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3-06 17:35:06 说课稿 我要投稿

说课稿汇总10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说课稿汇总10篇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托班是幼儿开始认识自己,学习与他人互动的重要阶段,也是各种认知能力,身体运动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听,看,说是幼儿常用的认识事物的方式。幼儿通过学习故事中的礼貌用语,帮助幼儿学习与同伴交往。也是此阶段教书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这个故事无论从图画还是内容,都是围绕着这个目标而开展的,从封面上小猴拿着皮球一个人在玩,就开始让孩子们猜测里面会是什么?在通过小兔和小猴的对话时,让孩子们很自然的就可以说出相应的文字,很直观,而且宝宝们也很随意的去模仿其中的语言,而且乐其不惫,很自然的让幼儿学会了当你想和别人一起玩玩具的时候,应该怎么说。最后,请幼儿学说故事中的语句,然后带他们去玩皮球。这样幼儿很有成就感。所以我觉得这个故事既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又符合孩子的现实需要,因此,我选择了这个故事,并将它与语言和社会两个领域相结合。

  二、说目标:

  (一)教学目标: 语言领域中提出:“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而且游戏与幼儿自己可以亲身参与所得来的经验是老师用多少引导语都不一定可以到达相等的效果,根据这些,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语言发展水平:幼儿年龄小,注意力容易分散,以自我为中心。我从认知、能力和情感三方面提出了本次活动的目标。

  1、认知上:初步理解故事的简单情节和内容。

  2、能力上:学说故事中的句子:大皮球真漂亮,让我玩玩好吗。

  3、情感上:从游戏中体验快乐和惊喜。

  (二)教学重、难点:目标中提到:学说故事中的句子,“大皮球真漂亮,让我玩玩好吗”。本班幼儿在对怎么去向小朋友借东西玩不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我确定本次活动的难点是:学说故事中的语句:大皮球真漂亮,让我玩玩好吗?

  (三)教学具的准备: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本次的活动目标,完成活动内容的教授,我作了以下准备工作:

  1、为了引出课题,我为幼儿准备了,背景图大树,小猴在树旁玩皮球,来激发幼儿听故事的兴趣。

  2、我为小朋友们准备了幼儿用书《大家一起来玩球》,这是为了让幼儿能清楚地观看和理解故事的简单情节和内容。

  3、我还为幼儿准备了一个皮球,这是为了让幼儿在游戏中更加的真实和充分的体验游戏的快乐。

  三、说教法与学法:

  1、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者,同时开放多个感知通道,比只开放一个感知通道,能更准确有效地掌握学习对象。”根据幼儿的学习情况,本次活动我运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1)我尝试出示图示,让幼儿自己观察小猴手里拿着什么,它在做什么?鼓励幼儿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来,并模仿它的动作,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第一阶段的知识铺垫,联想自然就丰富起来了。如当小猴在玩皮球时,可以让幼儿先模仿,小鸡过来想玩皮球的时候是怎么做的。再想是在做什么?后再说。

  (2)提问法:这是语言活动中最常用的方法。在教学中,我尝试改变以往语言教学总是先讲完故事再进行提问的模式,将单一性、回忆式、封闭式的提问方法改成多样性、启发式、开放式的提问。如当小鸡看见小猴在玩皮球玩得很开心,心里想玩时,小鸡会怎么和小猴说呢?”小猴会不会答应和它一起玩呢?”等等这些问题既能启发幼儿的思维,又能让幼儿根据画面内容及自己的生活经验表达自己的想法。

  2、整个活动我以幼儿为主体,变过去的“要我学”为现在的“我要学”,让幼儿在看看、做做、想想、说说、玩玩的轻松氛围中掌握活动的重点、难点,幼儿运用了启发谈话法、游戏联系法等学习方法。

  (1)启发谈话法:幼儿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无拘无束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意愿,这是幼儿练习说话的好机会。

  (2)游戏练习法:幼儿在游戏中,边游戏边联系故事中的有些句子,正体现了《纲要》提出的“语言能力是在运用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四、说活动过程:

  结合幼儿年龄特点及活动目标,我设计了以下三个环节:

  1、出示挂图,引出课题,激发幼儿兴趣。

  兴趣是幼儿主动参与活动的关键。开始部分我先出示小猴在大树旁玩皮球,接下去会发生什么事呢?采用创设悬念的手段,吸引大家看大书的欲望,所以,他们的兴趣很快就被调动起来了。

  2、在看看、说说、想想、做做中阅读故事。

  这个环节我始终围绕两个简单的问题让幼儿讨论:小鸡看见小猴在玩皮球,心里很想玩,它是怎么说的?小猴是怎么做的?(让幼儿通过先联想到自己平时什么时候这样做,看到后模仿出去,会怎么样?继而说出小鸡是怎么说的?)这一环节通过提问、自由讲述的形式,让幼儿在讨论、谈话中大胆地说出自己所看到的、所想到的,你一言我一语,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提高了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它是解决重点,突破活动难点最关键的一个环节。

  3、游戏:通过,学说故事中的语句后玩皮球。这个环节是本次活动的高潮部分所在,也是根据故事内容而设计的,它既可以让故事的情节发展得比较完整,又可以满足幼儿的表演欲望,并能让幼儿在表演中获得礼物和惊喜,充分地抒发他们的快乐情感,最终达到实现活动目标的目的。

  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今天我所展示的这个活动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希望在座的各位领导、老师能给予批评指正,让我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和孩子一起探索教学捷径,一起快乐成长!谢谢!

说课稿 篇2

  说教材:

  《小草和大树》是苏教版语文第十一册第三单元的教材,与本单元的其他两篇文章一样,都是写人励志的文章, 本文讲述的是《简爱》作者英国著名小说家夏洛蒂.勃朗特和她的两个妹妹在生活艰辛、写诗受到嘲笑讽刺、发表寥寥无几、出版失败的情况下 ,仍然不放弃文学,以坚强的毅力从事小说创作,并取得成功。告诉我们:面对逆境,只有怀着理想,具备坚强的意志和智慧的人,才可能拥有精彩的人生。本文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体会夏洛蒂如何在逆境中艰难前进的精神毅力和勇敢追求的人格力量,获得生活中的许多感悟。

  说理念:

  学生因为思考而质疑,因质疑而思考,从而理解课文。抓住文章关键语句品读感悟,体验文章主人公的生活,体察她的心绪;与作者对话,体味作者的情感,体悟表达的精妙。在学生自主学习、相互交流、智慧碰撞中,读懂课文,使学生与主人公、与作者心灵贴近,受到震撼,产生共鸣,获得启迪。据此,我将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说目标:

  1、能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以 “‘小草’是怎样成为‘大树’的?”为目标,从中心句入手,以“逆”为线索精读课文,理解的“小草”“大树”和课后两个比喻句的含义,并组织语言恰当表达出来。

  4、能组织书面语言准确清晰地表达夏洛缔取得成功给自己的启示:在逆境中,只有怀着理想,具备坚强的意志和机智智慧的人,才可能拥有精彩的人生。

  说时间:

  两课时

  说教法

  教有常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为了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本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采取了自主阅读、情境感受、感情朗读、想象说话练习等方法。另外,高年级课文比较长,我注意取舍,将重点段落拿出来反复读,非重点的段落用引读一带而过,这样既可以节省时间,又帮助学生明确了重点,做到层次清晰、重点突出、节奏感强。

  说学法:

  通过分析、自读、汇报交流达到理解课文内容,受到启发教育的目的。

  用“质疑法”阅读课文,通过边读、边质疑、边释疑的过程得到新的知识。

  说设计: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走进夏洛蒂

  1、 读题,质疑(童话?寓言?课文为什么用“小草和大树”作题目?小草和大树有什么关联?小草和大树是生活中的景物吗?……)

  根据古人“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的理念,引导学生质疑,激发学生解决疑难问题的积极性。为有效学习作号铺垫。

  2、 主要写的谁的故事?交流课前的资料的搜集,走进夏洛蒂姐妹们,懂得课文是一篇写人的文章,赏读名著便览——《简爱》,资料的收集,锻炼了能力,积累了知识,同时激发学生走进夏洛蒂姐妹的愿望。

  二、检查预习情况,了解主要内容

  1、巩固预习,读课文,读准自己划出的生字词,读读字典中的意思,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在疑惑的地方住上记号。

  2、通过预习,我会读了这些词语( ),理解了这些词语( ),还有不理解的有( )把你容易写错或难以理解的写到黑板上。

  旨在培养学习预习的习惯和自觉性。受之与鱼不若授之与渔,教是为了不教,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服务。

  三、理清课文脉络,整体感知

  1、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用自己的方式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重点突出:“逆境成才”,朗读课文,思考:课文夏洛蒂逆境成才,课文从几方面来叙述的呢?请同学们浏览课文,用最简洁的话概括一下,

  3、用“——”画出文中的中心句。

  朗读、理解中心句,体会夏洛蒂不屈的精神和顽强的生命力。齐读第一节,体会在全文中的作用。

  语文阅读活动论认为,只有把握住文章的整体,才能对其进行艺术地深层性解析,领略文章风光旖旎的内部世界,揭示文章的艺术真谛。在这一环节中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自主地整体地阅读课文,在语言环境中认字学词,认认真真地把课文读得正确连贯,琅琅上口,从整体上初步掌握课文,并理清文章条理。把课文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学生头脑中有序的、丰富的表象。

  3、 引导质疑:夏洛蒂是怎样从逆境中走出,走向成才的?(找出文中的一句话概括)指导读好这句话。(存疑,下节课重点学习。)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回顾,明确任务

  1、 通过回想:课文围绕夏洛蒂“逆境成才”写了哪些内容?(及时板书)根据板书,夏洛蒂是怎样从逆境中走出,走向成才的?拉开阅读教学的序幕。

  本节课教学,紧扣文章中心句展开阅读感悟,抓住关键词朗读、想象体会夏洛蒂的坚韧、顽强。依靠朗读??体会??朗读??抒情的方式力求让夏洛蒂不屈与逆境,坚强、智慧、勤奋的高大形象树立在学生心中。

  二、读通句子,初步理解“她们硬是用钢铁般的意志,敲开文学圣殿的大门,硬是用汗水和心血把‘小草’浇灌成‘大树’。”

  1、用什么浇灌成的?发现重点词语(板书:意志、汗水、心血)

  3、理解两个“硬是”(“闯”强行的;非不可的;一定的;不容置疑的)初步体悟她们的不容易,感情朗读。

  5、质疑:激发探究“究竟是怎样硬闯文学圣殿的?”的兴趣。

  《语文课标》中多次强调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的确,在阅读教学中,若能引起、强化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好奇性,就能启动和维持他们在学习中的注意力和热情。在初步感受了夏洛蒂的成功不容易好后,学生就更有欲望了解她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成功的。

  三、读懂课文,具体理解

  1、快速浏览全文,哪些地方体现了“硬是用意志、汗水、心血”浇灌的?用浪线画出来。读一读。联系全文理解这段话

  2、学生自学,写下自己的思考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本节课力求让课堂成为真诚对话的生命殿堂,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架设学生与文本之间交流的平台,使他们经历阅读的亲近、内化、超越的过程,感受与文本对话的充实。这节课在设计上注重引导学生走进夏洛蒂,切身体会她生活的艰难、痛苦之处。由读到谈再到读从而去感受她不屈的灵魂。

  3、交流:

  (一)第二节:

  出示:“她从小要强好胜,生活再艰苦再劳累,都不肯放弃学习。”

  1、 理解关键词语“再艰苦再劳累” “靠富人施舍”“慈善学校里度过” “不得不”“过早”“承担责任”“维持生计”“洗衣、烧饭、缝缝补补,还要拾柴、捡破烂,替富有人家带孩子” “成年累月”

  (1) 练习说话:(早上,有可能是凌晨,她 ;做完了一家的早饭,洗完了一家人的衣服,夏洛蒂该去 ;到了下午她 ;晚上,她拖着疲惫的身体 坚持写作,他总是在已有知识储备的基础上搜索信息,让学生,设身处地,将心比心,使学生的心跟着夏洛蒂一起跳动。

  2、 理解“争强好胜”

  “不肯放弃”“在家里跟父亲”“始终没有停止”“希望”抓住关键词语感悟。

  体会“再”的精确。(把“再”换成“又”读一读,比一比,看有什么不同。)

  (二)第三节:

  抓住:她在一阵锥心和羞惭和痛苦中昂起头来,把这封浸透冷酷和偏见的信钉在床头,让她随时刺激和鞭打自己的灵魂,两个妹妹跟他一样被激怒了,发誓偏要在这个“不是妇女的事业上”闯出一条路来。

  1、 引出对信的理解 “在大自然里,小草和大树都是上帝的安排。放弃你可贵而徒劳的追求吧——文学,不是妇女的事业,而且也不应该是妇女的事业。”

  2、 感受夏洛蒂寄信、读信的心情。

  她“惴惴不安”但是她满怀希望,到最后的失望:羞惭:痛苦:激怒:

  这些词语,是作者抓住了夏洛蒂一连串心理活动的细节描写,进行入木三分的刻画,生动入微地揭示了夏洛蒂当时复杂的心理。让读者和她一起不安、失望、羞愧、激怒、发誓,与主人公心灵走到一起。让学生细细品味、品读,感受夏洛蒂的伟大。

  看信后:“她在一阵锥心的羞惭和痛苦中昂起头来,把这封浸透冷酷和偏见的信钉到床头,让它随时刺激、鞭打自己的灵魂。”

  引导学生理解“钉”的含义。她是不是仅仅把信钉在了床头,又是不是仅仅钉的是信呢?走进她的内心。此时,她已经从失望、痛苦、羞惭中走向奋发,决定“闯”

  理解“闯”“偏要”(明知不行,非行不可。)感受她们不畏强权,勇往直前的精神。

  (三)第四、小节:

  1、 出示:“沉重的打击只能使弱者低头叹息。夏洛蒂和她的两个妹妹没有悲观退缩,没有失去自信心。经过慎重的反思、权衡,夏洛蒂劝妹妹们把创造着眼点转到小说上来。”

  从“写了不少”与“寥寥无几”; “节衣缩食” “自费”却“仅卖出两本”的显明对比中,感受:希望再一次成了泡影,那么多年的汗水和心血付之东流!沉重的打击只能使弱者低头叹息。却更能让强者——(奋发向上)她们没有悲观退缩,没有失去自信心,经过慎重的反思、权衡,决定转向小说发展。多么顽强的意志,硬是战胜了失败!

  (四)第六小节:

  1、 出示“她和妹妹们怀着一样强烈的愿望和急切的心情,要把在诗的迷途上失去的时间、精力抢回来。三姐妹以罕见的精神毅力,争分夺秒,孜孜不倦地写作着,她们走路、干活、会亲友,都带着铅笔、本子,随时随地把脑子里闪现的思想火花记录下来。”

  2、 理解“罕见”,文中的词句回答。(“强烈的愿望”“急切的心情”“抢”“罕见的毅力”“争分夺秒”“孜孜不倦”“随时随地”。)你体会到了什么?引导想象:除了走路、干活、会友,她们还会怎样争分夺秒,不断写作的?

  吃饭时,当夏洛蒂想到————————,她马上放下碗筷,————————;刚躺下睡觉,当——————————,她马上爬了起来,————————;————————,她———————。

  〈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想象说话既能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又考察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课上给学生练习的时间,让学生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3、 为了理想,为了誓言,凭着罕见的精神毅力,她战胜了多少困难!付出了多少汗水和心血!(现在,你有什么想对她们说的?)在交流中升华情感。

  让我们一起为她们加油!齐读

  (五)第七节:

  1、 质疑:这条不是妇女走的文学路,她们闯出来了吗?(哪些词句反应力她们文学上的成就“脱颖而出”“震动文坛”“少有的盛事”)指名读她们的成就。

  2、 有志者,事竟成。夏洛蒂终于成功了,让我们用喜悦的心情来为夏洛蒂喝彩吧。感情朗读

  (六)小结

  1、天道酬勤,(根据板书,理解句子)她们从平凡的人群中脱颖而出。她们硬是用——再读这段,你觉得应该带着什么感情去读?(充满了对夏洛蒂姐妹的敬佩,赞扬之情)

  2、由一句:“她们紧紧靠着意志、汗水、心血把小草浇灌成大树的吗?”深化理解

  (1)第五小节:慎重的反思、权衡。(抬头看路;懂得放弃;善于思考……)板书:勇气、智慧

  (2)看一段《简爱》资料,

  夏洛蒂之所以矢志不移地追求,是因为她的心里有: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信念。板书:信念

  她们用成功的事实庄严地向传统的观念和陈腐的偏见宣战,回顾骚塞的话,感受壮丽

  夏洛蒂姐妹的成功还代表着当时受歧视的妇女的扬眉吐气。正因为如此,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说——堪称逆境成才的典范,她们的事迹告诉我们——世界上不存在什么不是妇女的事业。

  四、回归中心句

  出示:“她的生命艰辛而又壮丽,像一朵傲放于风沙中的仙人掌花。”

  1、 她取得了令世界文坛刮目相看的成绩,上面的比喻句中有两个词浓缩了她们的成绩,那就是——(傲放、壮丽)

  2、 多么生动形象的比喻,我们学习语文重要的就是学习恰当的表达,谁能够对照着板书,把这个形象准确的比喻句的含义说给大家听。

  五、回归文题

  1、默读课文,为什么用小草和大树做题目?“小草”、“大树”在文出现了几次,分别表示什么(加了引号)?

  六、书写人生启示

  夏洛缔姐妹取得成功,给我们什么启示?

  七、推荐书籍,延伸拓展

  1.出示《简·爱》,诵读经典片段。

  2.鼓励学生阅读,继续与夏洛蒂面对面交流。

  课内向课外延伸,这种一线牵的教学设计,学生的收获将更大。不过,需要教师点燃他的阅读欲望,无限精彩必在广阔的课外阅读中。

  纵观整堂课的教学,我的设计做到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提供平台,让学生和文本、教师、同学互相对话,充分而大胆地说出他们的所思,所感。设计抓住关键词句引领全文的学习,真正体现了高效、有效的理念。

  板书设计:

  小草

  家庭不幸,艰难谋生 坚持不懈

  立志写诗,遭遇打击 永不言弃

  寥寥无几,开拓新路 不屈不挠

  孜孜不倦,敲开大门 坚韧不拔

  大树

说课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识字二》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本组教材是以“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为主题。本课的12个词语,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的学校生活的画面,琴棋书画、吹拉弹唱、栽花栽草、观察天气,这些课外活动无不深深地吸引着学生们。学生在读词语、想画面、识生字中,一定会感到熟悉、亲切、有趣。本课词语很有特色,每个词语的结构相同,开头一个字,都是动词,因此,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感悟动词的准确运用,朗读时要注意读出韵律美。

  二、学情分析

  本课再现了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学生对这些活动很熟悉,教师可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感悟动词的准确应用,形象地理解每组词语的意思。教学本课生字时为查字典做些铺垫,引导学生按部首给汉字归类,认识部首。

  二年级学生学习的重点仍然是识字。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和感知能力,初步学会了在一定语境中进行识字的方法。然而,该年龄段的学生对细节的敏感性较弱,比较容易犯粗心大意的毛病,在书写生字时,容易出现错别字。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好奇心强、积极性高,表现欲望强烈。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些特点展开教学,使该课的识字教学妙趣横生”!

  三、设计理念

  本节课是一节识字课,我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识字兴趣,让学生在快乐中识,在识中去记,是我设计这节课的出发点。寓教于乐,关注学生情感体

  验,让学生在整个识字过程中处于一种轻松自主的学习状态,让学生在学中乐,在乐中学。创设平台,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习惯,课堂上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的平台,学生可以在互动中识记、巩固、理解,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四、教学目标、重、难点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积累词语,体会词语的节奏感。

  3、把看图、读词语与想画面结合起来,充分感受语言文字美,感受学校生活的美好。在读准词语的基础上,再认读生字,鼓励学生运用了解的汉字结构特点以及自己积累的识字方法自主识字。

  重点:结合词语学习生字,读准多音字“弹”。

  难点:感悟动词的准确应运。

  五、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师导语:无论在学校,还是家里,我们的业余生活都丰富多彩,现在我们来看看其他同学下课后都有哪些业余活动?板书课题。(设计意图:抓住孩子的注意力,这种教学情境的创设,使课堂变得开放而有活力,为学生愉悦地学习做了情感铺垫。)

  (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通过找人试读,小老师领读,指名读,“我说你指”游戏等多种形式读熟儿歌,交流识字方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应以读为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识字)多种形式朗读,感受生活的美好的同时认识事物,认识表示事物的汉字。)

  ( 三 )品析生字,重点体味

  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运用多媒体课件出示课文中出现的图画和生字,引导学生认读生字,并说一说自己是怎么认识的。通过读、演、组词等方法,帮助学生识记这些字,(设计意图:通过反复呈现,不断深化识字,使学生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

  ( 四 )认真写字,指点关键

  练说:学生自主分析,发现生字的书写特点,

  范写:教师示范板书生字,让学生仔细观察,鼓励发现每个字的书写特点。(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和审美能力。)

说课稿 篇4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

  大家好!我是小学语文教师韩巍,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第四册第三单元“植树”中的一篇主体课文《一片树叶》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流程以及教学手段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一片树叶.》写的是一群小动物采用了不同方式爱护一棵小树的故事,小兔子、小熊、小猴都喜爱小黄牛栽的小椿树,也都认识到小椿树将使他们的生活更美好,但是小椿树还是被他们搞得“一片叶子也不剩了”。可见问题不是出在懂不懂道理上而是出在每个人能不能自律上。他们懂得大道理却原谅自己的不良行为,而且找借口为自己的不良行为开脱,他们的认识和行为不统一。这篇课文无论对大人,还是对孩子教育意义都很大。它还采用拟人手法,让小动物用人的语言方式去交流,符合了孩子们心理特点,内容童趣盎然,语言生动活泼。孩子乐于接受,并且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爱护花草树木的思想感情。

  新课程倡导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创新”是现代新型人才最重要的品质之一,培养孩子们的创新意识越早越好,在教学中应该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创新点,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没有停留在让学生会读、理解这个层面上。课文中没有把所有小动物摘树叶的镜头展现给学生,而用了一个省略号。因此我利用这一空白点,让学生想象表演这些小动物的动作。课文的结尾我还设计了小猴子回来,看见一片树叶都没有了会说什么?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这些对教材加工、重组的环节,极大的激发学生表达欲,把学生的思维从书本导向了更广阔的空间。

  本课的重难点在于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并且能在读中提出问题,在读中解决问题。

  二、说教学目标和教法定位

  (1)教学目标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一些听说读写的能力,现在是他们最富有创造性的时期,他们思维活跃、敢于质疑,见解独特,根据课程标准要求以及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以下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故事情节。

  2、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且在读基础上培养学生质疑、解疑、想象、创新等能力。

  3、通过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爱护花草树木的思想感情。

  (2)教法定位

  1、充分体现教学的主体性,养成儿童勤于动手、乐于探究的行为和习惯;

  2、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打破传统的教学常规,跳出学科本位的自我封闭的认识圈子,树立整体、综合的素质教育课程观,在学科之间相互交*、渗透与融合的关联中把握教学。

  3、充分信任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读读、画画、说说、写写中自我品味语言,感悟诗意,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4、《新课标》指出语文课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入多种教学形式,转换课堂模式,让每个孩子都投入地学、生动地学,再尽情展示学后的成果。我在设计的过程中,尽力做到开放思维、激发想象、发挥潜能。

  三、说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引发乐学兴趣

  点燃学生兴趣的火花,在教学中创设生动愉悦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心情舒畅,精神饱满,学习兴趣浓厚,因此开篇伊始,我用挑战性的语气对学生说:“老师送给你们一件礼物,想要吗?它是一幅美丽的图片,要想看到它就要过字宝宝的这一关。”这样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来导入新课。当学生读对时,大屏幕会出现一片树叶的图片。揭示课题继续学习这一课,然后让学生把刚才读过的生字朋友送回家,这个环节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的心理,既复习了生字词又自然的引入对课文的学习。

  (二)、读中质疑、读中感悟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请您毫不犹豫的在每一节课里尽量留出时间,让我们尽量留出时间让学生尽情提问吧?因为课堂的真正的主人是每一个孩子,质疑问题是儿童的天性,它好象一把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在“生疑能力”的驱使下,儿童会主动地产生学习的意愿并渴望及时解疑。在这个环节我设计了,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并根据自己的个人体验提出问题,然后发动学生积极的投入对问题的共同探讨中。在这里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很可贵的。因为善于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的独立的表现,而独立性是主动性、创造性的基础,因此在课堂上我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思考和提问的时间,让学生的思维在这中间被点亮。同时呢,课堂上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得到了提高。此外在大家的努力下,一起学习新知识还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三)、品读感悟、理解情节

  新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可见朗读对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设计了“这几只小动物对这么可爱,你喜欢哪一种小动物,你为什么喜欢它?把它说的话读给大家听。”学生这时自读感悟,通过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课文,充分体现语文课标中的要求: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体验,应当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在这个读悟的环节中,教师作为合作伙伴参与其中适当指点、引导并且运用发展性的评价让学生互评自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四)、图文对照想象理解

  运用多媒体直观教学,能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因此在这个环节我用多媒体放映书上的小黄牛栽树、五只小动物摘叶子、小黄牛目瞪口呆等彩图。让学生图文对照,说说每幅图写的是哪个自然段的内容通过看图,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孩子的世界是一个想象的世界。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这充分说明想象力的重要性。而语文课堂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重要场所。我设计这个环节的目的就是通过想象,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希望使他们在想象、思维、表达的过程中,切实锻炼运用语言的能力,增强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各方面的综合能力。

  (五)、创新表演情感升华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要在发展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和创造潜能,儿童是正在发展的个体,具有惊人的创造潜能,其想象力常常使成年人望尘莫及。我们要保护儿童的天性。塑造儿童独立的个性,促使儿童形成健全完善的人格,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潜能。在这个环节中我组织学生当小导演,把这个故事排成课本剧,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表演。惟妙惟肖的表演让每个学生都动了起来,在学生用肢体语言对课文进行感悟、体验、诠释、认知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从小椿树的角度去思考小椿树被摘掉叶子的痛苦心情。由此产生保护花草树木的美好愿望,也使本课的三维目标达到和谐统一。

  (六)、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尽可能的把更多的时间归还给学生”是我设计这一课的一个宗旨。因此在这个环节中我以让学生自由总结来结束本节课。今天这节课,你快乐吗?今后你会怎样做?你还想知道些什么?这些看似简单的话题,既能让学生乐于接受,又把学生导向了一个更广阔的天地,去思考,去探索。

  四、说教学手段

  本课我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在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用大屏幕展示了书中的彩图,再次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在图文对照的同时,把学生带进了一个动画的情景中。直观、形象的画面,愉悦、轻松的课堂氛围,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造了鲜活的空间。

说课稿 篇5

  问题探究:

  1、文章一开始连用“天下事……”两个设问句,有何作用?(为什么从天下事写起?

  2、第二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证了什么道理?

  3、开头提到僧的贫富有何作用?你有何启示?

  4、何恃而往?一句有何作用?

  5、交待“一瓶一钵足矣”表现了什么?

  6、“蜀僧”的故事似乎与为学没有直接关系,选取这一事例有何作用?

  7、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用了反问句有何作用?

  8、是故一句是文章的结论,有何作用?

  9、天下事是不是没有难易分别?你学后有什么感受?

  学:人之为学 学之

  者:学之,则难者亦易 富者有惭色

  用:屏弃用而不用 然则昏庸聪敏之用

  古今义:

  吾资之昏: 蜀之鄙有二僧

  越明年: 顾不如蜀 鄙之僧哉

  西蜀之去南海 贫者语于富者

  词类活用:

  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

  特殊句式:

  倒装句:

  子何恃而往:

  何如

  语于富者

  判断句

  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几者也

  省略句

  以告富者

  《为学》导学案

  一、给下列加黑字的注音 ( 10 )

  不逮人 迄乎成 昏与庸 屏弃 蜀之鄙

  何恃饭钵 惭色 语于富者 僧人 久而不怠

  二、了解下边文言词语的意义或用法:(13)

  1、下边句中加黑的词,有的意义跟现代汉词不同有的读音也不同在括号里加以说明。

  蜀之鄙有二僧( ) 贫者语于富者曰( ) 子何恃而住( ) 顾不如蜀鄙之僧( )

  2、“者”在文言中相当于“的人”、“的东西”、“的事情”等。试解释下边句子中的“者”字。

  学之,则难者亦易矣( ) 富者有惭色( ) 能者为师( ) 普通劳动者

  ( )

  3、“乎”、“矣”、“也”、“焉”、“哉”都是文言中常用的语气词说明加点词所表达的语气A、天下事有难易乎( ) B、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

  C、吾数年来欲舟而下,犹未能也( ) D、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 )

  E、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

  三、解释词语(39)

  1、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 2、屏弃而不用( ) ( )

  3、岂有常哉( ) 4、犹未能也( )

  5、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 6、蜀之鄙( )

  7、买舟而下( ) 8、越明年( )

  9、贫者语于富者( )( ) 10、吾资之昏,不逮人也资: 逮:______

  11、旦旦而学之 旦旦: 学:_____12、. 久而不怠焉久: 怠:________

  13、 迄乎成 迄: 成:______14、 吾资之聪,倍人也 聪:_______倍:________

  15、屏弃而不用 屏:____屏弃:_____

  16、 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 道:_____ 卒:________传:________ 17 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然则:________ 常:________

  18吾欲之南海,何如? 之:____ 何如:____19 子何恃而往子: 恃:________.

  20吾一瓶一钵足矣 足:________21、富者有惭色 惭色:________

  22、. 西蜀之去南海 去:________23、 自败者也 败:________

  24、 自力者也 力:________25、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____

  26 学之,则难者亦易矣。学:___

  四、翻译句子(20)

  1、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2、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

  3、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4、子何恃而往? 5、 吾一瓶一钵足矣。

  6、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

  7、 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于庸也。

  8、吾资之聪,倍人也 9. 自力者也

  10、 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

  五、原文填空(18)

  1、文章借蜀鄙之僧的故事告诉我们为学要具备两个条件: 和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二僧的物质条件截然不同。

  3、.二僧对话中,富者两次说“_______________”,表现了他只强调,

  “______________”则不但表明富者计划去南海的时间之长,而且表明他对物质条件的要求之高:“_______________”表明贫者对物质条件的要求之低。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明写贫者的行动,他终于克服艰难险阻,取得了成功:“_________________”表明富者的物质条件准备永无完备之日,“____________________”则暗写富者到底没能去南海。

  5、讲蜀郡二僧的故事,目的是要阐明学习方面的一个道理: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请用原文回答)

  5、《为学》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原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代四川人。本文通过的故事,说明了的道理,从而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学》教学设计之一

  教学目的:

  1、理解为学由难向易转化的关键是“事在人为”。

  2、理解课文内容,重点理解“为”、“鄙”“语”“恃”“去”“顾”等词的意思。

  3、理解“人之为学”关键在于“立志去为”的道理,激发学生树立志向,大胆实践的精神。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人物对话不同语气和感情,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人物不同语气和情感,并背诵课文。

  2、理解“认知为学”关键在于“立志去为”的道理。

  教学方法:阅读式、讨论式。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准备:利用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在学习中一定都遇到过困难,那么面对困难,应该怎样做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古人是怎么做的吧。

  二、引导学生读课前“阅读提示”及书下注释①,了解如下内容:

  ①解题:为学即求学、做学问。本文原题为《为学一首示子侄》,作者写此文的目的是勉励他的子侄们努力学习的。示:给??看。

  ②作者的简单情况。

  三、读文体会

  1、学生自己放声读一遍课文,生字词看注释或查字典。

  2、互读课文。

  两个学生一组,一读一听,互相纠正错误。

  3、三读,订正读音。

  出示需注意的字,集体订正。不逮人久而不怠焉迄乎成屏弃而不用蜀之鄙子何恃而往

  4、学生再次放声读。提示:读准字音。

  5、指导朗读,读顺句子,读好停顿

  出示下列语句,要求学生读出其中的停顿。然后读课文,做到不掉字、不多字、不错字。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蜀之鄙/有二僧贫者语于富者/曰子/何恃而往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6、读、译课文

  两人小组互说互订正,存疑。

  读、集体读并讨论

  全班齐读。小组提出没有解决的问题,集体讨论,老师适当点拨。 说出下列语句的意思和加点词的意思。

  a、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b、吾欲之南海,何如?

说课稿 篇6

  A、背景分析

  一、学习任务分析

  《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作为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其核心是使学生体会到水是绿色植物生存的必需条件,并在获取知识的同时通过实验探究、资料分析、技能训练等活动过程使学生得到多种能力的综合训练,为学生接下来的学生奠定基础。因此,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

  ☆教学重点

  1、植物的生活离不开水的原因

  2、水对植物分布的影响

  3、利用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能力

  ☆突出重点的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数据解析、具体情境分析等形式,学生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中分析、对比,从而认识到水对植物生活的重要性,同时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多项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分析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二、学生情况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在日常生活中通过经验形成了植物的生活需要水的感性认识,也感受到过植物器官中蕴含着的水分,这些经验和体会是本节课学习很好的铺垫。学生在小学学习的一些数学知识和自然知识也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从心理特点上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性情活跃,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欲望,喜欢动手,善于发现,因此,我在课堂中设计了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活动,是学生在乐学好思的课堂氛围中求知。

  但七年级的学生毕竟年龄较小,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还不是很强,所以,我把本节课的难点确定为:

  ☆教学难点:

  尝试解读数据的技能训练

  ☆突破难点的方法:

  通过单个的小问题,引导学生利用小学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生物学问题,同时通过同学们彼此提出问题来解读隐藏的知识,调动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科学探究精神,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

  B教学目标设计

  根据《课程标准》,生物学科在课程上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经验以及科学、科技发展的现实,强调学生经验、学科知识和社会发展的整合,我结合本节内容和学生实际,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观察、试验、数据分析,说明植物的生活离不开水的原因

  2、举例说出水对植物分布的影响

  3、尝试解读数据的方法

  (二)技能目标

  1、通过“植物体内是否含有水”的探究实验,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以及合作精神

  2、通过学生收集、分析资料,培养学生处理数据信息的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3、通过尝试解读数据,培养学生处理数据信息的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目标

  1、关爱绿色植物,理解生物圈中人与绿色植物的和谐发展

  2、增强热爱家乡、立志建设家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培养节约用水的意识

  C.课堂结构设计

  在本节的教学中,我力求按照情景体验,认知生成实际应用,能力锤炼的教学顺序来安排教学过程。以学生的生物学探究活动为主线,以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为核心,引导学生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讨论分析的学习方法完成学习,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问题意识。在此基础上,我制定了以下教学方法:设计活动自主探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同时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为此,我把本节课的课堂结构设计如下: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自主探索,初步体验

  植物生活需要水的原因

  解析数据,提升认识

  实情分析,完善认知

  资料分析,归纳特点

  水影响植物的分布

  关注家乡,形成感知

  技能训练链接生产,锤炼技能

  总结感悟,延伸认知

  实践活动,学以致用

  D.教学媒体设计

  1、教具学具的准备

  1)教师:干燥的试管、试管夹、酒精灯、火柴、烧杯、散水桶,花卉2盆

  2)学生:直尺、笔,练习本;植物各部分材料;调查宁夏水资源分布情况和宁夏植被类型

  2、多媒体课件

  △素材准备

  1)植物各部分含水量的主要数据表

  2)小麦生长发育期需水量数据

  3)与本课相关的图片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展示数据,文字和图片方便、高效,信息量大,学生乐于接受,在教学上可以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直接体验。

  E、教学评价设计

  1、注重对学生活动的评价

  从参与程度,合作意识,思维水平,表达能力等方面评价。

  评价的形式采取的是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的身体语言评价和口语评价也适时用在评价的过程中,多采用鼓励性的评价思维。

  2、关注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理解

  应当更多的关注学生对本节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恰当采用激励与批评手段对学生进行评价

  激励与批评是学生兴趣的生长剂,是学生积极性的催化剂,适当的评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学中,对学生的独特想法,良好表现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对不良表现则应及时纠正,帮助学生良性发展。

  F.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课堂实录片段一)

  设计:通过展示费俊龙和聂海胜从飞船上拍摄的地球照片,引导学生分析水与生物的关系,进而让学生谈谈身边植物需要水的实例,自然引入课题。

  设计意图:心理活动和认知环境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通过观察费俊龙和聂海胜从飞船上拍摄的地球照片,在培养爱国主义情操的同时,宏观上让学生认识是水造就了地球上绚丽多彩的生物世界。接着学生根据经验举出绿色植物需要水的一些实际例子,贴近生活,自然而然引入课题。

  (二)师生互动,探索新知

  1、自主探究、初步体验(课堂实录片段二)

  设计:学生设计实验一起动手找一

  找植物体内的水分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体验水是植物体的重要组织成份,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意识,无意识创造能力,合作精神。本探究活动看似简单,实则非常必要,它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主动参与,真切地感悟和体会到“植物体内的确含有水”。这种领悟不是教师的说教,而是科学实验的结果。

  2、解析数据,提升认识

  设计:出示科学家有关植物含水量的统计数据,请学生分析数据所反应的信息,结合刚才的探究,从而得出“水是植物体的重要组成成分”这一结论

  设计意图:当学生自己实验的基础上,再读科学家的实验数据,不仅有强列的认同感也更容易解析数据背后的科学内涵,为得出“水是植物体的重要组织成分”,因此植物的生活离不开水,这一结论奠定基础。

  3、实情分析,完善认识(课堂实录片段三)

  活动一:学生观察缺水植物,诊断病症,并与足水植物对照,得出水可以保持植物直立的姿态这一结论。

  活动二:模拟施肥,让学生讨论该怎样做,得出无机盐只有溶于水才能被根吸收并进一步运输到其他器官这一结论。

  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对七年级学生来说较抽象,所以利用课件让学生观察,结合小学自然课的知识浅谈,教师再加以讲述,帮助学生形成认知。

  设计意图:纸上得来终觉浅,因此利用实际情景,具体分析,得出结论,这样既可以调动学习积极性,又能加深印象,使知识的呈现鲜活生活、有血有肉。

  4、资料分析,探究特点(课堂实录片段四)

  设计:课件出示一组不同地域植被分布情况的图片和相关文字信息,请学生讨论分析这些信息反映了什么问题?进而得出水影响植物分布这一结论。再让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宁夏当地水资源和植被分布情况,帮助学生了解家乡。

  设计意图:提供图文资料,让学生分析讨论,自己得出结论,从而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自主探索,同时培养学生处理生物科学信息的能力。让学生课前查阅宁夏当地水资源植被分布情况,既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又增强了建设家乡的主人翁责任感。

  (三)链接生产,锤炼技能(课堂实录片段五)

  设计:利用小麦不同生长期需水量的实验数据(课本中的技能训练)我结合课本设计了三个任务,要求学生依次完成,这三个任务分别是:

  任务一:将文中信息用表格等形式表示出来。

  任务二:将表格反应的信息转化成问题,提问你班里的好朋友。

  任务三:根据表格中信息向当地农民提出科学灌溉的建议。

  设计意图:知识是为生产服务的,解读实验数据是在生活和生产中经常遇到的,掌握正确的解读方法能更好地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本节教学的一个难点。在这里,我设计了三个任务要求学生完成,任务一利用了小学学习过的统计学知识解决问题,学生比较容易体会成功的喜悦,同时对作品交流时的自评和他评锻炼了上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任务二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的科学素养和提出问题的意识。任务三则是贴近生活的实际问题,学生略动脑筋就能解决,同时在其中渗透节水教育。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他们觉得学有所用,并且在不同的设计和答案中,品尝成功的喜悦,从而更乐学。

  (四)课堂小结与拓展延伸(课堂实录片段六)

  设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有哪些收获和感悟?或者有什么疑问?提出来我们共同讨论。

  活动方式:同桌对讲,代表发言,教师归纳。

  设计意图:学生自己小结,活跃了课堂气氛,强化了重点,培养了口头表达能力;说出心中的困惑,拓展了思维,带着问题离开课堂,课后继续探索,实现知识的延伸。

  (五)课后实践活动

  设计:我给学生布置了两个课后实践活动:

  1、为生活在你身边的植物及时浇水

  2、创作或收集有关节约用水的公益广告,并为你周围的人做宣传

  设计意图:引领学生用行动体现“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的理论认知,引领学生树立节水意识,宣传节水理念。

  (六)结束

  设计:用两幅漫画愉快结束本节课

  NO1:小水滴为植物浇水

  NO2:冬天了,小水滴给水管保暖

  设计意节课,图:轻松、愉快中结束本再次倡导节约用水,爱我家园。

  G.板书设计

  保持直立姿态

  无机盐溶于水才

  能被吸收和运输

  用于蒸腾作用和

  光合作用

  是植物的重要成分

  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影响植物分布

  课后反思

  一、本节课成功的地方:

  1、倡导探究性学习培养个性的生成

  倡导探究性学习是生物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课程标准把科学探究列为内容标准的十大主题的第一主题,本节教学我以学生现有经验和亲身体验为切入点,为学生创设了探究活动的情境,帮助学生建构充满个性的思维空间。

  探究植物体中的水分这一探究活动利用常见的菊花、西红柿、树叶、绿豆种子等实验材料以学生分组的形式进行自主探究,最后全班交流结果。教师没有规定具体的实验方法,也没有限定探究步骤,留给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学生利用经验展示了他们个性化的创造,有的用挤压法取水,有的用盐使细胞中的水分渗出,有的用烘烤法取水。本探究活动看似简单,但非常有效,它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即时创造,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充满童趣,也得到真切的体会"植物体内的确含有水"。这种领悟来自于自己的实践与探索,比单纯老师的说教更生动。

  2、关注学生成长,树立安全意识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学科,如何让学生在实验中得到学习的乐趣而又防止意外发生是课堂上必须解决的问题,我在学生进行实验探究之前以“安全小问题”的形式提醒学生树立安全意识,保证了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中学习成长。

  3、多种评价方式,师生和谐发展

  对学习成果的评价多元化有利于促进学习者快速领悟,达到更好。本节课我让学生做课堂主人,自我评价,互相评价,彼此取长补短,即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又能使其理性思维充分发展。老师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也很丰富。不是简单的“好”、“你真棒”等机械化词语,而是一个眼神,一次微笑,一个动作(轻轻的摸摸头等)都在给学生默默的鼓励,让学生愉快的认同学习。

  4、充分开发课程资源,锻炼学生综合素质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之一是锻炼学生多种能力,培养学生素质,我参考课本中的技能训练,对其进行开发利用,针对小麦生长期的需水量,设计了三个任务要求学生完成。“任务一”要求学生用数学统计知识生动、直观、形象的处理实际数据,实现了课程的整合;“任务二”要求学生挖掘信息,提出问题,爱因斯坦说过"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强烈的问题意识是科学探究的基础,因此,本环节旨在引导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而向好朋友提问的活动形式也极好的调动了学习积极性。“任务三”是提出科学灌溉建议,目的是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引领学生树立科学研究是为生产服务的意识。

  5、课程中贯穿节水意识培养学生主人翁责任感

  我结合本地区的实际,适时地插入宁夏水资源状况的分析资料,使学生自觉树立节水意识,培养了未来社会人的责任感,使命感。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不再是空话、套话,而真正赋予了血肉和灵魂,使它丰满、鲜活起来。

  6、畅谈收获与感悟提出新问题

  以学生汇报来小结本节课内容,使课堂中始终保持轻松、活跃、和谐的学习氛围;接着“你还想知道哪些问题”结束本节课内容,让学生始终保持一种积极向上,充满激情的求知态度,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遗憾和不足

  教学中没有及时挖掘学生回答问题时出现的闪光点,而是采取了回避或一带而过的方式说明教师为了完成自己预设的目标,在教学中更多的考虑了自己,没有本着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进行教学。

  教师的指示性语言过少,比如:在谈到酒精灯的使用时,有些注意事项学生没有回答出来,教师也没有及时指出,容易留下隐患,这是必须要警惕的。

  评析

  本节课的亮点:

  1、学生的'探究活动,设计新颖独特,不拘泥与形式、模式,而是让学生自由选择发挥,如实验材料小组同学自由选择,探究方式自行设计,让学生在尽乎玩耍的过程中,凭经验完成了探究任务。课堂实际授课中,看到学生思维积极、活跃,实验方式多种多样,但却都围绕主题,达到了探究效果。这对生物课中类似本节比较简单的知识,给教师在处理探究性教学时是一个很好的借鉴。

  2、本节内容比较简单,教师在处理时也充分显示了驾驭教材的能力,仅以知识为载体,注重的是学生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的培养,这体现在以科学家得到的一组数据为例,设计了三个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任务串,即由知识目标过渡到技能目标最终达成情感目标,这一环节的处理不仅培养了学生图文、图表转换能力、还培养了学生识图、析图、作图、用表的能力,最终的落角点却是珍惜水资源,关爱我们生存的家园,关爱人类自己。在润物细无声中达成了三维教学目标。

  3、本节课的反馈小结处理也很有特色,让学生根据本节课的所获,设计问题,自己指定班里的同学来回答,将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有问的、有答的、还有提出疑义进行补充的、甚至有对问题该提不该提、提得好不好进行评说的。下课了很多同学还在争论着。这些自评、生评、师评、他评的过程都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表现性评价,是发展性评价理念的具体运用。

  4、对安全使用酒精灯的提示,显示了教师注重以人为本,关爱生命理念的体现。在学生小组探究、讨论问题时,教师的语言是‘我们小组派代表来回答’,看得出学生对当这个“代表”还是很积极、很自豪的。这些鼓励语言的恰当使用,给听课者的感受是:亲爱的老师又回到了学生们中间。

  本节课值得商榷之处:

  1、学生的思维火花给激发了出来,回答出了许多很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在注意倾听学生这方面做得还有欠缺,表现在与自己课堂预设不符合时,就忽略了学生,不感放手,有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急于求在的感觉。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只有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视野,多进行教学反思,才会增加教学的机智,更快提高教学的技艺。

  2、有时为了课的简洁,中间过渡语言的省略,使得问题交待不够明确,影响了课的流畅。

说课稿 篇7

  《九色鹿》是一个民间故事。讲的是九色鹿救了一个落水人,落水人发誓永不说出九色鹿的住处。但在金钱面前,落水人背信弃义,出卖了九色鹿,最后受到了严惩。

  课文情节生动,语言浅显,学生比较喜欢。基于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程序:

  (一)整体感知,想象画面→(二)交流读书的感受→(三)引导复述→(四)总结教学

  在第一板块中,我要求学生感情朗读,在头脑中放动画片,并要求说说印象深刻的“镜头”,目的是让学生初步触摸文本,同时教师也初步地了解学情,为下一步教学的展开作一铺垫。

  第二板块“交流读书的感受”是本课时教学的重点。这一教学环节,是按照如下的故事情节逐步展开的:(一)九色鹿奋不顾身救调达(二)调达看皇榜进宫告密(三)九色鹿见调达气愤痛斥(四)调达背信弃义受惩罚

  学习“救调达奋不顾身”,首先,请三位同学分角色读1—6自然段,然后谈一谈他们读书时产生的独特感受,与大家共同分享。具体说有以下几个目的:一是领悟九色鹿的勇敢、果断、奋不顾身等;二是图文结合领悟并读出调达感激的心情;三是领悟九色鹿的不图回报;四是想象调达是怎样郑重起誓的。

  接下来是,学习“看皇榜进宫告密”,主要完成以下几个任务:一是引导想象皇榜内容;二是引导想象调达见到皇榜时的心理,体会调达的见利忘义。

  学习“见调达气愤痛斥”这一情节,主要任务是引导理解九色鹿见到调达时的心理,理解“见利忘义”、“滥杀无辜”。

  学习“背信弃义受惩罚”,抓住国王的言行进行朗读、体会,明白正义终将战胜邪恶、诚信无价等道理。

  以上说的是第二板块的教学。第三、四板块的教学主要是引导复述,总结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倡的通过朗读“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遵循这一理念,我设计了多种多样的体验性活动,如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设身处地的感受、有声有色的描述想象的内容……把阅读、口语交际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把语文学习与其它领域的学习结合起来。通过这些教学活动的开展,力图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感受、体验故事中角色的真与善、美与丑,从而让他们的思想得到提升,语言能力得到发展,从而实现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的和谐统一。

说课稿 篇8

  一、教材分析

  主要内容《迎接绿色》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以楼房为背景,以一株丝瓜为主线,讲述了平时不大来往的邻居,因为这株野生的丝瓜而加强了联系,表现了现代城市生活中的人们对绿色的向往和珍惜,表达出对生活的热爱。全文寓情于景,整篇文章让人们在一株丝瓜的引导下,很自然地抒发情感。

  单元地位及承载任务《迎接绿色》是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这一单元共有4篇课文,都是描写动、植物的,所以教学这一单元,要使学生感受在现代生活中,人们对绿色的向往和珍惜,懂得热爱、保护动物,从小树立环保意识。同时,继续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能够提出不懂的问题。

  表达特点 本篇课文语言朴实精美,情感细腻真实。

  1、借景抒情。课文借一株野生丝瓜的描写,表达了人们对丝瓜的无微不至的关爱,从而让我们体会到了人们对于绿色的渴望和向往。

  2、衬托作用。 文中的2、3、4自然段写了作者周围的环境,让学生体会环境描写在文中起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本课书对农村孩子来说理解起来,略有难点,因为他们感受不到城市生活中人与人交往的距离,感受不到生活的压抑。为此,在学习中要给孩子提供相关资料,让学生有所体验,有所感受。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在于让学生了解绿色的可爱,人们是怎样爱护它,珍惜它的,以及对生活的热爱。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文的特点及《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由于本单元训练的重点是“能够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句子的意思。”所以根据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我设定了一下目标。

  1、理解内容,了解人们是怎样爱护这株野生的丝瓜的,感受人们对绿色的向往和珍惜,以及对生活的热爱。

  2、能联系课文的内容理解句子的意思。

  3、体会第2、3、4自然段的衬托作用。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根据上述目标我确定了如下教学重点:

  理解内容,了解人们是怎样爱护这株野生的丝瓜的,感受人们对绿色的向往和珍惜,以及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难点: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这道自然的风景,这道人间的风景,给生活增添了乐趣,使这里充满了生机”的意思。

  四、教学方法

  本课我以“绿色”为线索,以“迎接绿色,珍惜绿色”为核心,

  1、“以感受绿色的美好导入——感受绿色的美丽——感受人们怎样爱护绿色的——感受无绿色和有绿色生活的变化”为思路

  2、抓重点词读出感受:在读“搭架”一段时,我问:读好哪个词,就能把热闹的感受读出来了?由此学生很自然地去感受“唧唧喳喳”的热闹情景。在个性朗读中来展示自己的感悟水平。并辅之与想象,更深地感受热闹高兴的情景。

  3、读中悟。在范读和调动学生朗读兴趣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投入的去读,体验生活的乐趣。读中感悟可以说是语文课堂的主渠道。在六、七、九自然段的朗读中感受生活的乐趣,在第八自然段的朗读中感受自然风景的美丽,在最后一自然段的朗读中让深刻感受这既是一道生机勃勃的自然风景,也是一道充满爱意与和谐的人间风景。在每一次朗读中,教师都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五、教学准备

  教师的准备:结合教学设计自制教学课件;熟知本课相关的背景资料。

  学生的准备:课前布置学生预习,借助工具书独立掌握本课生字、新词,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熟读课文;和住楼房的同学或老师了解居住情况。

  六、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感受绿色(5分钟)

  (二)整体感知,质疑引探(5分钟)

  (三)细读课文,感受理解(28分钟)

  (四)反顾课题,升华认识(4分钟)

  根据语文课程工具性、人文性相统一的基本特点,本课的教学流程为:

  (一)激情导入,感受绿色

  根据课题质疑,我们平时都说迎接什么?今天我们说迎接绿色,在这里绿色指的是什么?(丝瓜)接着问那这是一株怎样的丝瓜呢?从而引出第一自然段。(其实只是株丝瓜,野生的。)学生读。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丝瓜的平淡无奇,丝瓜的普通,很不起眼儿。)你从哪感受到的?(把“其实”“只是”加点的句子出示出来)这样一株普通的很不起眼的丝瓜给我们带来的绿色。

  (二)整体感知,质疑引探

  根据学校预习与语文教学整合的课题研究,把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提出了二次预习的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质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引出下一阶段的学习任务。

  说说我和邻居怎样爱护这株丝瓜的?根据这个问题,学生批画交流。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书,边读边想边画边思考,同时简单做一些批注。这既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又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实效。

  (三)细读课文,感受理解

  读书是学生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揣摩表达方法的重要教学形式。教学中,结合课文的特点,抓住重点词语和句子,适当开展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引导学生在朗读和咀嚼语言文字的实践中,积累语言,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体悟蕴含在文字中的思想情感

  1、感受人们对丝瓜的爱护。

  重点放在和重点词语的分析上和学生朗读.

  (1)罩。

  王叔发现这株丝瓜怕人伤着它,就把一个旧鸟笼的底儿拆掉,

  罩在丝瓜上。你体会到什么?怎么样罩呢?(轻轻地,慢慢地,小心翼翼的)读出这种感受

  (2) 搭

  不想,没过几天丝瓜便破土而出。王叔从街上买来铁丝,说给

  丝瓜搭架。搭架这天,一大帮孩子围在四周唧唧喳喳的,像小鸟一样。大家一边说鸟笼与丝瓜的事,一边忙着递竹竿、拉铁丝……

  王叔和孩子们给丝瓜搭架心情怎样?(高兴、愉快)你是从哪感受到的?(唧唧喳喳,像小鸟一样,一边说着,一边忙着)人们给丝瓜搭架,这么细心地照顾它,又是多么高兴呀!引导学生想象。

  (3) 留

  (4)伸

  (5)钓

  从这些句子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和邻居都在爱护,呵护着这株丝瓜,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们迎接绿色的热情和对绿色的向往和希望。二次预习的问题也就解决了。

  (设计意图:抓住重点词语,适当开展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引导学生在朗读和咀嚼语言文字的实践中,积累语言,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在学生比较和推敲语言文字的实践中,体悟文章语言的精妙及字里行间蕴含的人文美。)

  2、感受丝瓜的美丽可爱

  课文的第五自然段和第八自然段。

  随着时间的推移,丝瓜的藤沿着瓜架爬,最后竟爬到了楼和楼之间的电线上。花,一路黄过去,满楼清香;叶,一路绿过去,鲜嫩滴翠。带着花的丝瓜,惊叹号般地垂着,阳光一照,露珠在叶间闪烁,风一吹,是晶莹的风铃。

  写了丝瓜的什么?你感受到丝瓜怎么样?(美)你从哪感受到它的美?

  颜色美:颜色怎样美?读出来。师:花黄叶绿,绿得怎样?(鲜嫩滴翠)绿得像流出一般。

  动态的美:这里的“黄”和“绿”只表明颜色吗?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花,一路黄过去,叶,一路绿过去,这里的“黄”和“绿”还写出丝瓜动态的美,好像丝瓜在生长一般,把你体会到的美读出来。

  比较句子。花,一路开过去,满楼清香,叶,一路爬过去,鲜嫩滴翠?(不好,黄过去、绿过去不仅写出颜色的美,还写出丝瓜的长势,显得非常美。开、爬只写出丝瓜在生长。)

  形态美:带着花的丝瓜,惊叹号般地垂着,写出了丝瓜形态的美。大家看看图,丝瓜惊叹号的垂着,风一吹,这一根根带着花的丝瓜就像晶莹的风铃,啊!真是太美了,大家再读读,感受一下丝瓜形态的美。

  味儿美:味儿怎么美?(满楼清香)

  指导朗读和背诵(设计意图: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中,不仅体会到了绿色带给人们的美,而且也领悟到了作者运用语言文字的精当与生动,学到了表达方法,积累了语言,升华了情感。)

  3、感受绿色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

  思考人们为什么这么热情地迎接绿色?返回到课文的第2、3、4自然段。对周围环境的描写(人们需要绿色,向往绿色)如果不写着几个自然段行不行?为什么?生活在井一般的环境中,过着井底之蛙的生活,人们多么渴望绿色,多么渴望自然,所以人们看到这蓬蓬勃勃的丝瓜,这样的关爱它,这样热情地迎接它。

  (设计意图:写出我们的生活环境,更衬托出人们对绿色的向往,对绿色的渴望。进一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关系,使学生进入到文本之中,理解这些住在“钢筋水泥包围”之中的人对绿色生命的渴望,对和谐生活的向往。深入感受到人们需要绿色渴望绿色的心情。)

  这株丝瓜改变了人们怎样的生活呢?(出示句子)“这道自然的风景,这道人间的风景,给生活增添了乐趣,使这里充满了生机。”这道自然的风景指什么?(这株丝瓜生机勃勃的景象)这道人间的风景指什么?(使邻居之间关系和谐融洽,这是一道很美的人间风景,人们关爱这株丝瓜热情地迎接它,这也是一道很美的人间风景)

  正是这株野生的丝瓜,在人们照顾下长大开花,也正是因为这株丝瓜,使这些平日里不大来往的邻居,加强了联系,关系融洽了。邻居之间生活很快乐,人们也更加的热爱生活!使我们的生活充满了生机。

  (四)反顾课题,升华认识

  让我们再回到文章的题目:迎接绿色,这时你再看到课题又有哪些理解,你觉得这个题目包含了作者什么样的希望呢?(迎接绿色环境,倡导丰富多彩的生活,和睦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沟通)

  (设计意图:文章是一个整体,引导学生读文后再来品味课题,使学生在纵,横联系中深刻解读文本,升华情感。)

  这里的点题有两点原因:一是与本课开头照应,知道作者为什么要以“迎接绿色”为题;二是再次强调文章要表达的强烈愿望,调动学生的情感。进而领悟到了人们“迎接绿色”的真正含义,感受到了人们对绿色的向往和珍惜,对和谐,美好的追求。)

  面对这道自然的风景,面对这道人间的风景,你想说什么?把你想说的写下来。

  (设计意图:读写的结合,引导学生展开联想,使学生在读写结合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环境的向往,从而实现思想教育和学习语言的有机结合。)

  (五)板书设计

  17、迎接绿色

  自然风景 人间风景

  藤 罩

  花 搭

  叶 留

  样子 伸

  钓

  (板书设计意图:让学生能一目了然的看出自然风景和人间风景指什么,有助于学生对重点句子和本课难点的理解 ,对于学生背诵重点段也有一定的帮助。)

  学习效果评价:

  1、学生能否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能否加动作、表情投入地朗读。

  2、能否带着自己的激情来回答问题,在想象回答、自由回答时是不是勇敢、积极。

  3、整堂课学生能否展现自己的生命活力,师生关系是否融洽和谐。

  4、整堂课是否更好地体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说课稿 篇9

  一、教材分析:

  《天天都是助残日》是未来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献出我们的爱心》主题之一。这一活动主题分为“认识残疾人”、“走近残疾人”、“我们来体验”和“我们应该怎样做”这几个部分。教材意在让学生理解残疾人生活的难处和他们为克服困难所付出的努力,懂得关爱残疾人是全社会的责任,学习他们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精神。

  二、学情分析:

  现在的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家庭情况优越,所以,存在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的思想状态;况且,在生活中对残疾人接触较少,缺乏关心爱护弱势群体的意识,甚至还有歧视残疾人的现象存在。

  三、教学目标:

  1、教学态度、价值观:

  通过体验残疾人课堂活动使学生获得残疾的亲身体验,从而增进对残疾人的关爱之情。能够理解和尊重残疾人,并对他们在困难面前自强不息的精神持有敬佩之情。

  2、课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残疾人,培养学生体察他人,观察社会事物和获取社会信息的能力。

  (2)通过小组间的讨论、体验,使他们获得一种亲身的体验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残疾人在实际生活中的困难,以及他们为克服困难所付出的努力。

  3、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道残疾人生活中的不方便,初步了解我国残疾人保护方面的有关政策和措施。

  四、教学重点:

  通过让学生学习、体验、感悟残疾人的社会生活,让学生获得亲身体验,从而尊重残疾人,培养学生关爱残疾人的情感、关注残疾人生活的意识。

  五、教学难点:

  感受残疾人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把对残疾人的理解、尊重、关心落实到实践中去。

  六、教法:

  讲解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多媒体教学。

  七、学法:

  合作学习、 实际体验。

  八、教学用具:

  1、笨吻安贾醚生注意观察生活中的残疾人。

  2、笨渭:视频、残奥会的图片。

  九、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视频舞蹈《千手观音》。

  师:大家觉得这段舞蹈精彩吗?(学生回答)

  师:然而,表演这支舞蹈的却都是聋哑人,大家都知道聋哑就意味着他们听不到任何声音,但他们却将《千手观音》演绎的如此精妙绝伦。我建议大家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他们。

  [设计意图:亲切自然地拉近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激起孩子的探究热情,为顺利的创设情境做好铺垫。]

  2、现在同学们把书翻到56页,今天我们来学习《天天都是助残日》。

  (二)讲授新课。

  1、走近残疾人。

  师:其实在我们的周围,有着各种各样的残疾人。他们在学习、生活中有很多不方便,他们需要人们的理解、关怀和帮助。那么,你认为什么样的人被称为残疾人呢?你周围有没有这样的人呢?

  生:(聋哑人、盲人、智障、肢残等)。

  师:你还知道那些关于残疾人的资料?

  生:回答并齐读课本56页小资料。

  学习课本57页两个故事,谈谈感受。(学生交流 教师小结)

  [设计意图:给学生了解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通过对残疾人的认识和了解建立起为什么帮助残疾人的意识。]

  2、播放幻灯片配乐(隐形的翅膀):

  教师独白:在我国,目前有6000多万残疾人,他们有的看不见蔚蓝的天空,有的听不到亲人的呼唤,有的必须借助机械的力量才可以行动,可是他们却是那么勇敢、顽强,忍着伤痛,含着眼泪,微笑着,努力着追求着,并且最终取得了成功。

  那么,就让我们一起去走近残疾人、认识残疾人、体验残疾人的生活。

  3、体验残疾人生活。

  (1)师:是呀!他们用自己的坚强、勇敢赢得别人对他们的理解和尊重,在生活中看似简单的事情,他们要付出比常人多几倍甚至几百倍的努力和艰辛。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近残疾人的世界,体验残疾人的生活。

  活动一:盲人找座位。

  活动二:单手系红领巾。

  (2)体验活动结束后,请同学们谈谈体会。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亲身的体验,使学生更深刻的感受到残疾人的不便和痛苦,从而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使学生对残疾人的帮助意识逐步加深]

  (三)关心残疾人,关爱残疾人。

  1、师:是啊,几个小小的体验,已经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聋哑人、盲人,以及许许多多的残疾人在生活中与他人交往的种种困难,为了使残疾人生活有保障,减少他们生活中的困难和不便,国家和社会纷纷向残疾人伸出了关爱的手。国家在公共设施和政策方面为残疾人的发展提供方便。你都知道哪些?(学生回答:盲道、纸币上的盲点、残疾人通道、残疾人福利厂等)

  2、教师补充并进行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了解让学生知道关爱、关心残疾人是政府的行为、更是社会的行为]

  (四)我们应该怎样做。

  1、师:国家和社会通过各种途径倡导民众去关心、爱护、理解、尊重残疾人。那么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又是怎样去做的呢?

  (1)视频:助残特辑。

  ①小组讨论。

  ②全班交流。

  ③如果你的身边有残疾人,你怎么做?(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

  (2)投影:平等、关心、理解、尊重、心灵上的呵护。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视频给学生一个更为广阔的体验舞台使学生更加深刻的体会到助残是每个公民的责任,是每天都要进行的事]

  2、那么,我们国家6000多万残疾人,他们只在这两天需要关爱吗?引导学生回答:让我们伸出温暖的手,献出我们的爱心,把我们最最真挚的情、最温暖的爱送给每一位残疾人,让每一天都变成助残日。

  3、板书课题:天天都是助残日。

  (七)小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在汶川地震中,许许多多的人因为地震的伤害,在一瞬间由一个健全人变成一个残疾人,在世界助残日即将来临的日子里,让我们用亲手制作的爱心卡,为灾区人们送上祝福。

  学生制作爱心卡,背景音乐响起。

  (八)作业。

  1、向身边的残疾人送上节日的祝福。

  2、给灾区人民寄去爱心卡。

  十、板书设计:

  天天都是助残日

说课稿 篇10

  一、说教材

  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考察家乡的环境》是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章第七课教学内容。本册教材建立在前三年学习的基础上,学生经历了许多经典的观察、探究活动,进一步引导他们开展相对独立的科学探究活动。本单元的教学主要聚焦环境问题,指导学生认清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并能够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开展环境保护行动,使《新课标》中关于环境的教育要求得到全面落实。《考察家乡的环境》分三部分:1.考察家乡的水;2.调查家乡植物的“杀手”;3.调查家乡近几十年的变化。我重点选取第一点探究。

  二、说教学目标

  ㈠.知识与技能:经历调查家乡环境污染和治理情况的活动,学习一些考察自然环境的方法。

  ㈡.德育渗透:了解家乡环境存在的问题,以及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不良影响。增强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

  ㈢.情感渗透:通过调查家乡自然环境的变化,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 设计理念:

  第一个目标是根据科学课的学科特点和课程要求设计的,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素养,教材中有一个观察记录表,学生在记录表的引导下,会明白观察的方向和重点。完成这个目标不会有太大问题。第二、三个目标着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两个目标说起来容易,听起来好懂,真正把环保意识转化成环保行动决非易事,这是本课的重难点,我主要是通过观察和感受、讨论与分析让学生认识到环境污染给人们生活造成的不良影响;意识到到环境保护的紧迫性、严峻性;同时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要循序渐进,点滴渗透,让环保意识在学生的生命里播种、发芽、开花、结果。

  三、说学情

  六年级的学生经历了前三年的科学学习,有一定的观察经验及分析问题的能力,他们活泼好动,对新事物有较强的好奇心。并且我校的学生大多居住红沙河干旱区域,河流水质的变化对他们的日常生活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本课本着贴近学生生活,利用身边的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深刻的环保教育。

  四、说教学方法

  ㈠.观察与感受:充分利用六年级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让他们置身污染现场,感受汉江水被污染的过程。

  ㈡.分工与合作:为了全面细致的观察,让学生分头并进,既增加观察的深度,又提高了学习效率。通过观察结果的交流,分享心得体会,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㈢.交流与讨论:将观察结果汇集整理,交流信息,认清污染的现象及原因,通过数字推算,体会污染的程度。再通过几个环保问题的探讨,认识到环境污染对人们生活的不良影响。从而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强化环境保护教育。

  五、说教学过程

  ㈠.教学准备

  1.预习安排:

  ①网上、报刊杂志上查阅河流的污染情况及其对人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

  ②查阅高台县近几年为环保作出的重要工作。

  ③从爷爷、奶奶那里了解过去几十年的高台印象。

  2.准备材料:

  采集水样的无色透明饮料瓶、放大镜、PH试纸、数码相机。

  3.课时安排:

  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激情导入,组织考察活动;一周后进行第二课时,交流讨论实验现象,认识环境污染及其危害,树立环保意识。

  第一课时

  ㈡.导入

  我通过三张图片的展示导入新课,第一张是西部缺水的图片。大家可以看到土地干裂的缝隙足以将一个人的手放进去。通过这个图片的展示,让学生感受到西部缺水的现状。我还可以向学生介绍西部地区的风俗:人的一生只能洗三次澡,出生、结婚和死亡。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在西部地区水比油贵的残酷现实。第二张是汉江上游丹江口水库的美丽风光。通过这个图片的展示,我让学生明白这些优质的淡水资源是我们共同拥有的。通过以上两张图片的对比,让学生认识到,相比之下我们的条件是多么落后;我们的生活是多么的残酷!面对如此巨大的困难,我们应该怎样去保护它呢?第三张图片是学生家长骑着摩托车去打水的情景。通过这张图片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住的地方会缺水?

  设计理念:通过情景导入,引发学生思考,产生对汉河流的关注、了解,进而萌发考察的强烈愿望。也激起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涌动改造家乡环境的无限热情。

  ㈢.观察前的组织、安排与指导

  1.指导学生从水的泥沙含量、颜色、气味、酸碱度、水量、水面漂浮物、水中的动植物生长情况等方面去了解汉江的水质情况,填写观察记录。

  2.分组合作,每组两个负责人,一人负责安全,一人负责组织、督促观察取样及填写观察记录。从安全角度出发,可以请班主任协助组织工作。

  设计理念:

  ①.主要目的是指明观察方向、重点,避免观察的盲目性,为后期的分析讨论打好基础。

  ②.组织安排好学生的观察活动,强调安全事项,使观察活动紧张而有序。

  ㈣.组织学生到黑河实地观察,记录

  总体观察、感受:

  在距离排污口很远的地方就能闻到刺鼻的气味,听到哗哗的流水声,让学生初步感受工业污染的特点及危害。

  具体考察、分析:

  第一小组活动:随老师一起记录观察现象,并拍照存档。

  ①排污口附近的岩石已经变成红褐色。石头的本色是青色,污水也不是红色,由此可以想象污水中的酸碱、及其他化学物质对石头的作用有多厉害。

  ②从排污口往下江面上有一条深色的污染带,长约几十米。

  ③学生在排污口取水样,水上有油污,有黑色漂浮物,水样有臭味。

  第二、三、四、五小组活动:从排污口开始,沿黑河往下每10米取样一次,共取5次水样,沿黑河往上500米处取样一次。然后四个小组分别用这6次水样养鱼,生豆芽,检测水样的PH值,用显微镜观察水样中的浮游生物。

  第六小组活动:统计沿黑河100米范围内排污口的数量,估计排污总量。估算日排污量、年排污量。

  设计理念: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黑河污染的现状,获取观察记录的第一手资料为后期的分析讨论作好准备。这一环节先让学生从整体上感受污染的规模与气势,再从细节上认识污水对石头及水生动植物的影响和破坏,感受污染对环境的危害。

  第二课时

  ㈤.考察后的总结交流

  第一小组活动:展示现场图片,回顾考察经过。

  第二小组考察结果:越靠近排污口,鱼越是难以存活。上游鱼的存活良好。

  第三小组考察结果:越靠近排污口,豆芽越是长势不好。上游豆芽的长势良好。

  第四小组考察结果:越靠近排污口,水样PH值越低,最低的PH值为4.0。上游的PH值为7.0。

  第五小组考察结果:越靠近排污口,浮游生物越少。上游的浮游生物正常。

  第六小组活动:100米内排污口的流量按照1m3/s计算:

  日排污量:1*60*60*24=86400m3

  年排污量:86400*365=31536000m3

  通过推算学生发现:啊!这么大的数字,简直是天文数字。这些数据再次让学生认识到治理黑河污染的严峻性与紧迫性。

  设计理念:通过上游水样与下游水样的对比观察,感受水质的污染状况;通过排污规模的统计与推算,感受黑河污染的程度,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观察、对比;分析、推理的科学研究的方法。通过交流观察记录,点评记录信息,肯定学生的劳动成果。

  ㈥.其他污染情况

  环境的污染仅仅只是水体污染吗?在我们的身边还有没有其他别的污染呢?学生交流讨论很容易得出:

  ①固体垃圾的填埋对水源的污染,对空气的污染。

  ②药厂废气的排放和水泥厂粉尘的污染。

  ③公路边汽车尾气的排放,汽车噪音的污染??等等。

  设计理念:从水资源的污染拓展到其他方面的污染,认识污染是多层次,全方面的。

  ㈦.黑河的污染情况及其对人们的生活的影响

  黑河的污染情况对人们的生活有什么样的影响呢?通过相关资料的搜集、阅读,交流、讨论让学生知道:

  设计理念:通过交流和讨论让学生认识到黑河污染的严峻性与紧迫性。若再不好好保护及时治理,我们必将面临灭顶之灾。

  ㈧.学生自己交流在爷爷奶奶那里听来的几十年前的黑河印象

  设计理念:通过追忆家乡美好的过去,激发学生对美好环境的向往。产生对改善黑河水质的强烈愿望。

  ㈨.高台县近几年为环保作出的重要工作

  经过以上的观察、交流与讨论,学生已经认识到汉江所承受的污染以及污染对人们生活产生的不良影响和危害,那么我们怎样来保护黑河、治理黑河呢?政府和社会为此作出了那些重要工作呢?通过学生交流和老师补充,让学生明白:

  ① 相关政策和法规的制定和出台,使黑河环境的保护和治理有了法律的依据;

  ②部分污水处理工程的建设和启用,为减轻黑河的污染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③ 设计理念:通过交流介绍政府和社会为此所作的重要工作。让学生意识到冬天已经过去,春天就不会遥远。把学生从污染的阴影中拉出,让他们对汉江水质的改善充满期待与希望。并坚信:只要我们共同努力,家乡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㈩.我能做些什么

  政府和社会为此已经作了许多工作,作为一个学生能为改善家乡的环境做点什么呢? (学生各抒己见:

  ①做好身边的环境卫生;

  ②保护好身边的环境卫生,不乱丢果皮纸屑;

  ③做好环保宣传;

  ④对环保部门献言献策等等。)

  引出作业:

  1.制作一张以保护母亲河为主题的手抄报,或者画一张以环保为主题的画报。

  2.给环保局长(或市长)的一封信。

  以上作业,任选一个完成。

  设计理念: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环保活动,树立环保意识。增强环保观念。

【说课稿汇总10篇】相关文章:

赤壁赋说课稿汇总6篇06-03

赤壁赋说课稿汇总8篇03-24

阿长与《山海经》说课稿汇总12-20

兰亭集序说课稿汇总9篇05-16

兰亭集序说课稿汇总10篇05-02

兰亭集序说课稿汇总6篇04-01

兰亭集序说课稿汇总十篇05-21

兰亭集序说课稿模板汇总6篇03-27

初中地理说课稿模板《北京》说课稿12-29

兰亭集序说课稿范文汇总六篇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