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3-24 08:33:47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热门】说课稿模板合集八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9篇,欢迎大家分享。

【热门】说课稿模板合集八篇

说课稿 篇1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学会本课14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自然段。并摘抄优美的词句。

  情感目标:通过对课文的诵读品味,感受海底世界的神奇美丽,物种繁多,物产丰富。并学习作者怎样把种类繁多,活动有趣写具体的方法。

  教材分析

  《海底世界》是小学语文第六册的一篇科普知识性美文。课文以生动有趣、准确形象的语言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神奇美丽的海底世界。

  教学对象

  三年级学生接触计算机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他们不再象低年级儿童那样满足于观赏一些美丽的图片,而是渴望自己操作计算机,由于学生是一个个生动活泼的个体,有着不同的体验,感悟语言文字有着鲜明的个性。于是我尊重学生的个性,安排了“课文”“阶梯练习”“知识宫”“讨论”等模块让学生自主进行探究学习,使之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

  教学方法

  说演结合,加强口语表达能力:通过当小导游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然后自主评价,来唤起学生内心的表达冲动,使他们的语言如涓涓细流,在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中潺潺流淌,呼之欲出。同桌演练、集体演练,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说、演的机会,培养了每个学生的口语表达的能力。

  情境创设法:古希腊学者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他们主动地、积极地去学。

  自主探究式学习:我们的语文教学,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放手让学生去自主读书,主动融入阅读情境,要解放学生的大脑,解放学生的四肢五官,要在课堂与生活之间架起一道彩虹,要让他们“走出”课堂,“跳出”文本内容,愉悦地进入自我学习中,丰富自身感受,从而自觉地运用语言,积累语言。这样既有利于学生驰聘想象,极大地满足了学生抒发内心情感的需要,又迎合了学生之间的精神交往的需要;既使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得到了结合,又实现了学生对现实生活的不断超越。

  观事物的联系,充分感觉语言的形象美,音韵美,在学习中通过单行朗读,整篇诵读,学生从对具体单一的画面理解,

  教学过程

  (课文学习与课件资源紧密结合,其中有三个模块是亮点:“课文”“阶段练习”“讨论”)

  一、利用媒体,引入揭题。

  1、在“导入”模块中,用播放影音录像的方式,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生动自然的引入新课。

  2、创设情境:“小导游培训”:让孩子们乘坐“魔力方舟”进行海底探秘。回来后正是录用。激发孩子们极大的学习热情。

  二、运用网络,探究学习。

  1、让孩子们两人一组、三人一组组成学习合作小组,进行自主学习。

  2、在“课文”模块中,有课文内容、影像图标、声音图标、图片按钮、名词解释等等内容,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性地进行学习。

  三、进入题库,自主练习。

  1、在“阶段练习”模块中,设计了基础题、跳一跳、新挑战,三个分层阶段练习,可以检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

  2、检测过关的学生可以直接进入下一模块的学习,还没过关的学生可以回到“课文”模块继续进行有针对性的补充学习。

  四、浏览资源,拓展延伸。

  在“知识宫”模块中,设计了“电影”“图片”“故事”“友情链接”四块内容。学生不仅可以浏览到大量的教学资料,还能通过友情链接直接到英特网上遨游。

  五、网上交流,实时反馈。

  在“讨论”模块中,学生能提出不懂的问题,也可以为他人作答,还能跟老师请教。真正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局限性,体现了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优越性。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主要了解情绪的多样性、多变性及不良情绪的危害性。掌握适当表达和调节不良情绪的方法,是第五课《做情绪的主人》的教学重点之一。由于小学三年级学生情绪发展具有较大的情境性、不稳定性和易变性等特点,他们还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因而引导学生学会调节自己的不良情绪是十分有必要的。本课以三年级学生的成长发展特点为立足点,以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为主线,以学生情绪辅导为主要内容,通过情景体验、游戏活动、讨论分析等多种形式的系列辅导活动,增强学生情绪调控能力,使他们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2、教材的处理:

  教科书就是老师"教"和学生"学"的课本。以往的教科书,通常以老师"教"的角度编写,故称"教本";这套《健康教育》课本主要是从学生"学"的角度编写的,可以称作"学本"."学本"的意思,是在老师的组织和帮助下,学生自己学。因此,本教材主要让学生自己阅读、思考,学习小组讨论,最终在老师的适当引导下得出结论为主。在教学过程中,我结合三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依据课程标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设置情景段、游戏多种教学形式,进行直观教学、兴趣教学。

  二、说教学目标:

  结合三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依据课程标准,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情感态度价值观:1.了解情绪的多样性、多变性及不良情绪的危害。让学生认识到调节情绪的重要性,使其面对情绪问题时有调节的愿望,做情绪的主人,自觉培养态度乐观、兴趣广泛等良好的情绪品质。

  ●过程与方法:以学习材料为载体,组织发动学生以小组讨论等形式,探讨摆脱不良情绪的方法,联系实际由小组内部讨论进而扩大为全班同学交流探讨,师生共同总结调节情绪的方法。在讨论交流和游戏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知识与技能:掌握适当表达、调节不良情绪的方法,做一个活泼、开朗、快乐的小学生。

  三、说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多种情绪,认识到不良情绪的危害性,把握好情绪。自然地引导学生掌握适当表达、调节不良情绪的方法。

  理由:由于小学三年级学生情绪发展具有较大的情境性、不稳定性和易变性等特点。他们还不能控制自己不良的情绪,因而引导学生学会调节自己的不良情绪是十分有重要的。

  四、说教法

  根据教学内容,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启发式教学法: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启发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积极探索与主动思维。

  2、情景教学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设置情景段,实现直观教学、兴趣教学。

  3、比赛激励法:结合学生好奇、好动、好表现的心理特点,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展开比赛,以培养学生的合作、向上的精神,激发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4、游戏体验法:运用游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感性认识。

  五、说学法

  新课程改革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学习,选择方法是很重要的。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我在学法指导时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拟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阅读发现法:这是学习间接知识的有效方法,教材中某些好材料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思考、学习小组讨论,最终在老师的适当引导下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

  2、合作学习探究法:通过小组讨论,使学生们能相互交流,各抒已见,充分发挥团体合作的精神,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在合作中成长。

  3、归纳总结法:让学生在问题情景中想方设法解决问题,及时归纳,并加以正确引导,进一步强化思想认知。

  六、说教学过程

  根据本课时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及学生的认知规律,我作了如下教学过程的设计:

  ● 导入新课

  游戏:幸运数字

  【设计意图】 让学生亲身体验同一件事不同的情绪变化,初步了解情绪的多样性和多变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课题。

  ●推进新课

  (一) 心灵体验 ( 动画讨论)

  欣赏《猫和老鼠》的片断,观察猫的情绪变化。

  【设计意图】 通过欣赏动画片,不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进一步加强对情绪的多样性、多变性地认识。

  (二)心灵透视

  1、小组交流:良好情绪和不良情绪分别对自己的影响

  2、欣赏图片:良好情绪和不良情绪对他人的影响

  3、小组讨论:解除不良情绪的方法

  【设计意图】 在学生对于情绪有一定的认识的基础上,充分了解良好情绪和不良情绪对自己或他人的影响,以及不良情绪的危害,让学生认识到调节情绪的重要性,使其面对情绪问题有调节的愿望,做情绪的主人,从而激发学生思考有效调控不良情绪的方法。

  通过交流、讨论,归纳、总结得出不良情绪的危害及调节不良情绪的方法,增强培养态度乐观、兴趣广泛等优良情绪品质自觉性。使学生自发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情绪状态。(突出本框重点)

  (三)心灵火花

  1、放飞烦恼,快乐自己

  回想一下,你最近比较心烦的一件事情,自己选择一种排除烦恼的方法,把它写在纸上,把自己的烦恼纸折叠成纸飞机。放飞烦恼,快乐自己。

  2、总结延伸

  用儿歌来结束活动,儿歌大意:情绪就像气象台,喜怒哀乐变得快。生气时,笑一笑,烦恼事,讲出来。紧张时,静一静,伤心时,想得开。乐观向上有自信,学习生活添光彩。

  最后随着《歌声与微笑》一起,把所有的烦恼抛开,祝愿同学们永远快快乐乐!(在音乐中结束)

  【设计意图】 通过放飞烦恼活动,在巩固掌握调控情绪的方法的同时,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改变态度,拥有积极的情绪,做一个开朗、快乐的小学生。最后用儿歌结束活动,启发学生思考,升华情感,巩固已学知识。

  总之,本节课我根据新课改理念和三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以认知发展为主线,情意发展为内容,交往互动为呈现形式,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索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相交与垂直 (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21-23页)

  2、教材的编排意图及地位、作用:

  (1)、编排意图是通过充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在借助实际情景和操作活动,认识垂直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和创造能力。

  (2)、地位及作用: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直线、角以及平行的基础上展开的,以引出相交与垂直的概念。在平面几何的学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及不可替代的作用。

  3、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景和操作活动,认识垂直。

  (2)、能用三角尺画垂线。

  (3)、能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4)、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画图能力。

  4、教学重点:

  (1)、建立相交与垂直的概念,能用三角尺画垂线。

  (2)、画垂线,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问题。

  5、教学难点:建立相交与垂直的概念,能用三角尺画垂线。

  6、①教学准备:课件,长方体框架一个、三角板一套。②学具准备:三角板一套、一张长方形纸。

  二、学生分析:

  1、 学生的认知背景分析。《相交与垂直》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直线、角以及平行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对学习几何图形的内容比较感兴趣,但也觉得比较陌生,受图形空间观念和动手技能的影响,有部分学生学起来还感到吃力,动手操作灵活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2、 学生应掌握的基本学习方法。

  ⑴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他们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⑵使学生学会手、口、脑、眼并用,善于通过有序观察、归纳、总结理解新知的方法。

  ⑶通过汇报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三、教学理念:

  首先,力求以现实生活为背景,以教学内容为基准,提供现实的、有意义的学习内容,创设一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境。其次,以学生发展为本,采用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探究性。第三,在实践应用知识上,充分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这一思想。

  四、教学流程:

  本节课教学分五个层次进行: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知道相交。

  1、请同学们观察我们的教室,在教室里有没有互相平行的线呢?再看这里的两条线,它们互相平行吗?(不平行,它们相交了。)

  2、引入课题: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相交的线,相交的两条直线会组成角,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与相交有关。(板书:相交与垂直)

  〖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旨在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贯穿在小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中,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点燃他们求知欲望的火花,从而进入最佳状态,为主动探究新知识聚集动力。[

  (二)、实践探究,建立概念,认识 "互相垂直"

  1、两根小棒相交可以得出角,大家想动手玩玩吗?(要求)同桌合作摆小棒,把两根小棒相交得出的角摆出来。 然后汇报

  2、刚才许多同学说了自己的摆法。摆成锐角和钝角用眼睛也可以判断出来。可是直角是90度,用眼睛判断不够精确,你有什么方法证明自己摆的角是直角吗?

  (生:用量角器量一量、用三角板上的直角量一量、用30度和60度角拼、用书的角去比……)。

  3、老师用两条直线代替小棒,表示出你们摆的直角(课件出示)。在直角上还要标上直角符号"┐".

  这三组直线都相交成什么角?(板书:成直角)它是由几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板书:两条直线相交)

  像这样,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4、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都有一个交点,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用字母O表示垂足)

  判断两条直线是否互相垂直,关键是看什么?(相交成直角)

  5、质疑:对于互相垂直你们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的吗?"互相"是什么意思?

  师举高一根小棒,能不能说这根小棒垂直? (不能)必须有另一根小棒与它垂直

  6、我们以图①为例,为了区别它们,在直线上取一点。我们不能说线段OA是垂直的。

  应该是OA垂直于OB,还可以说OB也垂直于OA.记作:OA⊥OB

  7、(出示长方体铁框架)谁能说说长方体的哪些边是互相垂直的?(两三名学生说)

  打开电脑找到这个立体图形,同桌互相说一说。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玩中学,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说一说等方法,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知识

  (三)、学生动手尝试,

  1、折一折,加深认识"互相垂直"

  (1)、拿出一张正方形纸折一折,使两条折痕互相垂直。折完后,请同学们用不同颜色的彩笔把每组折线画出来,便于区分。

  (2)、 怎样验证你的折痕是相互垂直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互相垂直。

  2、画一画,画垂线

  师指导画垂线的两种情况:一是过直线上的一点画一条与这直线垂直的直线;一是过直线外一点画一条与这直线垂直的直线。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学生既巩固了所学的新知识,又体验到数学的基本实用性。

  3、做中得

  (1)、综合练习(出示课件)

  判断对错。(用手势来表示)

  ① 两条直线相交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

  ② 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

  ③ 下面图中的AC线段最短。( )

  (2)、实践应用

  完成教科书23页小实验

  〖设计意图〗让学生应用垂直的知识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具体问题,通过小实验让学生体会点与线段之间垂直线段最短。

  (四)、再次观察教室,发现教室里互相垂直现象到处都是。

  师小结:互相垂直是一种很常见,又很实用的现象,在我们周围随时随地都可以看到,同学们想亲自验证一下我们身边的互相垂直现象吗?请同学们在课外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测量,并把结果记录在纸上。

  〖设计意图〗通过课外实践活动,跨越了课堂教学的时空界限,真正培养了学生应用意识,合作意识和研究能力。

  (五)、归纳整理,概括总结

  师:同学们今天学得高兴吗?说说你学会了什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设计意图〗全课总结有利于学生明确本节课学习的重点、难点、注意点,加深对互相垂直的理解、巩固、记忆,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神奇的石头》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艺术课本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大自然的赠礼”中课题一的教学内容,本课主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用审美的眼光重新审视、欣赏身边常见的小石头,感受他们的质朴、自然之美和形态之美。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新课改的教学理念,由浅至深地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大胆表现,发展学生的想象创造能力。在教学时则围绕着石头的自然美,对于石头的想象、石头的传说和对石头的创作等进行展开。因此,本课的教学主要是在石头上的添画创作。根据本课内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联系生活实际,认识、赏心悦析身边平凡的石头,了解石头的相关知识。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利用石头的不同形状、质地、颜色等特征进行美术创作,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艺术活动,感受石头的神奇、质朴、自然之美,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愿望。

  教学重点:通过了解不同的石头,体会石头的神奇、自然之美。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根据石头的形状、质地、颜色等特征进行再创造,使平凡的石头变为艺术品。

  教学用具:一些小石头,水粉颜料等。

  二、说学情

  本课内容主要针对小学义务教育阶段四年级学生进行教学。

  我们学校是一所乡镇小学,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蓝天白云、山川河流、红花绿叶等五彩斑斓的大千世界为农村的孩子发现美、欣赏美,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小路、河流、大山中的石头随处可见。而小孩子们天性喜欢玩耍,漂亮奇怪的石头形象亦是他们的玩具。

  三、说教法、学法

  1、教法

  神奇的石头画是培养学生对于自然的想象能力、发现能力,创造出一种全新的作品。所以,上好这堂课的关键是先要启发学生想象。在课堂中,教师结合自己的经历,给学生看各种千奇百怪的石头照片,照片中的石头具有明显的特性,学生进行想象没有多大的困难。初尝想象乐趣的学生这时一定会对着自己的石头进行联想,进行讨论,进行探究,课的进行也就顺理成章了。

  美术的学习是个性化的学习,最忌讳学生作业只有一种模式,一种风格。解决好想象的问题后,就要解决好如何绘画的问题。在课堂中,我引导学生从美术的角度去思考创作,从构图、涂色技巧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思考。

  2、学法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新课改的教学理念,本课中要做到使学生通过联系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学习观察、体验、探究、发展的一个过程。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始终保持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而我,则是一个引导者。使学生的创造力在不知不觉中被挖掘、被激发。

  作为现代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教学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如:课的开始以歌曲《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为导入,歌声委婉悠长极富感染力,点题和导入一箭双雕,把学生带入了一个全新的想象空间。“石头是神奇的,到底多神奇?”我这样问。眼见为实,耳听为虚,播放出神奇的石头图片使得这个悬念瞬息即破。

  四、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板书课题)

  播放歌曲《有一个美丽的传说》,问:从歌曲中你听到了什么?生:精美的石头会唱歌。我的预设是:学生能注意到这句话,因为对石头本来就充满着好奇,本来就是自己喜爱的物品,会唱歌的石头则能深深地吸引着他们,让他们由好奇进而想象。接下来的教学就变得顺理成章,荧屏出示五张图片,用以说明神奇的石头会唱歌。

  世界上最大的石头:座落在澳大利亚的艾尔斯石,纯天然的,高出地面348米,长3000米,因为它的大而闻名于世。

  利智复活岛石像:特大的石头,奇怪的人物,是神秘的石头。

  古埃及金字塔:石头建筑,规模宏大、数量之多被世人惊叹为奇迹。

  海南三亚鹿回头:我省本土雕塑家林毓豪的雕塑作品。具有海南特色,黎族风情传说色彩的雕刻。

  海南南天一柱:座落在我国三亚著名的天涯海角,一块最南端的名石。

  石头,自然界中最为普通的东西,在人们的创造和想象中,却散发出神奇的色彩。今天我们就来体验神奇的石头。

  2、探究学习,了解石头。

  荧屏出示几张图片,让学生比较、观察、合作、探究,说说喜欢那一块?

  通过这个环节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一石一木都有美,一山一水都有情。”“美源于发现,更源于创造。”

  (1)了解石头,初选石头(板书)

  图片欣赏的优点是选材容易,可以选取很多典型的例子,具有较强的说服力。但是艺术实践必须建立在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上,亲身体验是艺术实践的重要环节。了解石头就是从玩石头和鉴赏石头开始的。

  师:老师带了很多石头,仔细观察,哪些石头你认为比较好看?

  学生选石头。

  选择自己喜欢的石头,从带有玩耍性质的辨别中开始接触石头,并加以自己的理由,这也是进行艺术创造的前提。

  (2)观察石头,展开想象。(板书)

  老师讲一个旅游趣事。今年,老师到广西参观一个溶洞,导游指着一块块大石头,说这是一只老虎,那是一位放牛娃……老师对这些石头赞叹不已。同学们也来说说,自己手里面的这些石头都像些什么?

  生:葡萄、蘑菇……

  学生进行合作讨论,教师从旁引导。

  师:我们还能用什么办法让石头更加形象?

  生:画、雕刻……

  师:今天我们就用画的方法,来改变我们的石头,使它们更加形象化。

  看到石头,我们展开了想象,这是创作的源泉。

  (3)教师引导,学生创作

  引导学生以手里的石头为基础,展开想象,然后创作。

  3、训练技能、拓展延伸

  1)欣赏、讨论、探究(板书)

  教师提供一组图片,拓展学生的创作思路。让学生进行欣赏、讨论、探究。

  2)作业

  利用手上的石头想象创作一副神奇的石头画。

  3)评价——个性展现

  (1)教师将学生作品用数码相机拍摄下来,输入电脑。

  (2)展示。学生介绍自己作品的创意。

  (3)教师小结。

  (4)延伸——知识拓展

  关于石头的话题有许多,它的瑰伟、它的坚定、它无言的奉献,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可体悟,生活是美好的,泰山之高,非一石之积,高山需要千千万万的一枚枚石头,才能巍巍壮丽。同学们,假如你是一颗小石头,你想做怎样的石头呢?课后写写自己想说的话,在下节课交流。下节课我们将学习“课题二《藏在石头里的画》”

  五、说板书设计

  神奇的石头画

  选石头

  外形 色彩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学理念

  我将在本节的教学中持续保持“创设情境,重现知识的形成进程;增强互动,调动学生的探知热忱”的教学理念,通过多给学生发明参与课堂的机遇来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位置,将知识与技巧真正的内化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才能。

  二、说教材

  (一)胶体这节课在教材中的位置及作用

  通过研讨教材发明,胶体的知识与学生以前所学的知识有所不同,它研讨的不是某种物资所特有的性质,而是物质的聚集状态的变更表示出的特有性质,所以知识方面与第一、二册教材接洽不大,是对初中教材中“溶液、浊液”知识的深刻与延长。对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察看、研讨物质的新视角,是较为生疏的范畴。本节课将通过摸索出胶体、分散系的概念、特征、根本性质,为第2节课“胶体的性质及应用”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依据教学大纲的请求和编写教材的意图,联合本节课的特色,及本着在学习进程中施展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使学生学会学习,获得有效学习的新课程理念为动身点将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1、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懂得胶体及疏散系的概念,明白胶体与其它疏散系的区别;初步学会利用丁达尔效应来辨别胶体和溶液。

  (2)通过演示培育学生的察看才能、动手才能,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

  2、进程与方式

  全部授课过程主要通过由已知知识对照剖析,引出未知知识;通过创设问题、探究性试验来突破重点、难点,将知识解构,帮助学生了解。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设问、探究过程,不但要培育学生合作、进取、求实的精良品德,逐步形成科学探究的方式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还要在探究的`过程中培育学生的创新精力。锤炼学生利用有关知识方式,剖析解决一些实际化学问题的技能。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依据教学大纲及本节课在教材中的作用,我把重点设定为:胶体的定义和分散系的概念。 而胶体的实质及相干特性如“渗析”“丁达尔现象”则是学生学习上的难点。

  我通过展现实物,创设问题和对照试验将重点分散,紧扣“微粒半径大小”来理解两个重要概念;再通过探究性实验、类比迁移的办法将难点知识直观化,形象化以有利于学生理解重点,突破难点。

  三、说学情

  为了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本着“以人为本”的方针,联合任课班学生的特色,如:学生对化学科目充斥兴致,一部分学生基础知识较好,擅长把握课堂重点,肯学习。但是也存在着一些毛 系的概念,明白胶体与其它疏散系的区别;初步学会利用丁达尔效应来辨别胶体和溶液。 (2)通过演示培育学生的察看才能、动手才能,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 2、进程与方式

  全部授课过程主要通过由已知知识对照剖析,引出未知知识;通过创设问题、探究性试验来突破重点、难点,将知识解构,赞助学生懂得。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设问、探究过程,不但要培育学生合作、进取、求实的精良品德,逐步形成科学探究的方式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还要在探究的过程中培育学生的创新精力。锤炼学生利用有关知识方式,剖析解决一些实际化学问题的技能。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依据教学大纲及本节课在教材中的作用,我把重点设定为:胶体的定义和分散系的概念。 而胶体的实质及相干特性如“渗析”“丁达尔现象”则是学生懂得上的难点。

  我通过展现实物,创设问题和对照试验将重点分散,紧扣“微粒半径大小”来理解两个重要概念;再通过探究性实验、类比迁移的办法将难点知识直观化,形象化以有利于学生理解重点,突破难点。

  四、说教法与学法

  利用图片、实物引课,联合课件演示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微观世界直观化;借助创设问题、探究实验的情势来增强与学生的互动,让学生手脑齐动,知识、能力、感情三方面都得到良好的教导。所以,我设定的教法主要有:

  1. 情境激学法2.探究实验促学法 3.CAI辅助教学法 4.归纳、演绎法 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运用

  1.实验探究法2.归纳演绎法 两种化学科重要的学习办法来获得新知,锤炼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结合以上我对胶体这节课的认识和针对学生状况制订的学习目标、办法,我要在教学过程中有机的部署教学环节。

  通过展现硫酸铜溶液,沙子与水震动后的悬浊液,色拉油与水震荡后的乳浊液,提出第一个问题:三种液体的区别是什么?直观的引诱学生温习初中化学中“溶液、浊液”的相干知识,赞助学生回想、归纳溶液、浊液的特色;再进一步提问:三种液体的雷同点,从“混杂物”角度切入本节课第一个重点概念—分散系,并展开学习;然后再通过问题:溶液与浊液的本质区别是什么?从分散质粒子的大小范畴相区别,也为下面对胶体的学习埋下伏笔。

  接下来,立即紧扣“分散质粒子的半径范畴”提出问题:“有没有微粒半径介于1—100nm之间的分散系呢?”来展开分组实验,让学生来制备Fe(OH)3胶体和Fe(OH)3沉淀, AgI胶体和AgI沉淀,通过对照两者的差异让学生真实感受胶体的特点,非常自然的导出本节课的第二个重点问题:胶体的概念,并从本质上,即微粒半径范畴回扣前提,让学生对溶液、胶体、浊液的认识形成系统,归纳理解。

  由于胶体知识与前面知识的相对独立性,造成了胶体性质理解上的难点。在这里,我又设置了一些问题,来总硬朗验,分散难点,先让学生依据实验现象比较胶体与沉淀的区别,让学生领会胶体的“较均一性、较稳固性”的特点;再对胶体、溶液进行光照实验来比较,启示学生用物理原理解释丁达尔现象,让学生理解这一检验胶体的简易方法;接下来类比生涯中的“张网捕鱼”问题,借助“网眼与鱼的大小关系”的宏观问题引导学生剖析“分别各种不同半径的微粒”问题,这样,就将学生思维自然地率领到胶体这节课的第四个重点知识,即胶体的渗析实验上。

  在这个实验中,要充足利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锤炼学生的探究能力,所以,我将实验设置成老师给出实验药品、仪器(淀粉胶体,氯化钠溶液,碘水,硝酸银溶液,滤纸,半透膜),创设问题设置实验目的(如何验证溶液中的离子与胶体微粒的半径差别?),通过学生分组研究,自行设计实验计划并亲手实验的研究性学习模式,让学生体会到探究的乐趣,锻炼了用化学知识结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后,再通过设问:如何分别、提纯胶体,从理论上对渗析原理给以高度总结,帮助学生明白重点。

  在剩下的时光里,与学生一起归纳胶体的相关知识,收拾板书,并通过板书来对本节课的重点、

  要点加以强调、体现。侧重在分散系、分散系类型,胶体概念,丁达尔现象,渗析原理上总结、进步,造就学生对知识的归纳、晋升能力。然后,总结胶体的分类,举例阐明液溶胶、固溶胶和睦溶胶,再让学生列举身边的胶体,接洽实际,让知识走近学生的身边。最后,回扣引课内容,UFO事件,实际上就是太阳光照耀到云这种气溶胶上形成的丁达耳现象,培养学生用科学的视角看世界,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谛的准确的世界观。

  同时,在本环节中再搭配恰当的课堂练习,课后作业,帮助学生将知识巩固、夯实。 以上就是我对胶体这节课的理解与想法。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课程导入:

  情景Ⅰ:展示CuSO4溶液、FeCl3饱和溶液、NaOH溶液,并现场制备Fe(OH)3悬浊液,观察它们的颜色、状态,比较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新课感知:

  在创设教学情景中师生互动,从情景Ⅰ中引出分散系、分散质、分散剂三个概念及溶液与浊液的初步比较。 一、分散系

  分散系:由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以粒子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所形成的混合物。 分散质:分散系中分散成粒子的物质叫做分散质。 分散剂:另一种物质叫做分散剂。

  433学生通过比较,发现它们的外观特征没有明显的区别,均为有色、透明的液体。

  实验演示:这时请一位学生用手电筒分别照射装有CuSO4溶液、FeCl3饱和溶液、Fe(OH)3胶体的烧杯的侧面,结果发现在装有Fe(OH)3胶体的烧杯中形成一条光亮的“通路”,而CuSO4溶液、FeCl3饱和溶液却没有,这时老师及时总结,能形成光亮的“通路”的Fe(OH)3实为胶体。从而引出胶体的概念。

  设问:溶液能透过滤纸,浊液不能,胶体是否能透过滤纸? 补充上述表格。

  设问:溶液和胶体都能通过滤纸,那么这两者又如何分离?

  师生共同观看渗析实验的动画,并根据实验结果,请学生及时小结完善上述表格。

  情景Ⅲ:展示Fe(OH)3胶体、Fe(OH)3悬浊液、AgI胶体、AgI悬浊液

  设问:Fe(OH)3胶体与Fe(OH)3悬浊液、AgI胶体与AgI悬浊液中分散质粒子的大小实际只相差一点,胶体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小于100nm,悬浊液中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于100nm,如何来制取胶体,而不能使它们变成沉淀?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提出实验设计的初步方案。在教师的提示下,不断修正和完善实验方案,并请学生操作实验来验证实验方案的正确性。

  △

  三、胶体的制备

  1、 水解法制备Fe(OH)3胶体:FeCl3 +3H2O === Fe(OH)3(胶体)+3HCl 2、 复分解反应制备AgI胶体:AgNO3 + KI == AgI(胶体)+KNO3

  (教师强调书写制备胶体化学方程式注意的事项,再补充其它制备胶体的方法。) 3、物理法:直接分散-----制淀粉胶体、制蛋白质胶体

  研磨-----制豆浆

  总结并投影:

  气溶胶:云、烟、雾等 溶液

  液溶胶(常见胶体):Fe(OH)3胶体、

  按分散剂形态 AgI胶体、硅酸胶体等

  分散质混合 固溶胶:有色玻璃、烟水晶等 胶体 分散系

  组成

  分散剂分子胶体:淀粉溶液、蛋白质溶液等

  按分散质

  集合粒子胶体:Fe(OH)3胶体、硅酸胶体等

  浊液

  课堂练习:

  1、FeCl3溶液与Fe(OH)3胶体具有的共同性质是( )

  A.分散质颗粒直径都在1~100nm之间 B.能透过半透膜 C.加热蒸干,灼烧后都有Fe2O3生成 D.呈红褐色 2、下列属分散系,而且是胶体的是( ) A.在KI溶液中加入过量的AgNO3溶液,边滴边振荡 B.在KI溶液中加入少量的AgNO3稀溶液,边滴边振荡

  C.将蔗糖放入水中并振荡 D.将花生油放入水中并振荡

  3、下列物质分离的方法中,依据粒子大小不同进行分离的是( ) A.分馏 B.过滤 C.升华 D.渗析

  4、将淀粉溶液和淀粉酶的混合物放入玻璃纸袋中,扎好袋口,浸入流动的温水中,经相当长一段时间后,取袋内液体分别与碘水、新制Cu(OH)2悬浊液(加热)、浓硝酸(微热)作用,其现象依次是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说课稿 篇6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诗《在山的那边》。这篇课文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七~九年级阶段语文学习的第一单元,这篇课文是当代诗人王家新借童年的想望和困惑,用“山”与“海”这两个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告诉人们自己成长中的人生感悟,并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饶,坚持奋斗,要不停的翻过无数座山,要一次次战胜失败和苦难,才能达到理想的境界。对刚入中学的初一学生来说,这首新诗很有吸引力,在小学他们接触更多的是格律诗,这首新诗语言美,富有节奏韵律,会给学生们一个全新的感受,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本单元以人生为主题,五篇课文都是抒写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这在起始阶段具有定位、定势的意义,对形成学生的正确地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积极和深刻的影响。教师一定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为目标,牢牢把握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努力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他们在愉悦的氛围中迸出思维的火花,体验对人生的感悟,培养乐于探究的学习习惯。

  根据诗歌的文体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根据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的能力目标定为:

  1、初步了解诗歌常识,反复朗读,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2、理解、积累痴想、凝成、诱惑、喧腾、一瞬间等词语,学会运用;

  3、学习象征的手法。根据新课标要求: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

  我把本课的过程和方法目标定为:

  1、学会朗读、品味诗歌语言;

  2、在理解的基础上展开想象,感悟诗歌;

  3、领会诗中“山”、“海”艺术形象蕴含的意味。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感悟人生,学习诗人对人生的思考所得到的启迪;

  2、树立正确的理想,积极乐观的生活,实现人生价值。

  (确定此目标的依据是:新课标中强调了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新课标要求“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根据诗歌的文体特点。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为:反复朗读课文,品味语言;本诗的难点是:对诗中无数座山的理解;新课标要求初中学生在阅读时能够了解常用的写作手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为此我特确定本课的关键点是:理解文中“山”与“海”的象征意义。

  二、生情学情分析

  我面对的是刚进入初中的学生,他们对初中语文的学习还处于一个适应期。对刚入中学的初一学生来说,这首诗很有吸引力,一方面他们要从小学生过渡为中学生,有很多困难等着他们去克服,另一方面诗的第一节诗人以一个孩子的语调来写,能调动他们自己的生活经验。学生一般能较好地把握诗中的山与海的象征意义,但对诗中“无数座山”的理解,对实现理想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往往估计不足,需要教师因势利导,突破难点。

  三、教法学法分析

  本课是整个初中阶段语文学习的第一课,对贯彻课程标准和整个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有着深远的影响。教师一定要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牢牢把握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努力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作课堂的主人,教师只是课堂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四、教学流程

  在教学过程中突出朗读训练,调动学生情感来理解作品。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1、导入课文。

  (联系地域特点,提问:如果我们不是生活在……而是生活在苍茫的大山里,同学们会想些什么呢?引发学生想象山里孩子的想望,搭起通向作者心灵的桥梁。 )

  2、出示学习目标。

  3、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初一是起始年级,一定培养学生打好基础,不能忽视认字、写字的训练。)

  4、整体感知课文。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仿读并思考:山那边是什么?山和海的象征意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全诗为什么分为两节? )

  5、研读赏析。

  (学生通过朗读,自己主动品味揣摩语言,从中发现问题共同探究赏析。)

  6、体验反思。

  (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这首诗给自己的启示,引导学生在欣赏文艺作品时,能走过文字的桥梁,用自己的心灵与诗人沟通达到共鸣,从而获得美的享受,有益的人生启示,丰富自己的个性,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 )

  7、布置作业。

  (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把自己的体会和收获表达成文字。)

说课稿 篇7

  各位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浙美版小学美术第五册的第5课《自行车的故事》。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这五方面来谈谈我对这节课的初步设计。

  一、首先来说说对教材的理解

  《自行车的故事》这课属于“综合探索”学习领域。本课选择各种各样的自行车为表现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可以在学习中感受美、创造美,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以自行车为教学主线,训练学生选择、运用资料的能力。让学生在自行车的造型、功能演变中,了解自行车除了具有实用价值以外,还具有审美价值,感受工业设计的发展。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自行车的结构和款式,感受自行车的设计美,设计“个性化的自行车”,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表现力和创新精神。 本课为2课时,今天我说的是第1课时。

  这节课要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这一学龄儿童的想象力是极为活跃的,他们可以尽情的去发挥自己的想象,用自己独特的眼光去表现自己脑海中的事物。

  因此,我根据教材特点同时结合小学低年级儿童的学龄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认知目标:学生能够初步认识、了解自行车的演变过程,自行车的造型特点和功能作用。

  能力目标:通过对自行车的绘画、设计,提高造型表现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工业设计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明确了教学目标,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位于:学画自行车。难点是:如何完成个性化的设计。在本节课的教学准备上,教师要:课件,各种绘画材料。学生要准备:各种绘画笔,颜料等。

  二、说教法

  针对小学低年级儿童天真浪漫,注意力不集中的特点,为了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想方设法让学生进入角色,成为教学中的主角。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启发谈话法、观察比较法、演示练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交替使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使学生在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不知不觉的学到基本技能以及得到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说学法

  关于学法的选择上,我本着 “不仅要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这样的原则,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让学生用讨论,交流,比较等学习方法来体验自主学习的乐趣。

  四、说教学过程

  接下来说说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合理的教学设想对实现教学实践有着重要的作用,我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学生实践训练为主线这样的原则,确立了本课的教学流程:首先激趣导入新课,接着第二环节引导探究新知,然后让学生动手实践,再对学生作业进行交流展评,最后是小结延伸。

  首先来讲讲第一教学环节:

  (一)激趣导入,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是关键。因此上课一开始,我出示一模型自行车的一小部分,让学生猜猜是什么,如果学生猜不出,再逐步露出模型自行车的其他部分,最后猜出自行车。然后我这样引题:自行车是大家熟知的一种代步工具,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了,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刚才老师的这两自行车是我一个朋友送的,他经营了一家自行车制造厂,这回想生产一批先进的自行车,课就是没有特别好的设计稿,想请同学们帮帮忙,你们愿意吗?在学生肯定的回答中,我揭示了课题《自行车的故事》。(这一环节通过猜自行车导入,设置悬念,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有设计了为自行车厂长设计自行车的任务,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课堂变得活跃起来。下一环节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二)引导探究,在揭示课题后,我带领学生观看了自行车厂长的珍藏库,里面珍藏了各种各样的自行车,课件出示有早期的自行车和现代的自行车,儿童的自行车和成人的自行车,比赛的自行车和休闲的自行车等等,让学生对比欣赏,说说你喜欢哪辆自行车?他们的款式有什么不同?自行车又大致有哪几部分?根据学生的回答我小结:自行车它的种类很多,作用也不同,一般由车轮、车座、车身、车把、车铃组成。(板书自行车的组成)。(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分析各种自行车的图片,让学生对比分析,说出不同之处,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和掌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欣赏了各种自行车后我问学生:会骑自行车的同学举手?这时肯定有大批孩子举手了,我接着问:这么多人会骑自行车,那你们知道为什么两个轮子的自行车在行驶的时候不会倒吗?学生讨论回答,我通过课件讲解自行车在行驶的时候不倒的原理。在学生观看完之后,我又出示几张新颖自行车的图片,问:这些自行车与我们平时看到的有什么不同?接着引导想象,如果你是一名设计师,你能设计出什么样独特的自行车呢?你设计的自行车可以在哪里行驶,需要添加什么装置?除了行驶功能还有什么功能?这里我主要引导学生从造型和功能上进行想象。在学生踊跃发表自己的想法之后,我又说,朋友送了我这么精致的一辆模型,我也想送她一份设计稿,接着我便进行了示范画,还一边示范一边讲解我的设计理念。我通过改变自行车的造型和添加自行车的功能来设计,我把自行车安装了飞行器,遇到塞车的时候可以随时起飞。画好之后我让学生说说我画的自行车的独特之处。最后总结板书(造型独特、功能齐全)(设计意图:这里我通过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让他们真正融入到美术课堂,成为课堂的主人,而我的示范也为学生的创作打开了思路,激起他们的创作欲望。于是我进入了下一环节:动手实践。)

  (三)动手实践。在学生动手之前,我先引导学生欣赏同龄人作品。并让学生去发现这些作品哪里特别美?学生回答后创设了这样的情境:课件弹出厂长的一句话:感谢同学们的热心帮忙,不过我厂这次自行车的设计是有要求的:要求功能奇特,造型美观。我在学生动手操作的同时,还播放轻柔的音乐,让学生在欢快的气氛中进行合作创造。在指导学生绘画时,我会走进孩子们,亲切地和他们共同交流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此环节的设计意图:首先我通过让学生欣赏作品,使学生们在欣赏中获得了新方法、新思路!接着为了更好地启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大胆构思,自由表现, 为了给学生创设氛围,我在创作的过程中播放音乐,使学生入情入境。)

  (四)交流展评。在作品展示这一环节中,学生完成作品后,我就让学生把作品贴在展示栏中,让学生说说最喜欢谁的作品,为什么?并和自己的作品比一比,各自的优点是什么?不足在哪里?(通过比较,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满足感。在学生自评,互评的基础上我再作点评,肯定表扬一些好的作品,对一些不足之处提出修改意见,充分尊重学生的创作成果。)

  (五)小结延伸。在本课最后一个环节中我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课堂小结。接着延伸到,其实我们还可以用身边各种不同的材料来设计创作自行车。这里我用课件展示其他形式的作品。最后我总结:其实美是要靠我们去创造的,只要你们用丰富的想象力,就能创造出更多更美的作品。(设计意图:通过欣赏多种形式的艺术创作,拓宽学生的眼界,认识美术表现的多样性,并进行了思想情感教育。)

  五、板书设计。

  最后我来说说本课的板书设计。板书是为了课堂服务的,是教学思路与教学内容的直观展现。根据教学活动的安排,板书设计分三部分:课题 主要内容 和展示区。总之,本课从新课标出发,从学生实际入手。力求做到导课体现一个“趣”字,授课体现一个“活”字,评价体现一个“巧”字。我相信这节课是能达到预期的目标的。谢谢。

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有趣的平衡》属于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整理和复习》中的综合应用的第一课时,活动内容分为制作实验用具、体会杠杆原理、体会反比例关系三个部分组成。教与学好这部分内容,不仅是对比例知识的巩固,而且是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一般条件下竹竿保持平衡的规律,有利于学生对反比例关系的理解,有利于学生分析动手、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

  2、学情分析

  有趣的平衡是在学生掌握了比例知识的基础上设计的,六年级学生属于小学高年级学段,学生对有用的数学更感兴趣,平衡现象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学生很少对其进行理性分析,他们更多的是感性的生活经验,而未上升到科学的层面。为此,重视有趣的平衡的教学,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实验,发现左边的棋子数乘刻度数等于右边的棋子数乘上刻度数,初步感知杠杆原理。同时发现左边的棋子数刻度数的积不变时,右边的棋子数与刻度数成反比例关系,加深学生对反比例关系的理解。

  3、教学目标

  ⑴通过生活中平衡现象的实验,体会所学的比例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利用掌握的比例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⑵通过实验寻求规律,培养学生动手实践、抽象概括和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⑶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体会学好数学的应用价值。

  4、教学重点

  体会杠杆原理,加深对反比例关系的理解。

  5、教学难点

  能利用掌握的比例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说教法

  这部分内容体现了从特殊到一般的探究过程,因此,教学时,可采用动手操作、直观发现、探究概括、应用升华等措施进行教学,使学生体会到右边刻度数增大,棋子数反而减少;刻度数减小,棋子数反而增大的规律,真正对棋子数与刻度数成反比例关系的理解。

  三、说学法

  由于学生的智力是多元的,在思维上存在着差异,有的善于形象思维,有的善于逻辑推理,有的善于动手操作,综合考虑,本课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合作交流为主要形式,调动学生的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让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上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让人人学习到有价值的数学。

  四、说教程

  ㈠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谈话引思。同学们,玩跷跷板时,怎样使它平衡呢?

  2、交流引新。刚才同学们的交流,实际上是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这个活动的名称就是有趣的平衡。(板书课题)

  [意图: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总是从问题开始,让学生从熟悉的玩跷跷板活动中产生疑问,引出新知,从而增强学生参与探究的兴趣和好奇心。]

  ㈡合作互动,探索规律

  1、感知平衡现象

  投影:教师出示跷跷板、天平等图片。

  提问:①这几幅图都共同反应了一种什么样的现象?你是怎么知道的?②这里的平衡与什么有关?

  追问:质量是不是平衡的唯一标准呢?

  [意图:通过观察,让学生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平衡现象,提出质疑,激发了学生探究、实践、验证的欲望。]

  2、实验探索规律

  ⑴活动要求。在动手之前,一要明确活动每一步的任务和要求;二是以小组为单位,按照活动步骤合作活动;三是活动时要边动手边思考:与前面学习的哪方面知识有联系?怎样应用我们学习的知识来更好地完成这个活动?

  [意图:活动之前,先提出活动要求,这样让学生活动的目的性更强,活动更规范有序,从而增强活动的效果。]

  ⑵实践探索

  实验活动一:

  谈话思考:活动的第一个步骤做什么?

  观察回答:课件出示第114页第一幅图。

  教师小结:一要注意竹竿粗细均匀;二要选好中点;三要从中点向左右两边,每隔8厘米做一个刻度记录,尽量相等。

  小组活动:按上述要求操作,检验是否平衡。

  [意图:通过图片来反映活动,学生看得比较具体,同时通过观察、分析、操作,为活动的准确性奠定了基础。]

  实验活动二:

  提问思考:①如果两个塑料袋挂在竹竿左右两边刻度相同的地方,怎样放棋子才能保持平衡?②如果两个塑料袋放入同样多的棋子,它们移动到什么样的位置才能保证平衡?

  讨论交流:先在小组内互相讨论,再派代表在班上交流。

  小组活动:动手验证交流观点的正确性。

  左右两边刻度相同,放入的棋子同样多,就能保证平衡;当左右两边棋子同样多时,杠杆中点两边的刻度相等才能保证平衡。

  [意图:引导学生从具体到抽象在特殊条件下竹竿保持平衡的规律,从而让学生初步体会到,拴绳的那个中点是支点,当支点两边等距离的物体质量相同的时候,竹竿保持平衡。]

  实验活动三:

  操作思考:①如果左边塑料袋在刻度3上,放4个棋子,右边的塑料袋在刻度4上,放几个棋子才能保证平衡?②如果左边塑料袋在刻度6上,放1个棋子,右边的塑料袋在刻度3上,放几个棋子呢?在刻度2上呢?

【【热门】说课稿模板合集八篇】相关文章:

学校语文热门说课稿11-03

初中地理说课稿模板《北京》说课稿12-29

《离骚》说课稿模板12-05

小学语文热门课程说课稿11-03

兰亭集序说课稿模板合集10篇05-23

兰亭集序说课稿模板合集7篇05-07

兰亭集序说课稿模板合集8篇03-22

小学音乐说课稿模板12-27

《过秦论》优秀说课稿模板12-28

【热门】桥教案模板合集四篇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