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轴对称》说课稿

时间:2023-07-25 11:20:14 梓欣 说课稿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课文《轴对称》说课稿范文(精选11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课文《轴对称》说课稿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课文《轴对称》说课稿范文(精选11篇)

  课文《轴对称》说课稿 1

  一、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作轴对称图形,要求学生能够作出简单图形经过一次或者两次轴对称得到的图形,能够利用轴对称进行简单的图案设计,所以在寻找资源的过程中,使用一些图片、动画等。前面的一节内容中学生认识了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它们都是讲一个图形成或两个图形之间的位置关系,是一个静止的状态,我们选用的图片比较多。作轴对称图形是由一个图形得到与它轴对称的图形的过程,是一个运动的过程,所以在本节课的课件中,我将用动画去展示轴对称变换的过程。

  二、学情分析

  从心理特征来说,八年级阶段的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但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这些特点,选取适当的教学资源,利用课件中好的视觉效果,如图片、动画、视频等,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使用“班班通”的教学设备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教学目标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技能:

  1、能按要求做出简单平面图形经过一次两次轴对称后的.图形。

  2、能利用轴对称进行图案设计。

  过程与方法:

  利用轴对称作图和图案设计。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欣赏轴对称图案,形成学生了解数学、应用数学的态度。

  2、通过作轴对称图形、设计图案,锻炼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培养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学情分析,结合新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我将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作轴对称图形。

  难点确定为:利用轴对称设计图案。

  五、 教学方法分析

  本节课我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以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以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为主线,始终在学生知识的“最近发展区”设置问题,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活动,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引导分析时,给学生流出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联想、探索,从真正意义上完成对知识的自我建构。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直观呈现教学素材,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六、教学过程分析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间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为有序、有效地进行教学,本节课我主要安排以下教学环节:

  (1) 复习旧知,温故知新

  提问:

  1、轴对称图形的定义。

  2、两个图形关于直线对称的性质。

  设计意图:用提问的方式,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内容,为后面作已知图形关于直线轴对称图形的方法提供理论基础。

  (2)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先展示一组图片,这是中国民间的剪纸艺术,也是作轴对称图形生活中的运用。

  课本中原先所画的并不是手印,而是选择作左脚印关于直线对称的图形,在课件的设计过程中,我选择了用手印来取代。因为我觉得学生可以利用左手直接画出手印,而画脚印本身难度就大多了。

  通过画左手掌印,得到相应的右手掌印,让学生感受轴对称图形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同时,让学生明确:折痕所在的直线就是它们的对称轴。

  再次展现一组图片,这些图形都是通过轴对称变换而得到的。其中,喇叭花图案除了可以运用轴对称变换得到,也可以通过平移得到。这时我运用PPT动画的形式来进行展示,让学生能体会到这一过程。

  (3) 发现问题,探求新知

  《一》轴对称变换

  从上面图形的变换过程中,教师总结出轴对称变换的定义。

  再展示一组变换,通过改变对称轴的位置,让学生体会得到图形有什么不同。这个设计过程先让小鸡嘴巴对着嘴巴,然后改变对称轴后,小鸡变成背靠背了。学生明白改变了对称轴的位置,得到的图形的方向和位置也会发生变化。

  观察下面的图形,探求新知

  通过动画的演示,学生和教师一起进行总结,课件中尽量把图案中的对应点突出来,让学生更容易得出结论。

  《二》作轴对称图形

  先作一点关于直线对称的图形。

  然后再作一条线段关于直线对称的图形。

  最后讲解例题。

  在例题的课件设计中,每作出一点的对称点,应出现这个点的作法,这样学生就能明白作图的顺序。

  这一部分内容,我进行了分步设问,便于引导学生理解作图方法。

  通过教师演示课件,让学生体验作图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通过归纳,让学生掌握做一般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4)变式训练、巩固双基

  由例题演变而成。

  设计意图:变式训练及练习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各有侧重,体现新课标提出的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的教学理念。这一环节总的设计意图是反馈教学,内化知识。

  (5) 小结归纳,拓展深化

  学生自己总结,不全面的由其他学生补充完善,教师重点关注不同层次学生对本节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

  提炼对作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全员参与,体现集体的智慧。

  (6) 布置作业,提高升华

  以作业的巩固性和发展性为出发点,我设计了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是对本节课内容的一个反馈,选做题是对本节课知识的一个延伸。总的设计意图是反馈教学,巩固提高。

  本节课尽量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相关的教学情境,以丰富的图片和动画形式呈现有关内容。重视动手操作,实践探究。总之,借助多媒体,把生活中的物体图形和轴对称结合起来,组织学生从生活中引入轴对称,充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每一个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感受了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了学习数学的快乐,有效的促进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共同发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课文《轴对称》说课稿 2

  一、说教材

  《轴对称》这堂课是人教版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一课。这部分教学内容在《新数学课程标准》中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的知识。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了轴对称,知道了轴对称的特点,本课将进一步学习轴对称,教材注意创设情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适时的提出疑问,并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同时启发学生进行思考。

  这部分知识主要是对轴对称图形的再认识,要求学生掌握对称轴的画法和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另一半的步骤,也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图形方面知识的基础。

  根据这一部分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结合教材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第一点,知识技能:使学生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进一步理解轴对称图形,探索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能用“折叠”“重合”这样的词语准确的描述出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能识别轴对称图形并能确定它的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第二点,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在丰富的现实情境中,让学生经历观察分析、欣赏想象、操作发现等数学活动过程,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发展其空间观念。

  第三点,情感态度: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索、交流反思的意识。体会轴对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存在性,学会用世界的眼光来观察、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能识别轴对称图形并能确定它的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另外一半;探索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是:掌握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

  二、说教法

  课堂教学首先是情感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是知识成长的过程。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构建、动态形成的过程,教师要激活学生的原有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经历、体验和运用中真正感悟新知。数学学习过程理应成为学生享受教师服务的过程。

  因此,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我在教学中采用以情景教学法、观察发现法为主,以多媒体演示法为辅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我注意创设情景,设计启发性思考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适时运用电教媒体化静为动,让学生更直观地学到知识,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究问题的积极状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说学法

  四年级的学生生动活泼、富有好胜心理,并且大部分学生已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在课堂上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因此,在这节课中我将根据自主性和差异性原则,让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使学生掌握知识。达到人人学数学的目的。给学生充足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让他们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易于学生积极主动获得新知并体会学习的乐趣。并且我根据教材内容自制的多媒体课件以及图画纸等教具。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达到已定的教学目标,我安排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即:复习铺垫——探究新知——练习巩固——总结反思。

  第一环节:复习铺垫。

  首先,我用PPT展示旅游景点引出轴对称。接着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教师指出本课要重点研究的问题是:(什么样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精彩的开头,不仅能使学生很快由抵制状态进入兴奋状态,还能使学生把知识的学习当成自我需要,使教学任务顺利完成。在这个环节中,我从学生日常的旅游引入,更接近学生生活,更能让学生接受,从而激发学生深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快速的进入学习高潮]

  第二环节:探究新知。

  本环节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活动。

  活动一:让学生尝试说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并点名让学生动手对折,继而在学生总结时给出轴对称的定义。

  活动二:让学生动手尝试画对称轴后,自己动手在书本上画,在察看学生完成情况时及时纠正。

  活动三:出示两幅表格上的图让学生判别轴对称图形后,让学生尝试在表格上画出轴对称图形另一半后,进行步骤总结。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根据这一教学理念,在本环节中,我前后组织学生进行了几次自主探究活动,让学生在保持高度学习热情和探究欲望的活动过程中,始终以愉悦的心情,亲身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分析思维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参与意识;让学生在体验成功的同时也掌握和体会数学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实现自主体验,获得自主发展。]

  第三环节:练习巩固。

  本环节我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题组(画图题、判断题、连线题)。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巩固新知,训练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创造性,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练习题组设计如下:

  我先让学生在总结画图步骤后进行一次作图,及时进行巩固;接着让学生画出常规多边形的对称轴,让学生明白有的图形对称轴可能会很多;但我又担心学生搞不清平行四边形和任意三角形不是轴对称图形,设计了两道判断题;紧接着又让学生从轴对称一半想象整个图形,从整个轴对称图形想象其一半,从生活实际出发,又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在最后我设计了一道一张纸多次折叠后能剪出什么图形的题型,目的是为了锻炼学生想象能力,又有简单的引导语将学生的抽象思维表象化,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更加完善。同时强化本课的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第四环节:总结反思。

  这一环节,我利用课件展示以下两个问题:

  (1)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2)你还有什么疑惑?

  (3)你感觉自己今天表现如何?

  让每位学生充分发言,交流学习所得。

  在评价方面:先让学生自评,接着让学生互评,最后教师表扬全班学生,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荣誉感,使他们更加热爱数学。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通过交流学习所得,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信心,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

  八、说板书设计。

  轴 对 称

  对折后完全重合

  1、找关键点?

  2、标对应点

  3、顺次连线

  我今天的板书设计既条理清楚、简单明了、一目了然;同时又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帮助作用。

  九、说教学反思。

  整节课的安排,努力贯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自主发展的教育原则。教师只是对概念的引入加以指导以及对整个教学流程加以控制,其余都让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操作、联想;讨论、口述,这样将有利于每位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动口、耳闻、目睹,各种器官并用,使全体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不足之处:

  学生在画轴对称图形时,不按照画法去做,而是照葫芦画瓢按照自己的方法去画,虽然有的同学能画对,但是也存在个别学生出现错误的画法。再教设计:强化画轴对称图形的画法,让学生不仅要知其然还有知其所以然,明白不仅仅画对就可以,还要知道依据轴对称图形的性质,这样才能加深对轴对称图形性质的理解。

  课文《轴对称》说课稿 3

  一、说教材

  《轴对称图形》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教材主要借助生活中的实例和学生操作活动判断哪些物体是对称的,找出对称轴,并初步地、直观地了解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二、说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知道轴对称图形的含义。

  2、能够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3、能将轴对称图形的知识用到实践中去,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使学生知道轴对称图形的含义,并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2、教学难点:

  (1)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2)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四、说教法学法

  整节课,我根据教材和学生认知特点,设计了五个大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对称、感悟对称、理解对称、并且在欣赏的活动中体验对称美。

  第一个活动是让学生在情境中初步感知对称。让学生欣赏蜻蜓、蝴蝶、脸谱这基辅图。并动画演示对称,初步对称。

  第二个活动,设计的是动手剪剪,在剪一剪中体验对称图形的特点,对对称、对称图形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并知道所剪出的对称图形的折痕就是它的对称轴。

  第三个活动,在学生了解了对称及对称图形后,让学生跟着图片一起欣赏各种对称物体、图形。把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对称及对称图形在课堂上进行抽象、概括后,又回到现实生活,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判断生活中的对称,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中的数学,同时,进行了美的熏陶。

  第四个活动是让学生动手画一画对称轴,进一步理解对称及对称图形的特点,接着,出示正方形、长方形、和五角星,让学生找对称轴,由于可找很多条对称轴,让学生感悟到同一个物体有不同的对称轴,感觉到对称的奥妙。

  第五个活动,设计的是让学生“找一找”,在各种图形事物中找一找那些是对称图形,那些不是对称图形?在找的同时,感悟到对称图形的特点,同时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到处都有对称,到处都有对称的事物。

  第六个活动,是对学生学习的课外延伸,让学生根据给出的半边图案画出另一半,成为一个完整的对称图形,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想象力。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师:听说同学们都喜欢画画,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几幅画,和我们一起来观察,认识一下。

  出示课件

  生:回答(蜻蜓、树叶、蝴蝶、脸谱)

  师:谁能说说这四幅图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如果我们把每幅画对折起来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呢?

  二、探究新知。

  1、用课件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对称图形。

  师:它们的左边和右边是不是一样呀?

  生:回答

  师:小结。我们把这种对折后左边和右边完全重合的图形叫做对称图形。

  师:板书:对称

  师:大家分小组讨论一下,我们教室里面有哪些图形是对称的呢?

  生:分小组讨论

  师:哪位同学来说一说?

  生:回答

  师:同学们回答的真好,其实对称的东西有很多,比如我们的衣服、镜子、剪子、人等。

  2、教师展示自己手剪的对称图形的作品。

  3、学生动手操作,剪出对称图形

  a、小朋友想不想也得到一个这么美丽的对称图形呢?

  看,老师手里已经剪好了一个(出示小衣服图形)

  b、想一想它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呢?

  [学生回答时边课件展示]

  c、小朋友想不想亲手制作出这么美丽的对称图形呢?请你拿出彩纸和剪刀,照着老师刚才的样子,用你灵巧的小手,聪明的大脑制作出美丽的对称图形。比一比,谁剪得又快又美。[师巡视指导]

  d、[贴出若干优秀作品]小朋友,我们刚才剪了那么多美丽的对称图形,你们知道剪对称图形最重要的一步是什么吗?

  e、把纸对折后就会出现一条折痕,请小朋友开动大脑,给它起个名字?(学生自由发挥)告诉学生这是对称轴[板书]

  (三)、联系生活,欣赏感知对称的美

  1、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的图形是对称的?

  2、老师收集了生活中一些对称性的图形,请小朋友欣赏。(课件配乐展示)

  3、对称图形拥有一种和谐统一的美,古代人民非常的欣赏,他们用智慧与汗水,制造出了宏伟壮丽、金碧辉煌、呈对称的建筑物(课件配乐欣赏,伴师讲解介绍,天安门、天坛、太和门望午门、妙应寺白塔、大理白塔、苏州园林、故宫全貌。)(四)、辨认对称图形,画对称轴

  1、判断,是不是对称图形。(课件展示书68页:带窗户的房子、球拍、蝉、五角星、叉子)

  2、你能找出五角星、叉子、球拍、蝉这几个图形的对称轴吗?(学生在书上画)

  3、(反馈)喜欢说哪个就说哪个(课件随之展示,重点看五角星有五条对称轴)

  (五)知识小结:小朋友们通过观察、动手剪认识了美丽的对称图形,大家学得非常认真仔细,可不要骄傲,老师还要带着大家去图形王国做一些有趣的数学游戏。

  三、巩固深化,实际运用

  1、折一折,画一画,有几条对称轴。(正方形、长方形)

  2、这里有一些好看的图形,可是只有半个,你们愿意帮助它们找到自己的另一半吗?(在答题纸上做)

  3、有趣的图形是不是对称的呢?(指名到前面,其他生在下面画。)

  4、观察图形,在格子图里画出另一半。(答题纸上做,再看课件展示)

  5、 [出示一些用几次对折的方法剪出的'图形]仿照老师的图样,运用这节课学习的知识,动脑筋设计出美丽的图形,展示自己的才能。

  (学生作品自由贴到展板上。)

  四、全课总结,引导运用

  这节课我们既认识了对称图形,又欣赏了生活中对称的图样,最棒的是小朋友动手设计出了自己的对称图形,我们身边到处都有对称图形,它给人带来一种和谐的美感,请小朋友不断学习,用敏锐的眼光、智慧的大脑去发现更多更美的对称图形。

  1、情境引入激发兴趣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追求美、崇尚美是人之天性,儿童亦然。整堂课以欣赏美为线索展开教学,本课就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动画:“碧草青青花盛开,彩蝶双双久徘徊”的森林美景,在优美的乐曲的渲染中,我给学生呈现了一个小故事。

  从学生熟知的生活情境出发,让学生初步感知对称的事物。这种赢造宽松愉悦、开放式的环境,学生纷纷自觉投入到学习活动中,观察这些实物的特点——它们的两边都是一模一样的,从而引入对称,逐步将实物抽象成平面图形,通过操作实践发现其共同特征,导入教学新授,达到串连教材的效果,让学生在这种欣赏美的教学情景中快乐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开拓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引导学生感受美、鉴赏美、领悟美,达到情境(景)交融的教学效果。

  (点评:以学生身边的事物为媒介,使教材内容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认识生活中轴对称性质的事物,使学生进一步深入地认识几何平面图形的本质特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注意到图片的颜色,在教具和课件制作中采用色彩鲜明的颜色,使学生感受到颜色的美,物体的美丽,教师创设了一个这样美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切感受到数学的美,来源于生活,来源于身边,体验到在数学中美的教育。)

  2、实践操作、激活思维

  叶澜教授曾在新基础教育课题实验中提出:“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最终要落实到个体的学习行为上,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体验,才能真正对所学内容有所感悟,进而内化为己有,在学习实践中逐步学会学习。

  本课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轴对称图形的这一特征,安排了折一折,剪一剪,画一画,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在新授教学时并没有采用传统的灌输手段,而是把学生看作是课堂的主角,让学生通过观察平面图形的特征,大胆地加以猜测,说出这些图形都是对称的,并通过小组动手操作来验证它们为什么是对称的,采用对折的方法来折一折,让每位学生都参与活动,从只重视知识的教学转变为注重学生活动的课堂生活,给学生多一点思维的空间和活动的余地;在对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图形的特点,通过操作发现图形的两边是完全相同的,这时教师就引入“完全重合”,让学生反复地操作体会,再配合课件的动画演示,初步感知什么是“完全重合”;最后教师在学生动手操作、形成初步感知的基础上配合课件动态出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让学生了解这些图形的基本特征,形成感性的认识。

  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始终以学生动手操作实践为主导,在巩固练习中也安排了一些学生操作的活动,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体会“完全重合”和“不完全重合”的区别,为辨别是否轴对称图形奠定了基础。在最后的制作轴对称图形时完全放手让学生去操作,活动的设计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在活动中体验,使学习知识和提高能力同时得到发展。

  (点评:实践操作是学习数学的根本,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活动为主线,教师的角色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使学生在“经历,体验,探索”过程中体验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一节课下来,老师说课的时间总共不超过15分钟,剩下的时间都是学生的了,学生说的多了,动手操作多了,参与面广了,能很好地发挥学生的动手和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3、小组合作、发挥特效

  每个学生在活动中的经验与收获不尽相同,为了使学生个体的、群体的活动促进学生的整体的发展,教学中常发挥合作交流的功能,采用集体讨论和交流的形式,将个人的经验或成果展示出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众多有差异的学生的不足。在本课中,有很多活动都是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由于低年级学生作图能力不强,对于正确美观地制作出一个轴对称图形还有一定的难度,但由于学生学习发展的进程不同,针对一部分学生已会制作的实际情况,我组织学生展开分小组合作讨论活动:怎样剪一个轴对称图形,然后评一评小组成员中制作的轴对称图形,在动手操作时也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在引出轴对称图形时,也是通过小组合作,在操作、交流中感知,这样尽可能地将每个人的收获变成学生集体的共同精神财富,

  (点评:小组合作是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本堂课采用的小组合作较多,学生在活动中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4、课外延伸、丰富情感

  本堂课的结尾让学生欣赏古今中外著名的对称建筑,配上古典的轻音乐,拉近了生活与数学的距离。古建筑又是一种艺术,渗透在数学学科中,既是学习数学的好材料,又是渗透民族文化的好题材,选择切合教学符合儿童学习规律的素材,需要一些有民族特色的题材,如本课例中的背景音乐、古建筑、中国剪纸等就是在这方面作出的有益尝试和探索。

  课文《轴对称》说课稿 4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

  《轴对称图形》这课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材在编排上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实践到理论,指导同学们感知图形的轴对称现象,层次分明,循序渐进。

  对称是一种基本的图形变换,包括轴对称、中心对称、平移对称、旋转对称和镜面对称等多种形式。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有对称性质的事物很多,同学们对于对称现象并不陌生。例如,许多艺术作品、建筑设计中都体现了对称的风格。对称的物体给人一种匀称、均衡的美感。

  教材从同学们熟悉的事物入手,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同学们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进而认识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为同学们今后进一步探索简单图形的轴对称特性,把握简单图形之间的轴对称关系,以及利用轴对称方法对图形进行变换或设计图案打好基础。教材是按照知识引入——概念教学——知识应用的顺序逐步展开的,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教材先通过天安门、飞机、奖杯的实物图让同学们观察、分析他们的共同特点,引出“对称”的概念。接下来教材将这几样物品抽象为平面图形,引导同学们通过对折发现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并初步描述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教材还在图中出现了“对称轴”这一名词,但没有给“对称轴”下定义或作出描述,只是让同学们有所认识。

  第二道例题则让同学们利用刚掌握的轴对称图形的初步知识,“做”出轴对称图形。通过这些活动,帮助同学们进一步积累感性认识,丰富对轴对称图形的体验,锻炼同学们的实践能力。

  “想想做做”中,通过一系列的习题,加深同学们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其中第3题在方格纸上提供一个轴对称图形的一半,要求画出它的另一半,使同学们有机会再一次在操作中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在“想想做做”后面,还安排了“你知道吗”,介绍自然界中一些对称现象以及世界上一些著名的对称的建筑,以进一步拓展同学们的知识视野,帮助同学们体会“对称”的科学与美学价值。

  学情分析

  轴对称现象是同学们新接触的一个知识点,这种现象广泛蕴涵在大自然中,学习这部分的知识,要求同学们具备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同学们感知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的轴对称现象。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自主探求轴对称图形的特征,理解对称轴的含义,感受数学的美。

  2.能力目标:在活动中培养同学们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回到具体的思维方法。培养观察、操作、表达、思维能力与探索意识,发挥同学们的想像力、创造力,激发同学们的审美观点,培养同学们创造美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同学们在实际操作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鼓励他们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感悟数学知识的魅力,激发同学们学好数学的欲望。

  教学重点: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掌握辨别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二.说教法

  陶行知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在数学教学中,从生活中同学们感兴趣的物体出发,强有力的吸引住了同学们,让同学们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为同学们创设探究学习的情境;同时根据教材的编排和儿童的心理特点和思维特点,这节课准备采用观察发现,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发现的方法,培养同学们的探究能力和合作能力。

  三.说学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同学们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同学们成为真正的主人,就必须在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学,也就是在创造数学中学习数学。本课从具体的同学们感兴趣的物体中,让同学们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通过动手操作,小组讨论来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通过有层次的练习,提高同学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巩固所学知识。

  四.说教学过程

  我先从孩子们感兴趣的玩导入,在教师与同学们共同玩的过程中拉近我和同学们的距离,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 这节课的一开始,我先通过剪出一个“爱心”图,来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激发同学们的兴趣,并且也能比较自然地揭示这节课的课题。

  接下来,出示例题中的图片,让同学们通过仔细观察,并且自己动手折一折,来发现这些物体是对称的,揭示出“完全重合”这样一个概念,使同学们初步感知到平面图形的对称性,随后,让同学们继续动手折纸,进一步揭示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以及让同学们初步了解对称轴。

  然后给出一些同学们知道的几何图形和其他图形,即课本中的`“试一试”,同样采用小组合作,共同探讨的学习方法,来解决问题。这样设计,能充分调动同学们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既发挥了同学们的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又培养了同学们的发散思维,同时一定难度的图形判断,让同学们在跳一跳的前提下才摘到他要的果实,激发同学们爱动脑筋,勇于探索。

  同学们学习完了“试一试”,此时同学们对轴对称图形已经有了不少的认识,这时,就需要一些习题和游戏来巩固前面所学的知识,我安排了“找一找”、“做一做”、“猜一猜”三个环节,“找一找”就是课本中的“想想做做”第一题、第五题和第六题,主要是让同学们来判断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这两道题主要是为了让同学们进一步的巩固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能准确地判断出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做一做”就是课本中的例题2,让同学们自己动手来制作出轴对称图形,给了同学们自我表现、自我创造的空间,有利于培养同学们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学数学的亲切感,也有利于培养同学们对美的感受能力。“猜一猜” 是在给出轴对称图形的一半的基础上,让同学们猜出这个图形的形状。在这一题上是由简到难,层层递进。这既能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又能使同学们进一步加深对轴对称图形以及对称轴的认识。

  最后,我安排了一个“欣赏图片,情感体验”的环节,用课件展示出一系列美丽的轴对称图形,让同学们充分地享受这些美丽的轴对称图形带来的视觉上的冲击,感受美、欣赏美。在这节课的最后,我用一个轴对称的汉字——“美”来进行总结,并将课题补充完整,美丽的轴对称图形。

  全课设计,力求做到符合同学们的认知特点,想方设法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使同学们始终处于好奇、好学的学习情绪中,让每一位同学们都学有所得,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课文《轴对称》说课稿 5

  教材分析

  《轴对称图形再认识(二)》选自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轴对称和平移第二课时。

  对称是一种基本的图形变换,包括轴对称、中心对称、平移对称、旋转对称和镜面对称等多种形式。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有对称性质的事物很多,学生对于对称现象并不陌生。例如,许多艺术作品、建筑设计中都体现了对称的风格。对称的物体给人一种匀称、均衡的美感。

  教材从学生熟悉的图案入手,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再次感知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进而认识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为学生今后进一步探索简单图形的轴对称特性,把握简单图形之间的轴对称关系,以及利用轴对称方法对图形进行变换或设计图案打好基础。教材是按照“欣赏——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猜一猜——看一看、说一说——试一试”的顺序逐步展开的,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想象、动手实践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第二学期已经接触一些简单对称知识。对称现象广泛蕴涵在大自然中,学习这部分的知识,要求学生具备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五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几何初步知识、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前一节课的学习发现少部分部分孩子动手能力比较强,空间想象能力也还不错,也具备相应的知识水平,大部分学生学习习惯不是很好,课堂发言受客观环境的干扰较大,不够大胆。这就需要老师创设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孩子们敢说愿说,大胆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大胆展示。

  说教法

  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在数学教学中,从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物体出发,强有力的吸引住了学生,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情境;同时根据教材的编排和学生心理特点和思维特点,这节课以画图为主,引导学生总结方法。

  说学法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就必须在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学,也就是在创造数学中学习数学。通过独立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以及观察、比较、动手操作,有层次的练习,感受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目标:

  1、借助方格纸,补全一个简短的轴对称图形,或画出某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在画图活动中,进一步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积累图形运动的思维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1、借助方格纸,补全一个简短的轴对称图形,或画出某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找出所给图形关键点的对应点。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引入

  1.出示课件,观看图片,欣赏对称美。

  2、淘气根据轴对称小房子的一半画出了整座房子,他画的对吗?见图1图2

  谁来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二、自主探究

  1.淘气画好的房子不对,那怎么改正?

  自己先改,然后集体交流。

  2.以虚线为对称轴,在方格纸上画出图形的另一半。

  教师引导:

  1)想象一下对称轴的过程,感知如何补全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找图形的关键点。学生自己先找,然后叫学生上台演示,并标字母。

  3)回想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怎样找对称点。(数轴点距)。

  4)学生自己找出对称点,然后上台演示。

  5)连接对称点。

  3.学生独立完成图形。

  4.图形演示,明确画法。

  找出关键点——数出轴点距——描画对应点——连接对应点

  5.欣赏激趣,尝试制作。

  小组合作,试着玩成活动三,并集体交流。

  三、巩固提升

  1.基础练习

  1)P24 以虚线为对称轴,分别画出下面各点的对称点,说一说是怎么画的。

  2)以虚线为对称轴,画出下面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拓展练习(出示课件)

  1)猜字游戏

  2)照镜子

  四、 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安排

  第24页

  3.在下面的方格纸上设计一个轴对称图形。

  4.看一看,想一想,如何把9变成6。

  课文《轴对称》说课稿 6

  一、教材分析

  1、地位。本课内容是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3节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了《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对轴对称图形已有初步认识。这节课承接前面的内容,是对轴对称的性质进行探索。从本章教材的编排体系看,由丰富的现实情景中的轴对称现象→简单轴对称图形的认识→本节探索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利用轴对称性质进行图形、图案设计,它属于中间环节,也是比较重要的一节内容。本节知识的落实,为后续学科知识的学习及计算机辅助平面设计打下基础。

  2、目标。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通过探索,理解轴对称的两条基本性质(对应点所连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并会利用性质完成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2)过程目标:经历探索轴对称的性质的过程,并体验探索过程中的成功感受;经历图形欣赏与相关数学思考;经历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的活动过程。

  这两个目标是根据新课程标准,结合教材内容及学生现有数学基础确定的。

  3、重点、难点。本课时教学重点是:对轴对称的性质的.理解。难点是运用几何画板探索轴对称的性质。

  二、教法探讨

  1、教学策略上,以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的思想为指导,采用了:提出问题→自主探索→交流讨论→归纳总结的方式。因为这节课本身就是一节探究性课,这种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探索能力。

  2、思维活动组织上,采取了:任务驱动→问题情景→猜想验证→得出结论以及从个别到一般概括的方法,这样做的目的是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来更好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

  3、教学信息的呈现上,以学生熟悉的感知材料为基础,采用了大屏幕投影,把信息清晰、准确地传递给每位学生。图形图象的呈现采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图形由静到动的变化体现数据变化的过程中几何关系的不变性,使学生加深对所研究对象的理解。这一点是传统教学所不能实现的。

  4、教具、媒体的使用,选择了多媒体教室,这是基于两方面的原因:

  (1)基于教材。新教材倡导运用多种方式探索图形的性质。课本通过对折扎孔的办法探索轴对称的性质,这是从“形”的角度来理解的,能否通过度量从“数”的角度对轴对称的性质进行定量分析呢?想到了使用国际上比较流行的数学软件──几何画板。

  (2)基于教法。教法中提到了让学生自主探索(猜想、验证)等手段来解决问题,而电脑正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方便、精确的实验平台,用它可以准确测量每一条线段的长度和角的大小,并自动呈现结果,方便我们利用数值来探究图形性质。

  三、学法指导

  本节课主要是想通过“形”和“数”两种不同的角度来说明问题的。对于从实际问题中测量出的“数值”,学生更认可它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因此分析对象的数量关系尤为重要。基于这样的考虑本节课采用了几何画板来探究图形的性质。

  教学中通过对两种不同的图形以及动态图形的探索、验证,强调了图形性质的客观性、真实性,从而突出重点。

  练习设计中采取先示例,后学生操作的方法是为了分散难点。

  四、整节教学程序的设计

  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出发,首先用一幅动态的轴对称图案展示给学生,使他们感受到数学的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接着通过学生生活中熟知的材料,引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再通过反馈训练,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最后归纳总结完成本节教学任务。

  以上是自己对本节课的教学构思和理解,不足之处敬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课文《轴对称》说课稿 7

  一、说教材

  《轴对称图形》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教学内容,本课是在学生认识简单的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的,教材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进而认识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为学生今后进一步探索简单图形的轴对称特性,把握简单图形之间的轴对称关系打好基础。教材先通过天安门、飞机、奖杯的实物图让学生观察、分析他们的共同特点,引出“对称”的概念。接下来教材将这几样物品抽象为平面图形,引导学生通过对折发现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并初步描述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会识别轴对称图形,并初步知道对称轴。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观察、比较和概括的能力,以及小组合作意识。

  3、情感目标:让学生在认识、制作和欣赏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感受到物体或图形的对称美,激发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掌握识别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三、说教法

  新课标指出,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我注重丰富学生对形状的.感受和认知,联系实际生活,创设问题情境,采用直观演示法、设疑诱导法、操作发现法来组织学生开展探索性的学习活动,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学习新知,经历探索,获得知识。

  四、说学法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是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而是一个有目的的,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为此,我十分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本课中,我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为:动手操作法、自主探究法、观察发现法、合作交流法。让他们在折一折、议一议、说一说、剪一剪等一系列活动中感知对称的特征。

  五、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天安门、飞机、奖杯图片(注意不同角度的对称),引导学生观察归纳这些物体的共同特征,接着通过多媒体演示将这些物体抽象成平面图形。最后通过课件演示这些图形的对折,让学生观察这三幅图的左边和右边或上面和下面,它们的形状、大小怎样?通过观察,估计学生能发现图形的左边和右边或上面和下面形状大小一样,从而自然的引出课题。

  (二)、自主探究,感悟新知

  1、折一折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天安门、飞机和奖杯三个图形,动手对折,引导观察发现。

  2、说一说

  操作后引导学生交流,根据学生的表述,抓住时机,引导理解“对折”、“重合”、“折痕”等关键词,引导学生采用比较法区分“重合”与“完全重合”的区别,适时帮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引导学生得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知道对称轴。

  3、辨一辨

  结合“试一试”,让学生从学过的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中识别其中的轴对称图形。引导学生判断,操作验证,说理由,对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都是轴对称图形展开讨论,辨析,结合直角三角形和菱形,让学生明确要针对“这个三角形”或“这个平行四边形”进行辨别,体验数学的严谨性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初步思想

  4、做一做。(创造轴对称图形)

  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动手制作轴对称图形,通过制作进一步体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两边能完全重合。学生制作的方法是多样的,画、剪、围、拼……都可以,制作方法虽然不同,原理都是相同的,都在制作对称轴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在这里我引导学生一边制作一边体会,相互说说是怎样做的、怎样想的,为什么说做成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以达到制作的目的。

  (三)巩固练习、强化新知

  练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环节,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本着趣味性,思考性,综合性的原则,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力求体现知识的纵横联系,做到形式均匀,层次分明,我设计以下几组练习题。

  1、基础练习:“找一找”。“想想做做”第1、2、5、6题。

  设计理念:让学生进一步的巩固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能准确地判断出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2、拓展练习“画一画”“猜一猜,连一连”。“想想做做”第3、4题。

  (四)、全课小结

  课的最后,让学生说说收获和体会,以学生自我回顾的方式进行小结,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掌握,培养学生自己整理知识的能力,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下一节课的学习。

  (五)欣赏图片,情感体验

  课件播放:生活中的对称。

  设计理念: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对称的美,另一方面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

  五、说板书设计

  轴对称图形

  完全重合——轴对称图形

  对折

  折痕——对称轴

  设计理念:板书设计力求体现知识性和简洁性,使学生一目了然。

  六、教学反思:

  《轴对称图形》这节课的教学中,我能够做到充分理解教材,大胆挖掘创造使用教材。教学过程中能够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采取“折一折,拼一拼,分一分,说一说”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了学习数学的快乐,培养学生观察、交流、操作的能力。

  一)、新授新颖,注意学生动手操作。

  在新授部分,通过出示天安门图形、飞机图形、奖杯图形,让学生动手折一折去发现对称轴,让学生去自己做一个轴对称的图形,这样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掌握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并且找出关键词:对折和完全重合。让学生记忆深刻。

  二)、给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新课程倡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交流、合作等多种学习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节课,我把学习的权利放给了学生,从一开始的感知,到进一步的深入理解,再到学生运用自己的体验,创造出各种轴对称图形。整个的教学过程,都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空间,让学生在这种空间下,和谐发展,真正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三)、为学生乐学创设了一种情境,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审美情趣。

  学习数学的过程应当成为积极的、愉快的、富有想像的过程。本节课从导入到新授,到练习操作,学生动手“做”出轴对称图形,又给学生一个展示自己个性的机会,使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培养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

  值得探讨的问题:

  1.《轴对称图形》一课,就教材特点来说,很容易把课上得生动、有趣,但本节课有点欠缺,就是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对折后完全重合)强调的不够。

  2.探究新知的教学环节有点零乱,应做适当的调整。

  课文《轴对称》说课稿 8

  一、说教材

  本节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第二课时--对称。

  这节课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以及已学习了位置及左右等知识的基础上,借助于生活中的实物和学生的操作活动进行教学的。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对称的现象并不太熟悉。对此,教材在编写时注重直观性和可操作性,呈现的教学内容是通过蝴蝶、蜻蜓、树叶和脸谱的实物图让学生观察,引出对称的概念。为了帮助学生顺利理解轴对称现象,找准并会画对称轴,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我把原教材进行了灵活的调整,力求体现新知识的层次与深度,把主题图中的蝴蝶、蜻蜓、树叶、脸谱糅合贯穿于每个环节之中。本堂课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依据从初步到抽象的认知规律以及儿童的心理特点,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观察、实物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能判断出哪些东西是对称的,并能找出它们的对称轴,学会画对称轴。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观察、比较和概括能力,以及小组合作意识。引导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学习、互动。

  情感目标:通过情境画面的引入,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和审美教育,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让学生感受到对称的美,学会欣赏数学美。

  而在上述目标中,我将“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作为本节课的重点,将“理解什么是对称”作为本节课的难点。

  二、说教法

  新课标指出,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数学的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的学习比较积极,但不稳定,知识和思维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多数学生操作、口述、思考不能很好地有机结合,缺乏有序性和准确性。针对这种情况,我采用直观演示法,设疑诱导法,操作发现法来组织学生开展探索性的操作活动,让他们在自主操作中学习新知,经历探索,获得知识。

  三、说学法

  有效的数学学习不是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而是一个有目的的、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为此,我十分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本节课中,学生学习的方法为:动手操作法、观察发现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让他们在剪一剪、折一折、说一说、画一画、听一听等一系列活动中感受对称的特征。

  四、教学设计环节:

  我将本节课分为五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将播放一段神舟六号振奋人心的发射场景,一边播放一边解说:同学们,我们的祖国真伟大啊,能将人类送上太空,我真为我们的祖国感到骄傲!接着,我将神舟六号的样子画下来,再出示飞机、汽车,也将他们的样子画下来,将实物抽象成平面图形,我先进行演示,然后将徐行对折,让学生观察这几幅图左边和右边的形状怎样。通过观察,估计学生能发现,图形的左右两边形状大小一样,从而自然地引出课题(板书:对称)

  通过播放录像、设置情境,自然地导入新课,一方面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一方面试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探究知识的积极性,也是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自主探究,感悟新知

  1、认识对称

  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倡导探索性学习,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取过程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理念。了解对称的特征是本节课的重点。在这环节中,我设计了四个层次:剪一剪、说一说、折一折、变一变。在每个层次的教学过程中,我大胆放手让学生经历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动手操作来发现对称的特征,把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

  一开始,我神秘地说:“老师剪了一个对称图形,你能猜猜是什么吗?”边说边出示对折的蝴蝶图让学生猜。当学生猜出是蝴蝶时,我将它打开并贴在黑板上。并告诉学生老师还将它制作成小书签,要送给大家,这样设计有两个目的:一是鼓励学生认真学习,积极参与,作为后面认识对称轴的学具,接着让他们在小组内互相交流怎样建才是一个对称图形,再让他们合作,尝试剪出对称图形。我先让学生相互交流的目的是让他们感受到别人的思维方法和过程,以改变自己在认知方式上的单一性,在相互争论、补充、交流中找到恰当的方法。

  学生在自主探究、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我进行巡视,发现有学生会通过对折再剪,我会让他把剪好的图形进行展示,问他是怎么剪的。如果他说,我是先对折再剪时,我会对他的回答及时给予肯定,让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

  接着我再引导学生把剪好的图形对折看看,估计学生会通过动手操作后发现,图形两边叠在一起,形状大小一样。根据学生的回答,我归纳出对称的概念并板书。(板书:对折,完全重合)

  对折后,图形两边叠在一起,形状大小一样,我们说它们两边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就是对称图形。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已经知道什么是对称的,我再利用课件展示图片,让学生来辨别哪些图形是对称的,安排的顺序是从形象的生活实物到抽象的图形。我估计0、8、以及后面的字母A、H,学生较难辨别,于是我通过演示对折来验证。这样学生就对对称现象更加清晰了。

  认识对称轴

  现代课程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按照被动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在这环节中,我结合学生好玩好动的心理特点,选择贴近生活的蝴蝶制作成小书签作为学生认识对称轴的学具,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得乐此不疲,以达到本节课的三维目标。

  在教学对称轴之前,先对学生之前表现出来的学习热情给予肯定,并奖励学生每人一个蝴蝶小书签,问这个是不是对称图形,你是怎么知道的?估计学生会说,通过对折。接着就请全班同学把图形对折来验证。再让学生打开看看,图形中间有什么?估计学生通过观察能发现,中间有一条折痕。我会对学生的回答既是给予赞许,并告诉学生,对折后中间这条折痕就是这个图形的对称轴。(板书:折痕--对称轴)

  接着我示范画对称轴。(板书画对称轴)引导学生在小书签上画出它们的对称轴,并在小组内评价谁画得最棒!并且互相纠正错误。

  看书置疑,解答疑问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问题更重要。因此,我尊重学生在学习中提出的.每个问题,由此来知道他们在认知中的疑点,及时给予解答。这样不仅使学生在课堂上消化理解教学难点,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巩固练习,强化新知

  练习是掌握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思维的重要环节,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结合趣味性、思考性、综合性相结合的原则,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以求体现知识的纵横联系,做到形式新颖、层次分明。我设计了以下练习环节:

  第一题是课本68页的做一做。这道题是要求学生判断出哪些图形是对称的。接着画出他们的对称轴。我估计星星学生会从不同角度画出它的对称轴。

  第二题是课本70页的第二题。通过折一折,找出一条到多条对称轴。根据学生的汇报,我再利用课件进行演示。

  第三题是课本第70页的第三题。这道题有点难度,是要求学生根据对称的特征画出图形的另一半。

  第四题是游戏找朋友。我将教材中的脸谱运用到游戏中,制作成几对颜色不同的脸谱,并分成两半,让学生通过游戏找朋友来拼成对称的脸谱。让学生在玩中巩固了对称的知识。

  再让学生联系生活,举例说出生活中所见到的对称现象,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最后是欣赏现实中的对称现象。请大家一起来欣赏。

  全课小结,交流评价

  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自己的收获,在交流中得到大家的肯定,使他们充满自信。

  板书设计力求体现知识性和简洁性,学生一目了然。

  课文《轴对称》说课稿 9

各位专家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轴对称”。

  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与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几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节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中的《轴对称图形》

  对称是数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教科书从人生活的图形入手,学习轴对称及其性质,通过图片及空间想象,归纳他们的共同特征。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主要是训练学生初步的审美能力和初步的图案设计操作技能,拓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因此,这一节课无论在知识上,还是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上,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已学过一些平面图形的特征,已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

  2、自然界中具有轴对称性质的事物很对,学生已有了一定的感性基础。

  3、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动手实践操作等活动的能

  力,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可以让学生从实践中感知,从观察中发现,从发现中总结归纳,再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相联系,做到在学习中体验生活、在实践中学习数学。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了解“对称”“对称轴”等概念,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能力目标:通过变一变、猜一猜、画一画等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准确辨认轴对称图形,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学会欣赏数学美。

  4、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对称图形,了解对称图形的基本特点

  教学难点:认识对称轴,会利用对称轴的性质完成对称图形的绘制

  四、教法选择、学法指导

  根据二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以本课内容的特点,我设计了教师激趣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等活动,从感知中获得对轴对称图形认识的教学方法,力求体现以下几方面理念:

  1.情景教学活跃课堂气氛,加强实践培养协作能力和动手能力。

  2.动手操作采用直观教学,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数学概念,便于习得新知。

  3.积极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建立和谐的师生互动的教学氛围。第一个环节:“玩”对称,魔术引入

  本环节设计了两个魔术活动:

  第一个是教师变魔术

  课的开始,教师给学生带来带来一个小魔术,我来演示一下设计意图:其实我上查了许多教学案例,都是从剪纸开始教学活动的,但是呈现的方式却不能将全部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年级的孩子们虽然年龄小,但是他们的认知世界很广泛,喜欢时尚的活动,接触新鲜的活动,对一些简单的活动,常常做的事情,兴趣并不那么浓厚了,因此我将这个环节用“小魔术”进行了一下包装,使“活动”更时尚,更能在课的开始有效的调动全体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

  这个活动之后,学生会立刻又了“动”的欲望,因此,我设计了第二个魔术,师生共同操作(即用复写纸画)我来演示一下

  设计意图:这个活动是对第一个活动的升华,从看、猜到自己动手操作,自助感知发现,这是一个层次的提升,也是对新知感知的强化。同时又把学生的好奇心、探索欲最大限度的激发出来了。

  第二个环节:“识”对称、感悟新知

  在这个环节中,第一部分是“观察”识对称

  刚才两个魔术活动生成了多幅轴对称作品,先引导学生观察第一魔术产生的作品,也就是剪纸作品。

  同时教师设疑:观察黑板上的剪纸作品,你发现了什么?

  对于这个问题,我尝试过几次,学生都能很快就发现图案的左右两边相同。进而,教师追问:你是怎么知道?

  因为学生有过剪纸的经历,所以很容易就会说出,在剪纸之前,先把纸对折,然后再剪的,只剪出图形的一半,打开纸,整个图形就剪出来了。左右两边是相同。有可能学生在说理由时,语言表达没有那么准确,没有层次,但是孩子能用自己的语言说清楚就可以。孩子在表达观点时,教师应配合动作演示,这样,配合学生的表达,便于全体学生的理解,也为理解“重合”一词做了铺垫。这部分学生观察活动,可以找两三个同学说,基本表达清楚后,教师就可以抛出准确的概念: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这条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就叫做对称轴。用虚线表示。(同时教师演示画出对称轴)

  本环节的第二部分就是体验新知、联系生活、灵活运用

  学生已经有了理论概念作为支撑,将理论知识灵活多样的运用到生活实践中,才能有效的巩固新知。

  这部分,我设计了三个活动:

  第一个活动:检验复写纸画出的图形是否对称

  师设疑:刚才我们用复写纸画了几个图案,它们是轴对称图形吗?

  学生能很快就回答出是。教师再进一步追问:为什么是?对称轴在哪里?这个问题,让找两三个同学说,给更多同学发言的机会,反复巩固新知。设计意图;刚才,第二个魔术用复写纸画,是每个学生都亲生经历的过程,用刚刚掌握的理论新知与这个过程体验相结合,进一步验证了理论概念,也让学生经历了概念形成的过程,对新知的理解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第二个活动是:探究典型图形是否对称

  这个活动,从探究长方形是否是对称图形,有几条对称轴开始,进而逐步探究正方形、五边形、六边形和圆这几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有几条对称轴,在探究正方形和长方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有几条对称轴时,我采取学生自主探究的形式,探究圆是否是轴对称图形,有几条对称轴时,我采用合作探究的形式,让学生在小组争论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这部分教学内容的安排,我认为应该根据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设计探究图形的数量,在这个表格中,我们还可以增加五边形、六边形等图形。

  第三个活动是,联系生活,体验对称

  这个活动呈现的形式是《闯关夺星》

  以组为单位,选题闯关夺星,题目设置为一星题、二星题、三星题、星越多,题目越难,这样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斗志,唤起学生的挑战欲望。

  本环节,我设置了三道题,一个组完成一道题,最后集体反馈。这三道题分别是:

  判断英文字母是否对称。判断生活中物品是否对称,猜艺术字、

  各个组分别完成自己的习题后,分组集体汇报。在汇报的过程中,为了避免一个组汇报,其他三个组注意力不集中现象,我又设计了加分题,例如:在判断生活中图形、数字、字母是否对称后,其它组成员画出对称图形、数字或字母的对称轴,画对的给本组加星。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是联系生活实际,进一步体验、巩固新知,在练习的设计中,我力求体现,从抽象事物到直观事物,从书本简单图形到生活现象,从解决单一问题过渡到解决较复杂问题,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层次分明。使学生的认知面不断扩大,能力逐步提高。在练习的形式和反馈形式上,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让学生在“玩”中开拓思维、验证新知,在合作中提升能力、巩固新知,最终突破教学重点。

  第三个环节:深“探”对称,感悟性质

  在讲解对称时,有个难点就是根据对称轴的性质,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我之所以把这部分知识定义为难点,是因为,以前在我们学校的教学月中,我做过这节课,如果这部分知识,您让学生自己探究,学生们也能说出方法来,但是能说出来,并不代表学生真正理解,也不代表,在习题中能正确运用。有时候,我们为了使做课的效果好,这部分知识事先铺垫一下,可是如果回归到真实的课堂中,而不是做秀的课堂中,这部分知识怎么教的自然,教得明白,学生怎么样能真正自己学会,是我这次思考的重点,想了好几天,突然想到了复写纸,于是,我利用复写纸,先让学生体会对称轴的性质,虽然我们的教参中说,“对称轴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的性质,教材中没有明确给出,就不要求学生掌握。但我认为,就是这句话才是解决这个环节的重点,可是给学生这么抽象的`话,学生又不能理解。但我可以用复写纸让学生体会这句话。将白纸对折,

  复写纸放中间,在离折痕(也就是对称轴)近的地方点一个点,再让学生离折痕(也就是对称轴)远的地方点一个点,打开白纸观察对称轴两边的点有什么特点?

  学生会发现,对称轴两边对称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这两个点是对称的。当学生体会到这一点后,我再出示方格纸,方格纸的一侧点好点了,让学生根据对称轴的位置,点出每个点的对称点。

  完成这个活动后,在出示简单的图形,根据对称轴的位置,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从体验、发现中突破难点,将难点,由易到难,逐步,逐层抛给学生,这样学生既不会觉得难,又觉得这个活动很有趣,让学生在有梯度的活动中,学到新知。

  第四个环节:“赏”对称,提升认识

  本节课的其中一个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体验对称的美,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因此在此环节中,我设计了两个内容;

  1、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的对称

  2、欣赏生活中的对称(欣赏片配有音乐,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体验对称的美,丰富学生的视野,同时与学生说说生活中的对称做了一个呼应,将抽象的语言相信变为直观的事物欣赏)

  (1)注意评价内容的多元化

  通过课堂中学生展示自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交流对某一问题的看法,动手操作的表演,各种问题尝试解答等活动,使教师从学生思维活动、有关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以及学生参与活动的程序等多层面地了解学生。

  (2)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程度、自信心、合作交流的意识以及独立思考的习惯,发现问题的能力进行评价,并对学生中出现的独特的想法或结论给予鼓励性评价

  五、设计说明

  根据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要求,结合教材的编写意图,在本节课设计时,我遵循以下原则:观图引入激发兴趣,学习过程体现自主,知识建构循序渐进,思想方法有机渗透。

  课文《轴对称》说课稿 10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数学》第三册第五单元第二小节p68页《美丽的轴对称图形》。

  2、教材的编写意图:

  教材在编排上,按照知识引入——概念教学——知识应用的顺序逐步展开的,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教材借助于生活中的实例和学生的操作活动如观察、剪一剪、画一画等,帮助学生发展空间观念,层次分明,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认识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有轴对称性质的事物,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前面所学的平面图形的本质特征,了解对称在生活中的应用性,体验生活中的数学美,并学会欣赏数学美。

  3、教学目的:根据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二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本节课可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知道轴对称图形的含义。

  2、能够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3、能将轴对称图形的知识用到实践中去,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知道轴对称图形的含义,并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1、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2、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二、说教法。

  整节课,我根据教材和学生认知特点,设计了五个大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对称、感悟对称、理解对称、并且在欣赏的活动中体验对称美。

  第一个活动是让学生在情境中初步感知对称。让学生欣赏蜻蜓、蝴蝶、脸谱等常见的对称图形。并动画演示对称,初步对称。

  第二个活动,设计的是动手折一折,在折一折中体验对称图形的特点,对对称、对称图形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并知道对称图形的折痕就是它的对称轴。

  第三个活动,在学生了解了对称及对称图形后,让学生跟着图片一起欣赏各种对称物体、图形。把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对称及对称图形在课堂上进行抽象、概括后,又回到现实生活,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判断生活中的对称,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中的数学,同时,进行了美的熏陶。

  第四个活动, 设计的是让学生“找一找”、“画一 画”,在各种图形事物中找一找那些是对称图形,那些不是对称图形?在找的同时,感悟到对称图形的特点,同时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到处都有对称,到处都有对称的事物。同时画出对称轴。

  第五个活动,是让学生动手画一画对称轴,进一步理解对称及对称图形的特点,接着,出示正方形、长方形、和圆,让学生找对称轴,由于可找很多条对称轴,让学生感悟到同一个物体有不同的对称轴,感觉到对称的奥妙。

  三、说学法指导。

  本课遵循了概念教学的规律,指导学生观察、操作、引导概括,获取新知;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三维学习方式进行探究性学习。教学中创设操作、实验、探究的机会,把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发现、探究、研究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的成为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在开放性的自主活动中求发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动口、动手、动眼、动脑为主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学有兴趣、学有所获。

  四、说教学程序

  课堂教学是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技能技巧的形成、智力、能力的发展以及思想品德的.养成的主要途径。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系统地规划,遵循目标性、整体性、启发性、主体性等一系列原则进行教学设计。设计了五个主要的教学程序是:

  (一)引趣激情,导入新课。

  (二)指导观察,认识特点。

  (三)综合练习,加深认识。

  (四)拓展知识,发展思维。

  五、有待探讨之处

  第一个困惑:关于对称轴是用虚线还是实线?

  关于这个问题,大家争论比较大,本册教材上是用虚线,而到了高段,两种线都可以。于是我请教了几个在小数教学方面比较有影响的论坛上的朋友,想听听大家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大家意见并不统一,但都认为对称轴不是真实的线,是人们为了方便找出对称点以便作出图形虚拟的,而初中八年级的教科书上也是以虚线的形式出现的。当然,论坛上的交流不能作为教学的依据,但也是一种思路的启示。我个人还是比较倾向于虚线,因此在教学时还是以教材为准,认为是虚线。

  第二个困惑的是,人民币中的一元硬币,是不是对称图形?

  这个争论也比较大,我在这节课上正好没碰到,但在练习和检测中还是碰到了。如果只看外形,它是一个标准的圆,那么它就是对称图形,但若看里面的图案,则又不对称了。很困惑,请各位同事指点!

  课文《轴对称》说课稿 11

  学生已经学习了平面图形的特征,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大量的轴对称事物为学生的认知奠定了较强的感性基础,本节课就是要在这些感性基础上建立起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两个概念,为学生以后其他的空间图形打下基础,并在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去发现和创造生活美。

  二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天性使然,对探究活动有着较强的兴趣,并且已经基本具备了正确的是非观念。所以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天性,力争让学生自己在欣赏美、创造美的过程中去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结合教材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我为本节课设定了一下三个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通过观察、动手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两个概念。能辨别身边的那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并能找出它们的对称轴。

  2、能力目标

  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

  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激发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的情感。

  这样的目标设定打破了传统教学观念,从过于关注概念本身转化到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和情感体验上来,立足教学目标多元化,让学生在掌握认知目标的同时还要关注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的发展,教会学生体验欣赏轴对称图形的美。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

  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能辨别那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结合教学重点和我班学生学习情况我把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做为本节课要突破的教学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要用到的多媒体课件、几何图形、彩色卡纸、剪刀、尺子等是我所准备的教具和让学生所准备的学具。

  新课标指出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根据这一理念我遵循激、导、探、放的原则,在教学过程中精心创设游戏,诱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多做交流,大胆创新。学生是学习的主题,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情感与参与度是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教法的选择上,我体现了玩中学、学中玩、合作交流中学、学后合作交流的思想。本节课为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题,我立足学生的学创设了一下的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游戏引入

  我和学生一起玩了一个为米奇加耳朵的游戏。这样的教学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了活跃的课堂气氛,又在设计中渗透了轴对称的内容,为后面的学习做了铺垫。

  二、主动参与探究新知

  为了让学生直观感知轴对称图形的,我让学生欣赏了大量的轴对称图形的图片,如无声世界舞蹈《千手观音》的三组图片,自然界中一组蝴蝶的图片、日常生活中大量经常运用的轴对称事物的图片。学生从这些图片中很快感知出这些图形两侧分别对应相等。为了让学生更深刻的感知轴对称图形,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我又让学生欣赏了中国传统的剪纸艺术和戏剧舞台上的脸谱艺术。接着让学生从身体和日常生活中发现的大量轴对称现象中找出规律,自由创造轴对称图形。由于是自由创作,孩子们的想法不仅相同。当他们创作完成我让他们在小组内交流想法和做法,并展示自己的结果。让学生从动手操作中归纳出要沿着当中的`直线对折,两侧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直线就是对称轴。通过电脑的演示,学生的动手操作、我的细心引导把美术创作何数学课堂有机的整合起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概括能力。把学生的作品当做课堂资源充分利用,让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和学会欣赏轴对称图形的美。

  为了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让学生再次动起手来,让他们拿出自己的几何图形折一折、画一画找出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我则积极参与到学生中去,重点指导那些容易出错的图形,如:五角星有几条对称轴、沿着长方形的对角线折,你发现了什么?沿着圆的直径对折多试剂次,你有发现了什么?我让学生把这些探索过程归纳成一句话说给系朋友们听。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洞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归纳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到学习中来,既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在新课中学生通过看一看、做一座‘讲一讲,感知出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再通过展示、观察、讨论总结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有用理论指导实践在折一折、画一画中深化探索过程。

  第三个环节,综合实践学以致用突出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首先我出示了直观判断题,学生每天大量运用的数字、字母和汉字。让学生观察判断进一步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点的认识。学生判断后又引导学生交流品味中国汉字的对称美。既弘扬了中国文化又体现了数学课堂的德育性,做到了知识性技能性、思想性艺术性的高度融合。又让学生用理论指导实践、创造性的体验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1、让学生创造性的摆一个从正面看身体左右两侧是轴对称图形的姿势。

  2、让两个或三个学生合作用身体共同组成一个轴对称图形。

  本节课的最后我又设计了一个“小小设计家”的征稿启事让学生为我们的新邻居“福源中学”设计新校门。首先我和学生一起欣赏了许多中外著名建筑和日常生活中的轴对称事物的图片。通过信息络、美术鉴赏、数学教学三个有机整合,教会学生获取信息的方法和途径,引导学生学会欣赏轴对称图形的美,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积极参与到新校门的设计中来,做到了学以致用。

  练习的设计从加深认识、体验创造、拓展参与逐层加深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和合作意识。教学有课内向课外的验身增加了学生应用实践的机会。

  全课小结:本节课从游戏引人、动手操作、交流感受、课外延伸最大限度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学数学、爱数学、用数学中获得美的感受,受到美的熏陶。

  我的板书摒弃了传统的用文字表述概念的做法,力争有简洁明了的文字表述复杂的概念,把学生作品当做课堂资源充分利用,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感受的学习的快乐。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课文《轴对称》说课稿】相关文章:

轴对称变换说课稿11-04

轴对称图形说课稿12-07

《轴对称图形》说课稿07-28

《轴对称图形》说课稿12-18

课文的说课稿11-03

《美丽的轴对称图形》说课稿11-28

简单的轴对称图形说课稿11-04

轴对称图形说课稿实用02-21

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说课稿11-05

《认识轴对称图形》优秀说课稿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