适于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生活习性如何?把蚯蚓长时间放到干燥的环境或沙灰中会怎样?

  2、蚯蚓的体表为什么要保持湿润,在实验中为什么要拿湿棉球擦拭蚯蚓体表?

  3、大雨过后为什么蚯蚓会纷纷爬到地面上来?

  4、蚯蚓是如何运动的?怎样区分蚯蚓的背、腹、前、后?

  5、为什么蚯蚓必须在潮湿的土壤深层穴居?

  6、蚯蚓是环节动物,身体分节有什么意义?

  7、仔细观察蚯蚓身体一会儿变粗,一会儿变细。变粗后移动位置(蠕动)

  让学生充分理解:环肌收缩时,身体变细变长;环肌舒张时,纵肌收缩;身体变粗变短这一知识要点。总结出蚯蚓适应陆地生活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征。再结合沙蚕、水蛭得出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第3课时

  完成陆地生活动物类群的观察和概括。鉴于兔与人同属哺乳动物,而有关人的知识已在七年级下册详细介绍过,因此本课时教学的侧重点是通过对兔的“观察与思考”,总结出陆地生活的动物类群适应陆地环境的主要特点,并完成新课标中要求的关于哺乳动物主要特征的概括。

  一、观察外形

  1.想一想,光靠体表的皮毛就能使兔子体温恒定吗?

  2.测量兔子前、后肢的长度。想一想,兔的跳跃与其前后肢长度有什么联系?

  3.比较兔和狼的牙齿,想一想,二者的不同说明了什么?

  兔是大家都很熟悉的哺乳动物,因它长的可爱所以大家都很喜欢它,所以关于兔适于陆地生活的外部形态学生很容易说出来:(小组讨论分组发言)第一点:兔子的耳朵长(耳廓大便于收集声波)感觉器官发达,对外刺激反映灵敏。第二点:有发达的四肢和肌肉(前肢短小,后肢强大,能支撑身体,适于跳跃运动)适于陆地生活。体外被毛有保温作用。第三点:兔的牙齿分化,臼齿发达,盲肠发达,适于磨碎粗纤维与草食性相适应。第四点:母兔能下仔,且还能给小兔喂奶等。

生物说课稿 篇5

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初三生物第八单元第二章第四节《人的性别遗传》,在这里我主要说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难点和教学过程。

  一、说教材分析

  性别是一种特殊的性状,在学生中总是存在着一种神秘感,自然成为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安排本节内容可以满足学生对于性别决定和性别遗传知识的需求。另外,社会上一些人仍存在着重男轻女思想,母亲生出女孩而遭到家庭成员冷落和责备的现象并不少见。通过本节的学习,要使学生科学地理解和正确地对待生男生女问题,希望教师在教学中渗透这一精神。

  本节教学内容并不难,时间也较充裕,应该适当安排学生活动,让学生更多地通过自己的观察与思考,分析与讨论获得结论。

  关于男女染色体的差别,教材编入男、女成对染色体排序图。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后安排学生仔细观察,找出男女染色体组成上的差异。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说明人的性别差异是由性染色体决定;

  能力目标:解释生男生女及机会均等;

  情感目标:能用科学态度看待生男生女问题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说明人的性别差异是由性染色体决定;

  教学难点:解释生男生女及机会均等;

  用新的课程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倡导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即培养普通公民必备的生物科学素养,而不是培养生物科学家的素养,以此来指导教学行为。《性别和性别决定》属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范畴,本节课的重点是人类性别决定的方式和生男生女的原理。我确定教学重点的依据是: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知道了遗传的物质基础,本节课重在从人类性染色体的水平分析人类性别遗传的规律,另外基于社会上有重男轻女的思想倾向,把生男生女的责任推于女性,导致了许多悲剧的产生。这和人们生活关系密切,也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有必要通过教学了解科学真相,这是我确立重点的依据。生男生女的原理,在知识联系上属于断层,突如其来,而且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因此确立为难点,教学中通过学生的游戏活动来突破这个难点。

  四、说教学过程。

  1、关于导课:

  以问题导入:“雌雄有别是自然界的一种普遍现象,人有男性和女性,许多动植物也分雌性和雄性,那么,大家想不想知道人类性别决定的方式?想不想知道生男生女的奥秘?”这样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2、新课:

  本节教学从认挂图、为染色体配对、寻找男女染色体异同开始,引出“性染色体”概念,进而通过生男生女的小组游戏活动,理解人类性别的决定方式及男女性别比例特征。再引导学生分析我国人口普查资料,分析数据,发现问题,对男女平衡问题产生兴趣,探究自然状态下,为什么生男生女的概率为1:1。

  3、学生活动:

  为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合作,勤于动手,乐于探究,亲身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设计了活动环节,老师宣布游戏规则,两人一组,制作卡片,随机抽取,模拟家庭生男生女的游戏,各组统计男女性别比例,向全班汇报、汇总。老师巡回指导,依据学习活动中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的原则,设计思考题,启发学生思考:A这个活动的原理与生男生女的奥秘有关系吗?B有人认为生男生女的责任全在女性,你认为这种想法科学吗?通过学生活动揭示人类性别遗传的自然规律。当然从一个班统计结果来看,样本不够,不能科学地反映性别比。老师可引用全年级或几界届学生的统计总数,更有说服力。甚至推广到全国人口。

  4、充分利用教育资源:

  为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用小黑板列举建国以来我国大陆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对比,启发学生实事求是的分析历次人口普查有什么共同特征?尝试解释产生这种特征的原因。

  5、知识的迁移和升华:

  新课标关注个体差异,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创造机会,因此设计了以下问题:

  A人们的观念和医疗技术会不会影响男女性别的比例?

  B男女性别比例不平衡会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吗?给学生留下思考、想象和自主学习的空间。

生物说课稿 篇6

  一. 说教学理念

  基于新课标提出的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我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的教学理念,借助多媒体的简洁性.直观性和交互性,充分调动每位学生的学习热情,建立以”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疑为主轴.动为主线”的教学模式。

  二. 说教材

  (一) 教材地位和作用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人教版高中《生物》第六章第一节第一部分的内容。学生在学完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受精作用和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等知识后,转入难度较大的遗传学知识的学习,之前知识可为本部分的学习提供必要的线索,同时本节内容又为后面遗传的基本规律及生物进化等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 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要求,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总结“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和实验设计思路;理解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质疑、探究的能力。学习经典研究的科学方法,即“现象—问题—假说—设计实验检验假说—获得结论”的研究方法。

  (3) 情感目标 树立生命的物质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 重点、难点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原理和过程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原理和过程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中的难点。

  确立依据:本部分知识的学习应用了科学的实验设计程序及内容涉及到微观领域,学生刚接触到这方面的知识,属于他们的薄弱环节。

  突破方法:利用图片的新颖性和动画的直观性,通过关键问题的层层设疑顺利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得出结论,将问题步步分解。

  三 说教法、学法

  (一)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具备了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等细胞学基础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但还很不完善。

  (三) 教法和学法

  为了培养高中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等生物学素养,本课以“自主探究法”为设计理念,采用了“过程式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教学形式,如问题启发、分组讨论、对比归纳等方法。充分体现教师于“教”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于“学”的主体地位,通过设疑质疑,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并得出结论,使学生在积极参与的基础上强化科学思维,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学习成功的必要条件,结合本节课内容,指导学生主要采用了自学法、讨论法、归纳法进行有效的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有目的、有选择的阅读,通过课堂论坛的积极讨论,通过对有关素材的观察、对比、归纳,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四、说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 于生活中通过观察发现生物学问题

  为什么狗生的后代是狗,而熊猫的后代是熊猫呢?引导学生答出这是一个遗传现象。

  (2)回顾所学知识,由已知引入未知,进行合理假设

  播放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动画,以提问题的方式复习有关受精作用的知识,引导学生得出在生物的传种接代的过程中,染色体在前后代间具有连续性和稳定性,因此,认识到染色体在遗传上起着主要作用,进一步引出本课主题:染色体的化学成分中,究竟哪一种才是遗传物质?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通过自主观察生物现象,发现问题进而提出问题的能力。建立一种由已知领域出发,自然引入到未知领域的导课模式,符合认知的一般规律。

  (二)传授新知

  (格里菲思) 多媒体展示实验过程,通过设疑,引导学生思考:

  1、 该实验中各组分别能得出什么结论?

  2、 从最后组小鼠尸体上分离出了S型活菌,是S型菌复活了吗?这些S型菌的后代也是有毒性的S型菌,又说明了什么?

  得出结论:加热杀死的S型菌中有能够使R型菌转化成S型菌的“转化因子”

  教师

  指出:格里菲思并没有弄清谁是遗传物质

  利用图片的直观性,降低问题的起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外转化实验

  (艾弗里及其同事) 多媒体展示实验并引导学生思考:

  1、 各组对比能发现什么,能说明什么?

  2、 加入DNA水解酶的组有何作用?

  3、 这个实验与格里菲思的体内转化实验有什么关系?

  得现结论:DNA是遗传物质,而蛋白质和其他物质不是遗传物质

  教师指出:其实是S型菌的DNA进入了部分R型菌内,使这些R型菌表达出了S型菌的性状,从而使这部分R型菌转化成了S型菌,但仍有多数还未转化

  通过该实验的学习,使学生感受简洁、合理、巧妙的设计思路

  赫尔希和蔡斯

  通过多媒体展示,引导学生思考:

  1、 如何使噬菌体标记上放射性

  2、 S标记的组放射性主要在上清液中,而P标记的组放射性主要在沉淀中,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

  3、 为何S标记的组在沉淀中有放射性和P标记的组在上清液中有放射性标记?

  4、 细菌裂解后,释放出的大量子代噬菌体中可经测到放射性P标记的DNA,却不能测到放射性S标记的蛋白质,这又说明了什么问题?

  得出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明确将DNA和蛋白质等物质区分开,直接地、单独地去观察其各自作用的关键思路

  学生自主探究烟草花叶病毒遗传物质的实验:

  教师提示:利用前两个实验的设计思路,进行本次实验的设计

  课题:探究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什么?

  提出问题:烟草花叶病毒不含DNA,只有RNA和蛋白质,如何确定其遗传物质

  作出假设: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是RNA

  设计实验:思路:烟草花叶病毒的RNA和蛋白质区分开,直接地、

  单独地去观察他们各自的作用,从而判断谁才是遗传物质

  预测结果:现象

  得出结论:

  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探讨,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构建系统与联系,并使学生从学习知识本身上升到学会如何学的高度。

  五、 巩固练习

  1、 课堂例题:

  关于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A、格里菲思转化实验使用了两种肺炎双球菌,其中S型菌有毒,有荚膜,菌体光滑

  B 、艾弗里转化实验中,艾弗里提取的DNA为纯净的DNA

  C、 R型菌之所以转化为S型菌,是由于S型菌的DNA进入R型菌并成功表达

  D 、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课后作业:

  (2)某科研小组对禽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原理:略

  实验目的:探究禽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还是RNA。

  材料用具:显微注射器、禽流感病毒核酸提取物、活鸡胚、DNA酶、RNA酶。

  实验步骤:第一步 ;

  第二步 在 的条件下培养;

  第三步 分别从培养后的鸡胚中抽取样品,检测是否产生了禽流感病毒。

  请将与实验相关的内容填入下表:

  注射的物质 实验现象预测(有无禽流感病毒产生) 相关判断(遗传物质)

  第一组 如果

  如果 则 是遗传物质

  则 是遗传物质

  第二组 如果

  如果 则 是遗传物质

  则 是遗传物质

  设计意图: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并训练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实验分析和设计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

  第六章 遗传和变异

  第一节 遗传的物质基础

  一、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1、格里菲思实验(体内) 结论:DNA遗传物质

  结论:S型菌具有转化因子 三、 烟草花叶病毒的实验

  2 艾弗里实验(体外) 结论:RNA是遗传物质

  结论:DNA是遗传物质,其他不是 四、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设计意图:我根据板书的“规范、工整和美观”的要求,结合所教的内容,设计了如图所示的板书,使学生对本节课有一个整体的思路

  总结:

  以上是我对“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一节教材的认识和教学过程的设计,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我创设了问题情境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利用了多媒体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我认为只要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就可以提高教学效果,成功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精华】生物说课稿合集六篇】相关文章:

生物的特征说课稿11-04

生物圈说课稿11-04

单细胞生物说课稿11-02

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说课稿11-02

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的关系说课稿11-02

生物的变异说课稿11-02

寻找微生物说课稿11-02

生物的遗传说课稿11-02

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说课稿11-02

生物的多样性说课稿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