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3-24 09:04:09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实用】说课稿集锦9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9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实用】说课稿集锦9篇

说课稿 篇1

  一、导入新课

  (1)张家界森林公园,是我国第一个森林公园,它与天子山索溪峪构成了山奇、水奇、石奇、云奇、树奇的武陵源这里千峰竟立,争奇斗研,山势之雄伟,山色之秀丽,让人称奇叫绝这里哪儿都是一副如诗如画的天然绝景其中的索溪峪,更是别具一格,有着其他景点无法比美的魅力想去看看吗?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游览“索溪峪”。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师:看了课题,老师又让大家预习了课文,谁能说说今天要学的课文是紧扣课题中的哪一个字来写的?(野)那么,看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为什么“野”字上要加一个引号呢?)

  师:这个问题就等我们学完课文之后再请同学来回答

  二、自学课文

  出示自学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边读边想: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写索溪峪的野的?文章的写作顺序是怎样的?请你画出有关的语句读一读。

  完成问题:

  1、读了文章后,索溪峪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小黑板出示难读的词语,请学生读

  3、学生汇报自读后对文章整体的把握(板书:山、水、动物、人)

  4、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过渡:通过自己读,我们已理清了文章的结构,那么作者是怎样把这野山、野水、充满野性的动物和人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呢?

  三、合作探究,学习第二自然段

  1、下面请分四人小组按要求合作学习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1)、合作探究:索溪峪的山的“野”表现在哪些方面?

  (2)、小组内读一读你喜欢的句子

  2、小组汇报探究的结果

  (1)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惊险、磅礴、随心所欲、不拘一格

  (2)请学生读自己喜欢的句子,读后请其他同学评一评,再分男女读相关的句子

  (3)老师读写山的惊险的句子,学生想象、评价

  (4)全班配乐朗读

  四、学法延伸,自学描写水、动物、人的段落

  读完这一段话,我们仿佛置身于索溪峪那惊险、磅礴、不拘一格、千姿百态的的山中,也不得不惊叹于她那纯天然的、野性的美那么,索溪峪的水、动物、人又是怎样的呢?下面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学习但是老师有一个问题要问一位同学:该采取什么方法去学习你们喜欢的段落呢?

  1、学生自学喜欢的段落,教师随机指导

  2、学习汇报:说一说索溪峪的水、动物、人的野各表现在哪些地方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汇报学习成果(如:做小导游、当摄影师、有感情地朗读等)

  五、体会感情

  同学们,那惊险的山、调皮的水、顽皮的猴子、率真的人们,你们喜欢吗?那这种美是一种怎样的美呢?(野性、自然、纯朴、纯真)

  现在,你们明白了课题中野字为什么要加引号吗?(野字的真正含义是指索溪峪的那种天然、野性、纯朴的美)

  那么作者置身于这样的山水中,有什么样的感受呢?(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是啊!作者在这样的境界里,完全被感染了,被净化了,感觉此时的自己是从未有过的快慰,从未有过的清爽,他深深地爱上了这块神奇的土地,在作者的眼里,索溪峪简直就是大自然的宠儿,那么你们读了这篇文章,又有什么收获和感受呢?(学生畅谈,教师点拨学生从文章的表达方法和索溪峪天然的自然风光两方面谈)

  看得出来,此时的你们对神奇的张家界充满了好奇,在上课前我叫大家去收集有关张家界的资料,现在就请同学们展示一下。

  六、拓展延伸

  学生展示收集的资料

  七、总结

  这节课,我们领略了野味十足的索溪峪,又了解了迷人的张家界其实,在我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还有很多很多风景名胜,如:梦幻的九寨沟,神秘而质朴的西藏,惊险的华山等等,愿你们有时间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去欣赏,更希望你们能像作者一样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祖国壮美的山河。

说课稿 篇2

  【说教材】

  说课内容: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7课《我不是最弱小的》

  教材分析:

  爱,是人类文明永恒的主题,在家爱父母,在校爱老师、同学,在社会关爱别人。因为有爱,才会甘于奉献、乐于助人。本文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以爱为主题这组课文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讲述了5岁的萨沙一家人夏日外出郊游,在大雨突然来临时互相传递雨衣的感人故事,在这个故事中,雨衣成了传递爱的一个有效载体,使文章处处洋溢着融融的爱意。《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熏陶中获得思想启迪。所以在本文的教学中,我以“弱小”一词为文眼,抓住文章的明线──“谁是最弱小的”;以“保护”一词为情眼,抓住文章的情感暗线——“保护比自己弱小的”。通过“对话”的形式,深化学生对文本的认识,在师生、生生与文本多向交叉的对话状态中,让学生产生领悟,激起语言思维指挥的火花,让学生获得生命的体验。

  学情分析:二年级下学期是小学阶段低年级向中年级过渡的重要时期。学生在经过一年半的学习后,在识字量,自学能力和讨论思考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了,所以在学习这篇童话时,我注意引导学生理解萨沙说的话,又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通过各个角色的语言、动作和表情来感悟文章内容的深刻含义。

  根据教材特点、单元目标、课时安排以及我们班的学情,我制定了《我不是最弱小的》学习目标及重难点,具体如下:

  【学习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对二年级儿童认知水平的了解,确定本课的学习目标为:

  1、会认14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问号、感叹号表达的不同语气。

  3、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朗读能力、观察力、想象力、感悟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4、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向萨沙一家学习,自觉保护弱小者。

  【教学重、难点】

  1、会认14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培养学生朗读能力、观察力、想象力、感悟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3、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向萨沙一家学习,自觉保护弱小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说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有所感悟。“读”是语文学习最有效的方法。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精神和课文的特点,遵循学生的阅读规律,本课教学采用图文结合法、以读生情、以情促读、启发引导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品味、体验。

  【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本节课,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学法指导。

  1、自读自悟法:以读促讲,以读促悟,以读悟情。

  2、不动笔墨不读书法: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勤于动笔,乐于思考。

  3、自主、合作的学习方法。

  【文章中语言是外在的,情感是内含的,在教学中,我本着让学生领悟文本精炼的语言、深邃的思想,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和力求凸显学生阅读的独特体验,体现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阅读这样的教学理念进行设计。】

  【说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题质疑:

  成功的导入,能使学生迅速地进入学习状态,为整节课奠定基调。在设计中,首先出示课题,“谁来读课题?”,“你重读了‘我’这个字,读出了自己对题目的理解和滋味,谁再来读?”有了这样的引导,学生有的突出“不是”读出“我不是最弱小的”语气;有的突出“最”读出“我不是最弱小的”语气……通过不同的语气,读出自己的独特见解。意在尊重学生初读课文的独特体验。其次,再问:“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质疑:“我为什么不是最弱小的?”、“谁是最弱小的?”,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生发探究问题的兴趣,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设计意图: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习惯”,积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教学伊始,巧妙结合课题,以“我”入手,由表及里。这样既拉近师生之间的课堂距离,又自然引入语文教学的主题;既注重课堂说话的训练,又有利于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激发;既是师生之间情感的纽带与通道,又是实现文本与学生对话的构建。]

  二、初读释疑,整体感知:

  本环节通过自读,感知课文大意;通过检查字、词扫清阅读障碍;通过释疑“我为什么不是最弱小的?”、“谁是最弱小的?”把握文章的脉络,了解故事内容。

  三、咬文嚼字,品味感悟:

  本篇课文通俗易懂,但学生虽然很容易读懂课文内容,却不能让自己感动,不能有所体验。在教学时,让学生以文中角色的身份体验感动,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1、图文结合,学习二、八段,感受野蔷薇的“美”与“弱”:

  “簇拥”一词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不易理解,在教学时,让学生从图入手,“你能从图中找到野蔷薇和铃兰花吗?”学生虽然从未见过野蔷薇和铃兰花,但却能根据文中的描写感觉出大片盛开的是铃兰花,而被这大片铃兰花所包围的正是野蔷薇,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了“簇”一词表达的“聚集与包围”的含义。

  第八段中,当学生通过“无力、垂头”等词体会到野蔷薇的美丽与弱小后,让学生回过头来再读第二段,问:“再读,你有没有读出和刚才不同的感觉?”学生会顺其自然地把自己当成文中的萨沙,生发出“这么美的花,多么可怜。”、“多么需要帮助呀!”的情怀。

  设计意图:这种设计,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与体验中还原文字所描绘的情景、意向、画面,为学生体会文字意象背后的“意旨”打开一扇走向无限的窗口,使阅读具有参差性。对比朗读感悟蔷薇花的娇美和脆弱,更激发了学生对蔷薇花的关爱之情、保护之意。

  2、分角色朗读,学习3~7段,体验情感:

  [设计意图: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课堂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在这一教学环节中,主要借助读读、议议的阅读策略,让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无声的对话与有声的交流。一方面凸显“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样的阅读新理念,一方面主张通过阅读使学生学会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

  通过二、八段的学习,学生了解到萨沙保护野蔷薇是因为他的美丽与弱小后,引导学生自读3~7段,问:“萨沙这么做,还有没有其他原因?”学生通过读,不难得出“他这么做,是受了家人的影响。”这一结论。此时,出示萨沙的三个问句,朗读感悟萨沙的情感变化。

  第一句:“妈妈,您和托利亚都需要雨衣呀,为什么要给我呢?”抓住“不解”一词,引导学生读好两个语气词“呀”、“呢”感悟萨沙不理解妈妈和哥哥作风的心理。

  第二句:“这就是说,我是最弱小的了?”通过与上句的对比“如果刚才是因为不理解妈妈的做法而提问,现在又问,表达了萨沙的什么想法呢?”引导学生体会萨沙不相信、不甘心自己是最弱小的心理。

  在处理上个问句时引导学生把自己当成文中的人物去读,读出不同语气,使萨沙与家人的情感在学生的读中发生共振,然后移植于萨沙心中,使萨沙对野蔷薇的保护成为自然中的和谐。

  3、变换句式,回归主题:

  首先,出示萨沙的第三个问句:“妈妈,现在我还是最弱小的吗?”先指名读,问:“这时萨沙还认为自己是最弱小的吗?”学生答“他认为自己不是最弱小的。”然后师生分别扮演妈妈和萨沙,让萨沙用肯定的语气告诉妈妈:“妈妈,现在我不是最弱小的。”通过句式的变换,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体验萨沙在保护弱小者后的自豪与喜悦。最后,将本环节回归本课的课题中,“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当你再读课题时,能不能读出刚才没读过的滋味?”这一次的读课题,已不是原来意义的读,而是渗入了学生情感想象、关爱等心智活动,表达了自豪之情。哪个词最有滋味,学生的理解和上课之初是不同的。使读课题与读书结合在一起,完成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攀升。

  [设计意图: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课堂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在这一教学环节中,主要借助读读、议议的阅读策略,让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无声的对话与有声的交流。一方面凸显“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样的阅读新理念,一方面主张通过阅读使学生学会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这里将教学的重点圈定于萨沙与妈妈的对话之中,要通过反复阅读,通过精细讨论,体悟出萨沙三次说话的不同心境。]

  4、拓展思维,升华情感:

  [设计意图:语文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知识、发展能力,还应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凭借教材中的萨沙这个同龄人的形象,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来感受、体验萨沙的话,就能让学生和萨沙产生心灵的共鸣,满怀和萨沙同样的感情走出教材。]

  “萨沙带着骄傲的语气告诉妈妈,他不是最弱小的,因为他保护了比他弱小的野蔷薇,那么,野蔷薇有了萨沙的保护,将来还是最弱小的吗?”课文最后,以这一话题对学生展开思维拓展。相信学生能从野蔷薇的第二个花苞中坚信,它会开得更美,活得更顽强。使学生懂得在野蔷薇的美丽中,包含着别人的关爱,意旨“爱给别人,别人也得到力量,从而凸显勇敢、保护的价值和意义,提升文本的价值取向。

  5、说突破难点的途径

  文中二、八两段对野蔷薇进行了具体、细致的描写。第二段描写了野蔷薇的美;第八段写出了雨中野蔷薇的娇嫩与弱小。课文通过前后描写的对比,让学生来理解萨沙那颗对美好而弱小事物关爱保护的童心是教学的一个难点。在突破这一难点的设计中,我引导学生先抓住重点词“簇拥”“随风舞动”“芬芳扑鼻”感受野蔷薇的美,再抓住野蔷薇“无力地垂着头,显得更加娇嫩。”感受野蔷薇的弱小。再重新回到第二段。在对比读中问:“你若是萨沙,看到这么美的花渐渐凋零,你会怎么做?”让学生有一种发自内心的“舍不得”、“可惜”、“不忍心”之情,产生情感的共鸣。从而强化学生悲天悯人的情怀,实现生命体验。我这样处理教学的难点,有助于学生更好、更准确地把握文本的内涵,但决不是那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以篇盖全,而是从整体把握入手,由整体到部分,将整体看作局部意义的整合,将部分看作整体把握下的结构,做到整体与部分相得益彰、相辅相成、你中有我、互为所用,这便是整体与部分的平衡。

  【板书设计】

  14、我不是最弱小的

  让雨衣:爸爸——妈妈——托利亚——萨沙——蔷薇花

  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

  [设计意图]

  板书简洁明了,突出重点语句,概括了课文内容。

说课稿 篇3

  一、眼中有文本,突出教材核心地位

  《陋室铭》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教读课文,它是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葩,千百年来熠熠生辉。文章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通过对陋室的描写,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文章短小精美,对偶工整,虚实相生,言志如诗,韵味如歌。学习这篇文章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而且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二、脑中有目标,彰显文本德馨主题

  新课标对初中阶段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本单元教学要求有:在反复诵读中领会文章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又根据文本特点及学情,我把本课教学目标确定为: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词句,熟读成诵;了解“铭”的特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诵读品味,理解文章内容及写法;自主合作探究,体会作者的节操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确立高尚的志趣追求。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句,熟读成诵。

  2、教学难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体会作者的节操情趣,确立高尚的志趣追求。

  三、心中有方法,培养合作探究意识

  (一)教法

  1、朗读法 2、点拨法 3、多媒体辅助法

  【设计理念】“朗读是解读文言文的金钥匙”,本课中,我把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辅以适时点拨、多媒体手段,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提高课堂效率。

  (二)学法

  1、圈点批注法 2、诵读品味法 3、合作探究法

  【设计理念】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教学最主要的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本节课,学生运用圈点批注法研读课文,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在琅琅书声中,品味,理解,感悟。并运用自主、合作、探究法解决难点问题。

  四、胸中有流程,达到授之以渔效果

  本节课以“读”为本,引导学生采用“探究式”学习方法,通过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探究,达成教学目标。我安排了以下五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走进陋室

  伴着悠美的古典乐曲,多媒体播放“梅”、“竹”、“松”的画面,教师吟诵经典诗句导入新课,然后教师破题,介绍铭文特点。

  【设计理念】导语重在营造氛围,引领学生进入情境。所以,导入时诗句的点缀既营造了课堂典雅的氛围,又激发了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欲望。

  (二)朗读感知,踏访陋室

  在此我安排了四读蓄势:

  1、初读(教师范读;学生自读;找出韵脚,男、女生接读)

  2、译读(学生运用“替、留、调、删、补”的翻译方法,借助注释、工具书,自主翻译课文。)

  3、疑读(学生质疑,师生共同探讨。)

  4、畅读(学生流畅的读文后,积累重点文言词句。包括:一词多义、重点语句的翻译等)

  【设计理念】《课标》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本环节注重朗读方法的指导,由易到难,突出层次。学生通过四个步骤的读,丰富了文言知识积累,感知了文本内容,提高了学习文言文的能力,也为进一步品读文章,赏析课文亮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美读品味,欣赏陋室

  1、理内容

  学生品读探究:

  ⑴ “陋室”“陋”的理由。

  ⑵ “陋室”“不陋”的理由。 此处插入【课堂实录】

  明确:

  ①环境雅 ②情趣雅 ③心志雅

  2、悟主旨

  (1)文章哪句话能统领全篇?

  (2)教师补充介绍《陋室铭》的写作背景,学生讨论室主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3、明写法

  作者写陋室有何用意?(托物言志)

  【设计理念】“非读无以训练语感 ,非读无以激发美感。”本环节学生用多种形式朗读和品思结合的方式,品尝语言文字的奥妙,咀嚼精神世界的甘醇。赏文赏情明写法,边读边思悟其间。既让学生深入领悟了文本内容,又培养了鉴赏能力。

  (四)探究感悟,话别陋室 此处插入【课堂实录】

  以“刘公,我想对你说……”为开头说一段心里话,畅谈感受,话别陋室。

  【设计理念】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在 “对话”中,感悟到更多的语言、篇章及作者人格的魅力,从而获得思想的滋养、情感的熏陶、人格的完善。学生无数的体验、奇思妙想纷至沓来,从而轻松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

  (五) 积累名篇,铭记陋室

  学生赛背课文,积累名篇

  【设计理念】语文教学要让学生重视积累,养成博闻强记的习惯。有时读懂一篇文,读破一片心,或许要用一生的光景,就让学生牢记铭文,慢慢地去品。

  【设计理念】本节课在学生探讨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这样的板书设计。它是课堂教学的“眼睛”和“灵魂”,是整个教学内容的高度浓缩,也是学生学习思路的精炼再现。

  五、课后谈收获,总结教学得与失

  教学过程,就是引导学生沿着文本语言的阶梯去攀登作者精神境界的过程,攀登的过程就是作品的思想感情内化为学生的情感的过程,同时也就是文本语言积淀为学生素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人。通过本节课的探究式学习,读中培养语感,品中揣摩美词,悟中升华心灵,学生的素养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了全面的提高,我感觉本节课是成功的。

  1、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爱好,继续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感、健全的人格。

  2、学生在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时,有些讨论会偏离中心,教师应适当的调整讨论的进程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效率。

  3、今后教学中继续凸显“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特别是文言文教学,只有真正落实到“读”,学生才能够理解文章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恳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

说课稿 篇4

  活动名称: 罐子满满

  活动目标:

  1、 通过装一装,比多少的操作活动,初步感知物体的体积。

  2、 探索出把一个容器装满且数量最多的方法。

  活动领域:科学(中班)

  活动准备:

  盘子 玩具 枣 核桃 玉米 纸球 罐子

  活动过程:

  一、直接导入:

  今天,张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一样东西(出示罐子)看,这事什么?(罐子)

  二、张老师要请小朋友用这个罐子装东西。

  1.张老师准备了好多东西,小朋友看看有些什么?

  出示枣 核桃

  2.那小朋友再仔细看看,从大小上看,有什么不同?

  3.那小朋友猜一猜要装满这个罐子,装大的核桃装的多?还是装小的枣装的多?

  三、把大小不同的物体各装入同样罐子,比数量多少?

  1.那我们一起来试一试,装一装,看看到底是装大东西装的多,还是小东西装的多?

  2.在操作之前老师提几点要求:拿东西时一定要轻轻拿,小心洒在桌子上、地上,尤其使用罐子时要小心,罐子是用玻璃的,打碎了很容易扎伤小朋友的手,当小朋友操作完毕后,装满东西的罐子放在桌子右边。

  3.好了,现在请小朋友把轻轻拿出来。

  4.小朋友开始操作。

  5.小朋友都操作完了,挑小朋友说,你装的是什么?装满罐子装得大的多?还是小的多?

  小结:哦,小朋友都发现了,在一样大的罐子里,越大的东西装的越少,越小的东西装的越多。

  四、出示三种材料进行比叫并且装满罐子,知道怎样装数量最多。

  1.现在请小朋友把你们桌子上的罐子盖上盖子轻轻摇一摇仔细观察罐子里的东西有什么变化?那你的罐子里东西装满罐子了吗?还能用什么东西填满呢?(拿与原来罐子里一样的东西装)

  小朋友会动脑筋说不行。得装小的。

  2.那现在老师又给小朋友准备了三种东西,用这三种东西装满罐子。看看咋样装数量最多?想一想要装满罐子大东西装的多点?还是小东西多点?

  小结:原来我们要在罐子里装最多的东西,大的东西一定要放的少,这样就能放很多个小东西。

  活动延伸:小朋友今天玩的开心吗?老师把这些东西放在区域中,小朋友平时也可以去玩一玩。

说课稿 篇5

  我讲授的课是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下面我从教学设计思想(含教材、教学目标、学情分析)、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含教育技术的应用)四个方面和大家共同探讨这节课。

  教材方面:

  本课主要介绍了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主要的思想家、军事家和他们的思想 主张,以及形成的百家争鸣的局面,属于思想文化史。在历史的发展中,春秋战国 时期正是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的大动荡时期,诸子百家思想的形成和争鸣局 面的形成正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到大变革时代的表现,同时百家争鸣也为统治阶 级选择治国之道提供了思想基础。在教材上,本课既依附于了第7 课《春秋战国的纷争》、第8 课《大变革的时代》提供的时代背景,又为后边秦始皇建立统一的君 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国家和汉武帝的思想上的大一统做了铺垫。诸子百家的思 想对古代社会和当今社会都有这重大影响。是本册课本的重点。

  教学目标方面:

  知识与能力:掌握孔子、老子、孟子、庄子、墨子、韩非、孙武七个人所属学派 及 主张,重点是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成就。 通过列表培养学生用图表表达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掌握列表梳理知识的方法。 通过学习理解各大家的思想主张,产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掌握从不同角度分析 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孔子的教育成就,树立良好的学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通过了解各家的积极进步思想,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1孔子的政治主张及教育成就。

  2诸子百家的思想观点。

  教学难点 :

  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

  教法和学法方面:

  关于人物,重点在于对孔子的认识,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和资料,加深学生对 人物的认识。 关于主张,理论性很强又是生涩难懂的文言文,初一的学生理解很困难,这也是本课的难点,在教法上突破难点的方法就是:通俗讲解,精提炼,阶段分解记忆, 降低记忆难度。指导学生学习要注重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在建立人物与主张之间的联系方面,用列表的方法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记忆。

  教学过程:

  在导入部分我采用以旧引新的复习导入法,由第7 课《春秋战国的纷争》和第8 课《大变革的时代》的政治军事纷争,经济社会的变革引出许多思想 家纷纷著书立说,发表自己治世治国的见解。这种导入从交代了历史背景原因入手, 水到渠成。

  新授部分,我主张按课本顺序,先介绍孔子,因为孔子是本课的重点,在刚上课时学生的注意力比较好,有利于掌握重点知识,我们可以 用身边的历史激发学生整堂课的兴趣。 关于孔子首先要将“孔圣人”,“世界文化名人”等信息传递给学 生。

  其次作为思想家孔子的政治思想,我们可以概括为“仁”、“为政以德”。讲 解时强调:“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包含一切美德,如:我们现在所说的“尊 敬老师,团结同学,孝敬老人”等等,都是“仁“的范畴。“为政以德”就用“体 察民情,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来解释,再加上“苛政猛于虎”的故事 来补充就可以了。

  另外,关于孔子的教育成就是重点中的重点,他的教育成就可概括为:创办私 学;因材施教:谦虚好学;温故而知新四点。对其内容的解释可让学生联系实际发 表自己的认识,学生刚刚在语文课上学过《论语》应该能有所理解。随后要不失时 机的号召学生去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最后强调孔子还有很多优秀的思想都收集在《论语》中,这些思想后来成为封 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影响极大。倡导同学 们多读《论语》。 春秋时期的大思想家还有一位,被孔子称为“能上天入海的的龙一般的人物” 那就是老子。介绍老子的思想主张,可概括为:事物有对立面,能够互相转化来记 忆。对于这两句哲学观点,学生很难理解,用《塞翁失马》故事来说明。 孔子的言论收集在《论语》中,老子的言论收集在《道德经》里,对比强化记忆。

  第一部分讲解完后,我们最好进行一次小巩固,降低记忆难度。

  讲到第二部分百家争鸣时,要注意过渡,孔子和老子开创了儒家和道家学派, 发展到了战国时期,他们的主张引起了其他对时事有不同见解的思想家的争议出现 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关于各思想家的主张我们可用表格概括

  关于诸子百家的主张我们还要精提炼便于学生记忆

  墨子的主张可概括为:“兼爱”、“非攻”,

  孟子的主张可概括为:“春秋无义战”,“仁政”治国,自然资源持续利用三点。

  庄子的主张可概括为:“无为而治”。

  韩非的主张可概括为:改革、法治。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孙武要记住著作:《孙子兵法》,和军事格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在分析观点时,墨子的“兼爱”“非攻”用课本的话说明白就行了,不必拓展多,孟子的自然资源持续利用,需要拓展联系生活实际。关于庄子的“无为而治”理解起来有难度,需要老师讲解通俗。 庄子的“无为而治”有积极的一面,它阐明事物发展要顺其自然,我们应该按规律办事,可用“揠苗助长”的故事来说明其正确性。 关于韩非的主张,要强调得到秦国国君的赏识。 对于孙武的军事思想可作适当的拓展,因为那个征战的年代,军事占有重要的 地位。 在逐个分析主张后再进行对比分析来体现百家争鸣。 这正是争鸣的具体体现,但这些思想家争的是治世治国的道理,也正说明他们 都是有思想的心系天下的勇士,都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倡导学生学习。

  教学过程的下一环节是巩固复习,在帮助学生记忆方面,不知哪些老师有记忆的高招。在学生巩固之后,我们用探究题来引导学生思考:在当时的社会,你认为谁的 观点更适合当时的社会?哪些观点值得现代社会吸收利用? 关于课堂小结我主张采用根据板书梳理知识的小结方式。 关于板书用前边我们所列的表格就可以了。课堂练习的目的是检测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我们选题时要精。

说课稿 篇6

  一、教材的选择

  《剪枝的学问》一课是小学语文苏教版第六册第八单元中的第三篇课文。这一课的道理写得含蓄蕴集,虽未一语道破,但读者心中自明。

  《剪枝的学问》记叙了“我”在桃园看剪枝并了解剪枝的原因,以事情发展为记叙的顺序,以“我”“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的心理变化为线索,以轻松活泼的笔调娓娓道来,启示我们:“减少”是为了“增加”;生活中处处有学问,我们要做有心人。我之所以选择这篇教材,是基于以下几个原因:

  1.课文叙述主线明朗,层次清晰,便于学生模仿写作方法

  课文以事情发展为记叙的顺序,以“我”“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的心理变化为线索,将“我”三进桃园所见(冬剪枝春开花夏结桃)、所闻(王大伯的话)、所悟(减少是为了增加)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三年级学生的作文刚起步,这样的文章是便于学生模仿的好范文,学生能在阅读过程中掌握叙述方法。

  2.课文文字简而不白,道理含蓄蕴集,引发学生深思

  这一课的道理写得含蓄蕴集,没有直接的阐述,而是以对春天桃园花开烂漫,夏天桃园硕果累累极尽渲染,对课文的道理虽未一语道破,但让读者心中自明,读后意味悠远。

  3.课文内容取之于生活,能激发学生关注生活

  生活中我们常能看见剪枝,有的是果树的剪枝,有的是花儿的剪枝,有的是行道树等一些高大树木的剪枝,常见了也就不会特别地去在意,去了解为什么要这么做?因为常见,所以漠视。课文就是以生活中的现象来揭示一个深刻的道理:减少是为了增加。读了课文后,学生静下心来过滤生活中的场景,往往能将以往忽视的东西清晰呈现眼前,印证“减少是为了增加”这一道理。同时也引发学生去关注生活中的小细节,在生活中做个有心人。

  4.课文字里行间充溢着情感,触动学生心底的柔软

  课文以“我”的情感变化过程为线索叙述,以“我”的视角审视出现在自己

  身边的事情,在浅显易懂的语言中,我们不难发现“王大伯”这位种桃能手在自己种桃领域的专业,对自己种桃这项工作的热爱,一个“抚摸”让我们看到了王大伯对自己栽种的桃树的爱,就如同对待自己的子女一般。“抚摸”中真情感人,触动着学生心底的柔软。

  二、教材的解读

  1.把握内涵

  每一篇教材都有它独特的魂魄,也就是精神所在。要做到把握魂魄,首先是通读课文,查找相关资料,找到震动读者的文本精神。《剪枝的学问》一课取自生活中的常见事例,讲述的对象“王大伯”也仅仅是一个普通又平凡的劳动者,但是就在这位平凡的老人身上,我们看到了他在自己热爱的工作岗位上所做的不平凡的事。课文描述王大伯的话语不多,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就给我们描绘了一个种桃技术精湛、视桃为子女的老人,尤其是王大伯的一番话,简洁、生活化但却意蕴深远。所以,对本文的内涵把握,不能仅停留在让学生明白“减少是为了增加”“做生活的有心人”这一层面,也要走进“王大伯”的精神世界,感悟他的真情,体会他之所以能成为种桃能手,不仅是技术精湛,更是他对种桃本身的情有独衷。在王大伯身上,“劳动的快乐”与“剪枝的学问”紧密结合。

  2.理清脉络

  课文以事情发展为记叙的顺序,以“我”“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的心理变化为线索,将“我”三进桃园所见(冬剪枝春开花夏结桃)、所闻(王大伯的话)、所悟(减少是为了增加)以5个自然段叙述出来。第一自然段简介王大伯是远近闻名的《剪枝的学问》“种桃能手”。第二、三自然段写“我”在果园看到王大伯等人在剪枝,非常奇怪,经询问,了解了剪枝的原因。第四自然段写春天来了,桃花盛开,“我”盼望花儿早日结果。第五自然段写桃子丰收了,我在惊喜的同时真正的理解了王大伯的话:减少是为了增加。

  3.剖析重难点

  在把握了文本精神、理清了文章脉络之后,我们很容易就可以看到文章的重点、难点所在。

  1.通过对人物语言、行为的朗读感受王大伯对种桃的钟爱与技术的精湛,感悟王大伯那普通而不平凡的形象。

  2.把握叙述主线,抓住重点词语,边读边悟,读懂课文内容,了解剪枝是为了来

  年能收获更多更大的果子,明白“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

  3.能联系生活实际,结合课文组织语言,把自己的感悟表达出来。

  4.教学目标的确立

  知识与能力:

  (1)学生认识生字,借助语言环境理解词语;

  (2)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学生抓住表示时间的关键词,按事情发展顺序把课文分四段。引导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学会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两种方法(段意合并法,以“我”心理变化为线索来概括)。

  过程与方法:

  (1)主体,在阅读实践中有自读、精思、感悟、鉴赏、吸纳。

  (2)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自主探究中感知、感悟。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生以“我”的心理变化为线索精读课文,感受“我” “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的心理变化。

  (2)剪枝是为了得到更多更大的果子,明白“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懂得生活处处有学问,我们要做有心人。

  (3)大伯”对种桃的情有独衷。

  5.语言特色

  每篇课文的语言都有其特性,有的流畅平直,有的跌宕起伏,有的朴素简洁,有的华丽优美……根据不同的语言特点,在教学中要设计不同的语言训练。《剪枝的学问》的文字比较浅显易懂,在文本中比较有表现力的是课文第四自然段对春天桃园景色的描写、课文第五自然段对夏天桃园硕果累累的描写,思考在这些地方可否设计一些语言的训练点:

  (1)桃子的香甜引来了?

  模仿的句式为:浓郁的花香引来了无数的蜜蜂,它们欢天喜地地在花间飞舞。

  (2)将信将疑:剪去这些枝条,来年真的能长出更多更大的桃子吗?

  结合课文四、五自然段的意思,将这句疑问句改成陈述句。)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

  1.讲读教学:

  (1)多种形式、多层次朗读指导,朗读中感悟,朗读中提高。

  (2)抓住重点字词句,想象与说话训练结合。

  (3)课文与生活紧密结合,拓展思路。

  2.问题探究: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质疑问难。

  (2)合作交流讨论,在积极的思维中解决问题。

  3.多媒体辅助:

  (1)利用网络搜集相关的“减少是为了增多”的事例。

  (2)教学过程中多媒体的适当辅助运用。

  四、学习方法指导

  1.以朗读为抓手,阅读实践中有自读、精思、感悟、鉴赏、吸纳。

  2.以想象为辅助,自主阅读中有问题的发现,有文字的流动,有画面的呈现。

  以情感为线索,重点词句中体会真情。

说课稿 篇7

  《我们的班级》一课是《品德与社会》(上教版)一年级第一学期学习准备期中的第二课。

  从本课的课题上理解,《我们的班级》重在强化“集体”的概念,因而我们的教学设计所涉及到的“知、情、行”三维目标也应围绕“集体”展开。一年级的孩子在上这一课时才成为小学生没几天,他们对新的生活环境一定还有很多的好奇和陌生,也许有些孩子已经交到了新的朋友还想认识更多的朋友,也许有些孩子想交朋友却还没有机会或者勇气,作为学习准备期的这一课正好可以从此入手,依次从“认识集体环境”——使刚成为小学生的孩子们能清楚地知道自己班级的名称、人数和环境;“认识集体成员”——通过师生、生生间的相互介绍,认识自己的班主任和同班同学;“喜爱参与集体生活”——知道教室的设施,初步形成能为班级出一份力的概念。这三点逐步将“集体”的概念形成于孩子们的心目中,既而达成教学目标——熟悉班级的师生与物品,喜爱自己的班级。

  达成这样的教学效果还需要采用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形式,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童趣,孩子们怀着积极参与的心态参加到教学活动中去,大家都动起来,在课堂中感受到集体生活的乐趣。

  接下来,我就从以下三个教学活动来介绍本课的教学设计:

  一、认识集体环境

  课的开始,教师可以带一个玩偶进入教室创设情景,并向孩子们介绍——这位是我们班接待的第一位客人,请大家带着客人参观一下我们的教室吧!孩子们一定会被这样的活动设计吸引住,随着孩子们以班级主人的身份一一解开:“你们是几年级几班?”“带我参观一下你们的教室吧!”“刚才有好多小朋友给我介绍,你们班人真多,到底有多少人呀?”诸如此类的疑问,教学目标中所提及的班级名称、环境和人数也得到了落实,有两点需要强调:首先在介绍班级环境的时候,一定有许多孩子有能力并且也想介绍,而有些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有限不敢介绍,为了鼓励所有的孩子,可以请孩子们离开座位,给孩子们时间先绕着教室自己介绍一翻,然后再请有意愿的孩子介绍,之后,告诉孩子们老师会把教室的图片传输到家校网上,鼓励孩子们回家将自己的教室环境介绍给长辈们听,这样每个孩子都得到了锻炼的机会,同时心中也滋生出了身为班级主人的骄傲。其二,有关班级的人数,孩子们可能只算了在班级内孩子的数量,作为教师必须还要强调在这个数字上加“一”,这个“一”就是班主任,班主任也是班级成员之一,孩子们对此不一定能理解,教师可以通过玩偶之口在总结这个教学环节时帮助孩子们理解,简单地告知孩子们——我们的班级就像一个大家庭,有很多的兄弟姐妹,班主任老师就是像爸爸妈妈一样关心爱护着大家成长的大人。用这样的语言帮助孩子们理解了这个难题,同时也为下一个教学环节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二、认识集体成员

  班主任作为班级成员之一究竟能参与班集体的哪些活动呢?这样就很自然地进入了“认识集体成员”的教学环节了。先引导孩子们回忆班主任家访时的情景,马上就会在孩子们的脑海中产生熟悉的画面,他们都有能力说上几句,在温馨的气氛中,打开书本看图说说图片中的情景,甚至可以在课堂中现场模拟开展一些简单的集体活动,比如“现场排队”,已经在椅子上坐了一段时间孩子们是很愿意动动手脚的,乘这个机会活动活动从而又重温了集体活动的快乐,当然在这个活动中,无论孩子们的队伍排的好与坏,教师都应该给予鼓励,主要要让孩子们感受到集体的活动是需要每一个人努力的。聊完了书上的内容,还可以请孩子们回忆回忆自己与班主任之间发生的事情,譬如: 打扫卫生、布置教室等等,在这样的交流中,孩子们与班主任的感情又进了一步。此时,开场白中的玩偶作为过渡角色再次出场,引导学生介绍班级中的其他成员,也就是他们自己,通过三个闯关游戏,再次激发起他们参与的兴趣,闯关游戏第一关:比眼力——看照片猜猜他(她)是谁?第二关:比听力——蒙住眼睛,听声音,说说同学的名字。第三关:比一比谁的朋友最多?在里的“比一比”与第一课《我上学了》的认识新朋友是有联系的,我们这里比的朋友指的是在第一课知道新朋友名字的基础上,相处后已经有过交往的朋友,换句话说,也就是这一关也就是对第一课“找朋友”教学活动的反馈。最后在《找朋友》的音乐中请孩子们边唱边跳与朋友玩在一起,结束这个教学环节。

  三、喜爱参与集体生活

  在奔奔跳跳中能让孩子们感受到集体生活的愉快,如果自己能为集体出上一分力,这样的成就感是会给孩子巨大愉悦的。虽然新的集体才成立不久,虽然孩子们年龄很小,但他们一样有能力能为集体作贡献。因此,第三部分“喜爱参与集体生活”的教学环节我们就从孩子们已经参与的班集体活动入手。说到孩子们已经参与的班集体活动,我想班级的第一次环境布置就是很好的契机,事先收集一些孩子们的作品、照片来布置教室环境,课上将有学生作品和没有学生作品的环境进行对比,孩子们一下子就能感受到自己完全有能力为集体出力,借着这股力,引导孩子们观察教室,看看自己还能为集体做些什么?为第二课时做好准备。

  第二课时,围绕着“积极参与集体活动”的教学目标,以“聘任会”的形式依次从定下“小岗位”名称、要求以及人员进行,在整个聘任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由于整堂课都是模拟“聘任会”的形式,因此在教室的布置上要与“聘任”有联系,譬如可以课前在黑板上写上“小岗位聘任会”几个字,予以气氛的渲染。其二,“小岗位”的制定不要求面面俱到,以学生的想法为主,教师可以适当补充,尽量体现孩子们的主人翁意识,这样他们才能在今后的“岗位”中发挥最积极的作用。其三,应聘“小岗位监督员”时,教师要积极地引导孩子们全员参与,特别是要鼓励那些平时比较内向,但却非常想为班集体做事的孩子。如果应聘同一岗位的人太多,可以以轮流的形式,阶段性地评比,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我们的班级”是个集体,集体的建设需要大家的努力,人人都参与到集体中来,就达到本课的预期教学效果了。

说课稿 篇8

  一、教材分析:

  在浙教版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美术这课本第八册第四单元第十课安排了“巧折巧剪”教学内容,内容主要是进行图像剪纸。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民间剪纸艺术美,发扬我国民族、民间优秀的艺术传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目标:

  1、低层次目标:

  (1)学习折纸的基本方法,能初步运用对称剪纸的方法创作一幅剪纸作品。

  (2)感受剪纸的趣味和美感,体验快乐,激发对民间艺术的热爱。

  2、高层次目标:

  能设计制作一幅对称剪纸作品,学习团花创作技法。

  三、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欣赏剪纸的艺术特色,学习剪纸折剪的基本技法及阴剪和阳剪的组合等。

  难点: 抓住动物和人物的特征设计造型纹样,构思剪纸作品。

  四、设计思路:

  1、通过欣赏民间剪纸艺人郭秀丽徒手剪纸的短片,创设审美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以较易于学习掌握的对称剪纸为主线,经过学生初步尝试折、教师讲解演示、由浅入深,逐步掌握剪纸的折法,体验剪纸的乐趣。

  3、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创作要求: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能够剪出一幅完整的剪纸;鼓励部分优秀学生尝试设计制作较具象、繁复的剪纸。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首 先欣赏影片,让学生认识什么是剪纸。剪纸是我国民间艺术中的一种,它以独特的造型手段——在色纸上用剪刀、刻刀以阳刻或阴刻的形式表现出个性化的装饰纹 样。并了解剪纸中常用的纹样:小圆纹、月牙纹、锯齿纹、柳叶纹等。由此使学生对剪纸艺术有了初步的认识与了解,并激发学生的创作冲动。

  (二)大胆尝试,发现问题。

  在 折的时候,教师鼓励学生自己尝试大胆巧妙的折法。教师在学生试折以后,自己也折一种方法,并在折好的纸上任意画上较简单的纹样,让学生观察剪除的作品为何 会是不相连的,问其原因。然后讲解正确的画纹样的方法,并把其剪下来,展开让学生欣赏创作的成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着重鼓励学生大胆的尝试,大胆的进 行剪刻。虽然在这个阶段学生的还没有任何剪刻技法而言,但在这个阶段却能使学生对剪纸产生很浓厚的兴趣。一部分学生能够剪出效果不错的窗花,从而更加增强 了自信心。同时教师通过巡视发现学生在创作中存在的问题,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协助学生归纳总结以下两个可能出现的问题:

  1、图案单一,装饰味不浓。

  2、如何使形象不会断裂。

  三、教师引导,讲授技法。

  1、剪纸从结构处理上分为:阴刻法、阳刻法。

  阳刻:保留轮廓线,剪刻去轮廓外空白部分。要求做到“剪剪相连”。阴刻:剪刻去轮廓线,保留轮廓以外的部分。要求做到“剪剪相断”。

  2、剪纸的步骤:

  (1)折叠:在剪对称的形象时需要对纸张进行折叠。折叠分为对折、多次对折、四角、五角、六角、八角折法等。

  (2)起稿:用铅笔在纸上或折叠好的表面上进行图案的临摹或创作。画稿未定前切莫急于动手剪刻。

  (3)剪刻:遵循“先繁后易,先主后次,先里后外”的原则。外轮廓和较简单的部分用剪刀剪,内部镂空部分用刻刀刻。

  (4)贴裱:平整的粘贴、装裱在对比强烈的称纸上。

  3、剪纸中常用的纹样:小圆纹、月牙纹、锯齿纹、柳叶纹等。

  月牙纹:先剪刻内圆弧,再剪刻外圆弧。

  锯齿纹:先剪刻直线或弧线,再用剪刀移动着剪出锯齿。

  4、团花的设计要点团花一般有四角、五角、六角、八角折法,分别能够剪出不同个数中心对称的图形。

  通过课件演示,与教具展示,让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了剪纸的技法、纹样以及窗花的设计要点。

  四、尝试练习,形成技能。

  1、课件展示几个较简单团花纹样,学生在折叠好的纸上画出自己创作的团花纹样;然后进行剪刻;最后把作品粘帖到装饰背景纸上。

  2、课件展示几幅稍难度的不同折法的剪纸作品,由这个剪纸作品中找出剪纸常用纹样——月牙纹、锯齿纹,再次加深学生对剪纸纹样的认识。在学生进行创作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可能有部分学生子连接处会出现不连接的现象,教师要给予指导。

说课稿 篇9

  一、说教材:

  旋转是幼儿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大班幼儿好奇、好问,有一定的探究欲和求知欲,对身边的各种旋转现象充满兴趣。本节活动巧妙地借助小风扇为工具,截取纸盘旋转为切入点,以分组合作、闯关的形式,让孩子在大胆的操作和探究中进行观察、比较、总结规律,在发现小纸盘旋转秘密的同时锻炼了幼儿判断、推理、验证等思维能力,增强了幼儿的团队意识。

  二、说教学目标:

  大班幼儿对旋转的东西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幼儿对活动的需要比对事物的需要更强烈。对幼儿而言,动作就是思维。因此,结合大班科学活动的特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道纸盘旋转后,颜色、形状都可能会发生改变。

  2、能仔细观察、大胆推测,并积极的动手探索,求证答案。

  3、体验与朋友合作参与竞赛游戏的乐趣。

  三、说教学准备: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各色的纸盘,为幼儿人手准备了一个小风扇,在拆除了风扇头的基础上,我给风扇头做了简单的设计,让幼儿在使用风扇的基础上更具有安全性。同时,为了配合我的教学活动的有效展开,我还制作了课件,插入了一些正在旋转的视频,让幼儿有效的进行探索。

  四、说教学方法:

  1、观察法:

  科学活动是一个注重观察的活动。本活动就是引导幼儿在观察视频中旋转的纸盘颜色、形状的变化,以此来让幼儿感受、探索颜色及形状可能会发生的变化。

  2、游戏法:

  结合我园的课题研究《幼儿园游戏化的实践与研究》,我在本节活动中采取了竞赛的游戏方式,设计了一个闯关环节,这个环节符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大班的孩子喜欢以竞赛的模式开始的活动。通过这个模式,能够有效的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以便于更好的开展活动。

  3、探索操作法:

  在活动中,我设计了三个闯关活动和一个设计纸盘的活动,分别让幼儿探索纸盘在高速旋转中产生的颜色变化,在操作活动中引导幼儿更进一步的了解旋转中色彩的变化,让幼儿自主探究并发现旋转中颜色的神奇变化。

  五、说教学流程:

  1、关注兴趣点,激发幼儿兴趣:

  结合季节特征,夏天小朋友们都会用到电动小风扇来解暑,孩子们也很喜欢这种工具,大多时候孩子们只是用风扇来解暑,没有想到过利用小风扇来感受色彩的变化。通过本次活动,我以改装的电动小风扇为工具带动纸盘旋转,能够有效的激发了孩子的兴趣及探究欲望。同时,在提供的各色纸盘中,能够帮助幼儿在玩玩转转的过程中发现不同颜色、不同面积、不同形状、不同图案在旋转之后的所发生的变化,为闯关游戏环节做好经验准备。

  2、创设游戏化情境,增强探索欲望:

  以情景化、游戏化竞赛模式开展活动,符合大班幼儿的年龄及学习特点,使整个活动充满趣味,比较容易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小组合作的方式参与闯关游戏,相互协商、分工协作、取长补短,最终完成任务,在锻炼幼儿合作能力的同时使合作既成为学习的手段,又成为学习的目的。每一次的闯关活动,都是在孩子们的猜想和实践中完成的。有人会获得成功,也有人可能会面对失败。但是教师最重要的设计意图是想帮助孩子们学习用一种科学认识周围事物的态度来观察生活,学习运用进行验证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形成一种"尊重事实,让事实说话"的科学的态度。整个活动以竞赛为主线,共安排了四次闯关游戏,每次闯关都紧紧围绕目标展开,环环相扣,逐步深入,使难度不断加深。同时每次闯关都分为"呈现问题"-"提出假设"-"动手验证"-"交流讨论"四步骤,始终让孩子们带着问题走入活动,带着问题离开,以激发幼儿不断探索的兴趣和愿望。

  3、选出"旋转王",满足好胜心理:

  不管在什么时期,对于孩子的自信、好胜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活动中最有价值的成分都是主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人都是靠自身的心理力量来启动热情、锻炼意志、发展智力、获取知识的。有了好胜心孩子才可能步步攀高。本环节,我请幼儿在小组竞赛后,分别请幼儿交流自己的探索发现,使幼儿意识到颜色的变化,从而引出对颜色的认识,掌握一些常见颜色间的变化,最终选取游戏的"旋转王"。

  六、活动综述:

  在整节教学活动中,我将使孩子们的操作探索欲望有效调动后,引导孩子们玩一玩、试一试,验证自己的猜想,以此来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操作之后我请每组幼儿说说自己看到的结果,分享成功的喜悦。教师指导的重点是引发幼儿知道纸盘旋转后,颜色、形状都可能会发生改变。能仔细观察、大胆推测,并积极的动手探索,求证答案;能够体验竞赛游戏的乐趣,从而进一步巩固获得的知识经验。

  一节好的科学活动不仅需要老师的有效引导,更需要良好的教学氛围。本次活动旨在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与自主探索活动中探寻旋转及色彩的变化,有效的激发幼儿的兴趣,让幼儿根据视频提供的旋转中的纸盘,自己设计与旋转方式一致的纸盘,则是本节活动的一个亮点。

  在科学活动中,我们要让幼儿利用发散性思维去观察周围的事物,引导幼儿用眼睛看、用脑袋想、用双手做、用嘴巴说,这样孩子才会真正地感受到科学活动带来的乐趣。

【【实用】说课稿集锦9篇】相关文章:

《观潮》说课稿集锦15篇12-18

散步说课稿集锦15篇11-12

木兰诗说课稿集锦9篇11-05

【实用】赤壁赋说课稿四篇05-18

《珍珠鸟》说课稿(集锦15篇)11-24

琵琶行说课稿集锦15篇11-04

【实用】二年级语文说课稿范文集锦9篇10-06

实用的赤壁赋说课稿四篇06-21

实用的赤壁赋说课稿3篇05-21

【实用】兰亭集序说课稿4篇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