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的报告

时间:2022-11-04 17:52:06 实验报告 我要投稿

实验的报告(集锦15篇)

  随着个人的素质不断提高,我们使用报告的情况越来越多,报告中涉及到专业性术语要解释清楚。你所见过的报告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实验的报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实验的报告(集锦15篇)

实验的报告1

  希奇,真希奇!语文课上,老师拿来一盆清水,一份报纸和一个玻璃瓶,竟然告诉我们这一节课要做一个趣味实验。接下来就是我对这场实验的描述。

  时间:20xx年6月9日。 地点:六(2)班教室

  实验材料:一盆清水、一份报纸和一个玻璃瓶。

  实验准备:先撕下一张报纸,揉成团后塞进瓶中。

  实验前的猜测

  老师拿着塞了报纸的玻璃瓶,问道:“如果我将这瓶子瓶口朝下浸入水中,你们说这瓶子中的报纸会不会湿?”

  一时间,教室里炸开了锅。大家七嘴八舌地猜测着。老师示意大家安静下来,举手发言。

  操冰清第一个被老师点到名。只见她从容不迫地站起身来,胸有成竹地说道:“我认为将玻璃瓶倒着放入水中,报纸不会湿。”老师笑着点点头,让操冰清坐下,又叫已经举手好久的胡鸿杰回答。

  胡鸿杰迫不及待地站起来,当我认为他要开始长篇大论时,他却仅仅从口中吐出了几个字:“我认为报纸会湿。”然而,他的观点得到了大多数同学的认可,近半的人都纷纷附和。老师拍了拍手让大家静下来,让坐在胡鸿杰后排的厉凯锋发言。

  “我以前试过将一个空瓶子倒着放进水里。”厉凯锋自信地说道:“瓶子被放下去的时候会有一股阻力,而拿起来时有吸力,水是不会进入瓶子里的,所以报纸也不会湿。”他说得有理有据,令不少人信服,我也暗自点头。

  老师让站起来发言的同学坐下,总结说:“现在出现了两种观点,一种是报纸会湿,另一种是不会湿,接下来,就让老师来做一做这个实验。”

  老师示范

  实验过程

  老师开始做实验

  “为了公正,你们可以验证一下,这个瓶口是没有被封住的。”老师说着,让前排的同学摸了摸瓶口。

  “现在已经证实瓶口是开着的,那么我就把瓶子放下去了。”说着,老师把瓶子放入水中,瓶口向下,“过一分钟我再把瓶子拿起来。”

  过了一会儿,老师应我们的要求将瓶子从水中取出。瓶口湿淋淋的。老师道:“现在我将报纸从瓶子里拿出来。由于瓶口很湿,我先用报纸擦一下。”老师用剩下的报纸擦了擦了瓶口,然后将手指伸进瓶中想将报纸取出。不料,那团报纸却不愿意轻易离开瓶子。

  终于,报纸被老师取出。纸上干干的,没有一点儿水印。

  同学表现

  同学们好奇地站起来,有些人还私下交头接耳,似乎在讨论什么问题。我的视线被挡住了,于是也站起身来观看。

  底下的同学都忍俊不禁,只听我的同桌金云鹏悄悄自语:“老师不是在变魔术吧?”“接下来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一旁的邢港伟装着一本正经的样子说道。我也被逗得笑出了声。

  “外面的水位已经比里面报纸的位置要高了,如果水可以进瓶子里,报纸已经湿了,不用等一分钟的。”厉凯锋如此说道,大多数同学也纷纷点头附和。

  我屏息凝神地看着老师将瓶子取出水中,十分迫切地想知道最终的结果。然而,见老师取不出报纸的尴尬场面,我紧张的情绪顿时烟消云散了。看着老师努力地想让报纸离开瓶子,这个无伤大雅的小插曲令全班哄堂大笑。

  看着这神奇的一幕,我不由得想起刚刚邢港伟说的那句“接下来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这的确是奇迹啊!我如此想着。

  学生尝试

  老师做完了实验,见我们一脸惊奇,笑了笑,道:“有谁想来试一试?”“我!”“我!”……话音刚落,同学们就踊跃举手,个个都跃跃欲试。

  最终,被老师选中的幸运儿是邢东杰。他带着兴奋的表情走上讲台,同时一拥而上的还有许多好奇的同学。他们围在讲台旁,七嘴八舌地给邢东杰出着主意。老师在一旁微笑着看着。

  当邢东杰做完实验,将仍是干燥的报纸从瓶中取出后,老师示意所有同学回到自己的座位上,道:“实验又一次成功了,这说明将这玻璃瓶瓶口向下放入水中,水是不会进瓶内的,但,这是为什么呢?”

  激励的讨论

  “这是为什么呢?”老师笑眯眯地又一次重复了他的问题。

  我想了想,举起了手,老师叫起了我。我说道:“因为瓶内有空气,放进水里时,空气产生了气压,排开了水。”

  老师点点头,同意了我的观点,又道:“其实,放的方法如果不对,瓶里也是会进水的。”大家此时似乎心有灵犀,异口同声地接上了老师的话:“斜的放!”

  “不错。”老师解释说:“因为斜的放空气会被排出一部分,气压小了,水自然进入了瓶子。邢俊杰,你上来试一试。”

  邢俊杰听见老师点到了自己名字,一脸惊喜地来到讲台上做起了实验,水果然灌满了瓶子。

  最终的结论

  经过讨论,我们最终得出了结论如下:

  由于报纸只占据了瓶子里的一部份空间,瓶子里还存在着空气,所以水无法进入瓶子。

  因为空气比水轻,所以瓶中的空气无法逃到瓶外,只有当你把瓶子倾斜着浸入水中,把瓶子里的一部份空气排掉后,水才会进入瓶子。

  启发

  课后,回想着课堂上的实验,我得到了一个启示:生活中处处有真理,其实许多司空见惯的事物中蕴含着鲜为人知的科学道理,但只有作一个有心人,才能发现它们。

  是啊,牛顿从苹果从树上落下来这一司空见惯的事情中发现了万有引力;波义耳从紫罗兰花瓣遇盐酸会变红这一普通现象中得到启示,发明了石蕊试纸……只有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才会找到身边的真理,我决心要做一个这样的人。

实验的报告2

  一、实验目的

  1.掌握配制马铃薯培养基(PDA)的一般方法。

  2.学习并掌握观察霉菌形态的基本方法。

  3.了解并掌握四类霉菌(根霉、毛霉、曲霉、青霉)的基本形态。

  二、实验原理

  1、霉菌

  霉菌是可产生复杂分枝的菌丝体,其菌丝分基内菌丝和气生菌丝,气生菌丝生长到一定阶段分化产生繁殖菌丝,由繁殖菌丝产生孢子。霉菌菌丝体(尤其是繁殖菌丝)及孢子的形态特征是识别不同种类霉菌的重要依据。

  霉菌菌丝和孢子的宽度通常比细菌和放线菌粗得多(约3~10μm),常是细菌菌体宽度的几倍至几十倍,因此,用低倍显微镜即可观察。本实验采用毛霉、青霉,曲霉,根霉四种常见的霉菌作为菌种进行观察。

  2、小室培养法

  观察霉菌的形态有多种方法,常用的有直接制片观察法、载玻片培养观察法和玻璃培养观察法三种方法,本次实验采用载玻片培养观察法(小室培养法)。

  用无菌操作将培养基琼脂薄层置于载玻片上,沿琼脂边缘接种后盖上盖玻片培养,霉菌即在载玻片和盖玻片之间的有限空间内沿盖玻片横向生长。培养一定时间后,将载玻片上的培养物置于显微镜下观察。这种方法既可以保持霉菌自然生长状态,还便于观察不同发育期的培养物。

  三.实验器材

  1、菌种

  曲霉(Aspergillus sp、),青霉(Penicillium sp、),毛霉(Mucor sp、)和根霉(Rhizopus sp、)培养48h的马铃薯琼脂(PDA)斜面培养物。

  2、培养基及试剂

  马铃薯琼脂(PDA),20%甘油(无菌),乙醇。

  3、仪器及其它用品

  无菌操作台,解剖刀,镊子,无菌吸管,U型玻璃棒,普通光学显微镜,擦镜纸,绸布,酒精灯,载玻片,接种针,培养皿等。

  四.操作步骤

  1、培养基的配制

  按附录所示配方称取PDA各组分,先将马铃薯去皮,切成小块称取20g煮沸

  姓名系年级学号组别科目题目霉菌的形态观察

  同组者:

  20min,然后先用1层纱布滤去未溶解的固体,再用6层纱布过滤,将滤液体积用无菌水调至100mL,然后再加入糖及琼脂,加塞后用牛皮纸包好,准备灭菌。

  2、培养基及装置的灭菌

  (1)灭菌准备

  准备12个平皿,在其中10个平皿皿底铺一张略小于皿底的圆滤纸片,再放一U形玻棒,其上放一洁净载玻片和三块盖玻片,盖上皿盖后再与另外2个空平皿一起用牛皮纸包好;在100mL锥形瓶中用甘油配制20%的甘油,加塞包好;最后取2mL移液管两支并用牛皮纸包好。

  (2)灭菌

  将上述用牛皮纸包好的仪器与试剂连同配好的PDA培养基一并放入灭菌锅中110℃灭菌20~30min(由于培养基中有葡萄糖,为防止由于高温而使糖发生糊化而变质,灭菌温度不宜过高)。

  3、琼脂块制备

  分别取已灭菌并溶化冷却至约50℃的马铃薯琼脂培养基6~7mL注入两个灭菌空平皿中,使之凝固成薄层。在两个凝固后的平板背部用记号笔画下约1×1cm的方格,通过无菌操作,用解剖刀沿画下的方格线将其切成方形的琼脂块。(注:解剖刀使用前应先在酒精中浸泡,然后在酒精灯上灼烧,冷却后再进行切割操作)

  4、接种

  在无菌操作台上,先用镊子将载玻片放于U型玻璃管上,然后用解剖刀取一小块儿琼脂块,置于载玻片上,用接种环分别从斜面培养物上挑取很少量的4种菌的孢子,分别接种于培养小室中琼脂块的边缘上,用无菌镊子将盖玻片覆盖在琼脂块上。最后用移液管在培养小室中的圆滤纸上加2mL灭菌的20 %的甘油(用于保持平皿内的湿度),盖上皿盖并贴上标签,每一种菌接种两个小室(其中毛霉接种4个小室)。

  5、恒温培养

  将接种后的平皿正置于28℃培养箱中恒温培养7天。

  6、镜检

  在显微镜下直接观察小室培养后的载玻片,用低倍镜即可较为清晰的观察到霉菌的菌丝体及孢子,根据所学的四种菌的基本特征对四种菌进行观察比较与区分,必要时可以采用高倍镜对菌进行观察。

  五.实验结果记录

  1、四种霉菌的形态特征

  姓名系年级学号组别科目题目霉菌的形态观察

  同组者:

  毛霉、根霉、青霉、曲霉的形态特征比较

  2、四种霉菌的图示

  图1根霉的形态(10×40)

  姓名系年级学号组别科目题目霉菌的形态观察

  同组者:

  图2黑曲霉的形态(10×10)

  图

  3黑曲霉的形态(10×40)

  图4黑曲霉足细胞(10×40)

  姓名系年级学号组别科目题目霉菌的形态观察

  同组者:

  图5毛霉的形态(10×40)

  分生小梗

  隔

  图6青霉的形态(10×40)

  六、实验小结

  通过本次实验,学会了小室培养培及马铃薯培养基的配制方法。另外,通过观察霉菌的形态并且有特别的关注不同霉菌的细节及不同之处,比如菌丝是否有隔,孢子囊形态等特征,细心比较各种霉菌细节状态的不同,掌握了霉菌的一些基本形态特征,扩展了视野。

  七、思考题

  1、黑曲霉和黑根霉在形态特征上有何区别?

  ①菌丝:根霉无隔有假根,曲霉无隔有足细胞。

  ②孢子梗:根霉位于假根上,曲霉由气生菌丝分化而来。

  ③孢子囊形态:根霉孢子囊表面平滑,曲霉表面不平滑,呈絮状。

  2、如果要求对某放线菌或霉菌不同发育时期(基内菌丝→气生菌丝→孢子丝或

实验的报告3

  一、演示目的

  气体放电存在多种形式,如电晕放电、电弧放电和火花放电等,通过此演示实验观察火花放电的发生过程及条件。

  二、原理

  首先让尖端电极和球型电极与平板电极的距离相等。尖端电极放电,而球型电极未放电。这是由于电荷在导体上的分布与导体的曲率半径有关。导体上曲率半径越小的地方电荷积聚越多(尖端电极处),两极之间的电场越强,空气层被击穿。反之越少(球型电极处),两极之间的电场越弱,空气层未被击穿。当尖端电极与平板电极之间的距离大于球型电极与平板电极之间的距离时,其间的电场较弱,不能击穿空气层。而此时球型电极与平板电极之间的距离最近,放电只能在此处发生。

  三、装置

  一个尖端电极和一个球型电极及平板电极。

  四、现象演示

  让尖端电极和球型电极与平板电极的距离相等。尖端电极放电,而球型电极未放电。接着让尖端电极与平板电极之间的距离大于球型电极与平板电极之间的距离,放电在球型电极与平板电极之间发生

  五、讨论与思考

  雷电暴风雨时,最好不要在空旷平坦的田野上行走。为什么?

  单摆实验报告五

  预习报告:

  1.试验目的。(这个大学物理试验书上抄,哪个试验就抄哪个)。

  2.实验仪器。照着书上抄。

  3.重要物理量和公式:把书上的公式抄了:一般情况下是抄结论性的公式。再对这个公式上的物理量进行分析,说明这些物理量都是什么东东。这是没有充分预习的做法,如果你充分地看懂了要做的试验,你就把整个试验里涉及的物理量写上,再分析。

  4.试验内容和步骤。抄书上。差不多抄半面多就可以了。

  5.试验数据。做完试验后的记录。这些数据最好用三线图画。注意标上表号和表名。EG:表1.紫铜环内外径和高的试验数据。

  6.试验现象.随便写点。

  试验报告:

  1.试验目的。方法同上。

  2.试验原理。把书上的归纳一下,抄!差不多半面纸。在原理的后面把试验仪器写上。

  3.试验数据及其处理。书上有模板。照着做。一般情况是求平均值,标准偏差那些。书上有。注意:小数点的位数一定要正确。

  4.试验结果:把上面处理好的数据处理的结果写出来。

  5.讨论。如果那个试验的后面有思考题就把思考提回答了。如果没有就自己想,写点总结性的话。或者书上抄一两句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句子。

  实验报告大部分是抄的。建议你找你们学长学姐借他们当年的实验报告。还有,如果试验数据不好,就自己捏造。尤其是看到坏值,什么都别想,直接当没有那个数据过,仿着其他的数据写一个。

  不知道。建议还是借学长学姐的比较好,网络上的不一定可以得高分。每个老师对报告的要求不一样,要照老师的习惯写报告。我现在还记得我第一次做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时我虽然用心听讲,但是再我做时候却极为不顺利,因为我调节仪器时怎么也调不出干涉条纹,转动微调手轮也不怎么会用,最后调出干涉条纹了却掌握不了干涉条纹“涌出”或“陷入个数、速度与调节微调手轮的关系。测量钠光双线波长差时也出现了类似的问题,实验仪器用的非常不熟悉,这一切都给我做实验带来了极大的不方便,当我回去做实验报告的时候又发现实验的误差偏大,可庆幸的是计算还顺利。总而言之,第一个实验我做的是不成功,但是我从中总结了实验的不足之处,吸取了很大的教训。因此我从做第二个实验起,就在实验前做了大量的实验准备,比如说,上网做提前预习、认真写好预习报告弄懂实验原理等。因此我从做第二个实验起就在各个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实验仪器的使用也熟悉多了,实验仪器的读数也更加精确了,仪器的调节也更加的符合实验的要求。就拿夫-赫实验/双光栅微振实验来说,我能够熟练调节ZKY-FH-2智能夫兰克―赫兹实验仪达到实验的目的和测得所需的实验数据,并且在实验后顺利地处理了数据和精确地画出了实验所要求的实验曲线。在实验后也做了很好的总结和个人体会,与此同时我也学会了列表法、图解法、函数表示法等实验数据处理方法,大大提高了我的实验能力和独立设计实验以及创造性地改进实验的能力等等。

  下面我就谈一下我在做实验时的一些技巧与方法。

  首先,做实验要用科学认真的态度去对待实验,认真提前预习,做好实验预习报告;

  第二,上课时认真听老师做预习指导和讲解,把老师特别提醒会出错的地方写下来,做实验时切勿出错;

  第三,做实验时按步骤进行,切不可一步到位,太心急。并且一些小节之处要特别小心,若不会,可以跟其他同学一起探讨一下,把问题解决。第四,实验后数据处理一定要独立完成,莫抄其他同学的,否则,做实验就没有什么意义了,也就不会有什么收获。

  总而言之,大学物理实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物理概念的建立、物理规律的发现依赖于物理实验,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物理学作为一门科学的地位是由物理实验予以确立的;其次,已有的物理定律、物理假说、物理理论必须接受实验的检验,如果正确就予以确定,如果不正确就予以否定,如果不完全正确就予以修正。例如,爱因斯坦通过分析光电效应现象提出了光量子;伽利略用新发明的望远镜观察到木星有四个卫星后,否定了地心说;杨氏双缝干涉实验证实了光的波动假说的正确性。可以说,物理学的每一次进步都离不开实验。这对我们大学生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对将来所从事的实际工作所需要具备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素质来讲,也是十分必要的,这是大学物理理论课不能做到,也不能取代的。

  单摆实验报告六

  自古以来,人们对浩瀚的宇宙就充满着遐想,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渐渐将探索的脚步迈向太空。但质疑的声音也逐渐传来:探索外太空是否是劳民伤财呢?

  时至今日,由于地球资源有限,世界上的航天强国纷纷将探索的脚步迈向外大空,而太空广阔无垠,拥有丰富的空间资源,如高真空、太阳能,月球、微小行星等。

  此外,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gps导航系统便离不开航空事业的发展。近年来,航天技术在开发航天器高位置和高速度资源以获取、传输和转发信息方面取得了明显成就,获得了巨大的利益,例如通信卫星、遥感卫星的广泛应用。另一方面,随着军用航天器的迅速发展,各种军用卫星、载人航天器、弹道导弹与反弹道导弹等空间新式武器形成了一体化的太空战场军事系统,并将在联合战役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众所周知,没有稳固的国防,我们的幸福生活就难以保障。

  没有今天的投入就不会有我们明天的辉煌。航天事业的进步会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航天科技的应用会对人类产生重大的影响,只有社会不断的进步,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的生活才会越来越美好。

实验的报告4

  一、实验目的

  1.研究不同剂量的戊巴比妥对小白鼠作用的效果的不同。

  2.研究不同的给药途径的对小白鼠作用效果的不同。

  二、实验原理

  1.药物剂量的大小决定血药浓度的高低,血药浓度又决定药理效应,因此药物剂量决定药理用强弱。

  2.给药途径不同,吸收速度有差别,药物反应的潜伏期和程度亦有差别,一般是腹腔大于皮下大于灌胃的药效。

  实验一剂量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三、实验材料

  Mice18-22g,2只/组鼠称、苦味酸、1mL注射器、生理盐水、戊巴比妥0.2%、0.4%、0.8%戊巴比妥钠溶液

  四、实验步骤

  1、每组取性别相同,体重相近的小鼠2只,承重、编号;

  2、分别i.p0.2%、0.4%、0.8%戊巴比妥钠溶液0.1mL/10g(注意注射器勿搞混);

  3、给药后仔细观察小鼠活动情况,并记录在表1;

  4、实验结束后,对全班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并分析实验结果(对本组实验结果及全班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注:数据统计时注意剔除可疑数据。)

  五、实验结果及分析

  1、表2剂量对药物作用的影响(全班数据)p<0.001表示0.4%与0.8%作用维持时间有显著差异。

  以上实验结果说明,不同剂量的戊巴比妥对小白鼠作用的效果不同。

  2、本组实验结果与全班实验结果对比——潜伏期

  六、思考

  1、了解药物剂量与作用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答:剂量-效应关系?药理效应与剂量在一定范围内成比例关系。由于药理效应与血药浓度的关系较为密切,所以在药理学研究中常用浓度-效应(曲线)关系。

  在剂量-效应关系(用对数表示时为一条s型对称曲线)中,纵坐标:表示效应的强弱;横坐标:表示药物浓度(用对数表示时为一条s型)对称曲线。量效曲线说明量效关系存在以下四个规律:

  1、药物必须达到一定的剂量才能产生效应。

  2、在一定范围内剂量增加,效应增加。

  3、效应的增加不是无限的。

  4、量效曲线的对称点在50%处,对剂量的变化反应最为灵敏。

  量反应是指药理效应强弱是连续增减的量变。例如:血压的升降,平滑肌的舒缩等,用具体数量或最大反应的百分率表示。

  质反应是指药理效应只能用全或无,阳性或阴性表示。例如:死亡与生存、抽搐与不抽搐等,必需用多个动物或多个实验标本以阳性率表示。?从量效曲线可以看到下列几个特定的位点:

  最小有效浓度(剂量)即刚能引起效应的阈浓度(或剂量)

  半数有效量是能引起50%阳性反应(质反应)或50%最大效应(量反应)的浓度(或剂量)

  如:ED50:半数有效剂量?EC50:半数有效浓度?TC50:半数中毒浓度?TD50:半数中毒剂量?LC50:半数致死浓度LD50:半数致死剂量。

  最大效能继续增加浓度或剂量而效应量不再继续上升,即药物产生最大效应的能力,在量效曲线上,产生最大效应水平的高低。

  极量是治疗量的最大限度,即出现疗效的最大剂量,药典为剧毒药规定了极量。

  最小致死量指因严重中毒而开始出现死亡的剂量最小中毒量超过极量开始出现中毒症状的剂量,有效量/治疗量比最小有效量大,对机体产生明显效应,并不引起毒性反应的剂量。

  药物效应强度/效价是指引起等效反应(一般采用50%的效应量)的相对浓度或剂量。反映药物与受体的亲和力,其值越小则强度越大。

  治疗指数TD50/ED50或TC50/EC50的比值称为治疗指数。是药物的安全性指标。比值愈大愈安全。但由于TD与ED两条量曲线的首尾可能重叠,即在没能获得充分疗效剂量时可能已有少数病人中毒,因此这一安全指标并不可靠。

  安全范围以ED50~TD50之间的距离表示,比值越大越安全,是一较好的安全性指标。药物的最大效能与效应强度含义完全不同,二者并不平行。以上各项指标的确定可以知道临床用药。

  2、本实验属于哪种药物反应类型?

  答:抑制中枢神经系统,镇静催眠及抗惊厥作用。

  实验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一、实验材料

  Mice18-22g,2只/组鼠称、苦味酸、1mL注射器、生理盐水、小鼠灌胃针、2%ni可刹米

  二、实验步骤

  1、每组取性别相同,体重相近的小鼠2只,承重、编号;

  2、灌胃、皮下、腹腔给予2%ni可刹米0.2mL/10g(给药后立即放入另一个备用带盖鼠笼,防止惊厥小鼠窜出;注意按顺序给药);

  3、给药后注意记录给药时间并仔细观察小鼠反应;

  4、记录给药后立即开始计时,记录小白鼠惊厥出现的时间(潜伏期);

  5、结果比较用三种不同给药途径给予药物小鼠反应程度以及潜伏期时间的差异。对全班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并分析实验结果(对本组实验结果及全班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

  (注:数据统计时注意剔除可疑数据。)

  三、实验结果及分析

  p>0.05,故差异显著。以上实验结果说明,不同的给药途径ni可刹米的对小白鼠作用效果不同

  四、思考

  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有何影响?

  答:给药途径不同,药物进入血液循环的时间和剂量都不同,药物作用时间也不同。例如:口服给药由于首过效应和吸收等因素,血药浓度曲线有较长的吸收期;而经脉注射的血药浓度曲线没有吸收期,药物瞬间达到最大浓度,且起效快。

  五、注意事项

  1、在进行实验之前,要对小白鼠进行称重,然后进行分组进行实验以使实验结果更为可靠。

  2、在实验过程中,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吵闹以免惊扰小白鼠,影响实验结果。

  3、数据统计时注意剔除可疑数据。若全班实验结果数据量不够,或差异性太大则将两个班或本部京江学院的结果合在一起统计。

实验的报告5

  一、问题的提出

  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在学习教科书的基础上强化阅读训练,丰富词汇量,促进听、说、读、写、译等能力的提高,已经成为广大英语教育者和英语学习者共同关心的问题。

  然而,目前许多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往往忽视对学生阅读兴趣、阅读速度、阅读能力的培养。阅读课上仍以教师讲解、学生记笔记为主,即使有提问或讨论,也仅局限于教师与个别学生之间进行。教师重语言知识的讲授,忽视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重语言形式分析,忽视整体阅读的指导,导致学生不能熟练阅读外文书籍,也往往缺乏课后阅读的能力。

  词汇也是制约阅读的关键因素。专家统计,正常的阅读能力需要4000——5000词汇量,而我国外语教学大纲对语言要素要求方面逐渐降低。如在词汇量要求方面,由平均每课时3、7个(1956年)降至每课时1、4——2、4个(1992、1993年);高中毕业时要求的词汇量也由3500——4000词(1963年)降至1200——20xx词(1996年)。词汇量的不足严重阻碍了学生英语言语水平的发展和提高,更不用说用英语开展正常的交际活动。

  此外,对近五年的NMET试卷中阅读理解题稍作研究,我们不难发现为了体现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该题的难度在逐年提高,继续加强对读速的要求。显然,阅读难度及阅读速度的提高是今后统考试题的命题方向,现阶段的阅读教学方法应当随之改进。应通过课堂阅读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从而把阅读教学与英语测试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

  高中英语“主动阅读——自主发展”教改实验的意义正在于此。

  二、理论依据

  《高中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指出:高中英语教学侧重培养阅读能力,广泛、大量和快速的阅读可以帮助理解和吸收书面信息、巩固记忆,也有助于扩大词汇量,丰富语言知识以及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背景等。

  人们使用语言的能力,包括使用外语的能力,主要不是通过“学习”(learning)获得的,而是通过“习得”(acquisition)获得的。学习语言知识(语音、词汇、语法)对遣词造句是有帮助的,也是必不可少的,但它不能直接演化成语言能力。习得是在自然的交际环境中使用语言的潜意识过程。如果没有习得,语言能力难以培养。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意义的过程就是习得的过程。

  听和读是语言学习的两个输入渠道,读,相对于听而言,具有取材方便,操作简单,且较少心理负担的显著特点。在没有可能接受广泛听能训练的大汉语语言环境中,唯有阅读能在没有他人参与的境界中让学生接受足够量的语言输入,增加词汇、短语、语法知识的复现率,增大语言的有效应用频率,丰富语言经验,让学生借助它——它实质上是读者与作者所描述的大千世界的自然交际活动——来掌握语言,并最终将生成阅读能力,并由此辐射语言其他能力的提高。

  根据第二语言习得中的“相互作用理论”和教育学中的“合作理论”,语言教学内容的组织可以通过交流和互动的模式进行。通过小组讨论与互助,促进学生之间互相合作,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教师指导得法,学生的主体作用则得以充分发挥,就能获得相应的阅读方法,从而提高其阅读能力和水平。

  三、实验过程

  (一)实验目标

  1、丰富知识通过阅读不同题材的文章,认识3000个以上词汇和相应数量的短语,能比较熟练地运用其中的20xx个积极词汇和相应短语,从而扩大知识面,增加语言文字信息,从阅读中了解社会、科学、经济、文化、历史、地理等知识,完成基本的信息积累。

  2、培养语感通过阅读习得语言,运用语言,从中完成语言的整体习得过程,并且以阅读为龙头,促进听、说、写能力的相应提高。

  3、激发兴趣通过选择一些生动有趣的阅读材料,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能比较自由地阅读ShanghaiStudents'Post,比较流畅地阅读中级英语读物和一些名著的改写本。

  4、内化方法

  通过阅读积累一定阅读量的同时,培养阅读的方法,使阅读的速度达到80——100WPM,正确理解率在70%以上,并且不断完善解答问题的技巧,从而在整体上适应测试阅读的要求。

  (二)实验前的测试调查及实验对象的确定

  实验选用人数相当且男、女生比例接近的长汀一中20xx届高二两个理科班。实验前以高二文理科分班前的龙岩市期末统考高一下学期试题成绩为数据,进行了对比、统计。该试卷测试时间为120分钟,试卷总分为100分,其中阅读30分,成绩差别不大。 综合各方面因素,确定高二(7)班为对照班,高二(8)班为实验班。两个班均由同一位教师任教。

  确定实验班后,教师对学生进行了有关阅读的问卷调查。先选择中等难度的8篇短文,词数近20xx,限时40分钟,要求读速约为50WPM,并根据这次测试设计了几个问题。调查结果显示实验班在阅读方面的情况是:

  1、词汇量少;有33、9%的学生词汇量在1000个以下。

  2、理解率低;24、9%的学生理解率低于60%,53、6%的学生理解率为70%——80%。

  3、阅读速度普遍偏低;约46、4%的学生达不到每分钟50字的要求。

  4、花在阅读方面时间少;21、4%的学生每天进行课外阅读的时间在10分钟以下,每天坚持30分钟以上阅读的仅为12、5%。

  (三)实验的实施

  1、建立阅读机制,确保阅读落实

  为便于分组阅读、讨论、检查、评比,根据学生水平差异,兼顾座位的安排将实验班划分为12个阅读小组(每组4——6人)。每组设一名小组长以便开展活动,小组成员轮流担任。小组长、组员和指导教师都明确了相应的职责。小组长定期或不定期召开小组反馈会、向教师反馈小组阅读进展情况、主持协调小组讨论、协助教师提供阅读材料、评选阅读能手等;小组成员应广泛进行课外阅读,并做好阅读笔记;教师的职责则是建立阅读机制、完善学习小组、精选阅读材料、指导阅读材料、把握阅读方向、制定阶段目标、定期总结等。

  2、精选阅读材料,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除鼓励小组成员之间或全班同学之间阅读资源共享,还精选了各种课外阅读材料,激发学生阅读兴趣。选材除了注意内容广泛,可读性强,易激发兴趣这些标准外,还注意题材多样,内容丰富;篇幅较强,难度适中;材料新颖有时效,针对性强。教师除向学生提供有共性的阅读材料,如人教社出版的《阅读训练》、《同步阅读》外还根据循序阅读的原则,近两年的时间里指导学生阅读了《阅读外国》、《阅读寓言》、《阅读趣事》、《朗文英汉对照阶梯阅读丛书》第三、四级、《中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一至三册、《英语阅读实用教程》初级篇和中级篇、《读原著学英语》以及自编阅读材料等近二十五万字的材料,同时鼓励学生订阅ShanghaiStudents'Post,程度好的学生订阅21stCentury。

  3、扩大词汇量和提高阅读速度并重

  一个人阅读能力的高低,既取决于阅读的速度,还取决于他从中学到的知识和受到的启发,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创新意识,而这一切都与阅读量有直接的关系。一个有志于掌握一门外语的中学生,应努力扩大自己的词汇量。单词是构建语言基本单位,单词掌握得越多,他在词与词之间可能建立的联系就越多,他记忆词的本事就越大。高考中对阅读速度的要求达到了每分钟50个词以上,如果平时没有养成在单位时间内高质量完成阅读内容的习惯,是很难达到高考对学生阅读的要求的。因此,提高阅读速度是提高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鼓励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不断提高阅读速度,并且尽可能多地加强限时阅读训练。

  4、加强学法指导,促进主动自主阅读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当前学生阅读习惯和方法普遍存在不足。比如视幅小,脑反应慢、回眸重读、回眸倒读、出声阅读、手指阅读和摇头阅读等。教师应及时给予阅读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尽快形成新的阅读观念和阅读习惯。在教学中,教师总结了“五步教学法”对学生进行了指导。

  第一步,浏览。训练学生在阅读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前,先浏览目录、小标题、前言等。在阅读正文之前,先浏览每一篇或每一段文章的开头与结尾,寻找文章的主题句和结论,先总体了解文章的重要信息。第二步,质疑。要求学生根据初步获得的信息,设置一些问题,并带着这些问题再去阅读。第三步,抓细节。要求学生仔细地阅读文章和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了解本篇文章的短语、难点与词的引申义等,并摘录在读书笔记上。第四步,引纲要。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提纲契领,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和段落纲要,并填写在读书笔记上。第五步,及时复习。复习既可“温故而知新”,又可以帮助加深对课外文章的理解和认识,巩固学生的新词汇,弥补遗漏之处。在以上五步法的指导下,还要求学生不出声,不复视,不复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克服把文字变成声音,再去想其意义的阅读习惯。要求学生阅读时,眼睛每次移动的注视距离先是一个整句,然后过渡到整段,一口气连续读完几组词或几个句子,以迅速抓住文章的中心,理解全文的大意。

  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意识和阅读习惯以后,教师重点加强阅读方法与技巧的指导,让学生逐渐过渡到“主动阅读——自主发展”的阶段,真正懂得什么是阅读。

  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指导的同时,教师还注重建立学生自我教育自主学习观,培养及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明白阅读就是“PRACTICEINLEARNING,LEARNINGINPRACTICE”(学中用,用中学)。始终把“走在教师前头”当作学习的劲头动力;鼓励他们掌握的词汇量越多越好,并且让学生的词汇达到力所能及的量;教师还坚持鼓励性教学原则,不断帮助学生增强自信心的同时,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个阅读小组及成员的积极性。

  四、实验效果与分析

  通过两年的实验,在以下方面取得了成效。

  1、学生增加了接触目标语的机会,扩大了知识面,丰富了语言因素,从而带动学生四种能力的提高,实现了外语学习的目的。福建省质量检测试题是高考前一次规模较大的综合性考试,该试卷形式和龙岩市统考试卷一样,但总分值为150分,其中阅读40分,难度也明显更大,测试结果如下:(略)。

  2、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培养,增强了学习信心和兴趣,提高了阅读积极性,克服了阅读的畏难情绪。高三下学期又进行了一次有关阅读的问卷调查,结果与上次相比有了可喜的变化:

  ①词汇量增大;78、6%的学生词汇量超过20xx个。

  ②理解率提高,理解率在70%以上的有67、8%。

  ③阅读速度加快,每分钟阅读50词以上的达到80、1%,有41、1%的学生的读速达到80——100WPM。

  3、学生在好奇心与强烈阅读需求等因素的驱使下,学生不再觉得课外阅读是一种负担,而是积极主动要求去做的快乐的事。这就真正实现了培养兴趣,寓学于乐,变被动的“要我学”为主动的“我要学,我爱学”,90%以上的学生认为阅读是很有意义的事,有超过70%的学生养成了每天阅读的习惯。

  五、教改实验的感受与思考

  要搞好阅读教改,教师除具备奉献精神外,还应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有的放矢,不断摸索教学方法,最终实现教改目标。

  为了选好材,教师自己必须增大阅读量,尽多地阅读各类学生关注的材料,对相应的语言点也必须烂熟于心,方能成竹在“讲”,做到指点迷津于紧要处。此外,检查反馈也相当费时费力,唯有及时准确的反馈才能持续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通过教改实验,取得了点滴成绩,但仍需进一步思考和探索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如何根据不同的学习程度为学生选择阅读材料?在阅读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因素、心理因素、阅读动机和兴趣等方面还有待于深入研究。

  另外,进行实验的时间虽有两年,但由于高三学生忙于对付高考,花在阅读方面的时间明显减少,检查反馈也相应弱化,该课题是否适用于高三年级还有待于继续研究。

实验的报告6

  实验名称 用实验证明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的氧气含量有什么不同

  实验目的氧气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木条燃烧越旺,说明氧气含量越高

  一、 实验器材:药品水槽、集气瓶(250ml)两个、玻片两片、饮料管(或玻璃管)、酒精灯、火柴、小木条、水,盛放废弃物的大烧杯。

  二、实验步骤

  1.检查仪器、药品。

  2. 做好用排水法收集气体的各项准备工作。 现象、解释、结论及反应方程式 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大于空

  3. 用饮料管向集气瓶中吹气,用气中二氧化碳含量 排水法收集一瓶我们呼出的气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含量小于空气中体,用玻璃片盖好

  4. 将另一集气瓶放置在桌面上,用玻璃片盖好。

  5. 用燃烧的小木条分别伸入两个集气瓶内。

  6. 观察实验现象,做出判断,并向教师报告实验结果。

  7. 清洗仪器,整理复位。

实验的报告7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抽样定理在通信系统中的重要性

  2、掌握自然抽样及平顶抽样的实现方法。

  3、理解低通采样定理的原理。

  4、理解实际的抽样系统。

  5、理解低通滤波器的幅频特性对抽样信号恢复的影响。

  6、理解低通滤波器的相频特性对抽样信号恢复的影响。

  7、理解带通采样定理的原理。

  二、实验器材

  1、主控&信号源、3号模块各一块

  2、双踪示波器一台

  3、连接线若干

  三、实验原理

  1、实验原理框图

  保持电路平顶抽样S1自然抽样A-out抽样脉冲抽样输出LPF-InLPFLPF-oUTmusic信号源被抽样信号抗混叠滤波器抽样电路编码输入译码输出FIR/IIR3#信源编译码模块FPGA数字滤波

  图1-1抽样定理实验框图

  2、实验框图说明

  抽样信号由抽样电路产生。将输入的被抽样信号与抽样脉冲相乘就可以得到自然抽样信号,自然抽样的信号经过保持电路得到平顶抽样信号。平顶抽样和自然抽样信号是通过开关S1切换输出的。

  抽样信号的恢复是将抽样信号经过低通滤波器,即可得到恢复的'信号。这里滤波器可以选用抗混叠滤波器(8阶3.4kHz的巴特沃斯低通滤波器)或FPGA数字滤波器(有FIR、IIR两种)。反sinc滤波器不是用来恢复抽样信号的,而是用来应对孔径失真现象。

  要注意,这里的数字滤波器是借用的信源编译码部分的端口。在做本实验时与信源编译码的内容没有联系。

  四、实验步骤

  实验项目一抽样信号观测及抽样定理验证

  概述:通过不同频率的抽样时钟,从时域和频域两方面观测自然抽样和平顶抽样的输出波形,以及信号恢复的混叠情况,从而了解不同抽样方式的输出差异和联系,验证抽样定理。

  1、关电,按表格所示进行连线。

  源端口信号源:MUSIc

  信号源:A-oUT目标端口连线说明

  模块3:TH1(被抽样信号)将被抽样信号送入抽样单元

  模块3:TH2(抽样脉冲) 提供抽样时钟送入模拟低通滤波器

  模块3:TH3(抽样输出)模块3:TH5(LPF-In) 2、开电,设置主控菜单,选择【主菜单】→【通信原理】→【抽样定理】。调节主控模块的W1使A-out输出峰峰值为3V。

  3、此时实验系统初始状态为:被抽样信号MUSIc为幅度4V、频率3K+1K正弦合成波。抽样脉冲A-oUT为幅度3V、频率9KHz、占空比20%的方波。

  4、实验操作及波形观测。

  (1)观测并记录自然抽样前后的信号波形:设置开关S13#为“自然抽样”档位,用示波器分别观测MUSIc

  主控&信号源

  和抽样输出3#。

  (2)观测并记录平顶抽样前后的信号波形:设置开关S13#为“平顶抽样”档位,用示波器分别观测MUSIc

  主控&信号源

  和抽样输出3#。

  (3)观测并对比抽样恢复后信号与被抽样信号的波形:设置开关S13#为“自然抽样”档位,用示波器观测MUSIc

  主控&信号源

  和LPF-oUT3#,以100Hz的步进减小A-oUT

  主控&信号源

  的频率,比较观测并思考在抽样脉冲频率多小的情况下恢复信号有失真。

  (4)用频谱的角度验证抽样定理(选做):用示波器频谱功能观测并记录被抽样信号MUSIc和抽样输出频谱。以100Hz的步进减小抽样脉冲的频率,观测抽样输出以及恢复信号的频谱。(注意:示波器需要用250kSa/s采样率(即每秒采样点为250K),FFT缩放调节为×10)。

  注:通过观测频谱可以看到当抽样脉冲小于2倍被抽样信号频率时,信号会产生混叠。

  实验项目二滤波器幅频特性对抽样信号恢复的影响

  概述:该项目是通过改变不同抽样时钟频率,分别观测和绘制抗混叠低通滤波和fir数字滤波的幅频特性曲线,并比较抽样信号经这两种滤波器后的恢复效果,从而了解和探讨不同滤波器幅频特性对抽样信号恢复的影响。

  1、测试抗混叠低通滤波器的幅频特性曲线。

  (1)关电,按表格所示进行连线。

  源端口目标端口连线说明信号源:A-oUT模块3:TH5(LPF-In)将信号送入模拟滤波器

  (2)开电,设置主控模块,选择【信号源】→【输出波形】和【输出频率】,通过调节相应旋钮,使A-oUT

  主控&信号源

  输出频率5KHz、峰峰值为3V的正弦波。

  (3)此时实验系统初始状态为:抗混叠低通滤波器的输入信号为频率5KHz、幅度3V的正弦波。

  (4)实验操作及波形观测。

  用示波器观测LPF-oUT3#。以100Hz步进减小A-oUTLPF-oUT3#的频谱。记入如下表格:

  A-oUT频率/Hz 5K … 4.5K … 3.4K … 3.0K … 2、测试fir数字滤波器的幅频特性曲线。

  (1)关电,按表格所示进行连线。

  源端口目标端口连线说明基频幅度/V主控&信号源

  输出频率,观测并记录

  信号源:A-oUT模块3:TH13(编码输入)将信号送入数字滤波器

  (2)开电,设置主控菜单:选择【主菜单】→【通信原理】→【抽样定理】→【FIR滤波器】。调节【信号源】,使A-out输出频率5KHz、峰峰值为3V的正弦波。

  (3)此时实验系统初始状态为:fir滤波器的输入信号为频率5KHz、幅度3V的正弦波。

  (4)实验操作及波形观测。

  用示波器观测译码输出3#,以100Hz的步进减小A-oUT码输出3#的频谱。记入如下表格:

  A_out的频率/Hz 5K … 4K … 3K … 2K ...基频幅度/V主控&信号源

  的频率。观测并记录译

  由上述表格数据,画出fir低通滤波器幅频特性曲线。

  思考:对于3KHz低通滤波器,为了更好的画出幅频特性曲线,我们可以如何调整信号源输入频率的步进值大小?

  3、分别利用上述两个滤波器对被抽样信号进行恢复,比较被抽样信号恢复效果。

  (1)关电,按表格所示进行连线:

  源端口信号源:MUSIc信号源:A-oUT目标端口连线说明模块3:TH1(被抽样信号) 提供被抽样信号

  模块3:TH2(抽样脉冲) 提供抽样时钟送入模拟低通滤波器送入FIR数字低通滤波器模块3:TH3(抽样输出)

  模块3:TH5(LPF-In)模块3:TH3(抽样输出)

  模块3:TH13(编码输入)

  (2)开电,设置主控菜单,选择【主菜单】→【通信原理】→【抽样定理】→【FIR滤波器】。调节W1

  主控&信号源

  使信号A-oUT输出峰峰值为3V左右。

  (3)此时实验系统初始状态为:待抽样信号MUSIc为3K+1K正弦合成波,抽样时钟信号A-oUT为频率9KHz、占空比20%的方波。

  (4)实验操作及波形观测。对比观测不同滤波器的信号恢复效果:用示波器分别观测

  LPF-oUT3#和译码输出3#,以100Hz步进减小抽样时钟A-oUT的输出频率,对比观测模拟滤波器和FIR数字滤波器在不同抽样频率下信号恢复的效果。(频率步进可以根据实验需求自行设置。)思考:不同滤波器的幅频特性对抽样恢复有何影响?实验项目三滤波器相频特性对抽样信号恢复的影响。

  概述:该项目是通过改变不同抽样时钟频率,从时域和频域两方面分别观测抽样信号经fir滤波和iir滤波后的恢复失真情况,从而了解和探讨不同滤波器相频特性对抽样信号恢复的影响。

  1、观察被抽样信号经过fir低通滤波器与iir低通滤波器后,所恢复信号的频谱。

  (1)关电,按表格所示进行连线。

  源端口信号源:MUSIc信号源:A-oUT目标端口连线说明模块3:TH1(被抽样信号) 提供被抽样信号模块3:TH2(抽样脉冲) 提供抽样时钟将信号送入数字滤波器模块3:TH3(抽样输出)模块3:TH13(编码输入)

  (2)开电,设置主控菜单,选择【主菜单】→【通信原理】→【抽样定理】。调节W1

  主控&信号源

  使信号A-oUT输出峰峰值为3V左右。

  (3)此时实验系统初始状态为:待抽样信号MUSIc为3K+1K正弦合成波,抽样时钟信号A-oUT为频率9KHz、占空比20%的方波。

  (4)实验操作及波形观测。

  a、观测信号经fir滤波后波形恢复效果:设置主控模块菜单,选择【抽样定理】→【FIR滤波器】;设置【信号源】使A-oUT输出的抽样时钟频率为7.5KHz;用示波器观测恢复信号译码输出3#的波形和频谱。

  b、观测信号经iir滤波后波形恢复效果:设置主控模块菜单,选择【抽样定理】→【IIR滤波器】;设置【信号源】使A-oUT输出的抽样时钟频率为7.5KHz;用示波器观测恢复信号译码输出3#的波形和频谱。

  c、探讨被抽样信号经不同滤波器恢复的频谱和时域波形:

  被抽样信号与经过滤波器后恢复的信号之间的频谱是否一致?如果一致,是否就是说原始信号能够不失真的恢复出来?用示波器分别观测fir滤波恢复和iir滤波恢复情况下,译码输出3#的时域波形是否完全一致,如果波形不一致,是失真呢?还是有相位的平移呢?如果相位有平移,观测并计算相位移动时间。

  2、观测相频特性

  (1)关电,按表格所示进行连线。

  源端口目标端口连线说明信号源:A-oUT模块3:TH13(编码输入)使源信号进入数字滤波器

  (2)开电,设置主控菜单,选择【主菜单】→【通信原理】→【抽样定理】→【FIR滤波器】。

  (3)此时系统初始实验状态为:A-oUT为频率9KHz、占空比20%的方波。

  (4)实验操作及波形观测。

  对比观测信号经fir滤波后的相频特性:设置【信号源】使A-oUT输出频率为5KHz、峰峰值为3V的正弦波;以100Hz步进减小A-oUT输出频率,用示波器对比观测A-oUT控&信号源主和译码输出3#的时域波形。相频特性测量就是改变信号的频率,测输出信号的延时(时域上观测)。记入如下表格:

  A-oUT的频率/Hz被抽样信号与恢复信号的相位延时/ms 3.5K 3.4K 3.3K ...

  五、实验报告

  1、分析电路的工作原理,叙述其工作过程。

  2、绘出所做实验的电路、仪表连接调测图。并列出所测各点的波形、频率、电压等有关数据,对所测数据做简要分析说明。必要时借助于计算公式及推导。

  3、分析以下问题:滤波器的幅频特性是如何影响抽样恢复信号的?简述平顶抽样和自然抽样的原理及实现方法。

  答:滤波器的截止频率等于源信号谱中最高频率fn的低通滤波器,滤除高频分量,经滤波后得到的信号包含了原信号频谱的全部内容,故在低通滤波器输出端可以得到恢复后的原新号。当抽样频率小于2倍的原新号的最高频率即滤波器的截止频率时,抽样信号的频谱会发生混叠现象,从发生混叠后的频谱中无法用低通滤波器获得信号频谱的全部内容,从而导致失真。

  平顶抽样原理:抽样脉冲具有一定持续时间,在脉宽期间其幅度不变,每个抽样脉冲顶

  部不随信号变化。实际应用中是采用抽样保持电路来实现的。

  自然抽样原理:抽样脉冲具有一定持续时间,在脉宽期间其幅度不变,每个抽样脉冲顶部随信号幅度变化。用周期性脉冲序列与信号相乘就可以实现。

  4、思考一下,实验步骤中采用3K+1K正弦合成波作为被抽样信号,而不是单一频率的正弦波,在实验过程中波形变化的观测上有什么区别?对抽样定理理论和实际的研究有什么意义?

  答:观测波形变化时更稳定。使抽样定理理论的验证结果更可靠。

  实验步骤:

  (1)观测并记录自然抽样前后的信号波形:设置开关K1为“自然抽样”档位,用示波器观测。

  (2)观测并记录平顶抽样前后的信号波形:设置开关K1为“平顶抽样”档位,用示波器观测。

  (3)观测并对比抽样恢复后信号与被抽样信号的波形:设置开关K1为“自然抽样”

  档位,用示波器观测频率,比较观测并思考在抽样脉冲频率多小的情况下恢复信号有失真。

实验的报告8

  一、实验目的

  1.学会识别精馏塔内出现的几种操作状态,并分析这些操作状态对塔性能的影响;

  2.学会精馏塔性能参数的测量方法,并掌握其影响因素;

  3.测定精馏过程的动态特性,提高学生对精馏过程的认识。

  二、实验原理

  1.理论塔板数的图解求解法

  对于二元物系,如已知其汽液平衡数据,则根据精馏塔的操作回流比、塔顶馏出液组成及塔底釜液组成计算得到操作线,从而使用图解求解法,绘图得到精馏操作的理论塔板数。

  精馏段操作线方程:

  提馏段操作线方程:

  用图解法求算理论塔板的理论依据为:

  (1)根据理论塔板定义,离开任一塔板上气液两相的浓度x n和y n必在平衡线上;

  (2)根据组分物料衡算,位于任两塔板间两相浓度x n和y n+1必落在相应塔段的操作线上。

  本实验采用全回流的操作方式,即。此时,精馏段操作线和提馏段操作线简化为:

  2.总板效率

  精馏操作的总板效率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N T为理论塔板数,N P为实际塔板数。

  3.折光率与液相组成

  本实验通过测量塔顶馏出液与塔底釜液的折光率,计算得到馏出液与釜液的组成。对30%下质量分率与阿贝折光仪读数之间关系可按下列回归式计算:

  式中,w为质量分率,n30为30oC下的折光指数。

  测量温度下的折光指数与30oC下的折光指数之间关系可由下式计算:

  式中,n t为测量温度下的折光指数,t为测量温度。测量温度可从阿贝折光仪上读出。

  馏出液与釜液的质量分数与摩尔分数之间的关系可由下式表示:

  三、实验步骤

  1.实验前检查实验装置上的各个旋塞、阀门均应处于关闭状态;电流电压表及电位器位置均为零;

  2.打开塔顶冷凝器的冷却水,冷却水的水量约为8升/分钟;

  3.接上电源闸,按下装置上总电源开关,调节回流比控制器至全回流状态;

  4.调节电位器使加热电压为70V,开始计时并测量塔顶温度。刚开始时每隔5分钟记录一

实验的报告9

  实验课程名称开课学院理学院指导老师姓名学生姓名学生专业班级

  20xx— 20xx学年第学期

  实验课程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课程_________________

  名称: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的报告10

  一、创意说明:

  实验是科学之母,才智是实验之子。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得来,学会积极地动手动脑,在实验中学习、体会科学与真理,必定会为孩子的成长之路洒下一片更灿烂的阳光。我们大家都知道人、动物、鸟类都是用腿走路的,但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玻璃杯虽然没有腿也可以走路,你相信吗?

  二、实验材料:

  玻璃杯1个、蜡烛1支、火柴1盒、玻璃板1块、厚书2本、自来水少许

  三、实验步骤;

  1、首先把玻璃板放在自来水中浸泡一下。

  2、接着把玻璃板的一头放在桌子上,另一头用两本书垫起。

  3、再次将玻璃杯的杯口沾一些水,然后倒扣在玻璃板的上端。

  4、最后将蜡烛点燃后去烤杯子的底部和四周。

  四、实验结果

  我神奇地发现倒立在玻璃板上的玻璃杯居然自己慢慢地从上面“走”了下来。

  五、注意事项

  经过自己多次反复的实验,我发现两本书加起来的高度大约只要在5厘米左右,如果太高或太低的话,玻璃杯在“向下走”的过程中不会很自由顺利、很自然。

  六、研究结果

  用蜡烛去烤玻璃杯底部和四周的时候,杯子中的空气受热膨胀,体积变大,装不下的空气就会往外挤,但是由于杯口是倒立着的,并且又被一层水封闭着,热空气出不去,就只能把杯子向上顶起一点,在自身重量的作用下,杯子就自己慢慢地向下“走”了。

  七、实验心得

  通过这个实验我认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强盛和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人才成长的基因,小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要从小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

实验的报告11

  器材

  找一个底面很平的容器,让一个蜡烛头紧贴在容器底部,再往容器里倒水,蜡烛头并不会浮起来;轻轻地把蜡烛头拨倒,它立刻就会浮起来。

  可见,当物体与容器底部紧密接触时,两个接触面间就没有液体渗入,物体的下表面不再受液体对它向上的压强,液体对它就失去了向上托的力,浮力当然随之消失了。

  现在,你能提出为潜艇摆脱困境的措施了吗?

  “浮力是怎样产生的”,学生对“浮力就是液体对物体向上的压力和向下的压力之差”这一结论是可以理解的,但却难以相信,因此做好浮力消失的实验是攻克这一难点的关键,下面介绍两种简便方法。

实验的报告12

  此次只实习了短短的三周。虽说时间很短,但其中的每一天都使我收获很大、受益匪浅,它不但极大地加深了我对一些理论知识的理解,不仅使我在理论上对Java有了全新的认识,在实践能力上也得到了提高,真正地做到了学以致用,更学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对我来说受益匪浅。除此以外,我知道了什么叫团队,怎样和团队分工合作;同时我还学会了如何更好地与别人沟通,如何更好地去陈述自己的观点,如何说服别人认同自己的观点。这也是第一次让我亲身感受到理论与实际的相结合,让我大开眼界。也是对以前所学知识的一个初审吧!这次实习对于我以后学习、找工作也是受益匪浅的,在短短的三周中相信这些宝贵的经验会成为我今后成功的重要的基石;这对于我的学业,乃至我以后人生的影响无疑是极其深远的。

  这次实习虽然是我们的第一次,不过同学们表现不错,由此看来,我们在进入大学的这几个月里学到了不少的专业知识,只是自己感觉不到而已。对于所学专业,我们不能过于自卑和担忧,否则会妨碍自己学习。实习是学习Java的重要环节,有利于我们巩固专业知识、掌握工作技能,提高就业筹码。

  我把本次为期三周的实习看作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桥梁”。通过这周的实习和学习,我知道了此次实习的目的,也清楚目前自己的不足,那就是缺乏相应的知识与经验,对所学的专业知识不能够很好地运用于实践操作。正所谓“百闻不如一见”,经过这次自身的切身实践,我才深切地理会到了“走出课堂,投身实践”的必要性。平时,我们只能在课堂上与老师一起纸上谈兵,思维的认识基本上只是局限于课本的范围之内,也许就是这个原因就导致我们对专业知识认识的片面性,使得我们只知所以然,而不知其之所以然!限制了我们网络知识水平的提高。但是课本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是为我们的实际操作指明了方向、提供相应的方法,真正的职业技巧是要我们从以后的实际工作中慢慢汲取的。而针对实际操作中遇到的一些特殊的问题,我们不能拘泥于课本,不可纯粹地“以本为本”。

  在这次实习中我得到了许多收获,我第一次体会到Java工程师的工作是什么样子的,也发现了很多不曾注意到的细节,在实习的演示过程中,我对作为一名Java工程师注意的事项应该从小事做起、从基本做起。把职业能力训练与职业素质有机的结合起来。相信这对我接下来学习专业知识会起到很有效的帮助,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我会以作为一名职业人的身份在这几个方面要求自己,严格自我,向Java工程师靠近。

  而经过这次实习,让我明白如果是一个完整项目的开发,必须由团队来分工合作,否则,即费力又费时还做不好这个项目。因此不管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要和老师、同学保持良好的关系是很重要的。做事首先要学做人,要明白做人的道理,如何与人相处是现代社会的做人的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对于自己这样一个即将步入社会的人来说,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他们就是最好的老师,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我们可以向他们学习很多知识、道理。

  实习结束了感觉虽然辛苦,但很充实。我想这就是Java工程师的工作。我也体会到Java工程师成功地完成一个任务的那种兴奋,那种小有成就的感觉是只有置身其中的人才能体会的。

  总之,这次实习为我提供了与众不同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体会,从书本中面对现实,为我将来走上社会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作为在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现在我能做的就是吸取知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自己有了能力,到时候才会是“车到山前必有路”。我相信在不久的未来,会有属于我自己的一片天空。

  我希望计算机专业的同学在以后的学习或工作中以务实的态度给提供更多的机会锻炼自己,为大家的成才与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并希望同学们要做好角色定位,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学熟、学精。

  多学习和收集与项目有关的资料,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同时多请教经验丰富的老师,使他们好的经验能够对自己起到借鉴作用,在他们的帮助下,能够很快的培养自己的管理技能及节省时间,避免做无用功,也可以让自己了解很多项目管理上的捷径,从而减少自己会遇到的挫折和错误。

实验的报告13

  按照《山西省卫生厅关于对二级以下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及其实验活动进行备案工作的通知》,以及根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人间传染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和实验活动生物安全审批管理办法》、《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菌(毒)种保藏机构管理办法》、《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我科室结合自身实际特点和情况制订了相应的内控制度以保证科室的正常运转及人员的安全,并随着环境变化不断调整、完善,使之更有利于提高科室的管理水平和实际操作水平,保证质量以及实验室人员的操作安全。

  太钢总医院烧伤整形中心微生物实验室有房间5间,分别为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缓冲区和无菌区,符合实验室建筑规划标准。现有工作人员1人,初级职称。工作项目为一般临床标本的一般细菌培养鉴定+药物敏感试验,一般涂片细菌学检测,另承担医院感染的实验室监测部分。科室有完善的SOP文件,以及各项生物安全管理文件,保障科室工作运行条理,流畅。完善临床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S),实现临床实验室的现代化管理与临床科室的无缝对接,使临床检验信息得到广泛持续使用,更有效的为临床和病人服务。 为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人员的安全,科室制定了详细严谨的各项规章制度,主要包括《检验科工作制度》、《检验科核查制度》、《检验科标本管理制度》、《检验科质量管理制度》、《检验科质量管理

  制度》、《检验科生物安全培训制度》、《检验科微生物实验室菌株、毒株保存制度》、《检验科医疗垃圾处理办法》、《检验科消毒隔离管理制度》、《检验科生物安全事件处理预案》、《检验科预防感染管理制度》、《检验科方法保证制度》等等,科室管理严格、细致,科室设备主要有:压力蒸汽灭菌器,培养箱以及冰箱、净化台等常用设备,本室人员工作严格按照SOP文件,及时为临床提供准确的检验报告。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在现有的人员和设备上尽职尽责,不断学习新技术,引进新设备,为以后科室更好的发展努力,为患者的医治提供更满意的服务。

   太钢总医院烧伤整形中心检验科

   20xx.8.7

实验的报告14

  一、提出问题:平面镜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像?所成的像的位置是在什么地方?

  二、猜想与假设:平面镜成的是虚像。像的大小与物的大小相等。像与物分别是在平面镜的两侧。

  三、制定计划与设计方案:实验原理是光的反射规律。

  所需器材:蜡烛(两只),平面镜(能透光的),刻度尺,白纸,火柴,

  实验步骤:

  1.在桌面上平铺一张16开的白纸,在白纸的中线上用铅笔画上一条直线,把平面镜垂直立在这条直线上。

  2.在平面镜的一侧点燃蜡烛,从这一侧可以看到平面镜中所成的点燃蜡烛的像,用不透光的纸遮挡平面镜的背面,发现像仍然存在,说明光线并没有透过平面镜,因而证明平面镜背后所成的像并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是虚像。

  3.拿下遮光纸,在平面镜的背后放上一只未点燃的蜡烛,当所放蜡烛大小高度与点燃蜡烛的高度相等时,可以看到背后未点燃蜡烛也好像被点燃了。说明背后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4.用铅笔分别记下点燃蜡烛与未点燃蜡烛的位置,移开平面镜和蜡烛,用刻度尺分别量出白纸上所作的记号,量出点燃蜡烛到平面镜的距离和未点燃蜡烛(即像)到平面镜的距离。比较两个距离的大小。发现是相等的。

  四、自我评估:该实验过程是合理的,所得结论也是正确无误。做该实验时最好是在暗室进行,现象更加明显。误差方面应该是没有什么误差,关键在于实验者要认真仔细的操作,使用刻度尺时要认真测量。

  五、交流与应用:通过该实验我们已经得到的结论是,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虚像,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与物体的连线被平面镜垂直且平分。例如,我们站在穿衣镜前时,我们看穿衣镜中自己的像是虚像,像到镜面的距离与人到镜面的距离是相等的,当我们人向平面镜走近时,会看到镜中的像也在向我们走近。我们还可以解释为什么看到水中的物像是倒影。平静的水面其实也是平面镜,等等。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3

  光学中研究光的本性以及光在媒质中传播时各种性质的学科。物理光学过去也称“波动光学”,从光是一种波动出发,能说明光的干涉、衍射和偏振等现象。而在赫兹用实验证实了麦克斯韦关于光是电磁波的假说以后,物理光学也能在这个基础上解释光在传播过程中与物质发生相互作用时的部分现象,如吸收,散射和色散等,而且获得一定成功。但光的电磁理论不能解释光和物质相互作用的另一些现象,如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及各种原子和分子发射的特征光谱的规律等;在这些现象中,光表现出它的粒子性。本世纪以来,这方面的研究形成了物理光学的另一部门“量子光学”。

  【杨氏干涉实验】杨格于1801年设法稳定两光源之相位差,首次做出可见光之干涉实验,并由此求出可见光波之波长。其方法是,使太阳光通过一挡板上之小孔使成单一光源,再使此单一光源射到另一挡板上,此板上有两相隔很近的小孔,且各与单光源等距离,则此两同相位之两光源在屏幕上形成干涉条纹。因为通过第二挡板上两小孔之光因来自同一光源,故其波长相等,并且维持一定的相位关系(一般均维持同相),因而能在屏幕上形成固定不变的干涉条纹。若X为屏幕上某一明(或暗)条纹与中心点O的距离,D为双孔所在面与屏幕之间的距离,2a为两针孔S1,S2间之距离(通常小于1毫米),λ为S光源及副光源S1、S2所发出的光之波长。

  两光源发出的两列光源必然在空间相迭加,在传播中两波各有各的波峰和波谷。当两列波的波峰和波峰或波谷和波谷相重叠之点必为亮点。这些亮点至S1与S2的光程差必为波长λ的整数倍。在两列波的波峰与波谷相重叠之点必为暗点,这些暗点至S1与S2的光程差必为波长λ/2的整数倍。实验结果的干涉条纹,它是以P0点为对称点而明暗相间的条纹。P0点处的中央条纹是明条纹。当用不同的单色光源作实验时,各明暗条纹的间距并不相同。波长较短的单色光如紫光,条纹较密;波长较长的单色光如红光,条纹较稀。另外,如果用白光作实验,在屏幕上只有中央条纹是白色的。在中央白色条纹的两侧,由于各单色光的明暗条纹的位置不同,形成由紫而红的彩色条纹。

实验的报告15

  一、目的及任务

  ①熟悉精馏的工艺流程,掌握精馏实验的操作方法。

  ②了解板式塔的结构,观察塔板上汽—液接触状况。

  ③测定全回流时的全塔效率及单塔效率。

  ④测定部分回流时的全塔效率。

  ⑤测定全塔的浓度(或温度)分布。

  ⑥测定塔釜再沸器的沸腾给热系数。

  二、基本原理

  在板式精馏塔中,由塔釜产生的蒸汽沿塔逐板上升与来自塔顶逐板下降的回流液,在塔板上实现多次接触,进行传热与传质,使混合液达到一定程度的分离。回流是精馏操作得以实现的基础。塔顶的回流量与采出量之比,称为回流比。

  回流比是精馏操作的重要参数之一,其大小影响着精馏操作的分离效果和能耗。回流比存在两种极限情况:最小回流比和全回流。若塔在最小回流比下操作,要完成分离任务,则需要无穷多塔板的精馏塔。当然,这不符合工业实际,所以最小回流比只是一个操作限度。若操作处于全回流时,既无任何产品采出,也无原料加入,塔顶的冷凝液全部返回塔中,这在生产中午实际意义。但是由于此时所需理论板数最少,又易于达到稳定,故常在工业装置的开停车、排除故障及科学研究时采用。

  实际回流比常取最小回流比的1。2~2。0倍。在精馏操作中,若回流系统出现故障,操作情况会急剧恶化,分离效果也将变坏。

  板效率是体现塔板性能及操作状况的主要参数,有以下两种定义方法。

  (1)总板效率E

  E=N/Ne

  式中E——总板效率;N——理论板数(不包括塔釜);

  Ne——实际板数。

  (2)单板效率Eml

  Eml=(xn—1—xn)/(xn—1—xn*)

  式中Eml——以液相浓度表示的单板效率;

  xn,xn—1——第n块板和第n—1块板的液相浓度;

  xn*——与第n块板气相浓度相平衡的液相浓度。

  总板效率与单板效率的数值通常由实验测定。单板效率是评价塔板性能优劣的重要数据。物系性质、板型及操作负荷是影响单板效率的重要因数。当物系与板型确定后,可通过改变气液负荷达到最高板效率;对于不同的板型,可以保持相同的物系及操作条件下,测定其单板效率,以评价其性能的优劣。总板效率反映全塔各塔板的平均分离效果,常用于板式塔设计中。

  若改变塔釜再沸器中加热器的电压,塔内上升蒸汽量将会改变,同时,塔釜再沸器电加热器表面的温度将发生变化,其沸腾给热系数也将发生变化,从而可以得到沸腾给热系数与加热量的关系。由牛顿冷却定律,可知Q=αA△tm

  式中Q——加热量,kw;

  α——沸腾给热系数,kw/(m2*K);

  A——传热面积,m2;

  △tm——加热器表面与主体温度之差,℃。

  若加热器的壁面温度为ts,塔釜内液体的主体温度为tw,则上式可改写为

  Q=aA(ts—tw)

  由于塔釜再沸器为直接电加热,则加热量Q为Q=U2/R式中U——电加热的加热电压,V;R——电加热器的电阻,Ω。

  三、装置和流程

  本实验的流程如图1所示,主要有精馏塔、回流分配装置及测控系统组成。

  1。精馏塔

  精馏塔为筛板塔,全塔共八块塔板,塔身的结构尺寸为:塔径∮(57×3。5)mm,塔板间距80mm;溢流管截面积78。5mm2,溢流堰高12mm,底隙高度6mm;每块塔板开有43个直径为1。5mm的小孔,正三角形排列,孔间距为6mm。为了便于观察踏板上的汽—液接触情况,塔身设有一节玻璃视盅,在第1—6块塔板上均有液相取样口。

  蒸馏釜尺寸为∮108mm×4mm×400mm。塔釜装有液位计、电加热器(1。5kw)、控温电热器(200w)、温度计接口、测压口和取样口,分别用于观测釜内液面高度,加热料液,控制电加热装置,测量塔釜温度,测量塔顶与塔釜的压差和塔釜液取样。由于本实验所取试样为塔釜液相物料,故塔釜内可视为一块理论板。塔顶冷凝器为一蛇管式换热器,换热面积为0。06m2,管外走冷却液。

  图1精馏装置和流程示意图

  1、塔顶冷凝器

  2、塔身

  3、视盅

  4、塔釜

  5、控温棒

  6、支座

  7、加热棒

  8、塔釜液冷却器

  9、转子流量计

  10、回流分配器

  11、原料液罐

  12、原料泵

  13、缓冲罐

  14、加料口

  15、液位计

  2、回流分配装置

  回流分配装置由回流分配器与控制器组成。控制器由控制仪表和电磁线圈构成。回流分配器由玻璃制成,它由一个入口管、两个出口管及引流棒组成。两个出口管分别用于回流和采出。引流棒为一根∮4mm的玻璃棒,内部装有铁芯,塔顶冷凝器中的冷凝液顺着引流棒流下,在控制器的控制下实现塔顶冷凝器的回流或采出操作。

  即当控制器电路接通后,电磁圈将引流棒吸起,操作处于采出状态;当控制器电路断开时,电磁线圈不工作,引流棒自然下垂,操作处于回流状态。此回流分配器可通过控制器实现手动控制,也可通过计算机实现自动控制。

  3、测控系统

  在本实验中,利用人工智能仪表分别测定塔顶温度、塔釜温度、塔身伴热温度、塔釜加热温度、全塔压降、加热电压、进料温度及回流比等参数,该系统的引入,不仅使实验跟更为简便、快捷,又可实现计算机在线数据采集与控制。

  4、物料浓度分析

  本实验所用的体系为乙醇—正丙醇,由于这两种物质的折射率存在差异,且其混合物的质量分数与折射率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故可通过阿贝折光仪分析料液的折射率,从而得到浓度。这种测定方法的特点是方便快捷、操作简单,但精度稍低;若要实现高精度的测量,可利用气相色谱进行浓度分析。

  混合料液的折射率与质量分数(以乙醇计)的关系如下。

  .=60.8238—44.0529nD式中。——料液的质量分数;nD——料液的折射率(以上数据为由实验测得)。

  四、操作要点

  ①对照流程图,先熟悉精馏过程中的流程,并搞清仪表上的按钮与各仪表相对应的设备与测控点。

  ②全回流操作时,在原料贮罐中配置乙醇含量20%~25%(摩尔分数)左右的乙醇—正丙醇料液,启动进料泵,向塔中供料至塔釜液面达250~300mm。

  ③启动塔釜加热及塔身伴热,观察塔釜、塔身t、塔顶温度及塔板上的气液接触状况(观察视镜),发现塔板上有料液时,打开塔顶冷凝器的水控制阀。

  ④测定全回流情况下的单板效率及全塔效率,在一定的回流量下,全回流一段时间,待该塔操作参数稳定后,即可在塔顶、塔釜及相邻两块塔板上取样,用阿贝折光仪进行分析,测取数据(重复2~3次),并记录各操作参数。

  ⑤实验完毕后,停止加料,关闭塔釜加热及塔身伴热,待一段时间后(视镜内无料液时),切断塔顶冷凝器及釜液冷却器的供水,切断电源,清理现场。

  五、报告要求

  ①在直角坐标系中绘制x—y图,用图解法求出理论板数。

  ②求出全塔效率和单板效率。

  ③结合精馏操作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六、数据处理

  (1)原始数据

  ①塔顶:nD1=1.3597,nD2=1.3599;塔釜:nD1=1.3778,nD2=1.3779

  nD1=1.3658,nD2=1.3658;nD1=1.3678,nD2=1.3681。

  ②第四块板:第五块板:

  (2)数据处理

  ①由附录查得101.325kPa下乙醇—正丙醇t—x—y关系:

  表1:乙醇—正丙醇平衡数据(p=101.325kPa)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液相组成x气相组成y沸点/℃ 0 、0.126 、0.188 、0.210 、0.358 、0.461 、0.546、 0.600 、0.663 、0.844 、1.0

  0 、0.240 、0.318 、0.339、 0.550、 0.650、 0.711、 0.760、 0.799 、0.914、 1.0

  97.16 、93.85 、92.66 、91.60 、88.32 、86.25、 84.98 、84.13、 83.06、 80.59、 78.38

  乙醇沸点:78.38℃,丙醇沸点:97.16℃。纯溶质(溶剂)折光率原始数据

  纯物质冰乙醇正丙醇

  折光率

  1.3581 、1.3579 、1.3809、 1.3805

  均值1.3580 、1.3807

  回归方程:

  由质量分数m=A—BnD代入m1=1 nD1=1.3580与m2=0 nD2=1.3807得=60.8238—44.0529nD ① ②原始数据处理:

  表2:原始数据处理

  名称

  塔顶塔釜第4块板第5块板

  折光率nD

  1.3597 、1.3778 、1.3658 、1.3678

  折光率nD

  1.3599 、1.3779 、1.3658、 1.3681

  平均折光率nD质量分数ω摩尔分数x

  1.3598 、1.37785 、1.3658 、1.36795

  0.9207、 0.1255 、0.6563、 0.5616

  0.9380 、0.1577 、0.7136、 0.6256

  以塔顶数据为例进行数据处理:

  DnD1.nD2

  1.3597.1.3599

  1.3598

  将平均折光率带入①式

  60.8238.44.0529nD.60.8238.44.0529.1.3598.0.9207

  0.9207

  x...0.9380

  1—0.92071—0.9207

  乙醇。正丙醇4660

  ③在直角坐标系中绘制x—y图,用图解法求出理论板数。

  乙醇

  参见乙醇—丙醇平衡数据作出乙醇—正丙醇平衡线,全回流条件下操作线方程为y=x,具体作图如下所示(塔顶组成,塔釜组成):

  图2:乙醇—正丙醇平衡线与操作线图

  ④求出全塔效率和单板效率。

  由图解法可知,理论塔板数为6。2块(包含塔釜),故全塔效率为E。

  第5块板的入板液相浓度x4=0。7136,出板组成x5=0。6256

  由y5=x4=0。7136查图2中乙醇和正丙醇相平衡图,得x5=0。5490N6。2.100%。。100%。77。5%N总8

  则第5块板单板效率Em1,5。

  0。7136。0。6256

  。100%。53。46%

  0。7136。0。5490

  七、误差分析及结果讨论

  1。误差分析:

  (1)实验过程误差:测定折光率时溶质组分有所挥发造成数据误差

  (2)数据处理误差:使用手绘作图法求取理论塔板数存在一定程度的误差,尤其是在求取x5=0。5490时,直接在图上寻找对应点,误差较大。

  (3)折光仪和精馏塔自身存在的系统误差。

  2。结果讨论:

  此次实验测得的全塔效率为77。5%,单板效率为53。46%,全回流操作稳定,全塔效率和塔板效率较为合理。

  八、思考题

  1。什么是全回流。全回流操作有哪些特点,在生产中有什么实际意义。如何测定全回流条件下的气液负荷。

  答:a、冷凝后的液体全部回流至塔内,这称作全回流。简单来说,就是塔顶蒸汽冷凝后全部又回到了塔中继续精馏。

  b、D=0,实际生产是没有意义的,但一般生产之前精馏塔都要进行全回流操作,因为刚开始精馏时,塔顶的产品还不合格,而且让气液充分接触,使精馏塔尽快稳定、平衡。

  U2

  Qq。r R c、要测定全回流条件下的气液负荷,利用公式,其中塔釜的加热电压和电阻已知,查出相变焓,则可以求出汽化量q,则有在全回流下L=V=q。

【实验的报告】相关文章:

实验的报告11-03

实验的报告01-27

滴水实验的实验报告07-13

实验报告实验心得10-18

化工实验的实验报告12-25

科技实验报告实验报告07-29

科学实验报告-实验报告07-25

测量血压实验报告-实验报告01-27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实验报告01-27

示波器的使用实验报告-实验报告01-27