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实验报告

时间:2022-11-09 08:26:49 实验报告 我要投稿

生物实验报告合集15篇

  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报告的使用频率呈上升趋势,要注意报告在写作时具有一定的格式。那么大家知道标准正式的报告格式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生物实验报告,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生物实验报告合集15篇

生物实验报告1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生物科学的基本方法,努力创造条件,结合学生心理、生理特点,克服困难,完成大纲、教材规定的课堂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智力,提高学生素质,提高生物教学质量,是我们生物教师的责任。根据课程标准和计划,本学期按要求完成实验课时,就生物实验教学进行如下总结:

  一、明确实验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心理学告诉我们,目的是人采取行动的结果,而动机则是激励人去行动的动力。学生明确实验目的,自律地产生动手实验的内部动机,实验效果就会很好。但是学生好奇、好动,对实验陌生。有的学生认为上实验课好玩,缺乏科学态度,有的学生认为升学不考,学习目的不明确,这些都给实验课组织教学带来一定困难。因此实验前除要求学生明确教材上的实验目的外,还要明确该实验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实际应用。

  二、指导学生掌握实验步骤的方法,规范操作。

  实验步骤是学生动手规范操作的要领,只有理解、掌握才能规范操作,实验才能成功。因此实验前指导学生预习,将实验步骤由繁化简,抓住每一步的关键词语串通于实验步骤之中可以收到好的实验效果。

  三、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规范操作是进行实验的基础,而对实验现象的认真观察,是达到实验的目的、探索实验结果的关键。但学生在实验中往往重视操作,忽视观察、分析。如在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中,学生认为解剖完了,实验就做完了。针对这一问题,我在实验前编好实验指导,要求学生预习实验时预备好硬纸板,在一定的位置写上鲫鱼各器官、系统的名称。做解剖鲫鱼实验时,先让学生观察鱼的各种鳍在游泳中所起的作用。然后,按步骤规范操作解剖,将观察后的器官,系统解剖放在硬纸板写好的相应位置上,并在实验指导的空白处填上相应的结构及功能,教师检查评分。这样通过学生动手、动眼、动脑、观察、分析思维,培养了学生认真的科学态度,掌握了知识,提高了能力。

  四、对教材要求掌握、难度大的实验进行考查。

  通过实验考查,促使学生认真预习、复习、动手操作。对实验操作差的学生及时发现,加强个别辅导,做到人人过关。这样克服实验仪器少、学生多、难于动手的矛盾,提高了学生对学习生物课的兴趣。

  综上所述,通过实验教学,培养了学生学习生物科学的基本方法,认真的科学态度,发展智力,提高了学习生物的兴趣,从而提高了生物教学的质量。

生物实验报告2

  实验一:练习使用显微镜

  目的要求:

  1.练习使用显微镜,学会规范的操作方法。

  2.能够独立操作显微镜。

  3.能够将标本移动到视野中央,并看到清晰的图象。

  材料用具:显微镜,写有“上”字的玻片,动、植物玻片标本,擦镜纸,纱布。

  方法步骤

  1.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

  2.把显微镜放在实验台距边缘7厘米左右处,略偏左。安装好目镜和物镜。

  3.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4.把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一只眼注视目镜内,另一只眼睁开。转动反光镜,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通过目镜可以看到白亮的圆形视野。

  5.把所要观察的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标本要正对通光孔的中心。

  6.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此时眼睛一定要看着物镜)。

  7.一只眼向目镜内看,同时逆时针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象为止。再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象更加清晰。

  8.练习将所观察的标本移到视野中央,先移动一下标本,物象朝相反的方向移动。说明了在目镜中看到的像是真实的像的倒像。

  注意事项

  实验完毕,把显微镜的外表擦拭干净。如需擦拭目镜和物镜,请用擦镜纸。转动转换器,把两个物镜偏到两旁,并将镜筒缓缓下降到最低处。最后把显微镜放进镜箱里,送回原处。

  讨 论

  1.显微镜的使用步骤有哪些?

  答:1、取镜和安放2、对光3、观察(放片、调焦) 4、清洁与收镜

  2.使用显微镜观察时,为什么在下降镜筒时眼睛要注视物镜?

  答:物镜把载玻片压碎,也容易划伤物镜。

  3.在显微镜下能看清写在不透明纸上的“上”字吗?

  答:看不到,不透明的纸会阻挡光线从物镜进入光筒再从目镜射出,所以可能什么也看不见。

  实验时间:20xx.9.15

  实验二:观察植物细胞

  实验目的:

  1、制作植物细胞的临时装片,学习制作临时装片的基本办法.

  2、认识植物细胞等基本结构. 3、练习画细胞结构图.

  实验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显微镜、洋葱、小刀、清水、滴管、吸水纸、载玻片、盖玻片、镊子、放大镜等。

  实验过程:

  一、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

  1、用洁净地纱布把载玻片擦拭干净。

  2、把载玻片放在实验台上,用滴管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清水。

  制作临时装片

  3、用镊子从洋葱鳞片叶内侧撕取一小块透明在膜——内表皮。把撕下的内表皮浸入载玻片的水滴中,用镊子把它展平。

  4、用镊子夹起盖玻片,是它的一边先解除4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缓缓地放下,盖在要观察的材料上,这样才能避免盖玻片下面出现气泡而影响观察。

  染色

  5、把一滴稀碘液滴在盖玻片的一侧。

  6、用吸水纸从盖玻片的另一侧吸引,使染液浸润标本的全部。

  三、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利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先用低倍镜下观察,再在高倍镜下观察。

  四、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图。

  五、实验结束。

  回收实验器材,整理实验桌。

  实验时间: 20xx.9.22

  实验三:观察人体口腔上皮细胞

  目的要求:

  1. 制作和观察人体口腔上皮细胞的临时装片

  2. 认识人体口腔上皮细胞的结构

  3. 熟练画细胞结构图

  材料用具:

  显微镜、吸水纸、载玻片、盖玻片、生理盐水、碘液、镊子、纱布、漱口杯、牙签 方法步骤

  (一) 制作人口腔上皮细胞的临时装片

  1. 用纱布擦净载玻片、盖玻片(很薄,应轻擦)

  2. 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生理盐水(0.9%),说明:为什么用0.9%的生理盐水,观

  察洋葱表皮装片用清水,都是为了让细胞所处的环境和它们所生活的环境相同,

  不至于胀破或变形,使细胞保持原状。

  3. 漱净口。目的:将口腔的饭粒清除,以保证所取的细胞纯度。

  4. 用牙签在口腔内壁轻划几下,将上面附有碎屑涂抹在生理盐水中,尽量涂均匀。

  5. 盖盖玻片。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侧先接触载玻片的水滴,然后慢慢放

  平(注意:避免产生气泡)。

  6. 染色。①在盖玻片一侧滴加稀碘液,②用吸水纸在盖玻片另一侧吸引,使染液

  浸润标本的全部。

  (二) 用显微镜观察。

  使用显微镜①安放②对光③放置玻片标本,调节焦距,用眼观察,在视野中会看到被染成桔黄色的上皮细胞.

  (三)绘图:

  人体口腔上皮细胞模式图

  (四)整理:清洁玻片,废物放在指定位置。

  归纳讨论: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有哪些基本结构,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相同和不同之处。 答: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的基本结构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相比,细胞壁、叶绿体和液泡是植物细胞特有的。

  实验时间: 20xx.9.27

  实验四:观察人体的基本组织

  目的要求:

  1.观察人体基本组织的永久切片,认识人体的四种基本组织;

  2.描述同一种组织中细胞的共同特点;

  3.描述不同组织中细胞形态上的不同之处;

  4.根据观察,概述组织的共同特点,形成组织的概念。

  材料器具:

  显微镜;扁平上皮、立方上皮、柱状上皮等上皮组织玻片;横纹肌、骨骼肌、心肌等肌肉组织玻片;骨、软骨、血液、韧带、肌腱、脂肪等结缔组织玻片;神经组织的玻片。

  方法步骤:

  1.根据教师提供的玻片,逐个在显微镜低倍镜下认真观察,注意细胞的形态特征和细胞间的联系特点。

  2.根据观察,同组间的同学互相讨论,认真填写下表。

  主要分布位组织类型 主要特征 功能 举例 置

  皮肤,消化 皮肤,小肠腺上皮组织 排列紧密形成表面 保护,分泌 道 上皮

  四肢,躯 骨骼肌,平滑肌肉组织 呈长条状紧密排列 干,内脏器 收缩,舒张 肌 官

  支持,连接, 软骨,软组结缔组织 细胞之间间隙较大 全身各处 保护,营养 织,血液

  产生传导兴神经组织 形状独特呈发散状 神经系统 神经纤维 奋

  实验时间:20xx.10.26

  实验五:观察叶片结构

  目的要求:

  1,练习徒手切片.

  2认识叶片的结构.

  3画叶片的表皮细胞和保卫细胞图.

  材料用具:

  新鲜叶片,显微镜,双面刀片,镊子,载玻片,盖玻片,叶片的永久切片,盛有清水的培养皿,滴管,吸水纸,碘液,纱布,毛笔,小木板.

  方法步骤:

  一,练习徒手切片,制作叶片横切片的临时切片

  1,把新鲜的叶片平放在小木板上.

  2,右手捏紧并排的两片刀片,沿着图中虚线的方向,迅速切割.

  3,刀片的夹缝中春游切下的薄片.要多切几次(每且一次,刀片要咱蘸一下税)。把切下的薄片放入水中。

  4,用毛笔蘸出最薄的一片,制成临时切片。

  二,观察叶片的结构

  1用显微镜先观察叶片横切面的临时切片,再观察叶片的永久横切片。

  2在显微镜下分清业的表皮,叶肉和叶脉。

  三,观察叶片的下表皮

  1用镊子撕下一小块叶片(如蚕豆叶片的下表皮,制成临时装片。

  2 用显微镜进行观察,看一看叶片下表皮的细胞是什么样子的,下表皮上有没有气孔?下表皮气孔多于上表皮。

  四,实验结果。

  讨论:保卫细胞和它周围的细胞在结构上有什么不同?保卫细胞的这种结构特点对蒸腾作用有什么意义?

  答:当水分充足时,保卫细胞膨胀张开,则气孔张开,这时,蒸腾作用很强;当水分不充足时,保卫细胞收缩关闭,则气孔关闭,这时,蒸腾作用变弱。保卫细胞能够控制气孔开关,所以也就能起到促进或减缓蒸腾作用的意义。

  实验时间:20xx.12.5

生物实验报告3

  一、实验目的

  1. 初步学会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方法。

  2. 理解植物细胞发生渗透作用的原理。

  二、实验原理

  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外界溶液中,使细胞壁和原生质层都出现一定的收缩。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收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逐渐分离开,也就是分升了质壁分离当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外界溶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细胞液中,整个原生质层就会慢慢地恢复成原来的状态,使植物细胞逐渐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三、材料用具

  紫色洋葱鳞片叶、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滴管、镊子、刀片、吸水纸、清水、0.3g/ml蔗糖溶液

  四、实验过程(见书P60)

  物理实验报告 ——化学实验报告 ——生物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格式 ——实验报告模板

  五、讨论

  1.如果将洋葱表皮细胞浸润在与细胞液浓度相同的蔗糖溶液中,这些表皮细胞会出现什么现象?

  2.当红细胞细胞膜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时,红细胞会不会发生质壁分离现象?为什么?

  3.画一个细胞在正常状态下到经过0.3g/ml蔗糖溶液处理,再经过清水处理的细胞变化的一系列模式图。

生物实验报告4

  一、实验目的:

  1、通过对原核和真核各种形态细胞的光学显微镜观察,了解细胞的形态及其显微结构;

  2、学习显微测量的方法,对细胞的大小有一直观认识。

  二、实验材料和仪器:

  小白鼠肝细胞切片;鸡血红细胞;蚕豆叶片横切片;

  普通光学显微镜;目镜测微尺;镜台测微尺;载玻片;盖玻片。

  三、实验步骤:

  (一)细胞形态观察

  l、动物细胞的观察

  (1)人肝细胞切片:在显微镜下仔细观察肝细胞的形态构造。

  (2)鸡血细胞涂片的观察:观察血细胞的组成;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形态特点。

  2、植物细胞的观察

  取蚕豆叶片横切片的观察:注意表皮细胞和叶肉细胞的基本结构。

  (二)细胞的大小和测量

  1、卸下目镜的上透镜,将目镜测微尺刻度向下装在目镜的焦平面上,再旋上目镜的上透镜。

  2、将镜台测微尺刻度向上放在镜台上夹好,使测微尺分度位于视野中央。调焦至能看清镜台测微尺的分度。

  3、小心移动镜台测微尺和转动目镜测微尺(如目镜测微尺分度模糊,可转动目镜上透镜进行调焦),使两尺左边的一直线重合,然后由左向右找出两尺另一次重合的直线。

  4、记录两条重合线间目镜测微尺和镜台测微尺的格数。按下式计算目镜测微尺每格等于多少μm:

  镜台测微尺的格数

  目镜测微尺每格的微米数=————————— × 10

  目镜测微尺的格数

  四、实验结果:

  1、目镜校正:40倍显微镜目镜测微尺每格的微米数=17/70=0.24

  2、细胞大小的测量:

  五、作业与思考:

  1、血细胞按含量高低,主要含有: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白细胞最大,红细胞次之,血小板最小。红细胞:主要的功能是运送氧。 白细胞:主要扮演了免疫的角色,当病菌侵入人体时,白细胞能穿过毛细血管壁,集中到病菌入侵部位,将病菌包围,吞噬。血小板:止血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细胞形态见下图。

  2、植物细胞一般比动物细胞大一些。形态图见下。

  3、在不同放大倍数下,测定的细胞大小基本一致,但有一些偏差。放大倍数越大,在视野中同等实际距离下的两点视野距离更大,而更容易测量准确。

生物实验报告5

  一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实验目的:通过观察洋葱表皮细胞,说明植物体是由细胞组成的实验材料::显微镜、洋葱、镊子、滴管、水、载玻片、针、盖玻片、吸水纸、纱布。实验步骤:

  (一)制做临时装片。

  (1)用纱布将载玻片、盖玻片擦干净。

  (2)用液管在载玻片上滴一滴清水。

  (3)用镊子在洋葱鳞片叶上撕下一小片表皮。

  (4)将撕下的表皮放入载玻片上的水滴中,用针将其展开。

  (5)用镊子夹住盖玻片,先将一边接触载玻片的水滴边经再慢慢把盖玻片放平,制成临时切片。

  (4)在盖玻片的翼侧滴加稀碘液,用吸水纸从盖玻片的另一侧吸引,使染液浸润标本的全部。

  (二)安装临时装片:将临时切片放到显微镜上,调整显微镜与临时切片位置,直到可以观察到清晰的图像为止实验图像:

  200倍800倍

  实验结论:洋葱表皮是由无数细胞构成的,有明显的细胞核,细胞壁,细胞质出现。

  二.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的实验教案

  1、学习要求:

  1.制作和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2.认识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的基本结构。

  2、材料用具:

  生理盐水,稀碘液,消毒牙签,滴管,纱布,镊子,吸水纸,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

  3、实验方法和步骤:

  1.用洁净的纱布将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拭干。2.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生理盐水。

  3.用消毒牙签在口腔内侧壁轻刮几下放在生理盐水中。

  4.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再将盖玻片缓缓放平盖在水滴。

  5.在盖玻片的一侧滴加几滴稀碘液,用吸水纸在盖玻片的另一侧吸引,使碘液浸润标本的全部。

  总结步骤:

  擦-→滴-→取-→盖-→染-→吸五、绘制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三.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

  实验目标一颗花生种子含有多少能量?

  实验器材或药品 水

  实验探究过程 现象

  分析及结论

  1、在锥形瓶中装30ml水

  实验前水温:

  2、把花生固定在解剖20℃、20℃、24℃

  针上

  试验后水温:

  3、在酒精灯上点燃花73℃、78℃、68℃

  4.2J生并尽快把花生放到锥

  温差:×51×4.2=6300J

  形瓶下面 53℃、58℃、44℃ 、待花生完全烧完后,平均值:51.666℃

  一颗花生种子约含有6300J

  实验结的能量论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取一块馒头放到口中咀嚼。口腔中的馒头要经过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与唾液的混合。细细品尝这时的馒头,你能尝出一些甜味来。馒头变甜是否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有关呢?如果有关,它们各起什么作用呢?馒头变甜是否是淀粉发生了变化?

  二、作出假设馒头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都有关。馒头变甜是因为淀粉被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分解成了带有甜味的麦芽糖。在这个过程中,通过牙齿的咀嚼将馒头嚼碎,舌的搅拌使馒头碎屑与唾液充分混合。

  三、制定计划(一)实验原理

  馒头变甜应该是成分中糖类发生变化。馒头的主要成分是淀粉,因此本实验利用淀粉遇碘变蓝的特性,以及口腔中的温度为37℃的常识。控制变量唾液,以及模拟牙齿的咀嚼作用和舌的搅拌作用。三支试管,两个对照实验。一支试管作为实验组,另两支试管作为对照组。如果模拟牙齿的咀嚼功能、舌的搅拌功能并加入唾液,滴入碘液后,实验组的试管内没有变成蓝色,说明馒头中淀粉的变化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都有关。如果变成蓝色,则说明淀粉没有被分解,馒头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没有关系。(二)实验变量的控制

  两个对照实验。一个对照实验的实验变量是唾液,实验组内加入唾液2ml,对照组试管加入2ml清水。另一个对照实验的实验变量是馒头块的状态:实验组的馒头块用刀切碎,放入试管中并震荡试管,对照组的馒头块不做任何处理,直接整块放入试管中,并且不震荡试管。

  (三)实验方案实验材料用具:馒头块(三小块等大)试管(三支)烧杯(三个)盛唾液的小烧杯滴管温度计石棉网三脚架碘液小刀小木板

  1.取新鲜的馒头,切成大小相同的A、B、C三小块。将A块和B块分别用刀细细地切碎,拌匀(模拟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C块不做任何处理。

  2.用凉开水将口漱净,口内含一块消毒棉絮。约1分钟之后,用

  干净的镊子取出棉絮,将棉絮中的唾液挤压到小烧杯中。

  3.取3支洁净的试管,分别编上(1)、(2)、(3)号,然后做如下处理:

  将A馒头碎屑放入(1)号试管中,注入2ml唾液并震荡试管;将B馒头碎屑放入(2)号试管,注入2ml清水并震荡试管;将C馒头放入(3)号试管,不震荡。将三支试管一起放入37℃左右的温水中。4.5-10分钟后,取出这三支试管,各滴加2滴碘液,摇匀。然后,观察并记录各试管中的颜色变化。四:实施计划

  按确定的探究计划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可见,(1)号试管中没有变成蓝色;(2)号试管变成蓝色;(3)号试管中的馒头块部分变成蓝色。

  五、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分析实验现象,(1)号试管中滴入碘液后,没有变成蓝色,说明试管中已经没有淀粉,淀粉被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分解成麦芽糖了,麦芽糖没有遇碘变蓝的特性,所以滴入碘液后不变蓝。(2)号试管中加入的是清水和馒头碎屑,水没有消化淀粉的作用,因此,滴入碘液后,馒头碎屑中淀粉遇碘变成蓝色。(3)号试管中只有部分变成蓝色,说明馒头与唾液的接触不充分,只有部分淀粉被分解。由此,得出结论:说明馒头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都有关系。因为上述活动模拟了消化与唾液的分泌以及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1)号试管中的馒头接触到了足量的唾液,并被消化。

生物实验报告6

  实验: 练 习 使 用 显 微 镜

  目的要求:

  1、练习使用显微镜,学会规范的操作方法。

  2、能够独立操作显微镜。

  3、能够将标本移动到视野中央,并看到清晰的图象。

  材料用具:

  显微镜、e字玻片、动植物永久玻片、擦镜纸、纱布

  方法和步骤:

  一、对照图示认识显微镜,识别显微镜的结构及各部分的作用。

  二、练习使用显微镜

  1、取镜和安放

  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 把显微镜放在实验台上,略偏左(显微镜放在距实验台边缘7厘米左右处)。安装好目镜和物镜。

  2、对光

  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物镜的前端与载物台要保持2厘米的距离)。 把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左眼注视目镜内(右眼睁开,便于画图)。转动反光镜,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通过目镜,可以看到白亮的视野。

  3、放置玻片标本

  4、观察 (先低后高)

  把所要观察的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标本要正对通光孔的中心。 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眼 睛看着物镜,以免物镜碰到玻片标本)。 左眼向目镜内看,同时反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为止。再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

  5、收放

  注意事项

  1、注意安全,不要损伤显微镜、目镜和物镜。

  2、材料对准通光孔,用压片夹将玻片压好。

  3、下降镜筒时,不要注视目镜,一定要注视物镜,以免损坏玻片标本和物镜头。

  4、取下玻片标本时要小心;

  5、实验完毕,把显微镜的外表擦拭干净。转动转换器,把两个物镜偏到两旁, 1

  并将镜筒缓缓下降到最低处。最后把显微镜放进镜箱里,送回原处。 思考回答:

  1、在进行低倍镜观察时,使镜筒下降至接近玻片的过程中,眼睛应注视什么地方?为什么?

  2、光线较暗时,应选用反光镜的平面还是凹面?

  3、怎样计算出视眼中的图像的放大倍数?

  4、若视眼中“e”位于左上方,怎样操作才能将其移到视眼中央?

生物实验报告7

  一、实验目的

  1. 初步学会探索酶催化特定化学反应的方法。

  2. 探索淀粉酶是否只能催化特定的化学反应。

  二、实验原理

  淀粉和蔗糖都是非还原糖,它们在酶的催化作用下都能水解成还原糖,还原糖能够与

  斐林试剂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砖红色的氧化亚铜沉淀。

  用淀粉酶分别催化淀粉溶液和蔗糖溶液,再用斐林试剂鉴定溶液中有无还原糖,就可

  以看出淀粉酶是否能催化这两种化学反应。

  三、材料用具

  滴管、试管、火柴、试管架、温度计、三脚架、石棉网、酒精灯、烧杯、质量分数为2%的

  新鲜淀粉酶溶液、质量分数为3%的可溶性淀粉溶液、质量分数为3%的蔗糖溶液、斐林试剂

  四、实验过程(见书P47)

  五、讨论

  1.制备的可溶性淀粉溶液,必须完全冷却后才能使用。为什么?

  2.两支试管保温时,为什么要控制在60 ℃左右(低于50 ℃或高于75 ℃)?

  3.如果2号试管也产生了砖红色沉淀,可能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

生物实验报告8

  第十次实验分离产淀粉酶微生物

  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专业:生物科学类

  年级:20xx级

  姓名:

  学号:1007040085

  20xx年XX月XX日

  实验十分离产淀粉酶的微生物

  一、实验目的

  1、熟悉常用微生物培养基(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的配制方法。

  2、学习各种无菌操作技术,并用此技术进行为微生物稀释分离、划线分离接种。

  3、用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发分离微生物。

  4、认识为微生物存在的普遍性,体会无菌操作的重要性。

  5、掌握分离产淀粉酶微生物的试验方法和步骤,了解产淀粉酶的微生物种类及形态。

  二、实验原理

  土壤是微生物生活的大本营,是寻找和发现有重要应用潜力的微生物的主要菌源。不同土样中各类微生物数量不同,一般土壤中细菌数量最多,其次为放线菌和霉菌。一般在较干燥,偏碱性、有机质丰富的土壤中放线苗数量较多;酵母菌在一般土壤中的数量较少,而在水果表皮、葡萄园、果园土中数量多些。本次实验从土壤中分离产淀粉酶的微生物,应该取那些富含产淀粉酶的微生物的土样。从复杂的微生物群体中获得只含有一种或某一类型微生物的过程称为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常用的方法有

  1、简单单细胞挑取法

  2、平板分离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

  此次实验采取的是平板分离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结合,该方法操作简单,普遍用于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其原理包括:

  1)稀释后的细胞悬液图不在平板上可以分离得单个菌株

  2)在适合于待分离微生物的生长条件(如营养、酸碱度、温度与氧等)下培养微生物,或加入某种抑制剂造成只利于待分离微生物的生长,而抑制其他微生物生长的环境,从而淘汰一些不需要的微生物。

  3)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形成的单个菌落可以是由一个细胞繁殖而成的集合体。因此可通过挑取单菌落而获得纯培养。获得单菌落的方法可通过稀释涂布平板或平板划线等方法完成。

  以淀粉作为惟一碳源的培养基培养未分离细菌,能产淀粉酶的细菌能生长,且菌落周围出现透明圈(淀粉不透明,被消化后变透明),则产淀粉酶微生物被分离出来。本实验采用透明圈检验法检测培养物中是否有产淀粉酶微生物的生长。

  三、实验仪器及试剂

  1、器材:

  培养皿、载玻片、盖玻片、普通光学显微镜、量筒、滴管、吸水纸、烧杯、三角瓶、酒精灯、玻璃棒、接种环、镊子、恒温培养箱、高压蒸汽灭菌锅、、天平、滤纸、pH试纸等。

  2、试剂:

  配制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的原料(牛肉膏、NaCl、琼脂、蛋白胨)、淀粉、卢戈氏碘液、蒸馏水、250ml三角瓶中装90ml无菌水加20粒玻璃珠,作稀释用等。

  3、土样:

  取自贵州大学农生楼后土壤10g,地下10cm左右。

  四、实验步骤:

  1、配制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

  1)配制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培养基400ml(用于11个平皿和7支试管斜面)牛肉膏0.5%…………………………………2g

  蛋白胨1%……………………………………4g

  NaCl0.5%…………………………………..2g

  琼脂2%……………………………………..8g

  淀粉0.5%........................................2g

  pH……………………………………7.0~7.2

  (2)无菌水的制备

  分别取9ml蒸馏水加入5支试管中,加塞后用报纸包扎捆绑,放入高压蒸汽灭菌锅灭菌备用。取90ml蒸馏水加入250ml三角瓶中,同样的操作,灭菌备用。

  (3)器皿的准备

  将刻度吸管用报纸包扎,培养皿装入专用灭菌杯分别放入高温灭菌箱灭菌备用。

  2)倒11个平板和7支试管斜面,包扎,0.1Mp、121℃、灭菌30min.

  2、制备土壤稀释液:

  称取土样10g,放入盛有250ml无菌水的带有玻璃珠的三角瓶中,振荡摇匀10min使土和水充分混合,然后用移液枪从三角瓶中吸取1ml(此操作要求无菌操作),加入另一盛有9ml无菌水的试管中,混合均匀,以此类推分别制成制成0.01、0.001、0.0001、0.00001、0.000001不同稀释度的土壤溶液。

  3、涂布培养:

  0.00001、0.000001浓度的土壤稀释液作为涂布平板培养的对象,将其分别涂布在3个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中,共6个培养基,标号,37°C温箱培养48h。

  4、选取目的菌株:

  两天后对土壤溶液的微生物培养基进行观察,并取两个菌落形态完全一致的分散的单个菌落,对其中一个喷洒卢戈氏碘液,观察其菌落周围是否出现透明圈,如果出现透明圈说明此菌株产淀粉酶,是目的菌株,记录细菌明显的性状。

生物实验报告9

  实验名称:

  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实验目的:

  1、学习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

  2、学会使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用图画记录观察到的洋葱表皮细胞。

  3、对比用肉眼、放大镜、显微镜看到的洋葱表皮各有什么不同。

  实验重点:

  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实验难点:

  正确使用显微镜。

  实验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显微镜、洋葱、小刀、清水、滴管、吸水纸、载玻片、盖玻片、镊子、放大镜等。 实验过程:

  一、导入课题

  出示洋葱。问:如果从它的内表皮上揭下一块,用显微镜来观察能看到些什么呢?(板书课题)

  二、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

  1、师讲解并演示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的方法与步骤。

  (1)在一个干净的玻璃载片中间滴一滴清水;

  (2)用小刀在洋葱鳞叶片内壁划一个“井”字,用镊子取下“井”中洋葱内表皮放到载玻片的水滴中央,注意标本要平展开,不能折叠;

  (3)用盖玻片倾斜着盖到标本上面,放盖玻片时,先放一端,再慢慢放下另一端,注意不要有气泡。如水不足,可沿盖玻片边缘滴加;若水分过多,可用吸水纸吸掉;

  (4)从盖玻片的一边滴一滴稀释的碘酒,并把玻片微微倾斜,再在盖玻片的另一边用吸水纸吸掉多余的水;

  (5)洋葱表皮玻片标本做成可进行观察。

  2、学生以组为单位自制玻片标本(最好制三份装片,便于下面的对比观察),教师巡视指导(教育学生注意安全)。

  三、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1、先用肉眼观察洋葱表皮将看到的内容画在科学记录本上。

  2、再用放大镜观察洋葱表皮将看到的内容画到科学记录本上。

  3、学生交流用肉眼和放大镜分别观察到什么?它们有何不同?

  4、利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1)、出示显微镜,引导学生认识显微镜,简介各部分的名称、功能及使用方法,学生每5人一组操作熟悉显微镜。

  (2)、各组利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师操作演示:安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生一步步跟着操作。)

  (3)、学生观察、记录、描画洋葱表皮细胞。教师巡视指导,各组的实验组长监督组员操作是否规范,要求每个人都要操作、都要观察,并将观察结果进行交流。组长将大家在显微镜下的发现画到科学记录本上。

  5、全班交流在显微镜下的发现。

  (1)各组推荐发言代表谈自己的发现。

  (2)各组将所画的观察结果向全班展示。

  (3)交流讨论评价。

  6、师小结:我们发现放大镜比肉眼、显微镜比放大镜看到的细节更多,更清楚。我们发现洋葱表皮是由一个个比较规则的多边形组成的,而且大多呈长方形,外为细胞壁,内为无色细胞质和细胞核。洋葱表皮上的一个个小房间似的结构,就是洋葱的细胞。(师一边描述一边画洋葱细胞简图)

  四、实验结束。

  回收实验器材,整理实验桌。

生物实验报告10

  一、 实验室规则

  1.实验前应认真预习实验指导,明确实验目的和要求,写出预实验报告。

  2.进入实验室必须穿白大衣。严格遵守实验课纪律,不得无故迟到或早退。不得高声说话。严禁拿实验器具开玩笑。实验室内禁止吸烟、用餐。

  3.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实验。实验过程中自己不能解决或决定的问题,切勿盲目处理,应及时请教指导老师。

  4.严格按操作规程使用仪器,凡不熟悉操作方法的仪器不得随意动用,对贵重的精密仪器必须先熟知使用方法,才能开始使用;仪器发生故障,应立即关闭电源并报告老师,不得擅自拆修。

  5.取用试剂时必须“随开随盖”,“盖随瓶走”,即用毕立即盖好放回原处,切忌“张冠李戴”,避免污染。

  6.爱护公物,节约水、电、试剂,遵守损坏仪器报告、登记、赔偿制度。

  7.注意水、电、试剂的使用安全。使用易燃易爆物品时应远离火源。用试管加热时,管口不准对人。严防强酸强碱及有毒物质吸入口内或溅到别人身上。任何时候不得将强酸、强碱、高温、有毒物质抛洒在实验台上。

  8.废纸及其它固体废物严禁倒入水槽,应倒到垃圾桶内。废弃液体如为强酸强碱,必须事先用水稀释,方可倒入水槽内,并放水冲走。

  9.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如实记录实验结果,仔细分析,做出客观结论。

  实验失败,须认真查找原因,而不能任意涂改实验结果。实验完毕,认真书写实验报告,按时上交。

  10.实验完毕,个人应将试剂、仪器器材摆放整齐,用过的玻璃器皿应刷洗干净归置好,方可离开实验室。值日生则要认真负责整个实验室的清洁和整理,保持实验整洁卫生。离开实验室前检查电源、水源和门窗的安全等,并严格执行值日生登记制度。

  二、实验报告的基本要求

  实验报告通过分析总结实验的结果和问题,加深对有关理论和技术的理解与掌握,提高分析、综合、概括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是学习撰写研究论文的过程。

  1.实验报告应该在专用的生化实验报告本上、按上述格式要求书写。

  2.实验报告的前三部分①实验原理、②实验材料(包括实验样品、主要试剂、主要仪器与器材)、③实验步骤(包括实验流程与操作步骤)要求在实验课前预习后撰写,作为实验预习报告的内容。预习时也要考虑并设计好相应实验记录的表格。

  3.每项内容的基本要求

  (1)实验原理:简明扼要地写出实验的原理,涉及化学反应时用化学反应方程式表示。

  (2)实验材料:应包括各种来源的生物样品及试剂和主要仪器。说明化学试剂时要避免使用未被普遍接受的商品名和俗名。试剂要标清所用的浓度。

  (3)实验步骤:描述要简洁,不能照抄实验讲义,可以采用工艺流程图的方式或自行设计的表格来表示,但对实验条件和操作的关键环节应写清楚,以便他人重复。

  (4)实验记录:包括主要实验条件、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及实验中的原始数据。

  (5)结果(定量实验包括计算):应把所得的实验结果(如观察现象)和数据进行整理、归纳、分析、对比,尽量用图表的形式概括实验的结果,如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结果的比较表等(有时对实验结果还可附以必要的说明)。

  (6)讨论:不应是实验结果的重述,而是以结果为基础的逻辑推论。如对定性实验,在分析实验结果的基础上应有中肯的结论。还可以包括关于实验方法、操作技术和有关实验的一些问题,对实验异常结果的分析和评论,对于实验设计的认识、体会和建议,对实验课的改进意见等。

  (7)结论:一般实验要有结论,结论要简单扼要,说明本次实验所获得的结果。

  三、实验报告的评分标准(百分制)

  1.实验预习报告内容(30分)

  学生进入实验室前应预习实验,并书写预习报告。实验预习报告应包括以下三部分: ①实验原理(10分):要求以自己的语言归纳要点;②实验材料(5分):包括样品、试剂及仪器。只列出主要仪器、试剂(常规材料不列);③实验方法(15分):包括流程或路线、操作步骤,要以流程图、表格式给出要点,简明扼要。依据各部分内容是否完整、清楚、简明等,分以下三个等级给分。

  优秀:项目完整,能反映实验者的加工、整理、提炼。

  合格:较完整,有一定整理,但不够精炼。

  不合格:不完整、缺项,大段文字,完全照抄教材,记流水账。

  实验预习报告不合格者,不允许进行实验。该实验应重新预约,待实验室安排时间后方可进行实验。

  2.实验记录内容(20分)

  实验记录是实验教学、科学研究的重要环节之一,必须培养严谨的科学作风。

  实验记录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方面:①主要实验条件(如材料的来源、质量;试剂的规格、用量、浓度;实验时间、操作要点中的技巧、失误等,以便总结实验时进行核对和作为查找成败原因的参考依据);②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如加入试剂后溶液颜色的变化);③原始实验数据:设计实验数据表格(注意三线表格式),准确记录实验中测得的原始数据。记录测量值时,要根据仪器的精确度准确记录有效数字(如吸光值为0.050,不应写成0.05),注意有效数字的位数。

  实验记录应在实验过程中书写;应该用钢笔或者圆珠笔记录,不能用铅笔。记录不可擦抹和涂改,写错时可以准确划去重记。记录数据时请教师审核并签名。

  实验记录分以下三个等级给分。

  优秀:如实详细地记录了实验条件、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结果及实验中的原始数据(如三次测定的吸光度值)等;实验记录用钢笔或者圆珠笔记录,没有抹擦和涂改迹象。书写准确,表格规范(三线表)。有教师的签字审核。

  合格:记录了主要实验条件,但不详细、凌乱;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不细致;原始数据无涂改迹象,但不规范。有教师的签字审核。

  不合格:记录不完整,有遗漏;原始数据有抹擦和涂改迹象、捏造数据(以0分计);图、表格形式错误;用铅笔记录原始数据;无教师的签字审核。 若记录的结果有怀疑、遗漏、丢失,必须重做实验,培养严谨的科学作风。

  3.结果与讨论(45分)

  (1)数据处理(5分)

  对实验中所测得的一系列数值,要选择合适的处理方法进行整理和分析。数据处理时,要根据计算公式正确书写中间计算过程或推导过程及结果,得出最终实验结果。要注意有效数字的位数、单位(国际单位制)。经过统计处理的数据要以X〒SD表示。可分成以下三个等级给分。

  优秀:处理方法合理,中间过程清楚,数据格式单位规范。

  合格:处理方法较合理,有中间计算过程;数据格式单位较规范。

  不合格:处理方法不当;无中间过程;有效数字的位数、单位不规范。

  (2)结果(20分)

  实验结果部分应把所观察到的现象和处理的最终数据进行归纳、分析、比对,以列表法或作图法来表示。同时对结果还可附以必要的说明。

  要注意图表的规范:表格要有编号、标题;表格中数据要有单位(通常列在每一列顶端的第一行或每一行左端的第一列)。图也要有编号、标题,标注在图的下方;直角坐标图的纵轴和横轴要标出方向、名称、单位和长度单位;电泳图谱和层析图谱等要标明正、负极方向及分离出的区带、色带或色斑的组分或成分。电泳结果还要标记泳道,并在图题下给出泳道的注释;要标出分子量标准的各条带的大小。并且注意需要结合图表对结果进行较详细的解释说明。

  可分成以下三个等级给分。

  优秀:实验结果有归纳、 解释说明,结果准确,格式规范。

  合格:堆砌实验现象、数据,解释说明少。

  不合格:最终实验结果错误且无解释说明,图表、数字不规范。

  (3)讨论(20分)

  讨论应围绕实验结果进行,不是实验结果的重述,而是以实验结果为基础的逻辑推论,基本内容包括:①用已有的专业知识理论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从理论上对实验结果的各种资料、数据、现象等进行综合分析、解释,说明实验结果,重点阐述实验中出现的一般规律与特殊性规律之间的关系。

生物实验报告11

  一、实验目的:

  1、学会如何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

  2、了解细胞的结构;

  3、学会制作临时装片。

  二、实验材料:(实验材料可换)松针、动物血液、动物神经细胞永久装片

  三、实验用具: 载玻片、盖玻片、蒸馏水、滴管、镊子、土豆、刀片、显微镜(物镜5X、10X、40X)

  四、方法步骤:

  1、制作松针的临时切片:

  (1)取干净的载玻片一个平置于试验台上,用滴管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蒸馏水。

  (2)将土豆切成条状(截面约:0.5X0.5cm)取两条,将一根松针夹在两个土豆条之间,用刀片削成尽量薄的薄片,削时,手腕不动,靠大臂带动小臂移动刀片。切片数次。从中选取较薄的切片,置于载玻片的水滴上。

  (3)从一侧轻轻盖上盖玻片,不要产生气泡。用吸水纸轻轻吸去盖玻片周围的水滴,即完成临时切片的制作。

  2、观察切片:

  (1)取出显微镜,置于试验台上靠左的位置,打开光源。

  (2) 将上步制作好的切片置于显微镜的载物台上,调整载物台位置,使盖玻片对准光源。

  (3)使用5X物镜观察切片,使松针切片在视野中心,换成10X物镜,观察松针叶面横切结构。

  (4)换成40X物镜观察,注意细胞及细胞内物质结构,画图。

  3、动物血液临时装片的制作及观察(除了不用切片,其他类似)

  4、 动物神经细胞永久装片的观察。

  五、反思:

  1、松针的叶面结构是什么样的?

  2、动物细胞的结构是什么样的?与植物细胞又什么不同?

  3、显微镜的物镜倍数愈大,视野的亮度如何?物体的大小如何?

  4、如何调节焦距?

  5、如何才能使切片尽量的薄?切片的厚薄对显微镜下观察的效果有什么影响。

生物实验报告12

  一、实验目的

  1. 学会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色素的方法。

  2. 比较、观察叶绿体中四种色素:理解它们的特点及与光合作用的关系

  二、实验原理

  光合色素主要存在于高等植物叶绿体的基粒片层上,而叶绿体中的色素能溶于有机溶剂

  中。故要提取色素,要破坏细胞结构,破坏叶绿体膜,使基粒片层结构直接与有机溶剂接

  触,使色素溶解在有机溶剂中。

  叶绿体中的色素有四种,不同色素在层析液(脂溶性强的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

  因而随层析液的扩散速度也不同。

  三、材料用具

  取新鲜的绿色叶片、定性滤纸、烧杯、研钵、漏斗、纱布、剪刀、小试管、培养皿、毛细吸管、量筒、有机溶剂、层析液(20份石油醚、2份丙酮、1份苯混合)、二氧化硅、碳酸钙。

  四、实验过程(见书P54)

  1.提取色素:

  2.制备滤纸条:

  3.色素分离,纸层析法。(不要让滤液细线触及层析液)

  4.观察:

  层析后,取出滤纸,在通风处吹干。观察滤纸条上出现色素带的数目、颜色、位置和宽窄。结果是:4条色素带从上而下依次是:胡萝卜素(橙黄色)、叶黄素(黄色)、叶绿素a(蓝绿色)、叶绿素b(黄绿色)。

  五、讨论

  1.滤纸条上的滤液细线为什么不能接触到层析液?

  2.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色素的关键是什么?

生物实验报告13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显示细胞中过氧化物酶反应的原理和方法。2.了解细胞凋亡的生物学意义

  3、掌握凋亡细胞的形态学检测方法

  二、实验原理:

  1、细胞内的过氧化物酶能把许多胺类氧化为有色化合物,用联苯胺处理标本,细胞内的过氧化物酶能把联苯胺氧化为蓝色的联苯胺蓝,进而变为棕色产物,因而可以根据颜色反应来判定过氧化物酶的有无或多少。中间产物蓝色联苯胺是不稳定的,无需酶的参加即可氧化为棕色化合物。

  2、细胞凋亡是指细胞在生理或病理条件下,遵循自身的程序,自己结束其生命的过程。它是一个主动的、高度有序的,基因控制的,一系列酶参与的过程。

  3、凋亡细胞形态学特征是:体积变小,细胞质浓缩;细胞核发生染色质凝聚和聚集于核膜周围(边缘化);细胞膜有小泡状形成;晚期细胞膜内陷形成大小不同的凋亡小体;根据细胞凋亡形态学特征进行显微观察是检测细胞凋亡的一种直观、可靠的方法。

  三、实验步骤:

  细胞中过氧化物酶的显示

  1、在载片上滴一滴PBS缓冲液;

  2、取骨髓细胞:用断颈法处死小鼠,立即剪取后肢,去除肌肉,剥出后肢股骨,剪开股骨一端,用牙签尖的一端插入剪开的小孔中,抠取少许骨髓细胞置滴有PBS的载片上;

  3、涂片:用另一玻片将骨髓细胞沿一个方向涂布推开,室温晾干;

  4、媒染:在涂片上滴0.5%硫酸铜液,以盖满涂片为宜,处理30秒-1分钟。5、倾去硫酸铜液,直接滴入联苯胺混合液反应6分钟(以盖满涂片为宜)6、清水冲洗,番红复染2min。

  7、镜检:清水冲洗,室温晾干,先低倍镜下观察,后换高倍镜下观察(油镜100×)

  细胞凋亡的形态学检测与观察吉姆萨染色:

  1、取细胞爬片置于小培养皿中(有细胞面朝上)2、生理盐水轻轻漂洗细胞3、95%乙醇固定5min

  4、PBS缓冲液洗2次

  5、吉姆萨染色液染色5min6、蒸馏水轻轻洗去染液

  7、普通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吖啶橙染色:

  1、取细胞爬片置于小培养皿中(有细胞面朝上)2、生理盐水轻轻漂洗细胞

  3、甲醇:冰醋酸(3:1)固定5min4、PBS缓冲液洗2次每次1min

  5、0.01%吖啶橙染色液在避光环境下染色5min6、蒸馏水轻轻洗去染液

  6、选用蓝光激发滤片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

  四、结果与分析:

  1、根据随机选择的几个视野的统计,该样品的细胞凋亡率=227/506×100=44.9

  Hela细胞凋亡过程中核染色质的形态变化(吖啶橙染色)

  五、思考题:

  1、细胞凋亡的调控机制

  细胞凋亡是一个受基因调控、众多细胞膜受体和胞浆蛋白参与的细胞主动自杀过程,其触发因素多种多样,包括细胞内诱导因子和抑制因子对细胞凋亡的调控。

  2、细胞凋亡的特征

  凋亡细胞形态学特征是:体积变小,细胞质浓缩;细胞核发生染色质凝聚和聚集于核膜周围(边缘化);细胞膜有小泡状形成;晚期细胞膜内陷形成大小不同的凋亡小体。

  3、研究细胞凋亡的方法

  定性的研究方法:常规琼脂糖凝胶电泳、脉冲场倒转琼脂糖凝胶电泳、形态学观察(普通光学显微镜、透射电镜、荧光显微镜)

  定量或半定量的研究方法:各种流式细胞仪方法、原位末端标记法、ELISA定量琼脂糖凝胶电泳。

生物实验报告14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生物新课程倡导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和探究性学习的课程理念。其中探究学习是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进行学习,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活动中获取知识,了解科学家的工作方法和思维方法,学会科学研究所需要的各种技能,领悟科学观念,培养科学精神。这种学习的方式的中心是针对问题的探究活动,当学生面临各种让他们困惑的问题时,他就要想法寻找答案。

  在解决问题时,要对问题进行推理、分析,找出问题解决的方向,然后通过观察、实验来收集事实,通过对获得的资料进行归纳、比较、统计分析,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最后通过讨论和交流进一步澄清事实,发现新的问题,对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在此背景理念依据下,在教学中教学模式也将发生根本的改变,生物课将更多地开展学生的试验、讨论、交流等活动。引导学习教学模式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构建的。具体的模式结构:问题——阅读、实验——分析、推理、归纳、讨论——结论。

  在运用这种模式的过程中我有下面几点感触:

  1、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带者问题去阅读、分析、讨论资料,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比如:在学习〈空中飞行的动物〉时,教师可这样引导学生;想一想,我们人要想在天空自由自在的飞翔必须先解决什么问题?

  学生思考后说;一是,解决了动力问题。二是,解决了地心引力问题。教师随后提出问题:鸟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阅读、讨论、交流、的出结论。这样既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学习方式,又符合新课程的要求。

  2、合理开发的有效地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是实现课程目标,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关键条件。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方法等都是课程资源。在学习〈水中生活的动物〉时,对于生活在我这些地方的学生来说,对水中的动物了解不多,而且上课时还不能做试验,学生缺少感性的认识,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开发自己已有的课程资源。如:学习鱼鳍的作用时引导学生想想:独桨船和双桨船他们的桨各起什么作用?在学习鱼儿离开水为什么会死?教师可引导学生回忆:头发在水中水什么样的?从水中出来时又是什么样的?这样就很容易理解知识,解决了问题。

  3、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新课程注重现代信息技术与生物新课程的整合。这样可有效地应用数字化的优势达到学习目标。教师用编制成的演示文稿、多媒体课件来引导学生学习或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资源。

  在课程学习中,利用诸多的文字处理、图形图像处理、信息集成等工具,让学生对课程学习内容进行重组、创作,不仅使学生获得知识,而且能够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但是,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把每个知识点、每个环节设计的过于完美,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很简单的就可掌握知识,完成教学任务。但也存在着弊端,这就是学生的自主学习不到位,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缺少自主探究的过程。这个问题就是我发现的问题和努力改进的方面。

生物实验报告15

  实验名称:

  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流动

  一、实验目的

  1.初步掌握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2.观察高等植物的叶绿体在细胞质基质中的形态和分布

  二、实验原理

  高等植物的叶绿体呈椭球状,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叶绿体可以运动,改变椭球体的方向,这样既能接受较多的光照,又不至于被强光灼伤。在强光下,叶绿体以其椭球体的侧面朝向光源;在弱光下,叶绿体以其椭球体的正面朝向光源。因此,在不同光照条件下采集的葫芦藓,其小叶内叶绿体椭球体的形状不完全一样。活细胞中的细胞质处于不断的流动状态,观察细胞质的流动,可以用细胞质基质中的叶绿体的运动做为标志。

  三、材料用具

  藓类的叶,新鲜的黑藻,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滴管,镊子,刀片,培养皿,铅笔

  四、实验过程(见书P30)

  1.制作藓类叶片的临时装片

  2.用显微镜观察叶绿体

  3.制作黑藻叶片临时装片

  4.用显微镜观察细胞质流动

  物理实验报告 ·化学实验报告 ·生物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格式 ·实验报告模板

  五、讨论

  1.细胞质基质中的叶绿体是否静止不动,为什么?

  2.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与叶绿体的功能有什么关系?

  3.植物细胞的细胞质处于不断的流动状态,这对于活细胞完成生命活动有什么意义?

  4.用铅笔画一个叶片细胞,标出叶绿体的大致流动方向。

【生物实验报告】相关文章:

生物实验报告07-19

生物实验报告10-09

关于生物实验报告10-11

生物实验报告范文精选10-11

生物实验报告精选15篇11-06

生物实验报告15篇07-19

生物实验报告(15篇)07-19

生物实验报告(精选15篇)07-19

生物实验报告优秀范例10-09

生物实验报告优秀范文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